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单路径路由协议

典型单路径路由协议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Adhoc网络一样,是无线自组织网络的一种,因此,它的路由协议也可以从无线Adhoc网络得到一些启发。本节首先对无线Adhoc网络的路由协议AODV进行研究,详细介绍其路由实现原理。然后详细介绍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代写计算机职称论文自行研制和开发的路由协议MSRP,MSRP借鉴了AODV的思想,但是又做了很大的简化。本论文所设计的多径路由机制是在MS即的基础上做了创新和改进。本节评价了它的优点和缺点,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1.AODV路由协议AODVI’jj(AdhoeOndemandDistanceVectorRouting)是一种按需驱动的路由协议,它能够在移动节点之间建立动态多跳路由并维护一个Adhoc网络。AODV能让节点快速建立到新目的节点的路由,而且不需要节点维护处于非活动状态路径的路由。在链路损坏或者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网络中多个移动节点能够及时做出反应,网络能够快速自愈。当网络链路出现断裂时,AODV能够通知所有受影响的节点,让它们及时删除使用该链路的路由。AODV一个很重要的创新点是对每一条路由使用了一个目的序列号,任何一个路由表项必须包含到目的节点的最新的序代写计算机硕士论文列号信息。目的节点序列号由目的节点产生。每一个目的节点在它发送给请求节点的任何路由信息中都会包含这个序列号,使用目的序列号可以保证路由无环路,也利于编程实现。当出现两条路由到达目标节点时,请求节点会选择序列号比较大的路由。节点收到任何有关报文,只要其中有关于目的序列号的信息,该目的节点的序列号就会更新。网络中的节点各自保存和维护自己的序列号。一个目的节点在下列两种情况下产生自己的序列号:1、在建立一个路由发现之前,它产代写计算机毕业论文生自己的序列号,避免与以前建立的到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该源节点的反向路由冲突;2、在产生一个RREP回复双EQ之前,将自己节的序列号更新为目前节点的序列号和路由请求中该节点序列号两者的最大值。下一跳链路丢失时,序列号不再更新。这时候,对于使用该下一跳的每一条路由,节点都将其目的序列号加一,并将该路由标计为失效。只有再次收到“足够新”路由信息时(序列号等于或大于该记录的序列号),该节点才会将路由表中相应信息更新。AoDv定义了三种报文类型:路由请求(RREQs)、路由回复(RREPs)、路错误(计算机专业职称论文RERRs)。这些消息包装在uDP报文中,端口654,并使用通常的IP报头,请求节点使用自己的IP地址作为路由消息中的“源IP地址”字段。对于广播消息,使用IP广播地址255.255.255.255。这意味着这些消息不会被盲目的转发。但是,AODV确实需要某些报文(例如路由请求消息)能够大范围甚至在整个网络中洪,IP报文的TTL字段可以用来限定传播范围。只要通信的两个端有到对方的有效路由,那么AODV就不参与。当节点需一个到新目的节点的路由时,该节点会广播路由请求进行寻找。当该路由请求达目的节点,或者一个中间节点具有一个到目的节点的“足够新,,的路由时,这条路由便可以确定下来。每一个收到路由请求的节点都会缓存一个到源节点的反路由,这样,“路由回复”便会从最终目的节点或者满足请求条件的中间节点顺利递到源节点。节点会监测有效路由下一条链路的状态。当监测到有链路发生断裂时,节会发送路由错误消息来通知其他节点:链路已经丢失,需要重新寻找路由。“路错误”消息用来表明一些节点通过该断裂的链路己经不可达。为了采用这种错误告的机制,所有节点保存一个“前驱列表”,前驱列表包含一些邻居的IP地址,些邻居节点可能使用本节点作为到达目的地的下一跳。前驱列表的信息可以很易的在路由回复的时候获取,因为从定义上来说,“路由回复”就是要发送给前歹J表中的节点的。AODv是个路由协议,因此它有自己的路由表管理机制。即使是暂时的路信息(例如到路由请求源节点的暂时的反向路由),也需要在路由表中保存。AOD的路由表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目的IP地址、目的序列号、有效目的序列号标以及其他的标志(如有效、无效、可修复、正在修复中)、网络接口、跳数、下跳、前驱列表、生命期(路由表的失效或删除时间)。

1AODV路由建立过程当一个节点发现自己需要路由却不存在路由信息的时候,它发起路由

请RREQ,RREQ中的目的节点序列号是从路由表中的目的节点序列号域中拷贝过来的,是最新的。如果序列号未知,那么路由请求报文中U位(未知序列号,表明发送路由请求的节点

对目的序列号一无所知)置1。路由请求报文中,源节点序列号是节点自身的序列号,在插入到该路由请求报文中之前会进行加一操作。路由请求ID也是在最新的ID号上面进行加一操作,每一个节点仅仅维护一个路由请求ID。广播路由请求之前,源节点将缓存该路由请

求ID和源节点IP地址,这样,当该节点再次收到相同的路由请求时,会忽略该请求,从而避免广播包风暴。类类型型JJJRRRGGGDDDUUU保留留跳数数路路由请求IDDD目目的IP地址址目目的序列号号源源IP地址址源源序列号号路由请求报文格式FigZ一

3RREQmessageformat节点收到RREQ之后,首先会创建或者更新到上一跳的路由,然后检查是否在PATHDISCOVERYTIME时间内收到过相同的路由请求。如果收到源IP和请求ID相同的路由请求,那么节点会直接丢弃路由请求。如果收到不同的路由请求,节点增加路由请求报文中的跳数字段,然后节点查询到源节点的反向路由,如果没有,会创建一条路由,如果找到,可能会更新路由表中的序列号。当节点接收到一个传给源节点的路由回复时,报文将沿着反向路由发送到源节点。同时,收到RREQ的中间节点,查看自己的路由表中是否有到目的节点的有效的路由,即路由表中的目的节点的序列号不小于RREQ中携带的序列号;若没有,中间节点更新路由表并向其邻居转发RREQ;若存在到目的节点的路由或该中间节点就是目

的节点,将发送RREP报文给源节点,RREP中包含新的目的序列号和路由,转发RREP的节点更新路由表。源节点收到后,就获得了到目的节点的路由。节点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产生路由回复,节点本身是目的节点;2)节点是中间节点,有到目的节点的路由,该路由有效,并

且序列号等于或者大于路由请求报文中的目的序列号。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类类型型RRRAAA保留留前缀缀跳数数目目的IP地址址目目的序列号号源源IP地址址生生命期期路由回复报文FigZ一4RREpmessageformat如果目的节点产生路由回复,并且路由请求中的序列号等于节点序列号,么节点将增加自己的序列号。目的节点将自己的序列号放入路由回复报文中,将其中的跳数字段设置为O。如果中间节点产生路由回复,那么该节点将把自

己知道的目的节点的序列号拷贝到路由回复报文中。同时,中间节点把路由表中该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跳数拷贝到路由回复的跳数字段中。在路由回复向源节点递的过程中,每经过一个节点,跳数字段加一。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可能需要建立双向通信链路,此时仅仅建立一条从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由是不够的,目的节点也需要建立一条反向路由。为此,节点将RREQ中的G位(免费路由回复标志;表明是否需要发送免费路由回复到标IP地址)设为1,这样中间节点就得知源节点需要和目的节点建立双向通信。一般来说,一个节点收到路由请求并且向源节点发送路由回复之后,会直将路由请求报文丢弃。如果路由请求报文中’G’字段

