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经济理论研究19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常彬强1

余宝林2

张磊

3

(1.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河北石家庄050514;

3.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状况,揭示其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最后在比较分析结果的同时就其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

引言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各经济圈的发展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对于这样三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差异,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一)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领先全国

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区域伴随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按照产业结构递变规律,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国家或区域,其第一产业比重越小,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大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较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表1、表2)。

表1.2006年三大经济圈与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

地区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100.29.650.739.9长三角100653.740.3珠三角100 6.450.742.9全国

100

12.6

47.6

39.8

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2006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37.629.632.8长三角24.339.935.8珠三角32.930.736.4全国

44.8

23.8

31.4

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于环渤海地区

从表1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产业比环渤海地区低约三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高约1

至2个百分点,这说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

构比环渤海地区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从表2也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当中,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低,这也说明环渤海地区产业层次最低。

(三)经济圈产业结构高度同构

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十分相似。除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差较大外,其他各组数据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三大经济圈在三次产业这样浅层次的结构方面区别不大,作为规模最大的工业,其所占比重也很相似,这说明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度同构的态势。

二、工业结构分析

(一)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偏大,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支柱产业是当前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资本运营效率高、运营状态良好,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因此,支柱产业的发展可以反映区域工业的概况。从各地的统计年鉴可知,环渤海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北京、天津两地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其科技地位与其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而采掘、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在环渤海地区的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上海以深加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江苏的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优势;浙江省工业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制造业较发达;广东省的支柱工业以深加工和轻纺工业为主,重化工业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虽然三大经济圈各省市主导产业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总的说来三大经济圈支柱工业中传统产业仍占重要地位,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二)三大经济圈工业结构雷同

目前三大经济圈的工业结构中,都是以传统的轻纺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普遍存在着工业结构相似度高,支柱产业、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20 经济理论主导产业雷同的现象。地区工业专门化水平不高,应加强区域合作。区域工业结构趋同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问题与区域问题之一,学者通过计算相似系数,据区位商和专业化系数指标分析得出各省(市)专业化系数普遍下降,但工业结构间存在着明显的重复与同构;还有学者利用霍夫曼系数、相似系数和区位商等多指标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实际上是特定阶段的产物。以长三角为例,学者对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进行研究,认为产业同构现象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著特点,如陈建军(2004)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上海与浙江、上海与江苏、浙江与江苏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高达70%以上;唐立国(2002)认为如果将范围缩小到长三角15个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则更高,浙江省主要城市和上海及江苏省主要城市的工业结构相似系数都在90%以上。

三、第三产业分析

(一)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较大

统计数据显示(表3),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规模都比较大,其总合约占全国第三产业总产值的62%,远大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

表3.2006年三大经济圈及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和增长率

地区第三产业产值第三产业年增长

环渤海18754.530.1长三角16488.923.8珠三角9598.362.6全国

72967.7

12.2

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速度最快

从表3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第三产业规模最大,其产值达18754.48亿元,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小,仅9598.34亿元,约是环渤海地区的一半。从发展速度来看,2006年全国第三产业平均增长12.2%,而环渤海地区增长30.1%,长江三角洲增长23.8%,珠江三角洲增长62.6%,分别比全国高17.9、11.6、50.4个百分点,说明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分别比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高32.5和38.8个百分点,在三大经济圈中发展最快。

四、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一)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巨大,长三角最为突出

表4.2006年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和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

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

值(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

环渤海5124.529.4长三角9668.458.3珠三角8838.325.7全国

27768.6

4

资料来源: 中国高技术产业研究年鉴2007

我国三大经济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均发展较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如表4所示,2006年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分别达

到5124.5亿元、9668.4亿元、8838.3亿元,而全国当年总产值为27768.6亿元,三地区合计共占全国高新技术总产值的85.1%,可见其规模之大。三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9.4%,58.3%,25.7%,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4%,远低于三大经济圈。就三大经济圈来说,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最小,但其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居第二;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最大,比重也最大,高新技术产业实力最强;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居第二,但其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最低。

(二)珠三角人才优势最为明显

科技人员数目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科技人员多少是一个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快慢的决定性因素。

表5.2006年三地区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工程师数(人)

