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12中本6班胡怡静2012014626 读老庄,就是读人生,就是读人生哲学。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不过是一个偏于人生智慧(老子),一个偏于人生态度(庄子),老庄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进去,一定可以满载而归。

儒家给我们热情,引我们奋发有为;道家却给了我们境界,教我超然。这种淡泊与超逸使人胸襟宏大。庄子提倡“无为”,他揭示: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顺着他自然的天性来运用它。《圣经》里的魔鬼撒旦是个大坏蛋,但它也有用处,因为他可以测试出一个人可信任的程度和爱的真伪。所以,尽管他作恶很多,上帝依然让他存在着。

用“无为”定位人的品性,就是质朴。质朴是人的一种禀赋,是一种由内及外的美好品性。衣着修饰的质朴,往往别有一种美韵。但是,衣饰之类的朴素,并非是判定一个人禀赋质朴的可靠标志。违反人的爱美的天性,拂逆自己的性情,只是出于某种意念和精明的打算,而蓄意地艰苦朴素,这种人的内心其实并不质朴。灰姑娘穿上华丽的公主裙装,并没有消泯她内心的质朴;她的质朴和丽服相辉映,前者使后者更彰显清纯的高雅。

服饰新奇不如天生丽质;才华横溢,不如品德出众;常保富贵不如常保真心。只要保持仁爱的天性,即使没能建功立业,写不出千古文章,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人。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真心,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追求“无为之境”。

庄子追求“逍遥”,“逍遥”二字,犹如庄子人生哲学的题解,古往今来,凡是痴迷于庄子思想的人,无不醉心于“逍遥游”。然而,逍遥游只是一种境界,境由心造,要想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摆脱名缰利索,超越现实的局限,有一个淡泊的心态。对于我们这个追求中庸、适度的民族来说,“逍遥游”具有无法言说的精神魅力,那种悠游自在、徜徉自得的心境,让生活在压力与责任中的人们,不断有想过和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的渴望。

人这一生,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复杂与简单,只是对人生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从一出生,都要经历婴、幼、少、青、壮、老六个阶段,学走路、学说话、拼命读书、认真工作、谨慎为人处世,再恋爱、结婚、生子、奉

养老人,真是忙得不亦乐乎,所承担的人生角色也是复杂交错,怎一个“忙”字了得!跳出三界看人生,人生其实也简单,就是“生、死、上、下”四个字而已。生即生存、生活、生长;死即结束,终止。在生命存续的状态下,人的一生就活动在上、下两字之间。人间好像攀登高山,非上即下,上不去了就得下。可这一个“下”字,又谁能从容?不如学习庄子,让自己的心先站在红尘之外关照红尘,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超越自己!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光明,哪怕如夸父逐日般注定不能成功,也可欣慰地说:我努力过了,我就是强者。

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老人,他的思想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特别是他的处世之道。作为生活的指导的人生哲学,不仅要为人们进行自我的道德与性情修养提供原则和方法的指导,而且还要为个体的存在做出社会定位,回答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应对社会,即如何处世的问题。修身与处世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因而,内在的修身之道向外展现,便是处世之道。

老子主张柔退不争。老子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强好胜、不肯谦让而引起无数的纷争,遂提出柔退不争的处世之道。具体来讲,柔退不争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实行:一日“守柔”。“守柔”即守柔居弱。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骆......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武......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深知什么雄强,却安于雌柔,甘为天下的溪涧;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味,以此为天下的楷式;深知什么事荣耀,却安于卑辱,甘为天下的川谷。老子的本意是说,柔弱要优于刚强。柔弱之优于刚强,除包含柔弱最终要胜过刚强的策略性意义外,还包括与刚强不如柔弱的价值意义,这后一层容易被忽略。很显然,如果人们皆能甘守柔弱而不恃刚逞强,则大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已经发生的纷争自然也会得到消除,社会自然就可以和谐稳定。现在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一些小事而起纷争,最后就酿成大事,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如果大家明白这些道理,估计就没那么的惨剧发生。