被置1,那么中间节点还需向路由请求的目的节点发送“免费路由回复”。免费路由回复从中间节点逐跳传到目的节点,就好像目的节点发起过到源节点的路由请求,中间节点发起了路回复。中间节点接收到路由回复之后,首先会在路由表中查找到上一跳的路由,果没有找到,会创建一条没有有效序列号的路由表项。然后,节点给路由回复跳数字段值加一。如果到目的地址的路由表不存在,节点会建立一条到目的地的路由表项。如果到目的节点的路由表存在,那么中间节点会比较路由表中目序列号和路由回复报文中的序列号,比较之后,更新路由表中的序列号。这样,当前节点就可以用这条路由来转发到目的节点的数据包。如果当前点不是路由请求的源节点,那么节点转发该路由回复到去往路由请求源节点的一跳。节点发送路由回复时,到目的地的前驱列表也被更新,即把路由回复的一跳节点放入到前驱列表中。AODV路由维护过程节点通过广播本地HELLO消息来提供链路的链接信息。每次经过HELLOINTERVAL时间间隔,节点检查自己在这段时间内有没有发过广播包,如果没有发过,则发送一个TTL值为1的HELLO报文。节点可以通过监听从邻居发来的HELLO数据包来确

定链路连接性。如果规定的时间内,节点收到邻居的HELLO报文,经历一段时间后再也没

有收到该邻居发来的任何信息,那么节点会认为该邻居节点已经失效。每次节点收到来自邻居的HELLO报文,节点应该确保自己有一条到邻居的路由。如果没有的话要创建路由,如果有的话需要更新生命期。当节点检测到路由回复失败后,会将这样的节点放入到黑名单中。检测的方式可以采用链路层或者网络层的ACK。节点在经过规定的时间后会从黑名单列表中清除。一般来说,路由错误和链路断裂的处理需要一下几个步骤:l)将已有的路由表项设为无效2)列出所有受影响的路由3)决定哪一个邻居节点可能受到影响4)将合适的路由错误消息发送给相应的邻居节点路由错误消息可以多种方式传播。前驱节点个数很多情况下,一般采用广播的形式,如果前驱节点只有一个,可采用单播,如果不适合采用广播,可以依次单播到每一个前驱节点。类类型型NNN保留留不可达目的节点序列号号不不可达目的节点IP地址址不不可达目的节点序列号号其其他不可达目的节点IP地址址其其他不可达目的节点序列号路由错误报文FigZ一5RERRmessageformat节点在以下情况下会发送路由错误消息:l)在利用有效路由发送数据时检测到下一跳失效,此时,节点在自己的路由表中搜寻所有利用下一跳的路由表项;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2)收到一个数据包,但路由表中没有相应的路由;3)收到邻居的路由错误消息。对于第一种情况,节点会搜索路由表,列出所有因为邻居失效而不可达的终目的节点。对于第二种情况,只有一个最终目的节点不可达,即数据包的最地址。对于情况三,节点也会搜索路由表,当找到邻居节点为下一跳路由时也将其加入列表。列表中的一些不可达地址可能会被邻居节点使用,因此必要时向邻居发送路由错误消息。当一条链路断裂时,如果到目的节点的跳数不超过上限,断裂的上游节点以采取本地修复的策略。节点先缓存数据包,然后把该不可达目的序列号加一,发起到该目的节点的路由请求,节点会一直等待路由回复。如果本地修复没有功,那么节点将发送路由错误消息。本地修复可能引起到目的节点的路径比较长而且可能会增加传送到目的节点的数据包的数量,因为当发送路由错误消息时,数据包是不会被丢弃的。本地修复之后再发起路由错误消息可能会让源节点找更好的路径。

2.MSRP路由协议MSRp(MieroSensorRoutingprotoeol)是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互联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微型传感路由器路由协议,能够结合传感器网络特点,实现动态、自组织地寻路和数据转发。由于MS砂是一种单路由策略,某些扩展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减少路由失效带来的数据延迟和基于按需选路导的能量消耗不均匀的问题。因此,本文需要在MSRP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路径由机制,在此给出MSRP工作过程的简要描述。MSRP路由建立过程MSRP路由协议为了减少存储表项以及发送和接收报文的大小,MSRP使IEEE802定义的64比特接口标识符,而不是IPv6地址进行路由过程,IP地址根据地址映射规则,由唯一的IEEE802.15.4定义的64比特接口标识符进行定。因此IPv6微型协议栈可以根据MSRP 建立的路由进行数据传输。MSRP是一个简单的单路径路山协议,路由发现时,MSRP用广播,为了广RREQ分组,通过设置目的地址为广播短地址(oxFFFF)来获得广播包。Ms不支持中间节点回复RREP分组,只允许目的节点回复RREP分组。同时,它持中间节点选择性地广播路由请求(RREQ),当发现自己有到目的节点的路由就不再广播RREQ分组,而是选择单播双EQ分组到路由表中到目的节点的下一跳节点。当节点要发送数据包却没有到目的节点的路由信息时,节点缓存数据包,发起路由查询过程,广播路由请求报文。路由请求报文(RREQ)包括目的地址、源地址、路由请求ID、跳数等。路由请求ID和源地址用于唯一标识一个RREQ。每个节点维护一个入口表用于一记录其它节点来的RREQ,入口表包括源地址和路由请求ID。当中间节点收到RREQ时,先查找入口表,如果是第一次收到该RREQ分组,则插入入口表,如果已经有相关的入口表项,则丢弃RREQ。如果第一次收到该RREQ,则查找路由表,如果有到目的节点的路由信息,则单播RREQ到路由表中下一跳节点,如果没有路由信息,就继续广播RREQ,直到目的节点。在RREQ传送到目的节点的过程中,节点建立到源节点的反向路由,这样RREP可以沿着反向路由到达源节点。当目的节点收到RREQ时,首先节点缓

存RREQ分组消息,由于广播RREQ寻路过程,节点接收到多条路由发送的分组消息,所以需要等待合理时间T,进行判断多路由的优劣,这里构造了一个最优路由判断函数f(X,Y):f(X,Y)=Am+Bh+Cn…(公式l)其中m为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经过的电量不足节点的个数,h为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跳数,n为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弱链路的条数。A、B、C为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待定参数,均为2的非负整数次方,并满足A>>C>B。在开阔地带室外网络环境下,取A=256,B=l,C=20目的节点为每个到达的RREQ以及当前节点到达RREQ源节点的路由(如果路由表中存在的话)计算其f值,跳数X值越小并且链路质量值越大,则f值越高,选择f值最大的路由进行回复。路由回复报文(RREP)包括源节点、目的节点以及跳数。建立到目的节点的路由,然后查找到节点反向路由,转发RREP。若发送RREQ的源节点收到RREP,则发送数据。这样由建立过程就完成了。MSRP也进行简单的路由修复。当链路出现故障时,发送路由错误报文(RER给链路的上一跳节点。同时执行以下步骤:l)将直接相关的路由设为无效路由;2)统计所有受影响的路由目的节点;3)统计所有受影响的邻居节点;4)向受影响的邻居发送RERR 消息。建建立到目的节节点点的路由由发发送数据据据查找到源节点的的路路路路由,转发RREPPP节点收到RREP流程图FigZ一7FlowehartofnodesreeeivingRREP2.2.3AODV和MSRP的评价AoDv*”+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的按需路由协议。协议采用了三种报文格式RREQ、RREP、RERR,它们的结构比较复杂。还使用了序列号避免环路和HELLo消息来检测链路的连接性。AODV支持中间节点应答,能使源节点快速获得路

