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评述_罗珉

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评述_罗珉
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评述_罗珉

【学术时空】

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评述

罗 珉1 [教授 西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 成都 610074]

李永强2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成都 610074]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是一种新思潮和新理论的萌芽。虽然后现代管理还未能在管理理论上建立起一个系统严密的构架,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能不说它对原有的管理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有力的挑战。应当说,后现代管理本身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对它们应作具体分析,它们都以不同方式探究或表现了当代西方的企业组织与文化特征,并揭示了西方管理现代化发展模式及其内在矛盾与种种消极后果,这有利于我们认识后现代管理的价值与借鉴。

[关键词]后现代管理 现代管理学 思潮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2)03-0016-05

西方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发端是从后现代主义哲学理念和方法进入管理学开始的,后现代管理思潮对当今西方各种管理理论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回应。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的危机,后现代管理向现代管理学的基本理念发出挑战:否定理性主义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石,否定传统管理学人性的基本假设,否定管理的普遍主义意义,否定传统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应当认真对待后现代管理思潮,因为它不乏对现实管理实践深刻而犀利的见解,不乏提出新问题和新思想的勇气,因此,它不仅仅是叛逆,也是对21世纪管理科学的有益探索。

一、后现代管理思潮

的兴起背景

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

理念和方法进入管理理论开始的。1979

年,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哲学家J·F·利奥

塔(J·F·Lyotard)发表了《后现代状

态》一书,从认识论角度论述了后现代

西方社会的文化特征[1]。这些理论表

明,后现代主义已不限于文学艺术领

域,已成为广泛的哲学与文化思潮。20

世纪80年代初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

人物哈贝马斯(Jurgen H aber mas)和利

奥塔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进行理论论

战,之后,美国的新实用主义者罗蒂

(Richard M.Rorty)[2]和新马克思主义者

F·詹姆逊(F.Jameson)[3]等人以不同态

度介入论辩与理论研究。后现代主义研

究在社会与人文学科的各领域展开,汇

成强烈冲击欧美传统理论的管理理论热

潮,并向世界辐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响[4]。

“后现代管理”相对“现代管理”

而言,有两重不同而又相关的涵义。一

是就组织和管理进程与时代特征而言,

现代管理指西方近代以来发展资本主义

造就的现代组织,及其价值观、组织目

标、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确

立的以人为主体中心的理性主义与个体

主义、集权主义等基本价值,这就是现

代性。就此意义而言,后现代管理与后

现代性是指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状态、

管理实践、管理机制与组织文化在当代

有重大变迁、转折。二是就管理形态而

言,现代管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

初西方出现的反抗近代资本主义传统因

袭式管理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普遍主义

的思想,它具有深远影响,如泰罗的科

学管理、亨利·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16

[收稿日期]2002-03-10 [责任编辑]张友树

财经科学2002/3总192

□ □

系统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等。后现代管理对这种现代管理理论既有承袭,也有批判、更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与研讨,是就上述两种涵义展开的,不同学派对当今西方社会组织与管理实践及其未来走向,有很不相同的见解,对后现代管理也有不同的态度与看法。对于什么是后现代管理的特征,斯图尔特·克雷纳(Stuart Crainer)指出:“在管理学中有很多很好的新领域--和新字眼,所有新材料都表明先有量后有质。新见解持续不断寻找旧课题方面变得成熟起来,这不会有任何错误。事实上,管理学主要关心的是寻找解决由来已久的窘境的现代方式。”①

后现代主义思潮表达了对于人类生存状况的不安和焦虑,以及对一个更为合理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渴求。劳森(H.Lowson)就此认为:“后现代困境就是危机———我们的真理、价值以及各种尊崇的信念的危机。这危机源于反省性自身的根源、它的必然性和力量。”②这种反省首先从文学艺术开始,然后是哲学。管理学似乎是现代主义的最后堡垒之一,这可能是因为现代管理制度所强调的秩序在西方企业组织始终维持着稳定的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理念的缘故。在管理学界,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早在l957年就提出了“后现代世界”(postmodern world)的说法[5],早于托雷恩(Touraine,1969)和丹尼尔·贝尔[6](Bell,1973)构建“后工业”概念之前。这些新的管理范式(managem ent paradigm)可以理解为对某些沉睡许久的管理概念和价值观念的唤醒,它们为新的社会想象开辟了空间,这些想象将面向实践并以新的方式对话。

应当看到,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并没有统一的管理理论,甚至从时间的起源上也存在着争论。一般的说法,在管理学界最早提出后现代管理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 eter F.Drucker),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著名的管理学家都在其论

文或著作中运用和放大了这一概念。进

行这方面探讨的管理学家既有经验主义

学派的管理学家,也有权变学派、社会

系统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和组织文化理

论等方面的管理学家。

二、后现代管理思潮的特点

后现代管理思潮主要表现为对管理

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普遍主义的否定,

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和公式

来阐释和衡量现实世界,在研究的范式

或方法论上则主张多元化(diversifica-

tion)和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后现

代管理思潮的某些主张和方法进入管理

理论,动摇了人们曾经深信不疑的那些

作为现代管理学基石的理念,如理性、

人性假设、管理的对象、组织文化、管

理原则等等。这些理念互相论证,要证

明的核心思想是,管理是现代文明的外

壳,它保证人们追求理性的理想和幸

福。正是因为如此,自泰罗的科学管理

时代以来,浩如烟海的管理学著作几乎

都是围绕着管理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普

遍主义这样一个主线而展开的,那就是

论证组织为什么要用管理原则和管理制

度来统治人,而不是人来统治人,组织

应该用什么样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来

统治,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如何才能统

治。

后现代管理学否定现代管理学对历

史和管理发展规律的乐观描述,关注西

方企业组织现代化以后的弊端。它认

为,现代企业组织中的个人还被工业化

文明的成果所压迫。人成为管理制度的

创造物,是被现代文明的产品所异化而

存在的。在后现代社会,管理原则、管

理艺术、管理制度的游戏规则已经完全

不同于从前,知识变成一种“权力话

语”(a powerful discourse)。

知识成了权力,形成一个新的压

迫、排斥、控制模式。管理作为文化知

识的一种形式成了一种话语模式,官僚

的制度和实践通过这种话语形式表达他

们自己,把自己打扮成理性的、伦理的

和道德的、自治的个人(实际上他们不

是)。正如规范的管理思想构造了我们,

使我们(你和我)认为自己是中心———

自己创造自己的管理思想(实际上我们

不是)。

后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的假定的

普遍主义原则(pres umed universal ism)

