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为复杂;另外还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

世代效应:群体中的年龄差异是由群体成长时的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而非发展。

2、纵向研究

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被试亡失),反复测量(练习效应),时间较长(其他变量增多)另外还会受跨代效应的影响。

跨代效应:由于目标群体可能经历某一特殊年代,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同样的特征,这样的结果可能难以推广。

3、聚合交叉研究

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

4、双生子研究(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5、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该专著推动了儿童心理的传记法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先驱。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理论与艾里克森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五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4)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二者主要区别是:

①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

②弗洛伊德仅把儿童置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艾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③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或方面,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反应(R)来论证。

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首先,华生提出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最后,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华生研究儿童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怕、怒、爱

(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与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学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首先,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最后,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

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

斯金纳操作性行为的思想被大量用于行为矫正。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强化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

攻击性的社会化也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和利他主义等)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

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所制约。

心理的发展指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三是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维果茨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运用符号可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另一个是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新的图式。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相对具体性、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刻板、集中化、集体独白】、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守恒、去集中化、去中心化、可逆性】、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抽象逻辑思维】。

5、生态系统理论

该理论由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并完善,被普遍接受为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导性理论。五个系统为:

微系统:直接环境

中系统:中系统由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成

外系统: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

宏系统:较大的文化背景

时间系统:环境事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三、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一般考选择题)

(一)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胎儿的发育

胚种阶段(0—2周)

发展模式是由头到脚,由内及外。第八周末开始有“人样”了。骨化(骨细胞的出现)是发展到胎儿阶段的标志。

胎儿阶段(9—38周)

所有系统开始具有整体功能,21周开始是有希望存活的。

2、新生儿反射

刚出生的婴儿,神经系统主要进行一些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除了吸吮,吞咽,防卫,朝向反射外,有几种特有的反射:

(1)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2)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

(3)莫罗反射(惊跳反射)

(4)游泳反射

(5)行走反射

(6)强直的颈反射

四、婴儿心理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婴儿期的一般发展特征是:

①学会独立行为,手的动作也有很好的发展

②言语能力获得很大发展

③开始最初的游戏活动

④各种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知觉性

(一)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大脑皮质: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脑电图:5个月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α波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

皮质中枢: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二)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1、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儿的动作发展对应脑部发展的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

从上到下(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2、动作发展的顺序

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三)婴儿言语的发展

1、言语发展的理论

(1)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特别强调“强化依随”。

(2)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提出: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

(3)模仿说

奥尔波特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的。

(4)认知学说

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2、词汇的获得

(1)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在言语发生阶段,婴儿词语的获得与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

②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性,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

③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语。其中,词语的去场合限制性是婴儿真正掌握词语、获得概念的重要途径。

(2)言语的发展阶段

①前言语阶段(出生后0--12个月):表现为咿呀学语,具有目的性,约定性,指代性。

②言语发生阶段(10--14个月,一岁左右):与成人交际的开始。(标志是“会反应”——点头,摆手等)

③言语发展阶段(10--15个月期间,每个月约掌握1~3个新词):

1~1.5岁是单词句阶段;

19个月时,出现“语词爆炸现象”;

1.5~2岁左右是简单句(电报句)阶段;

2~3岁左右是复合句阶段。

3、语法的获得

(20~30个月是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在婴儿掌握语法规则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过度规则化或规则扩大化现象,这与婴儿自我中心思维的绝对性有关。

(四)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

1、婴儿感觉的发展

在婴儿和儿童期,味觉系统最发达,以后逐渐衰退;

听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5,6个月的胎儿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

2、婴儿知觉的发展

吉普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证明了儿童拥有深度知觉,6个月大的婴儿能清楚地知觉到深度,8~9个月以前就获得了形状恒常性,4个月以前的婴儿就已具有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五)婴儿气质的发展

1、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托马斯、切斯等根据其确立的气质九维度标准,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另外35%属于中间型

(1)容易型(40%)

(2)困难型(10%)

(3)迟缓型(15%)

