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学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编写人:姚彩美审核人:李涛时间:11.27 批改:二次批改:【高考考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

展的总趋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

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用及其矛盾运。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

矛盾运动

1.社会发展

的实现方式

2.社会主义

社会的基本

矛盾的特点

1.人民群众的概念、

2。人民群众创造历

史的作用

3.群众观点和群众

路线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注意: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划分依据)

⑵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注意理解)

⑶不同性质社会意识的不同作用: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和,决定着的变革和更替。

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内容

②表明: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⑴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含义:

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内容

②体现

⒊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两个方面)(注意:是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社会实现方式是什么?

⒉阶级社会基本矛盾:

⑴基本矛盾是什么?

⑵实现方式:

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⑴特点?(非对抗性的)

⑵实现方式:(如何理解改革?)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⑴是什么?⑵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主体部分⑶我国阶段,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范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方法论)

⑴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⑵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⑶党的群众路线:①地位②基本内容:

⑷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构建知识体系:

【预习自测】A层

1.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荣辱倒错,是当前腐败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D.社会意识有时候对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

2.(11江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房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其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十八大强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

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社会制度、不同国家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体现的哲理是

A.各国的法律虽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B.各国法律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千差万别,是由不同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11海南)“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的《娘子军军歌》歌颂了1931年在海南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红色娘子军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参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等50多场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红色娘子军的光辉事迹反映出人民群众

①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②自己解放自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课堂探究案】

【自主探究】【判断】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3、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4、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

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文综之家http://ww w.sdw zzj.c n始终密不可分

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7、改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合作探究】

(12天津)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2012年也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也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重要一年。2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步。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阐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0分)

【当堂训练】A层

1.(11天津)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1山东)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3.(12全国)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8分)

【课后拓展案】C层

5、近年来,我国每年平均有近10万人因交通事故丧生,交通死亡事故率约占全球的15%,成为交通事故多发国家。对此,《刑法修正案(八)》作出了回应,醉驾、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正式入罪。这次关于“危险驾驶”的入罪,改变了“肇事后再处罚”的方式,不管是否造成后果,只要有危险驾驶行为都予以处罚。“酒驾入罪”走入我们的生活,彰显了保护民生的立法原则。

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2分)

变式: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寻觅社会真谛”的观点。(12分)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合作探究

1、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分)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4分)

③2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现。(2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建设。

5.【解析】本题注意把握好题目要求的知识范围,注意合理划分材料的层次和结构,从而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酒驾入罪”是根据我国目前车祸频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做出的选择。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刑法修正案(八)》的最新修改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酒驾入罪”体现了保护民生的立法原则,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 第三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社会指标 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社会类型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第二节社会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第四节婚姻与家庭 第九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第十章社会制度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 第三节社会分层级制 第四节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社区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第二节社区要素与发展 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 第四节虚拟社区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 第四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越轨行为 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社会控制体系 第十五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十六章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 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社会保障学复习提纲

教材: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保障学概论 1、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需要。 2、社会保障的含义。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 2)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3)社会保障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社会立法 3、社会保障的特点。 ?社会性强制性普遍性公平性互助性储蓄性 4、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的作用) ?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通过保证劳动者乃至国民在特殊情况下的生活问题,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乃至统治秩序的稳定。被誉为“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 ?社会保障的公平功能(即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对应于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调节投融资功能 平衡需求功能 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 保护和配置劳动力功能 5、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最低生活;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 6、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德国: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2、美国:最早颁布《社会保障法》。 第二章社会救助制度 1、社会救助的概念和含义。 社会救助的概念 所谓社会救助,是指社会成员在其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寻觅社会的真谛导学案

专题十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1课时寻觅社会的真谛

环节一主干知识归纳——明题点 一、主干梳理(学生自主结合教材和二轮复习资料课前完成)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误区警示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存在。 纠错: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存在。 2、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纠错: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只要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纠错: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看,只有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看,变革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革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4、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纠错: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纠错: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因此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纠错: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是代表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或集团。 环节二高考真题研究——找规律 考向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2017全国Ⅰ卷,20)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社会学复习题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复习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作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2、如何理解作为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 3、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 4、如何把握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5、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复习思考题 1、简析“社会”概念。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 3、什么是社会运行? 4、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作出评价? 5、试析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3、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4、什么是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 5、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前后有哪些发展? 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 4、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请简述政治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和社会功能。 第六章社会角色复习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2、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3、试分析社会角色的扮演。 4、怎样运用角色距离理论? 5、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第七章社会互动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2、简述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保障学要点答案

