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目录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2.腐乳的制作

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

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

四.酶的应用

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五.DNA和蛋白质技术

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课题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课题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

七.生态环境与生活

课题1.环境保护

课题2.低碳生活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 果酒和果醋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

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教育。

教学重点:

①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②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

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课题1从课题背景人手,然后从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较全面的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3)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如何?

(4)酵母菌的适宜温度是多少?

(5)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

(6)什么叫发酵?发酵等同于无氧呼吸吗?酵母菌有何实际应用?

(1)酵母菌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①形态、结构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真核生物,细胞大小为1~30um,呈圆形、椭圆形等。

思考:你认为酵母菌的细胞中有哪些结构?

你认为细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②繁殖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和孢子生殖,但多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

③菌落:

讨论:你知道什么的菌落吗?在生态学上一个菌落属于什么?

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其表面湿润、黏稠,呈白色或粉红色。(在液体培养基中,有些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或在容器壁上出现酵母环,或产生沉淀。)

④生存的环境

自然界中,酵母菌分布广泛,但多分布在含糖较高的偏酸环境中,如水果、花、树皮上,(有些可与昆虫共生,有些使人致病,如白色假丝酵母引发鹅口疮、肺感染。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葡萄汁酵母、鲁氏酵母(酱油酿造)、球拟酵母属、粉状毕赤氏酵母等。)一年四季,土壤始终是酵母菌的大本营。

思考:在发酵制作葡萄酒的时候,要对葡萄进行消毒吗?为什么?

其他微生物与酵母菌的关系是什么?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

①酵母菌的呼吸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

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06+6O2 6CO2+6H20+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酶

C6H12O6 2C2H5OH+2C02+能量

思考:

在发酵过程中,如果要使酵母菌进行大量繁殖,应怎样处理?

如果要获得酒精呢?为什么?

(3)发酵

1).发酵概念

广义: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包括有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无氧发酵(如酒精发酵)。

狭义: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包括酒精发酵、乳酸发酵等)。

2).所以:发酵≠无氧呼吸。

3).应用:

酿酒、发馒头、面包制作、酒精制造、生产药用酵母片、生产维生素、生产抗菌素等。

(4)温度要求

繁殖的最适温度:20℃;

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18~25℃。

思考:你知道酵母菌需要适宜温度的原因吗?

酵母菌有不同的最适温度说明了什么?

补充: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酵母菌只能在一定温度下生活。温度低于10℃,酵母菌发育很缓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繁殖速度加快,20℃时为最佳繁殖温度,此时酵母菌生殖速度快、生活力强。超过35℃,酵母菌生长受到抑制,繁殖速度迅速下降,到40℃酵母菌停止出芽,开始出现死亡。如果想要获得高酒精浓度的发酵液、减少究竟的损耗,必须控制好发酵温度。

你知道吗?

1、一般情况下,葡萄酒呈红色的原因?

(在发酵的过程中,随着酒精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红色。)

2、葡萄酒分成干红、干白等种类的依据是什么?

(1、根据葡萄酒的颜色分成白葡萄酒、红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三种。

白葡萄酒:用白葡萄酿造,皮汁分离发酵;

红葡萄酒:用红葡萄酿造,皮汁混合发酵;

桃红葡萄酒:颜色介于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之间,皮的发酵时间短。

2、根据葡萄酒的含糖量分成干、半干、半甜、甜四种。

干葡萄酒:含糖量低于4克/升;

半干葡萄酒:含糖量介于4克-12克/升之间;

半甜葡萄酒:含糖量介于12克-50克/升之间;

甜葡萄酒:含糖量高于50克/升。)

(5)菌种来源:???

:。:菌菌种分离获得得纯净的酵母人工培养型酵母菌附着于葡萄皮上的野生自然发酵 (在果酒的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也可以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例如:干酵母或酒药)

2、果醋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1)醋酸菌的形态?细胞结构?

(2)醋酸菌有哪些方面的实际应用?

(3)醋酸菌的代谢类型?

(4)果醋的制作原理?

(1)醋酸菌形态

1).从椭圆到杆状,有单个,有成对,有成链状,以鞭毛运动或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属原核生物,以分裂方式繁殖,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醋酸菌与酵母菌相比,最主要的

特点是)

2).应用:食醋、果醋

(2)果醋制作的原理 ,

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当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人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茵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C6H12O6 →3CH3COOH (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简式如下)。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一35℃。

2C2H5OH+O2 →2CH3CHO (乙醛)+2H2O 2CH3CHO+O2 →2CH3COOH (醋酸)

过渡: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是怎样设计果酒、果醋制作方案的?

提示: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选材、设计实验装置、操作过程

二、实验设计

1.果酒和果醋实验流程示意图

阅读教材3-4页,对A 、B 两同学的实验装置进行讨论:

A :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制醋时,再将瓶盖打开,盖上一层纱布,进行葡萄醋的发酵。(来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

B :分析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中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2、实验操作

(1)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新鲜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冲洗,除去枝梗。

①、取葡萄500g ,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叶子。

②、用清水冲洗葡萄1-2次除去污物。(注意冲洗次数不宜太多,为什么? )

讨论: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冲洗 榨汁 酒精发酵 醋酸发酵

果酒 果醋

挑选葡萄 酶

酶 酶

(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

机会。)

(2)灭菌

讨论: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需要从发酵制作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虑,因为操作的每一步都可能混入杂菌。例如:

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①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

②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

将冲洗除枝梗的葡萄放入榨汁机榨取葡萄汁。

(4)发酵

①将葡萄汁装人发酵瓶,要留要大约1/3的空间

(如图右图所示),并封闭充气口。

②制葡萄酒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时间控制在10~12d左右,可

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③制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30℃~35℃,时间控制在前7~8d左右,并

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充气。

结果分析与评价

1.由于发酵作用,葡萄浆中糖分大部分转变为CO2和C2H5OH,及少量的发酵副产品。

C02排出越来越旺盛,使发酵液出现沸腾,CO2从排气口排出,在发酵10天后,现象最明显。

发酵过程产热,会使发酵液温度上升,但酒精发酵温度应严格控制在18℃~25℃,发酵过

程中,果皮上的色素及其他成分逐渐溶解于发酵液中;在发酵瓶表面,生成浮槽的盖子。

2.设置对照组,将葡萄汁进行高压灭菌,分别装入A、B两个发酵瓶,并各留有1/3

空间,A组加入酵母菌,B组不加,进行发酵,可证明葡萄酒的产生是由于酵母菌的作用。

证明葡萄醋中有醋酸生成,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

3.制作的葡萄酒色泽鲜艳、爽口、柔和、有浓郁的果实香味;果醋具有琥珀色或棕红

色,具有特有的果香,酸味柔和,稍有甜味,不涩。

教学反思

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

精反应呈现灰绿色,检测时,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人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

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的

变化。想一想,如果要使检验的结果更有说服力,应该如何设计对照?

