《系统解剖学》本科5年制大纲

《系统解剖学》本科5年制大纲
《系统解剖学》本科5年制大纲

新疆医科大学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卫生部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用)

基础医学院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用)

Ⅰ前言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生物科学范畴。其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各器官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为医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是在本校于1999年制定的大学本科学生使用的教学大纲和国家教育部第六版统编教材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

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制订的。我校人体解剖学在教学中分为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穴位解剖学、麻醉解剖学五部分教学内容,目前按照我校安排的教学时数,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我们教学实际编写了本教学大纲。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部分组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识(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画实线,重点内容以下画虚线,一般内容不标识)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原则,培养学生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准确使用解剖学术语,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加强集体备课,精选教材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由浅入深,不仅教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习方法,增强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学习掌握教材内容,认真观察标本,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实验课的实践(观察标本)教学尤为重要,讲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骨学1:2,中枢神经部分可调整为2∶1,其余部分为1:1。教师须悉心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标本,克服不仔细、不认真观察标本,死记硬背书本的缺点,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是以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为基础,可依据不同专业的要求而有所侧重,在保持解剖学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条件下,对某些内容可适当调整。

Ⅱ正文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任务与分科。

2.了解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方法。

3.掌握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面。

二、教学内容

1.人体解剖学的定义、任务与分科。

2.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面。

三、教学方法

讲解学习解剖学的目的要求,介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观察标本,学会写简要笔记,作简图。

运动系统

骨学

总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熟悉骨的分类、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3.掌握骨的构造及其机能。

二、教学内容

1.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骨的分类、骨的构造与机能。

3.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三、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实物标本,区分骨的形态分类、构造,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

中轴骨骼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躯干骨的组成及其功能。

2.熟悉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3.熟悉颈椎、胸椎、腰椎的形态,结构上的区别。

4.了解骶骨形态及前、后面和外侧部的结构名称。

5.了解第1、2、7颈椎的形态结构特点,第7颈椎的临床意义。

6.了解尾骨的位置、形态。

7.掌握胸骨的分部、胸骨角的位置,临床意义。

8.了解一般肋骨的形态结构。

二、教学内容

1.躯干骨的组成及其功能。

2.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颈椎、胸椎、腰椎的形态,结构上的区别。 3.骶骨、尾骨、肋骨的形态结构。

4.特殊颈椎(1、2)形态结构特点,第7颈椎的临床意义。

5.胸骨的分部、胸骨角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6.临床常用的骨性标志:第7颈椎棘突、第4腰椎棘突、骶角、骶管裂孔、颈静脉切迹、胸骨角。

三、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标本,结合标本的形态位置在自己身体上找到骨性标志。

颅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颅的组成、脑颅与面颅的区分、各骨的位置与名称。

2.熟悉下颌骨的分部及各部的主要结构名称。

3.掌握各鼻旁窦的位置、形态、开口部位。

4.了解颅盖外面、内面的结构名称。

5. 掌握颅底内面和熟悉颅底外面各结构名称、孔裂的位置。

6.熟悉颅侧面结构、翼点的位置、组成及临床意义,了解翼腭窝的位置。 7.了解颅前面结构、眶、鼻腔、口腔的形态特点。

8.了解新生儿颅的特点、出生后的变化。

9.掌握颅的骨性标志:枕外隆凸、乳突、颧弓、外耳门、下颌角、髁突、舌骨。

二、教学内容

1.颅的组成,脑颅与面颅的区分,脑颅与面颅各骨的位置与名称。

2.下颌骨的分部及各部的主要结构名称。

3.颅盖外面、内面的结构名称。

4.颅底内面、外面各结构名称、孔裂的位置与连通。

5.颅侧面结构、翼点的位置、组成、临床意义。

6.颅前面的眶、鼻腔、口腔的形态特点,骨性鼻腔和口腔的形态特点,鼻旁窦的开口位置。

7.新生儿颅的特点,出生后的变化。

8.颅的骨性标志:枕外隆凸、乳突、颧弓、外耳门、下颌角。

三、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颅骨标本,在自己身体上找到颅骨在头部骨性标志。

附肢骨骼(四肢骨)

上肢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排列顺序、形态特征和功能。

2.熟悉锁骨与肩胛骨的位置、形态。

3.熟悉自由上肢骨中肱骨、桡骨、尺骨的位置、各骨形态结构。

4.熟悉腕骨排列(近侧列、远侧列)名称、顺序、位置关系。

5.了解掌骨、指骨分部名称、位置、骨的数目。

6.掌握上肢骨的骨性标志:肩峰、肩胛冈、肩胛骨下角、锁骨、肱骨大结节、肱骨内上髁及外上髁、尺骨鹰嘴、茎突(桡、尺骨)、豌豆骨。

二、教学内容

1.上肢骨的组成、排列顺序、形态特征和功能。

2.肩胛骨、锁骨的位置、形态,各部重要结构名称,定位标志。

3.肱骨、桡骨、尺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定位标志。

4.腕骨排列顺序、各骨名称、位置关系。

5.掌骨、指骨分部名称、位置、骨的数目。

6.上肢骨的骨性标志:锁骨、肩胛冈、肩峰、大结节(肱)、内上髁、外上髁、鹰嘴、茎突、(尺、桡骨)、豌豆骨。

三、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标本,分辨每一骨在人体的左右侧,在自己身体上找到上肢骨的骨性标志。

下肢骨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下肢骨的组成、排列顺序、形态结构和功能。熟悉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2.了解跗骨排列顺序、各骨名称、位置关系。

3.了解跖骨、趾骨的位置、数目、分部名称。

4.掌握下肢骨的骨性标志:髂嵴、髂前上棘、坐骨结节、大转子、胫骨粗隆、腓骨头、内踝、外踝、跟结节。

二、教学内容

1.下肢骨的组成、排列顺序、形态特征和功能。

2.股骨、胫骨和腓骨的位置、各骨点的名称、定位标志。

3.跗骨排列顺序、各骨名称、位置关系。

4.跖骨、趾骨的位置、数目、分部名称。

三、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标本,辨别每一骨在人体的左右侧.在自己身体上找到下肢骨的骨性标志。

关节学

总论

一、目的要求

1.了解骨连结的形态学分类及其机能意义,了解直接连结的基本形式和结构特点与功能。

2.掌握关节(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与辅助结构。

3.了解滑膜关节的分类,各类关节的运动形式与运动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骨连结的形态学分类、直接连结的基本形式和结构特点与功能。

2.关节(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与辅助结构。

3.滑膜关节的分类,各类关节的运动形式与运动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阐明总论内容,示教典型骨连结形式。

