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学复习题

脊椎动物学复习题
脊椎动物学复习题

脊椎动物学复习题

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

1、脊索(notochord)

1)发生:胚胎的原肠背壁加厚,

脱离原肠而发育,是中胚层而来。

2)位置:消化管与神经管之间

3)结构:由多泡状角质细胞所组成的坚韧、半透明而有弹性的一条圆柱形不分节的轴索。

4)存在:

2、背神经管(dorsal neural cord)

1)发生:由胚胎体背面纵沟陷而形成,起源于外胚层。

2)位置:位于脊索或脊柱的背侧。

3)结构:呈管状。

4)存在:

3、咽鳃裂(gill slits)

1)发生:消化管的前端,起源于外胚层。

2)位置:咽部两侧

3)作用: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存在的呼吸器官;

4)存生:

脊索动物一些与某些无脊椎动物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征

1、后口:与无脊椎动物的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相同。

2、三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

3、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

4、次生体腔(真体腔):以中胚层细胞围成的真正的体腔,从环节动物开始就有了次生体腔。

5、分节现象。

这些共同特征说明了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

2、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及其主要特征。

根据脊索的存在形式分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

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由于脊索超过神经管的最前端。

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代。一般将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个纲:(1)、圆口纲;

(2)、鱼纲;

(3)、两栖纲;

(4)、爬行纲;

(5)、鸟纲

(6)、哺乳纲(兽纲)

3、试论脊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1、环节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因为都是两侧对称、分节、封闭式的循环系统。

2、棘皮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这是基于胚胎发育,棘皮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属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一般无脊椎动物不同,但与脊索动物相似。

3、演化

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出现于地质年代古生代

的早期,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这种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原始无头类有两个特化的分支:一支进化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头动物;另一分支进化为原始有头类,原始有头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进化为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甲胄鱼、圆口类);另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头类,即为鱼类的祖先。

4、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

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孵化)——幼体——(变态)——成体

5、为什么说研究鱼在动物进化中有十分重要意义?

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

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

从胚胎发育上来看,鱼一方面是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

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学上来看,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

6、分析鱼的器官结构中哪些是原始性的,哪些是进步性的,哪些是特化性的?

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

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

7、试述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分类到纲)。

脊椎动物的的主要特征:

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复杂结构的脑,称为有头类。

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

3、咽囊和鳃裂:水栖脊椎动物鳃裂终生存在,作为呼吸器官,陆生脊椎动物发展了肺呼吸。

4、出现了完善的捕取食物的口器。

5、完善的循环系统。

6、排泄系统出现了集中的肾脏。

7、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专门的运动器官。

一般将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个纲:

(1)、圆口纲;

(2)、鱼纲;

(3)、两栖纲;

(4)、爬行纲;

(5)、鸟纲

(6)、哺乳纲(兽纲)

8、简要说明圆口纲的原始性和特殊性。

圆口纲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纲,包括七鳃鳗、盲鳗等约50种低等的水栖动物。栖居于海水或淡水中,营半寄生或寄生生活,这类动物的外形虽然像鱼,但不是鱼,比鱼类低级得多,还没有出现上、下颌,因而称为无颌类,又因它们都有一个圆形的口吸盘,称为圆口类。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1、没有真正的上颌和下颌,圆口类又称无颌类。

2、没有成对的附肢,没有真正的牙。

3、终生保留脊索。

4、头骨不完整。

5、肌肉保持原始的肌节

6、脑的发达程度较低。

圆口类表现出的特化性特征:

1、具吸附性不能启闭的口漏斗。

2、皮肤光滑、无鳞。

3、嗅囊单一,只有一个鼻孔,开口在头顶中线上。

4、鳃位于特殊的鳃囊中。

9、简述脊椎动物进化的地质年代。

10、试述脊椎动物首次出现的组织与器官。

11、说明鱼类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特征。

1、出现了上、下颌;

(1)主动捕获食物;

(2)随着颌的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牙齿;

(3)颌的出现可带动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2、有了成对的附肢;

(1)大大加强了动物运动能力,是动物获得积极主动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之一.

(2)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3、出现了脊柱代替了脊索;

(1)加强了支持、运动和保护的能力;

(2)增强了动物生存斗争的能力.