地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

环渤海30821长三角42139珠三角52048全国

182322

资料来源: 中国高技术产业研究年鉴2007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三大经济圈科学家、工程师数目较多。三大经济圈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占全国的68.6%,优势明显。就三大经济圈而言,环渤海地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目最少,珠江三角洲地区数目最多,长江三角洲地区居中,证明环渤海地区人才优势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才优势最为明显。

(三)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趋同

虽然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区域产业趋同化严重,地区间竞争加剧,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三大经济圈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都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作为各自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新材料技术等产业关系密切,在技术开发中起着关键的带头作用,对传统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极为明显,因此各地区大都把它们作为优先发展和项目优先引进的对象。但这造成了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趋同,使三大经济圈之间竞争加剧,不利于区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区际分工。

五、问题与讨论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差别很小,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更为相似,但三大经济圈与全国平均状况相比有较大差异,即具有较低的第一产业比重和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表现出其整体上的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在将来的经济发展中,三大经济圈应在不断提高农业素质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的同时,顺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份额,以发挥其经济发展中的机构效应。

三大经济圈虽然已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但从加强区域分工和区际联系的角度看,还普遍存在工业结构相似、支柱工业雷同的现象。因此提高各区域工业专门化程度任务迫切。

(下转第25页)

经营与管理

经济理论研究25

的手段,但是 劳动合同法 却只字未提有关脱密期的相关规定这无疑大大增大了劳动者的辞职权。而出台的有关敬业限制的规定也只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知悉商业秘密的人员,这种规定使得大多数劳动者被限制在规定之外,这无疑使的劳动者更容易从新择业。

3 限制了对服务期限的约定

劳动合同法 规定,用人单位只有为劳动者出资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时才能为劳动者约定服务期限及违反服务期的违约金,这样,用人单位即使为劳动者提供了其他特殊的福利待遇也不能约定服务期限,这实际上也间接扩大了劳动者的辞职权。这一规定对劳动者违反与用人单位约定出资培训服务期限的违约金功能的消弱,一方面保护了劳动者的辞职权和择业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用人单位出资培训的积极性,客观上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用人单位减少出资培训的力度,代之更多的直接招聘现成人才,这种共识一旦达到共识,其结果必然是挖角的增多和人才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留住关键岗位人才,这一点不可不防。

劳动合同法 在以上几方面对劳动者辞职权实质性的扩大,将使的劳动者更容易的跳出原单位,增加企业的用工风险。企业一方面应该依法行事尽力减少因为违法而流失员工的可能性,但是更重要的是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吸引、激励、留住有用人才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其中关键一环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有效的薪酬体系,能帮助员工增加归属感,增强工作热情,减少不必要的流动。

薪酬体系包括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外在报酬指经济上的报酬,内在薪酬指精神上的报酬。对内富有公平性,对外富有竞争性的薪酬水平对于雇员留用的重要性是不容否定的,为了能够赢得激烈的人才竞争战,企业必须制定合理性的薪酬福利策略以吸引、激励并留用高质量的人才,创新个性化的薪酬、开发更优质的沟通、适用测量方法以驱动薪酬的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新 劳动合同法 实施后,企业在薪酬体系得建立时还应该更加注意内在薪酬的实施,在精神上给予员工足够的激励与关注。内外兼施,构成一个合理的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为企业在这今后留住有用人才,给予支持。

三、结束语

新法实施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将更现实地成为

企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如何激发有价值员工的更大潜能并留住他们将变得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如何判定无价值或低价值的部门及岗位,以及如何消除这些成本也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激励因素中最能起到激励成果的莫过于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企业为减少劳资压力和可能的损失提高人工成本的使用率,势必要重新审视当前所有岗位及员工对组织目标的价值。一方面要通过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防止确有价值的员工流失,另一方面要砍掉在劳动力成本低廉时设立的低价值岗位减少人工成本。因此,如何快速对治理薪酬结构和薪酬管控模式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快速的部署,是面对新劳动合同法的关键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陆敬波.劳动合同法H R 应用指南[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169-171.

[2]周健.新 劳动合同法 下的薪酬设计手册[J].人力资源,2008,(2):14-18.

[3]孙静.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3-2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基金(70671088,70471063,70771010);

985工程二期资助项目(107008200400024);北京市重点学科资助项目(xk100070534);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20070410468)。作者简介:

1 侯玉梅,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库存理论排队论以及系统可靠性,人力资源管理。

2 韩珂,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上接第20页)

三大经济圈的高新技术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优势十分明显,但三大经济圈高新技术工业结构十分相似,即都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作为各自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今后应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加强区域分工。

参考文献:

[1]吴传钧.中国经济地理[M ].科学出版社,1998.

