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

《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
《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

《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渔父》

渔父

五代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

⑴此词调名亦作《渔父词》,《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另《古今诗话》中亦云:“张文懿家有《春江钓叟图》,上有李煜《渔父词》二首。”又,《花草粹编》中此词有题作“题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并注云:“金索书,不知书名抑书法也。”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南唐二主年谱》引陶谷《清异录》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依王仲闻解,“金索书”即“金错刀书”,也就是李煜的书法。

⑵棹(zhào):摇船的工具。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⑶纶:《五代名画补遗》中作“轮”。纶,钓鱼用的粗丝线。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茧,茧丝。

⑷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⑸瓯(ōu):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

⑹顷:土地面积单位。一百亩为一顷。

译文:

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眼望着长满鲜花的小洲,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赏析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是《春江钓叟图》的题画词。全词借景寓意,突出了渔父的独立自由,表达了作者追求闲适、向往自由、隐逸遁世的思想情趣。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这首词短而不丽,工而不奢,四个“一”字连用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不但不显重复,反而有一气呵成、悠然不断之感。取“一”与“万顷”相映照,细巨对应,工整而精妙。

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春望原文及翻译

春望原文及翻译 篇一:“春望”翻译 内容简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内容讲解】: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希望通过这篇春望翻译能使大家更加深入的理解这篇文章。 篇二:望岳春望译文赏析 望岳

2020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卜算子·咏梅

2020年小升初语文总复习古诗词赏析: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注释 ①冰:形容极度寒冷。 ②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③犹:还。 ④俏:俊俏: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⑤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文花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时候) ⑥待:等待 译文 暴风骤雨送走了残花败柳的暮春,转眼又是漫天风雪的冬天,朝气蓬勃的春天即将来临。 虽然已经是悬崖森立,风雪肆虐,冰天雪地的隆冬,但梅花却在

俏丽的开放。 在冰雪中俏丽开放的梅花,不是为了独占春光,只是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等到春暖花开、万紫千红的时候,它却已悄然凋谢,看到百花争艳,隐藏在花丛中的她欣慰地笑了。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悬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

名家宋词赏析翻译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端起一杯满怀深情的酒,问候你久违的春天,并且希望你不要步履匆匆,留下来与我和美相伴吧。繁华的洛城之东,路旁已是垂柳依依,春意盎然。还记得吗?去年此时,也是在这里,你我携手相伴,在芳草花丛中尽情的赏春游芳。 人间聚散总是苦于太匆匆,让人引起无穷的怨恨。今年的花儿比去年的还鲜艳美丽。也许明年的花儿会格外美好更加艳丽动人,可惜的是,不知道谁是与我一同赏花的人。 欧阳修《浪淘沙》这首词从追忆昔日携手游玩的欢乐,到今日独自赏花的孤独,再到叹惜明日渺茫不可预料的苦闷,在时间跨了去年、今年、明年,空间上由聚合到分散,在感情上由欢快到悲恨,词的境界一层一层开拓深化,语言朴素自然,洒脱清新,是一首深情如水、行气如虹的作品。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赏析】 这是欧阳修写男女离情的名作,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往。上片写远行郎君的离愁,由远行引出离思。“候馆”、“溪桥”暗点经行之地迢遥;“梅残”、“柳细”,见出出行之时系在初春:“草薰风暖”,烘染春光和煦,反衬离愁凝重。“如春水”,即事取景,以景喻情,写出离愁之长、之浓,笔触精当细腻,极切极婉、语语倩丽。下片手法奇妙,以行者想象居人思念行人来刻画居人望归的愁情。“柔肠”、“粉泪”,见出居人情深。“楼高”句作一跌宕,收拍荡开视野,怅望行人之远,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者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想而知。借景写情,远韵悠然无尽。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佳而愁愈深,淡语浓情,“不厌百回读。”( 【简析】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

