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截至2014年9月1日)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2014年10月30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 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 号)要求,我校组织编制了《河南工业大学2014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全面系统反映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我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就业工作体系。

一、学校概况

河南工业大学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现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局共建高校。办学56年来,学校秉承“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学校具备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和实力雄厚的超硬材料学科群。现有教学单位 20 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1 个,硕士一级学科 18 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 18 个,本科专业59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5 个,省级名牌或特色专业 10 个,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三万人。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以“实干精神强、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深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社会声誉不断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2000年、2009年两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获评“全国就业经验典型经验高校”。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在2010-2011年进行的河南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还获得“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和“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等荣誉称号。

二、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2014届毕业生共有6769人。

(二)毕业生结构

1.学历结构:

学历人数比例硕士生毕业407 6.01%

本科生毕业5822 86.01%

专科生毕业540 7.98%

合计6769 100%

2.性别结构:

男女学历毕业生人数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硕士生毕业407 200 49.14% 207 50.86% 本科生毕业5822 3741 64.26% 2081 35.74% 专科生毕业540 440 81.48% 100 18.52% 合计6769 4381 64.72% 2388 35.28% (三)就业率

1.分学历就业情况统计

学历毕业生数就业人数就业率升学人数升学率合计硕士生毕业407 265 65.11% 12 2.95% 68.06% 本科生毕业5822 4094 70.32% 1063 18.26% 88.58% 专科生毕业540 397 73.52% 80 14.81% 88.33% 合计6769 4756 70.26% 1155 17.06% 87.32%

2. 分性别就业情况统计

就业率升学率合计学历

男女男女男女

硕士生毕业71.00% 59.42% 2.50% 3.38% 73.50% 62.80% 本科生毕业73.62% 64.39% 15.61% 23.02% 89.23% 87.41% 专科生毕业74.32% 70.00% 13.18% 22.00% 87.50% 92.00% 合计73.57% 64.20% 14.77% 21.27% 88.34% 85.47%

(四)就业流向

1. 单位性质

序号单位性质合计硕士生毕业本科生毕业专科生毕业

1 机关0.31% 0.25% 0.33% 0.19%

2 科研设计单位0.43% 1.72% 0.38%

3 高等教育单位0.38% 4.91% 0.10%

4 中初教育单位0.19% 0.22%

5 医疗卫生单位0.09% 0.10%

6 科研助理0.01% 0.02%

7 其他事业单位0.43% 0.25% 0.38% 1.11%

8 国有企业9.20% 10.32% 9.76% 2.41%

9 三资企业 2.01% 2.21% 1.99% 2.04%

10 其他企业55.95% 45.45% 55.79% 65.56%

11 部队0.40% 0.00% 0.34% 1.30%

12 国家基层项目0.12% 0.14%

16 自主创业0.31% 0.34% 0.19%

17 自由职业0.07% 0.02% 0.74%

18 国内升学14.52% 2.95% 15.30% 14.81%

19 出国、出境 2.51% 2.92%

从单位性质分布看,2014届本科、专科毕业生选择到民营企业的比例均超过了50%,硕士毕业生比例为45%,是接收毕业生最多的单位类别;到国有企业的比例看,三个学历层次都在10%左右;硕士毕业生到高等教育单位的比例近5%;国内升学比例中,硕士毕业生升学率近3%,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国内升学率在15%左右;本科毕业生生选择出国、出境进修学位的比例接近3%。

2. 地域流向

序号地区硕士生毕业本科生毕业专科生毕业合计占就业人数比例

1 河南省2022867330339971.47%

2 河南省郑州市1632447304291461.27%

3 广东省718111199 4.18%

4 江苏省715221180 3.78%

5 山东省13956114 2.40%

6 上海市61032111 2.33%

7 浙江省31007110 2.31%

8 北京市39497 2.04%

9 天津市8989 1.87%

10 河北省564271 1.49%

11 湖北省150960 1.26%

12 福建省315360.76%

13 新疆131320.67%

14 四川省226280.59%

15 山西省2211240.50%

16 江西省5163240.50%

17 安徽省221230.48%

18 湖南省23230.48%

19 陕西省23230.48%

20 海南省114150.32%

21 辽宁省14140.29%

22 广西112130.27%

23 贵州省211130.27%

24 云南省11110.23%

25 青海省10100.21%

26 黑龙江省880.17%

27 宁夏880.17%

28 甘肃省770.15%

29 重庆市2460.13%

30 吉林省550.11%

31 内蒙古330.06%

从就业毕业生的地域分布来看,在河南省就业的毕业生占就业毕业生就业人数的71.47%,其中在郑州市就业的毕业生占61.27%,其次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

