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3.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菌。

5.真核植物:植物体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

6.高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多细胞,合子在母体内发育胚的植,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无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无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单细胞,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

8、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具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特性。

9.植物分布区: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10.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11.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12.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另一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3.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4.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15.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

16.生境: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17.限制因子:那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

18.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上限与耐受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19.植物内稳态:指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光反应:是在类囊体膜上由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并将光能转换为电能,进而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并形成ATP和NADP的过程。

20.种群: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有机集合。。

21.最大持续产量:是要使产量达到最大,又不损害持久利用。

22.生物学过捕:如果利用资源使某种生物资源降低到k/2水平以下时,就叫生物学过捕

23.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4.生态位重叠:当两个生物(或生物单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两个种或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空间上不同程度地相互重叠的现象,称为生态位重叠25.生态位分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各种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显不同的,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明显分开,这种现象就称为生态位分离(niche separation)。

26.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用K来表示。

27.种内关系:指种群内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8.种间关系:指异种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动态(两个或多个物种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和进化方向上的相互作用)

29.植物群落:指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里,各种植物通过彼此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植物组合,即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所有植物种群的集合。

30.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31.物种多样性:一个群落内物种的数目、每个物种的个体数目以及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

32.生活型谱: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的组成,是群落对外界环境最综合的反映指标。统计某一地区或某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

33.群落波动:植物群落年际间发生的变化。不涉及新种的侵入,是围绕一个平均数的波动。原因:环境条件、生物活动周期

二、问答题

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3、植物的命名法规有哪几种?同物命名、同名异物

4.植物界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5、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①光合作用色素②生殖器官多为单细胞,无保护层保护③无根、茎叶的分化④无胚的形成

6、菌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①无根、茎、叶分化的单细胞体或为丝状体或裸露的原生质团。

②菌类无叶绿素,无光合能力,是异养的原植体植物。

③异养④菌类的原植体植物很简单

7、地衣植物的主要特征

①由1种真菌和1种藻类共生,少数为1种真菌2种藻类共生

②真菌:多为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极少数为半知菌

③藻类:原核藻类的蓝藻——念珠藻;真核藻类的绿藻—共球藻、橘色藻

④营养关系:互惠共生⑤真菌包围藻类细胞,并决定地衣体的形态

8. 简述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1)特征:①孢子体发达,配子体退化②有花粉管的形成③形成种子

④具有裸露的胚珠⑤孢子叶聚生成球花⑥具有多胚现象

(2)代表植物: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紫衫纲、买麻藤纲

9、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①具有真正的花②胚珠有心皮包被,形成果实③被子植物的孢子体(植物体)高度发达④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进一步简化⑤出现双受精现象和新型胚乳

⑥被子植物的生长形式和营养方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10.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有何区别?

(1)低等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没有维管束系统、单细胞的生殖器官、无胚植物、对环境适应力弱、生活在水生、潮湿或动植物体内、主要类群有藻类、菌类、地衣

(2)高等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维管束系统、多细胞的生殖器官、有胚植物、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在陆地、主要类群有苔藓、蕨类、种子

11、分布区制图有:点图法、轮廓法和涂斑法

12.分布区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1)形状大小:①高纬度地区:许多植物种的分布区呈东西向展布的长条形

原因:分布地区生存条件的空间变化东西差别小,南北差别较大有关。

②寒带和温带地区:自西向东呈椭圆形原因:南北方向的气候条件尤其温度条件变异较大

③热带地区:南北直径较大

(2)影响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历史因素、人为因素13.分布区中心类型:多度中心、发生中心、多样化中心、变异中心、残异中心

14、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A.广域分布区:有些植物的分布区面积辽阔,通常遍及各大洲,称为广域分布区

B.特有分布:是指只生长在某一地区而不在其他地区出现的植物。

成因:古特有种、新特有种、生态特有种、岛屿特有现象、假特有种

C.连续分布区:是指某一植物种(或属、科)连续分布在某一完整区域内。

D.间断分布区:如果某一植物分类学单位占有两个以上相互分离的地区,并且它们之间不可能凭借现在的自然因素传播种子,这种分布区称为间断分布区

成因:自然条件的变化、迁移说、陆地下沉、大陆漂移说、跳跃式传播、人为影响E.残遗分布区:一个古老种过去曾经具有广阔的分布区,后来由于地质条件或气候条件的变化,现代的分布面积大大缩小或者星散为几个小的分布区,称为残遗分布区

F.替代分布区:从相邻两个区域的同样生境起源,或从同一区域的两个不同生境起源的两个近缘分类单位相互取代的现象叫替代现象,它们的分布区是替代分布区

成因:①物种在散播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生态条件而分化出新的种型

②气候的变迁③古地理环境变迁

15.植物区系成分包括哪几个?

