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一、填空题

1 、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当代文学史从1949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朱老三、严志和,反面人物是冯兰池;《红岩》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江姐、许云峰,反面人物是徐鹏飞。

7、《保卫延安》的作者是杜鹏程。

8、《百合花》作者茹志娟,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9、《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宗璞,她是冯友兰的女儿。

10、“七月派”的诗歌领袖是胡风;“九叶派”的诗歌领袖是穆旦,“九叶派”又称“中国新诗派”。

11、政治抒情诗作家郭小川是战士诗人。有成名作品《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叙事诗),其中《一个和八个》还被拍成电影。其诗歌善于采用“楼梯体”。12、贺敬之是政治抒情诗作家,同样善用“楼梯体”,主要作品有《回延安》,同郭小川一样也是战士诗人。他以现代版歌剧《白毛女》出名,是中国新歌剧的开拓者。

13、闻捷是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主要作品《天山牧歌》。

14、流沙河的一部干预生活的作品是《草木篇》。

15、老舍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16、《关汉卿》的作者是田汉,其写作方法是“六经注我”。主人公关汉卿与朱帘秀是一对恋人,权臣阿合马是作品的反面人物。

17、散文三大家是杨朔(《荔枝密》)、秦牧(《花城》)、刘白羽(《日出》)、邓拓(《燕山夜话》)、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18、“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是张扬,这部小说属于地下文学。

19、北岛原名,赵振开。

20、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是一部抗美援朝作品。

21、《李自成》的作者是姚雪垠。

22、50、60年代,“传记式结构”的作品是欧阳山的《三家巷》。

二、单项选择题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3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A)。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4、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D)。

A 、绿原的《重读<圣经> 》

B 、公刘的《哎,大森林》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 、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5、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唯一的一个“交响音乐”是(C)。

A 、《红灯记》

B 、《白毛女》

C 、《沙家浜》

D 、《龙江颂》

6 、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A)。

A 、杨朔

B 、秦牧

C 、史铁生

D 、周涛

7、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D)。

A 、新写实小说

B 、寻根小说

C 、新历史小说

D 、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

1、“三突出”

“三突出”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2、“三红一创”

《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

3、干预文学

干预生活,体现独立思考,冲破写作禁区。

四、简答题

1、十七年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1)宏伟的建构和史诗的追求。“三红一创”

(2)纪实性的品格。

(3)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教化作用。

2、郭小川诗歌的艺术风格

答:(1)战士诗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充沛的革命激情。思想大于形象,议论多于描写。

(2)富有深邃哲理和浓郁的诗情画意。

(3)重视诗歌的形式:民歌体、格律体、自由体,是诗歌形式改造的探索者,善于运用“楼梯体”。

3、《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答:主题: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1)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了典型形象。

梁三老汉:当代文学史上塑造最经典的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他动摇与集体和个人两条道路之间:一方面自私,一方面希望儿子成功,而儿子越成功与他的思想距离却越远。

梁生宝:典型人物的代表,具有进取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他把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全部无私地献给了党。

(2)将宏大的结构,精细的心理描写,柳青式的议论结合在一起。

①宏伟的结构,高度的视角

②对比手法:1.梁氏父子之间的矛盾;2.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农民与扶农、重农之间的

矛盾。

(3)对比手法:人物语言口语化,叙述语言书面化。

五、论述

1、《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

(1)作者:杨沫

(2)主题: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

(3)艺术特色

①两条中心主线,均以林道静为中心展开:第一条主线是她的自身成长,第二条主线是她的革命道路。

②丰富的人物形象:

正面人物:卢嘉川、江华(英雄形象)、林道静

反面人物:余永泽(自私,平庸)、戴愉

林道静为了反抗封建家庭的束缚,经过自身成长,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人物形象。

③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细腻的笔触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尤其是杨沫作为女性作家的丰富细腻柔情的笔调。

2、《茶馆》的艺术特色

(1)作者: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2)主题:埋葬三个时代

①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

②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军阀混战同这下的民国社会

③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3)场景:裕泰茶馆

(4)人物:

王利发(老板)——左右逢源,典型的北京商人的形象。他勤奋、重利、心肠不坏,小资产者的思想。

秦仲义(民族资本家)——爱国,希望民族振兴,搞工业救国。

常四爷(满清遗子)——入过狱,加入过义和团,后认准自力更生:卖菜、打猎维持生活,但最后仍逃脱不了残酷的命运。

(5)艺术特色

①侧面透露法(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历史)