老子还主张虚怀若谷,《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思想是“以虚无为本”,《庄子.天下》篇也说老子“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已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亦述老子谓孔子之言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足见老子对“虚”的崇尚。

老子喜欢用“谷”来形容“虚”,主张待人处世应虚怀若谷。他说古之善为

道者......旷兮其若谷。

“谷”有如下特征:一为空豁涵容事物章河上公注曰:“旷者广大,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老子认为,大道有“虚”“藏”的特性,能够包容万物,以大道为楷模的“善为道者”待人处世,也应如空旷的山谷一样,胸怀广阔豁达,能够涵容一切。二为深邃敛藏。老子指出,“善为道者”是微妙玄通的、深不可识的,圣人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自珍自重而不自示高贵,从不有意显耀自己。三为处下不争。老子鉴于政风社情抢先贪夺,争雄竞强,故而主张处下不争,知雄守雄,知荣守辱,甘为天下的豁谷。其实处下不争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或处世原则,具有价值观方面得意义。再进一步说,这种德性好就好在她符合自然的价值和无为的原则,好就好在它得之于大道并体现了大道。老子的处世之道无论放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用,它教会了我们做人对事应该心胸豁达,要韬光养晦,好好深造自己,虚心待人,这样才能成就更出色的自己。

一部《老子》,毋宁就是一部人生哲理诗;一部《庄子》,看上去虽多“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然究其实,却无处不透显出深湛的人生哲理。探讨老庄的人生哲学,就如同摘取和品尝一颗颗金灿灿的果实,其芳香沁人心脾。对老庄的思想了解越多,理解越深,我就越是被其深刻的内涵所折服。虽然我了解的仍然很有限,理解的程度也仍然很浅显,但我已从中收获了许多。单是老子的一句“上善若水”,便让我受益颇多,使我明白人生不必处处显露锋芒,而要懂得示弱,要虚怀若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汲取更多的知识来壮大自己。庄子的人生格言,则启迪着我去选择一个快乐的人生。人生短暂,不应该为了追逐名与利而煞费苦心,而应该挣脱名利的缰锁,去追求崇高的理想,追求心灵的自由与逍遥。人生路途中,遭遇坎坷不可避免,我们应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以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去看待一切,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创造意义非凡的人生。

哲学与人生前言

《哲学与人生》前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哲学的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联系生活和实践,说明哲学并不神秘;运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原理,说明哲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的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观决定着人的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增强学生主动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使学生认同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哲学是一门艺术,它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和有价值,就不能没有哲学。 【教学重难点】 1.什么是哲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4.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5.学好哲学与掌握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为主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这学期开始,我们要来学习一门新课——哲学与人生。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有梦想的人;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我们学会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究竟要

教会我们什么呢?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成为一个有头脑、勤思考的人。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板书) (一)哲学是什么?(板书) 教师活动: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想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大家。①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同学们举出了许多人与动物区别的例子。但是人与动物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思想,能够思考。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 ②人都在思考什么问题?你可以举一下你现在所想的问题作为例子。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点评:不管同学刚才说的思考中午吃什么穿什么怎么赚钱的问题,或者是等下会不会下雨,天气会不会降温,地震会不会到来,实际上归结起来都是思考如何生活得更好更加有意义。为了要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我们不仅要思考我们自身,同时也要思考我们身边的世界。而思考的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我们懂得具体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一些哲学知识。 事实上,哲学是一门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学问。它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哲学理论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意思是爱智慧;在汉语中,“哲”字解释为“聪明”的意思。人们往往把哲学称为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疑人偷斧) 举例:疑邻偷斧 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便怀疑是邻居的孩子偷了,他看那邻居孩子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态等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他的斧子找到后,再看

