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1 总则

1.0.1 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促进节水灌溉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农、林、牧业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3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应做到因地制宜,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并与农艺、生物和管理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保护生态环境。

1.0.4 节水灌溉工程应明晰产权,并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完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工程的持久良性运行。

1.0.5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节水灌溉water-saving irrigation

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取得农业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措施。

2.0.2 渠道防渗canal seepage control

减少渠道水量渗漏损失的技术措施。

2.0.3 管道输水灌溉Irrigation with pipe conveyance

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流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给水装置,采用地面灌溉的方法。

2.0.4 喷灌sprinkler irrigation

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通过喷头喷洒成细小水滴,落到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方法。

2.0.5 微灌microirrigation

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2.0.6 改进地面灌溉improved surface irrigation

改善灌溉均匀度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沟、畦、格田灌溉技术。

2.0.7 注水灌local irrigation with injection

利用专门设备将一定量的水注入作物(种子)根区的土壤中,改善土壤墒情,满足种子发芽和保苗需水的一种局部灌水方法,也称坐水种。

3 规划与设计

3.1 规划

3.1.1 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收集气象、水源、地形、水文、地质、土壤、作物、水利工程、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经济社会及有关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并进行合理性和可靠性分析。

3.1.2 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与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水利发展、

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应符合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应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设施,并应与农田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网、供电设施等统筹安排。

3.1.3 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承载能力、农业发展要求和节水灌溉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合理选择节水灌溉工程的类型和规模。节水灌溉工程类型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输水损失大、输水效率低的骨干渠道宜采用防渗措施;

2 有自压条件的灌区或提水灌区宜采用管道输水,地下水灌区应采用管道输水;

3 经济作物种植区、设施农业区、高效农业区、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区以及受土壤质地或地形限制难以实施地面灌溉的地区宜采用喷灌、微灌技术,山丘区宜利用地面自然坡降发展自压喷灌、微灌技术;

4 以雨水集蓄工程为水源的地区宜采用微灌技术。

3.1.4 水资源平衡分析应符合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应根据水资源可利用量,优化节水灌溉技术措施,提出符合灌溉设计保证率的需水量,并应实现供需平衡。水资源不平衡地区,应采取调整灌溉方式及规模、调整种植结构、压缩灌溉面积等措施。灌溉设计保证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的规定,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20203的规定。

3.1.5 节水灌溉工程布置应结合现有水利工程、道路、林带、输电线路等.经过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改建或扩建的渠道防渗工程,应复核原有工程布局,对不合理的渠系进行调整;新建渠系应经过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渠(管)

网应避开特殊土地基和可能产生滑坡或受山洪威胁的地带。

3.1.6 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报告、估算书及规划布置图。灌溉面积大于或等于333h㎡的工程规划布置宜绘制在1/5000~1/10000的地形图上,面积小于333h㎡的工程规划布置宜绘制在1/2000~1/5000的地形图上。

3.2 工程设计

3.2.1 工程设计应在批准的规划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勘察,取得可靠的基本资料;应说明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依据的主要技术标准和相关文件,明确节水灌溉工程等别、各建筑物级别。

3.2.2 工程设计应对规划报告的水资源平衡分析成果进行复核,明确灌溉设计标准、作物灌溉制度,核定灌溉设计保证率条件下的灌溉用水量,确定工程建设范围和规模。

3.2.3 工程设计应在技术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确定工程总体布置方案和主要工程建设内容。

3.2.4 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应包括水源工程、首部枢纽、输配水渠(管)网、田间工程以及各类辅助工程设计。

3.2.5 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程设计应对批准的工程规模范围内的所有单项工程进行全面设计;

2 水源工程设计应对水量进行平衡分析计算,确定设计水平年供水量;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和《机井技术规范》GB/T 50625的规定;

3 防渗渠道设计应在水力计算基础上,提出渠道纵横断面设计和防渗衬砌结构设计成果;大中型渠道应根据沿线地质条件、设计断面情况,进行边坡稳定

分析计算;

4 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设计应提出首部枢纽和田间管网布置方案,选定灌水器(给水栓)参数,确定灌溉制度和工作制度,提出水力计算成果;

5 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设计应提出田间沟、畦与格田等改进地面灌溉的方案。

3.2.6 工程设计成果应包括设计说明书、图纸和概算书,应提供下列附图:

1 节水灌溉工程平面布置图;

2 渠(管、沟)道纵、横断面图;

3 首部枢纽布置图;

4 水源工程设计图;

5 主要建筑物及附属构筑物结构设计图。

4 灌溉水源

4.0.1 节水灌溉应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发挥灌溉用水的最大效益;应优先使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井渠结合灌区宜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运用,提高灌溉水的重复利用率;有条件的地表水灌区应合理利用灌溉回归水。

4.0.2 灌溉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的规定。

4.0.3 新建、扩建的灌溉工程项目,当取水量较大且易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时,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并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

4.0.4 节水灌溉工程取水量不得超过灌溉的可利用水量。地下水超采区或挤占生态用水的地表水灌区不得增加灌溉取水量,不得新开采深层承压水发展灌溉。

4.0.5 集蓄雨水作为灌溉水源时,集流能力应与蓄水容量相协调,并应满足节水灌溉工程用水量要求。

5 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量

5.0.1 灌溉制度宜依据当地节水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缺少资料地区可根据条件相近地区试验资料或按水量平衡原理制定。

5.0.2 灌溉制度应依据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类型及其相应的灌溉设计保证率确定。

5.0.3 灌溉用水量应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按作物产量或水分生产率高的灌溉制度确定。

5.0.4 水资源紧缺地区灌溉用水量宜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缺水的敏感性,采用灌关键水、非充分灌溉等方式确定。

6 灌溉水的利用系数

6.1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要求

6.1.1 渠系水利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5,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5,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5;全部实行井渠结合的灌区,渠灌时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可在上述范围内

降低0.10;部分实行井渠结合的灌区可按井渠结合灌溉面积占全灌区面积的比例降低;

2 地下水灌区不应低于0.90。

6.1.2 采用管道输水时,管系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95。

6.1.3 田间水利用系数,水稻灌区不宜低于0.95,旱作物灌区不宜低于0.90。

6.1.4 灌溉水利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大型灌区不应低于0.50,中型灌区不应低于0.60,小型灌区不应低于0.70,其中地下水灌区不应低于0.80;

2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不应低于0.80;

3 喷灌工程不应低于0.80;

4 微灌工程不应低于0.85,滴灌工程不应低于0.90。

6.2 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测定方法

6.2.1 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用各级固定渠道水利用系数进行推算。渠道水利用系数应按本标准附录A第A.0.1条规定进行测定。

6.2.2 采用多种灌溉方式的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按各种灌溉方式的净灌水量之和与水源取水口的总取水量之比计算确定。

6.2.3 井渠结合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根据地表水、地下水用水量加权平均按本标准附录A公式(A.0.2)计算确定。