多模态视角下宋词翻译的意象美

多模态视角下宋词翻译的意象美 【摘要】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典型的审美价值。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角度,以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英译为例,分析宋词语篇翻译的意象美及运作过程,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理解宋词的翻译。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宋词;翻译;意象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52-02 一、引言 多模态指的是多种符号系统,即多种模态相结合的交际产物或交际过程(Stokl,2004)。Bemsen(2002)认为多模态可以分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模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通过不同的交际模态传递信息的话语,这种交际模态把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结合起来。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利用多样的方式及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Kress & Vam Leewen,2001:2)。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近十几年来,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词

进行解读。如丁俊、轩治峰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为视角解释宋词的翻译,杨红彬从经验功能分析《西江月》词三种英译文等,大多数都基于单模态的文字分析,但更需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多模态角度进行理解。 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分析诗词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开辟了多角度理解文本的方式。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多角度形式让读者从形式美感、听觉美感、视觉美感、嗅觉美感等多方面欣赏译作。本文尝试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视角,探讨宋词翻译的意象美,更好地体会译作背后深层次的存在。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20世纪90年代,Kress 和Van Leeuwen 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开创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先河。该视角认为意义是由多种模态来实现的,所有的模态都通过社会使用变成符号资源,所有的语篇都是多模态的。在多模态语篇中,每一种模态都体现一定的意义,各种模态相互作用,共同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许多学者意识到单模态的局限性,多模态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国内外对多模态文本分析处于初始阶段,胡壮麟从理论与实践角度研究了多模态和多模态意义构建,朱永生发展了多模态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李占子从多模态的社会符号进行分析。大多数研究者着眼于影像资料、多媒体、视觉广告、海报、漫画等,对诗词的研究尚少。随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迅速发展,多模态话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篇一 墨池记 朝代:宋代 作者:曾巩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赏析: 本文在写作上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先记叙墨池的方位、形状、传闻,然后发表议论,接着记叙王羲之的轶闻,再议论后世

之所以没有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是因为他们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并由此联系到道德方面的深造修养。最后记叙学官王盛为推广王羲之的事迹而采取的—系列措施,并对其用意发表议论,从而揭示出文章深刻的主题。 这篇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用小题目做大文章。题目是为墨池作记,据说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之池,但实际上,传为王羲之墨池旧迹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从曾巩此文“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的语气来看,他对临川墨池是否确为王羲之的真迹,也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因此,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说,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学苦练的结果。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紧紧扣住“墨池”题意,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篇短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设问句五句:“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也”字句两句:“荀伯子《临川记》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个感叹句作结:“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这篇说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别是五个设问句,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篇二

卜算子·咏梅-古诗-赏析

卜算子·咏梅-古诗-赏析 朝代:近代 作者:毛泽东 原文: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译文 风雨把春天送归这里,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候,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梅花虽然俏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会感到无比欣慰。 注释 ①冰:形容极度寒冷。 ②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③犹:还,仍然。 ④俏:俊俏,美好的样子;(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⑤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样子)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悬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正在进行的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片,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

唐诗宋词解释

1--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2--子夜秋歌 作者: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3--送友人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白水:清澈的水。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别:告别。征:远行。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兹:声音词。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4--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还:归;返回。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5--赠汪伦 作者: 李白

古诗词翻译欣赏

1. 华山再高,顶有过路。 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3.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 spite of rumors and slanders from the outside. 4. 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 ties. 5.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I will not waver and carry out my duties, and will remain true to my conviction. 6. 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 Officials should serve as loyal as they can conscientiously when they are in office and engage in modest self-reflection when their terms end. 7.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There are people who will appreciate what I have done but there are also people who will criticize me, ultimately, history will have the final say. 8.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In line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I will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serve my country even at the cost of my own life, regardless of fortune or misfortune to myself. 9. 骨肉之亲,析而不殊。 Brothers, though geographically apart, will always be bound by their blood ties. 10.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It is only with reform that we can ensure continuous existence and growth. 11. 行百里者半九十。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side. 12.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spite of rumors and slanders from the outside. 13.和则两立,斗则俱伤 A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biliateral relationship,between thesetwo countries will make both winners,while a confrontational onewill make both losers. 14.行百里者半九十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side. 1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s a chinese poem reads,we have on fear of the clouds that mayblock our sights as we are already at the top of the hight.

