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标准操作规程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标准操作规程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标准操作规程

山西振东制药

目的:建立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标准操作规程

范围:抗生素类药

依据:《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程》2010年版

责任:化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班组长对检验人员的操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中心化验室主任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对检验人员操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内容:

1 术语或定义

本法系在适宜条件下,根据量反应平行线原理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效价)的方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包括两种方法,即管碟法和浊度法。

2 程序

2.1 操作前准备

2.1.1 抗生素管碟测定法

2.1.1.1 仪器与用具

操作室光线明亮,操作室应分为两部分,彼此分开,其中一部分为一般操作室,一部分为半无菌操作室。半无菌操作室应设有紫外线灭菌灯,并附设空气净化(空气净化级别为100~10000级)及空调设备,控制室温度在20~25℃之间,达到无菌或半无菌状态。操作台

应稳固,台面用玻璃板,并用水平仪调节至水平。注意操作,避免室内抗生素污染。

双碟内径约90mm高16~17mm硬质玻璃或塑料培养平皿,碟底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斑气泡。碟底平度检查,可将双碟放在水平台上,下垫一张白纸碟内加水2~3ml,再滴加蓝墨水,观察蓝色深浅是否一致。

陶瓦盖内径约203mm,外径108mm,平坦,吸水性强,应定期清洗、干燥或干热灭菌。钢管内径(6.0±0.1)mm,高(10.0±0.1)mm,外径(8.0±0.1)mm或(7.8±0.1)mm,每套钢管重量差异不超过±0.05g,内外壁及两端平坦,管壁厚薄一致。每次使用后应置1:1000新洁尔灭溶液内,浸泡2h以上,灭菌后再洗涤,先用水洗涤,超声波超声30min 后用沾有去污粉的纱布条串擦内外壁,水冲洗,沥干,再用蒸馏水冲洗3次后,置带盖的容器内,在150~160℃干热灭菌2h,备用。

钢管放置器有6孔和4孔两种。放置于无菌或半无菌的操作平台上,钢管下落时应垂直平稳、位置正确。双碟升降平稳。应保持清洁,防止抗生素污染。可定期用75%乙醇棉擦拭落管筒及储管杯。置钢管的玻璃管应定期干烤灭菌。

恒温培养箱以隔水式为宜,温度平稳,波动小。除另有规定外,依各品种项下要求设定温度,温度波动范围为35~37℃或24~26℃,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节至水平。

灭菌刻度吸管用于吸取菌液及培养基。用后应立即置5%石炭酸或1:1000新洁尔灭溶液中消毒后,再按玻璃容器的常规洗涤法洗涤。洗涤沥干后在吸口处塞入脱脂棉(松动、透气),置适宜容器中,在120℃以上干热灭菌2h或121℃蒸气灭菌30min,烘干备用。

玻璃容器包括定量移液管、刻度吸管、容量瓶等,均应符合“常用玻璃量器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规定。每次使用前用清洁液浸泡,水冲洗,并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冲洗3次,沥干。

称量瓶重量在10g以下。用毕先用水冲洗,沥干,置清洁液浸泡2h以上,然后分别用水、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冲洗3次,置洁净平皿中,在120℃干热灭菌3h,待冷置60~70℃时,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滴管用玻璃管拉制,管口平滑。使用前在清洁液浸泡,分别用水、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冲洗3次,置适宜容器中,在120℃干热灭菌3h后,备用。

天平分析天平,精密度0.1mg,经计量检定。

抑菌圈直径(面积)测量仪应符合“抑菌圈测量仪检定规程”的规定。

游标卡尺精度0.02mm,长度150mm。

超净工作台有效工作面局部洁净度100级。用于试验菌的接种传代或菌悬液制备。超净工作台须置洁净工作室或半无菌室内。

2.1.1.2 试液

灭菌缓冲液制备缓冲液的试剂应为分析纯,制备后的缓冲液应澄明,分装于玻璃容器内,经121℃蒸汽灭菌30min备用。

磷酸盐缓冲液(pH5.6)取磷酸二氢钾9.07g,加水使成1000ml,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5.6,滤过,在115℃灭菌30分钟。

磷酸盐缓冲液(pH6.0)取磷酸氢二钾2g与磷酸二氢钾8g,加水使成1000ml,滤过。磷酸盐缓冲液(pH7.0)取磷酸氢二钾9.39g与磷酸二氢钾3.5g,加水使成1000ml,滤过。

磷酸盐缓冲液(pH7.8)取磷酸氢二钾5.59g与磷酸二氢钾0.41g,加水使成1000ml,滤过。

磷酸盐缓冲液(pH10.5)取磷酸氢二钾35g,加10mol/L氢氧化钾溶液2ml,加水使成1000ml,滤过。

2.1.1.3 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的各成分原料质量对抑菌圈边缘清晰度及试验结果影响较大,因此应对原材料进行预试验,挑选适当的品牌使用。

制成的培养基不应有沉淀,如产生沉淀,可在配制培养基后,于115℃加热20min融化,趁热用纸浆减压或适宜方法过滤,调节pH,分装灭菌备用。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的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中收载了13种不同处方的培养基及制备方法。目前,已有市售干燥培养基,使用方便。临用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配制,但应注意核对培养基的pH,必要时需调节pH,使其符合规定。另外,市售干燥培养基的质量也存在差异注意选择合适的产品。

2.1.1.4 菌种的复苏检定用标准菌种为冷冻干燥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取冻干菌管、灭菌1ml毛细滴管、双碟、镊子、营养肉汤培养基、营养琼脂斜面,移入接种室操作台或超净工作台、

将冻干菌种管外壁用碘酒(碘伏)擦拭消毒,稍干,用75%乙醇棉球擦净,放在灭菌双碟内,待干。点燃酒精灯,将菌种管的封口一端在火焰上烧灼红热,用灭菌毛细管吸取营养肉汤培养基,滴在上述灼热的菌种管封口端,使其骤冷炸裂。

取灭菌镊子,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将炸裂的管口打开,放入灭菌双碟内,另取一支灭菌毛细滴管,在火焰旁吸取营养肉汤少许,加置菌种管底部,将冻干菌块搅动使其溶解,随即吸出管内菌液,分别接种至营养琼脂斜面及普通肉汤内,并将毛细滴管及菌种管投入消毒液内,将已接种的营养肉汤及营养琼脂斜面置35~37℃培养22~24h。

