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宇宙生命之谜 优秀教案

10.宇宙生命之谜  优秀教案
10.宇宙生命之谜  优秀教案

10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提取信息。

3.了解火星上为什么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4.学习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1.会认会写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火星上为什么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教学难点】

1.朗读课文。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提取信息。

2.学习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神秘的宇宙

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发现宇宙生命之谜。

2.助读资料: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肯定会有外星生命存在,只是目前尚未发现或永远难以发现而已。因为偌大的宇宙不可能只有地球上才有生命存在。

据美国科学家研究,仅我们银河系估计就有200亿颗行星像地球(之前曾说有20

亿、600亿颗等等,总之数量十分惊人),这些行星都有支持生命存在的条件,这意味着在距地球不远处,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而宇宙中像我们银河系那样庞大的河外星系目前已经发现了数十亿个之多!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宇宙中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也是不计其数的!

另据最新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最新研究称银河系可能存在两千亿颗类地行星,这些星球上都有可能存在着生命物质。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朗读课文。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提取信息。(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谜:要写紧凑,辶起笔要低、要窄小,米字上边的点和撇要比下边的小一些。

氧:“气”从上、右包围“羊”。“羊”主体居左下格,三横长短不一,中横最短。

揭:左窄右宽,右边日字要扁窄,勹稍宽大,里边人字要小,下边竖短折长。

燥:火字窄小、竖撇要长,品字下边两个口稍小,木字要扁宽、撇和捺要舒展。

漠:左窄右宽,艹的两竖向里轻拉,日字要扁窄,大字宽扁、一横要长、捺稍重。

御:左边是彳不是亻、要窄长,中间午和止字右竖是一笔,下横变为提、卩靠下。

盗:上下都要扁,次字点和提要分开、右边横带钩,皿字下框稍窄、下横要长。

8.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火星上为什么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重点)

2.学习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难点)

二、品读释疑

1.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2.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一直向往着“天上的世界”。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嫦娥奔月,仙女下凡,蟠桃盛会……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知道那都是古人编出来的。但是,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神话?

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一

方面是因为这些神话与读者的生活比较接近,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另一方面是为了让直白的说明文有一丝“神秘”的色彩,更有可读性,吸引读者去阅读。

4.理论上说,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极小的部分,银河系对宇宙来说又是沧海一粟。整个银河系中有几千亿颗恒星,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为数不少,其中肯定有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可以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存在生命的星球。

理论上的宇宙是无限的。

哪些词说明宇宙是浩瀚无边的?

“无限”“极小”“沧海一粟”“几千亿”等词语说明了宇宙的浩瀚,同时也说明人类对于宇宙的未知还有很多,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

5.阅读方法解密:借助中心句理解内容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所以就是中心句。

位置:一般在段首段尾处。

6.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从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四个方面介绍了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

(1)适合的温度

(2)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

(3)适当的大气

(4)足够的光热

7.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水星离太阳最近,朝向太阳的一面表面温度达到300~400℃,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缺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太阳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金星表面温度极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140℃,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科学家对太阳系除了地球外的其他行星进行分析,得出什么结论?

从水星、金星表面温度高,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温度太低两个方面分析了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不可能存在生命。“达到300~400℃”“低于-140℃”,结合生活实际就知道,这样的温度生命根本没办法存在。

8.这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运用了“列举排除”的方法,通过分析太阳系除了地球之外其他行星不可能存在生命的原因,将这些星球排除,说明这些星球不可能存在生命。

9.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火星。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地球自转一圈是23 小时56 分4 秒,火星自转一圈是24 小时37 分;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有66 度34 分的倾角,而火星的倾角约66 度1 分,所以火星和地球昼夜长短相近,而且也有四季更替。更有趣的是,1877年,意大利的一位天文学家观察到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人们猜测这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人们还观察到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有人认为这是火星表面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了颜色。为什么说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地球与火星自转圈数、轨道倾角的比较,说明火星与地球非常接近,证明“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10.这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这个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地球与火星自转一圈用时、轨道倾角的比较,说明火星与地球非常接近,证明了“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的观点,更容易让读者认可。

11.科学家们还发现:火星是一个非常干燥的星球,在它的大气中虽然找到了水汽,但含量极少,只有地球上沙漠地区的1%;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稀薄,96%是二氧化碳,氧气含量极少;火星表面温度很低;火星上没有磁场,它的大气层中又没有臭氧层,因而不能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为什么又说在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1)通过近距离的飞船观测发现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

(2)从干燥、大气、磁场等方面说明火星没有符合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强调了生命存在必要条件的缺少,气势更强,更有说服力。

12.为了对火星作进一步的考察,1975 年,美国发射了两个名叫“海盗号”的探测器。这两个探测器在火星着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测试,得到两个重要结果:一是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二是在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这证明,在探测器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科学家又提出,生命物质是否会存在于火星的岩层之中呢?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远距离的观测还是不够科学严谨,火星登陆的分析测试从土壤和表面取样两个方面说明火星没有生命存在,表现了科学家们科学严谨的研究精神。

13.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怎样理解这句话?