浙江省和与我省邻近的山东省,接收毕业生100人以上;接着是北京市、天津市接收毕业生人数较多。

附件1:

2014届毕业生分学历各学院就业情况统计表

学历院系毕业生数就业人数就业率升学人数升学率合计

硕士生毕业

小计407 265 65.11% 12 2.95% 68.0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 8 88.89% 1 11.11% 100.00% 经济贸易学院25 23 92.00% 0.00% 92.00% 电气工程学院 6 5 83.33% 0.00% 83.33% 管理学院48 39 81.25% 1 2.08% 83.33% 理学院 6 5 83.33% 0.00% 83.33% 化学化工学院36 27 75.00% 2 5.56% 80.56% 机电工程学院34 27 79.41% 0.00% 79.41% 外语学院8 5 62.50% 1 12.50% 75.00% 粮油食品学院133 84 63.16% 6 4.51% 67.67% 土木建筑学院36 24 66.67% 0.00% 66.67%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6 13 50.00% 0.00% 50.00% 生物工程学院27 4 14.81% 1 3.70% 18.52%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13 1 7.69% 0.00% 7.69%

本科生毕业

小计5822 4094 70.32% 1063 18.26% 88.58% 机电工程学院543 452 83.24% 84 15.47% 98.71% 生物工程学院191 147 76.96% 41 21.47% 98.43% 外语学院150 125 83.33% 21 14.00% 97.33% 管理学院298 263 88.26% 27 9.06% 97.32% 粮油食品学院533 368 69.04% 143 26.83% 95.87% 新闻与传播学院251 217 86.45% 22 8.76% 95.22% 设计艺术学院212 173 81.60% 28 13.21% 94.81%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457 350 76.59% 82 17.94% 94.53% 土木建筑学院479 350 73.07% 95 19.83% 92.90% 经济贸易学院316 254 80.38% 35 11.08% 91.46% 电气工程学院347 264 76.08% 48 13.83% 89.9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301 162 53.82% 98 32.56% 86.38% 化学化工学院262 165 62.98% 61 23.28% 86.26% 理学院171 106 61.99% 28 16.37% 78.36% 法学院132 82 62.12% 21 15.91% 78.03% 国际教育学院1179 616 52.25% 229 19.42% 71.67%

专科生毕业

小计540 397 73.52% 80 14.81% 88.33% 管理学院 2 2 100.00% 0.00% 100.0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39 196 82.01% 28 11.72% 93.72% 中英国际学院181 120 66.30% 35 19.34% 85.64%

附件2:

2014届本科毕业生分专业就业情况统计表

序号专业毕业生数就业人数就业率升学人数升学率合计

1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 56 54 96.43%

2 3.57% 100.00%

2 车辆工程(机) 84 5

3 63.10% 31 36.90% 100.00%

3 生物技术(生)22 13 59.09% 9 40.91% 100.00%

4 物流管理(管)108 98 90.74% 10 9.26% 100.00%

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 259 225 86.87% 32 12.36% 99.23%

6 生物工程(生)105 79 75.24% 25 23.81% 99.05%

7 艺术设计(艺术)125 110 88.00% 12 9.60% 97.60%

8 粮食工程(粮)114 79 69.30% 32 28.07% 97.37%

9 英语(外)150 125 83.33% 21 14.00% 97.33%

10 播音与主持艺术(新)67 59 88.06% 6 8.96% 97.01%

11 动物科学(生)64 55 85.94% 7 10.94% 96.88%

12 电子信息工程(信)186 115 61.83% 65 34.95% 96.77%

1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 90 79 87.78% 8 8.89% 96.67%

14 包装工程(机) 54 41 75.93% 11 20.37% 96.30%

15 电子商务(管)106 95 89.62% 7 6.60% 96.23%

16 动画(艺术)26 23 88.46% 2 7.69% 96.15%

17 食品质量与安全(粮)72 54 75.00% 15 20.83% 95.83%

18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71 60 84.51% 8 11.27% 95.77%

