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伯汉姆(D·Burnham)

B.西谛(Sitte)

C.奥姆斯特(F·L·Olmsted)

D.豪斯曼(George E·Haassman)

2、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B.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C.交通与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D.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3、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绿化

D.居住区

4、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

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方面的法律条款。

A.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B.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7、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包括( )。

A.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未来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建构

8、以下(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A.城市用地选择应当尊重现状条件

B.城市用地选择范围尽可能选择跨越行政区界限

C.城市用地应尽量选择自然条件非常好的地区,特别是沿江、沿海地区

D.城市用地选择首先考虑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口容量

9.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

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

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10、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C.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中心;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外围

D.城市地域中离心;城市外围向心

11、工业革命前,欧洲出现的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 )。

A.雅典

B.罗马

C.伦敦

D.巴黎

12、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不包括( )。

A.唐长安

B.西汉长安

C.南朝建康

D.明清北京

13、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 )。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

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14、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现状图画出的各类用地( )。

A.以大类为主

B.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

C.以大、中类为主,小类为辅

D.以大类为主,中、小类为辅

15、我国第一次实现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综合平衡的环境保护规划是( )城市的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A.山西省太原市

B.山西省灵石县

C.甘肃省兰州市

D.吉林省吉林市

16、规划期内抓建设的城市用地都应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拟建设的地区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地域范围一般控制在( )。

A.1公顷

B.3公顷

C.5公顷

D.10公顷

17、住宅区容积率是指( )。

A.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

B.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

C.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

D.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

18、城市道路应分为( )。

A.主干路、次干路、次路

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C.货运道路、客运道路、综合道路、生活道路

D.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居住区道路、居住小区道路、组团路、宅前宅后小路

19、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规划国道主干线布局形式为( )。

A.七纵五横12条线路

B.七纵八横15条线路

C.五纵七横12条线路

D.八横七纵15条线路

20、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西是一个较穷的农业大国,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内陆城市巴西利亚,是为了促进内陆地区的发展,这是运用了( )理论。

A.城市增长极核理论

B.经济部类理论

C.城市“对流”作用和“辐射”作用

D.城市全球化理论

21、以下各项论述中是《雅典宪章》的思想观点的是( )。

A.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B.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C.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引导城市有序的发展以此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安全、公共福利、舒适的生活

以及其它的社会经济目标,

D.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

22、( )代表了城市规划行政体系中的中央集权型制。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包括以下( )内容。

A.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B.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C.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的增长,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D.强调社会公平,不同的国家、地区、社区能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

24、以下四个城市中( )城市,人们经常称其“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人城”,被称为“琴城”。

A.北京

B.济南

C.泉州

D.常熟

25、下列关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论述,( )不妥。

A.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它是一项为城市长远合理发展奠定基础的全局性工

作,并用来指导城市建设,作为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

B.城市总体布局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自然条件,一定的生产、生活要求下的产物,通过城市

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的

C.城市总体布局要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一般经验,对

城市近期发展项目作出安排,并对远期发展作出初步预见

D.城市总体规划是在城市发展纲要的基本明确、以及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在城市用地

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26、城市中工业用地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 )。

A.15%~20%

B.15%~25% C 20%~32% D.25%~38%

27、建筑物经济寿命的终结表明( )。

A.该建筑物已破旧得没有使用价值了

B.该建筑已破旧得卖不出去了

C.建筑物价值小于地块价值

D.由于房产价格下跌,该建筑已无经济价值

28、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或者

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

B.10%;7%

C.12%;8%

D.15%;10%

29、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30、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 )。

A.以教堂为城市中,

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

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31.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 )来实现。

A.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合理布局

B.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

C.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D.确定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

32、城市道路交叉口竖向规划的处理原则有以下方面,但( )为不妥。

A.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其设计纵坡保持不变

B.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两相交道路的纵坡保持不变,而改变它们的横坡,一般是改变纵坡较大的道路