中轴骨连结

—、目的要求

1.掌握椎间盘的形态结构特点。

2.掌握前纵韧带、后纵韧带。

3.熟悉椎弓间连结的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的位置与功能。

4.了解关节突关节的组成、各部的形态特征与运动方向的关系(寰枕、寰枢为特殊颈椎关节),

5.掌握脊柱的组成和各面观的形态,脊柱弯曲的形成和功能意义。

6.了解脊柱的运动,比较各部的活动范围。

7.掌握胸廓的组成,了解各径的差异,胸廓上口与下口的组成,形态特征。

8.了解肋与椎体的连结、肋与胸骨的连结(第1肋与胸骨柄之间的联结是一种特殊的不动关节)、胸骨下角的组成。

二、教学内容

1.椎体间的连结:椎间盘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前、后纵韧带的位置与功能。

2.椎弓间连结的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的位置与功能。

3.关节突关节的组成、各部的形态特征与运动方向的关系(寰枕、寰枢关节)。

4.脊柱的组成和各面观的形态,脊柱弯曲的形成和功能意义。

5.脊柱的运动、各部的活动范围。

6.胸廓的组成,各径的差异,胸廓上口与下口的组成,形态特征。

7.肋与椎体的连结,肋与胸骨的连结,胸骨下角的组成。

三、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椎间盘的形态结构、韧带的位置、椎间关节的结构特点,理解其运动。

颅骨的连结

一、目的要求

1.了解颅骨连结的形式、直接连结(缝、软骨连结、骨性结合)与关节。

2.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运动和了解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1.颅骨连结的形式、直接连结的分类(缝、软骨连结、骨性结合)。

2. 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运动和临床意义。

三、教学方法

观察颅骨的连结形式、颞下颌关节的构造特点。

附肢骨连结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胸锁关节、肩锁关节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胸锁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2.掌握肩、肘、腕关节和拇指腕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尺骨远端有关节盘)和运动。

3.了解腕骨间关节,熟悉拇指腕掌关节的构成和运动。

4.了解掌指关节、指关节的形态特征与运动范围。

5.熟悉骶髂关节的组成、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了解其前、后及骶髂骨间韧带的位置。

6.掌握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的位置及其组成坐骨大、小孔的关系。

7.了解耻骨联合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意义。

8.了解闭孔膜、闭膜管的位置。

9.掌握骨盆的组成、界线、了解性别差异。

10.掌握髋、膝、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11.了解跗骨间连结、跗跖骨间连结。

12.了解跖趾关节、趾关节组成。

13.了解足弓的组成(纵弓与横弓)和功能意义。

二、教学内容

1.胸锁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肩锁关节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肩、肘、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尺骨远端有关节盘)和运动。

3. 腕骨间连结、腕掌骨间连结,掌指关节只能作两轴运动,指关节为典型滑车关节。

4. 骶髂关节的组成,其前、后及骶髂骨间韧带的位置。

5. 髂腰韧带,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坐骨大、小孔。

6.耻骨联合、闭孔膜和闭膜管。

7.骨盆的组成、界线及性别差异,

8.髋、膝、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

9. 跗骨间连结与跗跖骨间连结(平面关节)、跖趾关节、趾关节、足弓。

三、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各关节的主要结构、6大关节(肩、肘、腕、髋、膝、踝)构成、各关节特点及功能意义,对比手、足关节的异同。

肌学

总论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肌的形态分类和构造。

2. 了解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3. 了解肌的命名原则。

4.了解肌的辅助装置(筋膜、滑液囊、腱鞘)的构造,与肌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肌的形态分类、一般结构特点、肌的辅助装置。

2.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一轴关节有两组肌、两轴关节有四组肌)。

3.肌的命名原则。

三、教学方法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骨的结构与关节学讲解肌总论内容。

头肌

一、目的要求

1.了解面肌的名称、位置及配布特点、主要作用。

2.了解枕额肌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3.掌握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及其作用。

二、教学内容

1.面肌、枕额肌的位置。

2.咀嚼肌的名称、位置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

示教面肌位置、观察咀嚼肌的位置、起止点、肌纤维方向理解其作用,在人体上辨认咬肌与颞肌的位置。

颈肌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颈部肌位置、分群,各群肌的组成及作用。

2. 掌握胸锁乳突肌、斜角肌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组成。

二、教学内容

1.颈部肌群、胸锁乳突肌、斜角肌、斜角肌间隙。

三、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颈浅肌、颈前肌、斜角肌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构成。

躯干肌

一、目的要求

1. 熟悉躯干肌组成。

2. 掌握背部浅层肌和深层肌的组成,各肌的位置关系

3. 了解胸腰筋膜的位置、作用。

4. 掌握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的组成、熟悉其作用,各肌的位置关系。

5.掌握膈的位置、外形、结构特点(中心腱、三个裂孔、薄弱区)及通过的结构和功能。

6.熟悉腹肌的分部(前外侧群、后群),各部肌的位置。

7.熟悉腹前外侧壁各肌的位置与层次关系,各肌的纤维方向及协同作用。 8.了解腹直肌鞘的组成,前、后层结构改变情况。

9.了解腰方肌的位置与作用。

10.了解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及通过的内容。

11了解躯干肌的肌性标志: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锁乳突肌、胸大肌、腹直肌。

二、教学内容

1.背部浅层肌和深层肌。

2. 胸上肢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胸固有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

3.膈的位置、外形、结构特点和作用。

4.腹肌的分部,腹前外侧壁各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位置与层次关系、纤维方向、共同作用。

5.腹直肌鞘、腰方肌、腹股沟管组成及通过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在标本上观察斜方肌、背阔肌、胸大肌、膈的起止点及裂孔位置,观察各肌的纤维方向理解其作用,在人体上辨认躯干肌的肌性标志。

四肢肌

上肢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上肢肌的分部、分群、层次和排列关系。

2.熟悉上肢带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3.了解参加肩关节运动各肌的名称。

4.掌握臂肌的分群,各肌(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肱三头肌)的位置,名称和作用。

5.了解参加肘关节运动各肌的名称。

6.熟悉前臂肌的分群、分层、各肌的排列和作用。

7.了解参加腕关节运动各肌的名称。

8.了解手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9.了解运动拇指和小指各肌的名称,了解蚓状肌和骨间肌的作用。

10.了解上肢肌的肌性标志:三角肌、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尺侧腕屈肌腱、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指伸肌腱。

二、教学内容

1.上肢肌的分部、分群、各群肌的位置与各关节运动的关系。

2.肩带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3.臂肌的前群(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后群(肱三头肌)位置与作用。 4.前臂肌、手肌的分群,各肌群的位置,名称和作用。

5.运动拇指和小指各肌,蚓状肌和骨间肌的作用。

6.上肢肌的肌性标志:三角肌、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尺侧腕屈肌腱、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指伸肌腱。