“一直”与第1自然段的“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相呼应,既写出了人们的执着,也表现了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坚持探

索的科学精神。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表达了作者对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的敬佩,同时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3.写作方法:学用列举排除、摆事实、列数字等方法说明问题

(1)本文作者运用“列举排除”的方法分析了太阳系除了地球之外,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不可能存在生命的原因,将这些星球排除,说明这些星球不可能存在生命;将宇宙飞船着陆火星检测出没有生命迹象的事实摆出来,说明火星上也没有生命存在;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火星水汽、氧气含量极少。

(2)举例:晕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晕就代表将要下雨。

这段文字中“新疆地区出现晕将要下雨”就是摆事实。

(3)练一练:学用以上方法写一个关于环保方面的小练笔。

4.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5.主题延伸

我们对宇宙的探索离不开航天事业,搜集关于中国航天发展方面的资料,开展一次“我为航天喝彩”的实践活动。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妙不可言的位置》、《太阳》五、当堂检测

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要点 1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 题解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作为一种公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集》,标题是后人加的。起初称为《十思疏》。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

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优质教学设计

10 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1.会写“谜、嫦”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嫦娥、抵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培养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宇宙生命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难点: 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有谁能给我们

讲讲呢? 2.请学生讲“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3.师导入: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一直认为天上住着神仙,他们向往着“天上人间”和“天堂”。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知道这些神话故事只是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同时,地球之外的太空到底是否有生命存在,也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3.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燥”的左边是“火”,最后一捺改为点; “御”的最右边是“卩”,不要写成“阝”。 三、初读了解文章内容。 1.读课文,画出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 2.思考: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哪些你读懂了,在书旁做个记号;哪些还没有读懂,提出来全班一起交流。 3.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四、作业。

【部编人教版】六上语文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评选说课稿

10《宇宙生命之谜》优质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先研究了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后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又让宇宙飞船在火星登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测试);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人类探索宇宙生

命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合作意识及运用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 1.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过程。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四、说教学方法 总体上采用读书指导法。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师采用确定阅读范围、出示阅读练习、激发阅读兴趣等手段,尽量放手让学生读书,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地球之外离我们比较近的星体吗?你知道关于火星的情况吗? 2.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随着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谜已经揭开了。本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熟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省晋县)人,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称之。唐代、、史学家。曾主持编撰《隋书》《群书治要》,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贞观十一年上《十思疏》,有诗五古《述怀》等30多首。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 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的一种文体,又称、,多分条陈述。 2、本文阐述了要“”、“”、“”的道理。(用原文词语回答) 3、名句填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所宜深慎。 4、写作借鉴 (1)写法: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2)素材:“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读译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 2、当:当神器之重() 3、景:承天景命() 4、董:虽董之以严刑() 5、克:克终者盖寡() 6、作:将有作() 7、牧:则思谦而自牧()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 10、简:简能而任之()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部编6语上10.宇宙生命之谜(课堂实录)

宇宙生命之谜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同学们看一下课题,是关于什么的?(师板书:宇宙,生读) 师:宇宙是什么,你对宇宙有什么了解? 生:宇宙是无比宽大的太空,传说宇宙有外星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知道的,电视节目里有很多。 生:宇宙里有无数星球。 师:宇宙到底有多大呢? 生:无边无际。 师:宇宙不仅无边无际,而且从时间上也无始无终。也就是说,不知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也不知它的边界在哪里。 师:宇宙里有无数星球,好多星球在一起就是一个大星系,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就是一个大星系,在银河里有一个小小的角落是太阳系。 师:我们的地球就是太阳系里的一个星球。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但从很久以前,人类就有一个谜:除了地球之外,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现在,我们来了解宇宙生命之谜(师板书)连科学家也不知道的称“谜”,边个问题科学家也没解开,我们来学学有兴趣吗? 生:有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挑战答辩会”,挑战什么内容呢?我们分工一下。我们想用天文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各个小组,好不好?