取出培养物,仔细观察菌苔形态、有无杂菌,涂片并进行格兰染色镜检,如呈典型菌落,则转种3代即可使用。菌落不典型时,可进行平板分离单菌落。

2.1.1.5 菌种的接种与保存

准备需用的培养基培养基应新鲜制备,如斜面已无冷凝水者,不宜再使用。在标签上注明菌名及接种日期。从冷藏箱中取出菌种斜面后,应在室温放置约30min,待温度平衡后再移入接种室或超净工作台。

点燃酒精灯或煤气灯等,左手握住菌种斜面,将管口靠近火焰上方,右手拿接种棒后端,将接种环烧红约30秒,随后将接种棒金属部分在火焰上烧灼,往返通过3次。右手用无名指、小指及掌部夹住管塞,左手将管口在火焰上旋转烧灼,右手再轻轻拔开管塞,将接种环伸入管内先在近壁的琼脂斜面上靠一下,稍冷却在移至菌苔上,刮取少量菌苔,随即取出接

种棒,并将菌种管口移至火焰上方。塞上管塞,左手见菌种管放下,取营养琼脂斜面1支,照上述操作打开管塞,将接种环伸入管内至琼脂斜面底部,由底向上,接种环轻帖斜面的表面曲折蛇形移动,使细菌接种在斜面的表面上。

取出接种环,在火焰上方将培养基管盖上塞子,然后将接种过细菌的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将已接种的细菌管置35~37℃培养22~24h,霉菌管一般置24~25℃培养24~25h霉菌培养箱内培养7天。培养后放入4℃冷藏箱内保存,一般1~3个月转种一次。

2.1.1.6 菌悬液的制备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MCC(B)63 501]悬液取枯草芽孢杆菌工作用菌种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加灭菌水1~2ml将菌苔洗下,制成悬液,用吸管将此悬浮液接种至盛有营养琼脂培养基的扁培养瓶内,均匀分布,在35~37℃培养7日。取菌苔少许涂片,革兰染色法涂片镜检,应有芽孢85%以上。用灭菌水10ml将芽孢洗下,制成芽孢悬液,合并至灭菌大试管内,在65℃水浴中加热30分钟将菌体杀死,待冷却后置4℃冷藏箱储藏。此菌液为浓菌液。

日常试验用菌液取上述浓菌液,用灭菌水1:3稀释至灭菌试管中,冷藏箱保存备用。短小芽孢杆菌[Paullus pumilus CMCC(B)63 202]悬液取短小芽孢杆菌工作用菌种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照上述方法制备芽孢悬液。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uuc aureus CMCC(B)26 003]悬液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用菌种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用接种环取菌苔少许接种至营养琼脂斜面上,在35~37℃培养20~22小时。临用时,用灭菌水将菌苔洗下,制成悬液。置4℃冷藏箱保存,可使用3天。藤黄微球菌[ Micrococcus luteus CMCC(B)28 001]悬液取藤黄微球菌工作用菌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用1ml培养基Ⅲ将菌苔洗下,用吸管移至盛有营养琼脂培养基的扁培养瓶中,均匀摊布,将培养瓶倒置于培养箱中26~27℃培养24小时取出,用吸管吸取培养基Ⅲ或9%的灭菌氯化钠溶液5ml至培养瓶中,将菌苔洗下,合并菌液至灭菌大试管中备用。置4℃冰箱保存,可使用1~2个月。

大肠杆菌[Eschehchia coli CMCC(B)44 103]悬液取大肠杆菌工作用菌种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照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项下的方法制备菌悬液,供当日使用。

肺炎克雷伯菌[Klebosiella Pneumoniae CMCC(B)46 117]悬液取肺炎克雷伯菌工作用

种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照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项下的方法制备菌悬液,供当日使用。啤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ATCC 9763]悬液取啤酒酵母菌的V号培养基琼脂斜面培养物,用接种环取菌苔少许接种于Ⅳ培养基斜面上,在32~35℃培养24小时,用灭菌水将菌苔洗下,放置含有灭菌玻璃珠的试管中,振摇均匀,以当日使用为宜。

试验菌的菌龄对抑菌圈边缘清晰度有一定影响,应保持菌种新鲜。对易变异的菌株如藤黄微球菌等,宜在制备菌悬液前进行单菌落的分离,选择典型菌落以保持菌悬液中菌群的一致性,以使所得的抑菌圈边缘清晰、整齐。

2.1.2 抗生素微生物比浊法

2.1.2.1 环境、仪器与用具

操作室要求同管碟法

仪器可采用自动浊度法测定仪或分光光度计。

自动浊度测定仪主要由光源、样品室、检测器、记录仪、显示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环境条件防止强光照射,仪器应平稳放置在工作台上,便于操作,周围无强烈的机械运动和电磁干扰。

仪器使用前,应预先稳定2~3h后,再进行测量。

吸收池应使用容量在15ml左右的石英吸收池。当吸收池中装入蒸馏水,在530nm、580nm、650nm 波长处测定各吸收池的吸光度,差异应不大于0.005。

温度准确度实测温度与设定温度差异应在±0.1℃内。实测温度与设定温度30min内漂

移偏差应在±0.1℃内。测定样品室4个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差异应在±0.1℃内。

波长准确度的允差范围在530nm、580nm、650nm波长处,允许误差在±2.0nm。

搅拌控制各吸收池应配有转子搅拌装置,搅拌部分应正常运转,搅拌速度均匀。

浊度测定仪根据其结构和测量方式,其光源分为单通道光源和多通道光源两类。对于多通道光源,在530nm、580nm、650nm波长处测定国家计量认可的滤光片的吸光度,不同通道光源间的差异应不大于0.003。

重复性在530nm、580nm、650nm波长处测定的滤光片的吸光度,连续测定5次,差异应不大于0.005。

在530nm、580nm、650nm波长处测定滤光片的吸光度,4 h内吸光度的差异应不大于0.003。吸收池应采用随机区组或其它统计学方法排列放置,以消除支间测定差异的影响。

样品测定时,应放置1个阴性管和一个阳性管。测定仪的吸光度测定带有自动扣除阴性空白的功能。实验报告除出具标准品和供试品的吸光度和统计计算结果外,还应提供阳性菌的生长曲线,各管的培养终止时间应处于实验菌的对数生长期内。根据阳性菌的生长曲线,如阳性菌生长不佳,则实验不成立,应重新实验。