4、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

(1)脑分主明显的5部分;

(2)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头骨完善,能更好地促进体各部的协调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12、试述脊椎动物上、下颌的出现的重要意义。

(1)主动捕获食物;

(2)随着颌的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牙齿;

(3)颌的出现可带动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13、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

1、体形多呈纺锤形;

2、用鳃呼吸,以鳍作为游泳器官;

3、身体分头、躯干和尾3部分;

4、肾脏可以调节体的水分;

5、受精离不开水,受精卵要在水中发育;

6、血液循环是单循环;

7、身体两侧具有特殊的侧线,侧线有感觉细胞,可以感觉水流的快慢,利于鱼类的捕食、防敌和洄游等活动。

14、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鳔的类型和功能。

鱼鳞的种类:

(1)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构造分两部分,基板:埋于真皮,齿质部分,中央有髓腔、血管和神经通入。分布于全身。呈斜向排列,手触有粗糙感。

(2)硬鳞:是硬骨鱼类中最原始的鳞片,如鲟鱼等。

A、来源于真皮;

B、构造斜方形,表面覆盖有一层充分钙化的物质,含有硬鳞质,发特殊亮光。

(3)骨鳞:是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的鳞片。

A、来源于真皮;

B、构造: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

C、覆瓦状排列。

鳍:

奇鳍:背鳍(D,dorsal fin)

臀鳍(A, anal fin)

尾鳍(C, caudal fin)

偶鳍:腹鳍(V, pelvie fin)

胸鳍(P, pectian fin)

偶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方向。

奇鳍: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还可以协调游泳。

尾鳍结合着肌肉的活动,可以起稳定身体控制游泳的方向,起舵的作用,可以推动鱼体前进。

尾:

(1)原尾:将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

(2)歪尾:将尾为上下不对称的两叶,多见软骨鱼类;

(3)正尾: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末端向上翘

鳔(gas bladder):

(1)、种类:根据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分为两类,开鳔类(管鳔类),如鲤形目;闭鳔类(无鳔管),如鲈形目。

(2)、作用

除少数鱼类的鳔具有呼吸作用外,对于大多数鱼类,鳔是一个身体比重的调节器。

从发生上看,鳔是由食道上分出来的一个小泡发展而成,与陆生种类的肺的发生相同,这可能与其原始功能有关。

15、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渗透压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水分恒定。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少,这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海洋鱼类肾脏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

16、为么说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答: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 2、成体用肺呼吸; 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5、皮肤开始

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水分蒸发;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现了鼓膜和耳柱骨等。

二、不完善的地方: 1.附肢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 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

官;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 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在高寒地区很难生存。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还没有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

17、两栖类循环系统与鱼类相比有何进步?

循环:由鱼类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善的双循环。提高了血液的循环的压力和速度。

18、两栖类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有何重大变化?

大脑:两个半球已完全分开,左右脑室已分开;两半球顶部有了零散的神经细胞,即出现了大脑皮层,称为原脑皮,这是在鱼类中所没有的进步。

间脑:顶部有一个不发达的松果体;底部有一个漏斗体和一个脑下垂体;间脑的脑室外为第三脑室,与大脑相连。

中脑:顶部为1对圆形的视叶,左右中脑室彼此相通。

小脑:不发达,不如鱼类发达,这是与它们的活动围狭窄,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

延脑:位于小脑下方,其空腔称为第四脑室,延脑后面与脊髓相连。

分开视觉、嗅觉、听觉和侧线等

19、两栖类的肩带、腰带和四肢的结构和组成。

(1)肩带(由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和上乌喙骨组成):两栖类肩带脱离和头骨的联系加强了前肢的活动,通过肩臼与上肢相连。

(2)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组成):通过荐椎和脊椎相连,通过髂臼与后肢相连。

(3)上肢骨:肱、桡、尺、腕、掌、指骨。

(4)下肢骨:股、胫、腓、跗蟅、趾骨。

20、试述两栖类的起源与进化。

可能起源于距今3.5亿年前古生代泥盆纪的某些具有“肺”的古总鳍鱼。最早发现的两栖类化石鱼头螈已经具备了与头骨失去连接的肩带、五趾型的四肢等两栖类的特征。这些古两栖动物与大约1。5亿年间在征服新的陆生环境的同时,迅速地向个方面辐射演化,但以后相继灭绝。现存两栖动物出现在侏罗纪以后,它们的身体结构和机能既保留着远祖的水栖特性,又获得了一系列适应陆地生活的进步特征。