的纵断面形状,使其横断面与纵坡较小的道路纵坡一致

C.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应随主要道路的横

断面改变,而次要道路的横断面应随主要道路的纵坡而变

D.为了保证交叉口排水,竖向规划时至少应将一条道路的纵坡离开交叉口

33、下面关于现代城市设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城市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便利与舒

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B.城市设计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多学科的综合、

C.城市设计方法应贯穿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详细规划层次,并随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不断深化由浅

入深,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则到具体

D.在详细规划阶段应运用城市设计方法,使之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中间环节,成为单体建筑设

计的先导,并充实城市管理的依据

34、有关地震的表述下列( )正确。

A.按照国家规定的该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地震烈度在6度和6度以上要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B.按照国家规定的该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地震烈度在7度和7度以上要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C.按所在地区受影响和受破坏的程度进行分级,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分为9个等级

D.地震烈度8度以上的地区建筑层数必须控制在3层以下

35、住宅进深在( )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 )。

A.11米以下;1000 m2

B.12米以下;1200 m2

C.13米以下;1300m2

D.14米以下;1300m2

36、居住区内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 ),但坡长不能超过( )米。

A.8.0%;50

B.8.0%; 20

C.3.0%; 20

D.3.0%; 50

37、城市机场的选址应( )为宜。

A.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38、进行地震设防的城市,应保证地震发生后城市道路和对外交通公路的畅通,并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但以下( )不妥。

A.道路网中宜设置小广场和空地,并结合道路两侧的绿地,划定疏散避难场地

B.路面不宜采用柔性路面;道路立体交叉口不宜采用下穿式

C.干路两侧的高层建筑应从道路红线向后退10~15米

D.新规划的压力主干管不宜设在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车行道下面

39、( )城市的城市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A.巴黎

B.伦敦

C.纽约

D.芝加哥

40、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内容为( )。

A.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

B.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主要图纸、总规阶段各项专业规划图纸

单选以下题目与上面重复:

12、有关地震的表述下列( )正确。

A.按照国家规定的该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地震烈度在6度和6度以上要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B.按照国家规定的该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地震烈度在7度和7度以上要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C.按所在地区受影响和受破坏的程度进行分级,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分为9个等级

D.地震烈度8度以上的地区建筑层数必须控制在3层以下

13、住宅进深在( )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 )。

A.11米以下;1000 m2

B.12米以下;1200 m2

C.13米以下;1300m2

D.14米以下;1300m2

14、居住区内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 ),但坡长不能超过( )米。

A.8.0%;50

B.8.0%; 20

C.3.0%; 20

D.3.0%; 50

15、城市机场的选址应( )为宜。

A.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16、进行地震设防的城市,应保证地震发生后城市道路和对外交通公路的畅通,并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但以下( )不妥。

A.道路网中宜设置小广场和空地,并结合道路两侧的绿地,划定疏散避难场地

B.路面不宜采用柔性路面;道路立体交叉口不宜采用下穿式

C.干路两侧的高层建筑应从道路红线向后退10~15米

D.新规划的压力主干管不宜设在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车行道下面

17、( )城市的城市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A.巴黎

B.伦敦

C.纽约

D.芝加哥

18、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内容为( )。

A.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

B.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主要图纸、总规阶段各项专业规划图纸

12、有关地震的表述下列( )正确。

A.按照国家规定的该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地震烈度在6度和6度以上要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B.按照国家规定的该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地震烈度在7度和7度以上要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C.按所在地区受影响和受破坏的程度进行分级,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分为9个等级

D.地震烈度8度以上的地区建筑层数必须控制在3层以下

13、住宅进深在( )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 )。

A.11米以下;1000 m2

B.12米以下;1200 m2

C.13米以下;1300m2

D.14米以下;1300m2

14、居住区内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 ),但坡长不能超过( )米。

A.8.0%;50

B.8.0%; 20

C.3.0%; 20

D.3.0%; 50

15、城市机场的选址应( )为宜。

A.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市区,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C.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D.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垂直,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16、进行地震设防的城市,应保证地震发生后城市道路和对外交通公路的畅通,并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但以下( )不妥。

