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题专辑(含解析-Word版)

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压轴题专辑(含解析)
1.如图,ON 为∠AOB 中的一条射线,点 P 在边 OA 上,PH⊥OB 于 H,交 ON 于点 Q,PM∥OB 交 ON 于点 M, MD⊥OB 于点 D,QR∥OB 交 MD 于点 R,连结 PR 交 QM 于点 S。(1)求证:四边形 PQRM 为矩形;
(2)若 OP= 1 PR,试探究∠AOB 与∠BON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
(1)证明:∵PH⊥OB,MD⊥OB,∴PH∥MD, ∵PM∥OB,QR∥OB,∴PM∥QR,∴四边形 PQRM 是平行四边形, ∵PH⊥OB,∴∠PHO=90°, ∵PM∥OB,∴∠MPQ=∠PHO=90°,∴四边形 PQRM 为矩形; (2)∠AOB=3∠BON.理由如下:
∵四边形 PQRM 为矩形,∴PS=SR=SQ= 1 PR,∴∠SQR=∠SRQ, 2
又∵OP= 1 PR,∴OP=PS,∴∠POS=∠PSO, 2
∵QR∥OB,∴∠SQR=∠BON, 在△SQR 中,∠PSO=∠SQR+∠SRQ=2∠SQR=2∠BON,∴∠POS=2∠BON, ∴∠AOB=∠POS+∠BON=2∠BON+∠BON=3∠BON,即∠AOB=3∠BON.
2.如图,矩形 O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O 为坐标原点),点 A 在 x 轴上,点 C 在 y 轴上,点 B 的坐
标分别为(-2,2 3 ) ,点 E 是 BC 的中点,点 H 在 OA 上,且 AH= 1 ,过点 H 且平行于 y 轴的 HG 与 EB 2
交于点 G,现将矩形折叠,使顶点 C 落在 HG 上,并与 HG 上的点 D 重合,折痕为 EF,点 F 为折痕与 y 轴 的交点。 (1)求∠CEF 的度数和点 D 的坐标; (2)求折痕 EF 所在直线的函数表达式; (3)若点 P 在直线 EF 上,当△PFD 为等腰三角形时,试问满足条件的点 P 有几个?请求出点 P 的坐标, 并写出解答过程。(本题部分过程用了三角函数,可以用初二知识点沟通)
(备用图)
解 : ( 1 ) ∵ E 是 BC 的 中 点 , ∴ EC=EB=
=1 .
∵ △ FCE 与 △ FDE 关 于 直 线 EF 对 称 , ∴ △ FCE ≌ △ FDE ,

ED=EC=1


FCE=

FDE=90
°

DF=CF


AH=
1


EG=EB-AH=1-
1
=
1

2
2
2
∵ cos ∠ GED=
= 1 , ∴ ∠ GED=60 ° . ∴ ∠ DEC=180 ° -60 ° =120 ° . 2


DEF=

CEF


CEF=
=60
°

在 Rt △ GED 中 , 由 勾 股 定 理 得 : DG2=ED2-EG2=1-
=
∴ DG=
DH=AB-DG=2
-
=
OH=OA-AH=2- 1 = 2
故 D(- ,

- 1 - / 12

( 2 ) ∵ ∠ CEF ═ 60 ° ∴ CF=ECtan60 ° =
∴ OF=OC-CF=2
-
=
∴F(0,
) , E ( -1 , 2

设 EF 所 在 直 线 的 函 数 表 达 式 为 y=kx+b , 由 图 象 , 得




故 EF 所在直线的函数表达式为:y=- x+ ;
( 3 ) ∵ DF=CF= 点 P 在 直 线 EF 上 , ∴ 当 △ PFD 为 等 腰 三 角 形 时 , 有 以 下 三 种 情 况 :
( a ) P1F=DF=

可 令 P1 ( t , -
t+
) , 则 : P1F2=3
∴ 由 两 点 间 的 距 离 公 式 为 : ( t-0 ) 2+ ( -
t+
-
) 2=3 ∴ t2+3t2=3 ∴ t2=