6.2.4 田间水利用系数应按本标准附录A公式(A.0.3-1)或公式(A.0.3-2)计算。

6.2.5 灌溉水利用系数可采用首尾测算法或综合测定法测定。

7 技术要求

7.1 一般规定

7.1.1 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和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的田间工程,应采用改

进地面灌溉技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旱作物灌区应平整土地,采用沟畦灌;自流灌区畦田长度不宜超过75m,沟灌灌水沟长度不宜超过100m,提水灌区畦田和灌水沟长度均不宜超过50m;

畦宽应按农机具作业宽度的整数倍确定,不宜超过4m;

2 水平畦田田面相对高程标准偏差值宜小于2cm,畦田长度和宽度宜根

据渠(管)道可供流量、田间输配水系统布置和当地实际条件确定;

3 平原水稻区格田长度宜为60m~120m,宽度宜为20m~30m;山丘区可根据地形条件进行调减;盐碱地冲洗灌溉格田,长度宜为50m~100m,宽度宜为10m~20m;土地平整应以格田为基本单元,格田内田面相对高程标准

偏差宜小于3cm;

4 地面灌溉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地面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范》SL 558

的规定。

7.1.2 采取管道输水的工程,管材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材选择应满足技术和经济要求,管径小于400mm时宜选用塑料管材,地形复杂或寒冷地区宜选用聚乙烯塑料管道;管径大于400mm时可选用玻璃钢管、钢筋混凝土管、钢筒混凝土管等;山丘区不具备地埋条件时宜选用金

属管材;

2 管材的允许工作压力应不小于水击时产生的最大压力;

3 塑料管材允许工作压力不应低于管道设计工作压力的1.5倍。

7.1.3 管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网布置型式应根据水源位置、地形条件、田间灌溉形式,通过方案比

较确定。

2 管道布置宜平行于沟、渠、路,应避开填方区和可能产生滑坡或受山洪

威胁的地带;管道布置应平顺,减少折点和起伏。

3 管网应设置控制、量测、泄水、安全保护和监测装置,寒冷地区应采取

防冻害措施。

7.1.4 规模大、地形条件复杂的管网系统,应采取压力调节措施。

7.2 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

7.2.1 水资源严重紧缺地区、不良地质条件、渠床渗漏严重、需要控制地下水埋深、高扬程提水等情况下的固定渠道、渠段应优先进行防渗或衬砌。井渠结合灌区或可能对生态产生不利影响时,渠道防渗应进行必要论证。

7.2.2 防渗渠道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工程技术要求、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因素等,合理选择防渗结构型式。

7.2.3 刚性材料防渗渠道,流量1m3/s及以上宜优先采用弧形坡脚梯形或弧形底梯形断面,1m3/s以下宜优先采用U形断面。刚性材料渠道防渗结构应设置伸缩缝,伸缩缝的间距和型式应根据渠道断面大小、防渗层厚度、防渗材

料等确定。

7.2.4 地下水位高于渠底的刚性材料防渗渠道和埋铺式膜料防渗渠道,渠基应设置排水设施,并保证排水出口畅通。

7.2.5 标准冻深大于10cm的地区,衬砌渠道的地基冻胀量大于允许位移

时,应采用防冻胀的技术措施。

7.2.6 防渗渠道在经过村庄或人口密集区的渠段,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

必要的防护及救生设施。

7.2.7 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 50600的规定。

7.3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

7.3.1 旱作物种植区,当系统流量小于30m3/h时,可采用一级固定管道;系统流量在30m3/h~60m3/h时,可采用干管、支管两级固定管道;系统流量大于60m3/h时,可采用两级或多级固定管道。水稻种植区,可采用两级或多级

固定管道。

7.3.2 田间固定管道长度不应低于每公顷90m,且不宜大于每公顷180m,

山丘区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

7.3.3 支管间距宜采用50m~100m,单向浇地时取较小值,双向浇地时取较大值。给水栓间距宜为40m~100m,经济作物取小值,粮食作物取大值。

7.3.4 采用移动式地面软管灌溉时,应有可靠水源,机、泵、管道配套合

理,软管长度不宜大于200m。

7.3.5 给水栓应结构合理、坚固耐用、密封性好、操作灵活、运行管理方便,水力性能好,在高寒地区给水栓和出水立管应有防冻保护措施。

7.3.6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20203的规定。

7.4 喷灌工程

7.4.1 土地连片、作物种植统一、地面无障碍物、有可靠的水源和电力设施、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统一管理的地区,宜采用中心支轴式、平移式和绞盘式喷

灌机组。

7.4.2 丘陵地区零星、分散耕地,水源较为分散、无电源或供电保证程度较低地区,宜选用轻小型机组式喷灌系统。轻型和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的灌溉面

积宜按每千瓦控制0.667hm2配置。

7.4.3 喷灌系统应满足设计风速条件下的喷洒水利用系数、喷灌强度、喷灌均匀系数和喷灌雾化指标要求;喷灌系统的设计喷灌强度不应大于土壤的允许

喷灌强度。

7.4.4 定喷式喷灌系统喷灌均匀系数不应低于0.75,行喷式喷灌系统喷

灌均匀系数不应低于0.85。

7.4.5 喷灌系统日运行时间宜为12h~18h,最大不宜超过21h。

7.4.6 喷灌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喷灌工

程技术规范》GB/T 50085的规定。

7.5 微灌工程

7.5.1 微灌用水应经过净化处理,并根据水质条件选择过滤器的类型及组

合方式。

7.5.2 微灌系统首部应配置施肥、施药装置,施肥、施药装置应设在过滤

器上游。

7.5.3 灌水器应根据地形、土壤、作物及栽培模式和灌水器水力特性综合

选择,灌水应满足均匀度要求。

7.5.4 微灌工程田间管网和毛管(带)布置应与作物栽培模式相协调。7.5.5 微灌工程首部过滤器下游的管道应采用塑料管材,铺设在地表的管

道不应透光。

7.5.6 采取滴灌时,是否覆膜应综合分析覆膜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降雨利用率以及环境等影响,论证确定。采用膜下滴灌时,应采取措施回收地膜。7.5.7 微灌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微灌工

程技术规范》GB/T 50485的规定。

7.6 其他

7.6.1 注水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有可靠水源和取水、运水设备,注水灌设备和供水量应满足作物在最

佳时期内播种和苗期灌水的要求,且灌水均匀;

2 水源的控制面积应按每次灌水量不少于75m3/h㎡计算。

7.6.2 水稻控制灌溉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插秧至返青期应浅水勤灌不脱水,田面保持薄水;

2 分蘖前期应浅、湿、干交替灌溉,田面保持湿润;

3 分蘖后期落干晒田,阴雨天、地肥、苗势旺、黏性土壤及低洼田应重晒,

高位、沙质土田应轻晒;

4 拔节孕穗期及时灌溉,田面保持浅水层;

