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103班-苏熙涵-1002040313-人类指纹花样的遗传分析实验报告

生物103班-苏熙涵-1002040313-人类指纹花样的遗传分析实验报告
生物103班-苏熙涵-1002040313-人类指纹花样的遗传分析实验报告

人类指纹花样的遗传分析实验报告

苏熙涵生物103班1002040313 实验时间:11月16日晚7:00

摘要:本次实验为数量性状的观察实验,以人类指纹的总指嵴数(TRC)作为所要观察的数量形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实验通过实验印取指纹,学习判别人类指纹的几种类型,并学会分析统计总指嵴数,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遗传分析。

1.引言

在手指、掌面等的皮肤表面,分布着许多纤细的纹线,可分为两种:凸起的嵴纹和两条嵴纹之间的凹陷的沟纹。由不同的嵴纹和沟纹形成的皮肤纹理,总称皮纹,在手指端的则称为指纹。指纹在胚胎发育的第13周开始形成,在第19周完成,指纹性状为多基因决定的性状,属于数量性状,在个体间具有差异,因此也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指纹不仅是具有唯一性的,没有两个个体间指纹一样,而且指纹花样是稳定的,不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根据指纹的花样,可将指纹分为弓形纹、箕形纹、斗形纹和混合型四种不同的类型。弓形纹由几条平行的弧形嵴纹组成,纹线由指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中间隆起呈弓形。箕形纹由几条嵴纹从手指一侧发出,向指尖方向弯曲,再折回发出的一侧,形成一组簸箕状的纹线,因此有一个由三角纹线组成的三叉点或称三角区。斗形纹由几条环形线或螺形线的嵴纹绕着中心点形成一个回路,或者有形成回路的趋势,它有两个三叉点。

量化指纹的方法一般用指嵴数计数法,指嵴数指从指纹中心点到距中心最远的一个三叉点之间划出直线所经过的纹嵴数目,将十个手指的指嵴数相加得总指嵴数(TRC)。弓形纹没有指纹中心和三叉点,纹嵴数为零;普通斗形纹有一个中心、两个三叉点,因而有两个指嵴数,取数值大的一个。在总指嵴数的计数中,无法归类的不作统计。

2.实验过程

用铅笔在20cm×10cm的复印纸上画出10个格子,用于贴印取的指纹,分上下两排,每排五格。在格子的最左边写上“左手”、“右手”,表格上方标注各指名称,并标明姓名、班级。用2B铅笔在纸上将一小块区域涂黑,将手指在涂黑的区域中涂抹,直至第一指节的腹面及两侧均匀涂黑,准备好胶带,将涂黑的指尖一侧轻轻地按在胶面上,慢慢翻转90°,滚压在另一侧。将印好的指纹裁下,贴在对应的位置上,依次印好获得10个手指的指纹。将所得结果扫入扫描仪,在图像处理工具的帮助下区分各指纹类型、统计总指嵴数。对全班数据进行统计,进行遗传分析。

3.实验结果

表一.我的指纹类型及指嵴数、总指嵴数

项目左手右手总指

大指

食指 中指 环指 小指

大指 食指 中指 环指 小指 嵴数 指纹类型 箕形纹 箕形纹 斗形纹 斗形纹 斗形纹 箕形纹 箕形纹 箕形纹 斗形纹 斗形纹

指嵴数

13

15

9

19

16

17

15

11

20

14

149

根据图一的结果,可以判断出十指的指纹类型,在图像处理工具的帮助下可以数出各手指的指嵴数,继而得出总指嵴数。

图一.我的指纹花样图

表二.103班学生指纹类型及总嵴数(TRC )汇总

序号 姓名

别 十个手指的指纹类型

十指四种不同类型的

指纹总数 TRC

左手 右手 大指 食

指 中指 环

指 小

指 大

指 食

指 中

指 环

指 小

弓 箕 斗 杂型 1 苏熙涵 男 箕 箕 斗 斗 斗 箕 箕 箕 斗 斗 0 5 5 0 149 2 刘梦豪 男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0 0 10 0 192 3 赵凯强 男 斗 斗 斗 箕 箕 斗 斗 箕 斗 箕 0 4 6 0 173 4 王中一 男 斗 箕 箕 斗 斗 斗 斗 箕 箕 箕 0 5 5 0 185 5 莫毅 男 斗 箕 斗 箕 斗 斗 斗 箕 箕 斗 0 4 6 0 78 6 赵宁宁 男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0 0 10 0 201 7 郭强 男 斗 箕 箕 箕 箕 箕 斗 箕 箕 箕 0 8 2 0 134 8 赵蔚 男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斗 0 0 10 0 169 9 李松 男 斗 箕 弓 箕 箕 箕 箕 箕 箕 箕 1 8 1 0 72 10 许艺殊 男 斗 箕 箕 斗 箕 斗 箕 箕 斗 斗 0 5 5 0 141 11 李夏 男 斗 箕 箕 斗 箕 斗 箕 箕 斗 箕 0 6 4 0 151 12 滕瑞芳 女 斗 斗 杂 斗 斗 斗 箕 箕 斗 斗 0 2 7 1 153 13