社会保障考试重点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掌握本课程关于社会保障含义、基本要点的界定 本课程对社会保障的界定: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用一句话概括社会保障的内涵,即社会保障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达成政治目标。 社会保障的基本要点: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2)社会保障是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之一 (3)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 (4)社会保障的主要方式有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 (5)社会保障假设人性“善”,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2、掌握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社会保障基本原则如下: (一)公平原则 就是关于社会保障利益如何公平分配的原则,是本质属性,是首要原则。 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突出公平优先(重点) (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社会发展变化决定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无一例外需要财力支持 社会保障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自身产生负面影响(三)责任分担原则 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理念 政府主导、社会分则的趋势 社会保障原理在于:把个人的短期较大的难以抵御风险转化为长期较小的风险由社会分担。如果社会保障不能分担风险,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条件。 (四)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普遍性,即广覆盖。 选择性,即根据保障需求,效率优先。 客观上,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在许多国家是相伴而行

第二章社会保障产生与发展 1、理解以工代赈和常平仓的概念 所谓赈,就是用现金、粮食、衣服之类的实物无偿救济灾民或贫困人口。 以工代赈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救济为手段,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为内容,以缓解和最终消除贫困为目的,通过实物投入方式,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为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刺激其自我发展。 常平仓: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2、简述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社会保障指导原则 “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社会保障原则如下: 1、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不限于社会的贫困阶层,应 包括所有公民及其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 2、保障基本生活原则,社会保障应旨在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收入并防止贫困; 3、政府统一管理原则,政府通过组织实施各种社会保障措施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3、简述为什么将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阶段的标志 德国社会保险三项立法的颁布,宣告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保障进入现代社会保障阶段。之所以作出如此判断,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的理由: 1、从应对风险来看,社会保险是应对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劳动者生命历程中面临的生、 老、病、死、残、失业等主要社会风险。其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客观上还能够起到预防贫困的作用,这显然是一个巨大进步。 2、从理念上看,社会保险制度开始从传统社会济贫的施舍恩赐性逐渐转变为政府和社 会的责任和义务,而享受社会保险成为了社会成员的法定权利。 3、从保障机制上看,德国社会保险三项立法开启了社会保险制度化的历程,使得社会 保障由此进入强制化与规范化发展阶段,被称为“机制模式”。 权利和义务相结合成为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标志。 4、论述社会保障改革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 社会保障改革时期的改革方案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扩大社会保障经费来源主要是两种途径:一是提高雇主和雇员的缴费率,取消个人的缴费上限;二是征收社会保障所得税。 2、消减社会保障开支 各国主要通过改革社会保障项目的给付标准或资格条件、调整支出办法、减少各种社会性津贴,降低社会保障项目的现行水平来实现的。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发展的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本框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第一框。本框分为三目。第一目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引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关系;第二目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第三目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本框在全书中的地位 《生活与哲学》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因此,第四单元首先要讲清楚的一个内容就是社会历史观。 本框属于社会历史观的重点内容,主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目的是为下一框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下一课讲人的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做准备。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第二、三单元系统地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 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为他们学习本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尤其是本框要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 证关系、用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急发展趋势。 人类在自然观上容易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往往容易陷入 唯心主义。高一学生同样面临着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难题。 三、教学设计思想 1、遵循“以生为主,还学于生”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坚决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导向作用。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 资源,一种手段,避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轮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分析: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本讲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本讲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价值;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考点点拨】 一、正确认识社会 重要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人民群众: 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重要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李珍《社会保障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上篇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概论 一、概念题 1.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武汉大学2007年研] 答: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是新加坡等国创立的公积金制度及后来变种的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模式等,它们实质上都是一种强制储蓄型保险模式。强制储蓄型模式除具备国家立法规范、政府严格监督等特点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在保险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险;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这种模式在激励劳动者自我负责和限制政府责任方面是有效的,对应付人口老龄化亦具有相当正面的效果,但其缺乏互济性的缺陷,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从而并不是值得所有国家仿效的制度安排。迄今为止,真正实行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国家只有新加坡等小国家,或者类似于智利只在养老保险等个别项目中实施。 2.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以瑞典、英国为代表,是指按照“普遍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及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按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社会保障支出由国家税收解决。这一制度以政府负责、全民高福利为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伤害了效率,在20世