5 黄熟期湿润落干,遇雨及时排除田面积水。8 效益与评价

8.0.1 应注重调查研究和效益跟踪监测,对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后效益评价采用的数据资料应翔实可靠。

8.0.2 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应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内部收益率应不低于社会折现率,净现值应大于0,效益费用比应大于1.0。节水灌溉项目效益费用比应按本标准附录A公式(A.0.4)计算。

8.0.3 效益应包括工程运行后实现的增产以及节水、节地、节肥、省工等综合效益。效益分析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增产效益应按已发生年份的实际增产量或增产值计算。农业技术措施基本相同时,主产品与副产品的增产值应等于有、无节水灌溉工程相比所增加的产值,可按本标准附录B公式(B.0.1)计算。农业技术措施不同时,增产值的计算应在公式(B.0.1)中乘以工程效益分摊系数,其值可参考类似地区的已有成果或依据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资料时,可按0.2~0.6进行估算,丰水年取小值,枯水年取大值。

2 节水效益应按项目实施前后灌溉用水量间的差值进行分析计算,表述为节水量或节水率,可按本标准附录B公式(B.0.2)计算。

3 节地效益应按项目实施前后减少田间渠系占地情况进行分析计算,表述为节地面积或节地率,可按本标准附录B公式(B.0.3)计算。

4 省工效益应按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后与实施前的用工量差值进行分析计算,表述为省工量或省工率,可按本标准附录B公式(B.0.5)计算。

5 节水灌溉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时,各项效益间应不重复计算。

8.0.4 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后,受益区种植业综合生产能力应明显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应提高15%以上或水分生产率提高20%以上。

8.0.5 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正常运行一年后,应对工程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宜包括增产、节水、节地、节能、省工效果及农业生产成本变化,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标准附录B的规定。

9 管理

9.0.1 应对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培训,掌握工程运行管理、维护技能。

9.0.2 节水灌溉工程的量水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表水灌区应建立符合要求的量水网点;计收水费应以斗口实测水量为依据,有条件的灌区宜计量到农口。

2 地下水灌区应以井为单位配备量水设施,宜采用射频卡量测控制技术。

3 测量允许误差±5%。

9.0.3 存在次生盐碱化或其潜在威胁的地区,应建立必要的水盐动态监测系统,控制地下水埋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应依据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提供保护工程范围内生态环境的需水量。

9.0.4 大型灌区应根据现行行业标准《灌溉试验规范》SL 13规定开展灌溉试验;中、小型灌区和集中连片的地下水灌区,应定点进行田间用水观测;水资源紧缺地区应进行非充分灌溉试验。

9.0.5 利用地下水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时,应配备地下水位、水量监测设施。

10 节水灌溉面积

10.0.1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且节水、增产效益指标达到本标准规定,可认定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

1 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符合本标准第6章和第7.1节、第7.2节的相关规定;

2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符合本标准第6章和第7.1节、第7.3节的相关规定;

3 喷灌工程符合本标准第6章和第7.1节、第7.4节的相关规定;

4 微灌工程符合本标准第6章和第7.1节、第7.5节的相关规定。

10.0.2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认定为节水灌溉措施面积:

1 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工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喷灌工程、微灌工程符合本标准第7章的规定,但不完全符合本标准第6章的规定或灌溉设计保证率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的规定;

2 田间地面灌溉工程符合本标准第7.1.1条的规定;

3 注水灌符合本标准第7.6.1条的规定;

4 雨水集蓄利用灌溉工程符合本标准第4.0.5条的规定;

5 地面移动软管灌溉工程符合本标准第7.3.4条的规定。

10.0.3 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与节水灌溉措施面积不得重复统计。

附录A 有关参数的测定计算方法

A.0.1 渠道水利用系数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测定:

1 动水测定法。应根据渠道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选择中间无分支、有代表性的渠段,观测上下游两个断面同一时段通过的水量,其差值即为损失水量。动水法测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验应在选定的上下两个观测断面上进行流量测定;

2)观测期间流量稳定,中间无分流;

3) 测验段前、后断面观测条件、观测仪器一致;

4) 观测断面应选择在渠道的顺直段,其长度不小于10倍渠宽,水流均匀,无漩涡和回流。

2 静水测定法。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渠段,长度为50m~100m,两端堵死,渠道中间设置水位标志,然后向渠中充水,进行恒水位、变水位的观测,同时进行降雨量和蒸发量观测。根据水位的变化可计算出损失水量和渠道水利用系数。

A.0.2 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ηz——井渠结合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ηj——井灌地灌溉水利用系数;

W j——地下水用量(m3);

ηq一一渠灌地灌溉水利用系数;

W q——地表水用量(m3);

W——井渠结合灌区总用水量W=W j+W q(m3)。

A.0.3 田间水利用系数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测量计算:

1 平均法。

式中:ηt——田间水利用系数;

m——某次灌水后计划湿润层增加的水量(m3/h㎡);

A——末级固定渠道控制的实灌面积(h㎡);

W——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m3)。

2 实测法。在灌区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通过实测灌水前后(1d~3d)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计算净灌水定额,算出田间水利用系数:

式中:β1、β2——分别为灌水前、后计划湿润层的土壤含水率(以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

γ——土的干容重(t/m3);

H——计划湿润深度(m)。

A.0.4 节水灌溉项目效益费用比可采用有无项目的增量费用与增量效益分析,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R——效益费用比;

B t——节水灌溉工程第t年的增产值(万元);

C t——节水灌溉工程第t年的运行费(万元);

i0——资金年利率(%);

n——节水灌溉工程使用年限(年);

t——计算年。

附录B 效益指标计算方法

B.0.1 增产效益应为已发生年份的实际增产值,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B j——第j年灌区内的增产值(元);

A i——工程建成前灌区第i种作物的种植面积(h㎡);

Y i,Y'i——工程建成后,第i种作物主副产品的产量(kg/h㎡);

Y0i,Y'0i——工程建成前,第i种作物主副产品的产量(kg/h㎡);

P i,P'i——第i种作物主副产品的单价(元/kg);

i——作物种类序号;

n——该区种植作物种类数。

B.0.2 节水率应以工程实施后的省水量占原灌溉用水量的百分比表示,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R sh——节水率(%);

M q——工程建成前年毛总用水量(m3/年);

M g——工程实施后年毛总用水量(m3/年)。

B.0.3 节地率应以原田间渠系占地面积和节水灌溉系统占地面积的差与工程控制面积之比表示,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R td——节地率(%);

A q——田间渠系占地面积(h㎡);

A g——节水灌溉系统占地面积(h㎡);

A——工程控制的总面积(h㎡)。

B.0.4 节能率应以工程实施后的省电量占原灌溉用电量的百分比表示,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R m——节能率(%);

E q——工程建成前年总用电量(kW·h/年);

E g——工程实施后年总用电量(kW·h/年)。

B.0.5 省工率应以工程实施后的节省的年用工数占原灌溉用工总数的百分比表示,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R zm——省工率(%);