三、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咀嚼肌的位置、起止点,观察肌纤维方向理解其作用。观察上肢各肌的位置、排列关系,结合各关节运动理解各肌的作用,在人体上辨认上肢的肌性标志。

下肢肌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下肢肌的分部,肌群名称,层次排列。

2.掌握髋肌的前群(髂腰肌、阔筋膜张肌)、后群(臀大、中、小肌,梨状肌)的位置,名称和作用。

3.了解参加髋关节运动各肌的名称。

4.掌握大腿肌的分群(前群、内侧群、后群),各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5.了解参加膝关节运动各肌的名称。

6.掌握小腿肌的分群(前群、外侧群、后群),各肌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7.了解参加踝关节运动各肌的名称。

8.了解足底肌的分群,各群肌的位置与名称。

9.了解下肢肌的肌性标志: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

二、教学内容

1.下肢肌的分部,肌群名称,层次排列以及位置与各关节运动的关系。

2.髋肌的前群(髂腰肌、阔筋膜张肌)、后群(臀大,中、小肌,梨状肌)。

3.参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运动的各肌。

4.大腿肌、小腿肌;足底肌。

三,教学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髋肌的分群位置,观察臀大肌的起止点,理解其作用。观察下肢各肌的排列关系,结合关节运动理解各肌的作用;在人体上辨认下肢的肌性标志。

内脏学

总论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内脏的概念,内脏的组成,各系统的主要功能,各器官之间的位置关系,内脏各系统之间的联系。

2.了解内脏器官的一般结构。

3.掌握胸部体表标志线,腹部分区。

4.下肢肌的肌性标志: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

二、教学内容

1. 内脏的概念,内脏的组成,各系统的主要功能,内脏各系统之间的联系。 2.内脏器官的的分类。

3. 胸部体表标志线,腹部分区。

三、教学方法

按照教学目的要求讲解内脏含义,结合骨、肌标志讲解胸腹部体表标志线的位置划分与应用。

消化系统

一、目的要求

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消化腺)与功能,掌握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一)消化管

1.口腔

(1)了解口腔的分部、境界,唇、颊、腭的位置与形态。

(2)掌握咽峡的位置与组成。

(3)了解牙的分类(乳牙与恒牙),出牙,换牙,数目,牙式,外形分部(牙

冠、牙颈、牙根)。

(4)掌握牙的组织结构,牙周组织的名称、部位。

(5)掌握舌的形态,分部,粘膜的构造与功能,了解舌内肌的作用。

(6)熟悉舌外肌名称,颏舌肌的起止点、位置与作用。

(7)掌握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形态、位置、导管开口部位。

2.咽

(1)熟悉咽的位置,分部及分部的标志,了解咽的交通。

(2)掌握咽各部侧壁上的结构,了解临床意义。

3.食管

(1)了解食管的位置、形态,熟悉食管长度与分段。

(2)掌握食管狭窄的位置,标志,与切牙的距离,了解其临床意义。

4.胃

(1) 掌握胃的形态、分部,了解胃的位置。

(2) 了解胃壁结构。

5.小肠

(1) 了解小肠的长度、分段,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段。

(2) 掌握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的位置,距中切牙的距离。

(3) 了解空肠起点的标志,空肠与回肠的主要区别。

6.大肠

(1) 了解大肠的位置,长度,分段,掌握盲肠与结肠结构的共同特征。

(2) 熟悉盲肠,阑尾的位置,阑尾根部体表投影位置,了解临床意义。

(3) 熟悉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4) 熟悉直肠的位置,长度,弯曲的方向。

(5) 了解直肠与肛管的分界标志,掌握肛管粘膜的结构特点,了解临床意义。

(二)消化腺

1.肝

(1) 了解肝的主要功能。

(2) 了解肝的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

(3) 掌握肝的位置,形态及分叶,肝门的位置,通过肝门各结构及其位置关系及肝蒂的概念。

2.胆囊

(1) 熟悉胆囊的形态,位置,分部及主要功能。

(2) 了解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

(3) 掌握胆汁的产生及其排出途径。

(4) 熟悉肝外胆道的组成,肝胰壶腹的组成及开口部位。

(5) 掌握胆囊三角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3.胰

(1) 熟悉胰的位置,形态与分部,胰腺管开口的位置。

(2) 了解胰的功能(外分泌,内分泌)与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消化管

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消化腺)与功能,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2.口腔的境界,分部的标志,唇、颊与腭的位置与形态。

3.咽峡的位置与组成。

4.牙的分类(乳、恒牙),出牙,换牙,数目,牙式,外形分部。

5.牙的组织结构,牙周组织。

6.舌的形态,分部,粘膜的构造与功能,舌内肌的作用。

7.舌外肌名称,颏舌肌的位置、起止点与作用。

8.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形态、位置、导管开口部位。

9.咽的位置、分部及交通。

11.咽各部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12.食管的形态,位置,长度与分段,狭窄的位置与切牙的距离及其临床意义。

13.胃的形态,位置与分部,胃壁结构。

]4.小肠的长度,分段。

15.十二指肠的位置,分段,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的位置与中切牙的距离。 16.空肠起点的标志,空肠与回肠的主要区别。

17.大肠的位置、长度、分段,盲肠与结肠结构的共同特征。

18.盲肠、阑尾的位置,阑尾根部体表投影位置与临床意义。

19.直肠的位置、长度、弯曲的方向与临床意义,直肠与肛管的分界标志。

20.肛管粘膜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二)消化腺

1.肝的位置、形态及分叶,肝门的位置。通过肝门的结构及其排列关系,第二肝门的位置。

2.肝的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

3.肝的主要功能。

4.胆囊的形态,位置,分部及主要功能。

5.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胆汁的产生及其排出途径。

6.肝外胆道的组成,肝胰壶腹的组成及开口(肝胰壶腹括约肌)的部位。

7.胆囊三角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8.胰的位置、形态与分部,胰腺管开口的位置。

9.胰的功能(外分泌、内分泌)与临床意义。

三、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分段观察消化管标本及消化腺的结构,联系整体位置及其功能。