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大背景下,英国率先进行了减轻国家负担的改革。 二、简答题 1.以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社会保障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武汉大学2006年研] 答:以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社会保障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保障繁荣时期的发展有四重含义 1948年至l979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发展时期,这里的发展有四重含义 ①是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 ②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③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网络化; ④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显著增长。 (2)社会保障繁荣发展时期的发展表现 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的转向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转向构筑社会功能体系; ②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和覆盖范围由主要面向特定阶层和行业劳动者、工薪收入者向惠及全体公民的国民保障转变。 具体表现为:一是享受对象是全体居民(包括居住在当地的外国人),即普遍性;二是保险金不与收入相联系,即普惠性。由此导致了社会保障从事后补救型向事前福利型演变; ③社会保障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之上 一是通过社会立法,使其具有制度上的合法性;二是社会保障本身制度化;三是各国纷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学案_刘海伟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习目标】 ⑴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矛盾运动的两大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⑵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课前预习案 【自主梳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 (2)社会意识是指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_________。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________________。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__________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____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__________作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_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的__________ 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 __________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其中形成的__________ 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__________ 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辩证关系 ①在生产方式中,_______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________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迟早会引起___________ 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____________。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______________;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的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含义: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各方面的总和。 (2)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___________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_____________。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时,它就会_________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________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__________生产力的发展, _________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会___________生产力的发展,_________社会前进。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互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中山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社会角色分类有如下几种:①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②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③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④自觉的角色和不自觉的角色。 2.镜中我 答: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3.社会互动(华中农大2012、2010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交往,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4.合作(中财2008年研) 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主体之间为达到对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合作性互动也是群体和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础。一般来说,成功的合作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合作各方有某种共同目标,否则就无合作的必要;②对于如何达成目标有基本共识; ③合作各方的行动相互配合;④合作各方要讲信用。此外,能否顺利合作还受到互动各方个性特征和社交技能的影响。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以及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5.集体行为 答:“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差的行为。集体行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较低,主要表现在:它没有确定的可以遵循的行动规则,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没有明确的

《社会保障学》课程结构及各章思维导图

《社会保障学》课程结构及各章思维导图 课程结构: 《社会保障学》教材共有十三章的内容,总体由四个模块构成。 第一模块:基本理论。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基本内容、思想原则、制度模式、历史发展等。 第二模块:社会保险理论与基本制度。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 第八章,主要介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基本概念、 基本制度及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内容。 第三模块: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介绍。包括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主要介绍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第四模块:社会保障运营与管理。包括第三章和第十三章。主要介绍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运营与监管,社会保障行政和社会保障业务管理。 各章思维导图: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社会保障立法 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管理.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核心内社会保险(基本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核心内容生育保险 社会救助(最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保障)社会优抚(特殊社会保障)

三种福利体制分类“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 “自由主义”福利体制 “合作主义”福利体制、 第二章社会保障思想和原则 平等 关系关系 效率公平关系 社会保障分配比工薪分配更注重平等 社会保障的一般原则普遍性和选择性相结合 社会保障制度与国情相适应原则 社会救助的原则 社会保障各子项目的公平分配原则社会保险的原则社会福利的原则 社会优抚的原则 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原则. 第三章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 特征:互济性储备性强制性专项性内容:生育工伤医疗失业养老国家社会 保障储备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管理 部分积累现收现付完全积累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 社会保障基金监管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制度 第四章养老保险 定义 养老保险特点 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支付责任模式 养老保险结构和内容: 覆盖范围、资金筹集、领取条件、保险支付、保险水平、遗属年金、基金运营 和管理体制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城镇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中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 第五章医疗保险 定义 医疗保险特点 国民健康保险模式