课题2 腐乳的制作

[教学目标]

1.以制作腐乳为例了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2.说明腐乳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

3.设计并完成腐乳的制作,分析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重点与难点]

1.课题重点:说明腐乳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设计并完成腐乳的制作

2.课题难点:在实践中摸索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你知道吗?

1、制作腐乳的原料是什么?

2、为什么腐乳的味道比较鲜美?

3、腐乳是如何制作的?

引言:腐乳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调味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微生物发酵大豆制品,品质细腻、营养丰富、鲜香可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营养价值可与奶酪相比,具有东方奶酪之称。

各地人民依据自己不同的口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产品,如浙江绍兴腐乳、北京王致和腐乳、黑龙江的克东腐乳、上海奉贤的鼎丰腐乳、广西桂林的桂林腐乳、广东水江的水口腐乳、云南路南的石林牌腐乳、河南拓城的酥制...

那么腐乳是如何制作的呢?

一、基础知识——腐乳的制作原理

请大家阅读书本相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豆腐长白毛是什么原因?

2、王致和为什么要撒许多盐,将长毛的豆腐腌起来?

3、豆腐长的毛是什么生物?

4、你认为毛霉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

5、毛霉的繁殖方式是什么?

6、毛霉中起作用的酶有哪些?

(一)毛霉的相关知识

(1)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具有发达的白色菌丝。它的菌丝可分为直立菌丝和匍匐菌丝。繁殖方式为孢子生殖,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应用于腐乳等发酵工艺。

(2)毛霉在腐乳制作中的作用:在豆腐的发酵过程中,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传统腐乳的生产中,豆腐块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而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无菌条件下,将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菌种的污染,保证产品质量。

(4)优良菌种的选择:不产生毒素;生长繁殖快,且抗杂菌力强;生长的温度范围大,不受季节的限制;有蛋白酶、脂肪酶、肽酶等酶系;使产品气味正常良好。

小结:豆腐乳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发酵食品,是用豆腐发酵制成,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具发达的白色菌丝。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以蛋白酶为主各种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与醇类作用生成酯,形成细腻、鲜香等豆腐乳特色。发酵的温度为15~18 ℃ 。 阅读了王致和制作腐乳的过程,你能说出腐儒制作的流程图吗?

(二)腐乳制作的流程图

请大家结合流程图和P7的资料一、二、三设计腐乳的制作过程。

二、腐乳制作的实验设计 1、设备及用品

瓦罐或有盖玻璃瓶、保温容器、小刀、摇床、250ml 三角瓶、超净台及接种设备、灭菌锅 2、材料 粽叶、北方豆腐、调料。 3、操作步骤

1)将豆腐切成3cm ×3cm ×1cm 的若干块。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

那么,怎样豆腐测定水分含量呢?

豆腐中水分测定方法:

精确称取经研钵研磨成糊状的样品5~10 g (精确到0.02mg ,设为Bg),置于已知重量(Ag )的蒸发皿中,均匀摊平后,在100~105 ℃电热干燥箱内干燥4 h ,取出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为Cg ),然后再烘30 min ,直至所称重量不变为止(设最终所有重量为Dg )。

请你写出计算豆腐中含水量的表达式。

所以,样品水分含量(%)计算公式如下:

(烘干前容器和样品质量-烘干后容器和样品质量)/烘干前样品质量

2)将豆腐块平放在铺有干粽叶的盘内,粽叶可以提供菌种,并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每块豆腐等距离排放,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隙。豆腐上面再铺上干净的粽叶。气候干燥时,将平盘用保鲜膜包裹,但不要封严,以免湿度太高,不利于毛霉的生长。

3)将平盘放入温度保持在15~18 ℃的地方。毛霉逐渐生长,大约5 d 后豆腐表面丛生着直立菌丝(即长白毛)。

你认为将温度保持在15-18 ℃的原因是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

4)当毛霉生长旺盛,并呈淡黄色时,去除包裹平盘的保鲜膜以及铺在上面的粽叶,使豆腐让豆腐上长出毛霉 加盐腌制 加卤汤装瓶 密封腌制

块的热量和水分能够迅速散失,同时散去霉味。这一过程一般持续36 h以上。

5)当豆腐凉透后,将豆腐间连接在一起的菌丝拉断,并整齐排列在容器内,准备腌制。6)长满毛霉的豆腐块(以下称毛坯)与盐的质量分数比为5∶1。

盐能否过多或过少,为什么?

将培养毛坯时靠近平盘没长直立菌丝的一面统一朝向玻璃瓶边,将毛坯分层盘立摆放在容器中。分层加盐,并随层加高而增加盐量,在瓶口表面铺盐厚些。

为什么要随层数的增加而增加盐的用量,且瓶口用的盐最多?

约腌制8 d。

你认为腌制作用有哪些?

腌制的时间可以变化吗?为什么?

你能设计实验来探究腌制时间对腐乳质量的影响吗?

实验过程:

7)将黄酒、米酒和糖,按口味不同而配以各种香辛料(如胡椒、花椒、八角茴香、桂皮、姜、辣椒等)混合制成卤汤。卤汤酒精含量控制在12%左右为宜。

[注]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你认为卤汤中有哪些成分可以抑制杂菌的生长?

8)将广口玻璃瓶刷干净后,用高压锅在100 ℃蒸汽灭菌30 min。将腐乳咸坯摆入瓶中,加入卤汤和辅料后,将瓶口用酒精灯加热灭菌,用胶条密封。在常温情况下,一般六个月可以成熟。

你认为在整个的操作过程中,有哪些操作可以抑制杂菌的污染?