[2]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小健.经济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靖学青.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J].上海经济研究,2003,(1):114-117.[5]代合治,姜鲁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工业结构比较[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5-68.

[6]朱春红,李晨霞.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障碍[J].未来与发展,2006,(12):26-39.作者简介:

1.常彬强,河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

2.余宝林,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国土资源开发与规划。

3.张磊,安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地理。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现状及政策规划 一、长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崛起,始于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以上海为龙头,由江、浙两省14座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共赢为目标,努力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区内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初步形成不同城市的定位和分工,区域核心 竞争力得以增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及动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省市基本都已完成本地物流发展纲要或规划的编辑工作,并已进入实施 阶段。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上海重点发展和建成了4个(3+1)大规模的现代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洋山港深水物流园区;特别是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一期工程水工码头全部完成,4条小洋山隧道已经贯通,全长32公里的东海大桥基础部分全部完成,主要从事相关海关业务的海关查验区、港区辅助区等已初具规模。 浙江以杭州湾为先导,主动接轨上海、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公路、港口、航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现全面进步;宁波、舟山等口岸通关实现全面提速。 江苏省政府2004年初投资规模150亿人民币启动大批新的物流项目,建设苏州白洋湾等物 流园和物流中心。 二、环渤海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 自2002年起,环渤海区主要省/市从土地、税收、资金、行业管理、对外开放等方面,纷纷出台鼓励性政策,以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先后制定物流发展规划。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环渤海地区主要省/市都在积极实施相关的物流规划。如天津市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物流节点的七个标性物流园区已经初具规模,12万平方公里的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20万平方米示范区、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20万平方米的示范区和9000平方米的的立体仓库、开发区20万平方米的海泰工业物流区、0.95平方公里的空港国际物流保税区、20万平方米的天津物流货运中心和邮政物流中心都已经成功运营;北京已完成空港物流园区和通州物流园区,正在进行道路和配套市政府工程建设;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区建成 并运行等。 三、珠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天津市三次产业结构

专业班级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502班 实训报告 姓 名 彭鑫恬 学 号 150005071048 实训日期、时间 2016年5月11日 同组学生姓名 王燚(数据制图)、王志鑫(资料收集) 课程名称 经济地理学 指导老师 岳云华老师 实训地点 1B104 实训项目名 区域经济数据获取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数量分析 实训类型 实训成绩 _______ 内 容: 一、实训目的和要求 二、实训内容和原理 三、主要仪器设备 四、操作方法和实训步骤 五、实训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训结果与分析 七、心得 一、 实训目的和要求: 目的: 1.认识区域经济数据平台 2.掌握区域性经济数据获取与挖掘方法; 3.掌握三次产业结构的数量分析与图形编绘方法; 4.学会用动态数列分析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数量变化调整与分析原因,培养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要求: 1.以3人一组为单位,以天津市为对象,获取有效数据; 2.整理数据完成数据表格,并根据表格和图形得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完成实验报告。 二、实训内容和原理 内容: 1.按照指导书的提示,掌握相关数据平台的地址、熟悉界面、数据类型等 2.查找需要的区域性经济数据; 3.静态、动态相结合,分析某经济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并编制结构图; 4.对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进行特征分析与解释。 原理: (一)三次产业分类来源 三次产业分类源于西方经济理论。 (二)分类依据 根据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三)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标准 ……………………………装……………………………………………订…………………………………………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河北省生产总值的影 响 专业:金融学学号:41016113 姓名:卢红吉 摘要: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78年至2011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GDP;可是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省亦是如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整个省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三大经济圈珠三角

三大经济圈 概念 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 珠三角经济圈 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地沿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九个省区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 长三角经济圈 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包括市、省八个城市和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

“15+1”。它以为中心,、为副中心,包括的、、、、、、,的、、、、,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北部地区,通过京津唐城市带引向中国北方腹地,区位特殊,工业密集、城市密布,是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湾经济区产生于1986年,一般认为,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其目标是打造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从更大的围来说,已形成了“5+2”战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以及中东部五个省区,和两个市。环渤海地区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大型城市群;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明显落后;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新机制。

