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考试采用教材:《社会政策与法规》,叶海平、李冬妮编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性质与学习目的:

《社会政策与法规》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

社会政策与法规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社会政策与法规是国家的重要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体现着一个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水平,也决定着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实现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本课程的目标在于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与法规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的大量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的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考核,要求结合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方面的具体案例进行,以求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篇社会政策与法规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要求

1、了解: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概念、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区别和联系、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价值观基础。

3、掌握: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原则、社会政策转化为立法的条件和程序、社会政策法规价值观概念、社会政策法规价值观的特征、社会政策与法规价值观对政策法规过程的影响、社会政策法规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

二、考核知识点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涵义。

2、社会政策转化为立法的条件和程序。

3、社会政策法规的涵义及其特征。

4、社会政策与法规价值判断的基本要求。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形成和发展

识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涵义。

第二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关系

1、识记:

(1)政策转化为立法的条件。

(2)政策转化为立法的程序。

2、领会:政策与法规的关系

3、应用:应用政策转化为立法的条件和程序的原理来分析新的政策如何转化为立法。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价值观基础

1、识记:

(1)社会政策法规价值观的涵义。

(2)社会政策法规价值观判断的基本要求。

2、领会:社会政策法规价值观对政策法规过程的影响。

3、应用:应用政策法规价值观的判断原理分析现有的政策法规。

第二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原理

一、学习要求

1、了解:社会政策法规的本质、特征和功能。

2、理解: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本质和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本质。

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特征。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本质

1、识记: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本质

①社会政策与法规是一种政策措施,不仅仅因为这种措施是由政党和政府机关等政治性组织制定和推行的,更重要的是因为政策法规涉及人民大众、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和大局。

②社会政策与法规是人们利益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国家政权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代表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另一方面,党和政府的社会政策与法规也承担着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任务。

③社会政策与法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2、领会:社会政策与法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特征

1、识记:

(1)社会政策与法规是由政治制度制定和实施的。这一项与社会政策法规具有政治举措、利益体现的本质相对应。

(2)社会政策与法规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这一项与社会政策法规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相对应。

(3)社会政策与法规具有突出的系统性。这一项指出了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目的性。

2、领会:

(1)社会政策与法规只能由政治组织制定和实施。

(2)社会政策与法规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是唯一的环节,但是它具有独特的指导实践的意义。

(3)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系统特性。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功能

1、领会: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引导功能

(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调控功能

(3)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促进功能

2、应用:举例说明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功能

第三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一、学习要求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是政策法规运行过程的第一和首要的阶段,是社会政策与法规研究的核心。

1、了解: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涵义、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依据、原则和程序。

2、理解和掌握: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原则和程序。

二、考核知识点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原则(社会效率和公正原则、利益原则、系统原则、连续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程序(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合法化)。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依据

领会: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历史经验依据。

第二节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的原则

1、识记:

(1)社会效率和公正原则。

(2)利益原则。

(3)系统原则。

(4)连续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6)试验原则。

2、领会: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尤其是必须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利益原则的根据。正确处理利益原则的几个方面。

(3)把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过程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4)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连续性与变动性的关系。

(5)社会政策与法规可行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6)试验原则的认识论根据及其必要性、试验原则的贯彻实施。

3、应用:分别运用上述五个原则分析新政策法规的制定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程序

1、识记:本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必须认真识记六个程序

2、领会:

(1)问题的发现和界定、问题的诊断

(2)目标的确立必须注意五个问题

(3)方案设计的五个步骤

(4)方案后果预测的两个方面

(5)方案抉择的基本标准、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6)政策法规合法化的程序

3、应用:运用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程序分析和解释某一项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

第四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

一、学习要求

1、了解: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执行是政策与法规运行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将政策法规目标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

政策法规执行的涵义、特点、意义和原则,政策法规执行的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

2、理解和掌握:社会政策法规执行的五个原则,准备阶段的五个步骤,实施阶段的五个方面工作。

二、考核知识点

1、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五个原则。

2、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准备阶段(五个步骤)。

3、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实施阶段(五个方面)。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涵义、特点和意义

1、识记: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涵义和特点。

2、领会: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现实性、综合性、具体性和灵活性。

第二节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原则

1、识记:

(1)目标和手段相统一。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3)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相统一。

(4)及时果断与效益实现相统一。

(5)领导和群众相统一。

2、领会:

(1)目标和手段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尤其是注意执行的灵活性问题。

(3)对实事求是前提下的开拓创新要有正确的认识。

(4)及时果断和实践效益之间固然有联系,但是,前者也必须以后者的实现为前提。

(5)关键在于人民群众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准备阶段

1、识记:

(1)制定计划。

(2)组织落实。

(3)政策法规宣传。

(4)物质准备。

(5)典型试验。

2、领会:

(1)制定计划的涵义、类型、程序和原则。

(2)组织落实的涵义、要求。

(3)政策法规宣传的涵义、内容、原则。

(4)物质准备的涵义、内容、要求。

(5)典型试验的涵义、步骤。

3、应用:运用上述原理于实际的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过程。

第四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实施阶段

1、识记:

(1)指挥实施工作。

(2)协调实施工作。

(3)监督实施工作。

(4)控制实施工作。

2、领会:

(1)指挥实施的涵义、作用、基本要求、具体方式。

(2)协调实施的涵义、类型、基本要求。

(3)监督实施的涵义、内容、作用、程序。

(4)控制实施的涵义、步骤、具体方式、原则和要求。

3、应用:运用上述原理于实际的政策法规执行过程。

第五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评估

一、学习要求

一个完整的社会政策与法规运行过程,除了科学合理的制定和有效的执行外,还需要对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后的效果进行判断,以确立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价值,这种活动就是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人们才能够判断某一政策法规本身的价值,从而决定政策法规的延续、革新或终结;同时,还能够对政策法规过程的诸阶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政策法规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