21、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答:脊椎动物中首先出现羊膜卵的是爬行类。由此,动物的生殖可以摆脱水的束缚,确保了动物陆上生殖成为可能。羊膜卵的最大特点是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羊膜围成一个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加上坚韧的卵壳及其它一些构造,因而羊膜卵可以产在干燥的陆地发育出小动物。

爬行类的皮肤一般覆盖有一层角质层鳞,用以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皮肤的呼吸作用丧失,增强胸廓,开始完全用肺呼吸。

机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完善。爬行类骨骼骨化程度增高,五指型附肢和带骨进一步发展,与中轴骨的联系更为密;颈部出现,颈椎数目增多,前2枚颈椎特化,与头部形成关节,头部活动更加自如;神经系统又有了发展,大脑出现新脑皮,脑神经出现12对;代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具高级排泄机能的后肾。

爬行动物虽然完成了两栖类没有彻底完成的登陆任务,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但它还是低等的羊

膜动物,在进化过种中,有机体的结构和生理机能还没有提高到象它们的后裔—鸟类和哺乳类那样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原始的特征。如:心室分隔不完全;血液循环是不完善的双循环;保留两个体动脉弓;变温、体温调节能力差。

22、羊膜卵的出现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试绘一简图表示出羊膜卵的各部结构和功能。

答:1)、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环境的依赖,使得爬行动物完全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不需要再回到水中,使动物登陆有了可能性。

2)、羊膜卵为已登陆的动物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

23、现代爬行类分为几个目?各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答:一、喙头蜥目(Rhynchocephalia):本目是爬行类中最古老的类群之一,在动物学上有“活化石”之称。产于新西兰的楔齿蜥(喙头蜥),仅1种。

二、龟鳖目(Chelonia):本目为特化的类群。背腹具甲,颈、四肢和尾在一定程度上缩进甲。我国

有5科:平胸龟、龟、海龟、棱皮龟和鳖科。

三、蜥蜴目(Lacertiformes):本目为现存爬行动物中最兴盛的类群。身形一般长形,体被角质鳞片,

多数种类的尾能自断,断后仍能再生。

四、蛇目(Serpentiformes):本目一支特化的爬行动物,穴居,适于以腹部贴地爬行,体呈筒形,

无四肢,无胸骨,无肩带。

五、鳄目(Crocodiliformes):本目是现代爬行类中结构最高等的类群。子鳄是我国特产动物,分布

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太湖周围,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24、分析恐龙绝灭的原因。

25、指出下列属于何种动物,并说明其分类地位,出现的地质年代。甲胄鱼、盾皮鱼、总鳍

鱼、坚头类、杯龙类、西蒙龙、始祖鸟。

甲胄鱼:圆口纲发现于古生代早期的寒武纪、志留纪和泥盆纪

盾皮鱼:鱼纲发现于古生代志留纪,繁盛于泥盆纪,之后灭绝

总鳍鱼:鱼纲古生代泥盆纪

坚头类:两栖纲古生代石炭纪与二叠纪

杯龙类:爬行纲古生代石炭纪,至中生代三叠纪绝灭

西蒙龙:爬行纲古生代下二叠纪

始祖鸟:鸟纲中生代侏罗纪

26、鸟类有哪些结构特点与爬行类相似?

鸟类进步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恒定体温;2、心脏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3、发达的神经和感官;4、完善的生殖行为。

27、试述恒温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

1、恒温能保证动物有机体各种酶的正常活动。从而保证了有机体能及时获得因快速运动、寻找食物、躲避敌害、繁殖后代所需的能量。

2、恒温可以使动物渡过各种不良的寒冷低温等恶劣环境,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能扩大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围。

因此,恒温大提高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它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的躯体结构已进入了更高一级水平。有人认为,这是中生代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

28、试述鸟类骨骼系统对飞翔生活所表现的适应。

答:1.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枢椎上面移动,提高头部活动围

2.肋骨不具软骨,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联,硬质肋骨与胸骨构成牢固的胸腔

3.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增大胸肌的固着面

4.脊椎骨骼愈合,尾骨退化,有助平衡

5.头骨薄而轻,成鸟颅骨愈合,骨有蜂窝状充气小腔,轻便坚实

6.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无牙齿

7.脑腔和视觉器官高度发达

8.带骨与肢骨有愈合变形

9.锁骨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为V型,避免左右肩带的碰撞

29、鸟类皮肤衍生物的种类及羽毛的结构。

?皮肤及其衍生物

?1、特点:薄、松、软。缺乏皮肤腺,仅有一尾脂腺。

?2、主要衍生物有:羽毛、跗蹠及趾上的鳞片,喙上的角质鞘、爪等。这些衍生物中最重要的是羽毛,羽毛中的飞羽和尾羽的形状和数目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羽毛的类型正羽:覆盖体表、翼及尾上的大型羽片。