G q——工程建成前年用工总数(工日/年);

G g——工程建成后年用工总数(工日/年)。

B.0.6 灌溉成本变化值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C g——灌溉成本变化值(元);

P E——当地灌溉用电电价[元/(kW·h)];

P G——当地灌溉用工成本(元/h㎡)。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通信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通信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1、常用通信管道类型 目前常用通信管道按所用管材可分为三类:钢管管道、塑料管管道、水泥管管道。其中PVC-U塑管管道用本地网通信管道,HIPE硅芯管多用于长途通信光缆塑料管道工程。 2、土方工程 管道沟开挖时,与其它管线的隔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同时注意地下原有管 线安全,如煤气管道、自来水管、电力线等。 通信管道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值

注:(1)主干排水管后敷设时,其施工沟边与管道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 1.5m; ⑵当管道在排水管下部穿越时,净距不宜小于0.4m,通信管道应作包封 (3)在交越处2m范围内,煤气管不应做接合装置和附属设备;如上述情况不

能避免时 , 通信管道应作包封 ; (4)如电力电缆保护管时 , 净距可减至 0.15m 4、回填 通信管道工程的回填土,应在管道或人(手)孔按施工顺序完成施工内容。并经 24 小时养护和隐蔽工程检验合格后进行 . 通信管道工程回填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道顶部 30cm 以内及靠近管道两侧的回填土内,不应含有直径大于 5cm的砾石、碎石等坚硬物; 2)、管道两侧应同时进行回填土,每回填土 15cm厚,应夯实; 3)、管道顶部30cm以上,每回填土 30cm厚,应夯实。 4)、回填土前,应先清除沟(坑)内杂物。沟(坑)内如有积水和淤泥,必须排除后方可进行回填土。 5、人(手)孔、通道建筑砖、混凝土左右块(以下简称砌块)砌体墙面应平整、美观、不应出现竖向通缝; 砖砌体砂浆饱满程度应不低于 80%砖缝宽度应为8— 12mm同一砖缝的宽度应一致; 砌块砌体横缝应为 15—20mm 竖缝应为 10—15mm 横缝砂浆饱满程度应不低于 80%,竖缝灌浆必须饱满、严实,不得出现跑漏现象; 砌体必须垂直,砌体顶部四角应水平一致。 6、铺设管道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2008)》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水利部提出。本部分由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1996 发布日期: 2018-12-03 查看:238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1996_土地整理 【标准名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标准号】GB/T 16453.6-1996 【标准文件】 GB/T 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土壤肥料) 前言 本标准系列共分四项:第一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第二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第三项《水土保持综

合治理验收规范》,第四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本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二项。 本项标准包括6个标准: GB/T16453.1─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16453.2─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GB/T 1645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16453.4─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T16453.5─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 GB/T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本标准系列的四项出版后,将全部代替198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颁标准SD 238─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参加起草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

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附件1: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为保证平原地区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林业局及北京市相关造林技术规程,结合北京市实施平原地区造林工程任务要求,特提出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一、建设范围 以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为主体,以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5个区为重点,在涉及到的14个区县新城周边、重要生态敏感地区、重要水源保护地、不宜耕作地等地区实施景观生态林建设。 二、建设原则 (一)景观完整性原则 在整体规划布局上,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景观生态林与其他重要生态区域的关系,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等紧密衔接,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形成功能完整的平原区森林生态体系。 (二)多功能性原则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在实现景观生态林主导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固碳制氧、滞尘减噪、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功能,建设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最优化的景观生态林。 (三)近自然性原则 根据北京气候和立地条件,按照生态学原理,根据植物生态习性,模仿自然规律,加速发育进程,促进自然更新,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整、稳定健康的近自然森林。 三、建设模式 根据总体规划功能定位、社会需求和立地条件,建设如下两种模式的景观生态林: (一)生态主导型 在距离城镇、村庄、主要道路、河流等较远的平原地区(原则上连续面积应大于100亩),建设以增加碳汇、防风固沙、降尘静噪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为主导的景观生态林。 该模式以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的栽植方式为主,乔灌草结合,营造复层、异龄、针阔混交的景观生态林,形成树种丰富、结构合理、稳定健康的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尽量多种植食源和蜜源植物等,增加林内生物多样性;加大高碳汇植物的用量,如刺槐、杨树、椿树、榆、白蜡、柳树等。 原则上在重点地区初植密度为常绿及落叶乔木40-50株/亩,灌木50-80株(丛)/亩,乔、灌木占地比例为8:2,加大地被的种植面积,做到黄土不露天。 (二)景观主导型 在规划新城、住宅小区、村镇周边以及主要河流附近等人员易于到达的区域,建设以丰富景观、美化环境、创造宜居城市为主导功能的景观生态林,同时满足休闲健身、科普教育的社会需求。 该模式以块状混交和自然式组团栽植相结合。其中,在非重点背景区域,采用块状混交栽植,形成景观生态林的主体。在重点景观区域,如主要观赏面及绿道驿站、休闲健身设施等周围,应以自然式组团栽植为主,形成景观生态林的亮点。 初植密度在重点地区原则上为常绿及落叶乔木40-50株/亩,灌木50-80株(丛)/亩,乔、灌木占地比例为8:2,重点观赏节点加大观赏性地被的种植面积,做到黄土不露天。 四、主要技术要求 (一)规划设计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方案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目次 1综合说明 2 项目区概况 3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和布局 4. 工程管理 5、施工组织设计 6、水土保持设计 7、环境保护设计 8、节能设计 9投资概算及筹资方案 10预期效益 11 附图 附加说明(包括总则)

1 综合说明 1.1 项目背景及依据 1.2 项目区现状 简述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包括项目的位置等。 1.3 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及布局 简述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工程设计方案,总工期。 1.4 工程管理 简述项目建设的组织形式和建后的管护机制。 1.5 建设费用及资金筹措方案 简要说明高效节水工程总投资,投资构成,筹资方案。 1.6 预期效益 简要说明高效节水工程建后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效益。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状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2.1.2 水文气象 重点介绍项目区降雨、气温、蒸发、风向风速和日照等水文气象要素。 2.1.3 地形、地貌 2.1.4土壤及作物种植情况 重点介绍项目区的土壤土质、作物种类和种植间距。 2.1.5 水资源 重点介绍项目区现状水源状况。 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 受益人口及劳动力状况 2.2.2 农业生产水平 2.2.3 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