ⅰ民族地方的特色:北方茶馆

ⅱ各色人等的出现,集体亮相:掌柜的和伙计、受宠的太监、特务、打手等。

ⅲ各色人等均可在此暴露社会矛盾: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等

ⅳ象征意味:茶馆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旧社会的缩影。

②人像展览式,超越一人一事。

③结构:坐标式的结构——二维式立体感。有纵有横,有虚有实,纵是三个时代的历史变迁;横是每个时代的矛盾冲突,三个时代的横断面。老舍的作品追求荒诞性和怪异性,这也是作品情节的小高潮。“康六卖女”、“太监娶媳妇”、“两个逃兵买一个媳妇”都体现了老舍家与戏剧的能力。

④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有名有姓的有70多个任务,让人一遍就记住的有50来个人物。

杨沫的《青春之歌》

(一)作者介绍: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祖籍湖南。一九一四年出生在北平(今北京)一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她早年在北平读书,在中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作了准备。为了逃脱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她离家独自谋生,在河北省香河县做过小学教师,此外还做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在奔波迷惘之中,她找到了党。这些经历,给她后来写作《青春之歌》打下了生活基础。抗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冀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做过妇女工作。后又到《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作编辑,主编过文艺副刊。解放后,她先是作《人民日报》编辑,后转北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及《东方欲晓》、《芳菲之歌》等。

(二)《青春之歌》的主题:

《青春之歌》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党所领导的北平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对林道静从寻求个人出路到自觉参加革命,从苦闷彷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一艰难历程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分化,展示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表明了青年人只有走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由此也可以说,《青春之歌》是一曲歌颂党、歌颂革命青春的赞歌。

(三)、林道静的成长经历:

主人公林道静是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小说重点描写了她由一个充满幻想的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艰难过程。她的成长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离家出走到与余永泽的结合。这一阶段的林道静,一方面有着小资情调,幼稚、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又秉持劳动者的倔强、善良。这种矛盾的性格决定了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付出超过常人的痛苦与磨练。

第二阶段:

从参加东北学生的除夕聚会到第一次被捕。在这一阶段她渐渐从个人的郁郁寡欢中走出来,但单纯、狂热导致了第一次被捕。这次被捕促使她逐渐成熟。完成了思想上的一次飞跃。第三阶段:

从第二次被捕到“一二九”运动。在这一阶段中,她已经由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人。

在一年的铁窗生活中,林道静的思想感情和革命理想都有了新的升华。她经受住了毒刑拷打,用坚定的意志战胜了肉体上的痛苦。共产党员林红为她讲述得许许多多共产党人为真理而献身的故事使她深受启发,懂得了革命的真正意义,思想也更趋于成熟。出狱不久,她就入了党。后来,党又派她到北大领导学生运动,终于成为虽不完善却异常坚强的革命战士。

小说通过对林道静性格成长的三个历程的描绘,表现了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艰难曲折,概括了那个时代许多爱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共同道路。深刻地揭示出知识分子只有把自己投入到整个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去,才会获得真正的青春。

除林道静外,作者还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的形象。他们是以“党的使者”的身份出现的,对林道静走上革命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作家杨沫为更加形象地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之路的艰难性,还塑造了堕落为时代渣滓的余永泽,贪图享乐,经不起磨练的白莉萍,在物欲的诱惑下叛变革命的戴愉等,他们与林道静、卢嘉川,以及几经动摇最终走向革命的许宁、王晓燕祥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青春之歌》的创作特色:

《青春之歌》布局严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作品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清节,贯穿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概括了广泛的社会内容。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作者善于选择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善于通过对比来刻划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征。如卢嘉川的献身精神与余永泽的自私自利,林红的傲雪寒梅的高洁与白莉萍的腐化堕落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好的展现了人物不同的精神境界。

茹志鹃

(一)作者生平:

茹志鹃(1925—1998),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杭州,生于上海。幼年父母双亡。一九四三年参加新四军。一九五五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

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等。

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等。

散文集:《惜花人已去》等。

(二)《百合花》的思想内容: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文学史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撷取解放战争时期一支动人的小插曲,再现了人性的至真、至纯、至美。作品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通过我的所见所感,刻画了一位憨厚、质朴的可爱的小战士和一位羞涩、美丽而又善良的新娘子的动人形象。

(三)茹志鹃小说的独特性

1、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她不描写生活的巨流大波,而是撷取生活的一朵浪花

加以精细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折光。

作品虽然取材于解放战争,但作者却借助“我”与小战士去往前沿阵地包扎所的路上的情感流动及在前沿阵地包扎所小战士向当地群众借被子这一平凡的事件,展开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富有诗意的描写。

2、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起伏、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

3、茹志鹃的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意味。

“伤痕文学”