A.道路网中宜设置小广场和空地,并结合道路两侧的绿地,划定疏散避难场地

B.路面不宜采用柔性路面;道路立体交叉口不宜采用下穿式

C.干路两侧的高层建筑应从道路红线向后退10~15米

D.新规划的压力主干管不宜设在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车行道下面

17、( )城市的城市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

A.巴黎

B.伦敦

C.纽约

D.芝加哥

18、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内容为( )。

A.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

B.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主要图纸、总规阶段各项专业规划图纸

多选题

1、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包括以下( )。

A.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B.从内向型经济主导到外向型经济主导

C.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D.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2、基于区域规划的理论,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完整的城市体系包括以下( )方面的内容。

A.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经济基础模式的关系

B.特定地域内所有城市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C.城市规模上的相互关系

D.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3、城市燃气按来源分类,可分为( )

A.天然气

B.液化石油气

C.沼气

D.生物气

E.人工煤气

4、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中对城市市民素质培育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并属于城市基础结构的包括以下

( )。

A.政治和行政管理活动中心

B.教育、科技、信息活动中心

C.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D.商业、金融生活服务活动中心

5、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

A.依据城市自然、历史文化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要求,确定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指导思

想和规划原则

B.调查发掘与分析评价城市景观资源、利用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C.研究确定城市景观的特色与目标

D.研究城市用地的结构布局和城市景观的结构布局,确定符合社会理想的城市景观结构

E.对有关城市景观控制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F.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

6、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 )。

A.舒适性原则

B.城市审美原则

C.地方性原则

D.因借原则

7、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包括( )。

A.陕西

B.河南

C.江苏

D.广东

E.四川

F.福建

8、我国城市规划的行政机制的法理基础是( )。

A.自由裁量权限

B.城市规划法

C.羁束权限

D.各级法规、规范

9、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主要包括以下( )方面。

A.城市自然条件

B.经济技术条件

C.城市现状条件

D.历史文化条件

10、影响城市公共设施指标的影响因素有( )。

A.城市的性质与规模

B.城市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

C.城市的布局结构

D.城市的自然环境

11、一般来讲,可以从( )两个方面来划分区域规划的类型。

A.区域的经济条件

B.区域的自然条件

C.区域的经济地理特征

D.区域的行政管理层次

12、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目标是( )。

A.确定地段的人口、建筑容量

B.确定具体的开发项目

C.公共设施的配套建筑量的估算

D.地段土地使用结构的明确

13、河网地区的城市道路网规划应符合( )规定。

A.道路宜平行或垂直于河道布置

B.对跨越通航河道的桥梁,应满足桥下通航净空要求,并应与滨河路的交叉口相协调

C.城市桥梁的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不宜与道路的车行道和人行道等宽,在有条件的地方,城市桥梁可

建多层桥,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管线设置在桥的下层

D.客货流集散码头和渡口应与城市道路统一规划,码头附近的民船停泊和岸上农贸市场的人流集散和

公共停车场车辆进出,均不得干扰城市主干道交通

14、下列关于城市设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设计主要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城镇建筑环境建设

B.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C.城市设计指对城市人工环境的种种建设活动加以优化和调节

D.不同的社会背景、地域文化传统和时空条件会有不同的城市设计途径和方法,但对城市设计影响最

大的还是空间形体艺术

15、信息工业是后工业城市的重要经济部门,是现代生产发展的产物。信息工业的活动分为两类,分别是( )。

A.物质生产和管理

B.非物质生产的传递

C.为市场生产的信息

D.所耗资源含在工业产品中的办公部门

16、我国首批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有( )。

A.珠海

B.马鞍山

C.青岛

D.威海

E.苏州

1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包括( )。

A.保护区内人口规模的调整

B.用地布局的改善和古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提升

C.古城格局、空间形态、视觉通廊的保护

D.城市地区文物古迹的修复措施、保护措施的制定

18、城市规划行政行为合法的条件包括( )。

A.行为的主体合法

B.行为的权限合法

C.行为的内容合法

D.行为符合法定程序

E.行为符合法定形式

19、关于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可表现在以下( )方面。

A.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具有多级性

B.每个中心城市可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C.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受相关区域资源及其它条件的制约

