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工匠推荐事迹材料

优秀工匠推荐事迹材料

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词汇“工匠精神”,这几日备受关注。“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优秀工匠推荐事迹材料路,在他脚下延伸…… ----记第二届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工匠”

张飞张飞,男,现年30岁,中共党员,现任河南神火集团葛店煤矿机电三队副队长。该同志自1989年入矿以来,便树下了扎根煤海,以矿为家,奉献矿山的决心和意志,他在工作中努力开拓进取,拼搏奉献,经过他本人的不懈努力,终于使他由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优秀*党员和一名优秀的基层区队管理干部。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文秘部落走出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张飞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拼搏了十多年,在这十年的工作历程中,他始终坚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思想上*上始终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中时刻不忘积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深入钻研专业技术技能,从而养成了对工作高度负责的主人翁责任感,经过10余年的辛勤努力,他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

1995年6月,安徽淮北至永城葛店矿矿井35KV高压供

电线路因当时下大雨,线路下有树木造成了线路接地,发生了短路事故,无法供电,而我矿井下涌水量又大,如果不能及时供电,就有发生淹井的重大危险。在这关键时刻,张飞同志积极主动请命参加了清除砍树行动,在当时还下着大雨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他凭着敏捷的身体,连续爬树数余棵,用斧头砍树杆,加上自己精湛的工作经验,经过五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斗,终于及时恢复了矿井供电。他的出色工作表现受到了矿领导的表扬,同年他被矿评为先进个人。

1998年8月,由于葛店煤矿井下26采区出水,当时水泵和供电设备全部泡在了水里,在这容易造成整个采区被淹的紧急情况下,矿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张飞同志凭着自己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一名*党员的高度责任感,第一个跳到齐胸深的冷水中和同事们一起搬出机电设备,进行抢修,经过三个多小时摸爬滚打,开关水泵被及时修复,恢复了正常排水,为我矿减少了一次重大经济损失。同年他被矿评为矿山“攻坚功臣”。

XX年7月,在葛店矿机电设备达标过程中,副井底中央泵房地坪硬化工作,由于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张飞同志带领机修班十余人,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衣服不知被汗水湿透了多少次,手被水泥都烧烂了,一碰到水就钻心的痛,他强忍着疼痛,拼命地干,班里的同事送他外号“拼命三郎”。就这样和大家团结在一起经过共同努力,终于提前四天圆满

完成了该项任务。同年被矿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

XX年12月,在葛店矿井下—600采区安装6寸供风管工程中,张飞同志带领七名同事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在不到十五天的时间里,安装6寸管路2400多米,最后因身体支持不住,累病在工作岗位上,同事们劝他休息,他说时间紧,任务重,不肯休息,最后提前八天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任务,受到了矿领导的多次表扬及嘉奖。

在专业技术方面,张飞同志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在电工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研究出了电器设备过热的预防方法,有效的反设备故障排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全年所辖设备影响时间为零的好成绩,保持了设备质量标准化。并在工作过程中钻研出了一套常用工具(扳子、钳子、螺丝刀等)快速使用方法,综合开关综保排查故障程序法及各种设备的漏电快速排查法,使设备的检修和故障排查时间缩短了一半。在1996年矿举办的井下电工青工技术比武中获得第一名;1997年度获得公司电工技术比武中第一名、矿第二名;1998年度获得公司电工技术比武中第二名;XX年度获得公司电工技术比武中第三名,同时获得集团公司采掘电钳工技术比武第一名;XX年度荣获河南省煤炭系统采掘电钳工技术大比武活动中,勇夺桂冠,荣获“河南省煤炭系统技术能手”和“河南省技术能手”光荣称号,同时被河南省总工会