的理论是虚拟的“宏观话语”。现代管

理学用“合法性宏观话语”解释历史,

管理的假定的普遍主义原则的理论就是

宏观话语的一种表达。然而,在管理者

必须面对众多的特定的管理现实和多元

性的情况下,这些被J·F·利奥塔(J·F·

Lyotard,1979)叫做“堂皇叙事”

(gra nd narratives)的假定的普遍主义原

则的理论[7],在构筑具体管理实践中起

了什么作用呢?或者,换一种不同的说

法:假定的普遍主义原则的符号功能过

去是如何为其专横———甚至霸权主义式

的雄心和实践辩解的呢?它是如何重新

融合这个多元化的世界的呢?它是如何

运用作为一种特定的假定的普遍主义理

论的奇巧手段,一面寻求在一切领域、

地点和时间的支配地位,同时却又否认

其来源的呢?J·F·利奥塔在《后现代状

况》[8]中写道,这类宏观话语赋予零散

的组织和管理实践以合法性,它们能够

包容、确定和评价所有其他的话语,自

己却不会受到多元化和偶然性的干扰。

其使命就是讲述一个关于整个人类的管

理故事,因而被称之为“堂皇叙事”

(grand narratives)。J·F·利奥塔指出,

后现代社会是告别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社

会,类似于管理普遍性这样的宏观历史

叙事已经完成了使命。利奥塔认为,后

现代社会组织的特点是“社会结合”,

它是一张由零散的线编织的网,没有任

何一根线可以把所有的线串起来。个人

是这张网中的交结点,但是,交结点不17

②H·劳森:《反省性:后现代的困

境》,载岛子译:《后现代状况》,长沙:湖南

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页。

Stuart Crainer:The Ultimate Bus iness

Guru Book,Capstone Publishing Limited,

1998.

财经科学2002/3总192

□ □

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重身份的。例如,在后现代社会组织中,人们同时生活在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层面,公司雇员也可能持有大公司的股份,资产的持有者也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一种商品的消费者可能同时又是另一种商品的生产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人的社会身份因时因地而不同,更何况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他们自身就是具有不同的角色冲突的个体。所以,管理的普遍性在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面前显得空泛和远离实际。更为有害的是,管理的普遍性理念掩盖了管理主体代表权力的本质,对于处在组织边缘的群体来说,普遍性的管理很可能是压迫性的,因此,后现代管理学呼吁管理的多元化和对个别群体的容忍。斯图尔特·克雷纳指出:“新的视野产生出更远大的抱负。一种新管理思想不再局限于改变一个特定工作的某一方面,而是更多的改变世界。”①

后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中立的原则仅仅是一种假设,人们所信仰的管理原则都是人构建的。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也是训练人们舍弃具体和个体的经验,接受一般规则,舍弃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接受标准化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古典管理学家泰罗(F.W.Taylor)就这个问题分析说:“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其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法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一切行为———从我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大公司的业务运行,后者要求最精心复杂的协作。”②泰罗事实上是要告知人们:理性和信仰是不同的,理性是中立和客观的,是符合社会组织及其管理发展规律的,而信仰则是盲目的。在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放弃你的信仰,服从理性,这是最基本的组织成员责任。而管理是人类理性的集中表现,因此,服从理性表现为服从管理。那么,理性又是从哪里来的?泰罗的回答是,理性不是从哪里来的,而是自然规律和人类本性的体现。管理的实质便在于“用科学的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批判和个人意见,否则谈不上科学管理”③。

现代管理学假定,人们相信管理的

中立性,是因为接受了现代社会传播知

识的模式,这个模式有三个要素,一是

讲述者,二是聆听者,三是用来证明讲

述者所讲述的那些事物。现代科学的重

要学科都沿用同样的阐释模式,即针对

自身的状况,制造出一种自身合法化的

说法,例如,管理学家向人们讲述管理

的故事,“叙事学”辅之以伦理的管理

指标,管理的原则和真理站在一起,现

代组织的管理结构就这样合理并且合法

化了,事情的本质就这样被掩盖了。例

如,传统的管理理论告诉人们,管理是

先于组织而存在的,为了保护个人权利

免受组织的侵犯,人们建立管理规则,

同意成立管理当局,同时保留那些基本

的人的尊严。但是,“迈克尔·汉默和詹

姆斯·钱匹利用在推敲文字方面的才能

建议道,管理学的理论化不再是许多胆

怯的大学教师和无名杂志的专利。”④事

实上,管理是占统治地位的管理主体制

定的,它不可能是中立的、客观的,而

是为一定的阶级或者集团的利益服务

的。后现代管理则认为,人们面对的只

是管理解释者对管理有选择的、有目的

的解释,而不是亨利·法约尔所说的管

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

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

证明的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的一个

体系。”⑤换言之,管理理论是人们站在

不同的角度对无限的现实整体所作出的

选择。在20世纪90年代初,重造大师

迈克尔·汉默和詹姆斯·钱匹宣布了他们

自己的改革。他们以特有的热情提出重

造是“抛弃传统的精神财富,接纳过去

没有实现的种种设想。它看上去是对工

业革命的一种倒退。传统一文不值,重

造是新生。”⑥

三、后现代管理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后现代管理思潮认为,管理学必须

回答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还是无限

的,是永远有局限性还是有待于进一步

发展?理性的空间究竟有无限的发展前

景还是永远有限?管理能否成为一门完

全意义上的“纯粹科学”等问题?在后

现代管理理论看来,传统管理学思想的

起点是理性主义的,注重职能的研究和

管理的理性面(rat ional side),希望管

理学能够步入“精密科学”的圣殿,而

忽视管理的非理性主义方面。关于管理

的非理性主义(non-rationalis m)、多样

性(diversification)、不确定性(uncer-

tainty)、不一致性(incongruence)的探

索被视为异端邪学,或者被看作是其他

领域如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

学、人类文化学等对管理学的干扰。而

管理本身是不应该有这些干扰的,科学

管理的鼻祖泰罗早已为管理的纯洁性定

位:管理的合理性存在于对理性、真理

和精确性的追求之中,对这个基本问题

的质疑是没有意义的。

而后现代管理理论思想的起点则是

从管理的非理性主义、不确定性、不一

致性方面入手,力图从管理思想方面取

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他们的研究从表

面上看似乎是从对管理的理解问题、非

理性问题入手,但实质上是想解决管理

的基础问题。按照20世纪80年代影响

最大的《卓越丛书》(E xcellence Series)

的作者之一的汤姆·彼德斯自诩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企业界正在经历

一场以他的主张为旗帜的“革命”,即18

⑥Stuart Crainer:The Ultimate Bus iness

Guru Book,Capstone Publishing Limited,

1998.