呼吸系统

一、目的要求

(一)呼吸道

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2.了解外鼻的形态及各部的名称。

3.掌握鼻腔的分部,固有鼻腔粘膜的分部(嗅部、呼吸部)。

4.掌握鼻腔外侧壁结构,鼻中隔的组成。

5.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各窦开口部位,了解其临床意义。

6.咽(见消化系统)。

7.熟悉喉的位置、组成及功能。

8.熟悉喉软骨的分类(成对、不成对)、名称、喉的连结(韧带、关节)。

9.了解喉肌的名称、位置,对声门裂的作用。

10.掌握喉腔形态结构,分部,狭窄的部位(声门裂是呼吸道中最狭窄部位)。

11. 掌握气管的位置、长度、分段,了解气管的形态结构(后壁为膜壁)。

12.掌握气管的分叉位置,内面(气管隆嵴)与外面的名称,左右主支气管长度、形态结构特征。

(二)肺

1.掌握肺的形态(左、右不同)、位置、结构名称、分叶标志。

2.熟悉肺下界的体表投影,了解其临床意义。

3.了解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三)胸膜

1.掌握胸腔与胸膜腔的概念,胸膜的分部,胸膜窦的位置。

2.熟悉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与肺下界体表投影的关系,了解其临床意义。

(四)纵隔

1.了解纵隔的概念,区分(四分法)。

2.了解纵隔的分区。

二、教学内容

(一)呼吸道

1.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上、下呼吸道的概念。

2.外鼻的形态,各部的名称。

3. 鼻腔的分部,固有鼻腔粘膜的分部(嗅部、呼吸部),鼻中隔的组成。

4.鼻腔外侧壁结构,鼻旁窦的位置、开口部位及临床意义。

5.喉的位置,软骨的组成(成对及不成对)、名称,喉的连结(韧带、关节)。

6.喉肌的名称、位置,对声门裂的作用。

7.喉腔形态结构,分部,狭窄的部位(声门裂是呼吸道中最狭窄部位)。

8.气管的位置、长度、分段,气管的形态结构(后壁为膜壁),分叉位置、内面与外侧的名称。左右主支气管的长度、形态结构特征及临床意义。

(二)肺

1.肺的形态(左、右不同)、位置、结构名称、分叶标志。

2.肺下界的体表投影及临床意义。

3.肺门结构排列关系,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三)胸膜

1.胸腔与胸膜腔的概念,胸膜的分部,胸膜窦的位置。

2. 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与肺下界体表投影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四)纵隔

1.纵隔的概念,区分(四分法划分)。

2. 纵隔各分区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呼吸道各部及肺的形态、分叶、肺门结构。观察纵隔的位置、区分及其主要结构。

泌尿系统

一、目的要求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一)肾

1.掌握肾的形态、位置、肾剖面的结构和肾区的概念。

2.掌握肾被膜的层次关系,了解临床意义。

3. 掌握肾的固定因素。

(二)输尿管

1.掌握输尿管的位置,分段,狭窄的部位,了解临床意义。

2.掌握了解女性输尿管盆段在盆腔内位于子宫动脉的后(下)方的关系。

(三)膀胱

1. 掌握膀胱的形态、位置。

2.掌握膀胱三角的组成,位置,粘膜特点,临床意义。

3.了解膀胱容积、位置的年龄差异。

(四)尿道

1.了解女性尿道的长度,形态特点,开口部位及临床意义。

2.男性尿道(见男性生殖器)。

二、教学内容

1.泌尿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主要功能。

2.肾的形态、位置,肾剖面的结构,肾被膜的层次关系,临床意义。

3.肾的固定因素。

4.输尿管的位置,分段,狭窄的部位及临床意义。

5.女性输尿管盆段在盆腔内位于子宫动脉的后(下)方。

6.膀胱的形态、位置,膀胱三角的组成、位置、粘膜结构临床意义。

7.膀胱容积、位置的年龄差异。

8.女性尿道的长度,形态特点,开口部位及临床意义。

三、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分别观察泌尿系各器官的位置、结构,原位观察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体表投影的部位。并联系其功能。

生殖系统

一、目的要求

掌握男、女性生殖器的组成(内、外生殖器)及功能。

(一)男性生殖器

掌握男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及主要功能。

1.男性内生殖器

(1) 熟悉睾丸的形态、位置,了解睾丸的内部结构及功能。

(2) 了解附睾的形态、位置及功能。

(3) 掌握输精管的分段、结构特征、临床意义、结扎输精管的部位。

(4) 了解射精管(由输精管末端与精囊排泄管合成)的位置与开口部位。

(5) 熟悉精索的位置、内容,了解被膜的层次结构。

(6) 熟悉男生殖附属腺的名称、形态、位置、功能及腺管开口部位。

(7) 了解前列腺的分叶,年龄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前列腺的形态、位置,掌握精子的排出途径。

2.男性外生殖器

(1) 了解阴囊的位置、功能,阴囊的层次,了解鞘膜腔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2) 了解阴茎的分部、构造,阴茎皮肤的特点。

(3) 掌握男性尿道的分部,前、后尿道的划分,三个狭窄、三个扩大、两个弯曲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二)女性生殖器

掌握女性生殖器的分部,各部所包括的器官及主要功能。

1.女性内生殖器

(1)掌握卵巢的位置、形态、固定装置、了解卵巢的年龄变化。

(2)掌握输卵管的长度,位置,分段,各段的功能意义。结扎输卵管的部位。

(3)掌握子宫的形态、位置和固定装置。了解子宫附件的概念。

(4)了解阴道的形态,阴道口的位置,阴道穹的分部及临床意义。

2.女性外生殖器

(1)了解阴道前庭的位置、尿道口与阴道口的位置关系。

(2)了解前庭大腺的位置与开口部位。

(3)了解女性外生殖器各部名称。

[附] 女性乳房

了解女性乳房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男性生殖器

1.男性(内、外)生殖器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2.睾丸的形态、位置、内部结构及功能。

3.附睾的形态、分部、位置及功能。

4.输精管的分段,结构特征,临床意义,结扎部位。

5.射精管由输精管末端与精囊排泄管的合成及开口部位。

6.精索的位置,组成的内容。

7.男生殖附属腺的名称,形态,位置,功能,腺管开口部位。

8.前列腺的分叶,年龄特点及临床意义。

9.阴囊的位置,功能,阴囊的层次,鞘膜腔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10.阴茎的分部、构造,阴茎皮肤的结构特点。

1l. 男性尿道的分部、前、后尿道的划分,三个狭窄,三个扩大、两个弯曲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二)女性生殖器

1.女性生殖器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2.卵巢的位置、形态、固定装置,卵巢的年龄变化。