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煤矿基层区队的管理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井下现场跟班时,他重点抓好劳动纪律和安全生产,他深知,安全是天字号工程,安全是职工的最大福利,因此工作中他时刻要求和带领职工严格按章作业,并处处率先垂范,在他10余年的管理过程中,从没有出现一次安全事故,并且由于纪律严明,他带领的队伍连年被单位评为“优秀班组”和“党员示范岗”,他管辖的工作范围多年保持了“精品工程”。张飞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爱岗敬业,扎根煤海,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表现出了工人阶级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他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体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时代特征;他拼搏进取,争创一流,为矿、为集团公司争光,他团结协作,友爱互助,无私奉献,展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张飞同志的先进事迹,反映了工人阶级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他在实际工作中积极继承老劳模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格,又反映了新一代劳模的时代精神和豪迈气概。张飞同志工作中的那种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以强烈的工作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的工作态度,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在挑战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永不懈怠,永不满足,永不停步,永做科学技术的带头人,他在为企业做

出无私奉献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集团公司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在煤炭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目前,张飞同志正在工作中继续发扬爱岗敬业,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团结带领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精神,抓住机遇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观念和岗位争一流的信念,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争做一个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企业员工,为全体企业员工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企业繁荣和振兴贡献力量。路,在他脚下延伸

优秀工匠推荐事迹材料不久前写过一篇《工匠》,现在想说说工匠精神。假以时日,会有权威部门给出明确的释义。在当下,要突出的显然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翻开历史看看,古代的杰出工匠应当说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精神。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前文所引柳宗元《梓人传》的传主就是一名都料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至于为什么会倾斜,直到今天也不明所以,唯一可以肯定的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年龄”远远大过比萨斜塔的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

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今天我们又如何不该伸出大拇指?“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当之无愧,可惜预浩撰写的“《木经》三卷”已经失传,只在沈括《梦溪笔谈》中还能见到片段。开封见今仍有开宝寺塔,为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否预浩建的那个不太清楚,太多的古代建筑都是这样,尽管建造技术十分高超,却没有留下工匠的名字。比如西安小雁塔,更有“三离三合”的神奇,即:三次地震时分裂,又三次自行“复合”。神奇的原理是什么呢?近代在修复小雁塔时发现,当时的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了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会均匀分散,从而使塔身像“不倒翁”一样。

周密《癸辛杂识》云:“汴梁宋时宫殿,凡楼观、栋宇、窗户,往往题‘燕用’二字,意必当时人匠姓名耳。”这显然只是一种猜想,哪有某个工匠,即便都料匠也罢,能够包揽一切的道理?但历史上那些留下了姓名的工匠,又往往不能与作品进行对应。朱启钤等先生编辑、杨永生先生新编的《哲匠录》,便是一部关于古代工匠名录的书。书中“所录诸匠,肇自唐虞,迄于近代;不论其人为圣为凡,为创为述,上而王侯将相,降而梓匠轮舆,凡于工艺上曾着一事,传一艺,显一技,立个言若,以其于人类文化有所贡献”,因此,举凡“营造,叠山,锻冶,陶瓷,髹饰,雕塑”等方面的能

工巧匠,一概收录。像圣字辈的鲧、禹一类,将相级的曹操、萧何、杨素、韩琦等,在他人看来,“沦为”工匠或许有些屈尊吧。

工匠精神每令我们叹为观止,还有一种更要肃然起敬。明朝宋濂写过一篇齐桓公责备工师翰的寓言故事,工师翰就是一名工匠。宫殿坏了,建新的,工师翰全权负责。先去伐木、用木排运出山,然后“麾众徒,操剞劂斲之,运绳尺剫之”。五个月后,大功告成。桓公一看,“东阿之楹有樗者”——东宫有根柱子是用臭椿树做的,不高兴了,责备说:“樗,散木也。肤理不密,渖液弗固,嗅之腥,爪之不知所穷,为柣为枨尚不可,况为负任器耶?”这种树一堆毛病,不密实,闻着臭,做成门槛什么的都不合格,何况要承重?工师翰假装委屈,我把别的地方都弄得那么好,“嘉木以为桯,文磶以荐址,画藻以奠井,坚垩以厚墉,陶甓以饰黝”,梁柱缺了一根用椿树凑数,不成想就被责备了。桓公给他讲道理,宫殿就是靠柱子支撑的,“一楹蠹则倾隳”,怎么能行呢?工师翰这时也讲道理了,国家稳固正如同宫殿稳固,如果“众壬进”,奸臣当道,能行吗?桓公说肯定不行。工师翰说,那你只看到臭椿柱就是“察其小而遗其大”了,看看现在朝里掌权的,雍巫、夷鼓初、寺人貂、开方,这四个都是什么人,“皆蠧矣”。桓公恍然大悟,“于是解四子政而召管敬仲任之,齐国大治”。工师翰先故意露出破绽,然后以桓公之矛攻桓