1、了解: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政策法规评估的标准、政策法规评估的过程及总结。

2、理解和掌握:政策与法规评估的概念、评估的标准和评估的程序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

1、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概念、类型。

2、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效果。

3、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标准。

4、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程序过程。

5、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途径。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评估原理

1、识记:

(1)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概念。

(2)政策法规评估类型。

2、领会:

(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尤其对于正式评估要有充分的理解。

(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理解政策法规内部操作人员评估、专职评估人员评估和外部(各类机构、团体、组织)评估三类方式各自的利弊。

(3)事前评估的涵义、内容、要求,执行评估的涵义、内容,事后评估的涵义、主要任务、基本要求。

3、应用:运用上述原理于某一政策法规的评估实例之中。

第二节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标准

1、识记:

(1)政策与法规效果的涵义、类型。

(2)政策法规评估的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标准、效率标准、公正标准、回应度标准)。

2、领会:

(1)政策法规直接效果的涵义、要求。附带效果的涵义,意外效果的两种情况,潜在效果的涵义,象征性效果的涵义。

(2)生产力标准是政策法规评估的首要标准,效益标准的具体应用,效率标准的涵义、核心内容,公正标准的涵义,政策法规回应度的涵义。

3、应用:运用上述原理

(1)实际政策法规评估类型的判断。

(2)实际政策法规评估标准的设定。

第三节社会政策法规评估的过程及总结

1、识记:

(1)政策法规评估过程三阶段。

(2)推进政策法规评估的途径。

2、领会:

(1)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

(2)政策法规评估的制度化。

(3)建立独立的评估组织。

(4)明确政策法规目标、精选评估对象。

(5)建立政策法规评估信息系统。

第六章社会政策与法规周期和政策法规系统的完善

一、学习要求

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执行——评估——终结构成了某项政策运行的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中运行的政策法规的基本原理、结构、类型、要素和功能等等构成一个系统。对这个系统的改进和完善是为了使其更好地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1、了解: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终结。

(2)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周期运行。

(3)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改进的客观要求。

(4)提高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系统的能力。

2、理解:

1、社会政策与法规终结的涵义、类型等。

2、社会政策与法规终结的作用。

3、社会政策与法规周期的涵义。

4、提高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能力的四个方面。

3、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终结和周期

1、识记:

(1)政策法规终结的涵义。

(2)导致终结的涵义。

(3)终结的四种类型。

(4)终结的四种具体形式。

(5)终结的四种作用。

(6)政策法规周期的涵义。

2、领会:社会政策法规终结与周期的关系。

3、应用:运用上述原理分析具体的政策法规终结。

第二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改进的客观要求

领会:

(1)政策法规系统的改进是由政策法规作为社会利益关系和体现这个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2)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政策法规系统改进的动力和基本依据。

(3)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政策法规系统的改进过程。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能力的提高

领会:

(1)确认政策法规问题是提高政策法规系统的首要环节。

(2)政策法规作为人们利益关系的具体表现,提高利益整合能力,就必然成为政策法规系统运行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3)政策法规制定是政策法规系统运行的首要环节,是提高政策法规系统运行能力的主要方面。

(4)政策法规系统执行能力是制约政策法规的效益与效率,并进而影响政策法规系统能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第二篇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方法论

第七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信息系统及其建设

一、学习要求

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的运作就是运用掌握的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就各种社会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再从这些方案中作出优化选择的过程。因此,政策法规方案信息及其系统是政策法规科学化与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1、了解:信息是政策法规方案的基础,信息的特性,信息的谋划,信息系统的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运用范围与功能特征,支持系统的结构、开发和应用。

2、理解和掌握:

(1)政策法规决策信息的涵义和特征。

(2)政策法规决策信息的谋划的步骤。

(3)政策法规决策信息的系统的建设。

二、考核知识点

1、政策法规决策信息的涵义。

2、政策法规决策信息的特性。

3、政策法规决策信息的来源渠道。

4、政策法规决策信息的的谋划形成(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储存、信息输出、信息反馈)

5、政策法规决策系统的涵义。

6、政策法规决策系统的构成。

7、政策法规决策系统的人员结构和素质。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和信息

1、识记:

(1)政策法规决策信息的涵义。

(2)政策法规决策信息的特性(真实性、及时性、适用性、系统性)。

(3)政策法规决策系统的来源渠道(政务信息、经济信息、大众传媒信息、各种社会团体的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

(4)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分析、综合、推导)、传递信息、信息储存、信息输出、信息反馈。

2、领会:政策法规决策系统的建设,包括系统的机构或者部门构成、人员结构和素质要求等。

第二节社会政策与法规决策支持系统

领会:

(1)政策法规决策支持系统的运用范围和功能特征。

(2)政策法规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

(3)政策法规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第八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预测方法

一、学习要求

政策法规都是面向未来的,所以总是离不开预测的。可以说离开了预测,就不能制定科学的正确的政策法规。政策法规预测是指运用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未来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法规的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

1、了解:政策法规预测的涵义,预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政策法规预测的分类和内容,预测的步骤,预测的基本原理,预测的科学理论,预测的基本方法等。

2、理解和掌握:政策法规预测的涵义、必然性、类别、内容、步骤、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1)政策法规预测的定义。