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Stuart Crainer:The Ultimate Bus iness

Guru Book,Capstone Publishing Limited,

1998.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该书中还收

入了泰罗的其他两本著作《计件工资制》和

《工厂管理》,以及他的《在美国国会的证

词》。这些著作和证词集中反映了泰罗的科学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F.W.Taylor:The Principles of Sci-

entific M anagement,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ing House,1911.Ch.1.

Stuart Crainer:The Ultimate Bus iness

Guru Book,Capstone Publishing Limited,1998

财经科学2002/3总192

□ □

“返回基点的革命”,而基点就是价值观的重新塑造[9]。后现代管理思潮所表达的这一信息表明,西方管理理论虽然经历近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历经“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管理理论学派林立而到现在的“现代管理”阶段,似乎已经进入到“精密科学”圣殿的地位,然而,它却面临基点不稳的问题,整个管理理论大厦出现了倾斜。这个基点就是管理的非理性主义问题之一———组织的价值观问题未能得到彻底地解决。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传统管理学研究中泰罗的理性假定的普遍主义实际上给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太多的“命定性”(predestination)的规定,其实质是要将管理学的发展“规范化”(prescription);把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管理发展的特征整理成严格的图式,去套其他不同环境条件下其他企业的管理发展过程。然而,20世纪70年代在管理理性面并不高超的日本企业取得成功,这种图式就受到严重的挑战,整个管理理论就陷入了危机。这种理性主义的观点在今天受到了大多数管理学者的质疑,“理性主义的那套方法把本应是生动活泼形式中的活生生的成份给抽象掉了。……在我们看来,老的理性是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派一脉相通的,它们已经不是一种有用的学说了”。①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现代组织的管理全球化和理性化运动已经在组织和管理方面显露出“极大的弱点”:它非但没有减轻组织中的现代人的“文化乡愁”或文化忧虑,反而使之有增无减。所谓“文化乡愁”,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随管理全球性的现代化、理性化运动而产生的文化传统的失落感和追忆情绪。它是管理“现代性”文明和文化的副产品,对于现代社会组织和组织中的现代人来说,具有着“家的意识形态”(the ideology of hom e)的性质。组织中的现代人对历史衰落和失去整体的感觉,是与现代社会组织的高度管理理性主义和经济主义普遍扩张直接相关的。现代组织的全球化扩张和管理的普遍主义意义似乎创造了崭新的人类文明史和空前的

世界整体观,其超越传统文明、跨越国

界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力量似乎无庸置

疑。然而,一种尖锐的“现代性”矛盾

恰恰由此产生了“现代性”对传统的拒

斥,导致了现代社会组织文化历史的非

连续性断裂,现代管理理性主义对一切

非物质性、非现实性“宏大叙事”(the

great narrat ives)的历史观念的排斥,

加重了人们追认自身文化历史的困难。

与之相伴随的后果是,缺少连续的历史

感和文化认同,对组织某种形式的“总

体文化共同体”(the total cultural com m u-

nity)的确认和认同也就变得异常困难;

而缺少了这种文化共同体的认同,现代

组织中个人的自我人格认同和表现便失

却了必要的文化中介。这就是管理理性

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重大文化后

果之一。

理解了这一矛盾性的事实,也就不

难理解这样一些奇特的现代组织和管理

现象:现代组织的活动范围的确是实现

了经济全球化,现代组织管理的效能和

效率的确是大大提高了,管理方式、方

法的确是大大进步了,但与之相对的却

是,组织内人的种族性和民族性的文化

冲突、组织之间或组织战略联盟之间的

经济纷争和利益争夺、组织内人失去整

体的感觉、丧失表现性(expressivity)

和自发性的感觉、失去个人自主性的感

觉,等等……却在同时加深,日益尖

锐。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确实大大提

高了,然而,与之同时提高的还有现代

人的生活代价、生活竞争、生活欲望和

失落感。在现代组织生态环境恶化、资

源日渐枯竭、组织内部人的整体感、归

属感和失落感问题日益增多……的情况

下,后现代管理思潮却告诉我们,很难

说现代人的生活质量究竟是提高了还是

降低了?现代组织管理的效能(effec-

tiveness)和效率(efficiency)的提高是

以牺牲人的本性为代价的。现代组织和

管理的实践表明,在企业组织中的确存

在着利用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的过度控

制的倾向,而根本不顾人的本性。现代

管理工具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计量出组

织的成本、利润和红利,但却不能计量

出组织中的人所付出的心理成本和代

价。汤姆·彼德斯等人曾尖锐地指出:

“我们由于迷恋于管理工具,而蔽于管

理是艺术面。我们的工具偏向于计量和

分析,我们有办法衡量成本,可是单靠

这些工具,我们无法精确地计算出某一

个公司士气高昂的员工所代表的价值,

也不能算出某公司推销员为一个普通客

户多跑一英里路所代表的价值。”②虽然

管理控制系统能够提供组织整体行政官

僚制控制框架中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

被用来监控、影响部门和雇员的业绩,

但却不能准确地计算出人的整体感、归

属感和失落感对组织的影响;虽然现代

信息技术能用来增加对员工控制的速度

和强度,帮助组织不断地试图在今天竞

争性的环境中压榨出更多的生产率,但

倾向于使用电子化技术跟踪员工的每一

个动作并不能解决组织中个人的自主性

和归属感问题。因此,后现代管理认

为,尽管一些理论大师如韦克(C.