19 工商管理(管)69 58 84.06% 8 11.59% 95.65%

20 广告学(新)112 100 89.29% 7 6.25% 95.54%

21 食品科学与工程(粮)347 235 67.72% 96 27.67% 95.39%

22 建筑学(土)63 51 80.95% 9 14.29% 95.24%

23 国际经济与贸易(经)88 78 88.64% 5 5.68% 94.32%

24 工程管理(土)98 79 80.61% 13 13.27% 93.88%

2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158 139 87.97% 9 5.70% 93.67%

26 旅游管理(管)15 12 80.00% 2 13.33% 93.33%

27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72 58 80.56% 9 12.50% 93.06%

28 金融学(经)179 139 77.65% 27 15.08% 92.74%

29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113 96 84.96% 8 7.08% 92.04%

30 土木工程(土)247 160 64.78% 65 26.32% 91.09%

31 自动化(电)121 84 69.42% 26 21.49% 90.91%

3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169 138 81.66% 14 8.28% 89.94%

33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59 36 61.02% 17 28.81% 89.83%

34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156 86 55.13% 53 33.97% 89.10%

35 工业设计(艺术)61 40 65.57% 14 22.95% 88.52%

36 化学工程与工艺(化)87 63 72.41% 14 16.09% 88.51%

37 测控技术与仪器(电)57 42 73.68% 8 14.04% 87.72%

38 环境工程(化)58 30 51.72% 20 34.48% 86.21%

39 经济学(经)20 14 70.00% 3 15.00% 85.00%

40 化学(化)53 32 60.38% 13 24.53% 84.91%

41 应用化学(化)64 40 62.50% 14 21.88% 84.38%

42 应用物理学(理)57 34 59.65% 12 21.05% 80.70%

43 信息与计算科学(理)62 43 69.35% 7 11.29% 80.65%

44 财政学(经)29 23 79.31% 0.00% 79.31%

45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86 40 46.51% 28 32.56% 79.07%

46 食品科学与工程(国)246 140 56.91% 52 21.14% 78.05%

47 法学(法)132 82 62.12% 21 15.91% 78.03%

48 市场营销(国)170 109 64.12% 19 11.18% 75.29%

49 会计学(国)471 235 49.89% 115 24.42% 74.31%

50 数学与应用数学(理)52 29 55.77% 9 17.31% 73.08%

51 生物技术(国)101 43 42.57% 21 20.79% 63.37%

52 人力资源管理(国)191 89 46.60% 22 11.52% 58.12%

本科毕业生5822 4094 70.32% 1063 18.26% 88.58%

四、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

经过了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加之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

据《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是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2014年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

为做好就业工作,学校党委认真搞好顶层设计,视就业工作为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将就业工作写入学校“十二五”规划,重点推进;在年初对全年就业工作进行部署,并写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根据教育部、教育厅精神,结合当年就业形势,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

面对2014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我校就业工作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一)加强教育,端正毕业生就业观念

学校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的力度,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第三方督察,适时通报毕业生就业数据,引导各个单位以务实的态度装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学院通过组织就业形势分析会、就业指导报告会等活动,帮助毕业生分

析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认识就业形势、认知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鼓励毕业生拓宽视野,主动出击,抢抓机遇,及时就业。

(二)创新思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坚持以就业率为基础,以就业质量为导向,围绕学校2014学生工作要点,加强校院两级就业市场建设,继续重点巩固和开拓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就业渠道,丰富并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建立总量超过1000家行业单位联系库,与100家专业对口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重点联系,并按行业、专业进行就业市场细分。

探索实施“预就业”模式。引导毕业生利用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以用人单位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按照员工标准进行管理并支付一定报酬,实习期结束对学生进行一定考核,择优录用。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丰富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强化“一站式”服务理念,有效做好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信息发布、组织宣传等工作,及时挖掘省内外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通过微博、微信、qq群、校讯通等方式传递给毕业生,搭建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桥梁。

(三)拓宽渠道,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我国自2003年起实施大学生基层

就业项目,包括西部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并对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工作,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为鼓励毕业生参与基层就业项目,学校开展了以下工作:积极落实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借助多种媒体宣传选调生、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应征入伍等项目的宣传动员、组织报名等工作;为鼓励学生参加西部计划、贫困县计划,我校每年为参与该项目的毕业生发放补贴,标准为省外2000元/人,省内1000元/人;两次邀请培训机构对报考选调生的毕业生进行培训指导,500余名毕业生参加培训;积极与郑州市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联系,为准毕业生办理教师资格证,每年为200名左右的在校生办理教师资格证;2014届毕业生中,有19人参与各类基层就业项目。