王雅栋

女 斗 箕 箕 箕 弓 箕 箕 箕 箕 箕

1

8

1

88

14 陈烨女箕箕箕箕箕箕箕箕箕箕0 10 0 0 73

15 张一凡女箕箕箕斗箕箕箕箕斗斗0 7 3 0 132

16 吴晓巍女斗斗箕斗箕箕斗箕斗箕0 5 5 0 169

17 车晓梦女箕斗斗斗斗箕斗箕斗斗0 3 7 0 165

18 杨梦平女箕斗箕斗箕箕箕箕斗箕0 7 3 0 132

19 任惠钰女斗箕箕箕斗斗箕箕斗箕0 6 4 0 139

20 龚路遥女箕箕斗斗斗箕斗斗斗箕0 4 6 0 162

21 范宝琦女斗箕箕箕箕箕箕箕斗箕0 8 2 0 93

22 杨佳莹女斗箕斗斗斗斗箕箕斗箕0 4 6 0 128

23 黄筱婷女斗斗斗斗箕斗斗斗斗箕0 2 8 0 146

24 张毓晋女箕斗斗斗斗斗箕斗斗箕0 3 7 0 128

25 李丹女斗斗斗斗斗斗斗斗斗斗0 0 10 0 195

26 崔迪女斗斗斗斗箕箕斗箕斗斗0 2 8 0 178

27 李琦女斗箕斗斗斗斗斗斗斗斗0 1 9 0 142

28 高佳琪女箕斗斗斗箕斗斗斗斗斗0 2 8 0 183

29 陈丽莲女箕弓箕斗斗箕箕箕箕箕 1 7 2 0 94

30 杜丽女箕箕箕箕箕箕箕箕箕箕0 10 0 0 79

31 井恬女斗斗斗斗斗斗斗斗斗斗0 0 10 0 211

32 杨寒女斗斗箕斗箕斗斗箕斗箕0 4 6 0 157 3.1四种指纹出现的频率

弓形纹的总数为3,占指纹总数的百分率为1.0%;

箕形纹的总数为141,占指纹总数的百分率为44.0%;

斗形纹的总数为175,占指纹总数的百分率为54.7%;

混杂纹的总数为1,占指纹总数的百分率为0.3%;

结论:在所统计的32个学生中,斗形纹出现的频率最高,杂形纹出现的频率最低。3.2不同指头上出现四种指纹的频率

大指弓形纹(总数)为0;箕形纹为24;斗形纹为40;混杂纹为0。

食指弓形纹(总数)为1;箕形纹为31;斗形纹为32;混杂纹为0。

中指弓形纹(总数)为1;箕形纹为36;斗形纹为26;混杂纹为1。

环指弓形纹(总数)为0;箕形纹为17;斗形纹为47;混杂纹为0。

小指弓形纹(总数)为1;箕形纹为33;斗形纹为30;混杂纹为0。

结论:在所调查的32个同学中,大指和环指斗形纹出现的频率较箕形纹较高,其他三指斗形纹和箕形纹出现的频率相仿。弓形纹和杂形纹均较少出现。

3.3平均TRC

男性TRC:最大值201;最小值72;平均TRC150。

女性TRC:最大值211;最小值73;平均TRC140。

3.4TRC数据的分组记录及分布图

表三.TRC数据的分组记录

数据出现频数

TRC 不分性别总计男性女性

70 4 2 2

90 3 0 3

110 0 0 0

130 6 1 5

150 7 3 4

170 6 2 4

190 4 2 2

210 2 1 1

图二.男性、女性及不及性别总嵴数的分布图

结果表明,总指嵴数分布符合正态分布,TRC为典型的数量性状。男性TRC的峰值为140~160,女性TRC的峰值为120~140,不分性别时TRC的峰值为140~160。男性TRC的数值较女性更高。

4.实验讨论

统计表明,中国人弓、箕、斗三种纹出现的比例分别为2.5%、47.5%、50%。在所统计的32位学生中,弓形纹占1.0%、箕形纹占44.0%、斗形纹占54.7%,和上面的比例基本一致。对于总指嵴数,根据实验表明,全班男生总嵴数的平均值为150,女生总嵴数的平均值为140,而研究表明,中国人的总嵴数男性平均约162.7,女性平均约153.1。显然,得到的数据男女均明显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左右,而全班32名同学来自中国各地,正常来讲应该服从这一总体规律,所以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从人类指纹的进化规律来讲,指纹通过弓形纹纹线顶点由低变高、纹线倾斜、箕口闭合、箕头旋转等变化,不断地由弓形纹变为箕形纹,再演变成斗形纹,经历了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除遗传因素外,劳动是指纹进化的主要动力。所以从统计上来讲,男性的指纹斗形纹较女性比例大,且右手的斗形纹比例较左手多。所以有可能我们这群不劳动的孩子指纹的总嵴数就是比较少吧。

参考文献

[1]王琳,王煜俊等.人类指纹的印取、阅读及辨识的方法.生物学通报,2010,45(7):16~18.

[2]黄玮,林明坤,刘持平.汉族人指纹正常值的统计与分析.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21(3):154~159.

指纹实验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遗传学实验报告 人类指纹的采集识别与分析 2014年11月9日 人类指纹的采集识别与分析 前言 遗传学研究中根据遗传性状的表现特征将其分为两类,即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和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质量性状通常差异显著,呈不连续变异, 由主基因决定,杂交子代的表型呈现出一定的比例,可直接采用孟德尔遗传原理进行分析。 数量性状不同于质量性状,数量性状是可以度量的性状,呈连续变异,由多基因决定,各基 因作用微小并且是累加的,呈剂量效应,因此通常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指纹性状就是属 于数量形状。 1880年henry fauld及william herschel相继提出利用指纹鉴定个人身份的 设想。 galton研究了有血缘关系的人群的指纹证明了指纹花样对人来说是一个稳定的性状。 1924 年挪威女科学家bonnevie提出指嵴数计数法。指纹在胚胎发育第13周开始形成,第 19周完成。因此如有某种遗传或生理因素造成嵴纹发育不良既能在指纹上反映出来。本实 验中,同学采用石墨粉填充沟纹再用透明胶粘手指的方法取自己的指纹,并利用这些指纹进 行指嵴数计数、分析,从而对多基因遗传的特点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1. 材料和方法&设备和方法 2b铅笔一只;约20cm×10cm的复印纸一张;透明胶带;直尺一把个人电脑及adobe photoshop软件;拍照设备一台。 2. 实验原理 1.人类指纹的形成:指纹是指人手上的条状纹路,它们的形成依赖于胚胎发育时的环境 和遗传因素。指纹属于多基因遗传,在胚胎第12~13周(也有人提出15~16周)即已形成并 保持终生不变。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两人之间甚至双胞胎之间,不存在相同的手 指指纹。拥有相同指纹的可能性在10亿分之一以下。因此指纹被称做是无法伪造的身份证。 对一个个体而言,指纹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 2.肤(皮纹)与指纹皮纹包括指纹、掌纹和褶纹。指纹为最常用的皮纹。大量研究表明, 某些遗传病,特别是一些染色体病和先天畸形常伴有特殊的皮纹异常。所以皮纹检查可以 作为某些遗传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3.指纹分析的常用指标—— a.类型——3类:弓(a) ,箕(l),斗(w) ,6亚类:as ,at ; lu ,lr ; ws,wd ; b.总嵴纹数——trc (tfrc ,指纹总嵴线数 c.atd角 d.指纹强度指数(pattern intensity index, pid )——pid = (2 w +l)/n = (2 w +l) /10 (w 是斗型纹的百分率,l是箕型纹的百分率,n 是常数(10个手指).) 4.类型分类 a.弓形纹:由几条平行的弧形嵴纹组成。纹线由指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中间隆起成弓 形。弓形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中间隆起较平缓的弧形弓,另一种是中央隆起很高的帐形 弓。 b.箕形纹:这种纹有两个特征,①有几条嵴纹从手指一侧发出,向指尖方向弯曲,再折 回发出的一侧,形成一种簸箕状的纹线;②有一个由三组纹线形成的三叉点或称三角区 (delta)。根据箕口的开口方向分为尺箕(或正箕,开口朝本手尺骨一侧,即小指方向)和 桡箕(或反箕,开口朝着桡骨一侧,即拇指方向)。 c.斗形纹(又称螺纹或涡形纹):它有 两个特征,①有两个三叉点(如果你在一个指纹上找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三叉点,那可能是 杂形纹);②由几条环形线或螺形线的嵴纹绕着中心点形成一个回路,或者有形成回路的趋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_遗传系谱图解题技巧