地理成分:根据植物种或其他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可以归为若干分布型。发生成分: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的区系成分。迁移成分:按植物种迁移到某一植物区系所在地所循的迁移路线来划分的区系成分,例如,沿某江河流域、海岸线、山脉等。

生态成分:是按植物种的适应生境而定的区系成分。这类成分对于研究一个植物区系的历史及其所经历的气候变化具有极大意义。

历史成分:根据植物种在某植物区系区域内出现的时间来确定的区系成分。

16.阐明中国植物区系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a.植物种类丰富 b.起源古老

c.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1)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 2)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温带成分3)具有一定比例的古地中海和泛地中海成分4)特有属丰富

d.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

e.特有植物丰富

(2)成因:a.环境演变历史 b.第四纪冰期中国大部未受北方冰盖影响

c.形成古老植物庇护所和新物种的发祥地

d.南方地区更是基本保持温湿环境

e.环境条件的多样化

17.影响岛屿植物区系的因素?

a.岛屿面积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b.距离对岛屿植物区系的影响

c.岛屿年龄的影响

18.简述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并说明岛屿生态理论对自然保护的指导意义。

(1)理论:生物向岛屿拓殖速度与岛上种类灭绝速度趋于平衡。即岛屿上的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不断地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

(2)指导意义: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受其周围生境“海洋”所包围的岛屿。岛屿生态理论对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一般说来,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物种;面积小,支持的种数也少。但有两点需要说明:①建

立保护区意味着出现了边缘生境(如森林开发为农田后建立的森林保护区)。适应于边缘生境的种类受到额外的支持。②对于某些种类而言,小保护区比大保护区可能生活得更好。(3)应用a.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b.自然保护区形状确定c.自然保护区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19.阐明生物入侵的途径及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性。

(1)途径:自然途径和人为途径。

(2)危害性:a.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b.加快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c.影响遗传多样性

d.严重危害农林业生产

e.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0.生态因子类型及作用特征

(1)类型: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作用特征:a.综合性 b.非等价性 c.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d.限定性 e.直接和间接作用21.阐明限制因子原理。并比较这些原理之间的异同。

(1)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

耐受性定律: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

(2)相同点:耐受性定律与最小因子法则合称为限制因子原理。它们只适用于稳定的环境,而不适用于不稳定状态的环境。

不同点:最小因子定律只考虑了因子量过少,而耐受性法则既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少,也考虑了因子量的过多; 耐受性定律不仅估计了限制因子量的变化,而且也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问题。生物的耐受性不仅随着种类不同,且在同一种内,耐受性也因为年龄、季节、栖息地的不同而有差异;耐受性定律允许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因子补偿作用。

22.适应的概念和类型、

(1)适应: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衍的现象,称为适应。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植物的适应表现为或者更充分地利用有益条件,或者增强抵御不利条件的能力。(2)a.趋同适应:指不同种类的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b.趋异适应: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又称为辐射适应(adaptive radiation)。

23.生活型与生态型的概念、类型,

(1)生活型:植物对于综合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称为生活型。

(2)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或人为培育条,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类型:a.气候生态型 b.土壤生态型 c.生物生态型

24.生活型谱的概念与制定;

(1)概念:统计某一地区或某一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2)制定方法:a.弄清整个地区或群落的全部种类,列出名录b.确定同一生活型的种类,归类c.计算每一类群所占百分率

25.光具有什么生态意义?及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生态意义:a.太阳的光能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能量的源泉b.太阳辐射为维持生命的环境创造必要的条件c.光的有害作用d.光的信号作用

(2)生态作用:a.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植物的生态适应b.光质的生态作用

c.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

d.光与水生植物

26.种群的概念及及基本特征

(1)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有机集合。

(2)基本特征:a.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生存形式。

b.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动。

c.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27.种群与物种和群落之间的关系

(1)种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物种在自然界能否持续存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种群能否不断产生新个体以代替那些消失了的个体。

(2)种群是群落的结构单元:任何一个种群在自然界都不能孤立存在,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都要依赖于别的生物生存,与其他物种一起形成群落。