?绒羽:位于正羽的下面,柔软蓬松,呈棉花状。

?纤羽:外形似毛发,杂生在正羽和绒羽之间。

正羽的结构羽轴:羽干(羽茎):着生羽片。羽根:着生在皮肤。

羽片:羽枝?羽小枝羽小钩

30、何谓“完全的双循环”、“双重呼吸”、“双重调节”?结合鸟类的特征加以说明。

1、鸟类的心脏分为四腔,分化为二心房二心室。多氧血和缺氧血在整个心血管系统中完全分流,不再在心脏相混。左心房和左心室完全是多氧血;右心房和右心室完全是缺氧血。为完全的双循环。

2、鸟类气囊:

气囊是保证鸟类在飞翔时供应足够氧气的装置,形成了鸟类独特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鸟类的呼吸动作:

1)、吸气时,部分空气经中气支管直接进入后气囊(含有丰富氧气),还有一部分进入次级支气管,再入副支气管,在此处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

2)、吸气时,前气囊也扩,但不接受吸进来的空气,而是接受从肺来的气体。

3)、呼气时,后气囊中的气体(含有丰富氧气)排入肺。

因此,鸟类无论吸气或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均进行气体交换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3、双重调节: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水晶体的屈度。因而鸟类眼不

仅能改变水晶体的形状以及水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为双重调节

31、简述鸟类适应飞行的结构特征。

答:1、体型为流线型,体表被羽;2、前肢变为翼;3、骨骼轻而愈合,为气质骨;4、与肺相通的气囊为鸟类所特有。

32、鸟类分为几个总目,有哪些主要特征。突胸总目的各目及代表动物。

答:一、平胸总目(Ratitae):1、翼退化,无飞翔能力。2、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3、锁骨退化或完全消失。4、羽毛均匀分布。5、后肢强大,具2~3趾。6、骨盆为封闭型。7、雄性具交配器。8、分布仅限于南半球。代表动物有:鸵鸟、鸸鹋、几维等。

二、企鹅总目(Impennes):1、前肢特化为鳍足。2、后肢短,靠近躯体后方。3、具鳞片状羽毛,均匀分布于体表。4、不能飞翔而适于游泳。水下潜水的速度可达每小时35km。5、骨骼不充气。6、分布局限在南半球。

三、突胸总目(Carinatae):1、翼发达,善于飞翔。2、胸骨有发达的龙骨突。3、气质骨。4、有尾综骨。

5、锁骨V形。

6、肋骨上具钩状突。

7、正羽发达,羽小枝具钩。

8、有羽区和裸区之分。

9、不具交配器。(一)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二)鹱形目(Procellriiformes);(三)鹈形目(Pelecaniformes);(四)鹳形目(Ciconiiformes);(五)雁形目(Anseriformes);(六)隼形目(Falconiformes);(七)鸡形目(Galliformes);(八)鹤形目(Gruiformes);(九)鸻形目(Charadriiformes);(十)鸥形目(Lariformes);(十一)鸽形目(Columbiformes);(十二)鹦形目(Psittaciformes);(十三)鹃形目(Cuculiformes);(十四)鸮形目(Strigiformes);(十五)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十六)雨燕目(Apodiformes);(十七)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十八)鴷形目(Piciformes);(十九)雀形目(Passeriformes)

33、哺乳类是脊椎动物发展最高的一纲,其主要进步特征是什么?

答:1、在营养代方面,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 2、肺泡的出现和肌肉质横膈的形成,增强了气体交换。

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环境的依赖性。

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活动围大大扩展。

5、神经系统和感官高度发达,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

6、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的有较高的成活率。

34、哺乳动物皮肤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皮肤衍生物?