遗传系谱图解题技巧 遗传系谱图是高中生物的重点也是难点,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在高考或会考中占有一席之地。遗传系谱图主要考查学生两个内容,一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二是计算生患病或健康子女的概率,本文主要阐述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 要快速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学生首先要有意识地熟记常见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指”“并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 佝偻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其次要熟记有关口诀,如 “无中生有是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父母有病,女儿无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无病,女儿有病” “伴X显性遗传病: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伴X隐性遗传病: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伴Y遗传病:父病子必病,传男不传女” “线粒体遗传病:母病子女全病” 在此基础上,学生只要“一看、二找、三观察”,就能快速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一看,看什么?看题干。如果题干中已告之自己熟悉的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则立即作出相应的判断。 二找,找什么?一找如下片段 (a) (b) (c) (d) 只要系谱图中出现如图a、b的情形,即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即“无中生有是隐性”;若出现如图c、d的情形即可判断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即“有中生无是显性”。并且只要系谱图中出现如图b的情形即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父母无病,女儿有病”;若出现如图d的情形即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即“父母有病,女儿无病”。若系谱图中只出现图a 情形,只能判断为隐性遗传病,若出现图c 情形,只能判断为显性遗传病,而不能判断该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此时还需寻找如下片段即“二找”: (1) (2) (3) (4) 如谱图中出现上述{1}{2}片段,则排除伴X隐性遗传,因为“伴X隐性遗传病: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而图中且是“母病子不病,女病父不病”,判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谱图中出现上述{3}{4}片段,则排除伴X显性遗传,因为“伴X显性遗传病: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图中且是“父病女不病,子病母不病”,判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三观察:一观察谱图中是否出现男性全患病,女性不患病的情形,若有则最有可能为伴Y遗传病,因为“父病子必病,传男不传女”。二观察谱图中是否出现女性患者的子女全患病,若有则最有可能为线粒体遗传病,因为“母病子女全病”。三观察谱图中该病在代与代之间若呈连续遗传,则最有可能为显性遗传,如患者性别无差异,则为常染色体,如患者女多于男,则在X染色体上;若该病隔代遗传,则最有可能为隐性遗传,如患者性别无差异,则为常染色体,如患者男多于女,则在X 染色体上 *【例1】观察遗传系谱图,分析其遗传类型并回答问题:

生物遗传题解题技巧

遗传规律题解题技巧浅谈 遗传规律是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高考的必考点,下面就遗传规律题解题技巧谈谈粗浅认识。 技巧一:生物性状遗传方式的判断: 准确判断生物性状的遗传方式是解遗传规律题的前提。 1.细胞质遗传、细胞核遗传的判断 [例题]下表为果蝇三个不同的突变品系与野生型正交和反交的实验结果。 第①组控制果蝇突变型的基因属于遗传;第②组控制果蝇突变型的基因属于遗传;第③组控制果蝇突变型的基因属于遗传。 分析:生物性状遗传方式的判断,首先是区分生物性状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遗传,方法是通过正交和反交实验来判断。如果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性状一致且无性别上的不同,则该生物性状属于细胞核遗传中常染色体遗传;如果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不一致且有性别上的不同,则该生物性状属于细胞核遗传中性染色体遗传;如果正交和反交实验结果不一致且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则该生物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 答案:细胞核中常染色体细胞核中性染色体细胞质 2.细胞核遗传方式的判断:下面以人类单基因遗传病为例来说明 (1)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及主要特点: 1.典型特征 1.1确定显隐性:隐性—父母不患病而孩子患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显性—父母患病孩子不患病,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例题1]分析下列遗传图解,判断患病性状的显隐性。

分析:甲、乙是“无中生有为隐性”;丙、丁是“有中生无为显性”。 答案:甲、乙中患病性状是隐性,丙、丁中患病性状是显性。 1.2确定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X染色体遗传病 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判断方法: 类型特点 常染色体隐性无中生有,女儿患病 常染色体显性有中生无,女儿正常 X染色体隐性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X染色体显性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Y染色体遗传病男性患病 [例题2] 分析下列遗传图解,判断患病性状的遗传方式。 分析与答案:甲中的患病性状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乙中的患病性状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也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丙中的患病性状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丁中的患病性状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也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 [例题3]根据下图判断: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_____遗传病;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属于__________遗传病。 分析:对于多代多家庭成员组成的系谱图要认真观察、寻找典型家庭,可以直接得出,也可分步得出。观察图甲,找到第Ⅱ代3、4号家庭,属于典型家庭,“有中生无,女儿正常”,所以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观察乙图,不可能直接得出结论分步判断。找到第Ⅱ代3、4号家庭,“无中生有为隐性”,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也可

