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期末复习

病理学期末复习
病理学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在医疗工作中,活体组织检查是迄今诊断疾病最可靠的方法。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体病理学: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3、细胞学检查;

二、实验病理学:1、动物实验,2、组织和细胞培养。

名词解释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肥大、增生的生理性变化与病理性变化。(例子书)

名词解释肠上皮化生: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变为含有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组织。

名词解释损伤: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细胞膜破坏常常是细胞损伤特别是细胞早期不可逆性损伤的关键环节。

线粒体损伤是细胞不可逆损伤的重要早期标志。

细胞内高游离钙是许多因素损伤细胞的终末环节,并且是细胞死亡最终生物化学和形态学变化的潜在介导者。

缺血、缺氧是细胞损伤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中心环节。

名词解释变性: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称为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的极期称为气球样变。

名词解释脂肪变: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

名词解释脂肪肝: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

名词解释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红黄色斑纹。

简答脂肪变的机制:1、肝细胞质内脂肪酸增多;2、甘油三酯合成过多;3、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

玻璃样变蛋白质蓄积1、细胞内玻璃样变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小滴;浆细胞胞质——Rusell小体;肝细胞胞质——Mallory小体。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3、细小动脉玻璃样变常见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等脏器的细小动脉壁。

名词解释细胞死亡:当细胞发生致死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便可引起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即细胞死亡。

名词解释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分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名词解释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其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

名词解释液化型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坏死后易发生溶解液化。

干酪性坏死——结核病

名词解释坏疽:坏疽是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1、干性坏疽四肢末端多见,动脉受阻,静脉通畅;2、湿性坏疽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胆囊等)或四肢,动脉受阻,静脉也不畅或受阻;3、气性坏疽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又不通畅的创伤。

名词解释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

名词解释瘘管: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

名词解释空洞:肺肾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

名词解释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的过程。

名词解释包裹:如坏死组织等太大,肉芽组织难以向中心部完全长入或吸收,则由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将其包围。

机化和包裹的肉芽组织最终都可形成纤维瘢痕。

简答坏死的结局: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3、机化与包裹;4、钙化

名词解释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名词解释再生:修复过程由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

不稳定细胞——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男性及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及造血细胞、间皮细胞、红细胞等。

稳定细胞——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和肾小管的上皮细胞等。

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毛细血管的再生过程又称为血管形成,是以生芽方式来完成的。生芽分为出芽、条索、管腔。大血管离断后需手术吻合,毛细血管则还会不断改建,有些管壁增厚发展为小动脉、小静脉。名词解释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镜下可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对着创面垂直生长,并以小动脉以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

简答肉芽组织作用:1、抗感染保护创面;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异物。

简答瘢痕组织的影响有利:1、它能把损伤的创口或其他缺损长期地填补并连接起来,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完整性;2、由于瘢痕组织含有大量胶原纤维,虽然没有正常皮肤的抗拉力强,但比肉芽组织的抗拉力要强的多,因而这种填补及连接也是相当牢固的,可使组织器官保持其坚固性。不利:1、瘢痕收缩;2、瘢痕性粘连;3、可发生器官硬化;4、产生瘢痕疙瘩。名词解释瘢痕组织:瘢痕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过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名词解释瘢痕疙瘩:肥大性瘢痕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地扩延。

名词解释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创伤愈合基本过程:1、伤口早期变化出血、坏死和炎症反应,红肿,痂皮;2、伤口收缩;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4、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

伤口收缩是由伤口边缘新生的肌成纤维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的,而与胶原无关。

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黏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数月后形成一条白色线状瘢痕。

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片状瘢痕。

痂下愈合:是皮肤擦伤后的愈合方式,愈合时间10天左右。

简答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1、局部因素复位与固定骨折类型感染与异物2、全身因素营养、药物、康复。

名词解释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血量增加。

原因:1、静脉受压;2、静脉腔阻塞;3、心力衰竭。

名词解释心衰细胞:由左心衰竭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进而红细胞进入肺泡腔,肺泡腔除有水肿液及出血外,还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名词解释槟榔肝:在慢性肝淤血时,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

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瘀点:微小的出血进入皮肤、黏膜、浆膜面形成较小(直径1~2mm)的出血点。

紫癜:稍微大(直径3~5mm)的出血。

瘀斑:直径超过1~2cm的皮下出血灶。

在短时间内丧失循环血量20%~25%时,可发生出血性休克。

名词解释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成为血栓。

简答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加心血管内膜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简答静脉血栓多见的原因:1、静脉内有静脉瓣,静脉瓣膜处的血流不但缓慢,而且出现旋涡,因而静脉血栓形成常以瓣膜处为起始点;2、静脉不似动脉那样随心搏动而舒张,其血流有时甚至可出现短暂的停滞;3、静脉壁较薄,容易受压;4、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到达静脉后,血液的黏性有所增加。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是上肢的3倍。

血栓的类型:白色血栓(位于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血栓的头部;镜下主要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构成)混合血栓(静脉内;血栓的体部;有血小板小梁、红细胞、中性粒细胞;附壁血栓)红色血栓(静脉内;血栓的尾部;红细胞、白细胞)透明血栓(毛细血管;纤维蛋白)

名词解释附壁血栓:发生于心腔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部位或动脉瘤内的混合血栓。

血栓的结局:1、软化、溶解和吸收;2、机化和再通;3、钙化;4、脱落。

名词解释再通:在血栓机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被吸收,血栓干燥收缩或部分溶解而出现裂隙,周围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于裂隙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使被阻塞的血管部分地重建血流。

名词解释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栓子的运行途径:1、静脉系统及右心栓子——肺栓塞2、主动脉系统及左心栓子——各器官的小动脉内,常见于脑、脾、肾、四肢的指、趾部。