28.r对策和k对策的特征

(1)r对策:生命短促,发育迅速,个体不大,生殖早,种子多,用于生殖消耗的能源高适应于不稳定的多变环境,以高生殖率取胜

(2)k对策:寿命长于一年,发育慢,个体大,竞争力强,生殖较晚,多次生殖,用于生殖消耗的能源低。适应稳定生境,以高效率和稳定性取胜

29.植物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1)概念:指在特定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所有植物种群组成的有机集合。

(2)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3.具有一定的结构4.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在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作用形成的特殊环境,是群落内部的一个组成成分)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具有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30.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1)最小面积:对一个特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证展现出该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一定面积。

(2)群落组成员:根据物种在群落中的各种特征,综合评价其作用地位而划分的植物类型。类型:a.优势种建群种 b.亚优势种 c.伴生种 d.偶见种或罕见种

(3)植物区系成分:a.种属组成分析 b.地理成分分析c.生态成分分析d.历史成分分析31.种的数量特征和群落的综合特征是哪些?

(1)数量特征: 1.多度 2.密度 3.盖度 4.频度 5.高度 6.体积 7.重量

(2)综合特征:1.存在度与恒有度2.确限度3.优势度4.重要值

32.植物群落的外貌

(1)陆生群落:取决于植被的外貌 a.生活型b.叶的性质c.周期性

(2)水生群落:取决于水的深度及水流的特征

33.生活型:(1)每一个特定的植物群落都具有独特的生活型谱

(2)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克反映一定地区的气候等自然条件

a.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湿热

b.地面芽植物占优势: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

c.隐芽植物占优势:冷湿,为高山-极地气候

d.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干旱

气候相似的地区,群落的生活型谱相似;气候不同的地区,生活型谱不同。

不同群落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活型谱;相似或相同的群落类型具有相似或相同的生活型谱。

33.群落的结构单位及小群落是怎样形成的?

(1)结构单位:层片、同资源种团、小群落

(2)成因: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例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是小群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34.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

35.群落交替区及边缘效应

(1)群落交替区:生态过渡带或生态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特点:环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

(2)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内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

36.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生物因素:竞争、捕食影响b竞争→排斥

a资源利用→生态位重叠→竞争→生态位分化→性状替代、特化→共存(2)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干扰、中度干扰假说、干扰理论与生态管理

(3)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异质性越高,小生境越多,共存物种数越多

37.群落内的水分

a.蒸腾与蒸发

b.径流与渗透

c.截留

d.空气湿度

e.降水量:增加降水量

f.水分平衡

38.群落在水分平衡与水分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1) 植物群落能够截留降水、保蓄水分,并对降水的再分配起重要作用

(2)实践意义:营造水源涵养林

38. 森林群落为什么能增加降水量?

(1)森林群落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可以把它们吸收的水分的75%送回到大气层中,从而增加了大气层的水汽含量等因素

(2)森林林冠及其上层气温较附近大气层为低,含水汽能力小,更容易促使空气湿度达到饱和状态,便于水汽凝集成云而致雨。

(3)森林是气流运动的障碍,平流的空气遇到森林的阻碍,就会被迫上升,形成气流的涡旋,致使森林上空的空气处于涡动状态,促使空气的上下交流,而森林上空的下层气压较高,上层气压较低,因而上升空气的体积就会膨胀,膨胀时气体分子运动而消耗热能,因而气温会显著降低,含水汽的能力就变小,会使大部分水汽凝结成云,直至降雨。

39.群落内的空气特征:空气极度寂静,二氧化碳的高浓度

40.植物群落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作用:防止风害、调节气候、改良土壤、保护环境

41.生态种组的概念以及确定

(1)概念:是指一组生活型十分类似、对重要的生境因子关系十分近似的种

(2)生态种组的确定a.根据野外观察直接找出具有相似生态关系的种组

b.研究多种植物与单个生态因子相关习性,把这些种的生态关系表现为等级数字。

c.利用群落表的比较或相关性计算的方法进行研究

42.植物群落的形成:迁移-定居增殖-竞争及群落的形成

43. 阐明群落三个发育阶段的特点。

(1)发育初期:群落处于成长发展之中,群落的主要特征仍在不断地加强和增进。(2)发育盛期:群落发育成熟,并趋于相对稳定和平衡,群落特征处于最优状态。

(3)发育末期:群落处于衰退状态,建群种或优势种已经衰退,缺乏更新能力,新的物种侵入,孕育着另一个群落的产生。

44.群落的波动与演替有何区别?