2.2.4 水利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2.3 项目区水利设施现状 2.3.1 水源工程现状 水源工程包括水库(湖泊)、堰坝、山塘、河流等。 2.3.2 灌溉工程设施现状 说明项目区灌溉工程设施现状,应包括工程类型、规模、分布及完好程度等。 2.3.3 项目区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说明项目区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4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通过现状自然灾害、农业种植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明目实施的必要性。 3 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和布局 3.1设计依据 设计依据主要包括: (1)规划的文本及相关的审批依据; (2)中央及省针对现行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补助的有关文件; (3)相关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根据项目类型选用相应规范); ①《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 50363-2006;②《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2009;③《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085-2007;④《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2010;⑤《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等 3.2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标准 (1)灌溉设计保证率 喷灌、微灌各类作物采用85~95%,低压管道灌溉采用75%。 (2)灌溉水利用系数 低压管道区、喷灌区不应低于0.80;微喷灌区不应低于0.85;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一)技术预备工作 1、落实项目部人选,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并落实参与本项目施工的人员。 2、认真批阅施工图纸,参加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3、复测操纵桩并制定测量方案。 4、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熟悉施工图纸,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进行技术、安全、防火培训,做好技术、安全交底,安排好有关的试验工作。 (二)施工预备工作 1、全面检修进场施工的机械设备,以保证施工前设备运转正常。 2、编制施工打算,安排施工顺序,和谐各工序及各专业间的配合工作。 3、落实相应的专业施工队伍,并进行岗前培训和教育。 4、做好材料、成品、半成品和工艺设备等的打算安排工作,使之满足连续施工的要求。 5、在全公司范畴内进行宣传,使全体职员了解本项目的情形,一旦中标,工队能全力以赴,支持本工程的施工。(三)现场预备工作:

1、进行实地测量。 2、确定施工范畴,设置施工围蔽,并在围蔽区内按拟定的施工方案进行劳动力组织。 3、认真熟悉现场的地理位置、工地条件、供水供电状况,以及出入口位置,认真布置贮存物料和施工用的工作面,做好施工现场“三通”,架设动力和照明线路,接通施工用水管路,确定材料、设备和土方运输线路,使之满足现场施工的要求。 4、组织工程机械设备和材料进场。 5、落实季节性施工措施 五要紧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一)水渠 1 、土方开挖工程 1.1开挖工艺流程:施工测量放样场地清理临时排水系统反铲分层开挖 自卸汽车出碴人工修整验收。 1.2施工测量

进场后依照监理单位提供的工区范畴内导线点及水准点的差不多数据建立工程测量操纵网,以保证施工放样、定位的准确性;每开挖一个单元前,进行边线及高程放样。 1.3施工清理 对测量出的清理范畴,用人工或机械清除该范畴内的全部有碍物,范畴外的清理按监理单位要求进行。 1.4土方开挖 场地清理完成后,采纳1.0m3反铲配5t自卸汽车开挖,运输至弃碴场。 1.5开挖时期及顺序 主体工程的临时开挖边坡,应按施工图纸所示或监理的指示进行开挖。土方明控应从上至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严禁自下而上或采取倒悬的开挖方法,施工中随时作成一定的坡势,以利排水,开挖过程中应幸免边坡稳固范畴形成积水。岸坡易风化崩解的土层开挖后不能及时回填的,应保留爱护层。使用机械开挖土方时,实际施工的边坡坡度适当留有修坡余量,再用人工修整,满足图纸要求的坡度和平坦度。在每项开挖工程开始前,尽可能结合永久性排水设施的布量,规划好开挖区域内外的临时性排水措施。在开挖边坡遇有地下水渗流时,在边坡修理工整和加固前,采取有成效的疏导和爱护措施。为防止修整后的开挖边坡遭受雨水冲刷,边坡的护面和加固工作在雨季前完成。冬季施工的开挖边坡修整及其护面和加固工作,宜在解冻后进行。土方开挖过程中,

DB4403∕T 34-2019 深圳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目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规定 (2) 5 各设计阶段的任务与要求 (3) 6 基础资料调查与收集 (4) 7 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4) 8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要求 (9)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排水设计 (15)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沉沙池设计 (19)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推荐覆盖材料 (21)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边坡生态防护技术 (22)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推荐水土保持植物名录 (23) 参考文献 (28)

深圳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和关键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45.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33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 GB/T 50434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GB 50869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 GB 51018—2014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T 51240-2018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 SL 73.1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基础制图 SL 73.6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 SL 640 输变电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DBJ/T 15—118 建筑余泥渣土受纳场建设技术规范 SZDB/Z 31—2010 边坡生态防护技术指南 SZDB/Z 49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SZDB/Z 145 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 SZDB/Z 247—2017 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排水干沟 main drainage ditch 将排水支沟的水汇集输送到排水出口处的排水沟。 3.2 排水支沟 tributary drainage ditch 将各汇水单元地表径流汇集输送到排水干沟的排水沟。 3.3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技术方案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章概述 1.概述 森林防火工作是林业部门的工作重点,我国的林业工作正从植树向保树方面发展,森林防火重在防患于未“燃”。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森林火灾的综合预防、扑灭工作中。但是由于森林本身具有环境复杂、分布区域广阔等特点,单纯依靠人防的办法,不止难以应对频发的险情,而且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损失也过重。 综合利用新兴的科技手段,采用视频监控手段辅助处理森林防火,尽早发现火情,尽量在火发初期将其扑灭,这样可以减少扑火费用、降低人员伤亡以及提高灭火成功率。 视频监控系统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视频监控相对于人力监控的优点越来越突出,根据我们长期的工作经验和与林业专家们的探讨,认为林火视频监控有着几大方面的优点: 1)便于指挥中心统一监视控制。 2)使抉择者可以观察火点实际情况,以便做出正确反映。 3)可以对火警进行纪录存档,以便后期的察看研究。 4)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2.需求分析 根据森林分布区域广,与主管单位距离远的特点,本案认为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有以下需求: 1)采用低照度要求、长焦距、高清晰度的云台摄像机,俯瞰林区中的大范围树 木。 2)根据监控点分布分散、距离防火检查站等办公区域距离远的特点,视频数据 采用前端压缩、无线传输的方式,汇聚到林区防火监控室。 3)为了统一管理,提高指挥力度,需要将各林区监控室汇聚的视频上传到森林

防火监控指挥中心。 4)指挥中心通过网络,将视频数据分发给其他职能部门,共享森林防火用监控 数据。 3.系统建设目标 利用建设森林防火监控系统,能有效协助林业局管理森林,保护森林资源不遭受重大损失;协助消防武警和森林警察进行森林火灾隐患的发现和排除、森林火灾的扑灭的工作,降低火灾频率,降低灭火成本,提高灭火成功率。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农业而言,水利是命脉。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全国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5.6%,每亩耕地平均占有水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左右,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0%,是所有用水分类中所占比例最多的。然而由于工业与城镇生活用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就要求农业用水必须实现负增长。为此,国家在大力发展和推广节水农业,从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入手,以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什么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即通过各种工程手段,减少输配水过程中跑水和漏水损失以及田间灌水过程中深层渗漏损失,达到高效节水的目的。 常见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有哪些? (1)喷灌技术:喷灌是利用自然水头落差或机械加压把灌溉水通过管道系统输送到田间,利用喷洒器(喷头)将水喷射到空中,并使水分散成细小水滴后均匀地洒落在田间进行灌溉的一种灌水方法。喷灌几乎适用于除水稻外的所有大田作