①长毛时的温度

②加盐腌制

③卤汤中的酒精、辛香料

④对用具的消毒灭菌

⑤密封

4、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

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

前期发酵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毛霉在豆腐(白坯)上的生长。

发酵的温度为15~18 ℃,此温度不适于细菌、酵母菌和曲霉的生长,而适于毛霉慢慢生长。毛霉生长大约5d后使白坯变成毛坯。

前期发酵的作用:

一、是使豆腐表面有一层菌膜包住,形成腐乳的“体”;

二、是毛霉分泌以蛋白酶为主的各种酶,有利于豆腐所含有的蛋白质水解为多肽和各种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

通过腌制并配入各种辅料(红曲、面曲、酒酿),使蛋白酶作用缓慢,促进其他生化

反应,生成腐乳的香气。

5、成果反思

1)是否完成腐乳的制作

检验腐乳是否完成制作的依据是:

能够合理地选择实验材料与用具;前期发酵后豆腐的表面长有菌丝,后期发酵制作基本没有杂菌的污染。

2)腐乳质量的评价

制作成功的腐乳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色泽基本一致、味道鲜美、咸淡适口、无异味、块形整齐、厚薄均匀、质地细腻、无杂质。

3)能否总结不同条件对腐乳风味和质量的影响

影响腐乳品质的主要因素:

①菌种和杂菌:菌种是生产发酵的关键,如果菌种退化则表现出生化功能的变化,如水解速率、代谢产物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品质。如有杂菌污染则直接影响产品的色、香、味。

②温度:温度影响菌丝的生长和代谢,如温度过低,则菌丝生长缓慢,不能进入豆腐块的深层;温度高,菌丝易老化和死亡,影响品质。温度还影响生化反应速度。

③发酵时间发酵时间影响生化反应度及生化产物的量。

④调味品加入的各种酒类、糖类等辅料的多少也对口感有重要影响。

你能设计实验来探究各种条件对腐乳风味和质量的影响吗?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验亚硝酸盐含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发酵的原理;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测定

(二)过程与方法

乳酸菌发酵与细胞呼吸的联系;测定亚硝酸盐时的化学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劳动人民在时间中利用微生物进行泡菜制作的技能;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维护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教学难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泡菜不但味美,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食欲。泡菜是怎样制作的?泡菜中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什么危害?怎样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二)进行新课

阅读“乳酸菌发酵”,完成基础知识学习

1.基础知识

1.1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 乳酸菌 ,其代谢类型是 异养厌氧 型。在 无氧 条件下,降糖分解为 乳酸 。反应式为:

1.2 常见的乳酸菌有 乳酸链球菌 和 乳酸杆菌 ,生产酸奶的是 乳酸杆菌 。

〖思考1〗含抗生素牛奶不能生产酸奶的原因是 抗生素杀死乳酸菌 。

活动2:阅读“亚硝酸盐”,回答下列问题:

1.3 亚硝酸盐在食品生产中常用作 食品添加 剂。

1.4 国家规定肉制品中不超过30mg/kg ,酱腌菜中不超过20mg/kg ,婴儿奶粉中不超过2mg/kg 。

1.5亚硝酸盐被吸收后随 尿液 排出体外,但在 适宜pH 、 温度 和 一定微生物 作用下形成致癌物质 亚硝胺 。

〖思考2〗日常生活中不宜食用放置时间过长和变质蔬菜的原因是什么?

亚硝酸盐含量较高。

2.实验设计

2.1实验流程:填写流程图。

〖思考3〗在哪些操作过程中会感染乳酸菌?

原料加工和装瓶。

2.2泡菜的制作

①将新鲜蔬菜预先处理成条状或片状。

②泡菜盐水按清水和盐为 4∶1 质量比配制煮沸冷却备用。

③预处理的新鲜蔬菜装至半坛时放入 蒜瓣、生姜、香辛料 等佐料,并继续装至八成满。 ④倒入配制好的盐水,使盐水 浸没全部菜料 。

⑤盖上泡菜坛盖子,并用 水 密封发酵。发酵时间受到 温度 影响。

〖思考4〗泡菜坛内的“白膜”是怎样形成的? 产膜酵母繁殖。

2.3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在 盐酸酸化 条件下,亚硝酸盐与 对氨基苯磺酸 发生 重氮化 反应后,与 N-1-萘基乙二胺盐酸 盐结合形成 玫瑰红 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 标准显色液 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3.发酵操作

3.1 泡菜坛的选择标准是 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坛沿深、盖子吻合好 ,否则容易引起蔬菜腐烂 。

3.2 腌制时要控制腌制的 时间 、 温度 和 食盐 的用量。

〖思考5〗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的因素有食 盐用量不足10% 和 腌制时间过长 。一般在腌制 10 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降低。

4.结果分析与评价

4.1 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

(1)需要配制的溶液有: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亚硝酸钠溶液、提取剂、氢氧化铝乳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思考6〗哪些溶液需要避光保存?提取剂的成分有哪些?

修整、洗涤 晾晒、切分 原料加工 条状或片状 加盐 泡菜盐水 加入_______ 并装坛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氯化镉和氯化钡。

(2)配制标准显色液的基本步骤是:

①用刻度移液管吸取体积0.2、0.4、0.6、0.8、1.0、1.5mL的亚硝酸钠溶液分别置于比色管中,另取1支比色管为空白对照。

②向各管加入2.0mL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匀静置3~5分钟。

③向各管加入1.0mL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

④最后用蒸馏水定容到50mL。

活动9:阅读“制备样品处理液”,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3)制备样品处理液的步骤是:

①称取0.4 kg泡菜,粉碎榨汁,过滤得约200mL汁液。

②取100mL汁液倒入500mL容量瓶,添加200mL 蒸馏水和100mL 提取剂,摇床振荡1h,再加40mL 氢氧化钠溶液,最后用蒸馏水定容到500mL并立刻过滤获得滤液。

③将滤液60mL移入100mL容量瓶,用氢氧化铝乳液定容后过滤,获得无色透明的滤液。

活动10:阅读“比色”,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4)比色的步骤是:

①将40mL滤液移入50mL比色管中,并编号。

②分别依次加入2.0mL的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1.0mL的N-1-萘基乙二胺盐酸溶液,并定容到50mL,混匀静置15min。

③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显色液比较,记录亚硝酸盐含量。

④计算样品滤液(40mL)中亚硝酸盐含量。计算公式是:

〖思考7〗经测定某样品滤液中亚硝酸盐含量为5.0μg,40mL滤液的质量为41.3g,则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为0.12mg/kg 。

4.2制作的泡菜一般在10 天之后食用最好,原因是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降低。

〖思考8〗在酸奶制作过程会(不会、会)产生亚硝酸盐。

(三)课堂总结、点评

泡菜的制作

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糖分解为乳酸(反应式)。

设计原料选择、预处理调味装坛发酵成品

操作泡菜坛的选择腌制时间、温度和食盐量的控制亚硝酸盐含量测定

原理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反应后,在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生成玫瑰色染料,并与标准液比较确定亚硝酸盐含量。