(1)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群落区系成份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变化的可逆性。

(2)演替指某一地段上的植物群落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特点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以预测;不可逆性;导向稳定性。45.演替的概念及原因:

(1)概念:群落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一种群落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群落类型的顺序过程,即在一定区域内群落的替代过程

原因:a.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活动性 b.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c.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d.群落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e.人类活动

45. 什么叫原生演替?阐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

(1)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2)水生演替系列:见教材p256

(3) 旱生演替系列: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46.阐明三种顶极群落理论的异同。

(1)共同点: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的变化后,已经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和生境相适应。

(2)不同点:单元顶极理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它因素只是第二位的,但可阻止群落发展成为气候顶极;其他二个理论则强调各个因素的综合影响,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的形成;顶极配置假说认为,顶极的变化,也会因为一个新的种群分布格局而产生新的顶极;单元顶极理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而其他两个理论都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趋于一个顶极;单元顶极理论与多元顶极理论认为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而顶极配置假说认为群落为一个连续体。

47.结合中国实际,阐明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规律性。

1)纬度地带性沿着大兴安岭-吕梁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将中国分为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1)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南向北,热量逐渐递降,其植被自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

(2)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2)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在我国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自东向西和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总结版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贡献。 1初创期--形态学时期:代表人物: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并描述微生物的存在。 2奠基期--生理学时期:代表人物:巴斯德,建立胚种学说(曲颈瓶试验);乳酸发酵是微生物推动的;氧气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用弱化的致病菌防治鸡霍乱。科赫,建立了科赫法则,证实了病原菌学说,建立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体系。3发展期--生化、遗传学时期:代表人物:Buchner,开创微生物生化研究;Doudoroff,建立普通微生物学。 4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时期 二.什么是微生物?广义的微生物和主要包括哪几大类? 1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2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 3微生物分类: 六界(病毒界1977年加上,我国陈世骧):

三元界: 三.微生物具有哪些主要特性?试简要说明之。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 四.细菌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大小及繁殖方式如何? 1细菌的基本形态分为:球形或椭圆形、杆状或圆柱状、弧状和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弧菌和螺旋菌。 2细菌细胞的大小一般用显微测微尺测量,并以多个菌体的平均值或变化范围来表示。 3细菌的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球菌:单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大小以直径表示 杆菌:种类最多,长杆菌(长/宽>2);杆菌(=2);短杆菌(<2)。。大小:长度×宽度 弧菌:弯曲度<1 ;螺旋菌2≤弯曲≤6;螺旋体:弯曲度>6 ..大小:自然弯曲长度×宽度 细菌的重量:1×10^-9~1×10^-10mg,及1g细菌有1~10万个菌体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等四部分 五.细菌细胞壁的结构(Gram+、Gram-)与功能?Gram染色的原理和步骤?知道常规的几种Gram+、Gram—的菌种。 1结构:在细菌菌体的最外层,为坚韧、略具弹性的结构。 其基本骨架是肽聚糖层,由氨基糖(包括N-乙酰葡萄糖胺,NAG和N-乙酰胞壁酸,NAM两种)和氨基酸组成。 2 Gram+的细胞壁具有较厚(30-40nm)而致密的肽聚糖层, 多达20层,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可加强肽聚糖的结构。 3 Gram-的细胞壁薄(15-20nm)、结构较复杂,分为外膜(基本成分是脂多糖LPS)、肽聚糖层和壁膜间隙。 4功能:(1)保护细胞及维持外形(如果人工去掉细胞壁后,所有菌的原生质均变成圆形)。