栓塞的类型:1、血栓栓塞2、脂肪栓塞3、气体栓塞4、羊水栓塞

肺动脉栓塞——绝大多数95%以上来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较长的栓子可栓塞左右肺动脉干,称为骑跨性栓塞。患者可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症状。严重者可因急性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若栓子小但数目多,亦可引起右心衰竭猝死。

体循环动脉栓塞——80%体循环动脉栓塞的栓子来自左心腔,常见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的赘生物、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附壁血栓、心肌梗死区心内膜上的附壁血栓。气体栓塞——减压病——氮气

名词解释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梗死的类型:1、贫血性梗死脾、肾、心和脑组织。2、出血性梗死(1)发生条件1、严重瘀血2、组织疏松(2)常见类型1、肺出血性梗死(2)肠出血性梗死

肺出血性梗死左心衰竭肺淤血支气管动脉血流减少或阻断;肺动脉栓塞肺动脉血流阻断;梗死区呈三角形,尖端朝向肺门;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咯血和胸痛。

名词解释炎症:当各种外源性和内源性损伤因子作用于机体,造成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损伤时,机体局部和全身会发生一系列复杂反应,以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和细胞,并修复损伤,机体这种复杂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称为炎症反应。

只有当生物进化到具有血管时,才能发生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环节,同时又保留了上述吞噬和清除功能的复杂而完善的炎症反应。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它们通常以一定的先后顺序发生,病变的早期以变质或渗出为主,病变的后期以增生为主。

名词解释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

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炎症的全身反应:发热、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加。

依据炎症持续的时间进行分类:急性炎症持续时间短,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为数月到数年。

简答急性炎症中的血管反应:一、血流动力学改变:1、细动脉短暂收缩;2、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3、血流速度减慢。二、血管通透性增加:1、内皮细胞收缩;2、内皮细胞损伤;3、内皮细胞穿胞作用增强;4、新生毛细血管高通透性。

简答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一、白细胞渗出:1、白细胞边集和滚动;2、白细胞黏附;3、白细胞游出;4、趋化作用。二、白细胞激活:1、吞噬作用;2、免疫作用。

名词解释趋化作用:白细胞沿化学物质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炎症的不同阶段游出的白细胞种类有所不同。此外,致炎因子的不同,渗出的白细胞也不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一些过敏反应中则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24小时内中性粒细胞首先游出,24-48小时则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

名词解释吞噬作用: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组织碎片和异物的过程。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主要有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炎症介质的作用:1、血管扩张;2、血管通透性升高;3、趋化作用、白细胞渗出和激活;4、发热;5、疼痛;6、组织损伤。

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根据渗出无的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分类。1、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其特征,常发生于黏膜、浆膜、滑膜、皮肤和疏松结缔组织等。2、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渗出为主,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组织。3、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发生与皮肤、粘膜、浆膜、脑膜、各器官。4、出血性炎:渗出物中还有大量红细胞。

名词解释卡他:指渗出物沿黏膜表面顺势下流的意思。

名词解释假膜:黏膜发生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和坏死黏膜组织以及病原菌等可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灰色膜状物。(假膜性炎=纤维素性炎)

名词解释固膜性炎:由于咽喉部黏膜与深部组织结合较牢固,故咽喉部的假膜不易脱落。名词解释浮膜性炎:气管黏膜与其下组织结合较疏松,故气管的假膜较易脱落。

名词解释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脏层表面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呈绒毛状。

名词解释脓细胞: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名词解释脓液:含有脓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和少量浆液。

名词解释化脓:由化脓菌引起的组织坏死被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溶解液化的过程。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脓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简答急性炎症的结局一、痊愈;二、迁延为慢性炎症;三、蔓延扩散:1、局部蔓延;2、淋巴道蔓延;3、血行蔓延:(1)菌血症无中毒症状+ 血液细菌,细菌入血;(2)毒血症中毒症状,细菌毒性产物或毒素入血;(3)败血症中毒症状+病理变化+血液病菌,细菌入血+ 繁殖+ 产生毒素;(4)脓毒败血症败血症表现+ 多发性栓塞性脓肿,化脓菌入血+ 繁殖+ 产生毒素。

炎症灶内浸润的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激活是慢性炎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名词解释肉芽肿性炎:以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

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

肉芽肿的主要细胞成分是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巨噬细胞:类上皮细胞、伤寒细胞、Aschoff细胞等。多核巨细胞:异物巨细胞、Langhans巨细胞。

异物性肉芽肿的中心为异物,周围为数量不等的巨噬细胞、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形成结节状病灶。

名词解释肿瘤:是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机体局部的异常组织团块。肿瘤的形成,是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的结果。

肿瘤的大体形态:1、数目:肿瘤通常一个,有时可为多个;2、大小:肿瘤的体积差别很大;

3、形状:肿瘤的形状多种多样;

4、颜色;

5、质地:软、韧、硬。(书)

肿瘤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与某种正常组织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称为肿瘤的分化。相似的程度称为肿瘤的分化程度;异型性小者,说明肿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大者,表示肿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低。

简答肿瘤细胞核的多型性1、恶性肿瘤细胞核的体积大,胞核与胞浆的比例较正常增大;2、核大小、形状和染色不一,并可出现双核、多核、巨核或奇异形核;3、核内染色加深,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匀,常堆积在核膜下,使核膜显得增厚,核仁肥大,数目也增多;

4、核分裂像常增多,特别是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像时,对诊断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良性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良性肿瘤和恶心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

简答肿瘤扩散一、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二、转移1、淋巴道转移;2、血道转移;3、种植性转移。

名词解释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的过程。

血道转移最常受累的脏器是肺和肝。

名词解释种植性转移:发生于胸腹腔等体腔内器官的恶心肿瘤,侵及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多个转移性肿瘤。常见于腹腔器官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书)