物,以及蔬菜、果树等。同传统的地面灌溉方法相比,它具有适应性强、节水、节地、省电、省工、灌水均匀、有利于实现灌溉自动化等优点。 喷灌 (2)微灌技术:微灌是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表面或土层中的灌水方法。微灌是一种现代化、精细高效的节水技术,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泉灌和渗灌等,是用水效率最高的节水技术之一。与地面灌和喷灌相比,它是局部灌溉,具有省水节能、灌水均匀、适应性强、操作方便等优点。微灌缺点在于系统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灌水器易堵塞等。

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558245.html, 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作者:徐健 来源:《名城绘》2020年第03期 摘要:和传统灌溉技术相比,节水灌溉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手段优势作用更为显著,节水灌溉的主要作用就是采用高效灌水方式进行灌溉用水的节约,因为节水和高效往往存在更为密切的联系,应该切实满足国家建设要求。当前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全新阶段,所以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有了显著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将对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展开详细研究,希望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更为显著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节水灌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 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全面发展背景下,我国借助和研究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实现了多种类型的丰富发展。不同的技术手段具备其特殊的利弊性,因此适用范围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虽然已经出现了很多成熟技术,但是也由很多技术正处于研究过程中,所以我们更需要加强对各项节水灌溉施工技术的研究和探索。 一、开设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意义 虽然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我国人口组成比较密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比如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就是最典型的问题,虽然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均分布不足,很多地区仍然处于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状态,这也意味着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对我国整体发展尤为关键[1]。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对我国水资源紧张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置,还可 以有效缓解我国部分地区用水紧张的情况,是农作物产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增产增收。 二、节水灌溉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1、水源井的工程施工 在节水灌溉的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水源井是最关键的组成环节,施工的主要内容就是井房建设或是水源井建设。在开展水源井建设项目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地质情况的构造条件和水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详细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是,如果是湖泊这种自然资源,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借助自然资源进行施工。对于自然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区域而言,就需要加强对当地水位情况的研究和分析,掌握当地地质环境,从而在施工建设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按照施工标准进行工程设计[2]。

管道施工技术要求

管道工程技术要求 1投标方要保证己方采购的管道、管道、阀门及支吊架质量,至少须满足以下要求: 1.1由投标方负责采购的管道、管件、阀门及管道附件供应商选择应按招标方有关资质报审程序报监理、建设单位审批备案,严格审核制造资质和产品业绩,选择具备资质、业绩良好的供应商。 1.2高温高压汽、水管道系统应选购金属缠绕垫片;润滑油系统、燃油系统应选购金属垫片;发电机氢气及内冷水系统应选购聚四氟乙烯垫片;抗燃油系统O 形密封圈材质必须是氟橡胶材质;对长期不必拆卸的碳钢金属垫片则必须采用1Cr13材质垫片。法兰垫片宜采购工厂成品。 1.3采购法兰连接的阀门时应同时采购配套法兰、螺栓等附件,防止出现法兰外径、螺栓规格不一致等情况;需要加装过渡段的焊接阀门应同时采购过渡段,防止出现接口尺寸或材质不符等情况。 1.4本体疏水、高压抗燃油等管道系统不能选用承插焊接的管件。 2管道、管件、阀门及管道附件入场应报监理验收确认符合如下要求: 2.1生产厂家资质证明、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等关键质量证明文件齐全有效;规格型号、材质、技术参数等符合设计要求。 2.2管道、管件、阀门及管道附件的外观检查,应无裂纹、缩孔、夹渣、粘砂、折叠、漏焊、重皮等缺陷;表面应光滑,无尖锐划痕;凹陷深度不得超过1.5mm,凹陷最大尺寸不应大于管子周长的5%,且不大于40mm。 3阀门及附件使用前,投标方应报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对如下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3.1检查阀门填料用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填装方法是否正确;填料密封处的阀杆有无腐蚀;开关是否灵活,指示是否正确;铸造阀门外观无明显制造缺陷。 3.2起隔离作用的阀门,安装前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严密性检验,以检查确认阀座与阀芯、阀盖及填料室各接合面严密。

林业法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验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林木种子质量管理办法 林业部1997 森林抚育间伐及林分改造试行规程林木种子采收管理规定 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国务院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务院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 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 退耕还林条例 森林保护条例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林业部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 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GB/T14721.1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别 LY/T1636-2005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162-2005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 GB/T15163-2004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44-2003原木检验 GB 2772-1999林业种子检验方法 GB 7908-1999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 14175-1993林木引种 GB/T 15783-1995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GB/T 18337-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 LY/T 5302-2002 林产工业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 LY/T 5301-200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 LY 5003-1993 林业工程建设分类标准 LY/T 5133-1995 森林公园工程技术规范 LY/T 5132-1995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LY/T 1441-1999 森林资源代码林业区划

节水灌溉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2018年高效节能灌溉项目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况: 渝北区茨竹镇2018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主要建设任务是灌溉渝北区茨竹镇蓝莓种植园,设计灌溉面积为500亩,其中A区灌溉面积280亩,B区灌溉面积220亩,主要灌溉方式为滴灌,灌溉水源主要为项目区内部的山坪塘。通过合理的高效节水灌溉管网建设,使项目区灌溉有保证,达到有计划用水、调水、节水的目的,实现田间高效节水灌溉。 二、编制依据: (1)施工合同及业主提供的施工图纸; (2)《重庆市渝北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十三五”规划》 (3)《节水灌溉技术规范》GB/T 50363-2006; (4)《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 (5)《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6)《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085-2007; (7)《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2009; (8)《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 (9)《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2013; (10)《喷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SL236-1999 (11)《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 (12)《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T207-98; (13)《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DJ302-880等。 (7)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定;

三、施工内容、规模 渝北区茨竹镇2018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主要涉及茨竹镇1个镇街,本工程项目灌溉方式采用滴灌,总设计灌溉面积为500亩,属Ⅴ等小(2)型灌溉工程。 1、施工内容 2、施工布局 渝北区茨竹镇2018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体建设布局设计主要包括首部枢纽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及附属设施。 本工程项目区水源利用各区附近河流、水库、山坪塘,水源点高程满足设计灌溉压力需求时,采用自流灌溉的方式将水输送至田间,当水源点高程无法满足设计灌溉压力需求时,采用加压泵站将水输送至高位水池,再从高位水池自流灌溉或者通过泵站直接将水输送至灌区田间。管灌区水质符合灌溉用水水质要求,可不进行过滤处理。喷灌区在首部枢纽内设施肥罐以便于施肥,设过滤器对水质进行过滤处理,以防灌水器堵塞影响使用年限。 输配水工程主要采用有压管道将水从水源输送至高位水池以及将水从高位水池输送至田间地块。输配水管道采用PE管,埋地铺设,管顶覆土厚度不小于70cm。管道沿线在极高点设置进排气阀,在极低点设排水放空阀。