W ake)、詹姆斯·马奇(Ja ms M arch)、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和西蒙

(H erbert A.Simon)的努力,形成了现

代管理的一套关于管理的描述,并在一

些重要的方面批驳了传统理论的看法,

但管理的实践仍受到传统管理方法的支

配,局限于“合理性的狭隘形式”,数

理的、理性的研究方法统治着管理理

论,这种错误把人们对管理问题的研究

深深地引入了歧途。[10]面对着传统管理

理论的衰落,斯图尔特·克雷纳(S tuart

Crainer)感叹道:“愿亚当·斯密安息。

在其后的几年中,我们一直期待那个新

的开端和重造渐渐进入历史舞台。”③后19

③Stuart Crainer:The Ultimate Bus iness

Guru Book,Capstone Publishing Limited,

1998.

Tom J.Peters&Robert H.Water-

man:In S earch of Excellence,New York:

Harper&Row,1982,p.201.

Tom J.Peters&Nancy Austin:A

Pass ion for Excellence,New York:Harper

&Row,M ay,1985.

财经科学2002/3总192

□ □

现代管理理论研究者们深信,后现代社会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爱尔兰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Charles H andy)预言在非理性的年代里,“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东西开始动摇,未来的形态就掌握在我们这些雕塑者手中,我们为自己而雕塑未来。只有一句预言能够站得住脚,那就是———没有一句能够站得住脚的预言。人们大胆地设想那些个人生活和公众生活中不可能的事,非理性行为的幻想大行其道。”①汉迪笔下的未来将是“不连贯的变化”之一。汉迪认为通过时间隧道,社会组织以及管理缓慢地、自然而然地、平稳地取得根本的进步,这种现象已是昨日黄花。遮住人们眼睛的眼罩必须扔掉。汉迪继续写道:“我们都是历史的囚徒。要想超越旧的思维模式,难度极大。旧的思维模式对问题的解决无济于事,一切还是老样子。”②面对这些事实,后现代管理理论研究者们深思的是一个具有“二律背反”意味的问题: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与强调组织的制约性一般是互斥的,但为什么成功的企业组织能有一种综合协调的机制扬个人自主性、个人的发展之长而避其短,使企业组织趋向良性运转呢?后现代管理理论研究者们的回答是:与传统管理学理性主义的假设相反,现代组织及其管理向后现代管理转型须与传统的管理方式决裂,促成这种决裂的精神力量不能是企业组织的道德虚无而任其个人自主性的无限膨胀,只能是来自一种新的价值观系统(values system)。而这种价值观系统正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核心所在,它的存在对个人行为和组织的行为产生的韧性约束,促成了这种决裂,也推动了组织成功地迈向卓越

(excellence)。换一个角度说,后现代的

组织不能道德虚无,必须要有一种精神

力量。因而后现代管理理论在其研究对

象的选择上,始终把建立和塑造新的组

织价值观系统作为一个侧重点。在他们

看来,传统管理学不注重对组织新观念

的塑造和新的理论范式的创新,而侧重

于管理方法的创新,使管理成为象牙塔

中的东西,希冀管理学能够挤入“纯粹

科学”的神庙。后现代管理理论呼吁应

对管理的侧重点进行一种根本性的转

变,重新用新的观念来看待管理学和组

织中的人。詹姆斯·钱匹(Jam es

Cha mpy)在其《重造管理》一书中写

道:“资深的管理者正充满热情地进行

着重造经营过程的工作,扬弃那些不再

对组织起支持作用的企业结构。但他们

的管理实践大多避免了破坏。如果他们

的分工和作风毫无变化的话,新建公司

的结构终有一天会在他们手中坍塌。”③

钱匹建议重造管理学的目标应是三个主

要方面:管理者的作用,管理者的风格

和管理人员的系统。斯图尔特·克雷纳

认为:“重造的错误在于没有把解决重

造管理学的问题放在首位。”④

主要参考文献:

[1]J·F·利奥塔.后现代状态[M].上

海:三联书店,1997;利奥塔.何谓后现代

主义[M].见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

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M].上

海:三联书店,1987;罗蒂.哈贝马斯与利

奥塔论后现代,见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F·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的时代精神.

见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F·詹

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H·伯顿斯,D·弗克马主编.国际后

现代主义.本杰明出版公司,1996,75-76.

[5][美]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

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M].上海:三联书店,1989.

[7]劳森.反省性:后现代的困境

[M].岛子译《后现代状况》,长沙:湖南美

术出版社,1996;利奥塔.后现代状态

[M].上海:三联书店,1997;利奥塔.何

谓后现代主义[M].见王岳川等编《后现代

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8]劳森.反省性:后现代的困境

[M].岛子译《后现代状况》,长沙:湖南美

术出版社,1996.

[9]To m J.Peters&Rob ert H.Water-

man:I n Search of Excelle nce,N ew York:Harp-

er&R o w,1982.P201.

[10]To m J.Peters&Rob ert H.Water-

man:I n Search of Excelle nce,N ew York:Harp-

er&R ow,1982,p.29.

① C harles Handy:The Age of Un reason,

L ondon:Co mm erce Publishin g,1989.

② C harles Handy:The Age of Un reason,

L ondon:Co mm erce Publishin g,1989.

③ Jam es Ch ampy:R eengineering M an-

ageme nt,Ne w York:H arper B u siness,1995.

④ Stu art Crain er:Th e Ultimate B usiness

G uru B ook,Capston e Pu blishing Limited,1998.