浅谈老庄思想及所感

浅谈老庄思想及所感 道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哺育陶铸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哲理和信仰体系。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是由老子创立,而庄子是集大成者。二者的思想既有共同处,也有不同点。首先,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汉族,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河南商丘人)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他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因此,他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他说:“道不当名”,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知北游》)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继承老子,认为万物产生于形体,形体产生于精神,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他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一方面他又发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气以言道的合理内涵。他说:“通天下一气耳。”(《则阳》)认为道即气。他强调“道无所不在”,并用“周、遍、咸”三字形容。认为道作为世界的终极根据,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

哲学与人生期中复习

学年第二学期《哲学与人生》期中复习 一、简答题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要求是什么?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4.什么是自觉能动性?人的自觉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中职生如何做到积极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美好人生? 6.客观规律与自觉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7.如何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走好人生路? 8.什么是联系?联系具有哪些特点? 9.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如何区分新旧事物? 二、材料分析题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运用物质世界多样统一性的知识,说明上述寓言对我们人生选择的启迪。 答:事物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在一定条件下,只有一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人生的客观实际,对各种可能性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取舍。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自称“圣神皇帝”。一日,武则天在花园赏雪,忽觉清香扑鼻,原来是腊梅花开了。武则天大悦,下了一道御旨,令园中各花跟腊梅一样为她开放。百花仙子迫于武则天的权势不敢违抗,只有牡丹仙子坚强不屈,拒不从命。第二天一大早,各处群花大放,只有牡丹含苞未开。武则天大怒,将牡丹贬去洛阳。 毕业于花卉种植专业的中职生齐韵,通过仔细研究,懂得了花卉取决于日照、温度,可以创造或破坏花开的条件,提前或延后花开,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她培育的牡丹花经常销售一空,不预定都买不上,她用辛勤的劳动装扮着家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1)从哲学角度看,作为皇帝的武则天为什么也不能令牡丹在冬天开放? (2)从哲学角度,说明齐韵可以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的道理。 (3)结合齐韵的事迹,说明中职学生如何在把握规律、善于行动中实现人生成功? 答:()自然界的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武则天作为皇帝也不能违背规律。 ()规律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人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齐韵掌握了鲜花开放的规律,从而可以让鲜花按照人们的愿望开放。 ()善于行动,就要把握规律,掌握方法,学会做事,克服盲目性。要确立目标,要做精心准备。 .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孩子即使勉强上了学习班,学习效果也不明显。依据材料,说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白然”就是天然、白成、自然而然。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在“自然”的基础上,老子又生发出"素"、“朴”、“淡”、“拙”等儿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并把它们归结为“道”的品格。这些美学范畴反映到卜法审美上,便形成了后世追求真朴自然和反对雕饰、姿媚书风的精神依据。宋代以“平淡”为美的审美观、黄庭坚“伟要拙多于巧”的创作观以及傅山“丑”、“拙”、“直率”的书学观,于此都不无关系。 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美学观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发展。从道家崇尚自然真美的思想出发,他提出了“大美”和“贵真”等重要的审美范畴。“大美”虽是“不言”的,但它却表现出“白”、“无为”、“天成”的特点。因而,在庄子看来,自然、天真就是美的最高标准和尺度,这也是历代二书论在进行书法品评时,为何把“自然”作为最高艺术品位的依据。而要实现“大美”、“至美”,“贵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真实的才是自然的,书法贵天成自然,贵在写出真情性。否则,就难免流于做作和安排。受庄子“贵真”论的影响,历代书家都以真性情的抒发为尚,盛唐草书家,宋代苏、黄、米,晚明的徐渭等,无不在其作品中一任真情性的抒发。