∴ t1=-
, t2=
∴ P1 ( -

+
) ; P3 (
,- + )
( b ) PD=DF= 时 , 仍 令 P ( t , - t+ ) , 注 意 D ( - ,
) , 则 : PD2=3
∴ ( t+ ) 2+ ( - t+ -
) 2=3 ∴ t2+3t+ +3t2+3t+ =3 ∴ 4t2+6t=0∴ t1=0, t2=-
∵ t1=0 对 应 F 点 , 此 时 不 构 成 三 角 形 , 故 舍 去 . ∴ P4 ( -


( c ) 当 PD=PF 仍 令 P ( t , - t+ ) , 注 意 D ( - ,
),F(0, ),则:
PD2=PF2 ∴ ( t+
) 2+ ( -
t+
-
) 2= ( t-0 ) 2+ ( -
t+
-
∴ t2+3t+
+3t2+3t+
=t2+3t2 ∴ 6t+3=0 ∴ t=- 1 ∴ P4 ( - 1 ,
2
2
)2, ).
故满足条件的点 P 有 4 个.分别是:(

).
)、(
)、(
y
y1
1
B
P A
C O
y2
x
y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直线
y1=-
2 3
x+2

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
A
和点
B,直线
y 2 =kx+b(k≠0) 经过点 C(1,0)且与线段 AB 交于点 P,并把△ABO 分成两部分.
(1)求△ABO 的面积. (2)若△ABO 被直线 CP 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相等,求点 P 的坐标及直线 CP 的函数表达式.
- 2 - / 12

解:(1)在直线

,得
中,令
,得
. ∴A(3,0).
、∴

(2)

∵点 P 在第一象限,∴
. ∴B(0,2). .
解得

而点 P 又在直线 上,∴
.解得
.∴P( ). 将点 C(1,
0)、P( ),代入 ∴直线 CP 的函数表达式为
中,有
.∴

4.如图①,在 Rt△ABC 中,已知∠A=90o,AB=AC,G、F 分别是 AB、AC 上两点,且 GF∥BC,AF=2,BG=4. (1)求梯形 BCFG 的面积. (2)有一梯形 DEFG 与梯形 BCFG 重合,固定△ABC,将梯形 DEFG 向右运动,直到点 D 与点 C 重合为止, 如图②.
①若某时段运动后形成的四边形 BDG / G 中,DG⊥BG / ,求运动路程 BD 的长,并求此时 G / B 2 的值.
②设运动中 BD 的长度为 x,试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出梯形 DEFG 与 Rt△ABC 重合部分的面积.
A
G
F
A
G G F F
B(D) 图①
C(E) BD
图②
CE
备用图



1


Rt

ABC



AB=AC



ABC=

ACB=45
°



GF

BC



AGF=

AFG=45
°


AG=AF=2

AB=AC=6

∴S


GBCF=S

ABC-S

AGF=

( 2 ) ① ∵ 在 运 动 过 程 中 有 DG ′ ∥ BG 且 DG ′ =BG , ∴ BDG ′ G 是 平 行 四 边 形 .

DG ⊥ BG ′ 时 , BDG ′ G
是菱形.

BD=BG=4

如 图 ③ , 当 BDG ′ G 为 菱 形 时 , 过 点 G ′ 作 G ′ M ⊥ BC 于 点 M .
- 3 - / 12

在 Rt △ G ′ DM 中 , ∠ G ′ DM=45 ° , DG ′ =4 ,

DM=G

M

DM2+G'M2=DG'2


DM=G

M=


BM=



G

B

在 Rt △ G ′ BM 中 ,

②当 0≤x≤
时,其重合部分为梯形,如图②.
在 Rt △ AGF 与 Rt △ ABC 中 ,


过 G 点 作 GH 垂 直 BC 于 点 H , 得 GH=

由 ① , 知 BD=GG ′ =x , DC=


∴S


=


≤x≤
时,其重合部分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③.
∵ 斜 边 DC=
,斜边上的高为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直线 PA 是一次函数 y=x+m(m>0)的图象,直线 PB 是一次函数
y=-3x+n(n>m) 的图象,点 P 是两直线的交点,点 A、B、C、Q 分别是两条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
(1)用 m、n 分别表示点 A、B、P 的坐标及∠PAB 的度数;
(2)若四边形 PQOB 的面积是 11 ,且 CQ:AO=1:2,试求点 P 的坐标,并求出直线 PA 与 PB 的函数表达 2
式;
(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一点 D,使以 A、B、P、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
出点 D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 ( 1 ) 在 直 线 y=x+m 中 , 令 y=0 , 得 x=-m .