新时期的文学潮流是从“伤痕文”学开始的。

“伤痕文学”指的是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

1978年8月11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争论。《伤痕》敏锐地写出了对文革历史的沉痛反思,写出了一种永远的心灵伤痕,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伤痕文学”也因此而得名。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王蒙的《最宝贵的》,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的《枫》、宗璞的《我是谁》,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创造了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不足:“伤痕文学”绝大多数作品在艺术上都很粗糙,某种程度上是“文革”时期那种声讨式的批判稿的延续。

二、“反思文学”

1979年的《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以这篇小说的出现为标志,在此后的几年间,形成一股以小说创作为主的“反思文学”思潮。

与此前出现的“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的思想基础是感性认识上的理性思考,作家们已经突破了“伤痕文学”对“文革”灾难的简单呈现,开始进一步思考灾难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反思文学”的作家多是50年代的“右派”,通过自己苦难的人生体验,揭示社会和历史的悲剧,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刻画悲剧人物的性格,对近十几年来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理性的反思。

代表作品有:王蒙的《布礼》、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等。

三、“改革文学”

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改革开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话语,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于是在80年代前半期出现了改革文学的热潮,涌现了大量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读者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精神风貌的急剧变化,体味其中新旧历史交替中的痛苦和欢乐。

改革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1979年蒋子龙发表了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成功地塑造了改革者乔光朴的形象,揭开了“改革文学”的第一页。这一阶段的改革小说还显得有些单一和粗糙,有模式化的倾向,大多表现改革者与极左路线以及旧的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 1981年张洁出版了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标志着改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折射出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三)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改革文学题材进一步扩大,更趋于生活化和日常化,作家侧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写改革中人心世态、风俗习惯的变化,如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等。

进入80年代后期,作为一种单一的文学思潮的“改革文学”便退出了文学的舞台。“寻根”小说

80年代中期,以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沙灶遗风》等作品的发表为标志,出现了一个追寻民族文化传统、探索文化心理的“寻根文学”的热潮。

寻根文学以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民族的原始生活形态或传统的精神价值为主要表现对象,借助于民情风俗、奇人轶事、神话传统来表现文明与野蛮、现代与古朴、科学与信仰的纠结。

1984年12月,在《上海文学》杂志社与《西湖》杂志社等单位组织的座谈会上,一些青年作家和评论家提出了当时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文化寻根问题。此后,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的根应该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释放现代观念能量来重新塑造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寻根文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

一方面寻根文学的出现是有着“知青”背景的青年一代作家,自我寻求文化定位和支撑的结果。

另一方面寻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受着外来文学的影响。艾特玛托夫对俄罗斯异族民风的描写,马尔克斯对印第安文化的再现及川端康成具有浓厚的东方韵味的小说创作,都在表现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特征的同时,传达了现代文明的气息。

尤其是1983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以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给中国作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积极的鼓励,激活了中国作家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作品参与世界文学交流的愿望和信心。

寻根小说的的特点: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

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等方法丰富作品的意蕴。

寻根小说的创作呈现出复杂的景观,概括起来大致有下面三类:

一是民族文化派(对传统文化持肯定态度)。

代表作家有汪曾祺、李杭育、邓友梅、阿城等。

这些作家对传统文化有一种难以抗拒的依恋,他们有意无意在维持着传统心理态势和生活方式。从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对淡泊、清贫、宁静无为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李杭育在“葛川江系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最后一个”的形象:最后一个渔佬——福奎(《最后一个渔佬》)、最后一个画师——耀鑫(《沙灶遗风》)等。

阿城的《棋王》通过王一生的“吃”和“下棋”的故事流露出这样的意蕴:道家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

二是原始生命派。

代表作家有乌热尔图、郑万隆等。

原始生命派作家把寻根之源上溯到自由自在的原始蛮荒时代,把对生命力的追求作为创作主题不断出现在描绘边域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之中.

作品中的主人公秉性强悍,充满野性、充满行动的力量,表现出一种放荡不羁、充分发展的性格。

乌热尔图的《七岔犄角的公鹿》等作品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的鄂温克族猎人的形象。

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塑造了一系列的硬汉形象。如《老棒子酒馆》中的陈三脚。

思考:原始生命派作品给读者带来的审美矛盾。

三是忧患派。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王安忆、李锐等(这一派作家大多由知青作家转化而来)。

忧患派作家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展开了对人的历史命运的思考,充溢着对民族深沉的爱和对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