高中生物遗传规律知识点

高中生物遗传规律知识点 知识 1.基因的分离定律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

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①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②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③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④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 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 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⑤实质: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系谱图专题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系谱图专题. 遗传系谱图专题训练 1.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该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染色体隐X.该病为伴A 为纯合子性遗传病,Ⅱ1染色体显XB.该病为伴为纯合子性遗传病,Ⅱ4 为杂合子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 为纯合子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 分析下面家族中某种遗传病的系.2 谱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染色体隐性遗.该遗传病为伴XA 传病3 /.Ⅲ和Ⅱ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B38传来的.Ⅲ肯定有一个致病基因是由IC1104 婚配,后代子女发病率为1/D.Ⅲ和Ⅲ98 右图为人类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 3. 号为男性患者。下列相关5号和11 叙述合理的是.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A 一定在常染色体上号的致病基因11若B.7

号不带有致病基因,则可能来自于2号号产生的配子带有若C.7号带有致病基因,10- 2 - 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 D.若3号不带致病基因,7号带致病基因,9号和10号婚配,后代男性患病的概率是l /18 4.下图为四个遗传系谱图,叙述正确的是 .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几A1/4 率是.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

基因携B 带者.四图都可能表示白化病遗传的家系C .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D 右图为遗传系谱图,5.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2 因。对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病不可能是X隐性遗传病显性遗传病B.乙病是X .患乙病的男性多于女性C 21D.号和号所生的孩子可能患甲病 - 3 - 6.右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 两e)E、、d)、乙(基因为因为D其中一种为

二、人类皮纹分析

二、人类皮纹分析 实验学时:10 学时 实验类型:设计性 每组人数: 4 人/组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皮纹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了解皮纹分析在遗传学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人体的手、脚掌面具有特定的纹理表现,简称皮纹。人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真皮乳头向表皮突起,形成许多排列整齐、平行的乳头线,此线又称嵴纹。嵴纹上有许多汗腺的开口。突起的嵴纹相互又形成凹陷的沟。这些凹凸的纹理就构成了人体的指(趾)纹和掌纹。目前,皮纹学的知识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以及作为临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 人体的皮纹既有个体的特异性,又有高度的稳定性。皮纹在胚胎发育第13周开始出现,第19周左右形成,出生后终生不变。 三、主要仪器及试剂 本实验基本不需要用仪器设备,学生可以对自己选定的皮纹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收集数据。(或使用放大镜、印台、印油、白纸、直尺、铅笔、量角器。) 四、实验方案 肉眼直接观察或将双手洗净、擦干,把全手掌在印台上均匀地涂抹上印油,五指分开按在白纸上。注意用力不宜过猛过重,不能移动手掌或白纸,以免所印皮纹重叠而模糊不清。 1、指纹观察 手指末端腹面的皮纹称为指纹。根据纹理的走向和三叉点的数目,可将指纹分为三种类型:弓形纹、箕形纹、斗形纹。 1.1 弓形纹(arch,A):特点是嵴线由一侧至另一侧,呈弓形,无中心点和三叉点。根据弓形弯度分为简单弓形纹和篷帐式弓形纹。

1.2 箕形纹(loop,L):箕形纹俗称簸箕。在箕头的下方,纹线从一侧起始,斜向上弯曲,再回转起始侧,形状似簸箕。此处有一呈三方向走行的纹线,该中心点称三叉点。根据箕口朝向的方位不同,可分为两种:箕口朝向手的尺侧者(朝向小指)称正箕或尺箕;箕口朝向手的桡侧者(朝向拇指),称反箕或桡箕。 1.3 斗形纹(whorl,W):是一种复杂、多形态的指纹。特点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叉点。斗形纹可分绞形纹(双箕斗)、环行纹、螺形纹和囊形纹等。 根据统计,指纹的分布频率因人种而异,存在种族,性别的差异。东方人尺箕和斗形纹出现频率高,而弓形纹和桡箕较少;女性弓形纹多于男性,而斗形纹较男性略少。 2、嵴纹计数 2.1 指嵴纹计数:弓形纹由于没有圆心和三叉点,计数为零。箕形纹和斗形纹,则可从中心(圆心)到三叉点中心绘一直线,计算直线通过的嵴纹数。斗形纹因有两个三叉点,可得到两个数值,只计多的一侧数值。双箕斗分别先计算两圆心与各自三叉点连线所通过的嵴纹数,再计算两圆心连线所通过的嵴纹数,然后将三个数相加起来的总数除以2,即为该指纹的嵴纹数。 2.2指嵴纹总数(TFRC):为10个手指指嵴纹计数的总和。我国男性平均值为148条,女性为138条。 图:指纹的类型

如何规范书写遗传图解模板

如何规范书写遗传图解? 近年来高考题对“遗传图解”的考查可谓屡见不鲜,可是规范的“遗传图解”应该怎么书写?不管是教材还是大纲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即使是高考题,给的参考答案也不尽相同。 本市某年期中考试题中有一道题考查了“遗传图解”的写法,对“遗传图解”的写法有明确的评分标准,这严格的评分标准却让我有许多不解。 在翻阅了历年高考题、教材、试卷等“遗传图解”后,仍然不知道如何正确规范地写“遗传图解”,在此将查阅的资料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 1.1淄博市某年期中试题中考查的遗传图解 如下图所示,Ⅱ-1患有s苯丙酮尿症,Ⅱ-3患有尿黑酸尿症(上述二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用H、h和B、b表示),一号和二号家庭均不携带对方家庭出现的遗传基因。 (1)Ⅰ-3个体涉及上述两种性状的基因型是________ 。 (2)请以遗传图解的形式,解释一号家庭生育患有苯丙酮尿症孩子的原因。 【参考答案】

关于“遗传图解”的评分标准:全部回答正确得3分。根据本题题意的要求,学生若只解释子代出现苯丙酮尿症患者的原因就算正确。缺少配子环节的表述则整个图解不得分;亲代基因型、表现型不完整或不正确扣1分;子代基因型、表现型不完整或不正确扣1分;世代、符号的表述缺失或有错误均扣1分。 1.2教材中出现过的遗传图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第35页图2-12中遗传图解的写法。 1.3历年高考题中对遗传图解的考查 1.3.1一对等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例1:(2004年2004全国卷II第30题)(22分)试回答下列(1)~(2)题。 (1)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