中国韩国日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国际服务贸易作业组员:

题目:搜索劳动行业,三次行业结构等数据验证配第—克拉克定理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下面我们将从中日韩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的具体数据来验证此定理。 1.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 根据图4—1趋势图分析,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稳步上升。由于受到文革的影响,也出现了若干年份的回调和波动。大致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五个阶段(见表2.1),离结构类型最高形态"三二一"只差一个发展阶段。这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变

化虽有曲折,但总的来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 与此同时,按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来衡量,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在此期间,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分布是从第一产业大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流动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却大幅上升(见图2.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50年的84%下降到2004年的46.9%,下降了约3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7%上升为2003年的22.5%,上升了1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从业人数比重由1950年的9%上升为2004年的30.6%,上升了21.6个百分点。如果仔细研究这种变动就会发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流动主要出现在1970年以后的工业高速增长期,1985年以后趋于稳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则主要出现在1985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

中国沿海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分析

中国沿海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分析 作者:仇立, Qiu Li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300070 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53(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宋林飞2006年长三角可持续的率先发展 2006 2.上海市浦东新区统计局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2006 3.戴相龙中国经济大讲堂 2006 4.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2(0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周国富沿海三大经济圈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源泉——基于储蓄投资转化视角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 济2006,25(9) 本文从储蓄--投资转化的角度对东南沿海、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路径作了一个比较.分析表明,尽管三大经济圈的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以及投资效率各有差异,但相对于内地而言,充分利用自有的储蓄资源、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育水平相对较高,无疑是促成三大经济圈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源泉. 2.学位论文李想我国东部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基于国际竞争力经验分析视角2006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地区面临的已经不再仅仅是同本国其他地区的竞争,而是来自全世界的竞争。这就要求一个地区必须要从全球视角来审视本地区竞争力的强弱,以及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目前,我国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个经济圈,这三个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三个经济圈在全世界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各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本文将采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把三个经济圈纳入IMD原有的60个评价经济体中,形成63个经济体,对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三个经济圈在总共的63个经济体中处于中上游。三个经济圈相比,长三角竞争力最强,珠三角居中,京津冀竞争力最弱。但具体到各个竞争力要素和子要素上,三个经济圈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表明 ,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三个经济圈的共同优势,而且对竞争力的影响很大。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保持或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因素,通过建立模型探讨了投资、消费和出口在三个经济圈经济增长中的不同作用。最后,本文给出了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政策和措施。 3.期刊论文吴楠.刘保珺.WU Nan.LIU Bao-jun工业经济增长集聚弹性研究——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实证分析-统 计与信息论坛2007,22(2) 产业集群理论正在继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后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区域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随着其地区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造业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其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地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结合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的计量方法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工业增长集聚弹性进行估计并就三大经济圈的增长集聚弹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4.期刊论文武志惠.虞巧颖.申金升.WU Zhi-hui.YU Qiao-ying.SHEN Jin-sheng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对区域经济 增长的实证分析-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 本文采用逻辑增长(Logistic)模型确定区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以三大经济圈为例,利用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计算出三大经济圈物流业的单位增长带来的区域经济的贡献.指出不同的物流业增长阶段,各区域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不同的贡献.决策者应当针对不同的阶段特征,制定正确的物流产业政策来促进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5.学位论文武志惠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以三大经济圈为例2007 在新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被喻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目前在我国被称为“重心区”和“增长极”的三大城市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比较三大经济圈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认识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而制定积极、适宜的物流产业政策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定性分析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方法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三大经济圈物流业与经济增长作用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明确现代物流的确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逻辑增长曲线模型来描述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定量分析比较三大经济圈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以此对三大经济圈的物流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6.期刊论文张智勇.ZHANG Zhiyong不同经济增长圈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3(2) 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揭示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分析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区域战略模式,指出不同经济增长圈中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如地处长株潭经济圈核心中的长沙市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经济增长圈的优势采用不同的模式,采用引进战略投资者、区域化扩张等模式来实现与经济增长圈协调发展的目标. 7.期刊论文王砚羽.张卓.邹仁余我国三大经济圈自主创新系统结构研究-价格月刊2010,""(5)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三大经济圈企业面临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挑战.以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自主创新网