给排水管道施工技术规范

排水管道施工技术要求 一、施工前准备工作 (一)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前应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当施工单位发现施工图有错误时,应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变更设计的要求。 (二)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前,应根据施工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并应掌握管道沿线的下列情况和资料: 1.现场地形、地貌、建筑物各种管线和其他设施的情况; 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气象资料; 4.工程用地交通运输及排水条件; 5.施工供水供电条件; 6.工程材料施工机械供应条件; 7.在地表水水体中或岸边施工时,应掌握地表水的水文和航运资料。在寒冷地区施工时,尚应掌握地表水的冻结及流冰的资料; 8.结合工程特点和现场条件的其他情况和资料。 (三)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主要应包括工程概况、施工部署、施工方法、材料、主要机械设备的供应、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工期、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组织措施、施工计划、施工总平面图以及保护周围环境的措施等。对主要施工方法,应分别编制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四)施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有关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现场交桩; 2.临时水准点和管道轴线控制桩的设置应便于观测且必须牢固,并应采取保护措施。开槽铺设管道的沿线临时水准点,每200m不宜少于1个; 3.临明水准点、管道轴线控制桩、高程桩,应经过复核方可使用,并应经常校核; 已建管道构筑物等与本工程衔接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开工前应校测。 4. 二、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工艺流程图: 熟悉图低和有关技术资料 施工测量放线 沟槽开挖及管道基础制作 管道敷设及安装

试压及清(吹)洗 检查井制作及防 试运交工验 三、给排水管道安装施工的方法及要求: (一)沟槽开挖、支撑与回填的施工方法及要求 1 沟槽开挖 1.1放线:根据工管部门技术交底的管道管沟开挖宽度,在测量人员测放的管沟中线两侧测放开挖边线,并用白灰作出标识; 1.2设置高程及中线控制点:在管线的拐点处、以及直线段每5-10米(压力管道不大于15米),作一高程及中线控制桩。 1.2.1控制桩可用方木制作,截面宜为4*4cm,长50cm,打入土层后,地面露出长度为10-15cm。 1.2.2控制桩必须稳固,不被扰动,最好有保护措施。控制桩中心1.0米范围内的土方应在沟槽验收完或控制桩已转移至沟底后方可集中铲除; 1.3确定开挖深度:根据测量员交底的测量结果,对照施工图,计算出每个桩点处沟槽相对桩基线下降深度,将其结果记录在记录本上,并用红色漆标记在控制桩上; 1.4沟槽人工开挖 根据土质的性质,由作业人员自行选择合适的开挖工具;1.4.1. 随时用钢卷尺检测沟槽的开挖深度和沟底宽度。1.4.2各种管线和其它设施开挖的土方,1.4.3可堆置在沟槽两侧,但不得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同时不得掩埋消火栓、管道闸阀、雨水口、测量标志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井盖,并不得防碍其正常使用;以上)时,应在沟壁1.4.5当开挖深度接近设计深度(一般应高于设计高程10cm 高程控制桩);内设置与设计沟底高程平行的高程控制桩(如20cm 或50 cm再用钢卷尺沿并保证绳两端与桩上的标志线重合,1.4.6在两控制桩上绑一线绳,线绳向下测量,进行沟底修整。在雨季或冬季作业时,若沟槽开挖好后不能马上铺设管道或进行管基施工,1.4.7 应先留出10cm厚左右暂不挖去,待安装施工前再清理至设计高程。 1.5沟槽机械开挖沟槽开挖机械一般为反铲和挖沟机。1.5.1 1.5.2沟槽开挖宽度及深度的控制方法同人工开挖。厚的土层暂不挖去,待铺管前用人工清理至设计高程。沟底应留有1.5.320-30cm 沟槽开挖的质量要求:1.6若局部超挖则应用相同的土壤1.6.1不得扰动天然地基或地基处理符合设计要求。填补,并须夯实至接近天然密实度,或应用砂土分层仔细夯实。 1.6.2槽壁平整,边坡坡度符合施工设计的规定。 1.6.3沟槽中心线每侧的净宽不应小于管道沟槽底部开挖宽度的一半。 1.6.4槽底高程的允许偏差:开挖土方时应为±20mm;开挖石方时应为+20mm、-200mm。 1.6.5沟底不得有突出的块石,若埋有不易清除的大块石时,应将其上部铲除,然后铺一层厚度不小于15mm的砂土或当地软土整平夯实。

森林防火监控设计技术要求

森林防火监控设计技术要求 1.1.设计背景 随着森林保护和林业建设的不断发展,林地面积、林业蓄积量逐年增加,防火任务日益艰巨。森林火灾是林业重要灾害之一。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灾害发生的随机性、短时间内能造成巨大损失的特点。因此一旦有火警发生,必须以极快的速度采取扑救措施,扑救是否及时,决策是否得当,大都取决于对林火行为的发现是否及时,分析是否准确合理,决策措施是否得当。为此无论国内、国外都在预防、减少和控制森林火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扑救的方针”,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解决。采用先进技术,用高科技手段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和调度,从而为森林灭火赢得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是森林防火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2.设计目的 由于近年来龙口生态建设进程加快,森林资源丰富,风景旅游区林草茂密,以森林景观为主的风景旅游区面积不断扩大,林区可燃物增多,面临着林火隐患和森林火灾威胁,防火任务日益艰巨。森林防火工作仍存在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大,林区火灾隐患增多等薄弱环节。如何提升森林防火现代化水平,及时掌握了解各个林区、风景旅游区的现状,及早发现火情,将森林火灾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 根据龙口森林防火的实际情况,设计基于热成像测温报警及可见光烟火识别报警双模式森林防火探测系统。利用热成像原理,通过接收物体发射的红外线,将被测目标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转变成视频信号. 它接收被探测目标自身辐射的热能,即长波红外能量,并将其转换成反映目标特征的实时物体表面的热图像并自动提供辐射能量场的最高温度值,来监测火灾及其他异常事件,同时采用烟火识别技术,对隐藏在林下或山背火情进行识别报警。并结合现今行业发展水平的集成化,网络化的红外热成像森林防火图像监控系统的解决方案。 1.3.设计原则、依据和技术标准 设计原则: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经济实用、方便管理。 设计依据: 《森林火险监测站技术规范》LY/T 2579-2016

(技术规范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SL207—98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网页制作:CWSnet1998-04-04发布1998-05-01实施 目次主页 前言 1 总则 2 工程规划 3 灌溉水源 4 灌溉用水量 5 灌溉水利用系数 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 7 效益 8 节水灌溉面积 附录A 名词解释 附录B 有关参数的计算测 定方法 条文说明 前言 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对节水灌溉形势的正确分析,1990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布置了节水灌溉标准的研究任务,旨在进行探索,积累经验。1994年又组织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为厅(局)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讨论,形成规范战雏形,1996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1997年初,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7年4月底完成初稿,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于1997年12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效益、节水灌溉面积,共8

