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探究与演练

(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探究与演练
(浙江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专题探究与演练

专题十四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

专题探究与演练(十四)

热考视角阴练

视角一历史趋势一一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从“师夷长技”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演变

[精要点拨]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层次的历程。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演练1]学者姜义华形容中国近代的思想史为“理性缺位的启蒙”,其实,之所以理性缺位,

是因为中国近代一直有一个永恒而急切的任务,那就是()

A. 实业救国

B.民主共和

C?民族独立 D.马克思主义

解析只有民族独立是贯穿近代始终的,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只有19世纪末才出现,马克

思主义是20世纪初才进入中国的,均错。

答案C

视角二知识主干一一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

[演练2]有学者说:这场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

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这场运动是指

()

A. 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由材料“辛亥革命后”,可排除A、B项;“对文化传统”的理性批判,可判断是新文化运动。答案C

视角三主流价值观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精要点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

承的思想核心。

[演练3]“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

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此,他做出的选择是()

A. 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

B. 发动国民革命

C. 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没有照搬苏联革命道路的模式,走一条不同于苏联“城市暴动”的

道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C

视角四史学方法一一依据史料推导结论

[精要点拨]依据史料推导历史结论,理清史料史论间的逻辑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严谨要求,近年在历史考查中多有涉及。

[演练4]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表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解析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推动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同时外商

企业的丰厚利润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A项正确;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故B项错误;二战期间我国工业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而发展艰难,故C项错误;维新派和革

命派对封建文化都没有进行系统批判,故D项错误。

答案A

对接学考10?11题

学法1综合认识文学与思想的联系

【例1】(2017 ?台州2月评估)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中提到“为什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涉到文学上?这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下列说法最能佐证其观点的是()A. 新文化运动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B. 元曲反映了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

C. 《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D. 《神曲》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仁爱与友谊的歌颂

[方法突破]材料中“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可想到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及文艺复

兴“文学三杰”,及历代文学的思想特色等。

解析本题强调“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B项是“文化”反映;C项与“文学是传导思想

的工具”不符;D项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

答案A

学法2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现象认识

【例2】“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

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

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下列各项中与此变化无关的是()

A.深入地批判儒家思想

B.北洋政府的高压统治

C.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D.五四运动的广泛影响

[方法突破]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难度不大。从关键时间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析材料所给信息为新文化运动中的现象,1915年到1917年杂志销行的变化,A B、C

符合材料,五四运动为1919年,不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D

学法3 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

【例3】“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

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这符合孙中山后来提出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方法突破]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从材料“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到“革命

之责任”可知此符合民权主义。

解析民族主义即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与“共和主义”不符,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指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民本主义不属于孙中山三

民主义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B

对接学考26题

学法4考查史学常识中历史认识

【例4】(2017 ?天津文综,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方法突破]解答本题需理清“重大变化”:校勘古籍到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到研究边疆

地理等。

解析材料反映出道光年间,面临国势日衰、内忧外患,一些知识分子开始面向社会现实,

关注世界,寻求经世之道,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古人史学研究内容和方向发生的变化,并

没有体现研究方法的改变,B项错误。C项“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只是材料中晚清史

学研究三大变化之一,片面。文字狱盛于清初,在乾隆晚年结束,D项错误。

答案A

对接学考31题

学法5综合考查从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

【例5】(2017 ?台州2月评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

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二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

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乡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

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摘自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思想主张,试析其思想主张产生的政治、经

济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简述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活动。两者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题?

答案(1)主张:兴民权是爱国的基础;提倡维新变法。

背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主张: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在于没有培养革新人才;教育救国。

活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活动中心。主题: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