2、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布雷泽尔顿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一般型、活泼型和安静型。

(六)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1、婴儿的情绪发展

婴儿的微笑:

①从出生之日起就会的微笑是内源性(自发性)的微笑;

②从第5周开始,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能区别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

③从5周到3.5个月,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即无差别的社会性微笑;

④从3.5个月或4个月开始,婴儿对不同的人微笑不同,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7~9个月,开始参加具有社会性的游戏,并开始产生“分离焦虑”(妈妈消

失,便大哭)

9~12个月,依恋开始

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艾斯沃斯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更为偏爱。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矛盾型)

3、早期同伴交往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以客体为中心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

二、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

三、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

五、幼儿心理发展

幼儿期是指3-6,7岁这一时期,也叫学前期。

(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脑电波的变化:儿童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幼儿的游戏

1、游戏理论

早期的游戏理论

①霍尔的复演说(过家家)

②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是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③彪勒的机能快乐说,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④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把游戏看成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

⑤拉扎鲁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游戏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⑥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认为游戏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2、游戏种类及其发展

(1)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

①练习游戏②建筑性游戏③假装游戏④有规则游戏

(2)美国心理学家帕滕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和合作的游戏。

(三)幼儿言语的发展

1、词汇的发展

3~4岁词汇量的年增长率最高。在幼儿阶段,当儿童词汇贫乏或词义掌握不确切时,还有一种“造词现象”。

掌握词汇的顺序:名词—>动词—>形容词—>虚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

2、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独白言语和连贯言语的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幼儿认知的发展

1、记忆的发展

自传式记忆的发展:自传式记忆是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

5岁以前没有记忆策略;5-7岁属于过渡时期;10岁以后记忆策略才逐步稳定发展起来。

2、思维的发展

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的思维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表象性思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三座山测验(前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是自我中心,即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

3、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与预测的能力。(儿童是“常识心理学家”。)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

(五)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1)皮亚杰的三阶段论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他独创了谈话法,并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阶段或道德相对论阶段。在前道德阶段,年幼儿童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在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决定

在自律道德阶段,儿童考虑行为动机,与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

(2)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论

科尔伯格根据横向研究中不同年龄儿童对这些两难问题的反应,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2、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1)侵犯行为

①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生来具有的死亡本能是敌意的、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

②生态学理论也认为,人有基本的侵犯本能。

③新行为主义者则把侵犯行为作为挫折的结果。

④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

⑤信息加工理论强调了认知在侵犯行为中的作用。

(2)亲社会行为理论

①社会生物学理论:可以用“族内适宜性”来解释,个体为了维持种族的生存与繁衍;

②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③社会学习理论;

④认知理论。

(3)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常用的手段有:

(1)角色扮演训练

(2)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

(3)榜样示范

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3、同伴关系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六、童年期心理发展

6、7岁~12、1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有:

1、逐渐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一过渡性导致了整个童年期呈现出过渡的特点

2、有意识的从事集体活动

3、学习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活动

4、逐渐掌握书面言语

(一)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1、书面言语的发展

顺序:识字—阅读—写作;

2、内部言语的发展

内部言语的发展阶段:出声思维阶段;过渡阶段;无声思维阶段

(二)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1、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过渡存在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是四年级(10-11岁)

2、元认知及其发展

元记忆知识最早出现在5--10岁左右的儿童身上,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

(三)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并呈现如下趋势:

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趋势。五年级到六年级又处于第二个上升阶段。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主要成分。

2、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

(1)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观点采择,即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同

阶段1:社会—信息采择(约6—8岁)

阶段2:自我反省采择(约8—10岁),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能够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

3、品德发展

基本特点是协调性,品德发展中存在转折的“关键年龄”:三年级下学期。

七、青少年心理发展

青少年阶段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11、12岁~17、18岁,青少年期是少年期和青年期的总称。

(一)第二性征与性成熟

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在表现,是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

(二)认知发展

1、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形式运算阶段,其主要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