D.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它城市相互促进,相互干扰

20、城市规划的区域环境的调查主要包括以下( )方面的内容。

A.城市化

B.城镇体系

C.区域经济

D.自然环境

21、以下( )城市的规划由国务院审批。

A.北京市

B.伊宁市

C.西安市

D.信阳市

22、每一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能形成各自的特色,城市的特色与风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 )。

A.精神环境方面

B.社会环境方面

C.建筑环境方面

D.物质环境方面

23、以下内容中,( )是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A.城市自身所具备的各种条件

B.城市的基本职能

C.城市在区域规划中的等级、地位、职能

D.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城市发展建设的要求

24、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图纸不包括以下( )。

A.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B.郊区规划图

C.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

D.地块划分图

25、下列关于车流量、车流密度和车速三项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的是( )。

A.平均车速与车流密度是成反比的直线关系

B.车速与车流量之间,开始车流量是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加的,直到临界车速,相应的平流量是最大值,

车速超过临界车速之后,车流量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

C.车流量与车流密度之间成反比直线关系

D.为了提高车速,增大交通量必须要拓宽城市道路

26、城市规划师的作用与角色是( )。

A.分析者

B.决策者

C.领导者

D.组织者

27、下列关于城市气源种类选择原则中,正确的有( )。

A.应根据城市的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和水、电、热的供给情况,选择合适的气源

B.城市气源选择应尽可能充分利用一种气源,不仅减少投资,还可以支持气源产业发展

C.应合理利用现有气源,并争取利用各工矿企业的余气

D.考虑国家能源政策和燃气发展方针,充分采用天然气

28、给水管网如果昼夜用水量相差较大,高峰用水时间较短,可在适当位置设( )。

A.调节水池

B.泵房

C.分压供水设施

D.蓄水池

E.一级、二级泵房

29、前苏联莫斯科规划的几个突出规划特点包括( )。

A.开放原则

B.交通原则

C.生态原则

D.社会平衡

30、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内容包括( )。

A.依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要求,确定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规划

原则

B.确定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的位置、范围、性质及主要功能

C.调查与分析评价城市绿化现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与城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D.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

E.确定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提出实施管理建设

名词解释

1、城市化(PPT1)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居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型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镇化过程。

2、城市性质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 P31

3、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指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结构和形式。城市形态包括两部分:一是城市内部形态,系指市区范围内工厂、仓库、车站、码头、公共建筑、住宅、道路、广场、园林绿地等各种用地的形状和布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形式;二是城市总形态,即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主要是郊区城镇)的布局。

4、城市建成区建成区,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它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区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如机场、铁路编组站、污水处理厂、通讯电台等)。建成区范围,一般是指建成区外轮廓线所能包括的地区,也就是这个城市实际建设用地所达到的境界范围,因此,它是一个闭合的完整区域,一城多镇分散布点的城市,其建成区范围则可能由几个相应的闭合区域组成。

5、城市设计(PPT2)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英文Urban Design)的具体定义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都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6、城市化水平(PPT1) 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7、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8、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P33

9、城市职能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10、城镇体系城镇体系(英语:Urban System),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问答题需要复的知识点:

1.城市规划纲要的内容/思想/方法/原则(PPT3)

内容:收集资料调研、城市发展战略、用地空间布局、城镇规划体系、新区开发老区改造利用、工程设施规划、城市艺术布局、近期建设规划、规划措施步骤

【内容】:(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思想:

方法:

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协调、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

2.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和公式(PPT5)

综合平衡法:

劳动比例法:

职工带眷系数法:

土地容量法:

递推法:

3.城市总体规划的思路/审批程序/任务(PPT3)

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思路: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审批程序:城市规划纲要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总体规划的审批:分级审批

直辖市的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国务院指定城市的总体规划,由所在地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4.城市总体布局的模式/每种模式的特征/优缺点/关键问题P127