分光光度计应有数字显示功能和自动记录装置,数显精度应在小数点后三位。其各项指标应符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检定规程。

玻璃大试管20.5mm×2.5mm或适宜的试管,应大小一致,厚薄均匀,玻璃质地相同,使用同一品牌和批号。使用过的试管经灭菌后,将培养基倾出,用水清洗,沥干,再用硫酸一重铬酸钾洗液浸泡,清水冲洗干净后,晾干,在160℃干烤2~3 h灭菌,保持洁净,备用。注意避免污染毛点、纤维等,以免干扰测定结果。

移液管 10ml或20ml刻度容量,管口需磨粗(大),以便快速分装培养基。

恒温水浴箱工作体积600 mm×300mm×150mm(长×宽×高),电热恒温水浴。

电动搅拌器将二台电动搅拌器的浆叶置于恒温水浴的大试管随机区组培养方列的两侧,于水中搅动,以使水温均匀。本身带搅拌或循环水系统的恒温水浴箱,可不再配备电动搅拌器。

分光光度计用吸收池方形玻璃吸收池或石英吸收池,用硝酸一硫酸混合液(取浓硫酸95ml,加浓硝酸3~5 ml,混匀)浸泡1~48h(浸泡时间视是否能去除附着污物而定),先后用水、去离子水(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如仍不能除去附着污物,可用1%~

2%硝酸钠的浓硫酸溶液浸泡后,再经水洗涤。

微生物抗菌素敏感试验

抗菌素敏感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药敏试验(K-B纸片琼脂扩散法)方法、原理及结果判读 2、掌握抗酸染色方法及结果判定 二、实验原理 1、抗菌药物分类: (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硫酶素类、单内酰环类、β-内酰酶抑制剂、甲氧青霉素类) (2)氨基糖甙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奇霉素 (3)大环内脂类:红霉素、白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 (4)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 (5)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 (6)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 (7)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多粘菌素、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 (8)抗肿瘤抗生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 (9)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环孢霉素 2、抗菌药物敏感试验(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in vitro ) 1)抑菌试验:体外测定抗菌药物抑制细菌生长能力的试验 (1)纸片扩散法(disc diffusion test) K-B纸片琼脂扩散法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2)稀释法(dilusion test) a.将被检菌株接种于一组含有不同稀释度抗菌药物的培养基内 b.37℃18-24小时后,抗菌药物能抑制被检菌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浓度(MIC)即该菌 对该抗菌药物的敏感度 c.MIC50 MIC90 d.根据MIC和常用剂量时该药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来划定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度或 耐药的界限(break point,折点) (3)E试验法(E test) 2)杀菌实验 3)联合药敏试验 4)检测细菌所产生的抗生素灭活酶试验 3、药物敏感性分级 1)敏感(S)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发布日 20070423 期 栏目 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标题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作者 审评三部 部门 正文容 审评三部审评五室英 摘要:本文对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中的管碟法在方法学验证中的常见问题如线性与围中溶液 浓度与直径的关系、精密度的测定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其错误的问题,给出了正确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多组分抗生素方法学验证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是国际上通用的、经典的抗生素测定方法。自20世纪40年代建立至今,在各国药典中被普遍采用。虽然伴随着HPLC等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一些抗生素品种的效价已被化学分析法所取代,但由于①微生物检定法可直观、特异地反映出抗生素品种的抗菌活性; ②多组分抗生素由于结构与不同活性组分生物活性的差异,化学测定结果难以准确表征组分组 成、含量和生物活性间的关系;③许多抗生素品种由于各种原因如无特征紫外吸收等,目前没有适当的化学分析方法表征其活性,故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目前在各国药典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且短期化学分析法不可能完全取代微生物检定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仍采用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中的管碟法测定其效价,目前申报已有国家标准的该类制剂较多,在质量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现就常见的问题加以分析,希望对注册申请人有所帮助。 一、方法的建立 1、供试品与标准品的同质性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原理以供试品与标准品同质为前提,方

法建立前,首先应确定供试品与标准品是否同质,包括化学结构、所含组分及组分比例的一致性,对于制剂还要考虑辅料的影响是否造成供试品与标准品不同质。 2、培养基、试验菌、缓冲液和培养条件的选择 可参照中国药典建立,在此不再赘述。 3、检定方法的确定 可采用一剂量法(标准曲线法)、二剂量法及三剂量法等。一般确定线性与围采用一剂量法(标准曲线法),常规含量测定采用二剂量法,标准品标定采用三剂量法。 4、抗生素溶液的稳定性 选定的品种可参照中国药典现行版附录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的品种,若溶剂和缓冲液与其不同,应考察抗生素储备溶液和测定溶液在室温、40℃和不同pH值缓冲液中,以及放置不同时间的稳定性,以确定抗生素储备溶液和测定溶液的存放时间和条 件。 二、方法的验证 验证的目的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检测的要求。 验证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专属性、适用性和线性。 在申报资料中常见的错误有:线性测定不符合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一剂量中心浓度等比测定的原理;精密度的测定方法不正确;无专属性试验。下面就方法验证的容与常见的错误加以简述。 1、专属性考察杂质、辅料等对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可通过以下试验验证: (1) 用辅料等替代抗生素进行试验,应不产生抑菌作用。 (2) 采用回收率试验进行验证,至少有9对以上数据,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微生物实验室的布局和设计应考虑良好的微生物操作和安全。本质是最大程度的减少微生物菌种的交叉污染,微生物样本的处理环境也是重要,因为环境也能引起也污染的可能。规范微生物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及染菌的微生物培养物处理程序,保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意义重大。 一、员工安全操作规范 1、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直接负责的人员)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以及安全或操作手册。 2、实验室安全主管(向实验室主任汇报)提供常规的实验室安全培训。 3、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4、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 5、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6、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7、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二、高压灭菌锅的安全使用操作规范: 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依次堆放在灭菌锅。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2、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 4、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5、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 三、电炉使用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1、将盛有液体的玻璃容器(应垫石棉网)或不锈钢器皿置于电炉上,方可打开电炉加热。

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

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接触平皿法) 1.目的 建立表面微生物测试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测试人员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2.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本) 3.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对洁净区的表面微生物的检测。 4.责任 质量控制化验员负责实施,QC主管负责监督执行 5.内容 洁净区微生物测试点选择表面微生物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其布局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设置: 空调系统验证的结果 房间的大小和布局 房间的用途 与产品的距离 人流物流方向 如何布点:对于同一洁净区,每个相同的取样物体在其不同的地方采2个样。如墙面2个采样点,地面2个采样点,洁净区主要设备2个采样点。