1 寻觅社会的真谛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1.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②人类社会 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 分析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领会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能力:通过本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 点以及国内外一些重大时政热点的能力;比较事物及所学知识的异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判断政治是非,并对错误现象或观点进行简单批判的能力;初步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 识和技能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和说明的能力;能恰当运用学科语言,条理清晰、逻辑 严密、观点正确地表述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复习,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自觉支 持和拥护党的领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改革的支持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科标准,本课涉及到当前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多,是社会热点, 又是重点;本课的知识理论性、思辨性强,又是难点。 2. 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发展的规律: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 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授课过程: 1、导入新课:今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共同完成一节复习课,学考怎么复习?当然是考纲怎么要求、学考怎么考就怎么复习。我们一起来看今天1月份浙江 省的两道学考题。 【2014年1月学考卷】 选择题(材料选自2013年1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综合学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综合学案(二) 一、课堂练习 1.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多年来,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加入世贸组织扩展了我国发展的国际空间,极大地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产业升级,扩大了我国就业总量,提升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10多年来,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放缓;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劳动力等资源比较优势正在减退,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约束强化,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日显紧迫。 材料二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所描绘的美好愿景。 2.“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地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全力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扶贫、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材料一经济贫困背后隐藏着文化的贫困。贫困地区长期固有的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所谓贫困文化,这种长期的贫困文化积淀,又反过来成为人们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 材料二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研究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把握区域和个体因素的差异,对有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逐户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做到措施精准;要改变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杜绝“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等问题的发生,要将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扶贫工作中注重解决文化贫困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的正确性。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也泛起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不放弃汉字,中国就可能错过信息化机遇;放弃汉字,中华文化势必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面对冲击,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经过不懈努力,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现在,在计算机使用、出版印刷等方面,汉字的输入速度、简洁程度等都显示出明显优势,以信息化为由否定汉字的鼓噪逐渐消退。 材料二技术进步会不会使人的能力下降?早在几千年前,先哲老子就提醒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曾几何时,技术进步帮助汉字转危为安。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各种即时通信工具使“鸿雁传书”离我们远去;各种便捷的输入法使许多人患上了键盘依赖症,提笔忘字的情形不时发生;层出不穷的网络词语使有的人忘记了许多字词本来的含义……汉字的传承又遇到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虽然没有过去那样直接和猛烈,但其潜在的杀伤力却绝不能等闲视之。 结合材料,说明在看待技术进步对汉字传承的作用问题上如何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这里地质结构复杂,峡谷两岸山体、断层以及岩层的破碎、变质、旁侧牵引现象分布广泛,构成丰富多彩的地质构造遗迹景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资源丰富,除拥有独一无二的峡谷自然景观、“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以外,还拥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如傈僳族的阔时节、同心酒,怒族的桃花节、仙女节,独龙族的文面女,普米族的吾昔节、火塘文化……怒江是亚洲最天然的水道之一,中下游河段天然落差达1 578米,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 132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 000亿度。过去10年来,由于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水电开发之间存在争议,怒江大峡谷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2016年初,在云南省“两会”上,原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郑重表态,云南将停止一切怒江小水电开发,把生态保护起来,推动怒江大峡谷申报国家公园,使之成为旅游天堂。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阐明停止一切怒江小水电开发的合理性。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名是历史命运的容器,是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城市建设的推土机轰鸣驶过,大量古建筑遭到毁坏,由于对地名文化缺乏认知,地名随意更改和废止现象屡禁不止,致使很多意蕴丰富的地名不断消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约有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建制村名称被废弃。 很多离家远行的游子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离家多年,家乡变化令人欣喜,但地名变了让人惆怅。乡愁无处寄,梦里寻踪迹,地名不仅承载了大量的个体记忆与情感,也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城市的历史密码,众多独特地名其实都是历史留下的“活化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令人痛惜的是,一个个生拼硬造的怪名、洋名抹去了很多富有丰富内涵的老地名。 珍惜那些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才能留住我们的乡愁;精心设计有文化内涵的新地名,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传统文化才能有血脉传承,城市才能有厚度和温度。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知识,分析如何“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

社会保障学各章节习题

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 一、名词解释(5×5′) 1、社会保障 2、社会保险 3、社会救助 4、社会优抚 5、社会福利 单项选择 1、“社会保障”一词最早出现于() A、1601年英国《济贫法》 B、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 C、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 D、1944年国际劳工大会发表的《费城宣言》 2、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 A、强调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 B、消除贫困 C、保持社会稳定 D、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 A、自助者公助 B、权利和义务对等 C、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 D、维护社会稳定 4、衡量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常用指标() A、社会保障项目覆盖社会成员的比例 B、社会保障对社会成员保障水平的高低 C、社会保障支出占该国GDP的比重 D、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 5、不属于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社会保障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A、统一管理 B、立法、行政、监督三分离 C、征、管、用三分离 D、政、企、事三分离