步骤配制溶液配制标准液配制样品液比色计算结果分析与评价亚硝酸盐的形成、含量变化及其危害

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实验思路的确定和形成的原因,分析实验流程,对比前面的实验设计,归纳共性,分析差异,增加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中,都利用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其中的微生物来自于制作过程中的自然感染。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这就要涉及到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别等基本技术。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专题。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1.1 培养基的种类包括 固体 培养基和 液体 培养基等。

〖思考1〗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 多糖 ,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为 凝固剂 。

【补充】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1.2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 水 、 无机盐 、 碳源、 氮源 四类营养成分。 〖思考2〗从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来看,培养基中为什么都含有这些营养成分?C 、H 、O 、N 、P 、S 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基本元素,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以上。

【补充】碳源:如CO2、糖类、脂肪酸等有机物,构成微生物的结构物质和分泌物,并提供能量。

氮源:如N2、氨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等,主要用来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物等。含有C 、H 、O 、N 的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碳源,又可以作为氮源,如氨基酸等。

1.3 培养基除满足微生物生长的 pH 、 特殊营养物质 和 氧气 等要求。

【补充】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的微量有机小分子,如某些氨基酸、碱基、维生素等。

标准 培养基类型 配制特点 主要应用 物理性质 固体培养基 加入琼脂较多 菌种分离,鉴定,计数 半固体培养基 加入琼脂较少 菌种保存 液体培养基 不加入琼脂 工业生产,连续培养 化学组

合成培养基 由已知成分配制而成,培养基成分明确 菌种分类、鉴定

〖思考3〗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 糖 、 维生素 和 有机氮 等营养物质。 〖思考4〗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添加 维生素 ,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pH 调节为 酸性 ,培养细菌时需要将pH 调节为 中性或微碱性 。

活动2:阅读“无菌技术”,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4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 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

1.5 无菌技术包括:

(1)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 清洁和消毒 ;

(2)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 灭菌 ;

(3)为避免周围微生物污染,实验操作应在 酒精灯火焰附近 旁进行;

(4)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 周围物品 相接触。

1.6 比较消毒和灭菌(填表)

〖思考5〗无菌技术除了防止培养物被污染外,还具有的目的是 防止感染实验操作者 。

1.7 消毒方法:

(1)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是 煮沸 消毒法;

(2)对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则使用 巴氏 消毒法(作简要介绍);

(3)对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首先喷洒 石炭酸或煤酚皂 等溶液以增强消毒效果,然后使用 紫外线 进行物理消毒。

(4)实验操作者的双手使用 酒精 进行消毒;

(5)饮水水源用 氯气 进行消毒。

1.8灭菌方法:

(1)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 灼烧 灭菌法;

(2)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 干热 灭菌法,所用器械是 干热灭菌箱 ;

(3)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 高压蒸汽 灭菌法,所用器械是 高压蒸汽灭菌锅 。

(4)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等使用 紫外线 灭菌法,所用器械是 紫外灯 。

〖思考6〗对接种环灭菌时要用酒精灯的 充分燃烧 层火焰灼烧可能伸入试管或培养皿的部位。

〖思考7〗利用干热灭菌箱对玻璃器皿灭菌时物品不能摆得太挤,目的是避免妨碍热空气流通。

〖思考8〗物品装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要首先打开排气阀,煮沸并排除锅内冷空气,其目的是 有利于锅内温度升高 ;随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气压升至 100k Pa ,温度为 121℃ ,并维持 15~30 min ;最后切断热源,使温度自然降温,气压务必降至 零 时打开锅盖,其目的是防止 容器中的液体暴沸 。

【补充】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培养的目的等确定培养基的类型和配制量。 ②营养要协调: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要适宜。例如:碳氮比4∶1时,谷氨酸棒状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谷氨酸少;碳氮比为3∶1时,菌体繁殖受抑制而谷氨酸合成量大增。

③pH 要适宜:细菌培养基pH 中性或偏碱性,霉菌培养基呈酸性。

2.实验操作

2.1 计算:根据配方比例,计算100mL 培养基各成分用量。

2.2 称量:准确称取各成分。称取牛肉膏和蛋白胨时动作要迅速,目的是防止牛肉膏吸收空气中水分。

2.3 溶化:①加水加热熔化牛肉膏;②加入蛋白胨和氯化钠继续加热;③加入琼脂;比较项 理化因素的作用强度 消灭微生物的数量 芽孢和孢子能否被消灭 消毒 较为温和 部分生活状态的微生物

不能 灭菌 强烈 全部微生物 能

④用蒸馏水定容到100mL。整个过程不断用玻棒搅拌,目的是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

2.4 调pH:用1mol/LNaOH溶液调节pH至偏碱性。

2.5 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加塞包扎后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所用培养皿用报纸包扎后用干热灭菌箱灭菌。

2.6 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进行。

其过程是:

①在火焰旁右手拿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

②右手拿锥形瓶,使锥形瓶的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③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立刻盖上皿盖。

④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思考1〗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的目的是消灭瓶口的杂菌,防止杂菌感染培养基。

〖思考2〗倒平板的目的是防止培养基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水滴落到培养基表面。

〖思考3〗若皿盖和皿底之间粘有培养基,则该平板能否培养微生物?为什么?

不能。空气中杂菌会在这些粘附培养基上繁殖,并污染皿内培养基。

〖思考4〗配制斜面培养基中,试管要加塞棉塞的目的是保持通气并防止杂菌感染。

〖思考5〗试管培养基形成斜面的作用是增大接种面积。

2.7 接种

2.7.1微生物接种的最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另外还有穿刺接种和斜面接种等。

2.7.2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其操作步骤是:

①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

②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大肠杆菌的菌种试管的棉塞。

③将菌种试管口通过火焰达到消灭试管口杂菌的目的。

④将冷却的接种环伸入到菌液中取出一环菌种。

⑤将菌种试管口再次通过火焰后塞上棉塞。

⑥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把接种环伸入平板内划3~5条平行线,盖上皿盖,不要划破培养基。

⑦灼烧接种环,冷却后从第一区划线末端开始向第二区域内划线。重复上述过程,完成三、四、五区域内划线。注意不要将第五区的划线与第一区划线相连。

⑧将平板倒置放在培养箱中培养。

〖思考6〗取菌种前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除第一次划线外,其余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残留菌种;取菌种和划线前都要求接种环冷却后进行,其目的是防止高温杀死菌种;最后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者。

〖思考7〗在第1次划线后都从上次划线末端开始的目的是获得由单个细菌形成的标准菌落。

2.7.3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并将不同稀释度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当稀释倍数足够高时,即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的标准菌落。

2.7.4系列稀释操作:

①取盛有9mL水的无菌试管6支,编号101、102、103、104、105、106。

②用灼烧冷却的移液管吸取1mL菌液注入编号为101试管中,并吹打3次,使之混匀。

③从101倍液中吸取1mL菌液注入到编号为102试管内吹打均匀,获得102倍液。依此类推。

〖思考8〗操作中试管口和移液管应在离火焰1~2cm处。整个操作过程中使用了1支移液管。

3.1培养未接种培养基的作用是对照,若有菌落形成,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3.2在肉汤培养基上,大肠杆菌菌落呈白色,为圆形,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

3.3培养12h和24h后的菌落大小不同(相同、不同);菌落分布位置相同(相同、不同)。原因是时间越长,菌落中细菌繁殖越多,菌落体积越大;菌落的位置不动,但菌落

数增多。

〖思考9〗在某培养基上出现了3种特征不同的菌落,原因有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杂菌感染等。

〖思考10〗频繁使用的菌种利用临时保藏法保存,长期保存菌种的方法是甘油管藏法。前者利用固体斜面培养基培养后,保存在4℃冰箱中,每3~6个月转种培养一次,缺点是保存时间较短,容易发生污染和变异;后者将菌种与无菌体积等量混合后保存在-20℃冷冻箱中。

(四)课堂总结、点评

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1 菊花的组织培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

2、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及离体植物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3、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归纳MS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并设计表格比较微生物培养基与MS 培养基的配方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史,课下查阅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资料,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的教育,拓展学生视野,感受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无菌技术

【教学难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无菌技术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微生物

的实验

室培养 培养基 无菌技术 纯化大肠杆菌 培养基的配制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配制培养基的方法 计算→称量→溶化→调pH →分装→加棉塞→灭菌→倒平板 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法 系列稀释 平板涂布

上节课我们探讨学习了如何从土壤中分离出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及其计数方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研究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知识回顾:联系“植物细胞工程”,回答下列问题:

1.1具有某种生物全套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活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即每个生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但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并不表现出来,这是因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构成不同组织和器官。

1.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有:实现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培育脱毒作物;制作人工种子;培育作物新品种以及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

活动1:阅读“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

1.3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出现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思考1〗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有什么生理意义?

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结构和功能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1.4愈伤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其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高度液泡化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思考2〗填表比较根尖分生组织和愈伤组织的异同:

1.5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可简单表示为:

活动2:阅读“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讨论并完成以下问题:

1.6材料:植物的种类、材料的年龄和保存时间的长短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菊花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化植物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作材料。

〖思考3〗一般来说,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容易进行组织培养。

〖思考4〗选取生长旺盛嫩枝进行组培的原因是嫩枝生理状态好,容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

1.7营养:常用的培养基是MS 培养基,其中含有的大量元素是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是Fe 、Mn 、B 、Zn 、Cu 、Mo 、Cl 、Ni 、I 、Co ,有机物有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蔗糖等。

1.8激素:在培养基中需要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其浓度、使用的先后顺序、用量的比例等都影响结果。 〖思考5〗填表:激素使用的先后顺序及其用量比例对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影响。

1.9环境条件:PH 、温度、光等环境条件。菊花组培所需PH 为5.8,温度为18-22℃,光照条件为每日用日光灯照射12小时。

2.实验设计

活动3:阅读“制备MS 固体培养基”,回答下列问题:21

2.1配制各种母液:将各种成分按配方比例配制成的浓缩液。使用时根据母液的浓缩倍数,计算用量,并加蒸馏水稀释。

2.2配制培养基:应加入的物质有琼脂、蔗糖、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和植物

组织类型 细胞来源 细胞形态 细胞结构 细胞排列 细胞去向 根尖 分生组织 受精卵 正方形 无液泡 紧密 分化成多种 细胞组织 愈伤组高度分化细高度液泡再分化成新个 分裂进行细胞增殖 (脱分化) 离体细胞、组织、器官 (又叫外植体)

(再分化) 愈伤 (生长) 胚状体 丛芽等 新个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与结果 比值高时 促根分化, 抑芽形成 比值低时 促芽分化, 抑根形成 比值适中 促进愈伤组织生长

使用顺序 实验结果 先生长素, 后细胞分裂素 有利于分裂但不分化 先细胞分裂素, 后生长素 细胞既分裂也分化 同时使用 分化频率提高

激素的母液,并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毫升。在菊花组织培养中,可以不添加植物激素,原因是菊花茎段组织培养比较容易。

2.3灭菌:采取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思考6]MS 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是什么?肉汤培养基相比,MS 培养基有哪些特点?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提供植物细胞所必需的无机盐;蔗糖提供碳源,维持细胞渗透压;甘氨酸、维生素等物质主要是为了满足离体植物细胞在正常代谢途径受到一定影响后所产生的特殊营养需求。微生物培养基以有机营养为主,MS 培养基则需提供大量无机营养。

活动4:阅读“外植体消毒”,填写下列流程图:

[思考7]在此消毒过程中,是不是强度越大越好,为什么?

不是。对外植体进行表面消毒时,既要考虑到药剂的消毒效果,又要考虑到植物的耐受力。

3.发酵操作

活动5:阅读“接种、培养、移栽和栽培”,填写:

3.1前期准备:用70%的酒精消毒工作台,点燃酒精灯。注意所有接种工作都必须在酒精灯旁进行,器械使用前后都要用火焰灼烧灭菌。

3.2接种操作:接种过程中插入外植体时形态学上端朝上,每个锥形瓶接种7~8个外植体。

〖思考8〗外植体接种与细菌接种相似之处是操作步骤相同,而且都要求无菌操作。

3.3培养过程应该放在无菌箱中进行,并定期进行消毒,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

3.4移栽前应先打开培养瓶的封口膜,让其在培养间生长几日,然后用流水清洗根部培养基。然后将幼苗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珍珠岩等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进行壮苗。最后进行露天栽培。

[思考9]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可能会被污染,你认为造成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接种中被杂菌污染;锥形瓶密封性差等。

(三)课堂总结、点评

资料——克隆羊多利

2003年2月14日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证实世界上首只成年体细胞克隆动物多利已经死亡。多利的尸体将被制成标本,存放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多利于1996年7月5日出生,于1997年2月23日被介绍给公众,它是用一只6岁母羊的体细胞进行克隆,由罗斯林研究所与英国PPL 医疗公司共同培育而成的。罗斯林研究所所长哈里·格里芬说,绵羊通常能活11到12年。但2002年1月科学家发现多利羊的左后腿患上了关节炎这种典型的“高龄病症”,现在,多利羊壮年死于老年羊常得的肺部感染疾病。研究人员对它实施了“安乐死”。世界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多利羊的诞生曾震惊了旺盛 嫩枝 (流水)