大象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B4已整理)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总复习小结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1.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麦蚜、蝗虫、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2.(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制定实验方案时,根据(研究内容),找出实验所涉及的因素。在对比实验中,只有(需要对比)的实验条件不同,其他实验条件(必须相同)。 3.植物角里的花草,把头探向窗外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生长具有向阳性),根系向着有水的一面伸展的原因是(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4.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并由(茎)输送到叶片,一部分水后来又由( 叶片 )蒸发到空气中。在植物喝水的试验中,水面上放置的植物油是为了防止水分的蒸发,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5.(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在阳光、水等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这些都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6.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存所共同依赖的条件。竹、松、柏、云杉等能够在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正常生活,而西红柿、黄瓜、香蕉、菠萝等,在10℃以下就会被冻伤。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长,而菱离开水面就会枯死,这些植物的不同喜好,是它们世世代代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 2.光照射到物体的表面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叫做光的反射。不同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 3.人们除了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和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外,还发明了光导纤维、放大镜等来控制光的路线。 4.放大镜又称凸透镜,平行的光线透过它时,将会发生偏折,聚集到一个点上。人们利用这个属性,发明了照相机、显微镜等,有时装满水的圆形瓶子也能产生与放大镜类似的作用。 5.一个成功的设计,往往要经历(反复实验)和(不断改进)的过程。对新的改进方案,需要再次用(实验)来验证其可行性,多试几次,我们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6.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普通的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不同的物体会对不同的色光产生(吸收和反射)作用,比如:红花只反射红色的光,而其他光则被吸收了。 7.五彩玻璃具有变色效果、调光玻璃根据需要调节透明程度,从而改变透进光的强度。 8.(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成的,彩色电视机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9.自动调控房间采光的(传导器)是由(接收器、光导纤维、散射器)等三部分组成。传动器由电脑控制,接收器安装在屋顶,并且能全天自动跟踪太阳。这种装置不但能解决高层建筑群中背阴房间的采光问题,还能应用于日光浴及花卉栽培等。 10.美国研制开发的“太阳能窗”,是由嵌入两个大玻璃天窗的多个透明塑料板构成的。每个小塑料板都有几十个小金字塔的模块。 11.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和光明,乐观开朗的心情有利于病人康复。 12.1870年,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光线能沿着弯曲的水流传播。人们根据这一发现发明了光导纤维。光导纤维广泛应用于通讯、医疗等行业。 13.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没有光源,我们就看不到周围的物体。 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 1.音乐是流动的诗篇,编钟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古琴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我国古典《流水》被录在美国“航天者”号太空飞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外太空。 2.常见的管弦乐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弦乐器),如小提琴;(管乐器),如小号;(打击乐器),如木琴。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有规则的、有准确高度的声音叫乐音;振动无规则的、无固定音高或音高听起来不明显的声音称为噪声。 4.一件乐器仅仅能发出声音是不够的,还必须能使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发生变化,这样才能演奏音乐。 5.乐音有三个要素:响度(或音量)、音高(或音调)和音色。(乐音的强弱叫响度),(乐音的高低叫音高)。不同的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 6.弦乐器是通过弹拨琴弦、击打琴弦或用琴弓拉琴弦,使之振动发声的。 7.用手指弹拨琴弦,琴弦的振动会引起琴弦下盒内的空气产生振动,同时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盒本身的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鸣。共鸣使得声音变大。所以,弦乐器都有一个共鸣箱。 8.什么叫音乐疗法?就是利用音乐的特殊功能,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相应的音乐,使其产生治疗的作用。如:悠扬欢快的旋律,可以使人全身心投入于乐曲之中,增强肺的呼吸功能,使肌肉放松,消除神经紧张,帮助驱散烦闷,减轻人们工作、生活上的压力。 9.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测量声音的响度(音量)。0分贝是人能听见的左微弱的声音。落叶声10分贝,耳语声30分贝,图书馆中40分贝,正常谈话65分贝,吸尘器工作80分贝,摩托车发动95分贝,耳机的最大音量100分贝,民用喷气式飞机起飞120分贝,军用喷气式飞机起飞140分贝。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分贝。 10.人能听到声音需要三个条件: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传递声音的物质(介质)和能够接收声音的听觉系统。 1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都会产生声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在水中时每秒1400米,在钢铁中是每秒5000米。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12.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源产生的声音,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里,耳朵通过听觉系统把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人就听到声音了。) 13.什么叫噪声?指嘈杂、刺耳的声音。 14.噪声有什么危害?(噪声使人感到厌烦,分散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比较强的噪声,使人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耳聋。极强的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更大,一个人突然置身于极强的噪声中,听觉器官就会发生急性外伤,并且整个肌体会受到严重损害,双耳变聋,语言混乱,神志不清,甚至会造成脑震荡、休克或死亡。) 15.如何控制噪声?(一、在声源处控制:如禁止鸣笛,给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二、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如在路边植树形成“绿色音屏”、或安装隔音板,三、在接收处控制:如人佩戴耳塞或者耳机状消声器。) 第四单元登上健康快车 1.在人体内担负指挥和协调工作的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神经。脊髓在人体的背部中央、藏在脊柱里,与脑相连。从脑和脊髓发出许多条神经,遍布全身各处。 2.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脑掌管着人体的全身知觉、运动和思维、记忆等活动。 3.人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心脏的作用类似于“水泵”,使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 4.我国青少年一般从10~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5.青春期的第一个生理变化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第二个生理变化是第二性征的出现。 6.青春期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进入青春期的少年,个人考虑问题、自我感觉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开始有所变化。许多青少年对自己经历的一些变化有许多复杂的感受。有时自我感觉良好。有时又感到害羞和困惑。有的青少年会提出存在心中已久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有的青少年开始尝试新的体验,如无偿地帮助他人、交朋友或打扮自己,穿一些时髦的衣服等。 7.青春期应补充哪些营养?(1、蛋白质,2、糖类和脂肪,3、维生素,4、矿物质和微量元素,5、水。)蛋白质是生长发育的基础身体的细胞主要由蛋白质组成。维生素不仅可以预防某些疾病,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8.什么叫做亚健康状态?经常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症状,但医学检查并无明确的疾病,这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医学上称为亚健康状态。 第五单元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1.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 2.我们进行探究过程包括: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2)2012.11