A

-m

0


在 直 线 y=-3x+n 中 , 令 y=0 , 得

C
Q
P


B


0


AO
B

,得
,∴点 P(

).
在 直 线 y=x+m 中 , 令 x=0 , 得 y=m , ∴ |-m|=|m| , 即 有 AO=QO . 又 ∠ AOQ=90 ° , ∴ △ AOQ 是 等 腰 直 角 三 角 形 , ∴ ∠ PAB=45 度 .
( 2 ) ∵ CQ : AO=1 : 2 , ∴ ( n-m ) : m=1 : 2 , 整 理 得 3m=2n ,
- 4 - / 12

∴ n=
m,∴
=

S
四边形
PQOB=S △ PAB-S △ AOQ=
1 2

+m ) × (
m)-
1 2
× m × m=
=
m,
m2=
,解得 m=±4,
∵ m > 0 , ∴ m=4 , ∴ n=
m=6 , ∴ P (
).
∴PA 的函数表达式为 y=x+4,PB 的函数表达式为 y=-3x+6.

3




过点 P 作直线 PM 平行于 x 轴,过点 B 作 AP 的平行线交 PM 于点 D1,过点 A 作 BP 的平行线交 PM 于点
D2 , 过 点 A 、 B 分 别 作 BP 、 AP 的 平 行 线 交 于 点 D3 .


PD1

AB

BD1

AP

∴ PABD1 是 平 行 四 边 形 . 此 时 PD1=AB , 易 得



PD2

AB

AD2

BP

∴ PBAD2 是 平 行 四 边 形 . 此 时 PD2=AB , 易 得

③ ∵ BD3 ∥ AP 且 AD3 ∥ BP , 此 时 BPAD3 是 平 行 四 边 形 .
∵ BD3 ∥ AP 且 B ( 2 , O ) , ∴ yBD3=x-2 . 同 理 可 得 yAD3=-3x-12
,得
,∴

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l1 :
y
4 3
x 与直线 l2
:
y
kx
b
相交于点
A,点
A
的横坐标为
3,直线 l2

y
轴于点
B,且∣OA∣=
1 2
∣OB∣。
(1)试求直线 l2 的函数表达式;
(2)若将直线 l1 沿着 x 轴向左平移 3 个单位,交 y 轴于点 C,交直线 l2 于点 D。试求△BCD 的面积。
解 : ( 1 ) 根 据 题 意 , 点 A 的 横 坐 标 为 3 , 代 入 直 线 l1 :
中,得点 A 的纵坐标为 4,


A

3

4



OA=5

又 |OA|= 1 |OB| . 即 OB=10 , 且 点 B 位 于 y 轴 上 , 即 得 B ( 0 , -10 ) ; 2
将 A 、 B 两 点 坐 标 代 入 直 线 l2 中 , 得 4=3k+b ; -10=b ; 解 之 得 , k=
, b=-10 ;
- 5 - / 12

即直线
l2
的解析式为
y=
x-10 ;

2






设 平 移 后 的 直 线 l1 的 解 析 式 为 y= x+m , 代 入 ( -3 , 0 ) , 可 得 : -4+m=0 , 解 得 : m=4 ,
平 移 后 的 直 线 l1 的 直 线 方 程 为
;即点 C 的坐标为(0,4);
联 立 线 l2 的 直 线 方 程 , 解 得 x=
, y=
,即点 D(
又点 B(0,-10),如图所示:故△BCD 的面积 S= 1 ×
×14=

2
);
7.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将此正方形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使 AB 边落在 X 轴的正半轴上,且 A 点的坐标是(1,0)。
48 ①直线 y=3 x - 3经过点 C,且与 x 轴交与点 E,求四边形 AECD 的面积;
②若直线 l 经过点 E 且将正方形 ABC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求直线 l 的解析式,
③若直线 l1 经过点
F
3 ,0 且与直线 2
y=3x
平行,将②中直线 l 沿着
y
轴向上平移
2 3
个单位交
x
轴于点
M ,交直线 l1 于点 N ,求 NMF 的面积.



1


y=
x
- 6 - / 12




y=4


解 得 : x=5 , 则 B
x
x=4

的坐标是(5,0);

y=0


x
=0

解 得 : x=2 , 则 E 的 坐 标 是 ( 2 , 0 ) .