而真情性的抒发,则需要书者不受外物的干扰,实现对主体的超越,以虚静空明的心怀去观照艺术形象之本源,使其与“道”融合为一,这种境界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 庄子从道家“法自然”的理论出发,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自然的、无为的,因此,在“道”统摄下的“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也应当是自然的。而儒家和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名教礼乐则是对个体自然“本性”的损害。所以,他反对以仁义礼乐束缚“人性”,要求“任其性命之情”的人性自然,这一思想在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些反名教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家,都曾以此为依据,作为向封建名教挑战的武器,先有晋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后有晚明的李赞、公安三袁提出的“自然人性论”和“独抒性灵”说。前者突破了荒诞经学的禁锢而走向率性自然,后者则兴起了晚明思想解放的思潮。值得注意的是率性自然的魏晋人创造了韵高千古的魏晋书法,后者则以轰轰烈烈的晚明浪漫主义书风打破了明中前期书坛死气沉沉的局面。 “自然”作为道家思想的最高范畴,一直是历代学者和哲人关注的重点,现当代的诸多学人也分别对此作了颇为系统的论述。但所论大多局限于文学、哲学和美学。综观整个书法史,不难发现,道家自然观对两千多年来书法艺术的审美和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自然美一直是书法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历代书家书论对此都有涉及,但大都散见于众多的古代书论中,鲜有系统的论述。从我目前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来看,陈方既先生是当代书家中对此给予较多关注的一个。他在《中国书法精神》一书中,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书法与道家的美学思想作了较为精辟的论述。但他的论述涵盖了道家思想的方方面面,并没有就道家自然观作专题研究,且他的论述仅是围绕老庄二人的经典著述来展开论述的。本文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试图从道自然观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思想体系出发,考察道家自然观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人们审美观点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历代书家书论对自然美追求的文献资料,来考察道家自然观对书法审美的影响。 由于影响书法审美的不光是道家思想,还有儒家、禅宗等众多学说,故在研究过程中,为了避免所论主题出现混乱,通过分析比较,只选取了有关道家的观点而较少兼顾其它诸家学说。另外,文章中涉及了较多的古代哲学、美学方面的观点和众多的书家书论,故而较多地采用了引证的方法。 通过研究发现,历代书家书论都以自然为尚。“自然”,是中国书法传统的审美理想,是书法艺术的 最高品位。 一、老庄自然观及其蕴涵的美学思想 (一)“道法自然”的老子自然观 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不仅在哲学上以其伟大的思想建树,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而且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思想与思维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含 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 (开卷)答题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30分) 1、如果说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前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 那么,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得有价值和意义的。 2、哲学关注着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规律,关注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在空间尺度上,现代科学将整个世界划分为微观世界、宏观世界、 宇观世界。 4、事物具有多样化的存在形态:从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到宇观世界的星云系团,从无生命的物质形态到有生命的生物形态,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5、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境界的高低决定于对客观实际的理解和把握。 7、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包括客观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8、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 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9、在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在具体的交往实践中,就要遵守交往原则。 10、心态是以情感为主要形式的价值取向。就这种取向的方向说,一是对待他人和事物的态度,是积极的、肯定的,还是消极的、否定的。二是内心的体验,是快乐的、幸福的,还是无所谓的、麻木或嫉妒的。 11、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 和科学实验活动。 二、判断题(10分) (√)1、在我国古代,启蒙教育和哲学教育几乎是同步的。 (√)2、人们通常所具有的世界观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地。 (√)3、哲学的主题是人。 (×)4、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客观映像。 (×)5、静止的绝对性和运动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 (×)6、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历史规律是主观的。 (√)7、说一个人不需要实践,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把自我的潜能发掘出来,这是唯心主义的天才论。 (×)8、“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说明矛盾的对立性。