植物地理学复习题 第1大题:单项选题(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1、热带雨林的土壤类型为()。 A.黄壤 B.红壤 C.砖红壤 D.灰化土 2、()的乔木层植物叶片排列方向与入射光线垂直。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 3、胎生植物是()的一个特殊现象。 A 热带雨林 B 红树林 C 常绿硬叶林 D 常绿阔叶林 4、在自然界,()是最为广泛的种群分布格局。 A. 均匀分布 B. 集群分布 C. 随机分布 5、当一个种群中幼龄个体数占的比例较大,老龄个体所占比例较小时,该种群属于()。 A 稳定种群 B 增长种群 C 衰退种群 6、某种植物向环境中释放次生代谢物,排斥其它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 A 他感作用 B 抑制作用 C 竞争 D 领域性 7、形成"赤潮"的种群动态是 ( )。 A 不规则波动 B 周期性波动 C 种群爆发 D 生态入侵 8、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A. CO2浓度升高 B. 水体温度变化 C. 水体富营养化 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 9、从以下答案中选择拉丁文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 ar. majior N.E.B.所表示的命名内容.() A.变型; B.变种; C.亚种; D.品种. 10、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 A.群丛; B.种群; C.种; D.群系. 11、选择生长在高光强环境中的C4植物光合特点. () A.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高; B.光补偿点较高,光饱和点低; C.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低; D.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高. 12、在自然界,有一部分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分别在细胞的不同部位进行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和有机物的合成, 请从下面的植物光合作用类型中选择出来. () A.C3植物; B.CAM植物; C.C4植物; D.B和C. 13仙人掌,霸王鞭分属仙人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为()。 A.趋同适应; B. 竞争; C. 互利共生; D. 趋异适应. 11、14、物种在自然界中最可能分布的地方是()。 A.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 B.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 C.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 D.无天敌. 15、某种植物向环境中释放次生代谢物,排斥其它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 ()。 A.他感作用 B.抑制作用 C.竞争 D.自疏 16、从以下答案中选择"常绿阔叶林"在植物群落分类单位中的等级.()。 A.植被型; B.群丛; C.群系; D.植被亚型. 17、海南岛,杭州和大兴安岭的地带性植被分别是:()。 A雨林,黄山松和针叶落叶松林; B.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 C雨林,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D.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落叶松林. 第2大题:多项选题(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1、从下列植物中排除北极-高山式间断分布种. ()。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 1.1 中国观赏植物对世界园林的贡献 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从十六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就到中国采集植物标本,在1839~1938年的一百年的时间内,西方国家从中国引走了数千种植物,目前,仅爱丁堡植物园就保存了中国原产的植物1500多种,我国观赏植物能够在世界园林中确立如此高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观赏植物为我国特产,如山茶花(Camellia japoica)、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牡丹(paeonia suffructicosa)、银杏(Ginkgo biloba)、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nobcides)、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猬实(Kolkwitzia amabilis)等等;②世界上许多重要观赏植物的分布中心在中国,如槭属、山茶属、百合属、石蒜属、含笑属、木犀属、丁香属、报春属、竹类植物、兰科植物、蔷薇属等;③世界许多重要观赏植物品种的形成都离不开中国植物,中国的月月红和香水月季是现代月季最重要的亲本,没有中国的月月红就没有周年开花的现代月季,没有中国的香水月季就没有现代月季的芳香气息;中国的高山杜鹃(Rhododen-dron)是形成杂种常绿阔叶杜鹃的亲本,英国人常说“没有中国的杜鹃花,就没有英国的园林”;中国的金花茶是培育黄色茶花的亲本;其它著名的种类还有报春属、兰属、绣线菊属、落新妇属等。 1.2我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全世界有植物种类约30万种以上,我国有3万多种植物,约占1/10,其中苔藓植物106科,占世界科数的70%;蕨类植物52科,2600种,分别占世界科数的80%和种数的26%;木本植物8000种(包括种、变种、变型和栽培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全世界裸子植物共12科71属750种,中国就有11科34属240多种。