高中生物遗传图谱题做法及习题

遗传图谱题做法 1.伴性遗传的概念 2. 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特点: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⑵交叉遗传。即男性→女性→男性。 ⑶一般为隔代遗传。 1.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特点: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⑵代代相传。 4、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遗传图谱题解法 1.看是否为伴y遗传:只有男性患病,而且代代相传(如:胡须) 2.判断显性和隐形: 无中生有为隐性:父母没病,子女有病 有种生无为显形:父母有病,子女没病 二者都没有,说明既可能为显性,也可能为隐形。 3.(1)若为显性: 看“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是否一定患病。” 若是,则既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病,也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若有一个不患病,都说明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若找不到男患者,说明既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病,也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若为隐形: 看“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是否一定患病。” 若是,则既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也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病。 若有一个不患病,都说明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若找不到女患者,说明既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也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4.如果考虑细胞质遗传:只要有女性患病,而且女性子女全部患病。 则极有可能为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特点)

1 2 3 4 7 8 5 6 9 11 I II III 10 12 1. 右图为甲种遗传病(设显性基因为A ,隐性基因为a )和乙种遗传病(设 显性基因为H ,隐性基因为h )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一种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就乙病来看,I 2、II 2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B .II 1、II 2产生的基因型为aX H 的生殖细胞含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 C .II 1、II 2所生的子女中,两病兼发的几率为1/8 D .两种病的相同特点都是来自于基因重组 2. 如果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改造了某女性血友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使其凝血功能全部恢复正常,那么 预测该女性与正常男性结婚后,所生子女的表现型为 ( ) A .儿子女儿全部正常 B .儿子、女儿中各一半正常 C .儿子全部患病女儿全部正常 D .儿子全部正常女儿全部患病 3.右边遗传系谱图中,可能属于X 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是 4. 人的血友病属于伴性遗传,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既患血友病又患苯 丙酮尿症的男孩。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女孩,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 A .9/16 B . 3/4 C .3/16 D .1/4 5.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窄叶两种类型,宽叶(B )对窄叶(b )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其中窄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如果杂合体宽叶雌株同窄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分别是 A .子代全是雄株,其中1/2是宽叶,1/2是窄叶 B .子代全是雌株,其中1/2是宽叶,1/2是窄叶 C .子代雌雄各半,全为宽叶 D .子代中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窄叶雌株:窄叶雄株=1:1:1:1 6. 右图是一个某遗传病的家谱。3号与4号为异卵双生。他们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A. 5/9 B. 1/9 C. 4/9 D. 5/16 7.右图是人类某跗病的系谱图(该病受一对基因控制)则其最可能的遗传方式 是 A .X 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 .X 染色体隐性遗传 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8.三倍体西瓜之所以无籽,是因为三倍体植株不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不能形成正常卵细胞的原因是减数分裂时 A .第一次分裂染色体联会紊乱 B .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不能分离 C .第二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 D .第二次分裂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 9.下列各项中,产生定向变异的是 A .DNA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B .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异 C .良好的水肥条件或基因工程 D .不同物种间的杂交 1 2 3 4 5 A B C D

人类指纹花样的遗传分析

人类指纹花样的遗传分析 实验时间2016.10.25晚 摘要:人类、灵长类的手足上有两类明显不同的痕迹,一类是褶痕,另一类是皮纹,皮肤可分为凸起的嵴纹及两条嵴纹之间凹陷的沟纹。手指尖端的皮纹即为指纹。人类利用和研究指纹的历史非常久远,指纹在刑侦起着重要的作用[1],同时,指纹与亲缘关系、性别、疾病等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2][3]。通过图像处理法收集2015级134名同学的指纹,统计指纹类型、总指嵴数(TRC)等信息,进一步分析指纹类型、总指嵴数(TRC)与性别的关系。对总指嵴数(TRC)作频次分布直方图,分析总指嵴数(TRC)是否为数量性状。 引言 人类对指纹研究的历史非常漫长。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植物生理学家Nehemiah Grew,他于1684年描述了手脚皮肤的嵴纹、沟纹与汗腺孔。1892年,Galton通过收集了大量指纹并进行分析后,将指纹类型分为弓、箕、斗三类[4],奠定了指纹分类的基础。1924年,Bonnevie借鉴Golton和Henry指嵴数的算法提出总指嵴数(TRC)来用客观的数值来表示一个个体的指纹特征[5]。本实验收集了生物学院2015级134名同学的指纹,对指纹类型比例进行统计,对总指嵴数(TRC)进行简单分析。 1实验材料 1.1实验材料和器具 2B铅笔一只;A4复印纸一张;透明胶带;直尺一把;装有图像处理软件的电脑;普通平板扫描仪一台。 1.2实验步骤 1.2.1印取指纹 1) 将A4 复印纸对折。在一半纸上用铅笔分上下两排画出10个格子,每排5格,每格约3cm×4cm,用于贴印取的指纹。在格子的最左边写上“左手”“右手”,表格上方写上“拇指”“食指”等字样,并标上姓名、班级。