老庄哲学与现代人生

老庄哲学与现代人生 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社会,我偶尔的确会感受到一丝丝的压迫感,常常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看看周围比自己优秀很多的人。心中不免充满焦虑与自卑。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革使得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有一部分人对待生命的态度陷入迷惘、苦苦挣扎的困境之中。近来来,关于社会上自杀、他杀、残害动物、校园暴力等事件屡见不鲜,社会的诸多问题萧然而生,酿成诸多悲剧。这个时候不得不令我们怀念儒家的处世之道,现在我们很需要一个做人的标准做君子的标准,这是现代人所缺少的一部分。我觉得儒家思想给了我们一个积极为社会努力的态度同时给了我们一分对“家”的责任感,这是我们必须要作到的。 读老庄,就是读人生,就是读人生哲学。 老子的人生智慧教会了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世,而庄子的人生态度则引导我们看清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实,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理解不了别人无关紧要,但重要的是你必须得认识自己。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待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 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不应该为了追逐名与利而煞费苦心,而应该挣脱名利的缰锁,去追求崇高的理想,追求心灵的自由与逍遥。人生路途中,遭遇坎坷不可避免,我们应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以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去看待一切,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创造意义非凡

的人生。 虽然我们在生活中达不到清心寡欲的高度而且有些思想也与如今的社会有了冲突。但是也不能因为这样而排斥这类伟大的哲学对我们生活的作用。老庄思想可以让你在这纷繁的世界里得以保持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减轻自我压力的良药,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心理疗法,免去了您花昂贵代价去孝敬心理医生何乐而不为呢? 现代人眼中,人活一世,无非“生死”、“利禄”、“功名”。如果把这三者参透了,其他皆可泰然处之。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身处社会之中,人人都会面临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每个人都会遭遇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庄子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但他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内心并不真正在乎这种贫困。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庄子身边不乏有钱人,但庄子把这些看得很淡。“利”束缚不了他,因为他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利”。他认为,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导致“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破利不容易,破名就更难了,有多少人可能不为利所惑,但却为名所累。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束缚你?如今的人为了名和利,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其实都是心存私欲,正所谓“名

周易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

周易哲学与人生智慧论文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 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 《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 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 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 的动摇相关的。《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易传》共有十篇,又称十翼。它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广大的哲 学思想体系,企图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进行理论概括,但是这样一个抽象思辨的内容是 利用了《易经》原有的卜筮框架来建构的。易传非常注意对立面的平衡和稳定,重视对立 面的相互转化,强调发展变化。《易传》的作者用阴阳范畴全面解释了这一对基本符号,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原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易传》认为,世界上 的一切现象都具有阴阳的性质,不仅自然现象的气上有阴阳,天地、风雷、水火、山泽、有 阴阳,社会现象上的君臣、父子、夫妇有阴阳,而且数学上的奇偶,品性上的刚柔,道德上的 仁义,以及行为上的屈伸进退等也都有阴阳,天地万物的变化运动都可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 的对立运动。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 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 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2 《周易》中的科学思想 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 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 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周易》认为”