韩少功的《爸爸爸》

王安忆的《小鲍庄》

李锐的《合坟》

六、“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

代表作家:马原、洪峰、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等。

代表作品: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洪峰的《极地之侧》、格非的《迷舟》、苏童的《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孙甘露的《访问梦境》、余华的《现实一种》等。

先锋小说的特点: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意义的缺席)。

洪峰的《极地之侧》

苏童的《十九间房》

2、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

先锋小说家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如余华的《现实一种》、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叙述游戏,人物趋于符号化,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如孙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古典爱情》等。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航行……

——孙甘露《信使之函》蒋氏干瘦发黑的胴体在诞生生命的前后变得丰硕美丽,像一株被日光放大的野菊花尽情燃烧。

——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汪曾祺

一个温情的人道主义者

1、汪曾祺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喜欢中国文人画。1939年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58年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1962年调回北京京剧团任编剧。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得到很高赞誉。

汪曾祺的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小说的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创作情况

对他的故乡江苏高邮地域风情的描写(《受戒》、《大淖记事》);

对塞外果园的描写(《乡下的阿基米德》、《说话压韵的人》);

对抗战时期大后方昆明的描写(《捡金子》、《航空奖券》);

对北京日常生活的描写(《八月骄阳》)。

2、《受戒》的人性内涵:

对健康人性的呼唤,对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羁绊的人生的抒写(在小说中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纯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

对洋溢着生之快乐的“桃花源”式生活理想的向往(《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聪明、善良、纯朴的小和尚明海和天真、美丽、多情的小英子,实际主人公却是“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我自己想象,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汪曾祺3、汪曾祺写作的独特之处:

他小说的总体风格是清新隽永、淡泊高雅。

A、淡化情节,铺开一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风俗画。

例如,在小说《受戒》中“受戒”的场面一直在最后才出现,而且还是侧写,作者并不把它当作情节的中心。小说不断的插入其他成分,插入成分中还不断地出现其他的插入成分。

B、汪曾祺的小说具有和谐含蓄之美。

他的小说很少抽象的思辨与迷狂的沉醉,而是适可而止,“怒不写到怒不可遏,乐不写到乐不可支,悲不写到悲不欲生”。在文中有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C、语言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

“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汪曾祺余华

1、余华(1960——),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中学毕业后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当牙医。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1986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古典爱情》等,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早期的写作以极其冷酷的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著表现的对象。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早期的作品成为先锋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写作。

2、余华小说的先锋性:

冷漠叙述。作者在叙述中既不作过多的议论,也不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更不作价值判断。

对传统创作主题的颠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等的颠覆。

对旧有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因此余华“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观的颠覆。”

陈忠实的《白鹿原》

陈忠实

(1942—),陕西人。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文化馆馆长等,现任陕西作家协会主席。1965年发表处女作《夜走流沙河》。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乡村》、《初夏》、《四妹子》、《到老杨树后面去》,文论集《创作感受谈》。1993年发表长篇小说《白鹿原》,该作奠定了陈忠实在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白鹿原》的思想内容: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最重要收获,无论其思想容量,还是其审美境界,都达到了同时期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作品被称为“民族的历史画卷”,“民族灵魂的秘诀。”作者在扉页上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可以作为我们理解《白鹿原》思想意蕴的一把钥匙。

《白鹿原》的主要故事大都发生在清末至新中国成立的近50年的时间里,在这50年,中国社会一直是动荡不安的。首先是清帝下台引起民心浮动,接着是督军府的课税引起的“交农事件”,以后是军阀混战、抗日、内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白鹿原一个家族的两代子孙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斗争: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亲翁杀媳、兄弟相煎……。

陈忠实在描绘这一系列的历史变故以及家族的权利之争时,不再拘泥于原来同类题材作品所贯常采用的政治视角与框架,而是在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下,站在当代的立足点上反思历史,过去许多被文学所忽略的东西纳入了作家的视野,从而写出了一部隐秘的社会演变史及人物的心灵史。

正如作者所言:“中国人或者更准确一点说,我们汉民族,几千年来读着一本大书……所有人接受的是一个老师关于修身做人,关于治国安邦的教诲。”而正是这本大书构成了民族灵魂的全部复杂性,优越性与劣根性,精华与糟粕。白鹿原上所发生的社会变动,无论是与历史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还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都会被搅入到族权之争或个人的冤仇相报之中,“人们成了历史的糊涂看客与鏊子上被翻来覆去的饼。”

人物分析:

白嘉轩

是作品中第一个登场的人物,也是作品的灵魂人物。这是一个深蕴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农民形象。白嘉轩是白鹿家族的族长,他身上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善良、仁慈、正直、讲义气、以德报怨。