OB=5

OE=2

BE=OB-OA=5-2=3


AE=AB-BE=4-3=1

四边形
AECD= 1 ( AE+CD ) ? AD= 1 ( 4+1 ) × 4=10 ;
2
2
(2)经过点 E 且将正方形 ABCD 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则直线与 CD 的交点 F,必有 CF=AE=1,则 F





4

4




线





y=kx+b







线
l








y=2x-4

(3)∵直线


线

l1 经 过 点 F ( -
11



,0)且与直线



k=3
y=3x 平 行 ,
y1=kx+b






0=3
×

-

+b




b=


y1=3x+

已 知 将 ( 2 ) 中 直 线 l 沿 着 y 轴 向 上 平 移 个 单 位 , 则 所 得 的 直 线 的 解 析 式 是 y=2x-4+ ,


y=2x-3


y=0


x=


M


0











S △ NMF=
N

1 ×[ 2
-7 -(-

-19


) ] × |-19|=

- 7 - / 12

答:△NMF 的面积是

8.如图,已知△ ABC的面积为 3,且 AB=AC,现将△ ABC沿 CA 方向平移 CA 长度得到△ EFA.
①求四边形 CEFB 的面积; ②试判断 AF 与 BE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③若 BEC 15 ,求 AC 的长.
解:(1)由平移的性质得
AF ∥ BC , 且 AF=BC , △ EFA ≌ △ ABC ∴ 四 边 形 AFBC 为 平 行 四 边 形
S

EFA=S

BAF=S

∴ 四 边 形 EFBC 的 面 积 为
ABC=3 9;

2

BE

AF
证 明 : 由 ( 1 ) 知 四 边 形 AFBC 为 平 行 四 边 形 ∴ BF ∥ AC , 且 BF=AC
又∵AE=CA∴四边形 EFBA 为平行四边形又已知 AB=AC∴AB=AE∴平行四边形 EFBA 为菱形∴BE⊥
AF

(3)如上图,作 BD⊥AC 于 D∵∠BEC=15°,AE=AB∴∠EBA=∠BEC=15°∴∠BAC=2∠BEC=30°
∴ 在 Rt △ BAD 中 , AB=2BD 设 BD=x , 则 AC=AB=2x
∵S△ABC=3,且
S△ABC=
1 2
AC?BD=
1 2
?2x?x=x2∴x2=3∵x
为正数∴x=
∴AC=2

9.已知如图,直线 y 3x 4 3 与 x 轴相交于点 A,与直线 y 3x 相交于点 P.
①求点 P 的坐标. ②请判断 OPA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③动点 E 从原点 O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的速度沿着 O→P→A 的路线向点 A 匀速运动(E 不与点 O、A 重合),过点 E 分别作 EF⊥x 轴于 F,EB⊥y 轴于 B.设运动 t 秒时,矩形 EBOF 与△OPA 重叠部分的面积 为 S.求: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试题分析:(1)由两直线相交可列出方程组,求出 P 点坐标;
(2)将 y=0 代入 y=﹣ x+4 ,可求出 OA=4,作 PD⊥OA 于 D,则 OD=2,PD=2 ,利用 tan∠
POA=
, 可 知 ∠ POA=60 ° , 由 OP=4 . 可 知 △ POA 是 等 边 三 角 形 ;
(3)①当 0<t≤4 时,在 Rt△EOF 中,∠EOF=60°,OE=t,可以求出 EF,OF,从而得到 S;
② 分 情 况 讨 论 当 0





POA













- 8 - / 12






PD ⊥ OA

D,则
OD=2 , PD=2
OA=4 ,

tan ∠ POA=
, ∴ y ∠ POA=60 ° , P

OP=
(2)

∴ △ POA 是 等 边 三 角 形


0
4

,E


1
B
OF
Ax

Rt

EOF


∵ ∠ EOF=60 ° , OE=t ∴ EF=
t , OF= 1 t 2
∴ S= 1 · OF · EF= 2

4



2
设 EB 与 OP 相 交 于 点 C , 易 知 : CE=PE=t - 4 , AE=8 - t ,
∴ AF=4 -
1 2
t
, EF=
(8 - t) ,
∴ OF=OA - AF=4 - (4 -
1 2
t)=
1 2
t,
∴ S= 1 (CE+OF) · EF , = 1 (t - 4+ 1 t) ×
2
2
2
(8 - t) , = -
+4 t - 8