名词解释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1、高脂血症;2、高血压;3、吸烟;4、致继发性高血脂症的疾病;5、遗传因素;6、性别与年龄;7、代谢综合征;8、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吸烟是心肌梗死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子。

病理变化:一、基本病理变化1、脂纹(泡沫细胞);2、纤维板块(纤维帽);3、粥样斑块;

4、继发性病变:1、斑块内出血;2、斑块破裂;3、血栓形成;4、钙化;

5、动脉瘤形成;

6、血管腔狭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最常见的疾病,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为最高。

名词解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是因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而引起,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植物病理学题库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题库 第一部分:拉丁学名 一、病原菌拉丁学名 1、真菌 Plasmodiophora (根肿菌属)Physoderma (节壶菌属) Achlya (绵霉属)Pythium (腐霉属) Phytophthora(疫霉属)Peronospora(霜霉属) Spongospora (粉痂菌属)Polymyxa (多粘菌属) Saprolegnia (水霉属)Aphanomyces(丝囊霉属)Sclerospora(指梗霉属)Plasmopara (单轴霉属) Pseudoperonospora (假霜霉属)Bremia (盘梗霉属)Albugo(白锈属)Peronophthora(霜疫霉属) Rhizopus (根霉属)Mucor(毛霉属) Choanephora(笄霉属)Absidia(犁头霉属) Taphrina(外囊菌属)Blumeria(布氏白粉属) Ceratocystis(长喙壳属)Gibberella(赤霉属) Valsa(黑腐皮壳属)Elsinoe(痂囊腔菌属) Guignardia(球座菌属)Venturia (黑星菌属) Sclerotinia (核盘菌属) Erysiphe(白粉属属)Sphaerotheca(单丝壳属) Podosphaera (叉丝单囊壳属)Phyllactinia(球针壳属) Uncinula (钩丝壳属)Microsphaera(叉丝壳属) Meliola(小煤炱属)Glomerella (小丛壳属) Gaeumannomyces(顶囊壳属)Cryphonectria(隐球丛赤壳属)Gnomonia(日规壳属)Phyllachora(黑痣菌属)

病理学基础 期末考试总复习

病理学 一、判断题(共20题) (T)1、病理学是界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T)2、心冠状动脉弯曲如蛇行状,说明心脏已发生萎缩。 (T)3、化生能增强该组织对某些刺激的抵抗力,但却又丧失其原有组织的功能。 (F)4、气球样变常发生在严重的肝脂肪变性时。 (T)5、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伴有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色,称为坏疽。 (T)6、新生的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称机化。 (F)7、早期肉芽组织中神经纤维丰富,所以对痛觉灵敏。 (F)8、“绒毛心”是心包腔的化脓性炎症。 (T)9、脓肿向体表及自然管道穿破,形成沟通两侧的管道叫瘘管。 (T)10、外科缝线、滑石粉等残留在组织内,常可引起局部巨噬细胞增生。 (T)11、肿瘤的转移是实质转移,间质不转移。 (F)12、铁锈色痰是由于肺泡腔有大量纤维素渗出。 (F)13、红色肝样变期的肺泡有大量纤维素。 (F)14、风湿病是一种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化脓性炎症。 (T)15、风湿病主要病变特点是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和风湿小体的形成。 (T)16、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单位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T)17、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征为肾小球囊壁层上皮增生形成大量新月体。 (F)18、肾盂肾炎是肾盂及肾间质及肾小管的增生性炎。 (T)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外观混浊呈脓性。 (F)20、阿米巴痢疾肠壁病变粘膜层产生液化性坏死较粘膜下层严重。 二、选择题 1、临床脑死亡的首要指标(B) A、自主心跳停止;B、自主呼吸停止;C、自主心跳、呼吸停止;D、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2、坏死的形态学改变主要标志是(C) A、细胞体积肿胀; B、细胞内水分的增多; C、细胞核的固缩碎裂溶解; D、细胞浆的浓缩、红染。 3、肺结核病干酪样坏死液化,经支气管咳出后可形成(A) A、空洞; B、溃疡; C、糜烂; D、窦道。 4、肉芽组织抗感染的主要成分是(C) A、毛细血管; B、成纤维细胞; C、炎细胞; D、细胞外基质。 5、来自静脉系统的栓子最常栓塞在(B) A、脑; B、肺; C、肝; D、心。 6、栓塞最常见的为:(C) A、羊水栓塞; B、气体栓塞; C、血栓栓塞; D、脂肪栓塞。 7、股静脉内血栓脱落后,随血液运行阻塞于肺动脉的过程,称为:(D) A、血栓; B、血栓形成; C、血栓栓子; D、血栓栓塞。 8、炎症渗出的白细胞中,常见于急性炎症的为(C) A、浆细胞;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9、炎症的血道扩散中,血液中只有毒素并无细菌的为下列哪种(D) A、菌血症; B、脓毒败血症; C、败血症; D、毒血症。 10、脓细胞指的是:(C) A、变性坏死的巨噬细胞; B、变性坏死的淋巴细胞; C、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D、变性坏死的嗜酸性细胞。 11、诊断肿瘤良恶性程度的组织学依据是(C) A、肿瘤有无包膜; B、肿瘤细胞体积; C、细胞异型性和分化程度; D、细胞排列紊乱程度。 12、常见水肿中,见于身体下垂部的为(A)