(1)集中紧凑式:

特征:以一个生活居住用地为中心,多个工

业区布置在周围,只有一个主要的生活居住用

地(生活区),其他的生产用地(工业区)则连片

布置在城市生活区的外围,少量规模不大、污

染可能较为严重的工厂企业则布置在近郊。

优点: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能设置较完善的

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

和管理,节省投资,有利于工业之间的协作和

公共设施的共同利用。

缺点:工业较集中,环境污染严重

(2)分散疏松式:

特征:受地形、矿产资源、河流或交通干道分

隔,分成若干片或组,各片相距一定距离,城

市用地分成若干片,每片由一个生活区和工业

区组成,相应布置独立的生活居住设施。

优点:工业区分散,造成污染源分散,同时自

然环境容纳和净化废物的能力提高,能改善城

市的环境质量。

缺点:各项用地较分散,各区片间联系不便,

市政投资很大

高自考城市规划原理(0958)

高自考城市规划原理(0958) 第1章 1、城市的含义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的规定,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其中直辖市、市、镇,是按行政区划的意义界定的,其中按行政管辖的不同,还可以把市进行进地步的划分,即为地级市和县级市。而建制镇是城镇的一种类型。 2、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标志是什么? 3、人们日渐失去了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与之带来的是工业排放的废气,污水等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就是一种负面效应。 4、城市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5、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P9 7、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2章 8、《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9、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城市空间结构由7个同心圆组成。 3).罗伯特·欧文是英国19世纪初有影响力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以上的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中,把城市当成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他们的这些理论为下面我们讲的田园城市和卫星城市提供了理论依据, 10、世界上第一个田园城市是莱奇沃思,第二个田园城市是韦林 11、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磁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人口的这种“磁性”所致。(2)田园城市的结构(3)社会城市。 12、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如何? 答:卫星城的发展经历了“卧城”、半独立城镇、独立新城三个阶段。“卧城”只供人居住,没有生活服务等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就要到母城(巴黎)去购买。半独立城镇除了居住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独立新城特点是公共交通便捷,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生活接近自然。独立新城特点是比第一代和第二代卫星城有所扩大,完善了公共交通福利设施,而且还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生活接近自然。 13、“卧城”指只供人居住,没有生活服务等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就要到母城(巴黎)去购买。 14、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有以下的几个代表性的文献P25 15、雅典宪章是指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后被称为雅典宪章。这个大纲集中的反映了当时的“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大纲首先提出了,城市要与其周边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大纲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 16、马丘比丘宪章是指 1978年12月,一批建筑师在秘鲁的利马集会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进行评价,例如,道路应按功能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 伯汉姆(D ? Burnham) B. 西谛(Sitte) C. 奥姆斯特(F ? L ? Olmsted) D. 豪斯曼(George E ? Haassman) A. 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 策 B. 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 C. 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 D. 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 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C.交通与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3、 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 绿化 4、 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 ( ) 。 B. 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D. 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 °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 《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 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 A. 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7、 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 求。 方面的法律条款。 B. 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 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 但不包括( ) ° 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的发展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 欧洲就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就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2018年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含名词解释)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代码:03305) 课程考试大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方针 1.3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4 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 1.5 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 2.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2.2 城市规划的要素 2.3 城市规划体系 第三章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 3.1 城市系统 3.2 城市用地的基本功能 3.3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3.4 城市用地的构成 3.5 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4.1 城市规划的编制主体、要求及原则 4.2 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 4.3 城市战略规划 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 5.1 城市性质 5.2 城市规模