当 0
t=4 时 , S 最 大 =2 3
当 4+4
t-8
=-
(t -
)+
t= 时,S 最大=

>2 ,∴当 t= 时,S 最大=
- 9 - / 12

10.如图,直线 OC、BC 的函数关系式分别是 y1=x 和 y2=-2x+6,动点 P(x,0)在 OB 上运动
(0(1)求点 C 的坐标,并回答当 x 取何值时 y1>y2?
(2)设△COB 中位于直线 m 左侧部分的面积为 s,求出 s 与 x 之间函数关系式.
(3)当 x 为何值时,直线 m 平分△COB 的面积?
分析:(1)由于 C 是直线 OC、BC 的交点,根据它们的解析式即可求出坐标,然后根据图象和交点坐标 可以求出当 x 取何值时 y1>y2; (2)此小题有两种情况:①当 0<x≤2,此时直线 m 左侧部分是△PQO,由于 P(x,0)在 OB 上运动, 所以 PQ,OP 都可以用 x 表示,所以 s 与 x 之间函数关系式即可求出;②当 2<x<3,此时直线 m 左侧部 分是四边形 OPQC,可以先求出右边的△PQB 的面积,然后即可求出左边的面积,而△PQO 的面积可以和① 一样的方法求出; (3)利用(2)中的解析式即可求出 x 为何值时,直线 m 平分△COB 的面积.
简解:(1)解方程组

∴C 点坐标为(2,2); 当 x>2 时,y1>y2
(2)作 CD⊥x 轴于点 D,则 D(2,0).
①s= 1 x2(0②s=-x2+6x-6(2(3)直线 m 平分△AOB 的面积,则点 P 只能在线段 OD,即 0又△COB?的面积等于 3,故 1 x2=3× 1 ,解之得 x= 3 .
2
2
- 10 - / 12

11.已知正方形 ABCD。 (1)如图 1,E 是 AD 上一点,过 BE 上一点 O 作 BE 的垂线,交 AB 于点 G,交 CD 于点 H,求证:BE= GH; (2)如图 2,过正方形 ABCD 内任意一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分别交 AD、BC 于点 E、F,交 AB、CD 于点 G、H,EF 与 GH 相等吗?请写出你的结论; (3)当点 O 在正方形 ABCD 的边上或外部时, 过点 O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被正方形相对的 两边(或它们的延长线)截得的两条线段还相等 吗?其中一种情形如图 3 所示,过正方形 ABCD 外一点 O 作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 m、n,m 与 AD、BC 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 E、F,n 与 AB、DC 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 G、H,试就该图对你的结论加以证明。
解答:
( 1 ) 证 明 : 在 图 1 中 , 过 点 A 作 GH 的 平 行 线 , 交 DC 于 点 H ′ , 交 BE 于 点 O' .

ABCD





∴ ∠ D=90 ° , ∠ H ′ AD+ ∠ AH ′ D=90 ° .
∵ GH ⊥ BE , AH ′ ∥ GH , ∴ AH ′ ⊥ BE . ∴ ∠ H ′ AD+ ∠ BEA=90 ° . ∴ ∠ BEA= ∠ AH ′ D .
在 △BAE 和 △ADH ′中,
, ∴ △BAE≌ △ADH′ (AAS) ,∴ BE=AH′ =GH ;
( 2 ) 解 : EF=GH , 理 由 如 下 : 过 E 作 EM ⊥ BC , 过 G 作 GN ⊥ CD , ∴ ∠ EMF= ∠ GNH=90 ° , 又 GH ⊥ EF , ∴ ∠ EOG= ∠ GOF=90 ° , ∴ ∠ MEF+ ∠ EQG=90 ° , ∠ NGH+ ∠ EQG=90 ° , ∴ ∠ MEF= ∠ NGH , 又 GN=EM , ∴△EMF≌△GNH,∴EF=GH;
- 11 - / 12


3






证明:在图 3 中,过点 A 作 m 的平行线交 BC 于点 F′,过点 D 作 n 的平行线交 AB 于点 G′.


EF=AF


G

D=GH

由 ( 1 ) 可 知 , Rt △ ABF ′ ≌ Rt △ DAG ′ ,

AF

=DG


从而可证明 EF=GH.
- 12 - / 1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