详细分析动态路由协议原理和特点

随着路由的发展,路由协议的种类也有很多,于是我研究了一下动态路由协议的实际应用和详细的介绍,在这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顾名思义,动态路由协议是一些动态生成(或学习到)路由信息的协议。在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领域,我们可以把路由定义如下,路由是指导IP报文发送的一些路径信息。动态路由协议是网络设备如路由器(Router)学习网络中路由信息的方法之一,这些动态路由协议使路由器能动态地随着网络拓扑中产生(如某些路径的失效或新路由的产生等)的变化,更新其保存的路由表,使网络中的路由器在较短的时间内,无需网络管理员介入自动地维持一致的路由信息,使整个网络达到路由收敛状态,从而保持网络的快速收敛和高可用性。 路由器学习路由信息、生成并维护路由表的方法包括直连路由(Direct)、静态路由(Static)和动态路由(Dynamic)。直连路由是由链路层动态路由协议发现的,一般指去往路由器的接口地址所在网段的路径,该路径信息不需要网络管理员维护,也不需要路由器通过某种算法进行计算获得,只要该接口处于活动状态(Active),路由器就会把通向该网段的路由信息填写到路由表中去,直连路由无法使路由器获取与其不直接相连的路由信息。静态路由是由网络规划者根据网络拓扑,使用命令在路由器上配置的路由信息,这些静态路由信息指导报文发送,静态路由方式也不需要路由器进行计算,但是它完全依赖于网络规划者,当网络规模较大或网络拓扑经常发生改变时,网络管理员需要做的工作将会非常复杂并且容易产生错误。而动态路由的方式使路由器能够按照特定的算法自动计算新的路由信息,适应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 动态路由协议的分类 按照区域(指自治系统),动态路由协议可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GatewayProtocol)和外部网关协议EGP(ExteriorGatewayProtocol),按照所执行的算法,动态路由协议可分为距离向量动态路由协议(DistanceVector)、链路状态动态路由协议(LinkState),以及思科公司开发的混合型动态路由协议。 OSPF动态路由协议的特点 OSPF全称为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开放”表明它是一个公开的协议,由标准协议组织制定,各厂商都可以得到动态路由协议的细节。“最短路径优先”是该动态路由协议在进行路由计算时执行的算法。OSPF是目前内部网关协议中使用最为广泛、性能最优的一个动态路由。 采用OSPF动态路由协议的自治系统,经过合理的规划可支持超过1000台路由器,这一性能是距离向量动态路由如RIP等无法比拟的。距离向量动态路由协议采用周期性地发送整张路由表来使网络中路由器的路由信息保持一致,这个机制浪费了网络带宽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下面对此将作简单的介绍。 路由变化收敛速度是衡量一个动态路由协议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网络中的路由器能否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通告所产生的变化并进行路由的重新计算,是网络可用性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

OSPF路由协议各种类型详解

OSPF各种类型详解 一、OSPF数据包类型 1.Hello包:用于建立和维护相邻的两个OSPF路由器的邻接关系,该数据包是周期性地发送的。 2.Database Description(数据库描述包DBD):用于描述整个数据库,该数据包仅在OSPF初始化时发送。 3.Link state request(链路状态请求包LSQ):用于向相邻的OSPF路由器请求部分或全部的数据,这种数据包是在当路由器发现其数据已经过期时才发送的。 4.Link state update(链路状态更新包LSU):这是对link state请求数据包的响应,即通常所说的LSA数据包。 5.Link state acknowledgment(链路状态确认包LSAck):是对LSA数据包的确认,以确保可靠地传输和信息交换。 二、OSPF网络类型 OSPF链路类型有3种:点到点,广播型,NBMA。在3种链路类型上扩展出5种网络类型:点到点,广播,NBMA,点到多点,虚链路。其中虚链路较为特殊,不针对具体链路,而NBMA链路对应NBMA和点到多点两种网络类型。 以上是RFC的定义,在Cisco路由器的实现上,我们应记为3种链路类型扩展出8种网络类型,其中NBMA链路就对应5种,即在RFC的定义基础上又增加了3种类型。首先分析一下3种链路类型的特点: 1. 点到点:一个网络里仅有2个接口,使用HDLC或PPP封装,不需寻址,地址字段固定为FF; 2. 广播型:广播型多路访问,目前而言指的就是以太网链路,涉及IP 和Mac,用ARP 实现二层和三层映射; 3. NBMA:网络中允许存在多台Router,物理上链路共享,通过二层虚链路(VC)建立逻辑上的连接。

路由协议的分类

路由协议的分类。什么是自治域系统、IGP、EGP。 自治域(自治系统),在同一种路由协议上使用不同的自治域,可以有效的分割 路由信息,即自治域A中的路由器不会与自治域B中的路由器交换路由 信息。一个AS是一组共享相似的路由策略并在单一管理域中运行的路由器的集合。一个AS可以是一些运行单个IGP(内部网关协议)协议的路由器集合。也可以是一些运行不同路由选择协议但都属于同一个组织机构的路由器集合。不管是哪种情况,外部世界都将整个AS看作是一个实体。按照工作区域,路由协议可以分为IGP和EGP: IGP(InteriorGateway Protocols)内部网关协议 在同一个自治系统内交换路由信息,RIP、OSPF和IS—lS 都属于IGP。IGP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和计算自治域内的路由信息。 EGP(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s)外部网关协议 用于连接不同的自治系统,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之间交换路由信息,主要使用路由策略和路由过滤等控制路由信息在自治域间的传播 什么是管理距离,有什么作用。 管理距离是指一种路由协议的路由可信度。每一种路由协议按可靠性从高到低,依次分配一个信任等级,这个信任等级就叫管理距离。对于两种不同的路由协议到一个目的地的路由信息,路由器首先根据管理距离决定相信哪一个协议。 防止环路的方法有哪些? RIP:有六种防止环路的措施:设定无穷大的值(16)路由毒化水平分割毒化反转触发更新抑制计时器 OSPF有哪些状态,在每种状态下进行哪些操作?OSPF有哪三个表?为什么需要DR、BDR,如何选择。 OSPF路由器在完全邻接之前,所经过的几个状态: 1.Down:此状态还没有与其他路由器交换信息。首先从其ospf接口向外发送hello分组,还并不知道DR(若为广播网络)和任何其他路由器。发送hello分组使用组播地址224.0.0.5。 2.Attempt: 只适于NBMA网络,在NBMA网络中邻居是手动指定的,在该状态下,路由器将使用HelloInterval取代PollInterval 来发送Hello包. 3.Init: 表明在DeadInterval里收到了Hello包,但是2-Way通信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4.two-way: 双向会话建立,而RID彼此出现在对方的邻居列表中。(若为广播网络:例如:以太网。在这个时候应该选举DR,BDR。) 5.ExStart: 信息交换初始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本地路由器和邻居将建立Master/Slave关系,并确定DD Sequence Number,路由器ID大的的成为Master. 6.Exchange: 信息交换状态,本地路由器和邻居交换一个或多个DBD分组(也叫DDP) 。DBD包含有关LSDB中LSA条目的摘要信息)。 7.Loading: 信息加载状态:收到DBD后,将收到的信息同LSDB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如果DBD中有更新的链路状态条目,则向对方发送一个LSR,用于请求新的LSA 。 8.Full: 完全邻接状态,邻接间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同步完成,通过邻居链路状态请求列表为空且邻居状态为Loading判断。