(2)政策法规预测的各种类型和四个方面的内容。

(3)政策法规预测的五个步骤。

(4)政策法规预测八种基本原理。

(5)政策法规预测的基本方法。

(6)政策法规预测必须注意的若干问题。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政策法规预测的基本涵义

1、识记:

(1)政策法规预测的定义。

(2)政策法规预测的分类。(按预测时间的长短划分、按预测的性质和方式划分、按预测的范围划分)

(3)政策法规预测的内容。

(4)政策法规预测的五个步骤(确定预测目标,进行调查,研究并确定合理结构,选择方法,论证结果)。

2、领会:

(1)政策法规预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政策法规预测的内容。

第二节政策法规预测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理论

识记和领会:政策法规预测的可知性原理、连续性原理、类比性原理、可控性原理、反馈性原理、系统性原理、创造性原理。

第三节政策法规预测的方法

1、识记:

(1)信息预测方法。(信息透视法、信息类比法、信息分析综合法、信息推导法、信息浓缩法)

(2)确定型预测方法和非确定型预测方法。

(3)逻辑预测方法和非逻辑预测方法。

2、领会:预测方法的正确应用:(1)预测方法的选择。(2)处理预测中出现的偶然问题的方法。

3、应用:运用预测方法分析和处理某一特定的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定。

第九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决策方法

一、学习要求

科学地决策是政策法规研究首要的基本职能,它直接关系到政策法规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关系到社会工作和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因此,学习和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已成为我国广大社会工作和管理人员的一项紧迫任务。

1、了解:专家决策法的涵义、类型,德尔斐法的涵义、特性、应注意的问题、改进和完善,模拟决策法的定义、优越性、步骤,方案前提分析法,鱼缸决策法等。

2、理解:各种决策方法的涵义、特点,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3、掌握:能比较深刻地把握决策方法的基本要求,能结合实际加以运用。

二、考核知识点

1、专家决策法的涵义、类型。

2、德尔斐法的涵义,特性。

3、德尔斐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4、模拟决策法的涵义。

5、模拟决策方法的优越性。

6、实施模拟法的步骤。

7、方案前提分析法的涵义、优点及其实施。

8、鱼缸决策法的涵义、形式。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专家决策法

1、识记:专家决策法的涵义,专家决策法的类型(个人判断决策法、集团头脑风暴法),集团风虹决策法的二种基本形式(包括涵义、规则、具体实施步骤等)

2、领会和掌握:专家决策法的各种类型。

3、应用:

4、运用专家决策法于某一具体政策法规的决策过程。

第二节德尔斐法

1、识记:德尔斐法的涵义,德尔斐法的特性(匿名性、信息反馈、统计特性)。

2、领会:德尔斐法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德尔斐法的改进和完善。

第三节模拟决策法

1、识记:模拟决策法的涵义,模拟法的优越性,实施模拟法的步骤(建立模型、模型运行、分析模型)。

2、应用:运用模型法于某一具体的政策法规制定过程。

第四节方案前提分析决策法和鱼缸决策法

识记和领会:

(1)方案前提法的涵义和实施步骤。

(2)鱼缸决策法的涵义和三种形式。

第十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分析方法

一、学习要求

社会政策与法规分析方法贯穿于政策法规运动过程的始终。基本的分析法是系统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价值(定性)分析法。

1、了解:系统分析的概念与作用,系统分析的内容,系统分析的要素和过程,定量分析的由来、作用及其局限性,价值分析的涵义、类型、方法。

2、理解:系统分析的概念、基本内容、要素和过程,定量分析的由来,价值分析的难点等。

3、掌握:要求能够运用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分析和处理现实的政策法规过程。

二、考核知识点

1、系统分析的概念。

2、系统分析的内容。

3、系统分析的要素和过程。

4、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5、价值分析的涵义。

6、价值分析的类型。

7、价值分析的方法。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系统分析方法

1、识记:系统分析的涵义系统分析的内容(整体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相关层次、环境层次)系统分析的要素(目标、备选方案、效果、标准、模型)系统分析的过程(规划、搜寻、预测、模型化、综合)

2、领会:系统分析的涵义和作用。

3、应用:运用系统分析法于某一具体政策法规的运行系统分析。

第二节政策法规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

识记: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价值分析

1、识记:

(1)价值分析的涵义。

(2)价值分析的类型(义务论、目的论、本质论)。

(3)价值分析的方法。

2、领会:超伦理的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系统的运行及其改进措施

一、学习要求

探索政策法规运行的规律,加强政策法规运行整体效益的考察、养活其负效益和不合理性,增强其正效益和合理性,将使政策法规对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1、了解:社会政策法规运行的内在规律,政策法规的运行状况和运行机制,改进我国政策法规运行状况和机制的措施。

2、理解和掌握:社会政策法规运行的自身(内在)规律、运行状况和运行机制

二、考核知识点

1、政策法规效力规律;

2、政策法规利益规律;

3、政策法规良性运行的条件;

4、改进我国政策法规运行状况和机制的措施。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会政策与法规运行规律性的根据

1、领会:社会发展规律决定政策法规运行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制约政策法规运行规律。

第二节社会政策与法规自身(内在)运行规律

1、识记:

(1)政策法规自身(内在)运行规律的基本内涵。

(2)政策法规效力规律(政策法规正效力周期规律、政策法规负效力周期规律)

(3)政策法规利益规律(内涵、损益规律、补偿规律)

2、领会: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化的规律,政策法规损益补偿的要求和标准。

3、应用:运用上述规律性的知识于政策法规运行周期的分析。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法规的运行状况和机制