注:表面微生物监测的取样点数应依下列因素确定: 1.洁净区(室)的大小; 2.设备、管路等的复杂程度; 3.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4.易受污染的部位等。 应考虑包含以下部位:每扇门、每个门把手、地板(至少两点)、墙壁(不易被清洁/消毒的部位,至少两点)、公用介 质的管路(不易被清洁/消毒部位)、生产设备的关键性部位(如灌装针、易与人员接触的塑料帘膜、胶塞筒、传输带)等。根据洁净区内设施、设备等表面对产品和洁净室环境的影响程度,通常将表面分为三类:关键表面(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直接接触或暴露于产品、容器及密封件的表面)一般表面(如设备的外表面、墙壁等)和地板,并且分别设定不同的微生物限度要求。 表面微生物的每点取样面积宜控制在25cm2左右。 为避免干扰,宜在生产活动结束后取样。 洁净区微生物测试频率和限度 日常监控一月一次 接触碟(55mm)50cfu/25cm2 ,警戒40cfu/25cm2 ,纠偏 45cfu/25cm2 。 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方法(接触平皿法)。 洁净区表面微生物测试必须在动态下监测。

抗生素微生物测定法操作规程

抗生素微生物测定法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抗生素微生物测定操作规程,便于操作者正确进行抗生素效价测定。2.适用范围:适用于抗生素的效价测定。 3.责任人:QC质量检验员 4.正文: 4.1 仪器设备与试液: 4.1.1 仪器设备 4.1.1.1 操作室:应在抗生素检定室中进行。 4.1.1.2 超净工作台:(用于菌种的接种或传代) 4.1.1.3 恒温培养箱:隔板上可备有带孔的玻璃板并垫平。 4.1.1.4 电热鼓风干燥箱 4.1.1.5 电热压力蒸汽灭菌器 4.1.1.6 电热恒温水浴锅 4.1.1.7 天平:分析天平,感量0.1mg 4.1.1.8 游标卡尺:精度0.05mm,长度125mm。 4.1.1.9 双碟:为硬质玻璃培养平皿,内径90mm,高16~17mm,碟底厚薄均匀水平,无气泡。 4.1.1.10 陶瓦盖:内径约130mm,外径108mm,平坦,吸水性强。 4.1.1.11 钢管:内径(6.0±0.1)mm 或(7.8±0.1),高(10.0±0.1)mm,每套钢管重量差异不超过±0.05g,内外壁及两端面光滑平坦,管壁厚薄一致。 4.1.1.12 钢管放置器:置于半无菌操作间内,应保持清洁,防止抗生素污染。可定期按钢管放置器操作规程进行消毒。 4.1.1.13 毛细滴管:用玻璃管拉制,管口光滑。 4.1.1.14 称量瓶:25ml、50ml、100ml、200ml、250ml 4.1.1.15 刻度吸管:1ml、2ml、5ml、10ml、20ml 4.1.1.16 移液管2ml、5ml、10ml、20ml 4.1.1.17 其他玻璃仪器 4.1.2 试液: 41.2.1 缓冲液、磷酸盐缓冲液(pH 6.0)、磷酸盐缓冲液(pH 7.8) 4.1.2.2 生理盐水 4.1.2.3 0.1%新洁尔灭 4.1.2.4 5%石炭酸 4.1.2.5 75%乙醇溶液(配制酒精棉球用) 4.1.2.6 3%煤酚皂溶液

(完整版)微生物与制药综述

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 姓名:李青嵘 班级:生工102 学号:1014200044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检索,从微生物生产维生素,微生物生产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微生物生产抗生素,微生物生产抗癌物质,微生物生产医用酶制剂等五个方面综述了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 1.前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医药领域的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采用微生物制药,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产品产量高,产品纯度高,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等优势,同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传统工艺,如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酶制剂以及B-胡萝卜素等;到现今的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干扰素、胰岛素、生长因子等几十种新药和疫苗。本文着重综述了微生物的发酵工程在医药研究和生产中应用的最近进展,主要包括生产维生素、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抗生素、抗癌物质医用酶制剂等五个方面。 2.研究内容 2.1.微生物生产维生素 维生素是六大生命要素之一, 为整个生命活动所必需。β-胡萝卜素、VC、VE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三种维生素,它们的作用分别是:β-胡萝卜素是强力抗氧化剂, 有抑制癌细胞增殖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V C 和V E 均是抗氧化剂, 前者可阻止、破坏自由基形成,还具有激活免疫系统细胞的活力,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以抵御外来侵染因子。至于VE可产生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目前,上述的“三素”以实现了微生物工业化生产。 目前,β-胡萝卜素主要是由三孢布拉霉菌生产,在1998年,陈涛等[1]已经针对三孢布拉霉菌的特点,优化发酵工艺,在3M3的发酵罐中发酵120h,生产的β-胡萝卜素产量已达到1146.5mg/L。虽然,传统的工艺生产β-胡萝卜素的产量高,生产周期比较短,但是传统的工艺复杂,成本过高,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故,目前许多课题组专注于开发新的生产β-胡萝卜素的菌种或改进传统工艺。据近年所发表的期刊文献,目前,采用红酵母发酵生产β-胡萝卜素是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方法,虽然在产量方面较传统方法的低很多,但是该方法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何海燕等[2]采用粘红酵母R3-35摇瓶发酵84h,生产的β-胡萝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1.0目的 建立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相关的微生物检验活动的全过程。 3.0职责 3.1 微生物检验员负责微生物检验的全过程; 3.2 QC主管负责监督检查本规程的有效实施。 4.0作业内容 4.1无菌操作要求 4.1.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4.1.2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4.1.3 接种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1.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4.1.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4.1.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旁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即硅氟胶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4.1.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 4.1.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4.2无菌间使用要求 4.2.1 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消毒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4.2.2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2.3处理和接种样品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4.3消毒灭菌要求 4.3.1灭菌前准备 (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内容物不应超过总体积的2/3(例如500mL的三角瓶最好装300~350mL培养基,以防再次加热融化时爆沸)。 (3)无菌室内使用的毛巾、脱脂棉球用纸包裹,进行湿热灭菌。 4.3.2装放 (1)干热灭菌器:装放物品不可过挤,且不能接触箱的四壁。 (2)大型高压蒸气锅:放置灭菌物品分别包扎好,直接放入消毒筒内,物品之间不能过挤。