无线Mesh网路由协议的性能分析

无线Mesh网路由协议的性能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线Mesh网络技术的优越性逐渐的展现出来,无 线Mesh网络的发展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信息需求的膨胀,本文介绍了无线Mesh网络的发展,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其网路由协议的性能分析。 关键词无线Mesh 概况性能分析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由于Wlan等技术的局限性,新的网络 构建和技术不断被提出与发展,其中无线Mesh网络表现出其特质。无线Mesh 网络是一种具有多跳性能以及具有自组织自愈合特点的高容量高速率的网络结构,并具有快速部署易于安装、非视距传输、健壮性、结构灵活、高带宽的特点。核 心是使每个节点都可发射和接受信号。 1. 无线Mesh网络 我们传统使用的Wlan网络,用户都是通过一条固定的线路,当用户需要使 用网络的时候,必须先接入一个固定的AP点,这样容易因为连入AP点的用户过 多导致网络堵塞,而无线Mesh网络的出现则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无线Mesh 网络是由mesh routers(路由器)与mesh clients(客户端)组成,而其中mesh routers构成骨干网络,并和有线的internet网相连接,负责为mesh clients提供 多跳的无线internet连接。 无线Mesh路由器的WR与用户终端间的无线传输、WR之间的无线传输和WR与WGW间的无线传输等技术共同组成了无线Mesh的物理层面的技术。由于无论采用何种传输技术都与用户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因此可以多样性的采用 各种技术,例如智能定向天线技术、高效可控调制编码技术、低临界发射功率控 制技术等。多跳的无线Mesh网络的最重要技术是用户终端通过WR接到无线IP 接入点的路由技术和相关协议,其需要注意的准则的包括尽量少的多跳数、尽量 小的时延、尽量大的数据速率、尽量低的差错率、尽量大的路由稳定等等。 2.几种典型的路由协议 目前无线Mesh网络典型的路由协议有动态源路由协议(DSR)、目的序列距离 矢量路由协议(DSDV)、临时按序路由算法(TORA)以及Ad Hoc按需距离矢量路由 协议(AODV)等。 2.1动态源路由协议 由于无线Mesh网络具有多跳性,其系统内的每个节点都可接收发射信号, 因此路由选择成为无线Mesh网络里重要的问题。无线网络协议的动态源路由协 议借鉴Ad Hoc的3种协议:先验式路由协议中,无论它们是否有通信需求,每个节点都采用周期性的路由分组广播,维护一张包含到达其他节点的路由信息的路 由表,当网络拓扑结构有所改变时,节点就发出更新消息,节点更新路由表;反 应式路由协议,也称为源驱动按需路由协议(如 AODV、DSR、TCRA);混合式路由协议(如ZRP),混合式路由协议是前两种协议的综合。 动态源路由协议是一种按需路由协议,支持单向链路,并且能够发现多条路由,由于对路由需求反应慢,就有可能造成延时,网络堵塞等故障,会对整个系 统的服务质量有所影响。 2.2目的序列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目的序列距离矢量路由协议是一种路由选择机制的表驱动算法,普遍用于Ad Hoc的移动网络中。目的序列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包含一个含 有所有可能的目的节点以及到它们的距离信息的路由表。

推荐-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分析及应用

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分析及应用 【摘要】路由器寻找的最佳路径是路由协议,它能保持各个路由器间的路由表相同,实现各个路由器间的相互连通,且在网络间传递数据包。可见,动态路由协议是借助路由器间的信息传递,计算、更新网络结构。但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影响常用动态路由器安全性。现就BGP、OSFP 和RIP V2三种常用的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应用。 【关键词】动态路由安全性应用 连接网络的重要硬件设备,是路由器,它可以实现数据包的传递。而动态路由协议指的是路由器表的更新过程,它能够满足网络结构变化的需求。常用的动态路由分为三种,分别为BGP协议、OSPF协议和RIP V2协议。如果在数据包传递过程中,协议出现漏洞,那么容易被人利用,给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分析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常用动态路由协议安全性分析 1.1 BGP协议安全性 多个相互连接的商业网络共同组成了Internet。各个ISP或企业网络,需要定义一个自治系统号,即ASN,它们

的分配由IANA完成[1]。自治系统号共有65535个,其中私用保留的为65512―65535。路由信息在共享状态下,此号码的维护方式可以采取层的方式。BGP采用会话管理,其中TCP 的179端口可起到触发作用,使Keepalive和update信息被触发,且累及其邻居,从而更新和传播BGP路由表。 然而,因BGP的传输方式以TCP为主,那么容易导致BGP 出现关于TCP的诸多问题,例如拒绝服务攻击,预测序列号,SYN Flood攻击等。BGP主要是利用TCP的序列号,未使用自身的序列号。所以,一旦设备应用可预测序列号,就容易受到该类型攻击。在Internet中运行的大部分路由器都采用了Cisco设备,没有采用预测序列号方案,这就降低了受到攻击的风险。一些BGP在默认状态下,未采用相关的认证机制,有些BGP继续沿用明文密码,这样,大大增加了受到攻击的可能性。 实际应用BGP协议时,还会受到伪造报文攻击等其他攻击。但通常情况下,BGP主要在核心网的出口应用,且配置密码认证,因此,BGP协议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1.2 OSPF协议安全性 复杂是OSPF运行机制的主要特征,运行中的诸多环节都有可能受到攻击者的攻击,给OSPF带来不同程度伤害。攻击方式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资源消耗攻击。将不同类型的OSPF报文不间断大量发送,这样极易导致攻击实体资源枯

OSPF路由协议综述及其配置常见路由相关知识全解

OSPF路由协议综述及其配置(5) Changing theCost Metric 默认情况下,Cisco根据100Mbps/bandwidth来计算metric,比如64Kbps链路的metric约为1562,T1的为64,100Mbps的链路为1.当链路速率大于100Mbps的时候,应该在OSPF进程下使用如下命令: ?RouterA(config-router)#auto-costreference-bandwidth 在接口自定义cost的命令如下: RouterA(config-if)#ipospf cost [value] 这条命令将使得超越默认的cost计算,具有更高的优先权.value范围为1到65535.值越低,就越优先采用该接口 OSPF RouteSummarizationConcepts OSPF路由汇总可以减少路由表条目,减少类型3和类型5的LSA的洪泛,节约带宽资源和减轻路由器CPU负载,还能够对拓扑的变化本地化 OSPF路由汇总的两种类型如下: ?1.inter-area(IA) routesummarization:发生在ABR上?2.external routesummarization:发生在ASBR上 Configuring Route Summarization 因为OSPF是基于无类的路由协议,它不会进行自动汇总.手动在ABR上做IA ro ute summarization的命令如下: Router(config-router)#area [area-id] range [address][mask] 在ASBR上做external route summarization的命令如下: Router(config-router)#summary-address [address] [mask] [not-advertise][tag tag] 如下图就是一个ASBR上的externalroute summarization的例子:

常用路由协议的分析及比较

路由分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其相应的路由表称为静态路由表和动态路由表。静态路由表由网络管理员在系统安装时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后由网络管理员手工修改路由表。动态路由随网络运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路由器根据路由协议提供的功能自动计算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由此得到动态路由表。 根据路由算法 动态路由协议可分为距离向量路由协议(Distance V ector Routing Protocol)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 State Routing Protocol)。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基于Bellman-Ford算法,主要有RIP、IGRP(IGRP为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基于图论中非常著名的Dijkstra 算法,即最短优先路径(Shortest Path First,SPF)算法,如OSPF。在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部分或全部的路由表传递给与其相邻的路由器;而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链路状态信息传递给在同一区域内的所有路由器。 根据路由器在自治系统(AS)中的位置 可将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EGP,也叫域间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有两种:外部网关协议(EGP)和边界网关协议(BGP)。EGP是为一个简单的树型拓扑结构而设计的,在处理选路循环和设置选路策略时,具有明显的缺点,目前已被BGP代替。 EIGRP是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是一种混合协议,它既有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的特点,同时又继承了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优点。各种路由协议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类型的网络。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2 静态路由 静态路由表在开始选择路由之前就被网络管理员建立,并且只能由网络管理员更改,所以只适于网络传输状态比较简单的环境。静态路由具有以下特点: ·静态路由无需进行路由交换,因此节省网络的带宽、CPU的利用率和路由器的内存。 ·静态路由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使用静态路由的网络中,所有要连到网络上的路由器都需在邻接路由器上设置其相应的路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有的情况下必须使用静态路由,如DDR、使用NA T技术的网络环境。 静态路由具有以下缺点: ·管理者必须真正理解网络的拓扑并正确配置路由。 ·网络的扩展性能差。如果要在网络上增加一个网络,管理者必须在所有路由器上加一条路由。 ·配置烦琐,特别是当需要跨越几台路由器通信时,其路由配置更为复杂。 3 动态路由

距离矢量协议和链路状态协议的区别

距离矢量协议和链路状态协议的区别 一.什么是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以及什么是链接状态路由协议? (1.)这类协议使用贝尔曼-福特算法(Bellman-Ford)计算路径。在距离-矢量路由协议中,每个路由器并不了解整个网络的拓扑信息。它们只是向其它路由器通告自己的距离、也从其它路由器那里收到类似的通告。(如果在90秒内没有收到相邻站点发送的路由选择表更新,它才认为相邻站点不可达。每隔30秒,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就要向相邻站点发送整个路由选择表,使相邻站点的路由选择表得到更新。这样,它就能从别的站点(直接相连的或其他方式连接的)收集一个网络的列表,以便进行路由选择。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使用跳数作为度量值,来计算到达目的地要经过的路由器数。) 每个路由器都通过这种路由通告来传播它的路由表。在之后的通告周期中,各路由器仅通告其路由表的变更。该过程持续至所有路由器的路由表都收敛至一稳定状态为止。 这类协议具有收敛缓慢的缺点,然而,它们通常容易处理且非常适合小型网络。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一些例子包括:路由信息协议(RIP)内部网关路由协议(IGRP) (2.)链接状态路由协议更适合大型网络,但由于它的复杂性,使得路由器需要更多的C P U 资源。 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中,每个节点都知晓整个网络的拓扑信息。各节点使用自己了解的网络拓扑情况来各自独立地对网络中每个可能的目的地址计算出其最佳的转发地址(下一跳)。所有最佳转发地址汇集到一起构成该节点的完整路由表。 与距离-矢量路由协议使用的那种每个节点与其相邻节点分享自己的路由表的工作方式不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工作方式是节点间仅传播用于构造网络连通图所需的信息。最初创建这类协议就是为了解决距离-矢量路由协议收敛缓慢的缺点,然而,为此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会消耗大量的内存与处理器能力。 (它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发现已经断了的链路或新连接的路由器,使得协议的会聚时间比距离向量路由协议更短。通常,在1 0秒钟之内没有收到邻站的H E L LO报文,它就认为邻站已不可达。一个链接状态路由器向它的邻站发送更新报文,通知它所知道的所有链路。它确定最优路径的度量值是一个数值代价,这个代价的值一般由链路的带宽决定。具有最小代价的链路被认为是最优的。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中,最大可能代价的值几乎可以是无限的。) 如果网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路由器只要周期性地将没有更新的路由选择表进行刷新就可以了(周期的长短可以从3 0分钟到2个小时)。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例子有: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路由交换协议(IS-IS) 二.具体理解链路状态和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距离矢量(DV)是“传说的路由”,A发路由信息给B,B加上自己的度量值又发给C,路由表里的条目是听来的,虽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但是选出最优路径的同时会引发环路问题,当然,DV协议也使用水平分割,毒性逆转,触发更新等特性来避免,无奈的是,

ENSP 路由协议实验

ENSP 路由协议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常见的RIPv 2 ,OSPF 协议的原理与区别。 2 、熟悉静态路由,RIPv2 ,OSPF 协议的基本配置方法。 【实验内容】 1 、使用静态路由实现不同路由器间业务互通。 2 、使用RIPv2 协议实现不同路由器间业务互通。 3 、使用OSPF 协议(单区域)实现不同路由器间业务互通。 4 、使用OSPF 协议(多区域)实现不同路由器间业务互通。 【实验原理】 请参考教材以及网络资源对以下知识点加深记忆: 静态路由、RIP 、OSPF 、BGP 基本原理 RIPv1 的局限性在大型网络中使用所产生的问题: 1 )RIP 的15 跳限制,超过15 跳的路由被认为不可达。 2 )RIP 不能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导致IP 地址分配的低效率。 3 )周期性广播整个路由表,在低速链路及广域网云中应用将产生很大问题。 4 )收敛速度慢,在大型网络中收敛时间需要几分钟。 5 )RIP 没有网络延迟和链路开销的概念,路由选路基于跳数。拥有较少跳数的路由总是被选为最佳路由即使较长的路径有低的延迟和开销。 6 )RIP 没有区域的概念,不能在任意比特位进行路由汇总。 一些增强的功能被引入RIP 的新版本RIPv2 中,RIPv2 支持VLSM ,认证以及组播更新。但RIPv2 的跳数限制以及慢收敛使它仍然不适用于大型网络。相比RIP 而言,OSPF 更适合用于大型网络: 1 )没有跳数的限制。 2 )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 3 )使用组播发送链路状态更新,在链路状态变化时使用触发更新,提高了带宽的利用率。 4 )收敛速度快。 5 )具有认证功能。 6 )真正的LOOP- FREE (无路由自环)路由协议。 实验一使用静态路由实现不同路由器间业务互通 1 、实验拓扑及描述 · 1.网络中包含三台路由器及两台PC ; · 2.端口连线及设备的IP 编址如图所示; 2 、实验需求 1.完成三台路由器的配置; 2.完成两台PC 的配置;