生:哥白尼,我们第一小组是哥白尼小组吧。 师:你们组就是哥白尼组了,谁来当组长?(选定)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知道哪位古今中外天文学家? 生:张衡。 师:他发明了什么? 生:他发明了地动仪,非常了不起。 师:我们就叫你们“张衡小组”,谁任组长。(选定) 师:好,组长选好了,我们分配一下任务: 1.各组长先选四位同学,找到文章中最重要的一个段落,读给另一个小组听,并陈述你认为为什么重要的原因。 2.再找四个同学,找一段你们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不要重复段落。 3.再找四个同学,准备一个学术报告。(就是你选文中一个内容,加上有关的课外知识,编成一个发言稿,作学术报告。 (生开始组合研究学习) 师:“挑战答辩会”现在开始,首先由哥白尼组来提问张衡组的同学,你最喜欢的段落是哪一段,你为什么喜欢? (生1代表第一组,生2代表第二组) 生2:(读第三自然段)因为这一段主要说明生命在天体中生存的条件。 师:很好,请这位同学说一说生命在天体中生存的条件有哪些? 生2:在天体上生存要有四个条件:一是合适的温度,二是必要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讲课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课前导学:《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学常识: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整: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塞(sa)源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懈怠(dài )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谗(chán)邪 黜(chù)恶:(斥退奸恶的人)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 2、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3、《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思路梳理: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

10.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等9个生字,会写“谜、摄、磁、御”等12个生字。会写“揭开、轨道、拍摄、枯萎、稀薄、抵御、沧海一粟”等10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哪些科学知识? 2.难点是通过了解宇宙生命之谜,培养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的资料。 2.教师准备《宇宙》音频、微课《宇宙之谜》、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宇宙》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很多不可计数的星球,你来猜猜这些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学生自由回答)你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宇宙生命之谜》,文中向我们介绍了科学家们对“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这一课题的探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吧!生齐读课题:《宇宙生命之谜》,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辐(fú)射轨(gǔi)道土壤(rǎng)陨(yǔn)石厌氧(yǎng)菌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谜、嫦、揭、摄、御、倾”。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谜”是左右结构,注意“迷”,相互要结合紧凑。 “嫦”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强烈推荐】部编版10宇宙生命之谜课外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10宇宙生命之谜课外阅读题及答案 未知生命起源(节选)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像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选自《古生物王国》)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密切——()复杂——()沸腾——() 2.生命的构成元素有、、、、、等,它们来自于“”后元素的演化。 3.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的是。 4.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疏远简单冷却 2.碳氢氧氮磷硫大爆炸 3.原始地壳的出现 4.短文主要讲述了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是密切相关的。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 义。 学习重点: 1. 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 2. 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 学习内容:1.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课堂训练: (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壅.蔽()懈怠.()浚.()谗.邪()黜.恶()谬.赏()滥.刑()豫.游()垂拱.()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B.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 ..为行路。 D.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休:休息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事物 C.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 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冲动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我约束 B.乐盘游,则思三驱 ..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亏无为之大道 ..哉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震之以威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人君当神器之重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善.始者实繁择善.而从之 B. 居域中之大.怨不在大. C. 臣闻求木之长.者塞源而欲流长.也 D. 不念居安思.危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和() ①臣虽下愚②必竭诚以待下③则思江海下百川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4.翻译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0 宇宙生命之谜 教案

10宇宙生命之谜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文章的题目是“宇宙生命之谜”,因此,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紧紧扣住“谜”来组织文章。作者先提出疑问,“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谜,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的行星进行一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行星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或难以存在生命,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由“谜”导入,接着开始解谜,最后又由“谜”结束,文章浑然一体,既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让读者觉得余味无穷,增添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在行文中的匠心。六年级的学生对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丰富阅读的广度,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重点理解“猜测、揭开、抵御、嫦娥”等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难点: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1.学习“谜、尚、氧”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发达、理论、类似、猜测”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3.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宇宙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图片或小视频,交流感受,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幻想过去太空遨游,去其他星球做客?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浩瀚的宇宙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宇宙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有关它的谜也太多太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个连科学家也解不开的谜,看我们是否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呢?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 (2)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尚”是翘舌音,“燥、磁、素”是平舌音,“倾”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辨字(燥—躁—澡—操) (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备课组(第7周)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2课时 崔向丽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精彩两分钟 1.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横线的字的读音。 磁场抵御猜测观测陨石枯萎稀薄银河系冥王星 2.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地球太阳系宇宙银河系 3.有感情的把下面的句子读两遍 1.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一种好的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一种坏的习惯,一辈子偿还不了它的债务。 (二)导入新课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识。 (三)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抓住“谜”让生解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明确学习目标,让生读阅读提示,让生明白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知识目标。