抗生素效价测定操作规程

QCA/QC-SOP-006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公司外购原料药品及生产成品中抗生素的效价测定方法及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公司外购原料药品及生产成品中抗生素的效价测定。 2.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3.术语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在适宜的条件下,根据量反应平行原理设计,通过检测抗生 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效价)方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包括两种方法,即管碟法和浊度法。本法采用的是管碟法。 4.操作技术(仪器与用具) 4.1操作室:光线明亮,操作间分a.一般操作间b半无菌操作间。室温控制20-25℃。注 意抗生素的污染。 4.2双蝶:内径90mm高16-17mm.用后经高压灭菌倒出培养基后,置专用洗液或清洁液 中浸泡过夜,冲洗,沥干150-160℃干热灭菌2小时或高压灭菌121℃30min,备用。 4.3陶瓦盖:内径103mm,外经108mm,吸水性强,定期清洗、干燥或干热灭菌。 4.4钢管:内径6.0±0.1mm高7.8±0.1mm或8.0±0.1mm,10.0±0.1mm.重量差异不超±0.05g. 用后置1:1000苯扎溴铵溶液内浸泡2h以上,再灭菌洗涤,先用水洗,超声波30min或 用去污粉的沙布条串擦内外壁,水冲洗,淋干,PW冲洗3次150-160℃干热灭菌2小时 备用. 4.5钢管放置器 4.6恒温培养箱:隔水式为宜35-37℃ 4.7灭菌刻度吸管:用于吸取菌液及培养基(5ml、20ml),用后立即置5%石碳酸或1:1000 苯扎溴铵溶液中消毒后再常规洗涤.150-160℃干热灭菌2小时备用. 4.8玻璃容器:滴定管、移液管、刻度吸管、容量瓶.符合一等品规定用前用清洁液浸泡, 水 洗、PW冲3次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基本内容] 化疗、抗菌药物、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和抗菌后效应等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及抗菌后效应的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了解:细菌的耐药性和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基本概念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所用的药物简称化疗药物。 抗菌药物: 由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 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分为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供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化疗指数: 评价药物的安全性,通常用某药的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该药对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来表示。 抗菌后效应(PAE): 当抗菌药物和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管碟法在中国药典中的应用及操作要点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管碟法在中国药典中的应用及操作要点 录入时间:2010-11-18 10:29:10 来源:青岛海博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可分为:(1)稀释法;(2)比浊法;(3)琼脂扩散法(管碟法和打孔法)。各国药典通常采用后两种方法测定抗生素的效价。 管碟法:利用抗生素在摊布特定试验菌的固体培养基内成球面形扩散,形成含一定浓度抗生素球形区,抑制了试验菌的繁殖而呈现出透明的抑菌圈。 此法系根据抗生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数剂量与抑菌圈直径(面积)呈直线关系而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产生抑菌圈的大小,计算出供试品的效价。 原理:利用抗生素在固体培养基中的平面扩散作用,依据量反应平行线原理并采用交叉实验设计方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通过比较标准品(已知效价)和供试品两者对所接种试验菌产生的抑菌圈(直径或面积)大小,来测定供试品效价的一种方法。 管碟法的操作步骤: 1、预试验:确定最佳的试验条件:调整试验菌的浓度、使用量、抗生素终浓度、培养基等,使抑菌圈的大小符合规定:一剂量法中心点的抑菌圈直径应在16~17.5mm,二剂量法高剂量浓度标准品溶液所致的抑菌圈直径在18~22mm,三剂量法中间剂量浓度标准品溶液所致的抑菌圈直径在15~18mm。 2、试验准备:双碟、钢管、毛细滴管、吸管的清洗及灭菌;容量瓶、定量吸管的清洗;培养基、缓冲液的准备、半无菌间的紫外消毒等。 3、双碟的制备:每只双碟加底层培养基约20ml,待培养基凝固后,将双碟放入35~37℃培养箱中,待用。 4、供试品、标准品溶液的制备:估计供试品的效价,根据试验要求设计供试品、标准品溶液稀释步骤,平行制备供试品、标准品相关剂量的溶液。 5、菌层的制备:注意菌层培养基温度;根据预试验确定加入菌层培养基的菌液量,注意制备菌层的速度和平整度。 6、滴加抗生素溶液:注意标准品、供试品高、低剂量溶液滴加顺序,保证滴加速度和加量的均匀一致。 7、双碟的培养:根据培养温度的要求在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箱中水平碟放的双碟数以不超过三层

微生物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

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 一、无菌操作要求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1.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 1. 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 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 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 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 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三、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1.灭菌前准备 (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塞,用纸包好,试管盖好盖,注射器须将管芯抽出,用纱布包好。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 --------2017 1 简述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系在适宜条件下,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效价)的方法。依试验设计原理不同,可分为稀释法、比浊法和琼脂扩散法。后二者被列为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的国际通用方法。《中国药典》也采用这两种方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管碟测定法系琼脂扩散法,是利用抗生素在摊布特定试验菌的固体培养基内成球面形扩散,形成含一定浓度抗生素球形区,抑制了试验菌的繁殖而呈现出透明的抑菌圈。此法系根据抗生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数剂量与抑菌圈直径(面积)呈直线关系而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产生抑菌圈的大小,计算出供试品的效价。 抗生素微生物比浊法是将一定量的抗生素加至接种有试验菌的液体培养基内,混匀后,经培养,测量培养基的浊度。此法系根据抗生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其浓度或浓度的数学转换值与试验菌生长产生的浊度(浊度与细菌数量、细菌群体质量及细菌细胞容积的增加之间存在直接关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设计,通过测定培养后细菌浊度值的大小,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对试验菌生长抑制的程度,计算出供试品的效价。 抗生素效价以“单位(u)”或“微克(μg)”表示。 抗生素管碟测定法 2 仪器与用具 2.1 操作室光线明亮,操作室应分为两部分,彼此分开,其中一部分为一般操作室,一部分为半无菌操作室。半无菌操作室应设有紫外线灭菌灯,并附设空气净化(空气净化级别为100级~10000级)及空调设备,控制室温在20~25℃之间,达到无菌或半无菌状态。操作台应稳固,台面用玻璃板,并用水平仪调节至水平。注意操作,避免室内抗生素污染。 2.2 双碟内径约90mm , 高16~17mm硬质玻璃或塑料培养平皿,碟底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斑气泡。