(四)强化指导,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学校注重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及引领工作,从资金、场地、智力等方便进行扶持,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

1.创业场地。在校内设立大学生创业园,遴选优秀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孵化,目前校内创业园面积达350平方米,有

十余个项目进驻,正在整修的6号楼地下1400平方米的创业园基本完工。和金水区大学生创业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有8个项目入驻;

2.资金扶持。自2012年起,我校每年划拨40万元作为大学生创业资金,今年在校内建设了4个“创业示范学院”和“创业师范学院”培育学院,并提供经费扶持,同时在校内遴选41各项目进行资金扶持;

3.智力支持。从校内外遴选了20位创业导师,目前导师已对我校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学校设有创业实验班,已招3期,共培训学员150多人。举办教育部创业指导师培训班,有56名教师参与并取得合格证书;

4.创业培训。今年学校与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联合举办创业意识培训,计划培训1500人。目前,已有300人参加培训,近期将后的相关证书。

目前,学校共有学生创业项目70余个,2013年我校有3个项目获河南省教育厅创业引导扶持资金50万元,2014年有4个项目获河南省教育厅创业引导扶持资金30万元。

今年,我校获批河南省“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这是对我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认可,同时也激励我们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努力为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创业条件,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帮助更多学生成功创业。

(五)多措并举,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

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就业指导、困难毕业生帮扶等方面努力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

1.邀请优秀企业家、知名校友进课堂。以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课教学为平台,邀请优秀企业家、知名校友来校讲课,帮助学生科学规划职业发展,了解企业需求、求职技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

2.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在摸清底数基础上,分门别类制定了帮扶计划,并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帮助;

3.对家庭困难毕业生按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同时积极组织申请河南省家庭贫困大学生求职补贴,2014届毕业生共有190人获得资助,资助金额总计19.35万元。

五、思考与建议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我校就业工作虽然以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随着近年来毕业生思想特征、就业形势等内外环境的影响,我校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一些工作也需要及时调整。

(一)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把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第一要务。

近年来,随着学校的发展,新生生源质量在稳步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在今年上半年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中,很多用人单位认为高校毕业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到工作中,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尤其是工科专业,最好能安排一个学期的时间供学生到工厂实习;在回访中,部分用人单位提到学生所学内容不能紧跟行业发展前沿,甚至存在很多内容严重滞后的显现,建议讲授内容要贴近行业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忠诚度。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招聘到的毕业生稳定性差,很多到益海嘉里、中粮集团、长城汽车等知名企业的学生也不例外。该现象与毕业生所处的“90后”群体的特征有关系,但在大学生在校期间还应利用专业课、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学生活动等方式加强对毕业生责任心和忠诚度的教育。

(二)切实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要以河南省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培训等各类创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创业者的故事”等活动,营造关心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设立配套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多渠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要推动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建好校内大学生创业园,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社会各方协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基地,构建学生、教师、高校、企业和政府协同共建“四位一体”的创业服务体系。

(三)切实完善就业工作机制

要完善将招生与就业适度挂钩的机制,认真落实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专业设置的联动机制,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数据分析,理学、法学等专业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就业形势不太理想,国际教育规模过大的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实施做出调整。

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专业教师多与行业内的用人单位联系紧密,拥有庞大的人脉资源,充分发掘专业教师的潜力,可以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校粮油食品学院、土木建筑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单位在充分发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议学院建立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要及时掌握学生就业状况。将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从学生进入毕业季后及时关注每一名毕业生,记录毕业生状况。例如粮油食品学院采取协议书集中管理,及时登记就业状况,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及时统计核实就业状况,督促毕业

生及时签约的做法可供各学院借鉴。

(四)切实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要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媒体及时、高效、便捷的优势,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型传播手段及时发布岗位信息,切实降低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要进一步加强对校园双选活动的监管,加强对用人单位资质、招聘信息的核查,加强对毕业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切实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要加强就业政策宣传。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先后出台了自主创业、参军入伍、基层就业、困难帮扶等多项政策,广泛宣传确保每一位毕业生知晓政策、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省教育厅、人社厅和郑州市都有系列配套优惠政策,必须加大宣传。

要加强困难群体帮扶。各高校要将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身体残疾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对象,建立专门台账,根据毕业生的个性特点,不断完善“一人一策”帮扶机制,提供全程就业服务。要认真落实求职补贴政策,有条件的高校要划拨专项经费,扩大补贴范围,使每一位困难毕业生得到有效帮扶,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