领会:政策法规良性运行的条件,我国政策法规系统运行的状况所存在的问题,运行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改进我国政策法规运行状况和机制的措施

识记和领会:

(1)强化政策法规研究机构的政策法规咨询功能。

(2)改进政策法规决策系统。

(3)加强政策法规执行机构的分解和立案功能。

(4)强化我国政策法规的监控机制。(这方面的举措考试时可以根据我国政策法规上实际状况给予必要的发挥)

第三篇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解析论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

一、学习要求

1、了解: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概念;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分类及体系。

2、理解: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特征;国内外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历史演变;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立法原则。

3、应用:从特点和历史演变中找出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演变规律,进而评价和思考我国当前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二、考核知识要点

1、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概念。

2、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特点。

3、中外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发展演变的主要历史阶段。

4、制定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原则。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概述

1、识记:

(1)社会保障的概念。

(2)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概念。

(3)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与其它政策法规的区别和联系。

2、领会: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特点。

第二节西方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1、识记:西方社会保障立法开始的年代和标志性事件。

2、领会:西方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阶段。

3、应用:

(1)“西方福利国家”社会福利计划的基本原则和在各国实行的简况。

(2)70年代后期开始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思考。

第三节中国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历史与现状

1、识记: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开始的年代和标志性事件。

2、领会:党领导下的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工作的演变阶段。

第四节社会保障的国际立法

1、识记:国际劳工组织。

2、领会:《第102号公约》。

第五节当前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弊病和发展思路

1、领会: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2、应用:我国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发展思路。

第六节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基本原则

1、识记:

(1)生存权保障思想。

(2)社会公平。

(3)社会连带思想。

(4)自我保障。

2、领会:

(1)生存保障原则。

(2)公平与效率结合的原则。

(3)社会化原则。

(4)保障水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5)基本生活原则。

(6)自我保障与群体调剂相结合原则。

3、应用:

(1)保障水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社会政策法规基本原则间的关系。

第七节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分类

1、识记: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规范形式。

2、领会:我国社会保障的种类和体系。

第十三章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

一、学习要求

1、了解:社会保险及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的概念;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特点;社会保险的主要类型。

2、理解:我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改革的主要阶段;当前我国社会保险主要政策和法规。

3、应用: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当前的社会保险主要政策与法规。

二、考核知识要点

1、社会保险的概念;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

2、各类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改革的背景、主要阶段,以及主要的社会保险政策法规。

3、结合现实,理解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概述

1、识记:

(1)社会保险概念。

(2)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概念。

(3)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的开端。

2、领会:

(1)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的特点。

(2)制定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的原则。

(3)当前我国社会保险政策与法规概况。

第二节养老保险政策与法规

1、领会:

(1)城镇养老保险改革阶段与政策法规。

(2)农村养老保险改革阶段与政策法规。

2、应用:

(1)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城镇养老保险政策与法规。

(2)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与法规。

第三节失业保险政策与法规

1、识记:失业保险主要政策法规的发布。

2、领会:

(1)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

(2)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阶段。

(3)《失业保险条例》的主要内容。

3、应用: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失业保险政策与法规。

第四节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政策与法规

1、领会:

(1)城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

(2)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

(3)工伤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

(4)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

2、应用:

(1)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医疗保险的政策与法规。

(2)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工伤保险的政策与法规。

(3)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生育保险的政策与法规。

第五节社会保险费的征缴

领会:《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主要内容。

第十四章社会救济政策与法规

一、学习要求

1、了解:社会救济的概念;社会救济政策与法规的概念;社会救济政策与法规的特点;社会救济政策与法规的主要种类。

2、理解:制定社会救济政策法规的原则;社会救济的对象和范围;城市和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与法规的演变;灾害救助政策与法规的演变;特殊人员救济的主要政策与法规。

3、应用: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当前城市救助、农村救助和灾害救助政策法规。

二、考核知识要点

1、社会救济政策法规概念、特点和主要种类。

2、各种社会救助政策法规的对象、制定的依据和原则。

3、各种社会救助政策法规的演变过程。

4、现行主要的社会救助政策和法规。

5、结合现实理解现行主要的社会救助政策与法规。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会救济政策与法规概述

1、识记:

(1)社会救济概念;社会救济政策与法规概念。

(2)社会救济政策与法规的特点。

(3)社会救济政策与法规的种类。

2、领会:

(1)制定社会救济政策与法规的原则;

(2)社会救济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节城市救助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1、识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发布。

2、领会:

(1)城市社会救助政策法规演变。

(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主要内容。

3、应用: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城市救助政策与法规。

第三节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与法规

1、识记:

(1)《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发布。

(2)《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发布。

(3)《全国救灾扶贫经济实体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

2、领会:

(1)农村五保户救助政策与法规的演变和主要内容。

(2)农村扶贫救助工作政策法规的演变。

(3)现行农村扶贫救助工作主要政策与法规。

3、应用: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与法规。

第四节灾害救助政策与法规

1、识记:救灾扶贫周转金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发布。

2、领会:

(1)救灾政策法规的依据和原则。

(2)救灾政策法规的演变。

3、应用:结合现实,分析我国现行救灾工作政策与法规的状况。

第五节特殊人员救济政策与法规

1、识记:

(1)精减退职职工救济问题的由来和主要救济形式。

(2)特殊对象救济的概念。

(3)主要的特殊救济对象。

2、领会:了解主要的特殊人员救济政策与法规。

第十五章社会优抚政策与法规

一、学习要求

1、了解:社会优抚对象;社会优抚政策法规的特点。

2、理解:社会优抚政策与法规的演变;当前主要的社会优抚政策法规及其内容。

3、应用: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社会优抚政策法规。

二、考核知识要点

1、社会优抚政策与法规的特点。

2、军人优待主要政策与法规及其内容。

3、烈士褒扬主要政策与法规及其内容。

4、退役军人安置主要政策与法规及其内容。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会优抚政策与法规概述