微生物灭菌操作规程

微生物灭菌操作规程 1.目的:为了规范灭菌法操作,建立本程序。 2.范围:适用于灭菌法操作。 3.责任:化验室负责人、微生物化验员对本标准的实施负责。 4.内容: 目录 4.1灭菌方法 (2) 4.1.1湿热灭菌法 (2) 4.1.2干热灭菌法 (5) 4.1.3辐射灭菌法 (5) 4.1.4气体灭菌法 (7) 4.1.5过滤除菌法 (8) 4.2生物指示剂 (8) 4.2.1制备生物指示剂用微生物的基本要求 (8) 4.2.2生物指示剂的制备 (8) 4.2.3生物指示剂的应用 (9)

凡能杀灭物体中所有活的微生物的作用称为灭菌。灭菌的手段及设备,分别称为灭菌法及灭菌器。确切地讲,灭菌法系指用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物品中活的微生物灭杀或除去,从而使物品残存活微生物的概率下降至预期的无菌保证水平的方法。最终的物品微生物存活概率,即无菌保证水平不得高于10-6。物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与灭菌工艺、灭菌前物品被污染的程度及污染菌的特性相关。已灭菌物品达到的无菌保证水平可通过验证确定。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辐射灭菌法、气体灭菌法和过滤除菌法。可根据被灭菌物品的特性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组合灭菌。在药品检验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灭菌方法,都应考虑到原有成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灭菌条件除要求之外,还必须保证被灭菌物质成分不被破坏,不影响物品的质量。 4.1灭菌方法 4.1.1湿热灭菌法 本法系指将物品置于灭菌柜内利用高压饱和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使微生物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湿热灭菌包括煮沸、巴氏消毒、流通蒸汽和高压蒸汽灭菌等。湿热灭菌条件的选择应考虑灭菌物品的热稳定性、热穿透力、微生物污染程度等因素。煮沸、巴氏消毒、流通蒸汽不能有效杀灭细菌孢子,一般可作为不耐热无菌产品的辅助灭菌手段。高压蒸汽灭菌灭菌能力强,为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 4.1.1.1使用范围 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衣、胶塞、敷料、玻璃器材、传染性污物以及其他遇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均可用本法灭菌。不能用于凡士林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4.1.1.2压力蒸汽灭菌器 根据排放冷空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分为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二大类。 4.1.1.3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利用重力置换原理,使热蒸汽在灭菌器中从上而下,将冷空气由下排气孔排出,排出的冷空气由饱和蒸汽取代,利用蒸汽释放的潜热使物品达到灭菌。 4.1.1.4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管碟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管碟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可分为:(1)稀释法;(2)比浊法;(3)琼脂扩散法(管碟法和打孔法)。各国药典通常采用后两种方法测定抗生素的效价。 管碟法:利用抗生素在摊布特定试验菌的固体培养基内成球面形扩散,形成含一定浓度抗生素球形区,抑制了试验菌的繁殖而呈现出透明的抑菌圈。 此法系根据抗生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数剂量与抑菌圈直径(面积)呈直线关系而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产生抑菌圈的大小,计算出供试品的效价。 原理:利用抗生素在固体培养基中的平面扩散作用,依据量反应平行线原理并采用交叉实验设计方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通过比较标准品(已知效价)和供试品两者对所接种试验菌产生的抑菌圈(直径或面积)大小,来测定供试品效价的一种方法。 管碟法的操作步骤: 1、预试验:确定最佳的试验条件:调整试验菌的浓度、使用量、抗生素终浓度、培养基等,使抑菌圈的大小符合规定:一剂量法中心点的抑菌圈直径应在16~17.5mm,二剂量法高剂量浓度标准品溶液所致的抑菌圈直径在18~22mm,三剂量法中间剂量浓度标准品溶液所致的抑菌圈直径在15~18mm。 2、试验准备:双碟、钢管、毛细滴管、吸管的清洗及灭菌;容量瓶、定量吸管的清洗;培养基、缓冲液的准备、半无菌间的紫外消毒等。 3、双碟的制备:每只双碟加底层培养基约20ml,待培养基凝固后,将双碟放入35~37℃培养箱中,待用。 4、供试品、标准品溶液的制备:估计供试品的效价,根据试验要求设计供试品、标准品溶液稀释步骤,平行制备供试品、标准品相关剂量的溶液。 5、菌层的制备:注意菌层培养基温度;根据预试验确定加入菌层培养基的菌液量,注意制备菌层的速度和平整度。 6、滴加抗生素溶液:注意标准品、供试品高、低剂量溶液滴加顺序,保证滴加速度和加量的均匀一致。 7、双碟的培养:根据培养温度的要求在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培养箱中水平碟放的双碟数以不超过三层为宜。 8、抑菌圈的测量:抑菌圈测量仪的使用,每组试验双碟应在相同的测量参数下进行测量。手工测量:游标卡尺 9、结果的可靠性检验及效价测定:抑菌圈测量仪提供计算结果或手工计算结果。 操作要点 第一步一般应制成500或1000单位/毫升的溶液,以后逐步稀释至供试浓度的溶液,稀释步骤应为3~4步。 溶解:对于需用乙醇溶解的样品,由于溶解样品时所用乙醇量较大,加灭菌水后溶液放热,因此需充分摇匀后加灭菌水至接近容量瓶刻度,待冷至室温后再稀释至刻度。 标准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浓度的比值D应控制在±5%以内,以保证两者浓度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 试验菌的菌龄对抑菌圈有一定影响。故检定时应保持菌种及菌液的新鲜。 一般菌种一月转种一次,冰箱冷藏保存。对易变异的菌株,如藤黄微球菌等在制备菌悬液前进行单菌分离;其他菌株可半年分离一次。 试验菌传代最好不超过5次,以防止菌种老化变异。芽孢杆菌培养物用灭菌水洗下后,应在65℃加热30分钟,使菌体的菌龄一致,用革兰氏染色,应有芽孢85%以上。 加入菌悬液的体积,一般不少于0.3ml,并且不大于上层培养基体积的2%。如果加入菌悬液的体积过小,则在同次实验中,不同次加入菌悬液的体积相差较大,造成实验误差;如果加入菌悬液的体积过大,则会使上层培养基变稀,并且因菌悬液的温度较低,加至培养基中可能造成培养基结块,影响测定结果。对于