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日益增加的同时,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明显,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假象的观众,独特的自我)。

2、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初中三年级时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进入高中后,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占了优势地位。

(三)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第一次是年龄在1~3岁,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其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定义为一个人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四)情绪

情绪表现的两极性:

1、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共存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八、成年期心理发展

从18、9岁直到死亡

(一)成年期发展任务理论

1、莱文森的观点

他主要研究中年期(40-65),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兴趣、目标和各种承诺。莱文森尤其强调了中年转折这一重要性。

2、哈威格斯特的观点

发展任务主要源自于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压力以及个人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它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最大要求的时期。

(二)认知发展

1、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1)卡特尔的智力理论

液体能力:20岁以后,液体能力达顶峰,30岁后开始下降

晶体能力:在一生中一直发展,25岁后发展较平缓

(2)智力双重过程模型

巴尔特斯提出智力的发展可以区分为两种过程,第一种是基础过程,负责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组织,所以又叫做智力技能。第二种过程是智力技能和情境、知识相联系的应用,又叫实用智力。主导者成年期的智力发展。

(3)智力适应理论

沙依认为成年人的智力活动特点是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分不开的。成年初期的任务是实现目标。中年期的任务是承担社会责任。

2、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

(1)感觉功能理论,是由于感觉器官的衰退导致的;

(2)加工速度理论认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老化,从而导致信息加工系统加工速度减慢;

(3)工作记忆理论认为由于工作记忆广度随年龄老化而减少;

(4)抑制理论认为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往往就是因为不能有效抑制无关信息所致;

(5)执行功能减退说认为额叶是老化最敏感的一个区。

(三)临终心理

库布勒—罗斯的研究结果认为:老年临终病人前的五个基本反应阶段:

否认阶段、愤怒阶段、讨价还价(乞求阶段)、悲伤沮丧(抑郁阶段)、平静接受(接纳阶段)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发展心理学二专考试重点

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而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年龄特征: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图式: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他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代效应:又称“代群效应”、“群体效应”、“同层人效应”,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即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巴宾斯基反射:胎儿脚底受触时,脚趾呈扇形张开,脚朝里弯曲的本能反射活动。这个反射活动直到婴儿出生六个月后才消失。 摩罗反射:又称搂抱反射、惊跳反射。当胎儿或新生儿突然受到了强声刺激及新生儿感到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时,会先仰头、挺身、双臂伸直、手指张开,然后弯身收臂,紧贴前胸,作佝偻状。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反应速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指婴儿在习惯化形成后,若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客体永久: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他依然存在于某个地方,我们将儿童的这种认识能力叫做客体永久。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观点来理解他人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须的认知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 p18 -p19 +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普莱尔” -《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 -P4 2. 什么是“ 遗传与环境之争”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 第二章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P44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 -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 P49 02 名词 2. 序列研究 P51 01 名词 3. ABAB 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 P56 -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 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P50 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 P54