冲洗 刷洗,冲洗 20分钟左右 (无菌吸水纸) 吸干表面水分 (70%的酒精) 摇动2-3次6-7秒 (无菌水)清洗 (无菌吸水纸) 吸干表面水分 (氯化汞)溶液 浸泡1~2分钟 (无菌水)清洗 菊

花的组织培养 基本原理 细胞的全能性 基本过程 脱分化 愈伤组织 再分化 影响因素 材料性质、营养物质、调节物质、环境条件 操作流程 配制MS 固体培养基 外植体的消毒 接种 培养 移栽 栽培

世界,它的死也引起了人们对克隆动物的关注、以及对克隆技术发展前景的再思考。

课题2 月季的花药培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被子植物花粉发育的过程

2、通过学习花药培养的基本技术,培养设计试验、动手操作、分析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列表比较花药培养与组织培养

2、选择适宜的培养材料和培养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动手实践、勇于探索的科学探究素质

2、通过讨论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选取适宜的培养材料和培养基

【教学难点】选取适宜的培养材料和培养基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植物的茎可以经过组织培养得到新植株,但这种方法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繁殖出来的新植株往往无法获得一些新的性状。本节我们将学习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这是一种信的育种技术。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活动2:阅读“被子植物的花粉发育”,回答下列问题:

1.被子植物的花粉是在 中由 经过 分裂形成的。

2.结合教材内容填下列示意图:

〖思考2〗由此可见,被子植物的花粉的发育要经历 四分体 时期, 单核 期和 双核 期等阶段。

〖思考3〗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小孢子母细胞可以产生 4 个精子;在一枚花药中可以产生

很多 个花粉。

〖思考4〗营养细胞在花粉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控制花粉的萌发并提供营养。 活动3:阅读“产生花粉植株的两条途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小孢子母细胞(2n ) ( )时期(n ) 单核( )期(n )

双核期 ( )细胞核(n ) ( )细胞核(n ) ( )细胞(n ) ( )细胞(n ) ( )个精子(n) ( )分裂 ( )分裂 单核( )期(n ) ( )分裂

1.产生花粉植株(即单倍体植株)的两种途径:一是花粉通过 胚状体 阶段发育为植株,二是通过 愈伤组织 阶段发育为植株。这两种途径的区别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 激素 的种类及其 浓度 的配比。

2.填写培育花粉植株的途径图解:

3.胚状体的结构及其发育过程与种子相似,所以把胚状体到从芽的过程称为 分化 ,而把从愈伤组织到从芽的过程称为 再分化 。

活动4:阅读“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花粉植株的主要因素: 材料的选择 和 培养基的组成 等。

2.材料的选择:

①从花药来看,应当选择(初花期、盛花期、晚花期)的花药;

②从花粉来看,应当选择(四分体期、单核期、双核期、萌发期)的花粉;

③从花蕾来看,应当选择(完全未开放、略微开放、完全盛开)的花蕾。

〖思考5〗除此之外,你认为影响花粉诱导成功率的因素还有哪些?

植物的种类、亲本生长条件、材料的低温处理、接种密度、培养基组成、培养的环境条件等。

〖思考6〗为什么不选择使用单核期之前或之后的花粉?

单核期之前,花药质地幼嫩,容易破碎;单核期之后,花瓣开始松动,消毒困难。 〖思考7〗花瓣松动会给材料消毒带来困难的原因是 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容易侵入到花药中 。

2.实验设计

活动5:阅读“材料的选择”,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花药时一般通过 镜检 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此时需要对花粉细胞核进行染色,最常用的染色剂是 醋酸洋红溶液 和 焙花青-铬钒溶液 ,它们分别可以将细胞核染成 红 色和 蓝黑 色。

2.在使用焙花青-铬钒溶液时,需要首先将花药用 卡诺氏固定液 处理20min 。该试剂的配制方法是将 无水酒精和冰醋酸 按体积比为 3:1 的比例混合均匀。

活动6:阅读“材料的消毒”,填写下列流程图:

〖思考8〗月季花蕾的消毒与菊花外植体的消毒相比较,二者有何不同?

在酒精消毒前,花药不需要预先用流水冲洗、洗衣粉洗涤和软刷刷洗。

活动7:阅读“接种和培养”,回答下列问题:

1.剥取花药:消毒后的花蕾,要在 无菌 条件下除去花萼、花瓣。

〖思考9〗剥取花药时,一是注意不要损伤花药,原因是 容易从受伤部位产生愈伤组织 ;二是要彻底除去花丝,原因是 花丝不利于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形成 。

2.接种花药:剥取的花药要立刻接种到 培养基 上。每个培养瓶接种 7~10 个花药。

3.培养:花药培养利用的培养基是 MS 培养基,pH 为 5.8 ,温度为 25 ℃,幼苗形成之前(需要、不需要)光照。

〖思考10〗在花药培养基中,用量最高的激素是 IAA ;在诱导丛芽或胚状体培养基中,用量最高的激素是 BA ;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用量最高的激素是 IAA 。

4.培养20-30d 后,花药开裂,长出 愈伤组织 或释放出 胚状体 。前者还要转移到 分化培养基 上进行分化培养成再生植株;后者要尽快 分开 并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5.通过愈伤组织形成的植株,常常会出现 染色体倍性 的变化,因而需要鉴定和筛选。

( ) 花药中 的花粉 ( ) ( ) ( 胚状体 ) ( 愈伤组织 ) ( ) 丛 芽 生 根 移栽

花蕾 (70%酒精) 大约30s (无菌水) 清洗 (无菌吸水纸) 吸干水分 (1%氯化汞溶液) 2~4min (无菌水)

冲洗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生物课程资源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同学们,在初一的生物课本中,我们学习到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因为它们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而叶绿体能够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而且还能够释放出氧气,供给生物呼吸所用。 绿色植物具有舒缓视觉疲劳、安定情绪等优点,在我们平常居住、工作的空间里,不管是种满一阳台的花草,或者只是在书桌一隅摆盆好照顾的绿色盆栽,都能够替生活增添绿意与新鲜空气,让人可以平心静气的享受随着微风拂过带来的鲜绿凉意。 一、土壤遭到破坏 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 四、森林面积减少 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在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以上的事例中有哪些与绿色植物有关呢,和大家交流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植树造林好处多

济南版七下生物备课组课程纲要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程纲要 一般项目: 1、学校名称:枣庄四十中 2、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3、设计教师:陈力萌 4、日期:2019.9.27 5、适用年级:七年级 6、授课课时:32课时 7、教学材料:济南出版社 课程元素: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你将能够: 了解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等技能和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观点出现。启迪学生进一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二)、各章节目标: 1)第一章教学目标: ①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了解无机盐 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②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③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并关注食品安全 2)第二章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②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③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3)第三章教学目标: ①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②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 流动的情况。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篇一: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目录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2.腐乳的制作 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 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 四.酶的应用 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 五.dna和蛋白质技术 课题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课题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 七.生态环境与生活 课题1.环境保护 课题2.低碳生活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 果酒和果醋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 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 教育。 教学重点: ① 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② 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课题1从课题背景人手,然后从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较全面的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问题: (1)果酒的制作需要什么微生物?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分布、种类及菌落? (3)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及其呼吸过程的反应式如何? (4)酵母菌的适宜温度是多少?