5.3 城市总体布局 5.4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5.5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成果要求 5.6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例 第六章城市分区规划 6.1 城市分区规划概述 6.2 城市分区规划的原则与程序 6.3 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6.4 城市分区规划的成果要求 6.5 城市分区规划实例 第七章城市详细规划 7.1 城市详细规划概述 7.2 控制性详细规划 7.3 修建性城市详细规划 7.4 城市详细规划实例 第八章城市交通规划 8.1 城市交通规划概述 8.2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8.3 城市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8.4 城市交通规划案例 第九章城市绿化规划 9.1 城市绿化概述 9.2 城市绿地的分类与测度 9.3 城市绿化规划的编制要求、目标与内容9.4 城市绿化规划的编制与成果要求 9.5 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 第十章城市商业用地规划 10.1 商业用地规划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10.2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10.3 城市商业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 10.4 上海中心商务区规划简介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1 ▲城市的概念 (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巨系统。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戈特曼)、全球城市区域。 大都市区:美国最早采用 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 大都市带: 1)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至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2)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斯堡的大湖大都市带 3)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4)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5)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集聚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全球城市区域: 以全球城市为核心,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多中心之间基于专业化的内在联系,各自承担不同角色。 &2 ▲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空间上、种类上、数量上)。聚落因其基本职能、结构特点、所处地域的不同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第章城市与城镇化 1.居民点形成与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从事农业和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2.城市形成与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居民点发生变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3.“城市”二字的文字字义 “城”: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一种交易的场所 城市是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即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4.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 2)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 心,具有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3)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4)其他:具有特有的城镇景观 5.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防御的要求。从原始居民点外围设深沟到城市外围设置城墙与壕沟,早期城市的发展首先从防御的要求出发。如:西亚的巴比伦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罗马的营寨城等。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城市布局充分放映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如:商都殷城、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埃及的卡洪城、罗马庞贝城、德 国的吕贝克等。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君权统治国家,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中心;欧洲封建社会是神权统治国家,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即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因而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因而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点、河流的交汇点的等形成了众多的商业都会;沿海城市曾一度繁荣但未被作为发展重点。古代欧洲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重要渡口和交汇点的城市也成为商业都会,沿海一些港口城市成为他们所统治的商业中心,城市发展往往由沿海城市带动内陆城市。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商市的逐渐固定与扩大、商业街的形成给城市的结构布局带来了巨大变化(宋)。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课程考试大纲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 (课程代码:04228) 课程考试大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臵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简介 1.1 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简介 1.2工程量清单组成及编制原则 1.3 工程量清单编制 1.4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构成 第二章建筑面积计算 2.1 建筑面积的概念及应用 2.2建筑面积计算规则与方法 第三章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 3.1 地基与基础工程概述 3.2 土石方工程 3.3 地基处理与边坡支护工程 3.4 桩基工程 3.5 土石方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示例 第四章主体结构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 4.1 结构工程概论 4.2 砌筑工程 4.3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 4.4金属结构工程 4.5木结构工程 第五章屋面及防水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 5.1屋面及防水工程概述

5.2瓦、型材及其他屋面 5.3屋面防水及其他 5.4墙面防水防潮 5.5楼(地)面防水防潮 第六章保温隔热、防腐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6.1保温隔热、防腐工程概述 6.2.保温隔热工程 6.3 防腐面层 6.4其他防腐 第七章措施项目 7.1 脚手架工程 7.2 混凝土模板及支架(撑) 7.3垂直运输 7.4超高施工增加 7.5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 7.6施工排水、降水 7.7安全文明施工及其他措施项目 第八章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编制8.1 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报)价 8.2 建筑工程投标报价编制 8.3投标报价文件的组成与填写方法 8.4某小区住宅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实例第九章合同价款支付与调整 9.1合同价款约定 9.2工程计量与合同价款期中支付 9.3合同价款调整 9.4工程结算与支付 9.5合同解除的价款结算、支付与争议处理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考研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word参考模板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罗马帝国盛时的为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保存的最完整。 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聚落。魏邺称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 罗马帝国代表为公元69年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庞贝(Pomoeii)城。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4.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记述里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有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出现《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孙子兵法》和《商君书》《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作图题: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曹魏邺城(实现了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元大都复原图。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 4.博立叶“法郎吉” 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都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的城市规划,所制定了的个《城市规划大纲》叫《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城市 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我国1989年通过《城市规划法》1991年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 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设施开发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