《卜算子-咏梅》(陆游)下阕【赏析】_古诗大全_格言网

《卜算子?咏梅》(陆游)下阕【赏析】_古诗大全_格 言网 托梅寄志。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另附整首诗词赏析: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作者是以梅花自喻。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

《唐诗》《宋词》《元曲》及翻译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一般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的意见认为是明景秦年间的进士邱睿。在清朝的嘉庆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 进行了增补。 21.折桂令?·拟张鸣善 【元】倪瓒 草茫茫秦汉陵闖。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侯门深何须刺谒,自云自可怡悦。到如今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写作背景 本篇是作者一首述志寄怀之作。作者生活在元末。这时社会动乱,危机四起。元朝日趋崩溃,农民起义到处涌起。作者家居无锡,这时张士城正在这里拥兵称王,社 会极不安定。倪瓒是一位高士,一生抱清贞绝俗的态度,工书好学,笃于自信,以书 画名噪一时。但他也不能与世隔绝,更不能对社会的动无动于衷。这首小曲抒发了他 对历史和现状的感慨,直接表现了他的生活态度,生动地融了这位杰出的山水画家的 思想品格,很值得重视。 注释 ①陵阙:指帝王的坟墓。 ②山人家:山居的人,作者自称。 ③堆案图书:形容藏书丰富。案,桌子。 ④薇蕨:皆草本植物。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以“薇蕨”为隐者之粮。 ⑤侯门:泛指官宦显贵人家。 ⑥刺谒:求见,拜访。刺,类似后来的名片。 译文 秦汉的帝王坟墓已经埋在茫茫草野之下。那以后历代江山易主,就像天边的月亮 时圆时缺那样迅速变幻,司空见惯。我家里堆的是书画,窗前栽的是松桂,满长的是

薇蕨。侯门深似海,何必去拜访呢,白云自有己的快乐。到如今世事依然不堪。看茫茫天地之间,见不到一个英雄,一个豪杰。 兄弟 1.【原文】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须始同气之光,无伤手足之雅。 玉昆金友,羡兄弟之俱贤;伯埙仲箎谓声气之相应。 译文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的是兄弟。 必须保持同胞的情谊,互致同气连根的荣光,切莫损伤手足的交往与情分。 玉昆金友比喻兄弟皆具才能贤德;伯埙仲篪形容兄弟间意气相合亲密无间。 2.【原文】兄弟既翕,谓之花萼相辉,;兄弟联芳,谓之棠棣竟秀。 患难相顾,似鹳鸰之在原;手足分离,如雁行之折翼。 译文」 兄弟和睦友爱谓之花萼相辉;兄弟都才华横溢流芳于世,称作棠棣竟秀。 兄弟间患难与共,彼此顾恤喻为鹣鸰在原;手足分离则如同飞雁被折断了翅膀一样。 3.【原文】元芳季芳俱盛德,祖太丘称为难弟难兄; 宋郊宋祁俱中元,当时人号为大宋小宋。 荀氏兄弟,得八龙之佳誉;河东伯仲,有三风之美名。 [ 译文」 汉代陈元方、季方皆有美盛之德,他的父亲难于分出其上下。 宋代宋郊、宋祁都中状元,时人号为大家小宋。 汉代苟淑育有八子并有才名,赢得八龙的佳誉;唐代薛收与薛德音、薛元敬叔侄三人齐名,有三风的美名。 4.【原文】东征破斧,周公大义灭亲;遇贼争死,赵孝以身代弟。

最新宋词精选及翻译(精)

卜算子·咏梅 朝代:宋代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翻译: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翻译: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苏幕遮·怀旧 朝代:宋代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翻译: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钗头凤·红酥手 朝代:宋代作者: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翻译:你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縢酒的杯子。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欢情被吹得 1