他靠艰苦卓绝的勤俭,努力建立起家业,以自己的博施众济树立起威望。他视鹿三为兄弟,情深意长;出面为曾经支使人打断他挺直腰板的黑娃求情;对“关中大儒”朱先生恭敬有加……白嘉轩始终有一个愿望:治理好家业,办理好族事。这是儒家“修身养性治家平天下”的文化精神的表现。

但是,作为封建家族的族长,白嘉轩身上同样积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负面价值。

他设计换宝地、种植罂粟等,有悖于他的耕读传家的道德人格。作为宗法文化观念的维护者,宗法文化如同一个巨大的磨盘压抑着他,他反过来又成为一个磨盘去碾压不尊从宗法观念的叛逆者。无论是视女人为“糊窗子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的婚姻观念,还是力主惩治田小娥,以至修塔压服田小娥不安份的鬼魂的举动,无不表现出白嘉轩心理上所因袭着的巨大重负。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正向和负向因素的交织也正是作家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批判又赞赏,既鞭挞又挽悼的复杂情感的表现。

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也是最后一个男子汉。在他身上包容了伟大的中国文化传统全部的价值——即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白孝文

作为白嘉轩的长子,作为白鹿家族年轻的族长,白孝文身上同样包含着复杂的意蕴,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作家反思精神的进一步深化。白孝文的人生之路有一个明晰的脉络:年轻持重的族长——自我沉沦——走上仕途。

在人生的第一阶段,他扮演着身不由主的角色,父亲白嘉轩“严厉地注视孝文的行为规范”,认为“孝文是好样的”。于是他成为父亲的继承人。“好样的”孝文出面惩治了纵情纵欲的田小娥,维护着既有的道德规范。

但他最终走向了自我沉沦的深渊。白孝文的沉沦有族权斗争的因素在里面,但也源于他无法抑制的情欲的涌动。他堕落之后甘于堕落,狂嫖滥赌,直至倾家荡产。这是对他父亲白嘉轩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人格的一次背叛。

当他走上仕途、飞黄腾达之时重返白鹿原,重新匍匐在父亲的脚下,但这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精神复归和对宗法文化的认同,用他自己的话说,“回来是另一码事。”他再次离乡时对妻子说:“谁走不出这原谁一辈子没有出息。”这“原”既指生他养他的故土,更指父辈和他曾经信守的精神原则。虽然促使他叛逆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宗法文化对人的压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作品的最后,他成为一个双重人格的苟且偷生者,这进一步提醒人们思考如何防止人格异化这一问题。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作为作者心中的人格神而出现的朱老先生生,追求个性自由、蔑视宗法文化的叛逆者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都塑造得十分成功。

《白鹿原》的史诗品格:

小说的构架非常宏大。小说充分显示了历史的宏阔性、复杂性,以及作家对“本质”的历史的怀疑。

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广泛运用了象征手法。作品反复出现的意象有白鹿、鏊子等。

白鹿象征着民族文化精神,例如,作为白鹿原人精神支柱的朱先生逝世时,他妻子看见前院腾起一只白鹿,掠上房檐飘过屋脊在原坡上消失。再如,白灵牺牲时,他的几个亲人都梦见了白鹿,这一描写增加了白鹿的另一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对正义事业的矢志不渝的追求与敢于献身的精神。“鏊子”则象征着当时象烙饼一样翻来覆去的社会运动对人的煎熬。另外,像祠堂、塔等,也都承载着丰赡的象征意蕴。

其次,《白鹿原》充满了魔幻色彩。

作品不仅引用了神话,而且引入了民间传说。古典戏剧等神话情节,充满了魔幻、神奇的气氛。如,白鹿飘过的地方枯草复荣、毒虫俱死、瞎子重见光明、丑女变天仙、秃子生乌发的传说,小娥死后化为飞蛾的奇事等等,读来荒诞离奇,细细品味又别有深意。

再次,《白鹿原》呈现出浓郁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作品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都呈现出关中特有的风情。

90年代的散文热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旧作重刊,各类散文书系、类编、选本层出不穷。

二是散文刊物增多。

三是染指散文者日众。

四是读者对散文的高消费。

二、 90年代散文的类型:

文人散文——汪曾祺、张中行。文化大散文——余秋雨。

学者散文——季羡林、金克木。小女人散文——素素等。

突出人文关怀的散文——张承志、韩少功。

非职业散文家的散文——王小波。

三、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散文作品:

《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

作品的文化内涵:

在反顾历史中询问中国文化的来路,在解读历史中确立当代人的精神坐标,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接续文人的血脉。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9、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主要有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中国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试题含答案