2015上半年自考城市规划原理实践考试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上半年自学考试工程造价管理专业 《城市规划原理》实践考核方案 (课程代码:03306) 一、考核大纲 (一)考核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分理论讲授,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三部分。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总体规划意识,并城市规划相关的原理、规划技能,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二)考核内容 1、居住区规划的经济指标计算。 2、公路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3、考生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建设概况。 (三)考核方式 通过案例分析题,对相关实践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考核标准 总分100分,案例一,40分,案例二30分,案例二30分。60分及格。 (五)考核用仪器设备及材料 黑色水笔。 (六)考核时间:月日前交材料至三专306 (七)考核地点: 二、考核内容及要求(考核试题) (一)内容 案例一:(50分) 已知某居住组团规划用地10公顷,拟建设小高层,多层低层别墅住宅和配套设施等,

规划住宅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公共建筑5000平方米,计划各类建筑及其控制指标如下表所示,求平均层数,住宅用地建筑面积,住宅用地指标,住宅面积净密度,住宅面积毛密度,容积率,建筑总造价。 案例二:(30分) 图为青光镇的布局现状,津霸公路是该城镇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因此造成过境公路穿越城镇中心。请提出改线的方案,并将其表示在图上。

案例三:根据你所在的城市或乡镇,结合城市规划原理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概述。 答案: 案例一 1、基底面积: 2层:12000/2=6000 m2 6层:18000/6=3000 m2 9层:54000/6=6000 基底总面积:6000+3000+6000=15000 m2 2、平均层数:84000/15000=5.6层 3、住宅用地面积: 2层:6000/0.3=20000 m2 6层:3000/0.25=12000 m2 9层:6000/0.2=30000 m2 住宅用地总面积:20000+12000+30000=62000 m2 4、住宅用地指标:62000/100000=0.62 5、住宅用地净密度: 2层: 1.2/2=0.6(万m2/h m2)6层:1.8/1.2=1.5(万m2/h m2) 9层: 5.4/3=1.8(万m2/h m2) 6、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8.4/10=0.84(万m2/h m2) 7、公共建筑占地面积:(5000/2)/0.25=1000 m2 8、容积率:(8.4-0.5)/10=0.89 9、建筑总造价:1.2*6000+1.8*5000+5.4*4000+0.5*10000=4.28亿元 案例二:(30分) 在城市范围内德公路,有的是城市道路的组成部分,有的是城市道路的延伸,应结合城市的总体布局合理确定公路线路的走向及站场位置。(10分) 青光镇的布局现状,津霸公路是该城镇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因此造成过境公路穿越城镇中心,所以采用改造旧有城镇道路与一般公路合用的常用方式,将津霸公路引至城市的外围通过,将车站设在城市的边缘,使城市干道与津霸公路连接。(10分)图示表示。(10分) 案例三:(30分) 论点、论据、表述层次各占10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39页word文档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 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 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 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总结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 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

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节:城市化 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 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 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集中的用地及人口的高密度 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缓慢发展期)、中期(城市化快速增长)、稳定阶段(稳增) 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正常发展(1949~1957)、城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I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 居民点发展与分类; 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一一固定居民点一一城市型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 2.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3.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 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和教育中心。 5.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 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 “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 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3. 近现代规划理论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产生背景、规划思想、实践 规划思想:主张通过建设田园城市控制城市规模扩张,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其特征是中心城市周围建设一圈较小的城镇一一田园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霍华德称其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产生背景:19世纪末,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霍华德的理论贡献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伯汉姆(D·Burnham) B.西谛(Sitte) C.奥姆斯特(F·L·Olmsted) D.豪斯曼(George E·Haassman) 2、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 B.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 C.交通及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 D.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 3、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心区 B.城市道路 C.绿化 D.居住区 4、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及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 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5、下列四项中,(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 6、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方面的法律条款。 A.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B.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制 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 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 7、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包括( )。 A.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B.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 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 D.未来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建构 8、以下(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A.城市用地选择应当尊重现状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