高中《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材

生活中的生物 教学背景: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效的引导。“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为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有所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 课时安排:10课时。 教学内容: 引言 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许多东西(包括衣、食、住、行、用)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物,你每天也都在同它们打交道。玉米、小麦、蔬菜、水果,鸡、羊、猪、狗,花、鸟、虫、鱼,树木、草药,细菌、

真菌等等,虽然你认识了它们,并不等于说它们中的许多问题全都知道啦。 在你的周围,有许多事儿也许使你很感兴趣:公鸡为什么一到清晨就喔喔啼叫?鸭子为什么只会游泳不会孵蛋?怎样辨别动物的雌雄呢???在屋子里,你有没有想到过这些事儿:蚊子为什么爱叮咬小孩儿?为什么用蝇拍打苍蝇容易打死?米蛀虫吃干谷物为什么不会渴死??? 在餐桌上,你也许会发现不少问题:有些茭白为什么带黑斑点?饭菜怎么会变馊?为什么腐乳味道那么鲜美??? 生活中,如果你留心的话还会碰到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水果店里卖的都是水果吗?柿子的涩味从哪里来?树木草坪为什么能净化空气??? 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你只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提出形形色色的关于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许多事情都很有趣,每一件事儿都是个谜,等待着你去揭晓。 让我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学吧! 第一课时:第一节熟吃甘薯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

生物课程资源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同学们,在初一的生物课本中,我们学习到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因为它们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而叶绿体能够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而且还能够释放出氧气,供给生物呼吸所用。 绿色植物具有舒缓视觉疲劳、安定情绪等优点,在我们平常居住、工作的空间里,不管是种满一阳台的花草,或者只是在书桌一隅摆盆好照顾的绿色盆栽,都能够替生活增添绿意与新鲜空气,让人可以平心静气的享受随着微风拂过带来的鲜绿凉意。 一、土壤遭到破坏 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 四、森林面积减少 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在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以上的事例中有哪些与绿色植物有关呢?和大家交流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植树造林好处多 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轻噪声污染 考考你 你还知道植树造林有哪些好处呢

《身边的生物科学》校本课程

身边的生物科学 龙城中学张秀华 目录 课程介绍………………………………………………………………… 3

引言 (4) 第一课时:第一节熟吃甘薯 (5) 第二课时:第二节玉米和健康 (8) 第三课时:第三节多吃蔬菜 (10) 第四课时:第四节水果种种 (13) 第五课时:第五节公鸡为什么能及时报晓? (16) 第六课时:第六节狗鼻子嗅觉灵敏 (19) 第七课时:第七节蚊子叮人 (21) 第八课时:第八节馒头和酒酿 (24) 第九课时:第九节藕断丝连 (27) 【课程名称】身边的生物科学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课程资源】新编

【主持开发】张秀华 【学习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安排】9课时。 【场地设备】教室、实验室、农田、超市 【课程说明】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效的引导。“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为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有所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 【教学方式】观察、实验、调查等 【教学内容】 引言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

第一课汽水中的化学 活动目的:探究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汽水为什么可消暑。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学生分2—4人一个小组,各组自带1瓶汽水,其余仪器用品从实验室借,其中有带胶塞的导管、试管、澄清石灰水 活动过程:一、学生亲身体验 1、学生观察一瓶新买的汽水,再打开瓶塞,并观察瓶中发生的现象。 2、学生喝几口汽水,并谈谈喝过汽水的感受 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1)汽水中冒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汽水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2)喝汽水为什么可以消暑喝冰冻汽水 汽水中的气体冒出与压强和温度有关为何更好 ………… 三、实验探究与调查分析(教师指导下进行) 1、查资料:(1) 二氧化碳气体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二氧化碳气体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反之亦然。 2、实验探究:将汽水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图 现象:导管口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汽水中的气体为CO2,假设成立。 3、分析讨论: (1) 打开汽水瓶后,瓶内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下降, 故会有汽泡产生。 (2) 喝汽水后会打嗝,说明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下降,故喝汽水后, 汽水在人肚里受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人感觉到清凉怡神之感,暑意顿 消,精神为之一振。 活动总结:通过喝汽水后体内产生的现象,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与假设,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对汽水中气体成分以及汽水为什么可消暑等问题的探究,培养

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 第二课水壶里的水垢 主讲教师:方建军 活动目的:探究水垢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水垢的主要成分。 水垢在生产、生活中可能造成的危害,了解除水垢的简易方法,引导学生从生 活中学习化学知识,并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 能力。 活动准备: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水垢或有水垢的保温瓶,实验室准备如下仪器用品:试管、带胶塞的导气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 活动过程:一、学生观察水垢,发现水垢较硬,不溶于水等 二、提出问题 (1) 水壶里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 水垢对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除去水垢 三、提出假设:(教师辅导或查阅相关书籍) (1) 水垢的形成可能是水中溶解的某些物质在加热时产生了不溶物。 (2) 水垢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碳酸钙 (3) 水垢的形成可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四、实验探究与调查讨论(在教师协助下实施) 探究1、水垢的形成原因: (1) 取自然界水样适量于试管中,观察:水样清澈 (2) 给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静置后观察:水变浑浊 结论:原假设(1)成立 探究2、水垢的主要成分: (1) 查阅相关资料:碳酸钙能使稀盐酸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能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将水垢放入下列装置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把导管插入澄清石灰水中 现象:水垢溶解,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原假设(2)成立 探究3、调查分析:水垢的形成对生产生活有什么不良影响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王倩学科教学(生物)142021114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 课程开发的背景: 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凸现,教育将面临到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校本课程在基础课程教育三级课程中有重要地位,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课程体系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与重构。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可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校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措施。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现在中学的生物学习脱离生活,学生对于能够了解掌握一些专业的生物知识,却缺乏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常识。例如一些学生不能辨别一些常见的农作物。城市生活的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生活经验,农业知识匮乏。而农村学生虽然情况好些,但现在多数家庭生活教育中,学生接触农作较少,学生相应的生活经验也很少。另中学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身体也正发生诸多变化,良好生活习惯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开设心理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一、指导思想: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为学生开辟自主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淡化学科深化型的课题选项,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培育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应遵循“六大原则”,即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原则,民主参与原则,量力而行原则;落实“三个观念”,即激发学生兴趣观,开阔学生视野观,培养学生爱校观;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班级与社会结合。这样,在这些指导思想下开发的校本课程,既生动活泼,又严谨有序;既有益于学生智能思维发展,又有益于学生体能身心发展。 二、课程目标 1、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3、了解农村生产劳动过程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初步建立对于农村劳动的正确认识。 4、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劳动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一些关于植物的特征常识,了解大棚植物栽培的技术,学习一些农业技术的原理。 6、初步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劳动的能力。 7、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8、学生了解青春期身体和心理诸多变化 9、形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