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的答案写在前面的括号里(10分;1×10) ()1、台湾诗坛上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的是() A.郑愁予 B.洛夫 C.余光中 D.杨牧 ()2、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出自()。 A.《一代人》 B.《感觉》 C.《远和近》 D.《昨天,像黑色的蛇》 ()3、白先勇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小说。 A、《台北人》 B、《纽约客》 C、《孽子》 D、《玉卿嫂》 ()4、高行健的戏剧()明显受到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影响。 A、《野人》 B、《车站》 C、《觉得信号》 D、《彼岸》 ()5、小说()是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的第一次突破。 A、《红高粱》 B、《高山下的花环》 C、《射天狼》 D、《西线轶事》 ()6、《话说陶然亭》、《那五》、《烟壶》等市井小说是()创作的。 A、邓友梅 B、冯骥才 C、陆文夫 D、高晓声 ()7、“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是谌容的小说()中创造的人物。 A、《减去十岁》 B、《人到老年》 C、《万年青》 D、《人到中年》 ()8、《燕山夜话》的作者是:()。 A、邓拓 B、夏衍 C、唐弢 D、吴晗 ()9、不属于蛤蟆滩“三大能人”的是:()。 A、郭世富 B、姚士杰 C、郭振山 D、高增福 ()10、朱老忠是()的一个人物形象。 A、《红日》 B、《红岩》 C、《红旗谱》 D、《铁道游击队》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写在空白处(10分;1×10) 1、“双百方针”全称为-------------------------,它是毛泽东于----------年提出来的。 2、徐迟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塑造了科学家------------的形象,掀起了一股“科学家热”。 3、池莉的“人生三部曲”是指---------------------、-----------------------------和《太阳出世》三篇小说。

自考 中国当代文学史 复习试题

1 、《红日》的作者是();《红旗谱》的作者是();《红岩》的作者是()、;《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 3 、《随想录》的作者是();《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回答》的作者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 4 、谢惠敏是小说《》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中的人物。 5 、《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3 、 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 A 、《“锻炼锻炼”》 B 、《小二黑结婚》 C 、《三里湾》 D 、《套不住的手》 5 、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郭路生的《相信未来》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小题 5 分) 1 、“三突出”创作原则 2 、伤痕文学 3 、朦胧诗 4 、先锋文学 四、简答题( 28 分,每小题 7 分) 1、简析《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2 、简析《创业史》中粱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 3 、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4 、以《文化苦旅》为例,简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论述题( 22 分) 在当代文学史中,你最感兴趣的作品是哪部或哪些,谈谈感兴趣的理由。(请结合作家作品来谈) 1 、吴强;梁斌;罗广斌;杨益言;杨沫 2 、《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巴金;史铁生;北岛;舒婷 4 、班主任;爸爸爸;烦恼人生 5 、残雪;刘震云;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1 、 C 2 、 B 3 、 A 4 、 B 5 、 D 三、名词解释 1 、“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 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1 分) 。”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1 分) 2 、“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3 分) 3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4 、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2 分) 三、简答题( 28 分,每小题 7 分) 1 、《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7.2-7.19 一、三次批判文艺运动: 1、1951.3~1951.8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1954~1955年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3、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2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出版; 1954年,李希凡、蓝翎(“两个小人物”)《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对俞平伯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提出批评。 二、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a、干预生活; b、写人性、写爱情 ·《重放的鲜花》(名词解释)是一部多人作品合集。五十年代中期,在双百方针鼓舞下,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干预生活”的作品。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他们受到严厉的批判,作品被打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到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左泥,吴真从这些作品中选取了王蒙、流沙河、刘宾雁、耿简、邓友梅等17位作家的篇章,编辑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三、文艺政策调整时期的三次会议: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旨在克服文艺界“左”的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艺术民主和艺术规律两个重大问题,并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是一篇建国以来对知识分子做出全面估计、正确评价的光辉文献。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邵荃麟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四、“人物状态”——中间人物是指介于先进人物和落后人物中间的人物,即梁三老汉、亭面糊(盛佑亭)、赖大嫂、小腿疼、吃不饱、严志和等艺术形象。反面人物:张灵甫,余永泽。 五、赵树理小说艺术特色(举例论述) 1、人物塑造:(1)给人起外绰号(《锻炼锻炼》:小腿疼、吃不饱;《三里湾》糊涂涂、常有理、能不够),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加以形象的概括,画龙点睛。 (2)通过有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3)善于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写人。 (4)利用道具塑造人物。 2、语言特色——群众语言的运用:在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富有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赵树理的语言,达到了通俗化与艺术化的结合,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统一,朴素自然,明朗隽永,富有幽默感。 3、结构——具有民族传统形式的小说结构: (1) 故事完整,头尾齐全。多采用评书小说式的传统手法,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和连贯性。 ⑵情节上,大故事套小故事。不仅增强作品的波澜和布局上的变化,而且采用大故事套小故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13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1 一、单选题 1. _____________是“大墙文学”的代表作。 A. 《我应该怎么办》 B. 《大墙下的红玉兰》 C. 《小镇上的将军》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2. ____在1949年10月《人民文学》创刊号上的发表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A. 何其芳 B. 赵树理 C. 老舍 D. 胡风 正确答案:A