章40条和2个附录。它既反映中国现阶段水平,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既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又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既重视水利建设规范的共性,又突出节水灌溉的特点,充分吸收了我国节水灌溉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科学技术司 黑龙江省水利厅 广西自治区水利厅 甘肃省水利厅 河北省水利厅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英能黄修桥沈秀英窦以松赵乐诗王晓玲 李赞堂马济元袁辅恩陈杰臣武福学宋伟 1 总则 1.0.1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使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产品使用说明的产品。 1.0.5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切实发挥节水增产作用。 1.0.6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工程规划 2.0.1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2.0.2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采用的节水技术应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相结合。

节水灌溉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项目管理机构 四、施工准备工作 五、主要工程施工方案 六、工程进度及保证措施 七、质理管理体系及措施 八、安全管理体系及措施 九、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及措施 十、文明施工措施管理制度 十一、季节性施工措施 十二、资源配备计划

一、工程概况 1、项目名称:黄岛区大官庄项目片区节水灌溉项目 2、建设地点:黄岛区海青镇大官庄 3、计划工期:计划工期日历天, 计划开工日期:2016 年月日 计划竣工日期:2016年月日 5、质量要求:合格 6、项目概况 根据项目区水源、种植作物、经济状况、管理水平等条件,设计节水灌溉面积200亩,改善灌溉面积200亩。新打机井1眼,直径0.8,深13m。铺设DN160mm,0.6Mpa,PE100管道835米;铺设DN75mm,0.6Mpa,PE100管道6362米.自动压力调节器28个,阀门井29座,喷头537套。 新建泵站一座,泵房面积4.24*7.44m,泵站安装IS65-40-250B 两套,相应流量20m3/h,扬程51m,电动机供滤7。5kW。 二、编制依据 按照招标文件要求,依据施工图、本工程的特点和现场勘察情况,结合我公司多年的施工经验,编制了本施工方案。保证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我们在编制过程中予以充分的重视和认真研究,采取了较为具体、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 三、项目管理机构 1、现场管理机构

本工程将列为我公司重点工程,在全公司范围内抽调年富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组成本工程项目经理部。本工程严格按项目法组织施工,我公司将分别任命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同志任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分别负责本工程的施工。 2、施工组织机构图 四、施工准备工作 我公司在投标阶段,已对工程的性质、内容、技术要求、周边环境、地质情况等作了认真、充分的研究,并为一旦中标后的进场施工作准备。 1、技术准备工作 (1)、落实项目部人选,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并落实参及本项目施工的人员。 (2)、认真审阅施工图纸,参加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3)、复测控制桩并制定测量方案。

工程建筑管道工程安装技术要点说明

建筑管道工程安装技术 ——十三项目部杨文斌 建筑管道工程的施工在预制深度、质量要求、施工程序、材料吊运、专业配合等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的施工特点,施工管理及监理人员应掌握建筑管道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加强施工过程协调,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本讲义分为施工程序及技术要求两部分讲解 建筑管道工程施工程序 一、建筑管道工程分类及执行的标准、规范 (一)标准及规范 主要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根据2013标准,建筑给水排水及供暖分部工程主要包括:室内给水系统、室内排水系统、室内热水供应系统、卫生器具、室内供暖系统、室外给水管网、室外排水管网、室外供热管网、建筑饮用水供应系统、建筑中水系统及雨水利用系统、游泳池及公共浴池水系统、水景喷泉系统、热源及辅助设备、监测与控制仪表等14个子分部。 (二)分类 1、按输送介质分为给水、排水、采暖、热水、空调水五大管道。其中给水包括生产、生活、消防、中水等供水管道;排水包括屋面、地面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统管道,生产、生活污水及废水管道,中水系统原水、排水管道,游泳池排水管道;采暖包括蒸汽、热水、热泵采暖系统的管道;热水包括热水供应及太阳能热水管道;空调水管道是指用于空调的冷热水管道。 2、按安装部位分为室内、室外两大管道。室内含给水、排水、

热水、卫生器具及采暖系统;室外有给水、排水、供热管网、中水系统及游泳池系统。 3、按材质分为塑料管、金属管及复合管管道。其中塑料管包含PVC、PE、PP、UPVC、PPR及玻璃钢管;金属管有镀锌钢管、铜管、铸铁管等;复合管包括钢塑复合管、不锈钢塑复合管、塑覆不锈钢管、塑覆铜管、铝塑复合管、交联铝塑复合管及衬塑铝合金管等。 4、按建筑物层数及高度分为一般多层和底层管道、高层管道(超过10层和超过24米)及超高层管道(大于100米)。 二、建筑管道工程施工程序 (一)一般施工程序施工准备→预留、预埋→管道测绘放线→管道元件检验→管道支架制作→安装管道加工预制→管道安装→系统试验→防腐绝热→系统清洗→试运行→竣工验收共12个程序。(二)程序及监理要点 1、施工准备(事前控制)包括技术、材料、机具、场地及施工组织和人员五个准备。 (1)熟悉图纸、资料及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施工、验收标准;并参加图纸会审。 (2)编写、报审(审核、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及施工单位资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资质(资格)。 (3)工程材料、构配件及设备进场报验和见证取样送检; 2、预留、预埋(事中控制) (1)校核土建与安装图纸的一致性; (2)现场实际检查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样式及尺寸确保埋设正确无遗漏 3、测绘放线(事中控制) (1)督促施工方与建设单位或土建施工方进行测量基准的交接并检查测量仪器在检定合格有效期内且符合精度要求。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1总则 1.0.1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使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产品使用说明的产品。 1.0.5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切实发挥节水增产作用。 1.0.6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工程规划 2.0.1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2.0.2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采用的节水技术应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相结合。 2.0.3节水灌溉工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及环境评价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案。节水灌溉工程的形式应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特点和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选择。 2.0.4平原区灌溉面积大于100hm2、山丘区灌溉面积大于50hm2的节水灌溉工程,宜分为规划(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设计两个阶段进行。面积小的工程可合为一个(设计)阶段进行。 2.0.5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报告、概算书及工程布置图。灌溉面积在333hm2(含)以上的工程布置宜绘制在不小于1/5000的地形图上,面积小于333hm2的宜绘制在1/2000~1/5000的地形图上。 2.0.6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与道路、林带、供电等系统,以及居民点的规划相结合,充分利用已有水利工程设施,并根据需要设置排水系统。 3灌溉水源 3.0.1节水灌溉工程应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发挥灌溉水源的最大效益。 3.0.2节水灌溉应充分利用当地降水。井灌区应防止地下水超采;渠灌区应收集利用灌溉回归水;井渠结合灌区应通过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运用,提高灌溉水的重复利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