20

财经科学2002/3总192

□ □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鉴于本人近来对一些有关后现代主义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微有所涉猎,加之自己对艺术及艺术设计颇有兴趣,因而决定借此机会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可能当中会有些偏激或不全面的观点,但正如伊娃?赫斯所说:“走极端总要比创造一些普通的、平凡的、标准尺寸的东西有趣得多。”虽敝帚千金,但难免粗陋,权作抛砖引玉之言。https://www.360docs.net/doc/5d10400202.html, 一 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荡。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①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泛滥的运动及主义昙花一现式的各种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但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骚动、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 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而它们的名称也不相同:“如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 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 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 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②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https://www.360docs.net/doc/5d10400202.html, 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只这么简单!如果说将黑暗的中世纪看作人性的抑制和封闭,以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05班魏鹏 2010220872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文化震荡。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应本着批判和借鉴想结合的原则关注它、研究它,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结合的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它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70、80年代在欧美达到巅峰。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虽然自命或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后现代的生存》中阐述: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状态“正在以种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 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复杂、特殊的传统,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工业、后工业西方社会奠定了后现代想象的基础,而处在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的中国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进入,则应本着批判与借鉴的原则,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的和谐社会。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解释,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结论,否认人能达到对事物总体本质的认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 3. 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期末考试复习题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期末复习题 1.阐述精神三变(尼采)理论的哲理。 答:尼采“精神三变”讲了三个关于骆驼、狮子、婴儿的故事。 (1)以三种生物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变化。他认为,精神会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骆驼,具有忍辱负重、意志强健有力、忍耐考验的特点;狮子,具有反抗的特征,是权力、威严、刚毅的象征;婴儿,有着超越,无欲望,无忧愁,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的特点。 (2)这三个故事充满了哲理:在起步的人生过渡阶段,一定要有坚韧、朴实,像骆驼那样忍辱负重的精神;当人生步入到具有一定权力阶段的时候,一定要十分辨证的运动,就应该转向婴儿的精神,创造一个完美的境界。 (3)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怎么对待毕业后的就业?要点:不易跳槽;把握“精神三变”的精神特点。(卢梭: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2.为什么说痛苦是人的一种财富? 答:(1)尼采认为,人生的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类对生命的观察越深,对于受苦的观察就越深。”他说,人生就是一个过渡,像钟摆来回摆动;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整条毯子、整个生命。因此人的一生中,苦难、痛苦是必然的。 (2)以为痛苦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解放人的心灵,迫使生命的抗争。 (3)痛苦可以导致深刻的灵魂,它有助于人们的冷静的反思中去发现和揭示生命自身的内在矛盾,尤其是生命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转换过程。 3.何为“酒神精神”,请叙述“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异同。 答:(1)“酒神精神”出自古希腊神话。尼采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之子狄奥尼索斯出生后人们无节制地狂欢乱饮的描写,通过融化个体生命,使生命的“小我”陶醉于宇宙的“大我”的境界之中。

中外公共管理比较

中外公共管理比较——公务员制度 --**** 摘要:基于中外当前国情,国家公务员制度是现代人事行政制度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西公务员制度的比较,揭示中西公务员制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优点,同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推进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中国西方比较 正文:公务员制度作为各国公共管理体制的一部分,与一国的基本国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各国公务员制度不仅程度不同地反映着政治文明建设的普适价值,也扎根于自身所处的具体社会和历史条件之中,是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和本国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综合体现。由于中西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西方的公务员制度当然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考录制度 (1).实行以考任制为核心的录用制度 公务员任用的形式主要有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和考任制几种。 考任制是公务员制度的基础,是指通过考试的办法,以应选人员的成绩优劣作为客观标准来选用所需的公务员,这是大多数人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必由之路。 各国都强调公务员考试录用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这是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标志。根据我国公务员法规定,从非公务员到公务员以考任制为主,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为辅。英美两国的官吏制度改革,是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开端的,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建立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也是从实行考试录用开始的。美国联邦官员中有90%是通过公开竞争考试的办法录用的。公务员参加录用考试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出身、党派、宗教信仰、家庭背景、婚姻状况等因素而遭受歧视或享受特权。主要按报考人的考试成绩,参考其资历、学历、品德和健康状况,择优录用。 (2).实行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 世界各国对公务员的考核,称呼不尽相同,如埃及称“考核”,法国称“鉴定”,日本称“勤务评定”,奥地利称“工作成绩评定”等,内容却无实质性差别,其主要内容是考绩,即通过对公务员工作能力、努力程度,尤其是工作成效等的考核,决定其职务的升降和奖惩。 英国对公务员实行“功绩考核制”。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考勤和定期考核,以考绩为主。考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解析化-PDF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解析化 ——节选自《管理思想史——西方管理思想的溯源及其历史演进》(陈继华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20.2.) 一、“解析化”的历史背景 “二战”以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新时代,欧美各国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科技与生产迅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运用、工人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自然科学对管理过程的深度渗透等等带来的冲击,给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经济增长和企业繁荣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 另一方面:伴随着各领域学者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极大地增长,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计量学家、政治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都纷纷投入到管理理论研究的热潮之中。他们为了各种目的而标新立异,分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各种学术论著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呈现出“异彩纷呈、繁荣茂盛”的景象。管理理论研究开始朝着解析化、精细化方向前所未有地迅速发展。美国管理学者哈罗德·孔茨(1908~1984)在《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与《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两部著作中,对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各种流行学说加以分类,先后概括出六家和十一家学派。他形象地把这一时期特有的这一理论研究现象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孔茨认为,由于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管理研究思路。“丛林”中的每一种理论都是对管理某个侧面的强调,看起来都拥有其不可替代的合理性。 细心梳理这一时期的诸多管理思想流派,如以其对管理活动中的人性认知及其提出的对策来划分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将其大致分成以下几个类别的。 二、社会系统学派与决策理论学派 从学术逻辑看,社会系统学派的巴纳德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与稍后的决策理论学派的西蒙关系更为密切。日本管理学者占部都美曾经说过:“巴纳德是现代管理论①的生父,西蒙是巴纳德的直接继承人。所以,现代管理论又称为巴纳德-西蒙理论。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为今天的经营管理理论打下了根基。”② 出于对人性本质的不同理解, 巴纳德另辟蹊径,从人的自由意志及其实现机制出发构建了他的社会系统学派。该学派的人性假设的基础是其自谓的“完整人”,即认为人既是自由的人(其行为的感性、主观、个性方面),又是在特定组织中扮演角色的人(其行为的理性、客观、非个性化的方面)。也就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巴纳德将两种彼此相反的人性侧面结为一体,并当作自己理论的基石,在管理学中首次正面显示了人性的矛盾性结构。 社会系统理论实际上就是以此“人性的矛盾性结构”为基点,围绕着“协作系统”和“决策”两个中心概念展开的。巴纳德将组织看作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有意识协调活动和效力的“协作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成员间的信息沟通。而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务是:确定组织目标;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巴纳德从最简单的人类协作入手,揭示了组织的本质及其 ①这里所谓的现代管理论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到70年代末“组织文化”理论兴起以前这一时期的西方管理理论。即“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作者注 ②(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11 月