(五)学生轻声读课文。 边读边圈点勾画和批注,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六)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为集体交流做准备。 (七)班上交流 讨论作者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展示课件: 1.天体上生命存在必备的四个条件; 2.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3.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的相似之处; 4.科学家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做了近距离的观测,揭开了火星神秘的面纱。 5.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 (八)重点研读 1.重点研读4、5、6三段,分析哪些星球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1)生命存在至少具备哪四个条件? (2)反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画出来,然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2.重点研读7、8、9自然段,说说能否确定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科学依据是什么?(九)交流 课文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十)小结 地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有从古代就有思考,发展到近代科学家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尚未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他们在哪里呢?有待我们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去进一步探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作者围绕地球以外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二)新课 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及同步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人类探索宇宙生命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合作意识及运用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科学严谨的叙述与分析,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过程。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地球之外离我们比较近的星体吗?你知道关于火星的情况吗? 2.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随着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谜已经揭开了。本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默读课文,看看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深入阅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讲) 2.讨论交流明确: (1)宇宙是无限的。 (2)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 (3)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 (4)太阳系中唯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5)通过对火星的考察,发现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6)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至今还是个谜。 3.你对课文中讲到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为什么? (1)朗读相关的课文并说明理由。 预设: 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理由: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上说,肯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四点的星球: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因为这四点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而宇宙之大,还有我们不可知的星球,所以一定会有保证这四个条件的星球。 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理由:根据四点生命存活的条件,科学家先用了排除法,把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排除了出去。 作者运用列举法,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给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六个星球的特点。 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们所争论。 ………… (2)总结。 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了宇宙生命是否存在这是一个谜,这就需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亲自去揭开这个谜,给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四、探究扩展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宇宙生命、外星人、火星、载人航天技术等资料。 2.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录像资料。 【板书设计】 火星 与地球相似点很多——干燥、土壤无有机分子、表面无微生物 黑色线条(运河)——环形山、斑点 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植物颜色)——风吹尘土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重点句子;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体会文中的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魏征(580- 643), 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后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公元643年,魏征病死。谥号“文贞”,入凌烟阁。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2、写作背景: 这篇奏秦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了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 3.题目解说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 4.文体知识: 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 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情、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等。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5.给加点字注音 浚其泉源(jùn)戒奢以俭(shē)殷忧(yīn)载舟覆舟(zài ) 虑壅蔽(yōng )黜恶(chù)谬赏(miù)弘兹九德(zī) 二、阅读第一段 1.解释字词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形容词使动,使……稳固)其根本 ..(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极其愚 昧无知),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明智的人)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 ..(指帝位)之重.(重权),居域中之大,将崇.(推崇)极天 ..(指至高无上的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翻译重点语句: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福禄,(如果)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制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3.理解文段大意: (1)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①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论证:求木长→固根本→欲流远→浚泉源→思国安→积德义; 反面论证:根不固→求木长→源不深→望流远→德不厚→思国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根本、泉源)→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国之安、国之治)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用原文回答)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三、阅读第二段 1.解释加点字词 凡百 ..(所有的)元首,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 ..(深深忧虑)道著 ..(治道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能够)终者盖.(表示推断,大概)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 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 ..(竭尽诚心)以待下;既得志 ..(成功),则纵情 ..(放纵自己的情感)以傲物 ..(看不起别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督察)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在表面上)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2、翻译重点语句: (1)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实现治道显著,但大功告成后品德就开始衰微了。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看不起别人,就会使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威吓人民,(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在表面上恭敬但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理解文段大意:(用原文回答)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语句是哪句?

《宇宙生命之谜》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10课 宇宙生命之谜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实施意见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六上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也就是说学生要根据阅读的需要,自主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宇宙生命之谜》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相较于《竹节人》一课明确的阅读任务布置,本篇课文更加着眼于学生在探究“宇宙生命之谜”中自主综合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示阅读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创设了“探究宇宙生命之谜”的任务情境,通过多次不同方式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从而达到有目的地阅读。 二、教学目标 (一)默读课文,阅读具备一定速度,结合批注监控自己的阅读过程,整体知晓文章的内容。 (二)能够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 (三)能根据课文内容合作解说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科幻电影视频《变形金刚》,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谈话导入:(课件播放《变形金刚》视频)同学们,我们都在一些科幻电影中看到过外星人的存在。在茫茫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很多不可计数的星球,现实中你觉得这些星球上有没有外星生命存在呢?(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可能没有。) 2. 引入课题:外星生命是否存在还不清楚。不存在的话,科学再厉害,也是探测不到的。那如果存在,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探测到。这节课就让我们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0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反思1-非常好

10.《宇宙生命之谜》教学反思 《宇宙生命之谜》一文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意在通过阅读理解,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领悟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学生对有关生命科学的理论、术语的理解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因此课前三天,我和学生都去了解搜集银河系、太阳系、火星、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了解的拓展,越来越觉得这篇教材过于“陈旧”——它选入教材只有几年时间,但在这几年中科学家对火星的探索已取得很多进展,欧洲于2003年6月2日发射“猎兔犬2号”于2003年12月25日登陆,日本发射“希望号”中途失踪,美国“漫游者A”飞船运载火星车“勇气号”在太空航行7个月于2004年1月3日在火星登陆, 截止目前,已发回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图片,供科学家分析。 2.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或策略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呢?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阐述)我想采取全新的教学策略。课前,我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上课伊始,导入后我把“在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写在了黑板上,请同学们进行辩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正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存在,形成辩论双方。请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再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在辩论中,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