《忆江上吴处士》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

《忆江上吴处士》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原 文及翻译 ⑶蟾蜍(chánchú):即癞蛤蟆。神话传说中月里有蟾蜍,所以这里用它指代月亮。亏复团:指月亮缺了又圆。一作“亏复圆”。 ⑷渭水:渭河,发源甘肃渭耗县,横贯陕西,东至潼关入黄河。生:一作“吹”。 ⑸此地:指渭水边分别之地。 ⑹兰桡(ráo):以木兰树作的船桨,这里代指船。殊:犹。 ⑺海云端:海云边。因闽地临海,故言。 自从你扬帆远航到福建,已经是几度月缺又月圆。 分别时秋风吹拂着渭水,落叶飘飞洒满都城长安。 记得在送别宴会的夜晚,雷雨交加天气让人生寒。

你乘坐的船还没有返回,你的消息还远在海云边。 【赏析】 《忆江上吴处士》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通过对送别时的场景、天气、环境的回忆,烘托出临别时的伤感情绪,表达了诗人对吴处士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诗把题目中的“忆”字反复勾勒,语言生动,情感深厚,笔墨饱满,是一首生动自然而又流畅的抒情佳品。 贾岛未中进士前在京城长安时结识了一个隐居不仕的朋友吴处士,后来吴处士离开长安到闽地,贾岛很思念他,写了两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一开始就情深意长地说:友人离开长安坐船去闽地,已经一个月了,到现在还未得到他的消息。“闽国扬帆去”,即“扬帆闽国去”。从后面第三联可以知道,友人离别时是在夏天。 接着写友人别后,长安已入秋天。这时已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片萧瑟景象。 这两句是即景而成。长安在渭水南岸,渭水又是送别友人的地方。送别之时,还是夏季,渭水还未有秋风。如今秋风吹着渭水,

黄叶落满了长安 。此情此景,使作者更加怀念友人。两句描写长安秋景,自然成对,紧系别情。 据《唐摭言》说,贾岛是先得了“落叶满长安”这句,因苦思不得一联,于是在大街上冲撞了京兆尹刘栖楚,被关押了一天,事后才补足“秋风吹渭水”一句的。这一说法是否真实,有待考证。不过从整首诗看 ,是环环相扣,首尾完整。“秋风”一联,并不是随便凑合之词,而是紧承上联,又很自然地开启了下文的回忆。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这两句意思是说:“想起在长安这地方聚会谈心的那个晚上,忽然下了一阵大雨,雷电交加,虽然是夏天,当时心里也不禁感到一阵寒颤 。时间真过得快,转瞬又是秋风萧瑟,黄叶遍地了。 结末二句,是一片殷切怀念之情。“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意思是说:由于友人坐的船还远远不见回来,没有音讯

《卜算子·咏梅》原文及注释

《卜算子·咏梅》原文及注释《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卜算子·咏梅》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卜算子·咏梅 近代: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鉴赏 该词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于1961年12月,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 毛泽东这首词前有引语:“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表明了创作契机。“陆游咏梅之词,全篇重一个“愁”字,毛泽东的咏梅词重点却在最后一字——“笑”。鲜明的对比写出了两位作者经受的磨难,以及不同的面对和心境。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词的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不同的胸襟与气魄。“风雨”、“飞雪”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春归”、“春到”着眼于事物的运动,

既给全篇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下文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 接下来“已是悬崖百丈冰”一句,描绘出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但就在逼人的环境和险恶的氛围中,竟然“犹有花枝俏”。“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绘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以及不畏严寒的性格特点。作者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合毛泽东这首词的写字背景看,作者如此地刻画梅花的形象,是有深刻的政治寓意的。那时正值中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原苏联领导人有挑起中苏论战,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军事上的压力,内忧外困,此时的中国国力也不富强,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已是悬崖百丈冰”正是那时政治环境的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为报春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唱到:“严冬已经来临,春天还会遥远吗?”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正是报春的最早使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种无私无欲的品性,使梅花的形象更为丰满。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为及鉴赏

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为及鉴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词作鉴赏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 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 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 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 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 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 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 暮色、 黄昏, 本已寂寞愁苦不堪, 但更添凄风冷雨, 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 这两个字力重千钧, 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 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 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 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 南枝独有花” (道源) ; 它, “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 (杨维桢) 。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 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