3.输卵管的长度、位置、分段,各段的功能意义,结扎输卵管的部位。

4.子宫的形态、位置、分部(底、体、颈),每个韧带的固定作用。

5.阴道的形态,阴道口的位置,阴道穹的分部及临床意义。

6. 阴道前庭位置,前庭大腺的开口,尿道口与阴道口的位置关系。[附] 女性乳房

女性乳房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教学方法

生殖系统标本数量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轮换观察标本的结构。

用生殖系统的录像弥补标本不足的缺点。

会阴与腹膜

一、目的要求

(一)会阴

掌握广义会阴与狭义会阴的概念,会阴的区分及临床意义。

1.肛区

(1)掌握盆膈的位置、组成、功能。了解肛门外括约肌的作用。

(2)了解坐骨直肠窝的位置,阴部管(Alcock管)的位置与内容。

2.尿生殖区

(1)掌握尿生殖膈的组成,了解会阴浅隙、会阴深隙的组成及内容。

(2)了解男、女性尿生殖膈内容的差异及临床意义。

(二)腹膜

(1) 掌握腹腔、腹膜腔的概念,了解腹膜的功能意义。

(2) 熟悉腹膜被覆腹盆腔脏器的情况(腹膜内位、间位、外位器官)。

(3) 掌握网膜的概念、大网膜、小网膜、网膜囊,掌握小网膜的构成,了解大网膜的构成和功能意义,了解网膜孔的位置。

(4) 了解系膜的定义,有系膜的器官,系膜根的附着部位。系膜内的重要结构。

(5)了解腹膜形成的韧带名称、位置。

(6)熟悉男、女性盆腔内陷凹的位置、名称及临床意义。

二、教学内容

(一)会阴

1.广义会阴与狭义会阴的概念,会阴的区分及临床意义。

2.盆膈的位置、组成、功能。肛门外括约肌的作用。

3.坐骨直肠窝的位置,阴部管(Alcock管)位置与内容。

4.尿生殖膈的组成,会阴浅隙、会阴深隙的组成及内容。

5.男、女性尿生殖膈内容的区别及临床意义。

(二)腹膜

1.腹腔、腹膜腔的概念,腹膜的功能意义。

2.腹膜被覆腹盆腔脏器的情况(腹膜内位、间位、外位器官)。

3.网膜、大网膜、小网膜、网膜囊、网膜孔的位置。

4.系膜的定义,有系膜的器官,系膜根的附着部位,系膜内的重要结构。 5.腹膜形成的韧带名称、位置。

6.男、女性盆腔内陷凹的位置,名称及临床意义。

三、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标本,参看会阴、腹膜的模型加深理解本章内容。

脉管学

心血管系统

总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心血管系组成。

2.掌握大、小循环途径。

3.了解血管吻合的功能意义。

外科学教学大纲

外科学教学大纲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28讲课学时:96实践学时:32 学分:8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试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实验诊断学 英文名称:laboratory diagnosi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必修考查 总学时:42 学分:2.5 理论课学时:32 实验课学时:10 适用对象: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性质和地位 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通过对实验诊断的学习,为临床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验诊断的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CAI课件、电化、多媒体,对板书和各类鉴别要点的挂图进行启发式,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快速理解的目的。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手段强化学生对理论的记忆,使之更好地配合好理论。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诊断学以临床诊断为中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正确选择,掌握各项检查的适应症,熟悉和了解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参考值和临床想结合正确解释检查结果,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第一章概论 【掌握】掌握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 【熟悉】正确的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了解】如何进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测 【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正常值及

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法、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测定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方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了解红、白细胞病理形态改变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思考题: 1、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测定的参考值、临床意义? 2、红细胞各种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3、中性粒细胞增多、减低的临床意义? 4、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如何,何为核左移、核右移? 5、异型淋巴细胞包括几种,形态变化如何? 6、三种红细胞指数结束变化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熟悉】溶贫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 思考题: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项目有那些? 第三节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掌握】骨髓细胞的起源及发育演变规律。 【熟悉】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 【了解】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法及诊断意义 思考题: 1、骨髓增生度分级及临床意义 2、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掌握】ABO血型系统、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的原则。 【熟悉】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其他血型系统。 思考题: 1、ABO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交叉配血临床意义? 2、Rh血型鉴定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熟悉】各种贫血的骨髓象和血象的形态学特点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分析

《中医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课程概述包括如下内容: 1.该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依据就业岗位需要阐述); 中医儿科学为中医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前获得专科知识,培养出高素质中医专科人才。 2.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本课程属必修课程,课程的类别属专业课程,本课程与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及中医骨伤学等,组成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该课程在专业学习目标中的作用以及该课程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须在前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 医诊断学》、《方剂学》、《伤寒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的基础理论后方可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团队 的协作精神,诚实守信的品格,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能力。 2.知识目标 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及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断、辩证分析、治疗方药;熟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了解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技能目标 1)专业能力: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辩证分析、常用方药。 2)方法能力: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中医辨证论治及西医治 疗方法,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七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继而理解儿科疾病的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儿科临床常见的肺系、脾系等疾病的诊治, 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难点是小儿液体疗法。重点章节是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难点章节是第五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医儿科学》教学以课堂讲授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外科学:外科学教学大纲(五版).doc

外科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医学英语班)专业使用> 山东大学医学院 二○○二年五月

前言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重要的二级学科,是阐述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知识的科学。由于近年来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外科的内容也不断的更新和增加,因此教学大纲的不断修订实属必要。本大纲同时参照卫生部颁发的《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2002年版》所涵盖的内容重新修订。作为《外科学》授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纲领,教师在讲授时必须保证完成大纲中的基本要求,不得任意删改,这也是为适应学生将来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需求。教师应依此大纲为依据,认真写好备课教案。对学生的考试,也应以大纲为依据出题。 根据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主要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外科学教学,使学生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医学生毕业以后从事临床外科各专业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学习其他临床学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教学大纲按照上述要求,依据卫生部规划教材《外科学》第五版内容按照章节顺序修订而成。 外科学内容包括:外科基础,讲授外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科常见疾病,介绍其原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手术适应证和常用手术原理,手术学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技术和进行基本手术操作的训练。 随着近几年外科的新进展,本大纲增添了一些新内容,如外科感染的新概念、外科营养的新进展、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肿瘤的多基因学说等。对于内容重复和可以自学的予以压缩,如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只要求讲解临床应用。对某些重要内容,增加了学时,我国小儿外科发展迅速,本大纲内有关先天性畸形如颅脑和脊髓畸形、胃肠道泌尿系统和运动系统畸形集中讲授增加了学时。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外科的教学必须及时吸取国内外医学新理论和技术成果。教师在完成本大纲基本要求前提下,可适量增加外科学的新成就、新的发展方向。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以便拓展现代医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趣。 外科学讲授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恰当的选择典型病例,结合教师的临床经验,配合理论讲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多地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进行课堂讲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教育中的主要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本大纲新增加了《示教》内容,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将典型的病理标本和有诊断意义的X片、CT及MRI片等影像进行示教,重要的解剖关系和标准的手术要用挂图、投影片、幻灯片、录相进行展示,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 本大纲为五年制医学专业(包括医学英语班)的外科教学而制定。口腔医学可参考应用。 本大纲总学时按218学时计算,其中手术学54学时。见习48小时,授课116学时。