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

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 1、以顾客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新公共管理完全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政府公共行政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务行政”。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主权,坚持服务取向。新公共管理关注政府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从属和服务于“顾客”的满意度这一中心。政府以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其第一要务。在新公共管理看来,政府是负责任的“企业家”,而公民是其尊贵的“顾客”。这是公共管理理念向市场法则的现实复归。作为“企业家”的政府并非以赢利为目的,而是要把经济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地方转移到效率较高的地方,“由顾客驱动的政府是能够提供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的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应以顾客的参与为主体,注重换位思考,通过顾客介入,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符合顾客的偏好,并能产出高效的公共服务。 2、治道变革,政府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用《改革政府》的作者戴维·奥斯本等人的话说,就是政府的角色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他们认为传统政府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忙于划桨而忘了掌舵,做了许多做不了、做不好、舍本求末的事情。正如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不连续的时代》中所写道的:“任何想要把治理和实干大规模地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只会严重削弱决策的能力。任何想要决策机构去亲自实干的做法也意味着干蠢事。”至于掌舵的主要途径,新公共管理认为要通过重新塑造市场,不停地向私人部门施加各种可行和有利的影响让其“划桨”的方式来进行。 3、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传统公共行政力图建立等级森严的强势政府,强调扩张政府的行政干预。新公共管理则主张政府管理应广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市场测试,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成本的节省。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求质量,以竞争求效率。竞争性环境能够迫使垄断部门对顾客的需要变化作出迅速反应。相对于动用政府本身的公务员来说,合同外包是允许政府实验各项政策的全新供给体系,通过市场测验可以判断出新政策的合意性。“风险规避,尤其是政治风险的回避,是公共行政人员推行民营化的主要动机”。 4、重视效率追求。追求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公共管理在追求效率方面主要采取三种方法:(1)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与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不同,新公共管理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既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2)重视结果。传统的官僚主义政府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他们往往只会花掉预算分解的每个项目的资金,对结果和收益毫不关心。新公共管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关注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主张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主动、灵活、低成本、富有成效的反应。(3)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如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5、改造公务员制度。新公共管理主张对公务员制度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核心特征进行瓦解:(1) 通过推行临时雇佣制、合同用人制等新制度,打破传统的文官法“常任文官无大错不得辞退免职”的规定。(2)废弃公务员价值中立原则。新公共管理“主张放弃政府的与逻辑实证论相联系的表面上的…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它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认为不应将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截然分开。强调公务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应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新公共管理认为正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政治功能,不仅能使公务员尽职尽责地执行政策,还能使他们以主动的精神设计公共政策,使政策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现代管理理论的9大主要流派

现代管理理论的9大主要流派 ●管理过程学派: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职能对管理进行剖析;可以根据管理经验总结出一些基本管理原理;可围绕基本原理开展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作用和适用范围;如同医学和工程学,管理是一种可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管理的基本原理像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一样可靠,违背管理原理会造成损失;管理者的环境和任务受各种因素影响,管理理论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 ●社会系统学派:人在社会中会遇到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要找到恰当的平衡,把各种差异结合起来,从而避免极端化。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使各种冲突的力量、各种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得以维持一种恰当的平衡。管理人员有些什么职能以及如何行使管理职能,是由组织的本质、特征和过程决定的。组织中人的行为由决策和作业两部分组成,组织的决策过程是管理的重点(在这方面社会系统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者西蒙等人的观点更为突出) ●决策理论学派: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西蒙等人对管理决策特别重视,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他们将决策分为4个阶段:收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特别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中的作用。他们提出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被认为是较为实际可行的理论。他们将社会系统力量与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有关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运用 ●系统管理学派: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及一般原理,全面分析组织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人造系统,是一个受环

境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不仅本身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分系统,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 ●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数量学派):注重定量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认为管理就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程序系统来表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职能活动合乎逻辑的过程,通过对各种数据做出最优的解答,实现管理目标。由于该学派是由新理论、新方法与科学管理理论的结合而逐渐形成的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方法的学派,因此它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拓展 ●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由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发展起来,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当善于用系统观点考虑问题,依托环境因素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素之间的变数关系,研究确定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经验主义学派(经理主义学派):该学派中有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管理咨询人员,以向西方大企业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向经理提出实际建议。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的经验,通过研究管理中的成败,了解存在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学会进行有效管理 ●经理角色学派:该学派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高管理效率。该学派认为,其他一些管理学派未能全面地理论结合实际,未能对经理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因而对提高经理的工作效率帮助有限。他们一方面采用日记的方法对经理的工作进行系统观察记载,另一方面又