2015年版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规程

2015 版微生物限度检验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规范操作,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范围成品、辅料、内包装袋及纯化水的检验。 内容概述:本检验操作规程依据中国药典2015 年版四部《通则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微生物计数法》和《通则1106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检查。 微生物计数法 一、计数方法 1.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2、计数方法本法包括平皿法、薄膜过滤法。 3、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供试品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供试品微生物计数中所使用的 培养基应进行适用性检查。供试品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应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确定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产品的微生物计数。 4、菌种及菌液的制备试验用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种为第0 袋),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藏。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见表 1。 菌液制备按表 1 规定培养各试验菌株。取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用无菌氯化钠- 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菌悬液;取黑曲霉的新鲜培养物加入3-5ml含%(ml/ml )聚山梨酯8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将孢子洗脱。采用适宜的方法吸出孢子悬液至无菌试管中,用含%(ml/ml )聚山梨酯80的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适宜浓度的黑曲霉抱子悬液。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 C,可在24小时内使用。黑曲霉抱子悬液可保存在2-8 C,在验证过的贮存期内使用。 表 1 试验菌液的制备和使用 阴性对照为确认试验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应进行对照试验,阴性对照试验应无菌生长。培养基适用 性检查按照表1规定,接种不大于100cfu 的菌液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或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置规定的条件下培养。每一试验菌株平行制备 2 管或 2 个平皿。同时用相应的对照培养基替代被检培养基进行上述试验。被检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平均数的比值应在范围内,且菌落形态大小应与对照培养基上的菌落一致。被检 液体培养基管与对照培养基管比较,试验菌应生长良好。 5、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标准操作规程(doc 22页)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标准操作规程 1 简述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系在适宜条件下,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效价)的方法。依试验设计原理不同,可分为稀释法、比浊法和琼脂扩散法。后二者被列为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的国际通用方法。中国药典也采用这两种方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管碟测定法系琼脂扩散法,是利用抗生素在摊布特定试验菌的固体培养基内成球面形扩散,形成含一定浓度抗生素球形区,抑制了试验菌的繁殖而呈现出透明的抑菌圈。此法系根据抗生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数剂量与抑菌圈直径(面积)呈直线关系而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产生抑菌圈的大小,计算出供试品的效价。 抗生素微生物比浊法是将一定量的抗生素加至接种有试验菌的液体培养基内,混均后,经培养,测量培养基浊度。此法系根据抗生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其浓度或浓度的数学转换值与试验菌生长产生的浊度(浊度与细菌群体质量及细菌细胞容积的增加之间存在直接关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设计,通过测定培养后细菌浊度值的大小,比较标准品与供试品对试验菌生长抑制的程度,计算出供试品的效价。 抗生素效价以“单位(u)”或“微克(μg)”表示。 抗生素管碟测定法 2 仪器与用具 2.1 操作室光线明亮,操作室应分为两部分,彼此分开,其中一部分为一般操作室,一部分为半无菌操作室。半无菌操作室应设有紫外线灭菌灯,并附设空气净化(空气净化级别为100级~10,000级)

及空调设备,控制室温在20~25℃之间,达到无菌或半无菌状态。操作台应稳固,台面用玻璃板,并用水平仪调节至水平。注意操作,避免室内抗生素污染。 2.2 双碟内径约90mm,高16~17mm硬质玻璃或塑料培养平皿,碟底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斑气泡。 碟底平度检查,可将双碟放在水平台上,下垫一张白纸,碟内加水2~3ml,再滴加蓝墨水,观察蓝色深浅是否一致。 用过的双碟经高压灭菌倒出培养基后,置清洗液中浸泡过夜,冲洗,沥干,至150℃~160℃干热灭菌2小时或高压121℃蒸气灭菌30分钟,备用。 2.3 陶瓦盖内径约103mm,外径108mm,平坦,吸水性强,应定期清洗、干燥或干热灭菌。 2.4 钢管内径(6.0±0.1)mm,高(10.0±0.1)mm;外径(8.0±0.1)mm或(7.8±0.1)mm,每套钢管重量差异不超过±0.05g,内外壁及两端面光洁平坦,管壁厚薄一致。每次使用后应置1:1000新洁尔溶液内,浸泡2小时以上,灭菌后再洗涤,先用水洗涤,超声波超声30分钟或用沾有去污粉的纱布条串擦内外壁,水冲洗,沥干,再用蒸馏水冲洗3次后,置带盖的容器内,在150℃~160℃干热灭菌2小时,备用。 2.5 钢管放置器有6孔和4孔两种。放置于无菌或半无菌室的操作平台上,钢管下落时应垂直平稳、位置正确。双碟升降平稳。应保持清洁,防止抗生素污染。可定期用75%乙醇棉擦拭落管筒及储管杯。置钢管的玻璃管应定期干烤灭菌。 2.6 恒温培养箱以隔水式为宜,温度平稳,波动小。设置漂移温度为35~37℃或24~26℃,依各品种要求而定,箱内网状隔板上放置带孔的玻璃板并调整水平。 2.7 灭菌刻度吸管用于吸取菌液及培养基。使用后应立即置5%石

sop微生物检查操作规程

sop微生物检查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范围 适用于本厂质监科化验室对本厂生产的固体制剂及物料进行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3 责任 化验员有责任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判定,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4 定义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染菌量及控制菌的检查。 5 内容 5.1 总则: 5.1.1供试品应随机抽样。一般抽样量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 3倍量。 5.1.2 供试品在检查前不得开启,检查全过程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防 再污染。 5.1.3 控制菌的污染检查应做相应的已知菌对照试验,对照菌株为大肠杆菌 [CMCC(B)44102],每批试验已知菌加入量为50-100个。 5.1.4 染菌量的检查或控制菌的检查均应做空白对照试验。 5.1.5 供试品稀释成稀释液后应在均匀状态下取样,凡有抑菌成份或防腐剂的供 试品应做特殊处理后进行检验。 5.1.6 供试品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操作完毕。