所谓老庄之道

所谓老庄之道,是指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的学说;而孔孟之道当然就是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的学说。概括起来,老庄之道讲出世;孔孟之道讲入世;所谓“学而优则仕”讲的就是孔孟的的学说了。由此,分别拿老庄和孔孟来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东西;老庄之道:1、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又讲“有物生于宇宙,先天地……吾不知其名,而名之道。”还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观《老子》全书,可以看出,老子对于世人、对于世俗、对于社会,他主张以“道”为体,所谓“顺道自然”;而道又是一种先于宇宙而存在的东西。有人就会问“道”是什么呢?老子也说“吾不知其名……”但他知道“道”是干什么的。所谓“道”是宇宙间不变的规律,是万物生存的依据,是自然的最高法则。所以人也要顺应“道”而存在,否则违背了规律的下场是世人皆知的;2、庄子主要讲“无为”,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要无为呢?人要无为,那还活着做什么呢?讲道家思想消极最早也就是从此始。但若仔细想想为什么要无为,你就会发现,庄子讲的“无为”不是要你不要做事,反而是要求你只做正确的事,也就是“顺应规律的事”由此可发现庄子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深入。正如庄子讲“无为而无所不为”。孔孟之道:1、孔子主张“行仁政”,以圣人君主为国体,君爱民、民拥君。君主应是圣人之体,体恤百姓,爱惜子民;君主于臣民之间应该类似父子的关系,也就是后人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礼仪为体制,以伦常为纲教,君主有过失臣民应该提出意见予以纠正,臣民有过失,君主则可以处罚之,臣民不得违反其间规律,否则就是谋反;2、孟子主张“王道治国”,即君主应以满足百姓需求为己任,满足了百姓需求则百姓安康,百姓安康则国家稳定,国家稳定则朝廷兴盛,朝廷兴盛则社稷无忧。但世俗体制上,孟子依然同孔子为同一主张,既宣扬“礼仪、伦常”。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二者观念的异同。老庄之道在于探索人类社会的最原始,也既最为本的规律,要求人们按此规律办事做人;孔孟之道则是探询人类社会的治理规则,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找到了一个圣人君主体制。而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从世俗文化出发,去探求人类社会各近来有一部大片种矛盾的解决方法;去寻找一种怎样才能达到“大同社会“的方法。一说起国学,总是令人想起四书五经等儒家的经典著作,其实国学的范围浩瀚淼茫,百家争鸣。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我却独对老庄之学颇感兴趣。 人们总是喜欢将孔孟之道连在一起说,其实孔子和孟子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孟子继承了儒家的学说并发扬光大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为“亚圣”。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三岁丧父,是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三迁择邻”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 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还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这一点他比孔子更接近现代的民主思想。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的理论依据。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如果说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话,那么,老庄学说则充满了出世、甚至厌世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其中心思想。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姓名:班级: 60分) A、量力而行 B、听天由命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2、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A、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B、天体运动 C、自然变化 D、人类活动 3、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 A、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思维规律 4、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主观与客观 5、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很难企及 D、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7、“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A、主观愿望 B、客观规律 C、正确观点 D、客观实际 8、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必须: ①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认识人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③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④与大多数人的选择保持一致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①条件性②客观性③多样性④普遍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表现为: ①合作②接纳③和睦④和谐⑤排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1、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平等、宽容、互惠、诚信的原则 B、交互原则 C、利人利己原则 D、损人利己原则 1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13、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4、“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15、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6、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 A、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 D、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9、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最受欢迎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0、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 A、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B、对立统一 C、敌对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关系 D、自相矛盾 2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这个案例说明() A、失败后一定会成功 B、失败越多越有利于成功 C、对待成功和失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失败和成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论述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12中本6班林天黎11号 一、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 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批判的思想家。“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是道家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起源的特性”集中体现。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道”作为哲学范畴而给予系统化的论证,从而建立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老子的“道”的思想对现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道家学的现实意义 (一)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三章)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二)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

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三)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非常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 《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 可见,“知足知止”思想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用辩证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成功,如何把握名利财富,如何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哲学名言与人生哲理

哲学名言与人生哲理 导读:本文是关于哲学名言与人生哲理,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2、只要有一双真诚的眼睛陪我哭泣,就值得我为生命受苦。——罗曼·罗兰 3、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些。——罗曼·罗兰 4、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萧伯纳 5、你越对人生有所期待,人生便越美好。一个认为自己已享尽人生的人,实际上并未生活。我宁愿相信我一生最好的时光还在后头。——佚名 6、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爱因斯坦 7、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拉蒂默 8、进则安居以行其志,退则安居以修其所未能,则进亦有为,退亦有为也。——张养浩 9、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王光美 10、人人都希望真理在自己一边,但并不是人人都希望自己在