识记:社会优抚政策与法规的特点。

第二节军人优待政策与法规

1、识记:军人优待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

2、领会:军人优待的主要政策法规。

3、应用: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军人优待政策法规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革命烈士褒扬政策与法规

1、领会:

(1)烈士褒扬政策法规的演变过程;

(2)烈士褒扬的主要政策法规。

2、应用: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烈士褒扬政策法规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四节退役军人安置政策与法规

1、识记:退役军人安置的主要类型。

2、领会:

(1)退役军人安置的意义和主要种类。

(2)退伍义务兵安置主要政策法规及其内容。

(3)退役志愿兵安置主要政策法规及其内容。

(4)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主要政策法规及其内容。

3、应用: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退役军人安置政策法规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十六章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与法规

一、学习要求

1、了解: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与法规的概念;特殊福利政策与法规概念。

2、理解: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的特点;社会福利工作性质的演变;职工福利制度的改革措施;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权益的福利政策与法规。

3、应用:结合现实,理解现阶段社会福利业发展政策法规的目标、措施和具体政策。

二、考核知识要点

1、有关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的基本概念。

2、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的特点和演变。

3、职工福利的改革。

4、特殊福利政策法规的对象、演变及主要内容。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的演变

1、识记:社会福利政策法规的概念。

2、领会:

(1)社会福利政策法规的特点。

(2)社会福利政策法规性质的演变。

3、应用:现阶段社会福利政策法规的目标、措施和具体政策。

第二节职工福利政策与法规

1、领会:职工福利政策与法规的改革措施。

2、应用: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我国现行职工福利政策法规。

第三节特殊福利政策与法规

1、识记:特殊福利政策与法规的概念。

2、领会:

(1)保障妇女儿童特殊权益政策法规中的福利内容;

(2)保障残疾人特殊权益政策法规中的福利内容;

(3)保障老年人特殊权益政策法规中的福利内容。

3、应用: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我国现行特殊福利政策与法规。

第十七章社区工作政策与法规

一、学习要求

1、了解:社区概念;社区要素;社区的分类;街道、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的概念。

2、理解:社区工作政策法规的制定原则;社区管理工作主要政策与法规;社区服务主要政策与法规;社区经济工作主要政策与法规。

3、应用:结合我国社区建设状况,了解和理解现行社区工作政策与法规,包括地方性政策与法规。

二、考核知识要点

1、有关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

2、社区工作政策法规的演变。

3、现行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的主要政策与法规。

4、结合社区建设现状理解社区工作政策与法规。

三、考核要求

第一节社区与社区工作政策法规

1、识记:

(1)社区概念。

(2)社区要素。

(3)主要政策法规的发布。

2、领会:社区工作政策与法规制定原则。

第二节社区管理政策与法规

1、识记:

(1)社区的划分。

(2)街道概念。

(3)村民委员会概念。

2、领会:

(1)街道社区的特点。

(2)街道管理政策法规。

(3)居民委员会工作。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主要内容。

(5)农村社区工作。

(6)《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主要内容。

3、应用:结合我国社区建设现实,理解现行社区管理政策与法规。

第三节社区服务政策与法规

1、领会:

(1)现代社区服务在社区工作中的位置。

(2)社区服务政策法规的形成、发展和演变。

(3)现代社区服务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

2、应用:结合现实理解十四部委《关于加快社区服务业的意见》。

第四节社区经济工作政策与法规

1、领会:

(1)社区经济工作政策与法规的特点。

(2)社区经济工作政策与法规的主要内容。

2、应用:结合现实了解和理解社区经济工作政策与法规。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社会政策与法规”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专科)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6学分。为了保证考试质量,本考试大纲在力求考试内容具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试要求标准化。

二、本考试大纲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各章考核点的考核目标(要求);其中,“应用层次”在实施中可进一步细分成“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能力层次要求为递进等级关系。

(1)识记:要求考生能了解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即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的涵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3)应用:包含“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本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较简单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综合应用:要求考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方式及时间:本课程采用闭卷书面考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四、学习方法指导: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并力求结合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方面的具体实际安全进行学习,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以大纲为依据,以指定教材为基础,防止脱离和删改。

六、关于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细目都是考试内容。考试命题要覆盖到章、节,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2)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值比例大致为:识记点20%,领会点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本课程试题的难易程度,应按“易、较易、较难、难”四个层次,合理分配,其比例一般以2:3:3:2为宜。应当注意:试题的难度同“能力层次”不是同一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的试题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将二者混淆。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与法规

2、社会政策法规的系统分析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预测方法按其性质和方式划分,可分为()。

(1)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2)目标性预测和探索性预测;

(3)宏观预测、中观预测和微观预测;(4)总政策法规预测、基本政策法规预测和具体政策法规预测

三、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是正确的,将其全部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或漏选均不给分)

1、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的特点

(1)现实性(2)系统性(3)综合性(4)具体性(5)灵活性

四、判断改错题(首先判断对或错;若错,请划出错处并加以改正)

1、社会政策法规的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没有严格规定的评估。

2、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中的方案决择要达到最优目标是困难的,因而,一般只有采用满意标准,遵循“有限合理性”原则。