3. _______不啻对于“文革”的控诉状。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喊出人民心声”。 A. 《将军吟》 B. 《伤痕》 C. 《我应该怎么办》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4. ________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于民族灵魂的戕害,对于祖国未来的戕害。 A. 冯骥才 B. 卢新华 C. 刘心武 D. 叶辛 正确答案:C 5. _____的组诗《时间开始了》抒发了诗人作为一个革命者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人类史上伟大的胜利”的欢呼、歌颂。 A. 闻捷 B. 郭小川 C. 艾青 D. 胡风

正确答案:D 6. “中间人物”是“两结合”框架中的现实主义内核。前承老通宝(茅盾《春蚕》),后启______,使中国文学终究没在这里彻底断裂。 A. “糊涂涂” B. “吃不饱” C. “小腿疼” D. 许茂 正确答案:D 7. _________以其对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赞颂,成为“十七年”反映体制思想的“压卷”之作。 A. 《苍生》 B. 《西沙儿女》 C. 《金光大道》 D. 《艳阳天》 正确答案:D 8. 曹禺发表的话剧__________,主题就是反文化侵略。 A. 《北京人》 B. 《明朗的天》 C. 《原野》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00002)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

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 1976 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0 分,每空 1 分) 1 、 1918 年周作人发表_____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2 、 1921 年 10 月,郁达夫的_____集的出版,标志着创造社自我小说的兴起。 3 、闻一多于 1928 年一月出版的《死水》,真正体现他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_____、_____、___ __奠定新诗格律理论的基础。 4 、_____是丁玲早期作品中一系列“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 5 、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_____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朝花夕拾》流畅清新,表现散文的通脱与舒展。 6 、_____标志着矛盾创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7 、《雷雨》、《日出》以后,曹禺于 1937 年写了_____,这是一部描写农民向地主的复仇的悲剧。 8 、冷清秋是_____里的重要角色,这是作者张恨水别具匠心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让她走进金府,去见证这个大家庭的腐败与衰落。 二、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 五四 " 时,一些戏剧家提出 " 爱美的 " 口号,其意思是 ( ) A. 浪漫的戏剧 B. 非职业戏剧 C. 唯美的戏剧 D.职业的戏剧 2 、指出下列属于论语派的刊物 ( ) A. 《文学季刊》 B. 《宇宙风》 C. 《水星》 D. 《文化评论》 3 、《女神》是 " 火山爆发式 " 的诗集,之后郭沫若又陆续创作了四本诗集。其中留有 " 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 " 的诗集是 ( ) A. 《星空》 B.《瓶》 C. 《前茅》 D. 《恢复》 4 、下面不属于巴金以家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的是 A. 《春》 B. 《寒夜》 C. 《灭亡》 D. 《憩园》 5 、在下列作品中,具有鲜明主观抒情性的作品是 ( ) A. 《华威先生》 B. 《骆驼祥子》 C. 《荷花淀》 D. 《潘先生在难中》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题 5 分) 1 、“新月诗派” 2 、“问题小说” 3 、“七月诗派” 4 、“孤岛”文学 四、简答( 30 分,每题 10 分) 1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2 、结合作品,试论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3 、结合作品,试分析孙犁小说的抒情品格 五、论述(三选二,每题 15 分) 1 、试论述 20 年代“乡土文学”作家群的创作特色 2 、试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审美特色 3 、分析《围城》讽刺文学的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一、填空题 1 、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三红一创”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4、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当代文学史从1949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朱老三、严志和,反面人物是冯兰池;《红岩》的主人公,正面人物是江姐、许云峰,反面人物是徐鹏飞。 7、《保卫延安》的作者是杜鹏程。 8、《百合花》作者茹志娟,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9、《红豆》的主人公是江玫,作者是宗璞,她是冯友兰的女儿。 10、“七月派”的诗歌领袖是胡风;“九叶派”的诗歌领袖是穆旦,“九叶派”又称“中国新诗派”。 11、政治抒情诗作家郭小川是战士诗人。有成名作品《致青年公民》、《望星空》、《一个和八个》(叙事诗),其中《一个和八个》还被拍成电影。其诗歌善于采用“楼梯体”。12、贺敬之是政治抒情诗作家,同样善用“楼梯体”,主要作品有《回延安》,同郭小川一样也是战士诗人。他以现代版歌剧《白毛女》出名,是中国新歌剧的开拓者。 13、闻捷是生活式的政治抒情诗人,主要作品《天山牧歌》。 14、流沙河的一部干预生活的作品是《草木篇》。 15、老舍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 16、《关汉卿》的作者是田汉,其写作方法是“六经注我”。主人公关汉卿与朱帘秀是一对恋人,权臣阿合马是作品的反面人物。 17、散文三大家是杨朔(《荔枝密》)、秦牧(《花城》)、刘白羽(《日出》)、邓拓(《燕山夜话》)、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18、“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的作者是张扬,这部小说属于地下文学。 19、北岛原名,赵振开。 20、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是一部抗美援朝作品。 21、《李自成》的作者是姚雪垠。 22、50、60年代,“传记式结构”的作品是欧阳山的《三家巷》。 二、单项选择题 1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C)。 A 、自信 B 、能力强 C 、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 、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 2 、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B)。 A 、杨朔 B 、秦牧 C 、刘白羽 D 、周涛