主动路由协议

对于目前所提出的众多MANET路由协议,协议性能的分析和比较重点集中在DSDv,AODV,DSR和ToRA等几种路由算法上,通过报文发送率、路由开销、路径最优性、吞吐量、平均端到端时延等参数对路由协议的性能进行评估和比较。根据国内外公布的MANET路由协议仿真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各种不同情况的比较下,如不同的数据源数目,不同的节点移动性,不同的自组织网络模型以及不同的网络负载等等,反应式路由协议的性能明显优于先应式路由协议。 根据路由建立时机与数据发送的关系可以把路由协议分为三种:主动路由 协议、按需路由协议、混合路由协议。主动路由协议是事先给定所有路径,并不考虑实际中是否用到具体的路径。这种方式路由的建立、维护的开销都很大,资源要求高,不适合于传感器网络。按需路由协议是在传输中需要路径时才按需要去计算合适的路径,这种方式会产生较大的时延。混合路由协议是综合利用前面两者的一个结合体。由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能量有限,且只具有局部网络信息,一般都是采用按需路由或者是混合路由协议。 根据路由过程中节点的通信模式可以把路由协议分为以下几种:单跳协议,传感器节点把采集到的数据直接发送给基站节点。在这种方式中,如果网络规模较大,则节点的能量会很快耗尽;随着节点数目的增加,网络中的数据冲突也会变得更加严重。洪泛式路由协议,这是一种简单的协议,它不需要维护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路由计算。接收到数据的节点以广播的方式转发给所有邻居节点。虽然这种方式的路由协议实现很直接,但它有严重的缺陷,会带来网络内信息的内爆和交叠。而且对资源有很大的浪费。 平面型路由协议,网络中所有节点都是地位平等的。当一个节点需要发送数据给基站节点时,可以通过其它节点作为中间节点进行转发,最后到达基站节点。也是一种多跳的传输数据的方式。一般来说,在基站节点附近的节点参于数据中转的概率要大于远离基站节点的传感器节点。因此,基站节点附件的传感器节点由于频繁的参于数据转发而会很快的耗尽能源。平面型路由协议实现简单,健壮性好:但建立、维护路由的开销较大,数据传输的跳数多,一般适用于规模小的网络。 层次型路由协议,基本思想是把传感器节点分成不同的簇,簇内部的通信工作由簇头节点完成,同时簇头节点完成数据聚集和融合;少通信的数据量,最后簇头节点还要负责把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基站节点。这种路由协议可以很好的满足传感器网络的可扩展性,适用于大规模的网络。但是簇的维护开销较大,簇头节点是路由的关键节点,其产生和维护都很重要,一旦失效会对路由造成较大影响。 从不同的应用性能角度出发可以将路由协议分为多种类型。 基于查询的路由协议,在环境监测、战场评估等应用中,需要不断查询传感器节点采集的数据;基站节点发出查询任务,传感器节点向查询节点报告采集的数据。在这类应用中,通信流量主要是查询节点和传感器节点之间的命令和数据传输,同时传感器节点的采集信息在传输路径上通常要进行数据融合,通过减少通信流量来节省能量。 地理位置路由协议,它利用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把查询或者数据转发给特定的区域,从而缩小了数据的传输范围。在一些目标跟踪类应用中,往往需要唤醒距离跟踪目标最近的传感器节点,以得到关于目标的更精确位置等相关信息。在这类应用中,通常需要知道目的节点的精确或者大致的地理位置。把节点的位置信息作为路由选择的依据,可以对节点进行域的化分,从而缩小数据发送的范围,还可以帮助完成节点的路由功能,并降低系统专门维护路由协议的能耗。 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协议,它提出对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用特定的描述方式命名,数据传输

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的分析比较

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的分析比较 无线传感网技术是对当今经济和社会进步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对于现代军事、信息技术、制造业等多个重要的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无线路由协议则是无线传感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对于几个典型的平面路由协议和分层路由协议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利弊,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 标签:无线传感网;路由协议;传感器节点 1 无线传感网概述 无线网络即使用无线传输介质的网络。目前有两种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和对等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的无线终端需要配置无线网卡,并通过接入点(AP)连接入网。对等网络即Ad hoc网络,不需要AP的支持,终端设备之间可以直接通信。无线Ad hoc网络又可分为两类,移动Ad hoc网络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前者的终端是快速移动的,后者的结点是静止的或者移动很慢。 无线传感网由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组成,它们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无线网络,相互协作以探测、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区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军事应用、智能家居、环境监测、建筑物质量监控、医疗护理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应用[1]。 无线传感网的系统结构包括监测区域(Sensor Field)、传感器节点(Sensor Node)和汇聚节点(Sink Node)[2]。监测区域中包含了各种需要采集数据的观察对象;传感器节点用于采集观察对象的相关数据,并将处理后数据传给汇聚节点;汇聚节点用于收集由传感器节点传递来数据,并将数据传送到远程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2 无线路由协议 无线路由协议是无线传感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无线传感网的路由协议负责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可靠地传输数据,包括路由选择和数据转发两个功能。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是否有层次,可以将路由无线路由协议分为平面路由协议和分层路由协议[3]。 2.1 平面路由协议 平面路由协议适用于具有平面结构的网络,所有节点之间地位平等,协议相对简单。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一般存在多条路径,可共同承担网络负荷,通常不存在瓶颈,网络具有较强的健壮性。然而,节点的组织、路由的建立、控制与维持所产生的开销需要占用较大的带宽,从而影响网络数据的传输速率。另外,当网络规模较大时需要损耗很大的能量,并且网络的可扩展性较差。因此,平面路由协议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

四种路由协议比较

内部网关协议RIP: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1)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交换的信息是自己的路由表。(2)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信息。RIP协议用UDP报文进行传送。 RIP实现简单,但它能使用的最大距离为15,16是不可到达,所以RIP只适用于小规模网络。RIP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消息传播的快,坏消息传播的慢。 RIP为了防止成环:可以用水平分割的方法,即从本端口接收到的路由,不再从本接口发送出去。 内部网关协议OSPF:使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1)向本自治系统内的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用洪泛法。,路由器向所有相邻的路由器发送信息,这个相邻的路由器再向所有它相邻的路由器发送信息。(2)发送的信息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专题。(3)只有链路状态变化时,才用洪泛法发送信息,OSPF没有RIP那样坏消息传播的慢的问题。而不像RIP那样每隔30s交换一次路由信息。OSPF协议知道全网的拓扑结构图。OSPF更新收敛的快是重要特点。OSPF不用UDP而是直接用IP数据报传送。OSPF的数据包很短,这样可以减少路由信息的通信量。 注:RIP交换的是路由表,即到目的网络的最短距离,RIP就是根据最短距离选路的。OSPF发送的信息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链路状态,即与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度量,如距离,费用带宽。所以交换完路由信息以后,形成数据库,然后利用SPF算法(如Dijkstra静态路由算法)再算出路径,形成SPF树。每个路由单元根据SPF树生成自己的路由表。对OSPF而言,主要的消耗就在SPF的算法处理中,最常用的是Dijkstra静态路由算法。当一条链路down,每台路由器都会获得变化的信息,在网络拓扑更新之后,每台路由器就会重新计算SPT。这样计算SPT的计算量特别大,消耗CPU。。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重新计算SPT就是删除当前的SPT,调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重新构造SPT。所以需要提出一种快速收敛的算法,来消除冗余存储或冗余计算。如下图我们只需要计算第二张图中区域的节点,即只对部分变化的节点重新计算路径,大大减少了计算量。