2019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2019心理学考研院校排名及院校推荐 心理学考研院校全国排名前20名院校 目前,心理学考研学术硕士方向,统考依然是一个大趋势,但是也有一大部分比较好的院校开始自主命题,为了让准备2019年考研的同学安心复习,明确自己的目标院校是统考还是自主命题,跨考考研老师为大家汇总了全国前20所院校排名。 2.全国各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01东北地区自主命题院校 东北师大(学硕和专硕都有)、吉林大学(学硕和专硕都有)、沈阳师大、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师范大学 02华北地区 北京师范大学(学硕全英文教材、有专硕)、北京大学(目前没有明确书单)中央财经大学(学硕、专硕)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开大学(学硕、专硕)、首都师范大学(学硕、专硕)、首都医科大学(新增专硕)、河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学硕、专硕)、鲁东大学、 03江浙地区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学硕、专硕)、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学硕、专硕)、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 04华南地区 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 06华中地区 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学硕、专硕)、 07西南地区 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 (3)心理学考研院校难度分析 01浙江大学的强项在于工业心理学等应用取向的心理学专业2017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及优势方向2017年考研心理学院校排名及优势方向。 02北京大学的强项在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03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在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统计 04首都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它曾经辉煌过,很多现在的博导都曾经在这儿接受过林传鼎等人的培训。现在则处于上升时期,钱多、设备还可以,学校相当支持,但是除了动机与情绪这个博士点有特点之外,还没有形成自己更多的特色。 05吉林大学的社会心理学系的强项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向你展示一个全面的心理学。 06南京师范大学的强项则在于理论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史。 西南大学心理学系有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心界说 一.普心分类 (一)心理过程(由个性心理抑制) 认知(基础)反映客观事物本身 情感、情绪(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关)反映客观事物与需要的关系 意志(目的)反映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情感情绪和意志相互影响,共同反作用于认知。 (二)个性心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发展) 个性倾向性 ↓ 需要(主要)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客观需求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具有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 二.什么是发心? 认知——思维(最复杂) 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路线图 社会性——人格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发展(18岁以前); 3)动作与活动的发展; 4)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 1.动物心理怎样变成人类心理? 1)原生动物心理——刺激感应→在一定范围内,动物针对外界环境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2)环节动物——感应阶段 3)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4)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标志:学会手语,能模仿人的动作,利用工具。 劳动的特点:制造并使用工具,集体劳动。 2.古人心理向现代人心理转变 文化(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创造出现的供人类享用的物质、精神。 (二)个体发展 人类:0~18岁逐渐社会化社会化:完全的自我→非我(环境的限制)→无我

(三) 种系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1. 区别:本质不同, 2. 联系:霍尔复演说→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演种系发展 胎儿的发展复演动物的进化过程 儿童的发展复演人类的进化过程(心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改变) ↓ ↓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第三节 发心的研究内容P 8 (一) 心理发展理论 1.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Which :提出“遗传决定论”——霍尔 提出“环境决定论”——华生 How much ——“共同决定论” How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2. 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 心需要(动力) 3.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 (二)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 0~1s :乳儿期↘ 1~3s :婴儿期→婴儿期 3~6、7s :幼儿期 6、7~11、12s :童年期 11、12~14、15s :少年期 14、15~17、18s :青年初期 18、19~35s 35~60s :成年中期 60~ :成年晚(后)期 2. 个体年龄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内在一致性与不平衡性 ↓ ↓ 认知、情意都不发展 情感、意志滞后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为复杂;另外还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 世代效应:群体中的年龄差异是由群体成长时的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而非发展。 2、纵向研究 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被试亡失),反复测量(练习效应),时间较长(其他变量增多)另外还会受跨代效应的影响。 跨代效应:由于目标群体可能经历某一特殊年代,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同样的特征,这样的结果可能难以推广。 3、聚合交叉研究

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 4、双生子研究(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5、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该专著推动了儿童心理的传记法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先驱。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理论与艾里克森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五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发展心理学[第九章成年初期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教程文件

第九章成年初期心理的发展 成年初期,又称为青年后期,是由青年期过渡到成年期的最后阶段。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促使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客观地认识自我也成为可能。另外,由青春期开始的对异性的崭新意识,即性的觉醒,到了成年初期已基本趋于稳定,恋爱、结婚及婚后适应也成为成年初期重要的发展课题。 第一节成年初期的一般问题 一、年龄阶段 我们将生理的成熟时间规定为成年初期的开始年龄(即成年初期的上限),将社会生活的成熟时间规定为成年初期的结束,也就是成年中期的开始年龄(即成年初期的下限),由此便将成年初期的年龄阶段规定为18、19岁到30~35岁。 二、基本特征 成年初期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成年初期是人生中的一次转型期。 第二,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重要的发展任务。 第三,人际交往趋向成熟,并已能熟练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 第四,表现出心理的两极性。 第二节成年初期的思维特点 一、智力发展的基本特点 成年初期,个体在智力结构的各个方面均已基本发展成熟,智力表现的总体水平发展相对稳定,且表现出一些全新的属性。 观察力方面,成年初期个体具有主动性、多维性及持久性的特点。在实际观