古诗全宋词翻译赏析

古诗全宋词翻译赏析 《全宋词》是中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宋词和唐诗均为中国古典诗的艺术高峰。清代所编《全唐诗》是家喻户晓籍,现又新编出《全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全书共五册,荟萃宋代三百年间的词作。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ORg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旧版《全宋词》在一九三一年着手编纂,至一九三七年初稿竣事,商务印书馆曾予排印,一九四○年抗战时期在长沙出版。这部书的印数无多,流传不广,而且存在着很多缺点。最严重的,就是由于条件和时代的限制,在材料上有许多书不知道或者无法见到,在体例上则参照了《全唐诗》的做法,首以“帝王”“宗室”,而殿以“释道”“女流”。 一九四○年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对于研究工作者说来,《全宋词》仍然为他们所需要。如果用旧版重印,显然是不相宜的。其后,又由中华书局文学组对全稿作了订补加工,并使之和读者见面。重编订补后,不论在材料上或体例上,较旧版都有一定的提高:以某些较

好的底本代替了从前的底本; 万某蔡士裕张伯端朱涣陈纪危昴霄 菊翁无名氏程霁岩翠微翁赵汝恂石麟陈士豪赵通判张任国钟辰翁郑文妻刘鼎臣妻胡浩然宋丰之陈若晦陈彦章妻程和仲阮郎中熊德修范飞李团湖萧仲昺刘涧谷游稚仙 丁几仲禅峰魏顺之伍梅城彭子翔百兰丁持正李石才朱元夫邵桂子贺及傅伯达郑达可臧余庆倪翼周段倚李朝卿谈元范段宏章张时甫龙紫蓬萧允之李太古黄子行 王从叔吴元可龙端是萧东父姜个翁彭芳远戴山隐李裕翁张涅王亿之郑斗焕周容朱□孙朱□孙吴龙翰林式之张琼英朱嗣发 陈达叟文天祥沈元实吴淑真霍安人希叟 陆汉广王阜民徐去非贾少卿徐霖朱埴吴季子罗椅应法孙谢枋得莫起炎徐理史介翁何光大赵与仁陈逢辰张林曹良史颜奎郑楷赵淇张磐鞠华翁曾□颜李景良陆象泽范仲淹潘阆柳永柳永张先张先欧阳修晏殊杜安世欧阳修韩维张伯端晏几道韦骧张舜民晏几道李之仪李之仪苏轼

卜算子咏梅诗词原文

卜算子咏梅诗词原文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下面是为你整理的《苏秀适中》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苏秀适中》诗词阅读原文 苏秀适中① (末)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④苏秀连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苏秀适中》诗词阅读题目 14.下列对这首宋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 B.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C.颈联正面写一个喜字,表现出一种体恤民艰的崇高感情。 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 15.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苏秀适中》诗词阅读答案附解析 14. BE。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不是引用,而是化用。E项语言风格不是诙谐风趣而是简明洗练。 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B项且喜溪流岸岸潆引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错误,诗句的内容发生变化,这是化用。 15.特点:雨大,及时。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视觉和触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

宋词精选及翻译(精)只是分享

???精品资料》???? 卜算子?咏梅 朝代:宋代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翻译: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胖猛舟,载不动许多愁。 翻译: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 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 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 叶繁茂,红花凋零。 苏幕遮?怀旧 朝代:宋代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翻译: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 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 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钗头凤?红酥手 朝代:宋代作者: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泡鮫绡透。桃花落,闲池 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翻译:你红润酥腻的手里,捧着盛上黄滕酒的杯子。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你却早已像宫墙中的绿柳那般遥不可及。春风多么可恶,欢情被吹得 ???精品资料》???? 那样稀薄。满杯酒像是一杯忧愁的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遥想当初,只能感叹:错,错,错! 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地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脂红,又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满春的桃花凋落在寂静空旷的池塘楼阁上。永远相爱的誓言还在,可是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遥想当初,只能感叹:莫,莫,莫!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朝代:宋代作者:李之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