实验七 DNA指纹的遗传分析

实验七DNA指纹的遗传分析 【实验原理】 ◆“DNA指纹”是指利用DNA差异来进行与传统指纹分析相似的身份识别。DNA指 纹是以DNA的多态性为基础,而卫星DNA的发现则是其最重要的奠基石。 ◆卫星DNA是由一短序列(即重复单位或核心序列)多次重复而成,因此也有人称 其为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s of tandem reprat,VNTR),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多种由不同重复单位组成的卫星DNA,重复单位的碱基序列在不同个体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而卫星DNA的多态性则来源于重复单位的重复次数不同,并形成了众多的等位基因。例如,人类1号染色体上的VNTR D1S80,核心序列由16个核苷酸组成,拷贝数在14~41个之间,已知有29种不同的等位基因。 DNA指纹图谱的基本特点: ◆多位点性:基因组中某些位点的小卫星重复单位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核心序列。在一 定的杂交条件下,一个小卫星探针可以同时与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卫星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杂交。 ◆高变异性:DNA指纹图谱反应的是多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变异 性。发现两个无血缘关系个体具有相同DNA指纹图谱的概率仅为5×10-19,因此,除了同卵双胞胎,几乎不可能有两个人的DNA指纹图谱完全相同。 ◆稳定的遗传性:DNA指纹图谱中的谱带能够稳定遗传,杂合带遵守孟德尔遗传规律。 子代DNA指纹图谱中产生与双亲都不同的新带的概率(基因突变)仅在0.001~0.004之间。DNA指纹图谱还具有体细胞稳定性,即用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如血液、肌肉、毛发、精液等的DNA作出的DNA指纹图谱是一致的。 【材料】 人类口腔细胞。 【仪器与试剂】 1.仪器 微量移液器,小型离心机,恒温水浴锅,漩涡振荡器,PCR仪,电泳仪,电泳槽,透射式紫外分析仪(或凝胶成像仪)。 枪头,1.5mL,0.2 mL离心管,棉签,使用前均需121℃高温灭菌 2.试剂 NaCl,琼脂糖,溴化乙锭,Na2-EDTA,SDS,Tris,Proteinase K,冰醋酸,溴酚蓝,二甲苯腈蓝,蔗糖,甘油,DNA相对分子质量标记,Chelex 100树脂(Bio-Rad),PCR pre-mix。3.溶液配制 (1)5% Chelex树脂 Chelex 100(Bio-Rad) 0.5g 50mmol/L Tris-HCl 10mL 用4mol/L NaOH调pH至11,室温可保存3个月,使用前充分混匀。 (2)2.0%琼脂糖凝胶 称2.0g琼脂糖放入250ml三角烧瓶,加入1×TAE溶液100mL微波炉加热溶解,冷却至60℃左右加入1μg/mL溴化乙锭(EB),缓慢混匀后倒胶板。 (3)溴化乙锭(EB) 用无菌水配制5mg/mL储藏液,工作浓度1μg/mL。 注意;溴化乙锭为诱变剂,有致癌作用。配制、稀释和染色时必须戴手套。 (4)0.5mol/L EDTA(pH8.0)

遗传图解

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自交实验遗传图解: 2.1.2 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自交实验遗传图解(从亲代到F2): (说明:上述图解中F1自交至F2过程在高中教材中是以棋盘式展示的,在此以竖写式呈现2.1.3 豌豆一对和两对相对性状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

2.2 规范书写遗传图解的基本要点 仔细观察以上5个遗传图解,然后归纳、总结其相同点,读者不难发现,规范的遗传 图解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①左侧标注。一般在遗传图解的左侧做出鲜明的标识,代表这一行表示的内容,起到引领作用。如:P,配子,F1,F2等,其中P、F1、F2也可以用汉字表述。 ②亲代的基因型、表现型要明确写出。有时还需要在亲代基因型旁侧标上父本、母本(或♀、♂符号),尤其是题上明确要求谁做父本,谁做母本时,还有需要区分正交和反交时必须标明(上面的4个图解都没标明父本、母本,那是因为孟德尔做上述实验时,无论谁做父本,谁做母本结果都是一样的)。至于具有明确性别决定的伴性遗传(如XY型,ZW型)的图解,亲代可以不用标出父本、母本。 ③杂交(×)、自交(×)符号,以及连接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箭头(注意不是线段)要具备。 ④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以及相关的比例要呈现。这个比例可以就具体解释的遗传问题确定是否写出。 ⑤适当的旁注以说明遗传图解不能很好表达的或需要强调的内容。如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见图6)选育优良品种的遗传图解。 ⑥关于伴性遗传(包括X、Y和Z、W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的图解的书写,以上几点依然适用,只不过写亲、子代及配子基因型的时候,写出基因的同时还要写出该基因所在的染

色体(基因标注在染色体右上角)。如果是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复合基因型书写,一般习惯上把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型写在左边。 关于遗传图解中是否需要书写配子的问题,一些老师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配子的书写可以省略,学生在此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对此笔者认为应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对于雌雄配子组合方式超过4种的图解,如2.1.2中F1自交的图解,如果按照2.1.1中的自交模式书写,即YyRr×YyRr,雌雄配子各4种,组合方式16种,这时写出配子再用箭头连接显然十分麻烦和混乱,倒不如一个竖箭头旁带一个自交符号直接指向F2简明扼要。但是有时必须写出配子才能更好反应遗传本质。如孟德尔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见2.1.3图),则必须写出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因为测交实验是对孟德尔假说的验证,其假说的关键之处在于对F1产生配子时的解释。假说对分离现象的核心解释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对自由组合现象的核心解释是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其数量之比为1:1:1:1。如果测交图解省略了配子,那就不能很好地反应测交实验的实质,也无法对假说提供有力的支撑。除此之外,在单倍体育种的遗传图解中,写出配子这一步就更显得重要了,下图是用高杆抗病(AABB)和矮杆不抗病(aabb)小麦培育矮杆抗病(aaBB)新品种的单倍体育种遗传图解:

生物103班-苏熙涵-1002040313-人类指纹花样的遗传分析实验报告

人类指纹花样的遗传分析实验报告 苏熙涵生物103班1002040313 实验时间:11月16日晚7:00 摘要:本次实验为数量性状的观察实验,以人类指纹的总指嵴数(TRC)作为所要观察的数量形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实验通过实验印取指纹,学习判别人类指纹的几种类型,并学会分析统计总指嵴数,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遗传分析。 1.引言 在手指、掌面等的皮肤表面,分布着许多纤细的纹线,可分为两种:凸起的嵴纹和两条嵴纹之间的凹陷的沟纹。由不同的嵴纹和沟纹形成的皮肤纹理,总称皮纹,在手指端的则称为指纹。指纹在胚胎发育的第13周开始形成,在第19周完成,指纹性状为多基因决定的性状,属于数量性状,在个体间具有差异,因此也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指纹不仅是具有唯一性的,没有两个个体间指纹一样,而且指纹花样是稳定的,不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根据指纹的花样,可将指纹分为弓形纹、箕形纹、斗形纹和混合型四种不同的类型。弓形纹由几条平行的弧形嵴纹组成,纹线由指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中间隆起呈弓形。箕形纹由几条嵴纹从手指一侧发出,向指尖方向弯曲,再折回发出的一侧,形成一组簸箕状的纹线,因此有一个由三角纹线组成的三叉点或称三角区。斗形纹由几条环形线或螺形线的嵴纹绕着中心点形成一个回路,或者有形成回路的趋势,它有两个三叉点。 量化指纹的方法一般用指嵴数计数法,指嵴数指从指纹中心点到距中心最远的一个三叉点之间划出直线所经过的纹嵴数目,将十个手指的指嵴数相加得总指嵴数(TRC)。弓形纹没有指纹中心和三叉点,纹嵴数为零;普通斗形纹有一个中心、两个三叉点,因而有两个指嵴数,取数值大的一个。在总指嵴数的计数中,无法归类的不作统计。 2.实验过程 用铅笔在20cm×10cm的复印纸上画出10个格子,用于贴印取的指纹,分上下两排,每排五格。在格子的最左边写上“左手”、“右手”,表格上方标注各指名称,并标明姓名、班级。用2B铅笔在纸上将一小块区域涂黑,将手指在涂黑的区域中涂抹,直至第一指节的腹面及两侧均匀涂黑,准备好胶带,将涂黑的指尖一侧轻轻地按在胶面上,慢慢翻转90°,滚压在另一侧。将印好的指纹裁下,贴在对应的位置上,依次印好获得10个手指的指纹。将所得结果扫入扫描仪,在图像处理工具的帮助下区分各指纹类型、统计总指嵴数。对全班数据进行统计,进行遗传分析。 3.实验结果 表一.我的指纹类型及指嵴数、总指嵴数 项目左手右手总指

高三生物图表题之遗传系谱图

生物图表题之遗传系谱图 1.(06·天津)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该遗传病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 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 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 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常、性染色体上基因传递的特点与规律及学生对遗传系谱的分析能力 【解析】由于该遗传图所示遗传病的显隐性和位置均不可确定,所以宜用“反推法”。如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Ⅱ1的基因型为X A X a(假定这对等位基因为A和a);如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则Ⅱ4的基因型可能为X A X A、X A X a;如是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Ⅲ2的基因型为Aa;如是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所以选C。 2.以下为遗传系谱图,2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对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A.甲病不可能是X隐性遗传病 B.乙病是X显性遗传病 C.患乙病的男性多于女性 D.1号和2号所生的孩子可能患甲病 3.右图所示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D、d)、乙(基因为E、e)两种遗 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症。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C A.甲病为色盲症,乙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 B.Ⅱ7和Ⅱ8生一两病兼发的男孩的概率为1/9 C.Ⅱ6的基因型为DdX E X e D.若Ⅲ11和Ⅲ12婚配,则生出病孩的概率高达100% 4、有两种罕见的家族遗传病,它们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一种先天代谢病称为黑尿病(A,a),病人的尿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就会变黑。另一种因缺少珐琅质而牙齿为棕色(B,b)。如图为一家族遗传图谱。 (1)棕色牙齿是______染色体、____性遗传病。

二、人类皮纹分析

实验学时:10学时 实验类型:设计性 每组 人数:4人/组 、实验目的 1、掌握皮纹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了解皮纹分析在遗传学中的作用。 、实验原理 简称皮纹。人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真皮乳头向表 此线又称嵴 纹。嵴纹上有许多汗腺的开口。突起的嵴纹相 互又形成凹陷的沟。这些凹凸的纹理就构成了人体的指(趾)纹和掌 纹。目前,皮纹学的知识和技术, 广泛应用于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以及作为临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 人体的皮纹既有个体的特异性,又有高度的稳定性。皮纹在胚胎发育第3周开始出现,第19周左 右形成,出生后终生不变。 三、主要仪器及试剂 本实验基本不需要用仪器设备,学生可以对自己选定的皮纹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收集数据。(或使 用放大镜、印台、印油、白纸、直尺、铅笔、量角器) 四、实验方案 肉眼直接观察或将双手洗净、擦干,把全手掌在印台上均匀地涂抹上印油,五指分开按在白纸上。 注意用力不宜过猛过重,不能移动手掌或白纸,以免所印皮纹重叠而模糊不清。 1、指纹观察 手指末端腹面的皮纹称为指纹。根据纹理的走向和三叉点的数目,可将指纹分为三种类型:弓形纹、 箕形纹、斗形纹。 1. 1弓形纹(arch ,A ):特点是嵴线由一侧至另一侧,呈弓形,无中心点和三叉点。根据弓形弯度 分为简单弓形纹和篷帐式弓形纹。 人类皮纹分析 人体的手、脚掌面具有特定的纹理表现, 皮突起,形成许多排列整齐、平行的乳头线,

1.2箕形纹(loop , L):箕形纹俗称簸箕。在箕头的下方,纹线从一侧起始,斜向上弯曲,再回转起始侧,形状似簸箕。此处有一呈三方向走行的纹线,该中心点称三叉点。根据箕口朝向的方位不同, 可分为两种:箕口朝向手的尺侧者(朝向小指)称正箕或尺箕;箕口朝向手的桡侧者(朝向拇指),称反箕或桡箕。 1. 3斗形纹(whorl,W)是一种复杂、多形态的指纹。特点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叉点。斗形纹可分绞形纹(双箕斗)、环行纹、螺形纹和囊形纹等。 根据统计,指纹的分布频率因人种而异,存在种族,性别的差异。东方人尺箕和斗形纹出现频率高, 而弓形纹和桡箕较少;女性弓形纹多于男性,而斗形纹较男性略少。 2、嵴纹计数 2.1指嵴纹计数:弓形纹由于没有圆心和三叉点,计数为零。箕形纹和斗形纹,则可从中心(圆心)到三叉点中心绘一直线,计算直线通过的嵴纹数。斗形纹因有两个三叉点,可得到两个数值,只计多的一侧数值。双箕斗分别先计算两圆心与各自三叉点连线所通过的嵴纹数,再计算两圆心连线所通过的嵴纹数,然后将三个数相加起来的总数除以2,即为该指纹的嵴纹数。 为10个手指指嵴纹计数的总和。我国男性平均值为148条,女性为138 条。 图:指纹的类型 2. 2指嵴纹总数(TFR): 尺箕左手 弓形纹篷》1>^式弓 形纹 橈箕左手 斗形绒绞形纹<双箕沖3