病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病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右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 E ) A.肠系膜动脉 B.门静脉 C.肾动脉 D.脑动脉E、肺动脉 2、下列哪些器官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B ) A.心、肝 B.心、脑 C.心、肺 D.肺、肠E、脾、肾 3、下列哪一项不符合肿瘤性生长( E ) A.常形成肿块 B.生长旺盛 C.相对无限制生长 D.增生过程中需致癌因素持续存在 E、细胞分化成熟能力降低 4、良、恶性肿瘤的根本区别( C ) A.肿瘤生长方式 B.肿瘤的生长速度 C.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D.肿瘤是否转移E、肿瘤的阻滞结构 5、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是(C ) A.细动脉玻璃样变 B.中层动脉硬化 C.大动脉粥样硬化 D.中动脉粥样硬化E、微动脉粥样硬化 6、下列哪项不属于门脉高压症的表现(C ) A.脾大 B.腹水 C.肝掌 D.“海蛇头”现象E、消化不良 7、乳腺癌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A ) A.外上象限 B.外下象限 C.内上象限 D.内下象限E、乳头部 8、绒毛膜癌最常转移的器官是( C ) A.脑 B.肝 C.肺 D.骨E、肾上腺 9、肝细胞碎片状坏死或形成桥接坏死见于( C ) A.急性重型肝炎 B.亚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重度肝炎 D.急性普通型肝炎E、慢性轻度肝炎 10、输入大量库存过久的血液易导致(C ) A.代谢性碱中毒 B.低钾血症 C.高钾血症 D.低钠血症E、高

钠血症 11、低钾血症可出现( B ) A.反常性碱性尿 B.反常性酸性尿 C.中性尿 D.酸性尿E、碱性尿 12、缺氧、中毒、感染等引起水肿主要因为( D ) A.钠水潴留 B.毛细血管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E、淋巴回流障碍 13、水肿和水中毒的相同点是( B ) A.低钠血症 B.细胞外液增加 C.细胞内液增加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E、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 14、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C ) A.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B.血液中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C.碳氧血红蛋白化验阳性 D.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g/dl E、血液中血红蛋白量小于7g/dl 15、急性肾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E ) A.氮质血症 B.低钠血症 C.水中毒 D. 代谢性酸中毒E、高钾血症 二、多项选择题(2题,每题2分,共4分) 1、休克晚期可发生(ABCDE ) A.心力衰竭 B.肾衰竭 C.休克肺 D.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E、脑水肿、颅内高压 2、肝性脑病的诱因有(ABCDE ) A.上消化道出血 B.感染 C.便秘 D.不当使用镇静、止痛、麻醉类药物E、高蛋白饮食 三、填空(27空,每空1分,共27分) 1、适应在形态上一般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损伤主要有(变性)和(坏死)。 2、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PDF.pdf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需要掌握的名词概念 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续影响,在生理、组织和细胞上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外部表现出不正常现象 传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浸染造成的病害,可以传染 非传染性病害无病原生物参加,只是由于植物自身原因或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引起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 症状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的侵扰后,内部生理活动或外观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病状植物患病后,植物病部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个体或群体 活体营养型只能从活的寄主组织和细胞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的寄生物,其营养方式为活体营养型 死体营养型以死亡的有机体作为营养物质来源的生活方式称为死体营养型 专性寄生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组织和细胞中获得所需营养物质的特性 非专性寄生寄生物即能从活体又能从死的植物组织上获取营养物质的特性 柯赫法则确定某种微生物是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常表述为四步:1病植株上有一种微生物的存在;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3将纯化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健康植株上出现相同症状病害;4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可以再分离得到相同的纯培养物,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真菌狭义的真菌是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典型的营养体为丝状体,不含光合色素,主要以吸收的方式获取营养,靠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的生物。广义的真菌是包括卵菌、黏菌、壶菌、接合菌、子囊菌和担子菌等,又称菌物。 吸器真菌菌丝产生的一种短小分支,在功能上特化为专门从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物质的菌丝变态结构 菌核由真菌菌丝或菌丝与寄主组织共同构成的一种较为坚硬的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子座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形成的或是由菌组织和寄主组织组成,可用于产生子囊等生殖器官的垫状或头状组织。 菌索菌组织纠缠在一起形成的绳索状结构,可吸收营养和抵抗不良环境 厚垣孢子由菌丝中的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的休眠孢子,可抵抗不良环境 游动孢子鞭毛菌的无性孢子,具鞭毛,无细胞壁,可在水中游动 孢囊孢子接合菌的无性孢子,不具鞭毛,有细胞壁,原生质割裂产生 分生孢子子囊菌、半知菌及担子菌的外生无性孢子,主要由芽殖和裂殖产生卵孢子卵菌的有性孢子,由雄器和藏卵器配合产生具有厚壁的休眠孢子,卵孢子为二倍体 接合孢子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配子囊配合产生 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孢子,产于子囊内,每个子囊8个孢子 担孢子担子菌的有性孢子,着生在一种称为担子的结构上,单细胞、单核、单倍体 子实体具有一定形状并着生孢子的真菌的产孢结构 闭囊壳包被完全封闭,无固定孔口的子囊果称作闭囊壳 子囊壳子囊果有孔口,球形或瓶形,内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精选.)