企业诊断-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8年制 精品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8年制) 课程编号: 14037401 学分: 7.5 总学时:103 学时 大纲执笔人:戚秀卿、宋浩明、刘琦大纲审核人:戚秀卿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后,为过渡到临床各科学习而开设的临床课程;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也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问诊和体格检查的基本内容、方法技巧和心电图、肺功能以及各种内镜检查的方法和临床意义,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学》为103学时。 二、面向专业 临床医学等专业。 三、课程基本要求 深入领会各个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逐步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掌握问诊的方法、内容和良好的问诊技巧,能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问诊。能用规范的手法进行全身系统的体格检查,掌握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图形分析。熟悉诊断步骤,逐步掌握临床思维方法,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正确、字体规范、文笔流畅、表达清晰的病历,并能作清楚、流畅的口头报告。 (一)症状学 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鉴别诊断及问诊要点。掌握询问常见症状的方法,通过分析症状的个性及其伴随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 (二)问诊 掌握问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问诊的重要性。熟悉特

《儿科学》教学大纲(新)

《儿科学》教学大纲 【前言】 本教学大纲依照教育部高教司和卫生部科教司规定的五年制教学计划,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第七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为蓝本,经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组织研究制定。授课对象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毕业后主要从事预防医疗工作的学生。 【教学时间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前者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后者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儿科学的任务及范围。 二、儿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特点。 基础特点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病理、免疫及营养代谢等方面; 临床特点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三、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自学内容】 围生期概念及特点与保健重点。 【见习内容】 儿童体检观察各年龄分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 第二章生长发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影响生长发育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熟悉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三、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四、了解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教学时数及形式】课堂授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二、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 三、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包括测量方法、各年龄正常值、计算方法等,包括: (1)体重:详细讲解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2岁前后体重增长规律、3条体重计算公式。 (2)身高:详细讲解出生身长、2岁前后身长增长规律、2~12岁身长计算公式、上部量与下部量的 意义及年龄特点。 (3)前囟、头围、胸围、上臂围:详细讲解测量方法与年龄特点、临床意义。 (4)骨骼:详细讲解颅骨、脊柱、骨化中心的发育规律与年龄特点,1~9岁腕部骨化中心估算。 (5)牙齿:详细讲解出牙时间及顺序、2岁以内乳牙数目估算。 四、脂肪组织、肌肉、生殖系统、心理发育规律,各种智能测验与心理行为异常。 五、神经系统的发育,包括神经反射的发育、年龄特点与临床意义。 六、运动的发育规律和年龄特点。 【自学内容】 根据不同年龄选择智能发育、体格发育检查方法。 【见习内容】 看录像、示教及实践,内容为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常用测定指标的测量方法。

外科学总论及手术学课程教学大纲

《外科学总论及手术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外科学总论及手术学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34 学分:2.0 理论课学时:20 实验课学时:14 适用对象: 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外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和其它临床医学学科密切相关。外科学总论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临床基础理论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外科学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加深认识,为学习其它临床医学学科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从事临床外科工作奠定基础。 手术学是研究外科手术方法和操作技术的学科。外科手术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外科无菌观念,掌握外科手术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外科学和其它与手术有关的课程及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外科学总论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习、考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将板书、挂图、实验模型、幻灯和多媒体等各种方法手段运用到指定教材的讲授当中,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播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实习向学生传授外科无菌观念和基本技能,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使学生较全面地学好外科学,并通过考试来检测对外科无菌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 手术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运用板书,幻灯、挂图及CAI课件等多种方法,协助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教材相关的章节进行讲解;实验是在动物实验室内结合电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在动物身体上练习各种外科手术的基本技能,熟悉各种外科手术器械及无菌术的应用,强化学生对手术学的感性认识,培养严格的无菌观念,熟悉各种消毒方法及加强外科基本技能的训练;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通过理论考试对手术学理论知识进行总体测试,通过实验考试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本学科重视实验教学的具体表现之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037401 学分:7.5 总学时:103 学时 课程性质与目的 临床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差不多知识、差不多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后,为过渡到临床各科学习而开设的临床课程;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课,也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咨询诊和体格检查的差不多内容、方法技巧和心电图、肺功能以及各种内镜检查的方法和临床意义,使学生把握诊断疾病的差不多原理和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的结论——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学》为103学时。 面向专业 临床医学等专业。 课程差不多要求 深入领会各个症状的病因、发生气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逐步学会与患者接触和交流,把握咨询诊的方法、内容和良好的咨询诊技巧,能独立进行全面系统的咨询诊。能用规范的手法进行全身系统的体格检查,把握专门体征及其临床意义。把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专门心电图图形分析。熟悉诊断步骤,逐步把握临床思维方法,能按照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正确、字体规范、文笔流畅、表达清晰的病历,并能作清晰、流畅的口头报告。 (一)症状学 把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气制、临床表现、相伴症状、鉴不诊断及咨询诊要点。把握询咨询常见症状的方法,通过分析症状的个性及其相伴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 (二)咨询诊

把握咨询诊的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咨询诊的重要性。熟悉专门情形的咨询诊技巧。 (三)体格检查 把握视、触、叩、听、嗅诊的差不多检查方法。 把握一样检查各项内容的正常状态和专门改变的临床意义。 学习头、颈部各器官的检查方法与顺序,认识正常状态,把握常见专门体征及临床意义。了解眼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听力检查。 学习视、触、叩、听四种差不多检查方法在胸廓和肺部的正确应用,并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把握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廓和肺部体检的差不多内容,识不肺部正常体征,把握常见专门体征及其产生气制、临床意义。 了解乳腺的检查方法、顺序、正常状态及专门改变。 了解呼吸系统某些专门的体检方法。熟悉呼吸系统常见专门发觉及其鉴不。 学习询咨询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学习心脏的检查方法并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把握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专门搏动、震颤、心脏浊音界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把握S1、S2的产生气制、听诊特点及鉴不要点。把握心音变化、额外心音的概念、特点及临床意义。把握心脏杂音的产生气制、听诊要点、鉴不要点及其临床意义。把握心包摩擦音的产生气制、特点、临床意义及与胸膜摩擦音的区不。 熟悉脉搏、血压、血管杂音、周围血管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循环系统某些专门的体检方法。熟悉循环系统常见专门发觉及其鉴不。 学习询咨询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的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把握腹部视、触(重点为肝、脾、胆囊、肾触诊)、叩、听诊检查方法。把握压痛、反跳痛、腹部肿块、腹水(移动性浊音、液波震颤)、振水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了解腹部某些专门的体检方法。熟悉腹部常见专门发觉及其鉴不。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PEDIATRICS》Course Syllabus)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32学时) 周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4学时)学分:4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公办/仁济)临床医学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1)使学生掌握儿科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及喂养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儿科各系统常见和多发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要求注意学科的系统性,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并符合我国儿科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3)通过教师授课、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观察识别、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能力; (4)本大纲供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教学使用,预防、麻醉、眼视光、妇产、口腔、检验和放射专业等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独立于其它课程,同时部分章节内容与《内科学》病名相同,但是侧重于阐述该疾病在儿科的特殊情况。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及配套教材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闭卷考试,百分制,成绩由实验成绩(20%)与卷面成绩(80)合成,60分及格。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儿科病史采集、体检 腹泻病、液体疗法 肺炎 先心 肾炎、肾病 贫血 颅内感染 出疹性疾病(门诊)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年龄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三)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二)一般介绍儿科学的特点、范围和任务。 第二章生长发育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 (二)熟悉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熟悉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熟悉小儿体格生长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 三、了解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体重的增长:包括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增长规律等。 身材的增长:包括身高、坐高等。 体围的增长:包括头围、胸围、上臂围等。 骨骼:包括头颅骨、脊柱、长骨。 牙齿:萌牙时间、顺序 (二)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一般介绍体格生长评价。 第三章儿童保健(自学)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各年龄期保健原则,掌握儿童的预防接种。 (二)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的保健重点,重点讲解有关小儿预防接种的各项内容与实施程序。 (二)一般介绍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第三节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小儿不同性质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掌握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制定液体疗法的具体方案。 (二)熟悉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病理生理,熟悉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 (三)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小儿不同性质不同程度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重点讲述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特别是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二)一般介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的病理生理,一般介绍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一