察中,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持久性进一步增强,精确性和概括性也明显提高。 记忆力方面,对于成年初期的个体来说,虽然机械记忆能力有所下降,但有意记忆、理解记忆居主导地位,而且记忆容量也很大。 想像力方面,成年初期个体想像中的合理成分及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加,想像更具实际功用。 在成年初期,个体的大多数智力成分在质和量的方面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成熟。同时,丰富的文化及经验的积累、成熟的社会性能力及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使成年初期个体在思维发展的总体水平上显示出了高于前几个阶段的特点。 二、成年初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成年初期的思维特点一般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在成年初期的早期阶段,个体的形式逻辑思维仍占居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在成年初期,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思维形态。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应,其主要特点是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也反映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也反映相对运动;在强调确定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相对性和矛盾性。 (二)后期阶段表现出刨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一种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及其社会价值的思维形式。成年初期的后期阶段是创造性思维表现十分突出的一个时期,处于一生中创造性思维表现的最佳年龄区。 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区是在25~45之间,而且在不同领域内创造思维达到顶峰的时间不同。在大学生阶段(即成年初期的早期阶段),创造性思维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尚未达到成熟水平,仍处于为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积极准备阶段。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每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意识,表现为认识自我和对待自我的统一。 2、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人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3、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 4、自我中心:是指儿童还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不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5、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环境与主体。2.超我。3.后习俗水平。4.婴儿期、青春期。5.攻击性行为。6.保持过程。 7、直观动作性,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8、摆弄物体,游戏,学习,劳动。 9、复演说。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B)之内,婴儿逐渐能将自我与非自我区分开来,逐渐意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特的、与其它物体分离的实体。 A、1岁 B、3岁 C、半岁 D、5岁 2、在(C)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研究任务及方法

2019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研究任务及方法总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的任务仍然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现象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具体包括:①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②揭示和测量个别差异 ③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④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⑤提出指导个体发展的具体方法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jpg 我们想了解随着时间推移个体如何发生变化以及成长在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群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颇具挑战性的工作,这里介绍四种主要的用于发展研究的方法。 1.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刻观测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 样本可来自不同背景和环境。通过研究,对与年龄或生理成熟度相关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得出变化和差异的规律。 优点:①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②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③省钱省时省力 缺点:①缺乏系统连续性;②难以确定因果关系;③取样程序较为复杂

2.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对同一个体或年龄组在较长的时间内实行有系统的定 期连续观察和研究 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系统详尽地了解发展的连续过程及显著的阶段特征 缺点:①被试随时间逐渐流失;②反复测量引起被试情绪;③研究 期长过程中变量增多 3.聚合交叉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实行横断研究 这样既克服了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 这种方法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 体情况,又从发展的角度了解样本中个体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各种变化 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4.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两种,前者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所带基因相同,后者由两个卵子接受不同的精子受精发育而成,在遗 传特点上无异于两次妊娠,基因的相似水准与同胞兄弟一样,一般说 来他们之间拥有大约50%的共同基因。 双生子研究:利用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特征的差异来研究遗传与 环境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特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 此方法多用于智力、人格的研究。 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之分,而不论哪种都有被共同 抚养和分开抚养的可能。