病理生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 制的科学。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着重从机能和代 谢变化的角度研究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研究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3、基本病理过程:在多种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如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炎症、DIC、休克等。 4、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 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由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后,因机体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机体代谢、功 能、结构的损伤,以及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与致病因子及损伤作斗争的过程。 6、分子病:由于DNA的遗传性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7、衰老:是一种生命表现形式和不可避免的生物学过程。 8、病因:指引起某一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特征的因素。 诱因:指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病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因素。 9、疾病发生的外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营养性因素, 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疾病发生的内因: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 10、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11、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时自稳调节的紊乱;疾病过程中的病因转化; 疾病时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12、疾病转归的经过:病因侵入(潜伏期)非特异性症状(前驱期)特异 性症状(临床症状明显期)疾病结束(转归期) 13、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 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4、脑死亡:指枕骨大孔以上全脑的功能不可逆行的丧失。 15、植物状态和脑死亡的区别: 植物状态:①自己不能移动;②自己不能进食;③大小便失禁;④眼不能 识物;⑤对指令不能思维;⑥发音无语言意义 脑死亡:①不可逆性深昏迷;②自主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③瞳孔扩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 射、咽喉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 全停止。 16、及时判断脑死亡的意义:①有利于准确判断死亡;②促进器官捐赠使用; ③预计抢救时限,减少损失。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植物活体在生长或储藏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恶劣。 寄生物: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统称为病原物。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共生现象: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寄生现象: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致病性:异养生物能诱发病害的能力。 活体营养食物:在自然间,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在实验室里不能培养。 死体营养食物:除寄生于或的植物组织上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营养物质的寄生物。 腐生物:只能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得营养物质的异养生物。 半寄生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自制养分,但必须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全寄生种子植物:没有根或叶,或者茎叶具有很少的叶绿素,不能活仅能极有限地用无机物制造养分,因而必须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相继病原学:先入的病原物先侵染寄主,后入的病原物随之进入寄主,最终可以形成复合病害的综合症。 相伴病原学:两种或更多的病原物同时侵染寄主,引起的病害比单独的病原物引起的症状更重。 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征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致病性:是病原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的总称,一般是用来描述对不同种寄主的致病力。 毒性:是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和表示致病力的差异。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免疫: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的称为免疫。 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轻的称为抗病。 感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重的称为感病。 高度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很轻的称为高度抗病。 耐病:发病情况类似高度感病品种,但受害的影响比感病品种的小。 垂直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即抗性是小种专化的。在遗传上,抗性是由个别主效其因控制的。在生产上,这种抗性虽表现为高度抗病或免疫,但很容易因小种发生变化而表现为感病,因而抗病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水平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一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种化的。在遗传上,抗性是由多个微基因控制的,也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这种抗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基因对基因假说:在进化过程中,在寄主群体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群体中就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与答案

2002 一、名词解释(5×3=15分) 真菌得营养体病原生物内含体营养体亲与性垂直抗病性 二、问答题(4×10=40分) 1、植物病害得防治措施按照原理有哪些?每一类列举2~3种具体得办法。 2、当前在农作物抗病品种选育与使用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 3、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与流行得基本因素各有什么不同? 4、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就是制订防治措施得重要依据? 三、写出下列拉丁学名得中文含义,并编制它们得分类检索表。(15分) Uncinula Phyllactinia Pseudoperonospora Plasmopara Peronospora Puccinia Uromyces Fusarium Exserohilum Macrophoma 四、选择填空(10分) 1、植物病毒得核酸类型主要为( )。 A 、 +ssRNA B、 -ssRNA C、 dsRNA D、 dsDNA 2、蠕传病毒属得传播介体为( )。 A、叶蝉 B、飞虱 C、蚜虫 D 线虫 3、烟草花叶病毒常简称( ) A、 TMV B、 CMV C、 PVY D、SBMV 4、( )病害通过喷菌现象可进行简易鉴别。 A、真菌 B、病毒 C、线虫 D、细菌 5、下列( )属于真菌得营养体。 A、菌核 B、假根 C、双核菌丝 D、菌索 6、有些真菌在完成其生活史得过程中需要两种亲缘关系相距较远得寄主,这种现象称( )。 A、专化型 B、专性寄生 C、单主寄生 D、转主寄生 7、下列担子菌中属于裸果型得就是( )。 A、锈菌 B、木耳 C、黑粉菌 D、香菇 8、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常具有潜伏侵染特性,这类病原物最可能就是( )。 A、弱性寄生物 B、专性寄生物 C、腐生物 D、活体寄生物 9、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产生对寄主有害得代谢产物而致病,一种瘤肿症状可能就是由于病原物分泌( )所致。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疾病: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过程,集体因自稳调节紊乱出现一系列功能 、代谢和形态改变的异常生命活动。 2、脑死亡:集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包括枕骨大孔以上的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3、健康:没有疾病和痛苦,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4、病理过程:也叫基本病理过程,或典型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肯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1、水中毒:有叫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为血清钠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9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1、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2、漏出液(transudate):体液比重低于1.015、蛋白含量低于2.5g/%、细胞数少于500个/100ml的水肿液 3、渗出液(exudate):体液比重比重高于1.018、蛋白含量可达3g/%~5g/%,细胞数大于500个/100ml的水肿液。 1、代酸: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引起的血浆HCO3-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2、呼酸:CO2排出障碍或CO2吸入过多,引起血浆血浆H2CO3浓度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3、代碱: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引起的血浆HCO3-增多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4、呼碱:肺通气过度引起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是由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血氧含量减少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组织缺氧。此时动脉血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isotonic hypoxemia) 2、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是指因组织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3、低张性缺氧(hypotensive hypoxia):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氧饱和度降低,组织供氧不足,又称或缺氧性缺氧。 1、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临床上以体温升高0.5℃为标准。 2、过热(hyperthermia):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在异常,导致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蘅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3、内生致热原(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够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4、内毒素(endotoxin)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细菌致热原(bacterial pyrogen)。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它由3个部分组成: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其中脂质A是致热的主要成分。 1、细胞凋亡: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村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2、凋亡小体: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膜内陷,将细胞自行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小体,这种小体有完整膜结构,含部分细胞质、细胞器和破碎的细胞核成分。 1、应激:机体在应激原作用下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2、热休克蛋白(HSP):热应激或其他应激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他主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属于非分泌型蛋白质。 1、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引起以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和凝血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过由于微血管堵塞、凝血因子消耗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贫血。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DIC时,微血管病变引起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因为受到微血管内纤维蛋白丝切割、挤压而引起破裂。外周血中出现各种裂体细胞。 1、休克(shock):各种强力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急性循环衰竭,