真理一边。——沃特利 11、生活中,谅解可以产生奇迹,谅解可以挽回感情上的损失,谅解犹如一个火把,能照亮由焦燥怨恨和复仇心理铺就的道路。——纳素夫 12、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嗜欲开战。——纪伯伦 13、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14、得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15、生活将在种种友谊之中得到充实。爱他人,并为他人所爱,这就是生存的最大乐趣。——威·史密斯 16、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看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培根 17、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杰弗逊 18、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周 19、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克拉克 20、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贝多芬 21、没有比人生更艰难的艺术了,因为其他的艺术或学问,到处都有教师。——塞涅卡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哲学赋予我们人生的智慧 在论述哲学和人生的关系之前,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人生。在辨明其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两者内在的联系有一个清晰的理论架构。 1.哲学和人生 那么,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简单的说,哲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同时也是人们面对问题时所选择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但这种眼光和方法不是单一的、个性化的,不是你、我、他任何一人随随便便得出的结论,而是通过许许多多哲学理论家分析、归纳、总结出的一套系统理论,一种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态度和方法,也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那么人生呢?英汉词典中给出了我们这样的解释:“[human life;life] [activity of a life]人生是从出生到死亡的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一生中所有的活动。”这是一个基于物质第一性的客观描述,但根据马克思哲学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我们不能忽略在所有过程中和活动背后的那些思想、知识、情感和认识。所以总的说来,人生包括物质条件约束下的客观人生和意识无限延伸的主观人生。 从这两个定义出发,我们或许能摸索到一些哲学和人生关系的简单脉络:哲学以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态度指引着人们的主观人生,丰富我们的思想,强化我们的知识,分析我们的情感,深化我们的认识,并且在这些意识层面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反作用于我们的客观人生,使我们的行为更具有合理性。同时,哲学来源于人生,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人生这个大的课堂,在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屡次地证明着哲学的智慧。 2.智慧的哲学健康的人生 从对哲学和人生概念和关系的讨论中,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智慧。近代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有这样的论述:“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在我们的政治书中,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就是说,哲学不能具体能告诉我们1+1是否等于2,纳放入水中是不是能燃烧,恐龙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是哲学可以教会我们用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去研究1+1是不是只能等于二,去试一试纳在水里究竟会怎样,去收集有关恐龙存在的种种证据,这就是哲学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我们都是幸运的现代人,因为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面对这个世界的。不仅有前人留下的丰富物质遗产,同时还有系统科学,趋于完善的哲学思想来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迷茫。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在学习中,我们面对事物,学会了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了那些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幼稚错误;我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顺应规律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明白量变质变的原理,懂得如果不防微杜渐,一点点小错误的积累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明白矛盾的重点论,知道了面对纷繁复杂问题的时候,抓住其主要方面,其他都能迎刃而解;我们明白…… 哲学以它巨大的智慧力量丰富着我们的内心,壮大着我们的力量。在哲学的引领下,我们明白了人生的目的,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学会智慧的面对这个世界,以我们一点微薄的力量,奉献给我们的家人、朋友、社会,甚至整个人类。因为马克思哲学同时告诉我们,人具有社会性,人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因此奉献社会,其实就是贡献我们自身。这才是人们一生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老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12中本6班胡怡静2012014626 读老庄,就是读人生,就是读人生哲学。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不过是一个偏于人生智慧(老子),一个偏于人生态度(庄子),老庄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进去,一定可以满载而归。 儒家给我们热情,引我们奋发有为;道家却给了我们境界,教我超然。这种淡泊与超逸使人胸襟宏大。庄子提倡“无为”,他揭示: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顺着他自然的天性来运用它。《圣经》里的魔鬼撒旦是个大坏蛋,但它也有用处,因为他可以测试出一个人可信任的程度和爱的真伪。所以,尽管他作恶很多,上帝依然让他存在着。 用“无为”定位人的品性,就是质朴。质朴是人的一种禀赋,是一种由内及外的美好品性。衣着修饰的质朴,往往别有一种美韵。但是,衣饰之类的朴素,并非是判定一个人禀赋质朴的可靠标志。违反人的爱美的天性,拂逆自己的性情,只是出于某种意念和精明的打算,而蓄意地艰苦朴素,这种人的内心其实并不质朴。灰姑娘穿上华丽的公主裙装,并没有消泯她内心的质朴;她的质朴和丽服相辉映,前者使后者更彰显清纯的高雅。 服饰新奇不如天生丽质;才华横溢,不如品德出众;常保富贵不如常保真心。只要保持仁爱的天性,即使没能建功立业,写不出千古文章,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人。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真心,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追求“无为之境”。 庄子追求“逍遥”,“逍遥”二字,犹如庄子人生哲学的题解,古往今来,凡是痴迷于庄子思想的人,无不醉心于“逍遥游”。然而,逍遥游只是一种境界,境由心造,要想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摆脱名缰利索,超越现实的局限,有一个淡泊的心态。对于我们这个追求中庸、适度的民族来说,“逍遥游”具有无法言说的精神魅力,那种悠游自在、徜徉自得的心境,让生活在压力与责任中的人们,不断有想过和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的渴望。 人这一生,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复杂与简单,只是对人生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从一出生,都要经历婴、幼、少、青、壮、老六个阶段,学走路、学说话、拼命读书、认真工作、谨慎为人处世,再恋爱、结婚、生子、奉