西方现代美术思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d10400202.html, 西方现代美术思潮 作者:付小琳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J2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5-0108-01 摘要:装饰主义Art Deco即放射状的太阳光与喷泉形式:象征了新时代的黎明曙光;摩天大楼退缩轮廓的线条:二十世纪的象征物;速度、力量与飞行的象征物:交通运输上的新发展;几何图形:象征了机械与科技解决了我们的问题;新女人的形体:透露了女人赢得了社会上的自由权利;打破常规的形式:取材自爵士、短裙与短发、震撼的舞蹈等等;古老文化的形式:对埃及与中美洲等古老文明的想象;.明亮对比的色彩。 关键词:西方现代美术;装饰主义;运用;风格 从人类艺术的诞生时,就没有离开过“装饰”这个名词。人类的艺术起源与原始的装饰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关系。著名的美术史学者沃尔夫林就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装饰在原始社会是人们所创造的艺术的审美核心。各种彩陶纹样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标本。装饰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包含着特定的社会感情和文化意识。它不仅是“装饰性”的,从秩序、线条、形式、色彩等方面带给人们以审美愉悦,而且是“文化性”的,从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方面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说到:装饰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装饰艺术必然构成了所有对艺术进行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装饰对于现代设计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发展历史演变与渊源 19世纪20--30年代的欧美设计革新运动。在大工业迅速发展、商业日益繁荣的形势推动下,欧美的工业设计逐渐走向成熟。仍然经常留恋手工业生产的新艺术设计运动,己不能适应普遍的机械化生产的要求。以法国为首的各国设计师,纷纷站在新的高度肯定机械生产,对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现代建筑和各种工业产品的形式美和装饰美进行新的探索,其涉及的范围主要 包括对建筑、家具、陶瓷、玻璃、纺织、服装、首饰等方面的设计,力求在维护机械化生产的 前提下,使工业产品更加美化。巴黎是装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1925年在巴黎举办了装饰艺术展,装饰艺术运动因此得名并在欧美各国掀起热潮。在法国,装饰艺术运动使法国的服饰与首饰设计获得很大发展,平面设计中的海报和广告设计也达到很高水平。在美国,装饰艺术运动受到百老汇歌舞、爵士音乐、好莱坞电影等大众文化的影响,同时受到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和 浓厚的商业氛围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国装饰风格和追求形式表现的商业设计风格,它们从纽约开始,逐渐从东海岸扩展到西海岸,并衍生出好莱坞风格。美国装饰风格20世纪30年代传至欧洲,使欧洲的装饰艺术风格更加丰富。在英国,装饰艺术风格始于19世纪20年代末,突出表现在大型公共场所的室内设计和大众化的商品。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2012-12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王玉莉。 内容介绍: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可以说流派纷呈,五花八门。王玉莉主编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介绍的十二种思潮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包括新自由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后殖民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市场社会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第三条道路"等。本书依据翔实材料客观地论述了十二种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对每一种思潮的合理因素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态度鲜明,期望能为青年学生和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适用于高等院校马克思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具有“潮水”般的流动性与有涨有落的阶段性。其形成有时是自发的,有时则是因思想家的推动或倡导。其性质和具体表现多种多样。要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既要考察该时期的社会心理的动向,也要研究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学派及其思想家。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社会思潮,是时代必然性的产物,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无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潮,还是法国古典时代掀起的悲剧运动狂风,以及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涌起的社会改革思潮,都与当时人们社会生活

条件相联系着,具有浓厚的时代精神。一个民族在一定的时代里,接受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常常反映了该民族的思想和理论水平。社会思潮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完整word版)黎民版公共管理学复习要点

黎民版《公共管理学》复习要点 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 (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2、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1.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 2.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 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 1.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3)科技革命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 2.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

(三)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 1.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传统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2)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科层官僚制的专业分工原则导致政府功能退化。 (4)官僚制的科层原则使组织行为保守,难有创意。 2.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 (1)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2)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3)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制。 (4)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途径。 3、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4、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启示(精)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西方社会的战后复兴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的高速发展,西方管理思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即现代管理理论时期。这一时期内,西方管理思想学术界所呈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无数的管理理论学派都在这一时期内崭露头角。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近代所有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学科群。纵观各个管理学派,其各有所长,智慧闪烁。然而回过头来,众所周知,我国的管理理论还处于一个以学习为主的阶段,我们甚至还没有一个自创的管理理论体系。这样,集西方古今管理理论思想大成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并且能够给予我国当代管理以许多启示的。向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学习,取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建立我们自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也是我国当代管理学者的重要任务。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时期内,虽然学派繁杂,但经过思考分析,不难寻求其共性,可以概括如下: 1.强调系统化。就是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 2.重视人的因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的可能满足人们需要,以保证组织中 全体成员其心协力地未完成组织目标而自觉作出贡献。 3.更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就是在不违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从 而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

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各级主管 人员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5.加强信息工作。必须利用现代技术,建亿信息系统,以便有效、及时、准确 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要把效率和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 管理的目的体现在效率和效果之中,也即通常所说的绩效。 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管理学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发展,进行管理实践,并 善于把实践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方法,形 成新的理论,促进管理学的发展。 8.强调“预见”能力。社会是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人 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进行前馈控制,从而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9.强调不断创新。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意味着创新,就是在保证“惯 性运行”的状态下,不满足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 织更加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 如果将以上几点共性再加以概括的话,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就是科学,系统,权变。结合我国管理实际考虑,我国现今的管理形式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管理者的决策大多缺乏远见并有失科学,对于企业和组织的成员管理者所使用的还多为简单的压力式鞭策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缺乏人性化,对于管理理论的应用较为单一,都是我国现阶段管理的缺陷。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即科学,系统,权变教会我们: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思想及其影响力是洪小南于2009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采取了将宏观整体研究与微观案例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科学比较,回顾发展阶段的研究方法。 内容有效性 本书分析了当代西方的现代化和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等社会趋势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了揭示其本质,分析其流变性并吸收其合理的成分。要纠正偏见,批判错误,影响,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 洪小南,男,1963年出生于安徽桐城市。现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哲学学会理事长,辽宁省哲学副院长。协会,大连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大连市政协委员。他们是安徽师范大学理学学士(1985年)和哲学硕士(1991年),大连理工大学哲学博士(200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1995年至1996年),高级访问学者。哈佛大学(2002)。他们入选了教育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新世纪亿元人才工程和辽宁省“四批”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主要

学术著作有:文化哲学发展趋势简介,当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科学文化临时研究,临时科学文化前沿探索,哲学文化转向,文明城市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自然科学。他获得了宝钢“优秀教师奖”和大连市优秀专家的荣誉称号。他享受大连市政府的特殊津贴。他在教学和科研成果方面赢得了十多个省和部级奖项。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化负面效应的一种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科学技术;理性;现代化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特征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中,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来的矛盾和冲突逐渐暴露出来。促使思想家们开始对现代化进程进行反思和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的结果。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以下主要理论特征。 第一,反理性主义。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大力颂扬人的理性力量,倡导通过理性去认识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借助于近代自然科学,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上了人的对立面。这就抽掉了视自由、理性和主体性为生命的西方人的生存根基和价值、信仰根基,把他们抛入了价值、信仰和生存的真空,也促使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理性。尼采被称为由理性转向非理性的转折点人物,他对理性的攻击动摇了理性主义的大厦,从而