病理学复习资料

病理学复习资料 (一)适应的类型,化生的概念及其意义 (1)适应的类型: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化生的概念: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通常发生于同源细胞之间。 (3)化生的意义:适应性过程、但失去原有功能。有可能继发肿瘤。 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导致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1.试述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 肉眼:器官和组织体积变小、重量减轻、颜色变褐、质地变韧、边缘变锐、包膜增厚、皱缩。光镜: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某些实质细胞内脂褐素沉着。 电镜:细胞器减少,可见残存小体。 (二)损伤的类型 (1)可逆性损伤: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叫可逆性变化,也叫变性。分类如下: 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粘液样变淀粉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 细胞水肿(水变性):即细胞内水分异常增加。 脂肪变性:中性脂肪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细胞之内。 (2)不可逆性损伤:当细胞发生不可逆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引起细胞死亡。可分为坏死和凋亡两大类。 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以细胞核改变为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分类如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结局有:溶解吸收分离排出(糜烂、溃疡、窦道、瘘管、空洞)机化与包埋钙化。 1.试述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发生机制、好发器官和病变特点。 细胞水肿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感染、缺氧、中毒等原因致线粒体损伤,A 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而使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蓄积。 好发部位:线粒体丰富、代谢旺盛的实质器官(心、肝、肾)细胞。 形态学:肉眼:受累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外翻,颜色变淡。光镜:线粒体肿大和内质网扩张断裂,使细胞质内出现红染细颗粒状物或胞浆疏松化、气球样变。 (一)按再生能力细胞的分类 (1)不稳定细胞:如表皮、淋巴细胞。经常受到损伤,再生能力相当强。 (2)稳定细胞: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偶尔受到损伤,较强的再生能力。 (3)永久性细胞:神经、骨骼、心肌细胞,不包括神经纤维。不易受到损伤,再生能力差。

山农成人教育 动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动物病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充血是指由于___________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 2、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由血小板析出,粘集而成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 3、梗死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__,局部组织因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4、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 5、慢性炎症病变是以为主。 6、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同来源的正常组织的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 7、肿瘤的生长速度主要与肿瘤的性质有关。一般良性肿瘤生长,恶性肿瘤生长迅速。 8、槟榔肝形成是由于肝脏发生了脂肪变性和________________。 9、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交替形成红白相间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_____。 10、心脏功能不全引起的休克称为________________。 11、出血是指血液流出__________________之外的过程,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体内称内出血。 12、脑炎根据性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非化脓性脑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和变态反应性脑炎。 13、渗出性炎症分为浆液性炎、________________、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四类 14、根据病因肝炎可分为传染性肝炎和________________。 15、镜检坏死组织的细胞核主要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和三方面的变化。 16、肺气肿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________________。 17、栓塞的类型主要有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栓塞和其他栓塞。 18、缺氧的类型有四种,低张性缺氧、血源性缺氧、循环性缺氧血和 ______________。 19、酸碱平衡紊乱分为四种类型,即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20、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称为脱水,脱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高渗性脱水、 ______________和低渗性脱水。 二、选择题 1、血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发生()

《病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考点精析 第一章绪论 一、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重要分支学科。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材料(一)人体病理学研究 1.尸体解剖。简称尸检,即对病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它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查明患者的死亡原因,验证诊断、治疗措施的正确与否。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穿刺、搔刮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3.临床细胞学检查。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后进行观察。也可以是用细针穿刺病变部位吸取的细胞。细胞学检查多用于肿瘤的诊断,此法因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病人痛苦少、费用低而易被人们接受,但确诊率不如活检,需进一步做活检证实。 4.分子诊断。采朋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人体在DNA、RNA或蛋白质水平上的异常。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指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或病理过程的模型,以便进行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疾病转归的研究。此外,利用动物实验还可以进行治疗方法、药物筛选和不良反应的观察。 2.器官培养和组织、细胞。将某种组织或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动态观察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周期短、见效快、节省开支、因素单纯、易于控制,缺点是孤立的体外培养毕竟与复杂的体内整体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故不能将体外研究的结果与体内过程等同看待。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肉眼检查。也称大体检查,利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等简单器 具,观察器官、组织形态学改变, 主要涉及病变大小、形状、色泽、 重量、质地、表面和切面性状等。 (二)细胞组织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 查。借助于光学显微镜的检查称 为细胞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最 常用的染色方法为苏木素一伊红 染色(HE染色),这是病理学研究 的最基本手段。通过分析和综合 病变特点,以做出疾病的病理诊 断。组织细胞化学检查称为特殊 染色,是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 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 剂,定位地显示病变组织的特殊 成分(如蛋白质、酶、核酸、糖类、 脂类等),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 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应用 于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 (三)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 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 合,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未知抗 原或抗体。已广泛应用于病理学 研究和诊断中。其优点是可在原 位观察待测物质的存在与否、所 在部位及含量,将形态学改变与 功能和代谢变化结合起来。 (四)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将组织细 胞放大到数十万倍以上,可用于 对标本的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 平的变化进行观察。其他的还有 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染色体检 查、致病基因分析等。 四、病理学的简要发展历史。18世 纪通过尸体剖验创立了器官病理 学;19世纪随着显微镜和染料的 出现和应用,创立了细胞病理学; 之后,随着边缘学科的发展及其 他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出现了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物学、分子 病理学等;20世纪后期至今,致 力于在基因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发 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 一、单项选择题 1.1.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 (D)A.瑞氏染色B.巴氏染色C.苏 木素染色D.苏木素一伊红染色 1.2.病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研究疾病 的(C)A.病因B.发病机制C.发 生发展的规律D.转归 1.3.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是 (A)A.O.2μm;B.O.2mm;C.0.2nm; D.O.2cm 2.1.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称为(B)A.发育不 全B.萎缩C.器官畸形D.化生 2.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性变化是 (D)A.肥大B.增生C.化生D.变 性 2.3.关于萎缩,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A.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 B.间质有增生C.实质细胞数量 减少D.只要是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就是萎缩 2.4.脑萎缩的原因为(A)A.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B.长期组织受压c.器 官长期失用D.神经损伤. 2.5.下列哪一项属于失用性萎缩 (B)A.由肿瘤引起的邻近组织器 官的萎缩B.骨折后长期不活动引 起的肌肉萎缩c.慢性消耗性疾病 引起的萎缩D.老年人各器官的萎 缩 14.32.下列哪一项关于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错误的 (C)A.脑膜刺激征B.颅内压升高 C.血性脑脊液D.皮肤瘀点或瘀 斑 14.33.形成“卫星现象”的细胞是 (B)A.炎性细胞B.小胶质细胞 C.星形细胞D.室管膜细胞 14.34.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 致病菌是(D)A.绿脓杆菌B.链球 菌C.大肠杆菌D.脑膜炎双球菌. 14.35.Waterhouse-Friedlerichs en综合征见于(A)A.暴发性脑膜 炎双球菌败血症B.脑血吸虫病 C.高血压脑病D.乙脑 14.36.艾滋病是由(C)所引起的慢 性传染病。A.HBV;B.HPV;C.HIV; D.HAV 二、多项选择题 1.1.肉眼检查的内容包括病变的 (ABCDE)A.大小B.形状C.色泽 D.质地E.表面 1.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BCDE)A.肉眼检查B.细胞组织 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查c.免疫细 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D.电子显 微镜观察E.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 2.1.关于萎缩,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BCE)A.血液供应迅速中断可引 起萎缩B.萎缩的细胞体积缩小, 严重时可消失C.萎缩的器官颜色 变深D.萎缩的细胞内有含铁血黄 素颗粒E.萎缩的器官质地变硬 2.2.属于病理性萎缩的有 (BCE)A.更年期后性腺萎缩B.恶 病质时的全身性萎缩C.动脉硬化 性脑萎缩D.成年后胸腺萎缩E.长 期营养不良的肌肉萎缩 2.3.肝脂肪变性的原因有 (ABCDE)A.脂库动员加强B.肝细 胞损伤C.食入过多脂肪D.脂蛋 白合成障碍E.脂肪酸氧化障碍 2.4.关于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A.多为可复性改变B.严 重者可转化为坏死C.最常见的变 性为水样变性D.可引起器官功能 1