五、简答题

1、简述政策法规执行的“目标与手段相统一”的原则。

六、论述题

1、请结合现实,论述我国政策法规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七、案例分析题

“我党在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试问该案例运用了怎样的决策方法,试分析之。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 课题 讲授 社会实践 绪论 3 3 社会 4 4 社区 4 4 四 人的社会化 4 4 五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4 4 六

社会制度 4 七 社会结构 3 3 八 社会行动 4 4 九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3 3 十 社会问题 3 2 5 社会控制 3 3 十二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4 4 总计 45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_章绪论 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 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 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 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 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重点:社会群体的概念、家庭的社会功能、社会组织的含义特征及其构成和分类。 难点: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过程。 第六章社会制度 了解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以及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与类型;认识社会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及社会制度的变迁。 重点:社会制度的涵义、特征、构成、功能。 难点: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化模式。 第七章社会结构 了解社会结构的含义和类型;初步认识各种社会分层理论;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调查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制度化安排与变迁。 重点:社会结构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难点:社会分层的理论。 第八章社会行动 了解社会行动的定义、类型及模式;了解和认识社会行动方式、特别是集体行为的原因、过 程、类型和—?般特征。 重点:社会行动的概念、类型、方式;集体行为。 难点:社会行动研究。 第九章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 了解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认识社会发展的要素、类型及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模式和演进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社会发展的要素及类型与理论模式、中国现代化研究。 难点:中国现代化演进过程的基本特征。 第十章社会问题 了解社会问题的涌义、特征和类型;了解各类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和认识

《材料物理》 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材料物理 英文名称:Physics of Material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课程代码:080114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学分:2.5 四、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掌握材料物理(能带论、晶格振动、材料磁性)的基本理论,具备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功能材料的物理(电学、热学、磁学、光学)现象与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能力; 3、了解功能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材料物理性质的基本理论。晶体结合、能带论、晶格振动与热学性质、

材料的磁性 教学难点: 能带论、材料的磁性、材料的介电性、超导电性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从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物理现象为引导、探讨产生光、电、磁的材料物理本质,掌握重要的理论。。 教学手段: (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2)强调研究思路的创新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基本理论学习介绍后再增加介绍其带来新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突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总体安排 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2h) 第一章晶体结构(4h) 1.1 晶格的周期性 1.2晶格的对称性 1.3 倒格子 1.4 准晶 第二章晶体结合 (4h) 2.1晶体结合的普遍描述 2.2 晶体结合的基本类型及特性

《民政工作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民政工作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民政工作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ivil Administration Work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 + 学生自学 使用教材:《民政理论与实务培训教材》.民政部人事教育司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2006 年6月第1版. 教学参考书:1.《新编民政概论》.李少虹.农业出版社出版.1993年. 2.《民政工作原理》.金双秋,李少虹.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 年. 3.《民政职业道德》江焕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4.《民政管理发展史》杨剑虹,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 5.《民政工作导论》陈鸿君,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一、课程性质、任务 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学习本课程者需要对“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工作概论”、“社会政策”等知识点有相当了解。 2.课程任务 该课程包括婚姻登记管理、收养登记管理、社团登记管理、民办非企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优抚、退伍安置、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行政区划、社会福利事业、社会福利生产等基础运用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与掌握民政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认识民政、从事民政工作的基本才能,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热爱民政钻研民政的兴趣,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把握民政工作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福利社会化、老龄工作、帮困救助、福利企业、双拥优抚、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服务、民政工作的最新理论前沿与未来发展等有关议题,从而理解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开拓整合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的技术。 三、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约6学时) 基本要求:正确地理解民政的含义,掌握民政的由来和发展,了解民政的对象、任务。 重点和难点:1.民政的基本概念;2.民政的历史渊源;3. 民政工作的对象和任务的可变性;4.两种社会机制的作用与民政的关系;5.民政工作社会化与中国的国情。 基本内容: 一、民政的概念 二、民政的由来与发展 (一)民政事务的起源 (二)民政概念的历史演变 三、民政工作对象与任务 (一)民政工作的对象 (二)民政工作的任务

社会政策 重点

社会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公共政策的目标: 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 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 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越轨社会学教学大纲

《越轨社会学》教学大纲 皮艺军编写

法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 1290 目录 一、前言 (1291) (一)课程性质 (1291) (二)编写目的 (1292) (三)课程简介 (1293) 第一章:越轨的界定 (1293) 第二章:研究方法和学科的定位 (1293) 第三章:宏观理论 (1294) 第四章:中观理论 (1294) 第五章:微观理论 (1294) 第六章:多层次理论 (1294) 第七章到第九章:暴力越轨、性越轨和非诚信越轨。 (1294) 第十章:社会控制 (1294)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295) (一)课程教学目的 (1295) (二)课程要求 (1295)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296) (一)课程主要内容 (1296) 第一章 越轨的界定 (1296)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学科地位 (1298) 第三章 宏观理论 (1299) 第四章 中观理论 (1301) 第五章 微观理论的解释 (1301) 第六章 多层次理论 (1302) 第七章 暴力越轨 (1303) 第八章 性越轨 (1303) 第九章 违背诚信的越轨 (1303) 第十章 越轨的社会控制 (1303) (二)学时分配 (1303) 四、相关教学环节 (1305) 五、复习与思考题 (1306) 六、拓展阅读书目 (1307)