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DSR_AODV_DSDV [Dynamic Source Routing,动态源路由协议] ●当节点S需要向节点D发送数据的时候,而此时节点S并不知道通往节点D的路径, 此时,节点S便启动路由发现过程 ——DSR协议为反应式(Reactive)路由协议 ●源节点广播Route Request路由请求消息(RREQ消息) ●每个节点均在其向前发送的RREQ消息上附加自己唯一的标识符 [动态源路由协议的路由发现过程] [X,Y]表示附加到RREQ消息上的标识符列表

●如图,节点H同时接收到来自两个相邻节点的RREQ消息:有潜在消息冲突的可能 ●节点C收到来自G和H两个相邻节点发送来的RREQ消息,但C并不再向前发送该消息, 因为节点C已经向前发送过一次RREQ消息

●节点J与节点K均向节点D发送了RREQ消息 ●由于J和K均不知道对方存在,彼此之间是隐藏的,因此这两个节点所发送的消息存 在冲突的可能 ●节点D不再向前发送RREQ消息,因为节点D便是整个路由发现过程的终点目标 ●当目的节点D接到第一个RREQ消息的时候,便往回发送一个Route Reply路由应答消 息(RREP消息) ●RREP消息经由反向路径回传,(反向路径就是和RREQ消息到达路径相反的路径) ●RREP消息当中包含了由S到D的路径,而这条路径就是源节点S所发送的RREQ消息所 确定的 [动态源路由协议的路由应答过程]

●当源节点S接收到RREP消息的时候,它便将RREP消息中所记录的路径缓存起来 ●当源节点S发送数据到目的节点D时,数据分组的首部将包含整个路径的信息,这也是 该算法命名为“源路由”的缘由 ●中间节点使用数据分组中首部包含的“源路由”信息了来决定抵达该节点的数据应该转 发的方向 [动态源路由协议的数据投递过程] [动态源路由协议优化——路径缓存] ●每个节点将通过任何可能的方式所获得的新路径缓存起来 ●当节点S发现一条可以通往节点D的路径[S,E,F,J,D]时,它同样知道有一条可以到达 节点F的路径[S,E,F] ●当节点K接收到路由请求消息Route Request RREQ[S,C,G]后,节点K则同样知道经过 路径[K,G,C,S]可以到达节点S ●当节点F向前传递路由应答消息Route Reply RREP[S,E,F,J,D]时,节点F则可以知道 经过路径[F,J,D]可以到达节点D ●当节点E经过路径Data [S,E,F,J,D]发送数据分组的时候,它则知道它自身可通过路 径[E,F,J,D]可以到达节点D ●一个节点无意中听到其他节点的通信消息的时候,它则将缓存其中它自己所不知道的路 由 ●存在问题:一些陈旧的路由缓存对于系统的开销是一种负担 [动态源路由协议的优点] ●只维持需要通信节点之间的路径——可以减少路由保持对于系统的开销 ●路由缓存机制可进一步减少路由发现过程的开销 ●一次简单的路由发现过程可能产生许多通往同一节点的路径,由于中间很可能用以前的 缓存记录对路由发现消息进行应答

实验四:ARP分析及路由协议分析解析

??计算机网络实验与学习指导基于Cisco Packet Tracer模拟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年级2013 学号2013434151 姓名汪凡成绩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地点C1-422 指导教师常卓 实验项目实验3.3:ARP分析实验3.5:路由协议分析实验日期2016/5/6 实验3.3:ARP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基本的ARP命令。 2.熟悉ARP报文格式和数据封装方式。 3.理解ARP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 (1)ARP简介 1.什么是ARP ARP,即地址解析协议。TCP/IP网络使用ARP实现IP地址到MAC地址的动态解析。网络层使用逻辑地址(IP地址)作为互联网的编址方案,但实际的物理网络(以太网)采用硬件地址(MAC地址)来唯一识别设备。因此在实际网络的链路上传送数据帧时,最终还是必须使用硬件地址(MAC地址)。 ①ARP工作原理 每个主机和路由器的内存中都设有一个ARP高速缓存,用于存放其他设备的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表。当主机欲向本局域网上其他主机发送IP包时,先在本地ARP缓存中查看是否有对方的MAC地址信息。如果没有,则ARP会在网络中广播一个ARP请求,拥有该目标IP地址的设备将自动发回一个ARP回应,对应的MAC地址将记录到主机的ARP缓存中。考虑到一个网络可能经常有设备动态加入或者撤出,并且更换设备的网卡或IP地址也都会引起主机地址映射发生变化,因此,ARP缓存定时器将会删除在指定时间段内未使用的ARP条目,具体时间因设备而异。例如,有些Windows操作系统存储ARP缓存条目的时间为2mim但如果该条目在这段时间内被再次使用,其ARP定时器将延长至lOmin。ARP缓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没有缓存,每当有数据帧进入网络时,ARP都必须不断请求地址转换,这样会延长通信

第五章 路由协议

第五章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主要负责建立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一条消息传输路径,即实现路由功能。路由协议包含了两个方面功能:寻找源节点-目的节点间的最优路径,并将数据分组沿该路径正确转发。传统的Ad hoc网络、无线局域网等网络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服务质量和公平高效地利用网络带宽资源。这些网络路由协议的优化目标通常是网络延时最小化,而能量问题通常不作为一个最主要的优化目标。而在陆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由于节点能量有限,因此路由协议需要高效利用能量,同时,由于传感器网络规模一般较大,节点通常不具有全网拓扑信息,因此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需要在已知局部网络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路径。但是,当前陆地网络的路由协议由于受到种种方面的限制,均不能有效地直接应用于水下网络中,复杂的水下环境给网络层路由协议的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水下传感器节点通信半径和覆盖面积相对于整个网络的规模较小,同时由于水声链路的高度时空动态特性,事先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建立一条完整且固定的通信路径是不现实的,因此水下传感器网络一方面主要采用多跳传输的路由机制,另一方面路由表需要以一定的频率更新以适应网络的动态变化。多跳传输方式需要借助中继节点转发信息,该方式要求多个节点共同协作完成消息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这就涉及中间节点选择的问题,如何选择中间节点从而有效降低传输延迟、提高数据传输率是路由协议主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水下後感器显络迪路由协议还要具备以下特性:①可扩展性,由于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受部署环境的影响造成部分节点或部分链路失效,因此能有效地检测和处理节点失效或移动造成的链路中断,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柘朴是水下一隹感器网络路由协议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②节能性,在水下传感器网络中,节点大都是以电池供电的,电量十分有限,且电池的更换耗时耗力,同时水声信号发射功率相对较大,因此,提高能量效率是对水下传感器网络设计的另一主要目标;③容错性和鲁棒性,在水下感器网络中,节点的失效是很难避免的,造成节点失效的原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此外,水声信道的通信质量也很难保证,这就要求路由协议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有效避免部分节点的失效或链路的中断给整个网络造成影响;④快速收敛特性,由于水下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动态变化,节点能量和水声频谱带宽资源严重受限,因此要求路由算法可以做到快速收敛,以适应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减小通信协议开销,提高信息传输效率。