?皮肤主要特点:

?1)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

2)真皮的韧性极强。

?3)真皮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感觉末梢,能感受温、压和疼觉

4)真皮下脂肪层丰富,?起着保温和隔热作用。

哺乳类皮肤衍生物复杂多样,主要由表皮衍生物的角质构造(如毛、爪、蹄、角等)和皮肤腺(如汗腺、皮肤腺、乳腺、香腺等)。

35、试述哺乳动物肾脏的结构及尿的生成。

肾脏组织:皮质、髓质和肾盂。

?尿的形成:

?尿的形成包括肾小体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尿,经肾小管的重吸收后形成终尿。肾小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许多肾小管汇入一个集合管。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无机盐(主要是钠盐)、葡萄糖等,最后成为终尿,原尿中水分大约仅有1%从终尿中排出体外。

36、哺乳动物胎盘由哪些部分构成?试绘胎盘结构的示意图。

答: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膜结合起来形成的结构。

37、简述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胎生哺乳的意义:

?1)从胎儿的保护看:

?胎儿受到了绝对的保护,使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低到了最小程度,

?2)从胎儿的营养来看:胎儿可以从母体获得足够的营养。

?3)从胎儿发育所要的条件来看:胎儿可获得恒定的发育温度,有足够的氧气和水分来源,可即时排出代废物。

?4)从抚育后代的方式来看:乳汁能对多种疾病起免疫作用,幼仔可以不依赖环境提供营养物质。

?总之,胎生哺乳进一步完善了陆生动物在陆上的繁殖能力,能在多种的环境条件下繁殖后代,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为哺乳动物在地球上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也是哺乳动物在生存竞争中优于其他动物。

38、试述哺乳纲各亚纲的主要特征。哺乳纲分几个目?

一、原兽亚纲(Prototheria):哺乳类最原始类群,介于爬行类和哺乳类之间。

1、似爬行类特征:1)卵生;2)乳腺为特化的汗腺,无乳头;3)肩带具乌喙骨;前乌喙骨和间锁骨

似爬行动物。4)有泄殖腔,故孔类;5)大脑无胼胝体,皮层不发达;6)成体无齿。

2、具哺乳类的特征:1)被毛、恒温;2)母乳育仔;3)体腔有横膈;4)下颌由单一齿骨组成。

全球仅1目(单孔目),仅分布于澳洲。

二、后兽亚纲(Metatheria)(又称有袋亚纲)

介于原兽亚纲和真兽亚纲之间。

1、胎生

2、有育儿袋,有乳腺和乳头。

3、泄殖腔退化;

4、肩带具有哺乳类的特征;

5、具异型

齿;6、大脑皮层不发达,不具胼胝体;7、恒温;8、被兽毛;9、体腔有横膈;10、下颌仅有单

一齿骨;11、母乳育仔。12、仅具左体动脉。

全球仅1目,为有袋目,仅分布于澳洲及其附近的岛屿上,少数分布在南美洲和中美洲。

39、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分类。

40、名词解释:

脊索:来源于原肠背壁。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脊索鞘外两层,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椎:脊椎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有脊椎。

无头类:头索动物亚门头部不显,称无头类。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

无颌类:圆口纲无颌,故又叫无颌类。

有颌类:鱼纲以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

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类鸟类与哺乳类的其他脊椎动物

羊膜类: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体发育过程中有羊膜,所以叫羊膜类。

尾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神经管.

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开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由于血液不是总在血管流动故称为开管式循环。

闭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微血管、组织间隙,然后汇集到静脉回到心房。过程中血液始终在血管流动。

动脉:所含的血液从心脏流出到其他部位的血管

静脉:所含的血液是从身体其他部位流回心脏的血管。

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摺而成。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结构,使身体变得更为简单,称为逆行变态。

圆口动物:圆口纲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的和上下颌的低等脊索动物。

前肾:位于身体的前端,脊椎动物在胚胎期间都有前肾出现,但是只有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作用。

中肾:位于前肾后方,是鱼类和两栖类成体的排泄器官。

后肾:是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位于体腔的后部,外形因动物的种类而异。肾小体和连接它的排泄小管共同组成一个泌尿基本结构,称为肾单位。

软骨性硬骨:骨片形成中要经过软骨阶段

膜性硬骨:骨片形成中不经过软骨阶段

盾鳞:软骨鱼特有,平铺于体表互成对角线排列使流经表面的水流流态平顺,涡旋减少,。有菱形基板和附生在基板上的鳞棘组成。

硬鳞:存在于某些硬骨鱼的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层,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