越轨社会学 一、前言 我校开设的越轨社会学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采用自编教材进行讲授的课程。越轨社会学不论在政法院校,还是在国内的文科院校,都应当是一门新的课程。在国内尝试开设这门课程的院校十分罕见。即使像复旦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开这门课的院校里,也没有专门的教材。在中国政法大学这门课程从2003年开设之初就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全校通选课,申报选修人数十分踊跃,当年选修人数高达400多人,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反映这门课视角新颖,方法实用,内容丰富,在重点讲授规范法学的课堂上,这门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由于国内尚未出现有关越轨社会学的系统论著,系统介绍和讲授越轨社会学知识的教材,在国内尚属首例。所参考的资料也十分有限。2004年本校看到这门课程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将《越轨社会学概论》列为《新纪元高等政法院校系列教材》即时予以出版。这是该研究领域内第一部系列讲授越轨社会学的教材。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违反社会价值准则的现象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与伦理学中的悖德行为、犯罪学中研究的违法行为以及刑法学中的犯罪行为相区别。越轨行为被当作与上述行为共同具有内在相似性的行为,其表现形态、发生机制和控制方法都与上述行为相类似。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研究应当成为研究悖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参考。本课程结合越轨现象和行为的观察、统计和分析,重点讲授社会学的方法论,掌握观察越轨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分析经验事实的途径。从而把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发现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研究的顺序来看,如果说法学就是对特定的越轨行为运用法律加以制裁和正式干预的学问。那么,法律所依靠的基础学科是什么,当然是那些有关越轨、违规和犯罪行为机制研究的相关学科。越轨社会学是以人类理性判断的准则、对规则的制定、遵守与违反为起点,这显然是最为基本的知识。 从方法论上来看,法学体系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接受科学意义上的方法论,而主要仰赖于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反之,本学科作为一门整合的学科,任何可以用于观察人类行为的方法都不会受到排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种实证方法都被用于观察越轨。因此,法学只有要这一学科的实证方法为依托,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其价值,才有可能真正跻身于科学之林。 从学科的性质来看,法学是一门规范学科,但在整个规范体系中,法律本身只是一门特定门类的规则。本学科涉及的是一门大规则,是包括法律、道德、习俗、纪律、舆论和人类价值准则在内的大规则。大规则里所涉及的原理,是法学的上位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像社会性是阶级性的上位概念一样。因而,在学科一体化的建构中本学科属于基础学科。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法律只对事实与法律规范的对应关系感兴趣,对违法的原因并不在意。而本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一门违规行为的原因学,这是一门事实学,并不像法学那样关心规范的内容,而是要追索人类创制规范、毁坏规范的原因所在。人类的终极追求,不是对恶行的“报复性反应”,而是要通过事实探明恶最初始的发端并扼制它。 从规范的实现过程来看,法律是对某种危害行为的滞后反应,是在恶行发生之后才去处理作恶的人。法律是以外在的、他律的、强制的形式出现的。被外在力量所束缚才能遵循规范,这并没有把人与动物真正区分开来。本学科所关注的社会价值准则有可能内化成为制约恶性冲动的内部力量,实现自律,这才是人类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从规范的功能来看,法律主要是为了制止人们作恶而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本身就蕴含着不得已的恶。人类社会不仅是为了抑恶,还要扬善。本学科里的那些可以包容法律的大规则,其功能不 1291

教学大纲-安徽大学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A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A 课程代码:GG32001、GG32002 学分/学时:8/136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课程类別: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后修课程: 开课单位: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1. 课程性质:《大学物理A》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2. 教学目标:通过《大学物理A》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 3.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符合下列毕业要求指标点: 1.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 2.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和 工程技术的关系、物理学的发展、学习物理学方法及对学生要求。 (2)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学目的、方法、激发学习物理学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4学时)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1-2 圆周运动 §1-3 相对运动 (1)教学重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和相互关联,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2)教学难点:各物理量的微积分运算、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3学时) §2-1 牛顿运动定律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 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几种常见力的基本作用规律。 (2)教学难点: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4学时) §3-1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 §3-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3 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1)教学重点:变力的功,质点的动能定理;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功能原理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章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4学时) §4-1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4-2 动量守恒定律 §4-3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1)教学重点: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五章角动量守恒与刚体的定轴转动(7学时) §5-1 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5-2 刚体的定轴转动 §5-3 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功能关系 (1)教学重点: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 (2)教学难点: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刚体的转动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七章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10学时) §7-2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7-3 洛仑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

共识_分歧与趋势_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 共识、分歧与趋势: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 陈劲松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随着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经过差不多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既取得了很多共识,也存在一些重要分歧。 [关键词]中国社会学史;共识;分歧;趋势 [作者简介]陈劲松(1967—),男,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088-05 [收稿日期]2008-09-25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社会学被取消,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被迫中断。直到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后,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才又陆续开展起来。本文拟对1979年以来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的成果作比较全面、概括的梳理和评述,并对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未来趋势作初步的展望。 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学史是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发展,不断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并在中国社会发挥自身作用的历史[1](P1)。根据笔者的研究,1979年至今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进程,可以初略地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至1989年为起步阶段,1990年至1999年为争鸣阶段, 2000年至今为深化阶段。 众所周知,1979年随着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有一个问题迫切需要回答,即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状况曾经是怎样的?对于社会学的专业领域来说,对建国初期的早期社会学的引进、发展的回顾总结是社会学重建的重要动力。而对于非专业领域来说,则存在着社会学知识普及化的需求。总之,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之初的现实决定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现实即处于起步阶段。在起步阶段,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1987年出版的两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专著,一部是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一部是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 之所以将1990年至1999年称之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争鸣阶段,主要是社会学史学界因为围绕着第一阶段的研究问题展开了富有意义的争论,其中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上下限、分歧、范围、发展迟缓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取得了部分共识。这个阶段的重要象征就是围绕韩明谟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学社会应用的历史传统》而引发的争论。争论主要在韩明谟与陈树德之间展开,至1994年韩明谟在《社会学研究》第4期发表《中国社会学史不等于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三与陈树德同志商榷》一文,共进行了三轮,持续时间达八年之久,为社会学界所瞩目。 2000年至今是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论,但并不妨碍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继续前行。在经历了起步和争鸣阶段之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似乎更为成熟,并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这一阶段的主要象征性成果是郑杭生、李迎生所著《中国社会学史新编》,杨雅彬专著《近代中国社会学》,闫明专著《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韩明谟专著《中国社会学名家》,郑杭生、刘少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刘少杰专著《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 二、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共识 随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不断展开和争鸣,在一些问题上逐步取得了共识: 其一,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意义上取得了共识。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学史开展相关研究,是中国社会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虽然在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分期问题上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但 88