针叶树的总种数占世界同类植物的37.8%。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属的54%和24%。 经过近30年的调查和研究,我国观赏植物资源基本搞清,全世界观赏植物约有3万种,常用的约6000种;我国原产的观赏植物约1~2万种,常用的约2000种。 1.3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研究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传统保存方法主要有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两种,超低温保存和核心种质构建是近年才开始的新技术。 1.3.1原地保存(conservation in situ) 指将种质资源在原生地进行保存,又称就地保存。设立植物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是主要形式,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地理标识、生境/物种保护区、景观/海景保护地、自然资源保护地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1.3.2异地保存(conservation ex situ) 指将种质资源迁移出原生地栽培保存,又称迁地保存。异地保存的主要形式有国家和地方建立的植物种质资源库、植物良种基地收集区(圃)、植物园、树木园及种子资源贮藏库等。 1.3.3超低温保存(cryopreservation) 是指将植物活体材料在超低温条件下(-196℃)长期保存,待需要的时候将其恢复到常温状态,并确保其正常生长的一套技术。种质资源低温保存(cryopreservation)是由cryo 和preservation组成,从词义看,低温所涉及的温度范围是不确定的。习惯上,人们将-80℃以下的低温称为超低温,干冰温度(-70℃)称为极低温,低温则从4℃往下推(李广武等,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细菌乙醇发酵与酵母菌乙醇发酵 酵母菌乙醇发酵,在厌氧和偏酸(pH3.5-4.5)的条件下,通过糖酵解(EMP)途径将葡萄糖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乙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乙醇、2分子二氧化碳和净产生2分子ATP。 细菌乙醇发酵,细菌即可利用EMP途径也可利用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经ED途径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与酵母菌通过EMP途径生产乙醇不同,故称细菌乙醇发酵。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生成2分子乙醇和2分子二氧化碳,净产生1分子ATP。 2菌落与菌苔 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来源于一个细胞、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细胞群体叫做菌落。菌苔,当菌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称菌苔。 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 原生质体指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原生质球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仍有部分细胞壁物质未除去所剩下的部分,一般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所形成。 4温和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增殖,也不裂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能在寄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5选择性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一类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通过培养后的显色反应区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6连续培养与分批培养 连续培养,在培养容器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不断地以同样速度排除培养物,使培养系统中细菌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这就是连续培养法 分批培养,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物接种到恒定容器新鲜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数量。培养基一次加入,不补充,不更换。 7恒化培养法与恒浊培养法 恒化培养法,通过控制某种限制性营养物质的浓度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及其细胞密度,使装置内营养物质浓度恒定的培养方法 恒浊培养法,根据培养液细胞密度调节培养液流入的速度,使装置内细胞密度保持恒定的培养方法 8随机培养法与同步培养法 同步培养法,使被研究的微生物群体处于相同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随机培养法,在一般培养中,微生物各个体细胞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9碱基转换与颠换 碱基转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嘌呤,或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叫做转换 颠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个嘧啶,或者嘧啶被另外一个嘌呤所置换,叫做颠换。 10 转化与转导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