公之盾,逻辑如工艺般严谨,进谏效果也就自然可期。

如果说宋濂笔下的还只是寓言故事,那么宋朝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不仅是对建筑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而且更有助力防止腐败的社会价值。李诫即工匠出身,“其考工庀事,必究利害,坚窳之制,堂构之方,与绳墨之运,皆已了然于心”。但该书在技术层面之外,还明确了劳动定额,以及运输、加工等所耗时间,对于编造预算,施工组织都有严格规定,相当于一套建筑工程的制度、规范,从而能够有效地杜绝物料浪费和工程管理人员中饱私囊。如李诫这样一种工匠精神,不是同样足令我们景仰吗?

当下为什么要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出发点显然不是要打捞传统手工艺,而是旨在将传统手工艺中蕴藏的精益求精注入现代企业。这两年,我国游客不是走到哪个国家就在哪里“扫货”并不断成为新闻吗?究其原因,国人口袋鼓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于国货信誉有待提振。这样来看,就不难明了此种提法的战略意义了。

优秀工匠推荐事迹材料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焊工李万君看来,工匠精神有两种。一种是创新发明开拓,攻克非凡的难题;另一种是始终如一日,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

每一天,工作了29年、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李万君,都在手握焊枪、踏踏实实地做着这两件事。

“入了党,就要发挥更大作用”

1987年初入职场,李万君披挂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扣着封闭的焊帽,和工友们在电焊车间水箱工段的烟熏火燎中淬炼意志。

焊枪喷射着2300摄氏度的烈焰,瞬间将钢铁融化。炎热的盛夏,车间里火星四溅,烟雾弥漫;声音刺耳,味道呛鼻。一年后,一起入厂的28个小伙伴有25个离职。李万君留了下来。焊工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工作,但是李万君热爱它,钻研它。

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总会多焊20个;厂里两年发一套工作服,可他一年得磨破四五套。师傅们都说这孩子黏人,问问题问得太细。1997年,他首次代表长客公司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虽然是最年轻的选手,三种焊法、三个焊件、三个第一轻松收入囊中。

1995年,工作了8年的李万君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党员。“当时工作条件艰苦,我就想好好干活,加入党组织好发挥更大作用。”

成为党员,李万君更加不讲条件地带头干活。厂里的尖端活、关键活都找他,他的作用越来越大。有一年,工厂水管冻裂了,水哗哗地流,生产无法进行。可带压焊接一焊就噗噗冒气儿,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没了主意。李万君仔细观察,反复琢磨,在裂口处焊上了一个带螺纹的管座,让气体

从中排出,难题迎刃而解。

“党员,要带头攻克难题”

多年的勤学苦练下来,李万君把焊枪使得出神入化。两根直径仅有毫米的不锈钢焊条,可以被分毫不差地对焊在一起,不留一丝痕迹;20米外,只要听到焊接声,李万君就能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焊缝的宽窄、焊接质量如何。

技艺越来越高的他自然走上了攻克技术难题之路。XX年,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在长客公司试制生产。列车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的接触环口,是承载整车约50吨重量的关键受力点,按常规焊法焊接段数多,接头易出缺陷,质量无法保证,成为阻碍生产的拦路虎。

“能否一枪把这个环口焊下来呢?”李万君提出这个想法,来自阿尔斯通的法国专家认为不可能。经过1个月的反复钻研摸索,李万君总结出“构架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一枪焊完整个环口。这连最先进的焊接机械手也无法完成的操作,让倨傲的法国专家对中国工人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我国高铁产业不断升级,技术难题也越来越“高精尖”。“既要保证生产任务,又要攻克难题,党员自然要加班加点带头干。”今年,李万君又带领团队攻克了美国纽约地铁列车转向架焊接难题,通过32道焊接把4厘米厚的钢板严丝合缝地焊在一起,用超探、射线技术检测也看不到任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