外科学五年制预防自制大纲

《外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外科学 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162学时(理论学时:81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学时:81学时) 学分:9.0学分 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 专业(定向培养) 预修课程(编号):人体解剖学(0101029)组织学及胚胎学(0101070)生理学(010201Y)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010601P)病理生理学(0102030)病理学(0103010)医学免疫学(0105019)药理学(0701010)诊断学(1010010)外科学基础(1010040)医学影像学(1010031)。 建议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第7版,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及其临床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外科学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及基础医学和其他临床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

修课程。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外科学的教学必须贯彻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外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配合投影、录像、电影、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适当开展课堂临床病例讨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一)目的要求: 1.了解颅内压增高的概念、病理生理和脑疝形成的机理及特殊检查方法。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病因。 3.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4.掌握脑疝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临床诊断学教学大纲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目得与任务: 临床诊断学就是研究诊断疾病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诊断思维得一门临床学科。就是为医学生学毕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得一门必修课,就是临床各学科得基础课,也就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得桥梁。本课程得任务就是讲解问诊与体格检查得基本内容与方法技巧;心电图、肺功能与各种内镜检查得方法与临床意义;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得基本原理与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得结论——临床诊断。 二、课程基本要求: 在深入领会各个症状得病因与机制基础上,学会与患者接触与交流,独立进行全面系统得问诊,深入理解患者得主诉与病史。能用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掌握常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熟练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得内在联系与临床意义。熟悉心电图机操作,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得图像分析。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得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规范、描述准确、用词恰当、字迹清晰、书写全面、符合要求得住院病历。 (一)问诊 掌握问诊得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问诊得重要性。熟悉特殊情况得问诊技巧。 常见症状学 掌握常见症状得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鉴别诊断及问诊要点。掌握询问常见症状得方法,通过分析症状得个性及其伴随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除课堂讲授外,部分内容自学。 (二)体格检查 1、掌握视、触、叩、听、嗅诊得基本检查方法。 2、掌握一般检查各项内容得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得临床意义。 3、掌握头、颈部各器官得检查方法、体征及临床意义。了解眼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听力 检查。 4、掌握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与肺部得应用,并能获得较为准确得检查结果。 掌握胸部得体表标志、肺部异常体征、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了解乳腺得检查方法、顺序、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学习询问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得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5、掌握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得临床意义。掌握震颤、心脏浊音界得检查 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S1、S2得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掌握心音变化、额外心音得概念、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心脏杂音得产生机制、听诊要点、鉴别要点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心包摩擦音得产生机制、特点、临床意义及与胸膜摩擦音得区别。掌握血压测量、周围血管征得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熟悉脉搏、血管杂音得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学习询问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得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6、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掌握腹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胆、脾触诊)。 掌握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得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学习询问消化系统疾病病史得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7、熟悉肛门、直肠检查得方法与临床意义。 8、掌握脊柱、四肢、膝关节得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得临床意义。 9、熟悉神经系统检查得内容及方法(颅神经、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掌握神经

肺炎教案(内科学-五年制-第七版-大学授课教案--呼吸内科)

山东大学教案编号:课程呼吸内科学教师职称副主任医师学时4学时

山东大学教案纸第1 页 肺炎概述 面临新的挑战: ⑴易患人群结构改变 ⑵病原体变迁 ⑶耐药菌株增加 定义 肺炎(pneumonia)是指包括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在内的炎症。 病因: 感染, 免疫损伤, 理化因素, 药物, 过敏 发病机制: 1、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 2、宿主因素(呼吸道免疫防御机制人体免疫力) 受损,病原体进入下呼吸道 分类: 一、解剖分类 二、病因分类 三、患病环境分类 分类: 解剖学分类 1、大叶性肺炎(肺泡性肺炎) 2、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 3、间质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肺泡性肺炎) 病原菌肺泡炎症肺段、肺叶的实质炎症 特点:肺段、肺叶,不累及支气管 病原体:多为肺炎球菌 X 线:肺段、肺叶分布的均质性阴影,内可见支气管气道征 2、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 病原体 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炎症。

特点: 小叶性,累及支气管、肺泡 病原体: 肺炎球菌、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等。 X 线: 沿肺纹理分布的不规则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 3、间质性肺炎 病变累及支气管壁、支气管周围肺泡壁 特点: 以肺间质为主的炎症,呼吸道症状轻,体征少 X 线: 不规则索条状阴影,从肺门向外伸展,可交织成网状 分类:病因分类 (一)细菌性肺炎 (二)非典型病原体所致肺炎 (三)病毒性肺炎 (四)真菌性肺炎 (五)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 (六)理化因素所致的肺炎 分类:患病环境分类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诊断依据:1 咳嗽、咳痰, 2 发热,3 体征4 WBC, 5 X线常见病原体:肺炎球菌(50%) 二、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临床表现 症状: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发热 体征:早期:重症可有呼吸增快、鼻翼扇动、发绀 肺实变期:实变体征、湿啰音

第一章儿科学基本

《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 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一版,苏树蓉主编)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西医临床教研室

前言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和其它临床学科;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的认识论去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上篇的重点是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常数、诊法概要、辩证概要、治疗概要。下篇的重点是各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辩证要点、治疗原则及主要证型的辩证治疗。 中医儿科学课程的学时暂安排为42学时。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目录 上篇中医儿科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5) 第二章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5) 第三章小儿生长发育与保健 (5) 第四章临证概要 (6) 第一节诊法概要 (6) 第二节辩证概要 (6) 第三节治疗概要 (6) 下篇中医儿科学临床 第一章肺系病证 (6) 第一节感冒 (6) 第三节咳嗽 (7) 第四节肺炎喘嗽 (7)