6-儿童发展心理学打印6页期末考试重点

《儿童心理发展学》一、单选题 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C A.儿童心理发展规律B.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C.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D.儿童个体心理发展 2.下列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不正确的是(B)。 A.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B.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不会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C.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 D. 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特征决定的。 3.在短的相同的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者组间的心理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叫()。A A.横向设计B.纵向设计C.相关设计D.交叉设计 4.在较长的时间序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叫()。C A.相关设计B.横向设计C.纵向设计D.交叉设计5.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最大的优点是()。B A.可同时对几个群体进行观测,比较不同年龄群体中某一发展趋势是否相同。 B.只需相对较短时间的追踪测量,就可分析个体某一心理特征在较长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 C.减少了反复测量对结果准确性带来影响,使研究结果更加精确。 D.减少了被试流失的机会,降低了研究费用。 6.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是()。A A.观察法B.访谈法C.测验法D.实验法 7. 通过操纵和控制研究的某些变量,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这种研究方法是()。D A.观察法B.访谈法C.测验法D.实验法 8. 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的缺陷是()。A A. 儿童在实验室环境中会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使得实验结果有局限性 B.实验室内的条件控制得过于严格 C. 不能对儿童得行为进行重复观察 D. 对影响儿童心理活动得各种因素根本无法控制 9.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D A.霍尔B.杜威C.皮亚杰D.普莱尔10.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是德国学者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出版的时间是(B)。 A. 1879年 B. 1882年 C. 1900年 D. 1905年 11.学派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人物是()。C A.霍尔B.比纳C.皮亚杰D.格塞尔 12.弗洛伊德划分儿童人格发展的依据是()。A A.力比多B.心理社会危机C.自我调节的作用D.心理防御机制 13.弗洛伊德将儿童人格发展划分为()阶段。C A.三B.四C.五D.八 14.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儿童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易发生于()。B A.口唇期B.崇拜性器官期C.潜伏期D.生殖期15.艾里克森划分儿童人格发展的依据是()。B A.力比多B.心理社会危机C.自我调节的作用D.心理防御机制 16.艾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将人格发展分为()阶段。D A.三B.四C.五D.八 17.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2~4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C A.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D.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18. 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4~7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B A.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B.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D.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19.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A A. 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B.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C.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D.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20.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源自与心理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称其为()。D A. 自我同一性 B. 同一性扩散 C. 同一性混乱 D. 心理社会危机 21. 根据华生的观点,不属于原始情绪的情绪是( )。C A. 怕 B. 怒 C. 悲 D. 爱 23.幼儿看到榜样攻击行为受到奖励时,就倾向于模仿这类行为;当看到榜样行为受到抑制时,就抑制这种行为的发生,这是()在发生作用。C A.直接强化B.间接强化C.替代强化D.自我强化

[全]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考研真题详解 1不同年龄儿童认识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加工容量、加工策略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持此观点的学派是()。[统考2019年研] A.皮亚杰学派 B.新皮亚杰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A项,皮亚杰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以儿童心智发展为基础,进而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变化,创立了发生认识论。B项,新皮亚杰理论学派是对皮亚杰学派的修正和发展。皮亚杰之后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应该通过将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如果能用信息加工理论来建立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程序模式,就可以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设计出比较确切的模式。C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D项,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开创。弗洛伊德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

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与心理的应用。 2在孕期的个体发展中,致畸因素最容易造成潜在危害的时期是()。[统考2019年研] A.胚囊期 B.胎儿期 C.胚胎期 D.受精卵期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胚胎期是胎儿器官分化、生长的关键期。如果某一器官或生理系统在这一阶段没能形成,那么胎儿出生后将形成永久性的残疾。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胎儿发育的最敏感期,放射性、药物、感染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是早产、流产。 3给6个月的婴儿反复呈现一个红色的气球开始时婴儿会一直盯着看,后来婴儿的注视时间减少。这时换一个黄色的气球呈现给婴儿,婴儿的注视时间又会增加。这一过程称为()。[统考2019年研] A.同化与顺应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比较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一生全过程——个体发展的心理学 狭义: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方向性: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2)顺序性:从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到中老年期 心理发展方向和顺序是先天的、固定的。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生全程发展按不均衡速率向前进展,时快时慢 一般趋势: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 缓慢发展期:童年期

第二加速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期发育期) 成熟期(平稳变化阶段):中年期 下降期:老年期 心理发展的动因 之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 之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 之三:遗传与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 之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 之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斯基) 之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 主要观点: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1. 图式:认知结构 功能: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 作用: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发展:不断建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方式:同化和顺应 2. 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作用:强化并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