养老护理员培训大纲及计划1汇编

养老护理师(员)技能培训计划及教学大纲 培训计划 一、培训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二、培训目标 通过本级别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训练,培训对象能够在初级养老护理人员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养老护理概论、技术护理、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护理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制定、安排老人的个案护理计划,达到其符合中级养老护理员的岗位工作要求。 三、培训内容 1、养老服务概论 2、生活照料 3、技术护理 4、康复护理 5、心理护理 四、培训时间 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五级) 180标准学时; 养老护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120标准学时; 高级养老护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120标准学时。 培训大纲 模块1 养老护理概论 (一)培训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节培训,使培训对象能够在初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养老服务的内容、现状以及承德养老服务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二)培训内容

理论知识 1.1居家养老服务 1.1.1居家养老服务的由来 1.1.2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1.2机构养老服务 1.2.1机构养老服务发展及现状 1.2.2国外及香港地区养老服务体系 1.3承德养老服务需求 1.3.1承德养老服务发展历程 1.3.2承德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1.3.3承德养老服务发展前景展望 (三)培训教学方式 传统的理论知识授课方式,配合多媒体教学。 模块2 生活照料 (一)培训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培训,学员能够了解清洁卫生、睡眠照料、饮食照料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及生活照料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掌握并熟悉生活照料的操作步骤,尤其是特殊老人的口腔护理,鼻饲护理及压疮处理。 (二)培训内容 1理论知识 1.1为特殊老人清洁口腔 特殊老人概念 常用漱口液及适应症 取用无菌溶液法 1.2头虱与头虮的处理 药液配制及消毒方法 1.3压疮护理 压疮的好发人群 压疮的分期及临床表现 压疮的各期护理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总学时:60 学分:4 理论学时:60 讨论学时:无 开课学院:社会学院适用专业:社会学 大纲执笔人:庄华峰、马陵合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赵怀娟教学院长审定:周晓光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社会史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系统讲授使学 生掌握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 体现象,析其源、辨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讲述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众传承的互动关系,考察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论理的形成演变过程。社会史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联系。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留出

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社会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本科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史相关理论、社会史研究方法;婚姻生活;信仰习俗;灾害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史;近代社会转型与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特征等。 难点: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学与社会史的嫁接)、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社会变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 中国古代社会史部分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93Z703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实践课 3.课程性质:必修 4.学时/学分:1W/1学分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原理 6.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通过该课程实习,使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 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课程目标3. 能够针对自己的创新设计目标,清晰的讲述创新设计思路、依据和设计结果等,较好的完成答辩;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所示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教学设计。 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四、课程的考核环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自评方式 (一)课程的考核环节 1.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设计表现、到课率等)和业务考核成绩(实习报告的完成及质量情况,答辩情况)组成,均按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业务考核成绩占70%。 2.指导教师按照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对指导的学生进行业务考核,并填写、上报成绩单。 3.课程设计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评定总成绩。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也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号意义说明如下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业务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C = C 1+C 2;C 1为设计说明书、图纸等资料的分数,C 2为答辩得分。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71069 课程名称:社会保障概论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践(实验)学时:0 学分:3 适用对象: 社会工作专业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 先修课程:社会学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并且参照东北石油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而制定,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简介:社会保障概论共分为两大部分内容: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制度发展,社会保障的思想发展,社会保障的理论思考,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等。社会保障的制度实践包括有关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及政府的基本政策之一。其目的是使全体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的情况下,能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和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以及劳动风险的增加,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怎样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使社会保障更好的发挥“减震器”、“安全网”的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社会保障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修读对象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和管理体系的实务,能够实际操作所需的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学习社会保障概论需要先修社会学。社会学不仅为社会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指导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发展。 (六)对先修课的要求: 通过社会学的学习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社会学家的观点。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_2010级社工专业必修课_ 理论学时:__34_ 实践学时:___2__ 一、课程说明 1、开课的意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开课的意义 运用城市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城市发展,不仅是把握城市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是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的一条必经途径。因此,学习城市社会学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关注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的开课对象是社工专业学生,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者将了解如何运用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去分析社城市发展,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实事求是地把握和体察当代中国的国情,运用城市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3)目的与任务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2、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了解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等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识城市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与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如何应用城市社会理论与方法解决城市社会发展问题。 3、课程简表: 二、大纲本文 (一)课程内容与重点难点 第一章绪论 1、学习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B003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64 学分: 4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 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宇宙世界 【目的要求】 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主要内容】 2.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大爆炸宇宙论、天体系统及其演化、银河系。 2.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的结构与起源、太阳的特征与演化、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理解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掌握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2.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3.1 地球环境:地球的圈层构造、大地构造理论、地表形态及其演化、地球大气、地球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