骨鳞:鱼鳞中最常见一种,真皮层的产物,见于硬骨鱼类,骨鳞柔软扁薄,富有弹性,表面分为基区(前区)、顶区(后区)、上恻区和下侧区。前后相邻的鳞片作覆瓦状排列于表皮下。

开鳔类:管鳔类,鳔与食管之间有相通的鳔管。

闭鳔类:无鳔与食管之间直接相通的鳔管。

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

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侧线管有感觉细胞以无数小管穿过鳞片与外界相通

韦伯氏器:鳔与耳之间依靠三角骨(又名槌骨)、间插骨(砧骨)和舟骨(又名蹬骨)构成了韦伯氏器,具有特殊的感觉功能。

原脑皮:大脑半球在顶部发生零星的神经细胞,机能与嗅觉有关,称作原脑皮。

坚头类:

次生腭: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等的突起空同合成雏形的次生腭。

肩带:是连接上肢骨和脊柱的骨骼。两栖类由:由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和上乌喙骨组成;爬行类由: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间锁骨(上胸骨)组成。

腰带:是连接下肢骨和脊柱的骨骼。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组成。

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爬行动物的牙齿按着生位置不同分类,分别见于飞蜥、沙蜥;多数蜥蜴和蛇;

鳄类。

寰椎:鸟类第一枚颈椎,呈环状

枢椎:鸟类第二枚颈椎

不完全的双循环:动静脉血未完全分开,心脏有二心房二心室。心室不严格区分多氧血和缺氧血。

完全的双循环:动静脉血液完全分开。心脏分化为二心房二心室。多氧血和缺氧血不再在心脏相混。左心房和左心室完全是多氧血;右心房和右心室完全是缺氧血。

双重呼吸:鸟类无论吸气或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均进行气体交换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双重调节: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水晶体的屈度。因而鸟类眼不仅能改变水晶体的形状以及水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

气囊:气囊是中气管及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薄膜,它们伸到肺以外,分布于脏器管间。气囊壁薄,本身没有气体交换作用,鸟类气囊有9个

留鸟:终生留居杂出生地(繁殖区)。

候鸟:在春秋两季沿固定路线往来于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

早成雏:于孵出时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开,腿脚有力,绒羽干后可觅食。

晚成雏: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具稀疏绒羽,眼不能睁开,需亲鸟饲喂。

龙骨突:胸骨中线处具高耸的龙骨突起。

尿酸:爬行、鸟类

尿素:两栖、哺乳

原尿:刚刚渗透入肾球囊的尿

终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无机盐及葡萄糖等以后的尿液

肾单位:肾单位是泌尿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肾小体(又称肾小球):是一个弯曲盘绕成球形的毛细管网,血液由较粗的入球小动脉流入,经血管球后,又汇集成一条较细的出球小动脉。

肾小管:肾小管:肾球囊是肾小管的起始部,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双层壁结构,中腔有空隙。作用:可将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外,其它物质都能过滤到囊腔,形成原尿。

新脑皮层:爬行类大脑有了灰质构成的大脑皮层,即新脑皮层,但仍处于萌芽状态,哺乳类新脑皮层大大发展,因而将原脑皮推挤到侧脑室中成为海马。

纹状体:鸟类大脑顶壁很薄但底部十分发达,称为纹状体。

胎盘: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膜结合起来形成的结构,是胎儿和母体联系的纽带,担负着胎儿的营养、呼吸、排泄等功能。

植物性神经系统:专门支配和调节脏平滑肌,心脏肌,分泌腺,血管扩和收缩等活动的神经,与脏器官的生理活动,新代有密切关系.

分泌腺:没有导管,它们分泌物由腺细胞直接渗透进血液或淋巴,随血液循环流到全身,这些没有导道的腺体称为分泌腺,分泌腺分泌的微量有机化合物叫作激素。

封闭式骨盆:哺乳动物的左右耻骨和坐骨愈合为坐耻骨,形成封闭式骨盆。

开放式骨盘:髂骨、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处不愈合,构成开放式骨盆。

膈肌:哺乳动物胸腔与腹腔之间的横膈膜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哺乳类的呼吸动作是依靠胸腔的扩大与缩小,胸腔为哺乳动物所特有。胸腔的扩大与缩小,借横膜隔与腹腔分隔,横膈膜的运动可改变胸腔容积,称为腹式呼吸。加上肋骨的升降来扩大或缩小胸腔容积,为胸式呼吸,完成哺乳类的呼气和吸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