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论文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论文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论文

怎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中文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包括帮助友爱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关爱等表现。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只是外部表现,更是幼儿部心灵和性格的特征,是幼儿在素质水平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化。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优化家园环境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二)给予幼儿及时、有效的表扬,鼓励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做好家长工作。

四)利用榜样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五)促进伙伴交往,唤起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共鸣。

Abstract:

Prosocial behavior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out of a good social and moral behavior, including helping friendly cooperation, share

humility, sympathy care performance. It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form and maintain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being positive affirm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encourage.

Children are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the hope of the n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is the internal feature of children's mind and character, is the children's inner quality level 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of the. To cultivate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ut also the need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Pro social behavior.

一、问题的提出

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的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如: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以及现在特别强调的诚信等亲社会行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更应具有关爱他人、热爱祖国等积极情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创造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但是,由于现代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被称为“小皇帝”、“小太阳”。几乎每个家庭都是6个大人带1个孩子。家长们百般呵护,事事包办代替,使得他们自我意识很强、自私、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不愿与人分享。有的家长从小把孩子“躲”在家里养,不让他们与其他的孩子接触,生怕被别人欺负。渐渐的孩子变得孤僻、不合群,根本不懂得与同伴交往和相处,更别说在游戏和集体活动时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特别是在上幼儿园以后,他们就会变得更加自私和自我。大部分幼儿没有谦让的意识,自己的东西谁也拿不走,别人的东西就可以拿;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与自己无关,就视而不见……这些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对今后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而作为成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总认为“孩子小,随他(她)吧”,不寻找自己存在的错误,常常忽视教育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应为今日孩子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负责,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建设者,如果不懂得爱与关心,不懂得交往与合作,那么将来他们如何同与他们相同背景的人共存、共事、共荣呢? 如何适应社会,创造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让孩子学会爱与关心、学会理解他人,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等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容。

二、常见的现状

有这样一些事例

事例一:手工活动时,甜甜小朋友忘记了带小线团,向的她哭了起来。老师发现了,了解状况后,看到她的同桌曼曼有多余的线团,就说:“曼曼小朋友可以借点小线团给甜甜吗?”曼曼说:“妈妈不让我借东西给别人。”于是教师向其他小朋友借东西了事。

事例二: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摔倒,于是哇哇大哭起来,这时候家长看到了就说:“宝宝乖,宝宝不哭,都是地板的错!这地真坏,我们来打它!”手一边摸着孩子,脚一边使劲的踩地板。都

事例三:安全教学活动时,有些小朋友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发现了,于是就说:“老师发现静静小朋友上课最认真了,老师要看看,还有哪个小朋友上课很认真。”

事例四:放学时间,家长来园接孩子回家,这时,一个家长发现孩子脸上有点小伤口,说“宝贝,你的脸怎么了?谁弄的?”孩子说:“是东东。”于是,家长带着他的孩子来到老师面前:“老师,东东是哪个,他怎么把我孩子弄成这样

了?”老师连忙说:“又是这个东东,真调皮。您放心,明天我一定好好批评那个东东!”家长满意离去。

三、寻找归因

通过这样一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来自家长教师的这样一些问题影响着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错误归因事例二中小孩摔倒了不是地的错,家长为了孩子的情绪,无意间也就责怪错了。生活中常有小孩子不肯听大人的话,大人就说不听话嘛小朋友要羞你,小朋友要拿走你的东西。孩子自然就对别人产生了戒备心理或有错也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家长的私心事例一中,曼曼不愿把线团给其他小朋友,就是因为妈妈告诉他不要借给别人。当然,妈妈不让曼曼借东西给小朋友不一定是出于自私的心理,也许是怕东西弄坏了弄丢了这样一些理由。但不管什么理由妈妈不愿帮助小朋友或者是不会帮小朋友学会分享确实事实。

事例四中,孩子的脸有点小伤口,是因为两个孩子玩闹中的不小心造成的,在幼儿园中纯属正常。肯定不是东东一个人的错。但因为家长的私心,把错误全部归咎于东东,而忽视了自己孩子在这事中的也有一定的责任。

(二)教师无意识的教育行为态度影响幼儿社会行为的养成

事例三中,教师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采取树立榜样的方法:静静小朋友上课最认真!这是幼儿园中教学活动时常采用的教学手段。但是,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群体意识的一种表现,教师在教学当中无意识的把个别人群中孤立出来,比如,红红最乖了老师最喜欢他了,静静最听话,表现的最好。我……同时教师再行为上的确有偏袒某些幼儿的倾向,这种方式也许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反作用,就是容易使幼儿形成一种自大的心理,有时为了这个“最”而不愿意帮助别人。

四、形成思考

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方面,我们老师觉得很累,为什么明明告诉你们玩具要共同玩耍,你们却还要抢呢?怎么告诉你们要团结友爱,你们还要打架呢?但是我们仔细反思一下,有了前面教育上的问题,我们怎能不累呢?其实前面教育问题上的问题都集中反映在一点上,那就是我们教育时对幼儿主体的忽略。

儿童同成人一样是鲜活的个体,具有能动的主观积极性,新教育观强调尊重幼儿,从幼儿的主体出发引导幼儿发展,也就是说任何事情我们都应站在幼儿的角度,让他们从自身出发进行建构,正所谓自我建构。作为教师和家长往往忽略幼儿的这种主体性,处理幼儿出现的问题总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总是像裁判官似的告诉幼儿这是你不对、那是他不对、你这里该这样做,他那里该那样做,而忽略了引导幼儿通过自身建构形成经验,当幼儿发生一件事或出现进一步激化,例如两个小朋友争看一本图书,你也想看我也想看争执起来时,我们为什么就不就这件事多问几名呢?他为什么抢你的书?图书可不可以给他看呢?或问另外一名幼儿,他为什么不把书让出来给你看?图书他也想看你也想看,我们该怎么办呢?让幼儿通过思考找到答案,原来我们可以分享,互相谦让呢!

当我们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时,我们应该通过幼儿身边熟悉的事和物,更多的引导幼儿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主体积极性上进行建构,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他们对抽象的道理不能理解,老师家长的告诫能记住,但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在进行亲社会行为培养时应注重他们自身的体验。

五、培养亲社会行为

任何心理的发展都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而是他人有意识影响或者主体主动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基于这个基本原理,我们认为,幼儿亲社会性的发展需要我们为幼儿的交往提供有益的周围生活环境并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培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