外科学教学大纲(第八版)

外科学教学大纲(第八 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外科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陕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系外科教研室 二○一四年三月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外科学 属性:必修课 类型:专业课 适合专业:临床医学 课程性质:理论性、实用性和研究性 目的和任务: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科。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包括许多疾病,它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的知识;在治疗方面要能运用手术和非手术的处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病的手术适应症和常用手术原理;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技术和进行基本手术操作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要求 《外科学》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要充分利用病例示范讨论、动物实验、参观及参加手术、观察大体标本、阅读X线片、录像和电影等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外科教学按160学时授课,课堂讲授120学时,实验见习40学时。 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外科学的范畴和我国在外科方面的成就 (二)树立学习外科的正确观点 【教学内容】

外科学的范畴,它和其它学科的关系。重点讲解外科学的范畴和怎样学习外科。 【自学内容】 外科学的发展和我国的外科成就。 第二章无菌术 【目的与要求】 (一)树立无菌观念,熟悉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 (二)熟悉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 (三)学会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四)学会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铺巾。 【自学内容】 无菌术的概念和组成。手术人员术前准备。手术区的准备。无菌操作规 则。 【见习】在外科基本操作教学中结合进行: (一)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示范) (二)洗手、穿无菌衣和戴无菌手套,以及手术区的准备(示范和实际操作)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各型缺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代谢性酸中毒和减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二)了解低钙血症和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治。 (三)掌握体液失调的综合防治方法。 【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各型缺水、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 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文案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诊断学 英文名称:diagnostics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64 学分:3.5 理论课学时:44 实验课学时:20 适用对象: 医学影像学(工程方向)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诊断学的内容包括问诊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器械诊断等,横跨多个学科,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课程十分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和诊断思维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因此诊断学可以说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诊断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临床技能培训、课间见习、考试。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结合 CAI 课件、VCD、录像、录音、投影、模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思维程序;临床技能培训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采用了现代化、功能强大的电子模拟人教学设备,从心肺听诊,到腹部触诊等各种教学功能,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各种穿刺模拟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间见习是在病房进行,学生下科后,深入病房,进行床旁训练,在病房中了解病史采集方法,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

思维。了解各种异常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和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考试是检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与形成性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形成性考试采用实验课出勤考核及实际操作的完成情况考核,是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问诊 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 【了解】问诊是采集病史的主要手段,是诊治患者的第一步。 第二章问诊的内容 【熟悉】问诊的内容 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掌握】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了解】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第四章常见症状 一、发热 【掌握】发热的概念、临床表现和伴随症状和临床意义。 【熟悉】发热的常见原因。 【了解】发热的机理。 【自学】发热的问诊要点。 二、皮肤黏膜出血 【掌握】紫癜的概念、常见原因、。

儿科学教学大纲

《儿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别:主干课程 总学时数:6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二、课程性质、目的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办法。儿科学的宗旨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儿科学的教学口标是通过课堂讲授、临床见习及毕业实习,使学生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使学生能初步处理儿科急危重症,掌握儿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初步具备科学研究能力,为以后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为了更好地配合第八版《儿科学》教学,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我们对《儿科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对学时分配和具体安排均做了相应的调整。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内容与学时安排 实习内容与学时安排

五、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病例图片或动画模式使学生能形象地理解课堂内容,在课堂上适当介绍国内外儿科领域的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讲授结束后留相应的思考题。实习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反复强化训练。 六、成绩考核方式 理论成绩: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 课间见习成绩:见习报告及见习病历。 七、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 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目标要求: 1、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2、熟悉: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 3、了解:我国儿科学的范圉、任务及发展。 教学内容: 1、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2、儿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特点,包括解剖、机能、病理、免疫、心理、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 3、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包括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 第二章生长发育 目标要求: 1、掌握:体重、身高、头围、胸圉、上臂围、头颅骨、脊柱、长骨.牙齿等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的正常值、计算方法、测量方法及异常情况的意义。 2、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教学内容: 1、发育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2、体格生长的各项指标包括: 体重:出生体重,体重增长的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身高(长):出生身长,身长增长的规律,计算公式,测量方法。 头围:岀生长度,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胸圉:出生长度,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上臂圉:测量方法,正常值,异常情况的意义。 3、系统的生长发育: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外科学总论及手术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外科学总论及手术学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34 学分: 2.0 理论课学时:20 实验课学时:14 适用对象: 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外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和其它临床医学学科密切相关。外科学总论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临床基础理论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外科学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加深认识,为学习其它临床医学学科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从事临床外科工作奠定基础。 手术学是研究外科手术方法和操作技术的学科。外科手术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外科无菌观念,掌握外科手术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外科学和其它与手术有关的课程及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外科学总论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习、考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将板书、挂图、实验模型、幻灯和多媒体等各种方法手段运用到指定教材的讲授当中,使用启发式的教 学方法向学生传播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实习向学生传授外科无菌观念和基本技能,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使学生较全面地学好外科学,并通过考试来检测对外科无菌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 手术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运用板书,幻灯、挂图及CAI 课件等多种方法,协助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教材相关的章节进行讲解;实验是在动物实验室内结合电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在动物身体上练习各种外科手术的基本技能,熟悉各种外科手术器械及无菌术的应用,强化学生对手术学的感性认识,培养严格的无菌观念,熟悉各种消毒方法及加强外科基本技能的训练;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通过理论考试对手术学理论知识进行总体测试,通过实验考试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本学科重视实验教学的具体表现之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外科学总论 1、绪论 【掌握】外科疾病的分类;现代外科学的内容;外科学范畴的相对性。 【熟悉】欧美外科学发展的简史;传统医学外科学的发展和成就。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诊断学 英文名称:diagnostics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64 学分:3.5 理论课学时:44 实验课学时:20 适用对象: 医学影像学(工程方向)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诊断学的内容包括问诊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器械诊断等,横跨多个学科,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课程十分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和诊断思维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因此诊断学可以说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诊断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临床技能培训、课间见习、考试。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结合CAI 课件、VCD、录像、录音、投影、模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思维程序;临床技能培训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采用了现代化、功能强大的电子模拟人教学设备,从心肺听诊,到腹部触诊等各种教学功能,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各种穿刺模拟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间见习是在病房进行,学生下科后,深入病房,进行床旁训练,在病房中了解病史采集方法,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了解各种异常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和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考试是检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与形成性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形成性考试采用实验课出勤考核及实际操作的完成情况考核,是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问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