《病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疾病概论 健康: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社会适应力。 疾病:机体在一定病因条件下,稳态破坏而发生的损伤和抗损伤的异常生命活动。 病理过程:在不同疾病中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形态结构变化和功能代谢的综合过程。 病理状态:发展缓慢或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变化,常为病理过程的后果。 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分类: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机体必须物质缺乏/过多、遗传性、先天性、免疫性、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诱因:在疾病条件中加强病因作用并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损伤/抗损伤、因果关系、局部/整体关系 疾病发生发展基本机制:神经、体液、细胞、分子 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时期、转归期 脑死亡标准:自主呼气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瞳孔放大、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管灌流停止 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人体病理学研究(ABC):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常用)、3细胞学检查 实验病理学研究:1动物实验、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病理观察方法:大体观察、显微镜观察、免疫组化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 分子病:由于DNA遗传物质改变,使蛋白质结构和数量异常所致的疾病。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修复 细胞适应的表现: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子的刺激而存过的过程。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质地变硬。 【生理性(代偿性、功能性)、病理性原因:营养不良、压迫、废用、神经、内分泌】 1心脏:心壁变薄,心尖锐,冠状动脉弯曲明显 2大脑:脑沟深,脑回窄平 3脂褐素:在萎缩心肌及肝细胞核两端或周围存在的未被自噬泡分解的富含磷脂的褐色颗粒 肥大: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受刺激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 1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化生鳞状上皮 2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化生肠上皮 3骨组织化生:纤维组织化生为软骨组织 损伤:细胞、组织、器官不能耐受内外环境中的有害因子的刺激。 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导致细胞质、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1细胞水肿:由于缺氧、感染、中毒,胞质水分增多体积增加。 ·颗粒变性:细胞弥漫性肿胀,胞质可见细小红染颗粒 ·气球样变:重度水肿的胞质淡染、清亮,常见于肝 2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胞质内出现明显脂滴(锇酸——黑色,苏丹Ⅳ——橘红色) ·肝脂肪变:(脂肪变)胞质空泡、空泡边缘整齐、胞核推向一侧 ·虎斑心:脂肪变的心肌,与未脂肪变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似虎斑 3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纤维结缔组织、细动脉壁或胞内,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结缔组织:灰白色、均质半透明、坚韧的索状、片状 ·细动脉壁:均质红染蛋白质蓄积,血管壁增厚变硬,内膜基质增多 ·胞内:肾小管上皮细胞、浆细胞、酒精肝病干细胞的Mallory小体 4黏液性样变:间质出现黏液蓄积 5病理性钙化:骨、牙以外的组织有固体性钙盐的沉积(磷酸钙、碳酸钙),肉眼白色块状颗粒,HE染色成蓝