第2页/共6页 5.1.7 除另有规定外,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 25-28℃,控制菌培养温度为36℃±1℃。 5.1.8细菌、霉菌检验结果的报告以1g、1ml或10cm2为单位;控制菌检验报告 以每1g、每1ml或每10cm2为单位报告“检出”或“未检出”。 5.2仪器、用具 恒温培养箱、隔水式生化培养箱、电子天平,移液管(1ml、10ml)、试管、离心管、双碟、镊子、剪刀、不锈钢吸管筒、酒精灯、取样勺、称量纸、研钵一个、不锈钢双碟筒。 5.2.1用具的包扎 移液管:用纱布包住移液管,然后放入不锈钢灭菌筒内。 试管、双碟:试管在管口塞上纱布棉塞、双碟放入不锈钢双碟筒内。 无菌衣、裤、帽、口罩:用布口袋将洗净的衣裤、帽子、口罩配套后装入,扎紧袋口,再用牛皮纸包好。 5.2.2用具的灭菌 将包扎好的用具,在121±0.5 ℃蒸汽灭菌柜中灭菌30 分钟,物品取出时切勿立即置冷处,以免急速冷却灭菌物品内蒸汽凝造成负压,易致染菌,应置烘箱烘干。 5.3培养基、试剂 5.3.1营养琼脂培养基 称取本品36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后,按需要进行分装,经121℃15分钟灭菌备用。 5.3.2虎红培养基 称本品30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分装,高压灭菌116℃20分钟。 5.3.3胆盐乳糖培养菌(BL) 称本品36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分装,高压灭菌116℃20分钟。 5.3.4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EMB) 称本品42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分装,高压灭菌116℃20分钟。 5.3.5生理盐水 称取9 g 氯化钠,加水1000 ml 溶解,分装后于121℃±0.5℃湿热灭菌30分钟,供作稀释剂用。 5.3.6 75%酒精棉 量取无水乙醇75ml,加水稀释至100ml,摇匀,将脱脂棉与75%酒精混合即得。

抗生素效价测定操作规程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公司外购原料药品及生产成品中抗生素的效价测定方法及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公司外购原料药品及生产成品中抗生素的效价测定。 2.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3.术语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在适宜的条件下,根据量反应平行原理设计,通过检测抗生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抗生素活性(效价)方法。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包括两种方法,即管碟法和浊度法。本法采用的是管碟法。 4.操作技术(仪器与用具) 4.1操作室:光线明亮,操作间分a.一般操作间b半无菌操作间。室温控制20-25℃。注 意抗生素的污染。 4.2双蝶:内径90mm高16-17mm.用后经高压灭菌倒出培养基后,置专用洗液或清洁液 中浸泡过夜,冲洗,沥干150-160℃干热灭菌2小时或高压灭菌121℃30min,备用。 4.3陶瓦盖:内径103mm,外经108mm,吸水性强,定期清洗、干燥或干热灭菌。 4.4钢管:内径6.0±0.1mm高7.8±0.1mm或8.0±0.1mm,10.0±0.1mm.重量差异不超±0.05g. 用后置1:1000苯扎溴铵溶液内浸泡2h以上,再灭菌洗涤,先用水洗,超声波30min或用去污粉的沙布条串擦内外壁,水冲洗,淋干,PW冲洗3次150-160℃干热灭菌2小时备用. 4.5钢管放置器 4.6恒温培养箱:隔水式为宜35-37℃ 4.7灭菌刻度吸管:用于吸取菌液及培养基(5ml、20ml),用后立即置5%石碳酸或1:1000 苯扎溴铵溶液中消毒后再常规洗涤.150-160℃干热灭菌2小时备用. 4.8玻璃容器:滴定管、移液管、刻度吸管、容量瓶.符合一等品规定用前用清洁液浸泡, 水 洗、PW冲3次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样本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1. 目的 建立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相关的微生物检验活动的全过程。 3. 职责 3.1 微生物检验员负责微生物检验的全过程; 3.2 QC主管负责监督检查本规程的有效实施。 4. 操作规程 4.1 微生物检验玻璃器皿吸管的洗涤 4.1.1 一般的玻璃器皿( 例如培养皿、试管、三角瓶等) , 可用毛刷及洗涤剂洗去灰尘、油垢, 然后用自来水、蒸馏水充分冲洗, 直至玻璃器皿内壁均匀分布一层薄的水膜, 即器壁既不挂水珠也无条纹, 即洗涤达到标准。 4.1.2 玻璃器皿内有污迹不能洗净时, 可浸泡于洗液中, 待器皿中有机物氧化分解后, 取出用自来水、蒸馏水冲洗干净, 备用。 4.1.3 新购的玻璃器皿先用2%盐酸浸泡, 再用用自来水、蒸馏水充分冲洗。 4.2 器皿的包扎 4.2.1 试管: 塞上胶塞, 然后用牛皮纸或报纸把试管头包扎起来。做发酵试验时, 将试管头塞上专用的耐高温PVC试管帽。 4.2.2 三角瓶、抽滤瓶: 将三角瓶( 抽滤瓶) 口塞上胶塞, 然后用牛皮纸把塞头部包起来。

4.2.3 吸管: 将耐高温的移液枪头装盒, 用用牛皮纸或报纸包裹。 4.2.4 平皿: 10个为一组, 用牛皮纸包裹。 4.3消毒和灭菌: 4.3.1 化学灭菌: 此法适用于微生物操作过程中不能加热、紫外线的地方。如人手等。 ( 1) 用75%的乙醇溶液或0.1%新洁尔灭擦拭或浸泡。 ( 2) 一般用1~2%的甲醛液浸泡软管和用具。 ( 3) 一般成品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25~32% 。使用时配成有效成份的2%溶液洒在地面或容器内, ( 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放置10~15min后冲洗即可。 ( 4) 氯灭菌剂的能力以有效氯表示, 将氯水配制成50~100PPm 的有效氯溶液, 可用于浸泡, 冲洗和表面杀菌。但氯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4.3.2 物理灭菌: 4.3.2.1 干热灭菌: 适用于干燥的玻璃器皿( 吸管、平皿等) 、金属器具( 镊子等) 、固体试液、液状石蜡等。灭菌条件一般选用在160℃干热空气灭菌2h。 ( 1) 器具用牛皮纸或灭菌袋包( 装) 扎, 放入金属容器内。 ( 2) 器具在干燥箱加热前放入, 每个器具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隙, 使热 空气能畅通。 ( 3) 关闭箱门接通电源, 打开通气孔, 使箱内湿空气能逸出, 至箱内温度达到100℃时关闭。 ( 4) 加热至160℃, 保持2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