四、多项选择 1、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A、制度结构 B、网络服务 C、管理体制 D、工作运行机制 2、福利国家包含的两大支柱() A、充分就业 B、全民保障 C、社会保障制度 D、普遍的福利措施 3、社会保障的社会性是指() A、实施对象具有社会性 B、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 C、强调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 D、社会化管理 4、中国的社会救助包括() A、自然灾害救助 B、农村五保户救助 C、救灾、扶贫 D、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5、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目标为() A、促进经济发展 B、充分就业 C、协调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 D、保持社会安定 6、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应该() A、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B、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 C、高于物价增长速度 D、低于工资增长速度 7、属于社会经济运行动力系统的内在机制是() A、市场的供求机制、 B、计划预测机制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Word版

1、社会保障制度可分为五种模式:救助型、保险型、福利型、国家保障 型和自助型。P4 2、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 四个部分组成的。P7 3、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P16-17 ①1984年中国各地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7年,国务院颁 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该文件规定: A养老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 B覆盖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所有企业及企业必须履行缴纳义务。 C企业缴20%左右,个人8%。 D企业缴纳的一部分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计入个人账户。 E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为职工月社会平均工资20%)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为个人账户基金积累额的1/120,可以继承)组成。 F对于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职工,要加发过渡性养老金。 ②2005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 度的决定》,即国发【2005】38号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 A完善制度主要思想和主要任务; B确保按时足额发放;C扩大覆盖范围;D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E加强征缴与监管;F改革计发办法;G建立正常调整机制; H加快提高统筹层次;I发展企业年金; J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 K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等。 4、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三大流派:新老自主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 派以及“中间道路”学派。P25 5、 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P46 6、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形式表:P55-56 7、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类型有三大类:P60 ①DB型现收现付制;②DC型完全积累制; ③各种不同形式的混合模式。 第四章社会保险制度 8、 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各种制度的总称。P74-75 9、社会保险的内容:P75①养老保险;②医疗保险; ③失业保险;④工伤保险;⑤生育保险。 10、社会保险的特征:P75-76 ①保障性;②法定性;③互济性;④福利性;⑤普遍性。 11、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P76 ①实施范围和对象不同。社会保险在一定时期只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实 行,它主要以社会劳动者为对象;社会保障是在全社会范围实行, 经济发展决定其保障水准高低,它是以全体国民为保障对象,无论 其是否参加过社会劳动。 ②职责不同。社会保险对丧失劳动能力和推动劳动机会的劳动者承担 生活保障责任;社会保障不但包括所有国民一切可能遇到的普遍危 险、困难和损失的保障责任,还包括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 ③分配原则和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的分配和劳动者对保险基金的 贡献直接相关;社会保障分配在多数情况下是国家或社会对国民的 单方面援助,它保障的是最低生活需要。 总之,社会保险是以社会劳动者为对象,在劳动危险损失前提下发挥作用的保障制度;而社会保障是以全体国民为对象,在任 何危险损失以及满足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12、社会保险具有的五大功能:P77 ①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 ②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 ③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④为社会、基层服务,方便群众生活; ⑤实行收入再分配,适当调节劳动分配,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13、社会保险的意义:P77 ①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②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推进劳动制度改革; ③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启动失业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 置。 14、社会保险产生的主客观条件:P79-82 ①社会保险行为产生的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人们的社会保险需求意识 的产生和不断转变与深化。 A人们对既定社会经济环境依赖的心理的转变; B人们对劳动为限可能造成的寂静收入损失所持的侥幸心理的转变; C人们对自身利益的比较选择结果的不同。 ②社会保险的客观条件: A劳动危险的客观存在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危害程度。表现在:由于生理原因、意外事故、劳动环境、劳动资源与生产资料配置失衡等因素所导致的劳动能力(机会)丧失和经济收入损失。 B社会经济发展是事先保险的经济基础。表现在: a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剩余产品大量增加,国家和社会因此有能力全面承担广大劳动者的保障职责。 b社会分工细密使协作更加具有连锁反应关系,因此人们充分理由实行互助互济。 c商品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化下获得蓬勃发展,商品交换无所不在。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案.doc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学 案 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一框34567891011 2019-05-02 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

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一框34567891011 2019-05-02 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一框34567891011 2019-05-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