路由协议有哪些

什么是路由协议? 路由器提供了异构网互联的机制,实现将一个网络的数据包发送到另一个网络。而路由就是指导IP数据包发送的路径信息。路由协议就是在路由指导IP数据包发送过程中事先约定好的规定和标准。 路由协议有哪些? 路由协议主要运行于路由器上,路由协议是用来确定到达路径的,它包括RIP,IGRP(Cisco私有协议),EIGRP(Cisco私有协议),OSPF,IS-IS,BGP。起到一个地图导航,负责找路的作用。它工作在网络层。 路由选择协议主要是运行在路由器上的协议,主要用来进行路径选择。 路由协议作为TCP/IP协议族中重要成员之一,其选路过程实现的好坏会影响整个Internet网络的效率。按应用范围的不同,路由协议可分为两类:在一个AS(Autonomous System,自治系统,指一个互连网络,就是把整个Internet划分为许多较小的网络单位,这些小的网络有权自主地决定在本系统中应采用何种路由协议)内的路由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AS之间的路由协议称为外部网关协议(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这里网关是路由器的旧称。正在使用的内部网关路由协议有以下几种:RIP-1,RIP-2,IGRP,EIGRP,IS-IS和OSPF。其中前3种路由协议采用的是距离向量算法,IS-IS和OSPF采用的是链路状态算法,EIGRP是结合了链路状态和距离矢量型路由选择协议的Cisco私有路由协议。对于小型网络,采用基于距离向量算法的路由协议易于配置和管理,且应用较为广泛,但在面对大型网络时,不但其固有的环路问题变得更难解决,所占用的带宽也迅速增长,以至于网络无法承受。因此对于大型网络,采用链路

版本知识点之路由协议------OER

版本知识点之路由协议------OER OER------优化边缘路由协议,是一种动态策略路由,支持静态和BGP路由,可以根据延迟,吞吐量,链路代价值等来定义相应的策略,从而实现链路的负载均衡。OER最初设计只是为不同的流量选择不同的出口,控制入方向流量的能力是在12.4T才被加入进来。在IOS15.1以后OER又称为PRF技术。 典型的OER应用: 1. 一个企业网承载了大量的应用,如V oIP系统、视频广播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等 2. 企业购买了多个上行链路,分别通往不通的ISP,希望以最优化的方式将不同的流量路由向不同的上行链路。 一、基本概念: OER由两个组件构成分别是: 1,MC主控制器------是OER功能核心即策略制定者 负责处理从BR收集过来的信息(统计数据),并上传策略到BR(注入前缀到IGP)2,BR边界路由器-------策略的实际实施者 BR连接着网络的边界,控制着通过外部链路离开的流量 BR使用newflow自动收集吞吐量和TCP性能信息,或使用ip sla进行主动的应用性能监控。然后BR将流量的测量结果报告给MC。激活了OER就会自动开启了netflow并无法关掉 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商业活动~ MC根据测量结果判断流量类的性能是否满足策略并决定策略变化。然后将策略变化的指示发送给BR。指示BR控制流量类使用原来的路由还是进行动态的策略路由导入。 MC负责维护MC与BR间的会话。MC与BR的通信必须配置key-chain论证保护。 一个OER中必须要有一个MC和一个或多个BR,两者都不可以单独存在。MC和BR可以在同一台路由器上,也可以在单独的路由器上。可以用一台性能不太好的设备做MC,让它只做数据采集后的处理工作。 MC和BR之间的拓扑主要有以下几种:

路由协议的常见分类

可编辑 路由协议的常见分类 网关-网关协议(GGP) 核心网关为了正确和高效地路由报文需要知道Internet其他部分发生的情况,包括路由信息和子网特性。 当一个网关处理重负载而使速度特别慢,并且这个网关是访问子网的惟一途径时,通常使用这种类型的信息,网络中的其他网关能剪裁交通流量以减轻网关的负载。 GGP主要用于交换路由信息,不要混淆路由信息(包括地址、拓扑和路由延迟细节)和作出路由决定的算法。路由算法在网关内通常是固定的且不被GGP改变。核心网关之间通过发送GGP信息,并等待应答来通信,之后如果收到含特定信息的应答就更新路由表。 注意GGP的最新改进SPREAD已经用于Internet,但它还不如GGP普及。GGP被称为向量-距离协议。要想有效工作,网关必须含有互联网络上有关所有网关的完整信息。否则,计算到一个目的地的有效路由将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原因,所有的核心网关维护一张Internet上所有核心网关的列表。这是一个相当小的表,网关能容易地对其进行处理。 外部网关协议(EGP) 外部网关协议用于在非核心的相邻网关之间传输信息。非核心网关包含互联网络上所有与其直接相邻的网关的路由信息及其所连机器信息,但是它们不包含Internet上其他网关的信息。对绝大多数EGP而言,只限制维护其服务的局域网或广域网信息。这样可以防止过多的路由信息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之间传输。EGP强制在非核心网关之间交流路由信息。 由于核心网关使用GGP,非核心网关使用EGP,而二者都应用在Internet上,所以必须有某些方法使二者彼此之间能够通信。Internet使任何自治(非核心)网关给其他系统发送"可达"信息,这些信息至少要送到一个核心网关。如果有一个更大的自治网络,常常认为有一个网关来处理这些可达信息。 和GGP一样,EGP使用一个查询过程来让网关清楚它的相邻网关并不断地与其相邻者交换路由和状态信息。EGP是状态驱动的协议,意思是说它依赖于一个反映网关情况的状态表和一组当状态表项变化时必须执行的一组操作。 内部网关协议(IGP) 有几种内部网关协议可用,最流行的是RIP和HELLO,另一个协议称为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这些协议没有一个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RIP可能是最常见的IGP协议。选择特定的IGP以网络体系结构为基础。 RIP和HELLO协议都是计算到目的地的距离,它们的消息包括机器标识和到机器的距离。一般来讲,由于它们的路由表包含很多项,因此消息比较长。RIP和HELLO一直维护相邻网关之间的连接性以确保机器是活跃的。 路由信息协议使用广播技术。意思是说网关每隔一定时间要把路由表广播给其他网关。这也是RIP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会增加网络流量,降低网络性能。 HELLO协议与RIP的不同之处在于HELLO使用时间而不是距离作为路由因素。这要求网关对每条路由有合理的准确时间信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HELLO协议依赖于时钟同步消息。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是由Internet工程任务组开发的协议,希望它能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IGP.用"最短路径"来描述协议的路由过程不准确。更好一些的名字是"最优路径",这其中要考虑许多因素来决定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由。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