植物地理学(整理)

第一章 1.物种P6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 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 3.植物的命名原则P8 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并统一使用拉丁文。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 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第二章 1.植物区系P26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P30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P35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P35 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P71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 (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 (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37-42 (1)气候演变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P45-46 地理成分(根据生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 发生成分 迁移成分 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的。)生态成分

浙江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1.人类迟至19世纪中叶才真正认识微生物世界,其中的障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被克服的? 各举例说明之。 答: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中遇到的障碍以及被克服的相关例子如下: (1)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 (3)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4)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2.微生物学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值得反思? 答:(1)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分期以及各时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如下:①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年)——朦胧阶段 a.代表人物:各国劳动人民。 b.特点: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的有益活动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②初创期(1676~1861年)——形态描述阶段 a.代表人物:列文虎克。 b.特点: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③奠基期(1861~1897年)——生理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b.特点: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④发展期(1897~1953年)——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E.Büchner。 b.特点: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 ⑤成熟期(1953年~至今)——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a.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 b.特点: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2)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与反思

古诗拓展(六年级复习资料 自己辛苦整理,好用哦!)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语出《诗经秦风蒹葭》。 译: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 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自《诗经·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桃,我就送他佩玉。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对的在河滩上。美丽贤德的女孩,正是我的好伴侣。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1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国风·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一、诗 古代的诗按格律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体。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2.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每个字用平声(相当现代汉语的平和阳平)还是用仄声(相当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都有规定。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或五言,或七言。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 二、词 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一段叫一阕。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献,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三、曲 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西南大学植物地理学复习新

《植物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种:是分类系统的最小单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可育后代,并且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2.种群:占据某一定地区的某个植物种的一个群个体叫做种群。 3.高等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其共同特征是:有根、茎、叶的分化,有维管束,它们的生殖器官都是多细胞的,生殖时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胚。由于这些特征的出现,加强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陆地环境的适应,从而使它们得以长足发展,所以称这些植物为高等植物。 4.植物学名:一种植物由属名、种名和命名人的姓氏缩写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拉丁学名。一个物种只有一个拉丁学名,学名第一个字是属名,为拉丁名词,其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加词即种名,大部分为形容词,种名一律小写其性、数、格需与属名一致,在种名的后面还应加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用正体字书写。 5.生态因子:在众多环境因子中直接作用于植物生命过程的那些环境因子称之为生态因子。 6.生态幅:植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强度变化的适应范围。 7.光补偿点:当光合强度以呼吸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之为光补偿点。 8.春化过程:很多温带区域的植物,只有在它们受到一段时间冬季低温的条件,才能重新开始正常的生长,这就是所谓的冬季低温刺激或者春化过程。 9.寒害:热带亚热带的喜温植物,当寒潮到来时,温度还没有下降到0摄氏度,植物就受到伤害,我们称之为寒害。 10.旱生植物:是干旱生境——草原、荒漠以及其后干燥、炎热区域的植物。它们在气候潮湿区域的干燥生境也有分布。旱生植物总的特点就是能够忍受干旱,而不强烈降低其生命活动。 11.生理性干旱:指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土壤并不缺乏水,但其不良土壤状况或根系自身的原因,使根系吸收不到水分,植物体内发生水分亏缺的现象。 12.顶极群落:植物演替的结果导致该地区的生境条件逐渐由严酷向中性转变,同时植物群落逐渐地向着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于该地区气候条件的稳定状态转变,这种适应于现时气候条件的、结构稳定的群落,美国学者称之为顶级群落。 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13.抗寒性锻炼:当环境温度从秋季到冬季降低时,植物体内增加一些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使细胞内溶液的浓度增大,冰点低,从而抵御寒冷。这种过程就称之为抗寒性锻炼。 14.演替:在任何一个区域发生了植物群落的改变,即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称之为演替。 15.红树林: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淹没,潮涨时淹没于水中,退潮时露出水外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的高温、耐盐、湿生的乔灌木植物群落,主要由红树科植物组成。 16.层片结构:属于某一生活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做层片结构。 17.植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18.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植物种类(科、属、种)的总体就是该地区的植物区系 19.长日照植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段时期,如果每天光照时数超过一定限度(14小时以上)才能形成花芽,日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凡具有这种特性的植物即称为长日照植物。 二、填空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3、把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 4、贾兰坡发现的“北京人”,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5、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进化论”的核心观点: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而我国古生物学家1984年7月所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证明了寒武纪时生物物种出现了爆炸性增长。 6、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7、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 8、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水设施、节能设施、新能源设施以外,还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等因素。 9、阳光、水、氧气、食物等构成了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10、光照、温度、湿度、雨、雪、风等环境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金鱼的生活。水温对金鱼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水温急剧升降,会引起金鱼的不适甚至死亡。水质、水温、放养密度是影响金鱼生活的重要因素。水温骤变超过4℃~5℃时,容易造成金鱼的死亡。11、通过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是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许多科学奥秘就蕴涵在其中。科学而合理地整理这些数据,是我们的研究取得成果的重要环节。 12、生物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自然环境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共同空间。 13、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和其他一定数量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人们把这种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当食物链中的某一种成员消失时,就会影响很多生物种类的生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