陈省身数学教学教育思想与老庄哲学

陈省身数学教学教育思想与老庄哲学 1.陈省身教育思想 1.1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源于诸葛亮给他儿子诸葛瞻《诫子书》。其实质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洁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又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陈省身喜欢读历史,很欣赏诸葛亮,他认为诸葛亮最伟大之处是完全能够篡位而没有篡位。他真正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省身不平凡的一生充分显示了大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地位,他为中国数学事业倾注了心血,为推动中国数学能走向世界做了不可抹灭的贡献,而自己视名利如粪土,将自己藏书的一万余册捐增给南开数学所,自己获得“邵逸夫奖”的一百万美金全部捐赠到世界各地的数学研究所,他获得“沃尔夫奖”的五万美金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他说“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1.2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所列举的“无为”与“有为”相对,强调人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去从事一切社会活动,去解决纷繁的人事矛盾,做一个社会有贡献的人。 关于“有为”与“无为”对立的辩证观,陈省身是一位处理得非常好的成功者。陈省身说:“一个人的一生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他说:“老庄讲究无为,我尽量少做。”与他相濡以沫60年的老伴郑士宁去世后,他用充实的生活冲淡心中的悲伤,用加紧工作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剩余时光。他说:“我自己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数学。”他不仅做了数学,而且将数学做的更好,建立了大范围微分几何。他从中国到德国,到法国,到美国,落叶归根,最后又回到自己的祖国。从20多岁走上数学之路,与数学结缘,直到93岁去世,他研究的就是数学这件事,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受到世界数学界人士的尊敬,这就是他的“有为”的一面。而他“无为”的一面则表现在他对名利的淡漠。2004年11月,陈省身先生最后一次出席数学活动,将原定的5分钟发言扩展了6倍,他呼吁数学界要淡泊名利。他说:“数学家主要看重的应该是数学上的工作,对社会上的评价不要太关心。”“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是一件幸事,数学是一片安静的天地,没有大奖,也是一片平等的世界。”这种富有哲理式的想法和他的做法正符合老子所说的“无为”,这种“无为”的智慧,实际上也是从“无为”到“有为”,是“无为而无不为”。杨振宁认为:“什么叫无为而治”陈省身做所长的原则是“无为而治”,就是小事情他就不管了,可是大事情他抓的很紧。这个我想是他一生做人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接触他的人都觉得他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对于事情看得很公平,是非常令人尊敬的人。 1.3自然恬淡,少私寡欲的道德观 “少私寡欲”在老子看来,人的欲望很难填平,正是追名逐利,乐此不疲,而这种损害人类纯净淳朴的自然品性,会使人的身心备受摧残。 人若遵循道的无私奉献精神去做事,心无杂念,就能做成事,做好事,成就大事业。反之,私欲霸天违背安全观规律,做事就会败北,最后还是要步入罪恶的深渊,无可挽回。陈省身对待人生,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他创立的南开数学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这其中倾注了陈省身不少心血,而自己却不求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