遗传图解的各种类型

遗传图解的各种类型: (10分)果蝇(2n=8)的翅型由位于X 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正常翅(B )对截翅(b )显性。科研人员选择截翅雄果蝇与正常翅雌果蝇交配,并对F 1个体进行统计分析。请回答: (1)若不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及其它异常情况,则一对果蝇交配后,预测F 1个 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2)若F 1个体统计结果为雌性正常翅∶雌性截翅∶雄性截翅=1∶1∶1,则母本的基因 型为________。请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解释此结果。 (3)科研人员重复多次同类型交配实验,有一次交配实验的结果是全部后代(雌雄个 体数相当)表现为截翅,为了探究其原因,科研人员又分析了F 1雌性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及基因组成,发现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基因组成为bb ,由此推测母本果蝇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 (1)F 1个体全为正常翅(1分)或正常翅∶截翅 = 1∶1(1分,答“雌性正常翅∶雄性正常翅∶雌性截翅∶雄性截翅= 1∶1∶1∶1”也给1分) (2)X B X b (2分) F 1中基因型为X B Y 的胚胎死亡(或基因型X B Y 的受精卵死亡),因而出现雌性正常翅∶ 雌性截翅∶雄性截翅=1∶1∶1的结果 (亲代基因型、表现型及符号1分,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及符号1分,配子1分,文字说明1分) 说明:文字说明给分只要求答出“X B Y 的胚胎死亡(或基因型X B Y 的受精卵死亡)”。 (3)X 染色体缺失了基因B 所在的片段(2分)(说明:答出“缺失了基因B ”或“基正常翅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 截翅 X b Y 1 1 1 ∶ ∶ P F 1 配子 ╳

高中生物遗传题解题技巧

高中生物遗传题解题技巧 只要做会这一题你就OK了 附答案 小鼠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实验材料,弯曲尾( B )对正常尾( b )显性。遗传学家针对小鼠的尾形进行了相应的遗传实验 实验一: 父本弯曲尾 母本正常尾 子一代 弯曲尾(♀)∶正常尾(♂)=1 ∶ 1 实验二: 遗传学家将一个DNA片段导入到子一代弯曲尾雌鼠的体细胞中,通过克隆技术获得一只转基因正常尾小鼠。 (说明:①插入的DNA片段本身不控制具体的性状;小鼠体内存在该DNA 片段,B 不表达,b 基因的表达不受影响;②若小鼠的受精卵无控制尾形的基因(B 、 b ),将导致胚胎致死。) 请回答: (1 )控制小鼠尾形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 染色体上。 ( 2 )培育该转基因小鼠,需运用____________ 技术将含有外源DNA 的体细胞核与_____________ 融合形成重组细胞,经胚胎体外培养到早期胚胎再移植到___________ (填“已配种”或“未配种”)的代孕雌鼠的输卵管或子宫角。 (3 )遗传学家认为该DNA 片段插入到小鼠染色体上的位置有 4 种可能(见下图)。为确定具体的插入位置,进行了相应的杂交实验。(不考虑交叉互换) 实验方案:让该转基因正常尾小鼠与非转基因正常尾雄性小鼠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结果与结论: ①若子代正常尾雌鼠:弯曲尾雌鼠:正常尾雄鼠:弯曲尾雄鼠=1:1:1:1 ,则该DNA 片段的插入位置属于第1种可能性; ②若子代____________ ,则该DNA 片段的插入位置属于第2 种可能性。 ③若子代____________ ,则该DNA 片段的插入位置属于第3 种可能性;

DNA指纹的遗传分析实验报告

DNA指纹的遗传分析 【实验原理】 “DNA指纹”是指可以利用DNA差异来进行与传统指纹分析相似的身份识别。DNA指纹是以DNA的多态性为基础,而卫星DNA的发现则是其最重要的奠基石。卫星DNA是由一短序列(即重复单位或核心序列)多次重复而成,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s of tandem reprat,VNTR),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多种由不同重复单位组成的卫星DNA,重复单位的碱基序列在不同个体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而卫星DNA 的多态性则来源于重复单位的重复次数不同,并形成了众多的等位基因。列如,人类1号染色体上的VNTR D1S80,核心序列由16个核苷酸组成,拷贝数在14~41个之间,已知29种不同的等位基因。 1984年Jefferys等人首次将分离的人源小卫星DNA用作基因探针,同人类核DNA的酶切片段杂交,产生了由10多条带组成的杂交图谱,不同个体杂交图谱上带的位置就像指纹一样因人而异,因而Jefferys等人称之为DNA 指纹图谱。产生DNA指纹图谱的过程叫做DNA指纹分析,目前包括PCR、RFLP(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和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等方法。 DNA指纹图谱的基本特点: (1)多位点性:基因组中某些位点的小卫星重复单位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核心序列。在一定的杂交条件下,一个小卫星探针可以同时与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卫星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杂交。 (2)高变异性:DNA指纹图谱反应的是多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变异性。发现两个无血缘关系个体具有相同DNA指纹图谱的概率仅为5×10-19,因此,除了同卵双胞胎,几乎不可能有两个人的DNA指纹图谱完全相同。 (3)稳定的遗传性:DNA指纹图谱中的谱带能够稳定遗传,杂合带遵守孟德尔遗传规律。子代DNA指纹图谱中产生与双亲都不同的新带的概率(基因突变)仅在0.001~0.004之间。DNA指纹图谱还具有体细胞稳定性,即用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如血液、肌肉、毛发、精液等的DNA作出的DNA 指纹图谱是一致的。 由于DNA指纹图谱具有这些显著的特征,他已经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遗传标记。Jeffreys是第一个意识到DNA指纹可以建立个人身份识别系统的人,并且首先将其用于亲子鉴定,移民审查和凶杀侦破。1989年该技术获美国国会批准作为正式法庭物证手段。此外,它还被用于医生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