国外五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

国外五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 城市群这一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为了地理、社会、区域经济等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有别于单一城市,城市群更有利于区域总体资源的整合配置,从而提高效率,降低发展成本;同时,其对外界的整体影响力度更大,范围更远。近年来,城市群更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单一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基本单元。 目前,世界公认的发展最早最好的城市群有五个,它们分别是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这些典型的城市群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群在人文社会、空间地理和政治经济方面的共性;同时,由于历史地理等影响发展的因素不同,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己独有的个性特征。本文试图从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方向分析这些城市群的 特点,以期能概括出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典型特征。 一、国外五大城市群概况 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且公认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它以纽约为中心,包含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主要城市。含10万以上人口城市40个,大小城镇共200个,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从芝加哥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和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纵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边界。它的兴起得利于五大湖地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和便利的水运,重工业发达。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一个多核城市群,一般可细分为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城市群,以大阪为中心的京(都)(大)阪神(户)城市群和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城市群。著名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神户、横滨等。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构成了一个现实意义上的超级城市带,区内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约有40座,主要核心城市和地区有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德国的鲁尔区及巴黎。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主要指从伦敦经伯明翰、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城市连绵带。其代表城市主要有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 09 风险管理 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 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言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 (一)产业结构概述 (3) (二)产业结构调整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 五、结论 (18)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 参考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经济理论研究19 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比较 常彬强1 余宝林2 张磊 3 (1.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2.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院,河北石家庄050514; 3.安顺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状况,揭示其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最后在比较分析结果的同时就其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 引言 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三个地区,各经济圈的发展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对于这样三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层面的对比分析和研究,以揭示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差异,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一)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领先全国 三次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区域伴随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按照产业结构递变规律,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国家或区域,其第一产业比重越小,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三大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较低,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表1、表2)。 表1.2006年三大经济圈与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 地区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100.29.650.739.9长三角100653.740.3珠三角100 6.450.742.9全国 100 12.6 47.6 39.8 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2.2006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环渤海37.629.632.8长三角24.339.935.8珠三角32.930.736.4全国 44.8 23.8 31.4 资料来源: 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优于环渤海地区 从表1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产业比环渤海地区低约三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高约1 至2个百分点,这说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 构比环渤海地区先进,经济发展水平高。从表2也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当中,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低,这也说明环渤海地区产业层次最低。 (三)经济圈产业结构高度同构 从表1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十分相似。除环渤海地区第一产业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差较大外,其他各组数据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三大经济圈在三次产业这样浅层次的结构方面区别不大,作为规模最大的工业,其所占比重也很相似,这说明三大经济圈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度同构的态势。 二、工业结构分析 (一)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偏大,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支柱产业是当前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资本运营效率高、运营状态良好,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因此,支柱产业的发展可以反映区域工业的概况。从各地的统计年鉴可知,环渤海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北京、天津两地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其科技地位与其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而采掘、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在环渤海地区的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上海以深加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江苏的传统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优势;浙江省工业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制造业较发达;广东省的支柱工业以深加工和轻纺工业为主,重化工业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虽然三大经济圈各省市主导产业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但总的说来三大经济圈支柱工业中传统产业仍占重要地位,深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工业结构层次不高。 (二)三大经济圈工业结构雷同 目前三大经济圈的工业结构中,都是以传统的轻纺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普遍存在着工业结构相似度高,支柱产业、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不断开放的过程,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政策整体上仍然是在封闭或准封闭的环境下推行的。如果说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那么,“入世”作为外在的强制因素,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和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 1.入世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空间的影响。一国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管理贸易,包括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同类商品的进口和用财政补贴、政府出口信贷等方式鼓励出口;二是优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资、优惠贷款、优先满足政府扶持的产业引进技术、进口原材料对外汇的需要等。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条件下或者在能够得到发达国家包容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能够运用这两种政策工具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发达国家不再包容并转向关注经济竞争和要求严格执行世贸组织规则的今天,管理贸易和优惠措施等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从管理贸易看,WTO的一系列规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员国独立的贸易政策权。在WTO的非歧视贸易原则框架下,中国已不可能用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各种非关税保护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贸易政策工具的情况下,以发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结构政策相当程度上也就无法实行。同样,在WTO的框架下,各种旨在扶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优惠措施也在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1.三大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按劳动性质、内容分类 ——按空间分布分类 2.金融业的形成条件 3.商业区位条件 4.国际贸易