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先驱。他认为“世界除了强力意志外,什么也不是。”尼采对强力意志的推崇贬低了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的崇拜。正如马尔库塞评价道:“尼采揭露了那个作为西方哲学和西方道德基础的巨大谬误;就是把事实当成了本质,把历史条件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条件。”在尼采看来,理性不是世界的主宰,权力意志才是世界的主宰,真理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工具,对人是否有利是衡量真理的惟一标准。尼采的反理性主义后来被后现代主义推向极致。 第二,反人类中心主义。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中心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愈演愈烈,这种观念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人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在提出了“上帝的死亡”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人的死亡”,主张要用对自然的和谐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征服,从而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因此,后现代主义者拒斥人类中心论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倡持续发展,重新审视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界。 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后现代主义开始衰落和分化。耐人寻味的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衰落并出现分化时,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却成为了知识界关注的热点。”后现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 一、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文化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风靡全球。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哈桑、罗蒂、利奥塔德等分别从艺术、哲学、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概括,不可否认,种种言说对后现代概念清理有着不同的助力。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复杂且争论颇多的问题,但就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某些特征,如反传统、反本质、非主流、反理性、多元化等等在一定范围内却已形成某种共识。近年来,后现代主义精神已渗透到哲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等理论研究领域和戏剧、电影、电视、广告等文化产品的制作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经济学和市场营销领域也开始研究经济及消费生活中出现的后现代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后现代主要是指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时代。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消费环境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物质丰盈了,人们不再为衣食住行发愁,新技术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休闲、娱乐,消费占据了人们生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我们可 以清楚地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消费主义热潮正在社会中涌动。但是消费不再或主要不再是一种物质行为、纯粹的经济行为,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符号和象征性消费之类的文化行为。正如托夫勒所预言的,消费社会已经到来。这是一个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的社会,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反思,人们满足的源泉和社会理想行为的标准不再是工作劳动本身,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实质上,这种消费社会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在后现代社会里,人类在物质与文化生产、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则是通常意义上的后现代消费文化。 在消费社会中,后现代主义正影响着人们经历一场文化变迁,这种文化变迁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意识,正因为如此,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才吸引了更多公众的兴趣。 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的特征 1消费的符号化 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人们开始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即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达消费者的个性特征。这一点在服装消费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身着最新潮的服装,人们会产生一种胜过他人的优越感,比如金利来,人们之所以以高出普通服装十几倍的价格来选择这一牌子,主要在于金利来独特的商标符号及它对地位财富的象征和宣示,穿上它,无异于展示自己是上流社会成功人士的一员。后现代消费社会已经从商品形式占主导地位进入到符号形式为主的时代。 2消费价值观发生变化 后现代消费文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消费主义的盛行使人们把追求和占有物质,追求享受作为人生目的的价值观念,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和规范,人变得越来越现实,变得越来越功利。许多人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忙于享乐,忙于购买那些标榜自己身份的物品,而这意味着那些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品由于缺少了商品的符号价值而失去了他的消费价值,被纳入废弃品的行列而被扔进垃圾箱,从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挥霍性浪费。而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 3审美平面化 由于追求短暂,即时性的审美趣味使消费文化全然摒弃了对深度意义、永恒价值、理性蕴涵的追求。几句无厘头的广告词,几个非连续、逻辑和时间关系模糊的电视镜头就可以拼接成

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评述

试 述 萨 特 存 在 主 义 思 想 概 述 课程名称: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评述学院: 学号: 编号: 姓名:

[摘要]: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低觉的,病态的心理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萨特的存在主义~ “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但我个人认为“存在主义”的意义是“存在必有其合理性”。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必有我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不必作过多的烦恼与焦虑,不妨效仿老庄的哲学思想来知道我们的人生,即我所谓的“存在主义”。 关键词:存在、本质、人生、自由 萨特哲学思想:人生是荒谬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存在再先,本质在后;人存在并选择着,自由创造,而后获得自己的本质,人在创造自我本质的过程中,享有充分自由。 一、“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的存在主义第一要素“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难道只因萨特的存在主义来自战争中的特殊环境,人们就说他不免偏激。那么“一般来说,人总是受‘本质’支配,只有在极端的情况下,才会回到‘存在’”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是否也偏激呢? 我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存在这个世界上,然后才能体现自己的本质,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人都已经不存在,所有的一切对于他来说还存在吗,对于他来说还有什么本质吗,对于他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吗?而那些存在的人来说他们还有存在的意义,他们能决定自己的本质,但这些只是对于存在的人来说,试想如果连你自己都感觉到自己不存在,对于你就像空气一样,你还有什么本质而言,你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而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因此我不觉得萨特的观点有所偏激。我认为他的前提条件是对于不存在的人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1

透过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看当代西方主要思潮的实质 摘要:本文从剖析社会思潮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源泉,西方资产阶级主要价值观及其优长、缺点,当代西方社会主要思潮三个方面,洞悉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对当代西方主要思潮的影响透视其本质。 关键字:社会主义思潮;资产阶级价值观;当代西方思潮;人本主义 1.引言 在肯定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步性、现实性的同时,需要进行科学分析、辩证对待、大胆借鉴,同时又要进行彻底批判、坚决斗争、实践超越,透过对其特点深入剖析揭示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在阶级性质上的虚伪性、反动性和话语上的霸权主义。 在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实质进行探索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段、一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或者说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 思潮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向着成熟的学术理论发展,向着普遍的社会心理发展,渗透和沉淀,影响力不断扩大。 社会思潮具有6大特点 (1)历史性。表现为社会思潮总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带有该时代的印记,对该时代人们的精神层面、生活层面起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 (2)区域性。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而生成的各异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有国外引进的,也有本土产生的。 (3)群体性。表现为社会思潮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群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与支持,显现出绝大多数人的共鸣与趋同。 (4)功利性。表现为社会思潮作为一定社会利益集团的一种愿望表达,它总是带有明显的目的亦即功利色彩,与其利益和要求联系在一起。 (5)变异性。表现为社会思潮的时效,并非一成不变。当现有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方向一致时,其思潮就能保持、维护、控制在稳定的状态;反之,就会刺激社会信息反馈机制的调整,迫使意识形态升级换代,以新的面目出现。 (6)症候性。表现为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情感的表征,是政治、经济矛盾运动的直接反映。大量社会潜意识的产生和郁积会蔓延成某种症候,并以象征化的符号来宣泄。 综上所述,社会思潮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社会现实基础、有群众基础、有广泛的影响力。 2. 当代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对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产生的根源及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