2020电大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5×3=15分) 真菌的营养体病原生物内含体营养体亲和性垂直抗病性 二、问答题(4×10=40分) 1.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按照原理有哪些?每一类列举2~3种具体的办法。 2. 当前在农作物抗病品种选育和使用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 3.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本因素各有什么不同? 4.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四、选择填空(10分) 1. 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主要为()。 A . +ssRNA B. -ssRNA C. dsRNA D. dsDNA 2. 蠕传病毒属的传播介体为()。 A. 叶蝉 B.飞虱 C. 蚜虫D 线虫 3. 烟草花叶病毒常简称() A. TMV B. CMV C. PVY D.SBMV 4.()病害通过喷菌现象可进行简易鉴别。 A. 真菌 B.病毒 C. 线虫 D.细菌 5. 下列()属于真菌的营养体。 A. 菌核 B. 假根 C. 双核菌丝 D. 菌索 6. 有些真菌在完成其生活史的过程中需要两种亲缘关系相距较远的寄主,这种现象称为()。 A. 专化型 B. 专性寄生 C. 单主寄生 D. 转主寄生 7. 下列担子菌中属于裸果型的是()。 A. 锈菌 B. 木耳 C. 黑粉菌 D. 香菇 8. 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常具有潜伏侵染特性,这类病原物最可能是()。 A. 弱性寄生物 B. 专性寄生物 C. 腐生物 D. 活体寄生物 9.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产生对寄主有害的代谢产物而致病,一种瘤肿症状可能是由于病原物分泌()所致。 A. 酶 B. 生长调节物质 C. 植保素 D. 毒素 10. 发病部位出现的霉状物是()。 A. 线虫 B. 病毒 C. 真菌 D. 细菌? 五、填空题(共20分) 1. 植物病原真菌的五个亚门分别是

《病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细胞水肿: 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 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 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 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 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 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 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

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蜂窝织炎: 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 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 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 0.5~2mm。 肿瘤: 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 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肉瘤: 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

病理学相关考试资料

(一)心力衰竭的定义: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或/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至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点:(1) 心力衰竭发病的基本机制是心肌收缩或/和舒张功能障碍;(2)发病的关键环节是心输出量减少;(3)心泵功能与代谢需要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五)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心力衰竭基本的发病机制包括: 1、心肌收缩性减弱 (1)心肌收缩相关蛋白质破坏 细胞坏死细胞凋亡 (2)心肌能量代谢紊乱 能量生成障碍能量利用障碍 (3)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胞外Ca2+内流障碍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肌浆网钙处理能力(摄取、储存、释放)障碍 2.心肌舒张功能异常 (1)钙离子复位延缓(2)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 (3)心室顺应性降低(4)心室舒张势能减少 3、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 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可使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协调性遭到破坏,导致心输出量下降。 (六)机体主要的代偿反应有: 1、心脏代偿反应 (1)心率加快,这是一种快速代偿反应。 (2)心脏扩张心力衰竭时心脏的扩张分两种类型: 紧张源性扩张:这是心力衰竭一种有价值的代偿方式。 肌源性扩张:肌源性扩张已丧失代偿意义。 (3)心肌肥大心肌肥大是指心肌细胞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当心肌肥大达到一定程度如成人心脏重量超过500克,或左室重量超过200克时,心肌细胞还可有数量上的增多。心肌肥大有两种类型: 心肌向心性肥大:长期压力负荷过大(如: 高血压病),引起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肌纤维变粗,心室壁厚度增加,心腔无明显扩大,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的比值小于正常,称为心肌向心性肥大。 心肌离心性肥大:长期容量负荷增加(如: 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引起心肌纤维呈串联性增生,肌纤维长度增加,心脏明显扩大,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的比值等于或大于正常称为心肌离心性肥大。 2、心外代偿反应:(1)血容量增加(2)血流重分布(3)红细胞增多 (4)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3、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七)心衰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1、肺循环充血 临床上,肺循环充血的主要表现是: 呼吸困难和肺水肿 (1)呼吸困难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劳力性呼吸困难;②端走呼吸;③夜间阵发

病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最新资料推荐------------------------------------------------------ 病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单选题单选题160121.下述器官体积增大仅由肥大引起的是 A.哺乳期乳腺B.功能亢进的甲状腺C.运动员的与运动有关的骨骼肌D.妊娠期子宫 E.老年男性的前列腺体积增大单选题160172.“虎斑心”是指心肌细胞已发生下列哪种病变的肉眼形态改变?A.水肿B.脂肪变性C.黏液变性D.淀粉样变性E.色素蓄积单选题160313.关于气性坏疽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干性坏疽合并厌氧菌感染所致B.表皮擦伤合并腐败菌感染所致C.湿性坏疽合并厌氧菌感染所致D.深在性开放性创伤合并厌氧产气菌感染所致E.气胸合并感染所致单选题160324.在下列器官中,湿性坏疽多见于与外界相通的哪些器官?A.食管、胃、肠B.胆囊、肝、胰 1/ 55

C.肾、输尿管、膀胱 D.输卵管、子宫、阴道 E.小肠、阑尾、结肠单选题160905.下列哪种情况下不能发生完全再生?A.腺体及其基底膜受损B.仅有腺上皮受损C.肝细胞坏死但网状支架未塌陷D.子宫内膜脱落E.骨折单选题160956.软骨再生时起始于A.成软骨细胞(软骨母细胞)B.软骨膜的增生C.软骨基质D.成纤维细胞E.软骨细胞单选题161067.肉芽组织的结局是A.填补缺损B.纤维化C.抗感染D.能产生细胞外基质E.分泌大量生长因子,调控细胞再生

---------------------------------------------------------------最新资料推荐------------------------------------------------------ 单选题161098.瘢痕组织逐渐缩小、软化的原因是A.毛细血管逐渐减少B.胶原酶的作用C.纤维细胞的作用D.机体抵抗力增强E.伤口愈合的自然规律单选题161179.伤口中肉芽组织过度生长,形成高出皮肤表面的原因是A.年龄较大B.全身营养不良C.缺乏维生素 CD.局部感染或异物E.缺乏微量元素单选题1620010.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血液回流A.增多B.减少C.不变D.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E.减少的同时伴有左心衰竭单选题1626411.吞噬作用最为活跃的炎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嗜酸粒细胞 3/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