5.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应用“规划……地区的发展”) 产业结构同步训练

(一)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1:2009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 材料2:2008年中国主要商品出口增长情况 材料3:2009年中国主要商品出口增长情况 材料4: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 2排放变化图 材料5: ◆ 世界经济经过几年强劲增长之后,进 入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散,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08-11) ◆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重创世界贸 易。据世界贸易组织(WTO )统计,2009

1、对外贸易属于三大产业中的第产业,我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亚洲、洲和洲。 2、2010年5月23日21时(北京时间),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沿图示航线航行,货轮经过甲海域时是(顺流或逆流)航行,经过乙海域所遇到的洋流对沿海地区气候的影响是。该货轮航行720小时抵达纽约(西五区),此时,纽约的区时是2010年6月日时,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航行中,可用于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3、分析材料2和材料3可以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的特点是。2008年我国出口商品中,与上年比较数量增长率最高的是,价格上涨幅度最大的是;2009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出口量减幅最大的是,可能的原因是。2009年与2008年比较,我国出口商品中类和类出口量大幅度下降;而密集型产业的商品出口量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 4、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分之一(填整数),该时期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总体呈趋势。 5、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应不断减少CO2排放量,你有哪些合理化建议呢? (二)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我国中部省区是指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区。今年8月全球最大的电子加工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第一产

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图14.1 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图 注:2007年数据为1~3季度数据。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整理。 1.产出结构变动 表14.1和图14.1分别显示了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组成情况及其变动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

三大都市经济圈竞争力分析

三大都市经济圈竞争力 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三大都市经济圈竞争力分析 2002年11月06日09:56:54 经济日报新望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大都市在区际乃至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以来,大都市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形成了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这三个最大的都市经济圈目前竞争力的走向,已经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京津唐都市经济圈:聚集竞争力最高 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就本质而言,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以此标准来看,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大都市经济圈不同,后者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先行对外开放所导致的外资进入及自主型城市化,而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则得益于现有体制下全国资源向都城的集中,中关村、奥运村的出现均以首都特有的政治文化为背景。这一地区传统的重化矿冶工业与水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即使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原有的传统工业项目也应向京津线的南

北两翼扩散,同时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和轻轨铁路,将郊区和卫星城与京津唐保(保定)连成现代交通网络。 吴良镛教授等对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未来战略地位的重新认识,很有启发意义。他们主要强调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的开放性,其在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国际交往等活动中的组织管理协调功能将更加突出。按照这一思路,北京将成为洲际的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中心。 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区位竞争力最高 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其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城市体系完备。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加快,建制镇和县级市(小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近几年,这一地区开始由重点发展小城镇转向重点发展大中城市,空间布局上再次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原有城市外延扩张的主要标志。 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已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今后五年,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未来10年内,长江三角洲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本文将先进行二者关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并对我国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思路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三次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发展 一、文献回顾 在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许多经济学家就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有:库兹涅茨、钱纳里和罗斯托。库兹涅茨提出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就把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i早在1949 年库兹尼茨(Kuznets, 1949) 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 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 而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又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为此, 库兹尼茨(Kuznets, 1957) 用50 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 制造业部门的增加将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因此, 有必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经济增长。钱纳里(Chenery, 1960) 通过分析部门增长的决定要素出发, 并利用51 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说明,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发生变化时, 服务行业和农业变化最小, 而制造业增长最大, 由此提出产业增长的模式, 并认为这种工业化模式能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二、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正如库兹涅茨将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一样,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因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且因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获得的结构效应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会导致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这又会对产业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均衡, 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它将促使经济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将影响甚至阻碍经济的增长。成功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次次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动后所取得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及时变动,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年份GDP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产值比重产值比重产值比重 1992 26923.48 5866.60 21.79% 11699.50 43.45% 9357.38 34.76% 1993 35333.92 6963.76 19.71% 16454.43 46.57% 11915.73 33.72% 1994 48197.86 9572.69 19.86% 22445.40 46.57% 16179.76 33.57% 1995 60793.73 12135.8 1 19.96% 28679.46 47.18% 19978.46 32.86% 1996 71176.59 14015.3 9 19.69% 33834.96 47.54% 23326.24 32.77% 1997 78973.03 14441.8 9 18.29% 37543.00 47.54% 26988.15 34.17% 1998 84402.28 14817.6 3 17.56% 39004.19 46.21% 30580.47 36.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