《中国当代文学》试卷及复习要点

(大二上)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2)“两结合”创作方法(3)政治抒情诗(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6)社会主义教育剧 (7)主题先行论(8)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创作原则(10)样板戏 (11)天安门诗歌运动(12)重放的鲜花 (13)归来的诗人(14)朦胧诗 (15)新生代诗歌(16)伤痕文学 (17)反思文学(18)改革文学 (19)寻根文学(20)中国式现代派小说(21)先锋小说(22)新写实小说 (23)学者散文(文化散文)(24)探索剧 (25)京味剧 二、论述思考题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 2谈建国初期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红楼梦》研究、胡风3文艺思想的批判过程及经验教训问题? 4结合创作实例,试论十七年现实主义创作与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的不同? 5评述《保卫延安》在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开创性意义?6分析《保卫延安》中周大勇的性格特征 7分析小说《林海雪原》的传奇性特征? 8分析《红旗谱》反映历史生活与探索民族文化的成就? 9分析《红旗谱》中朱老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10评述小说《青春之歌》思想艺术方面的得与失? 11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 12比较分析峻青、王愿坚的军事题材短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13结合《百合花》论析茹志娟小说创作细腻动人的艺术风格?14论述《创业史》的史诗特点及艺术成就? 15分析《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梁生宝、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16以《三里湾》为例,谈赵树理小说在民族化大众化上的贡献?17试论宗璞小说《红豆》的文学史意义及其中的江玫与齐虹这两个人物形象。 18评述述十七年诗歌发展的基本状况。 19如何评价“新民歌运动”? 20分析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1试分析郭小川诗歌《望星空》的独特意义? 22比较分析贺敬之和郭小川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23评述闻捷诗歌集《天山牧歌》的思想艺术成就? 24评述十七年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 25试分析杨朔散文的结构艺术特点? 26试分析杨朔散文的诗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27分析秦牧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8论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29比较分析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蕴涵、艺术特色及缺失? 30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评述魏巍散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 31简述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情况? 32分析1958年到1962年间历史剧热潮出现的的原因,它的代表作有哪些? 33分析《龙须沟》中程疯子形象及意义? 34评述话剧《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35分析《茶馆》中王利发、泰仲义、常四爷这三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6试分析老舍的话剧《茶馆》是如何处理时间与结构的? 37简述《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内容及反动实质? 38论述四五诗歌产生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9简述新时期小说发展各阶段的基本情况? 40评析刘心武小说《班主任》的思想价值? 41论述王蒙的创作历程及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42简述王蒙小说《春之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 43以《绿化树》为例,评述张贤亮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44分析《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5分析《黑骏马》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6如何理解《芙蓉镇》的乡土气息? 47分析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8分析《人生》中高加林的性格特征? 49简论陆文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50分析陆文婷这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51简述王安忆小说创作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各阶段的创作特征? 52试析莫言《红高粱》的意义及艺术特色 53评述“寻根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创作上的得失。 54《高山下花环》对军旅文学的超越是什么? 55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 56以作品为例,谈“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57试述新时期艾青诗歌创作的基本特点? 58如何评价“新的美学原则”? 59论述舒婷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简述韩东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 61简述“后新潮诗”的探索意义及其局限性? 62分析贾平凹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63简述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 64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又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