新学期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新学期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校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建设,同时它也是体现社会民主、保障教师地位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有新学期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新学期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1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的课程。新课程内容加强了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立和科学探究精神。校本课程是对现有课程资源的补充和延伸,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营造一个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个性化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人的培养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支点。我们觉得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生物学科的是一门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自然科学,学生通过对生物学的学习,能够深入了解大自然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从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四次高考分析可知,生物学的各项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内容的分值占生物学科总分值的比例由20xx年的44%提高到

20xx年的66.7%。由此看来,只局限于现行教材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因此,进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也是势在必行了,本课题也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的着眼点。我校生物实验室条件的完备,校园网络的改善,新农村生态基地和星海湖生态旅游基地的建立以及当下石嘴山市正在大力打造新型园林化的工业城市等等,这一切都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传统做法,这些都给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虽然在一些地区(如山东、江苏、广东等)的一些学校已有一些成型的经验和做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校本课程建设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尤其对高中学校来说,如何在高考升学压力下,根据学生全面成长的具体需要,建设好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始终是急需解决的实际课题。就我区、我校来看,现在没有一套适合于我校的生物学校本课程教材。 二、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是开发并撰写适合我校学生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符合我校及本地区实际,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的校本课程教材,并研究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校本课程教材的撰写拟以现行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与生物学科高考相联系,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和生物学知识为编写内容,更好地体

高中《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材

高中《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材生活中的生物 教学背景: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效的引导。“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为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学有所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 课时安排:10课时。 教学内容: 引言 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许多东西(包括衣、食、住、行、用)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物,你每天也都在同它们打交道。玉米、小麦、蔬菜、水果,鸡、羊、猪、狗,花、鸟、虫、鱼,树木、草药,细菌、 真菌等等,虽然你认识了它们,并不等于说它们中的许多问题全都知道啦。 在你的周围,有许多事儿也许使你很感兴趣:公鸡为什么一到清晨就喔喔啼叫,鸭子为什么只会游泳不会孵蛋,怎样辨别动物的雌雄呢,??在屋子里,你有没有想到

过这些事儿:蚊子为什么爱叮咬小孩儿,为什么用蝇拍打苍蝇容易打死,米蛀虫吃干谷物为什么不会渴死,?? 在餐桌上,你也许会发现不少问题:有些茭白为什么带黑斑点,饭菜怎么会变馊,为什么腐乳味道那么鲜美,?? 生活中,如果你留心的话还会碰到许多有意思的问题:水果店里卖的都是水果吗,柿子的涩味从哪里来,树木草坪为什么能净化空气,?? 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你只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会提出形形色色的关于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许多事情都很有趣,每一件事儿都是个谜,等待着你去揭晓。 让我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学吧~ 第一课时:第一节熟吃甘薯 入秋以后,红、黄、白各色的甘薯应市了。它的别名可多啦:河南叫红薯,四 川叫红苕、红芋,北京叫白薯,江苏、天津叫山芋,山东叫地瓜,浙江福建叫番薯等等。隆冬时分,甘薯变得更甜了,你爱吃蒸甘薯,味道细腻象栗子;烤甘薯的香甜味儿,更使你爱上了它。

桃源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桃源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桃源中学生理化教研组 一、课程开设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围着课程公转,教师围着教材自转,学生围着教师旋转,师生围着课堂公转,这个似乎百年不变的“教学原则”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如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课程、教材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响。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是从学生最终发展着眼的。本着我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及齐心协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个性优良、技术明显,即素质发展全面的现代文明人”的培育目标。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课程,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我校在初一年级已开设了两年多的校本课程,我们生物学科也投入了积极地开发、研究、实践。初一上学期开设了《奇妙的微观世界》,下学期开设了《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二、课程的提出及意义 上学期《奇妙的微观世界》: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生物,特别在生物绪论课上对生物学大概地了解后,他们对探究生物的奥秘充满热情,尤其对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充满好奇,急切地想要老师给他们介绍微观的生物并且要看一看微小的生物到底是怎样的,因而我们从“谈毒色变”的病毒讲起,介绍病毒“魔鬼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让学生全面、彻底地了解病毒等微生物,不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自身防御疾病的能力,并建立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下学期《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工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越来越体现出来。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而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 案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生物与生活校本课程教案 一. 二.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题2.腐乳的制作 课题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三.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1.菊花的组织培养 课题2.月季的花药培养 四.酶的应用 课题1.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课题2.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五.DNA和蛋白质技术 课题的粗提取与鉴定

课题2.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六.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课题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课题2.胡萝卜素的提取 七.生态环境与生活 课题1.环境保护 课题2.低碳生活 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1 果酒和果醋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2、能力目标: ①学生根据果酒制作的原理设计果酒制作过程,体验制果酒的实践操作 ②在对果酒制作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果酒酿制历史的追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渗透STS教育。

教学重点: ① ②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 ③ ④设计制作装置制作果酒和果醋 教学难点: 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教学过程 引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前列,酒也一样,有着它本身的光辉篇章。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关于酒的有趣传说。猿猴酿酒说——猿猴的主要食物就是含糖水果,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的水果在“石洼”中,一段时间后,就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流出,这就是最早的果酒。 在国内市场上,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如枸杞酒、青梅酒等。 果酒与生活——果酒中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与白酒、啤酒和葡萄酒比起来非常低,一般为5到10度,最高的也只有14度。因此,被很多成年人当作饭后或睡前的软饮料来喝。 果酒简单来说就是汲取了水果中的全部营养而做成的酒,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时候即使生吃水果也不能吸收的营养,通过果酒却可以吸收,因为营养成分已经完全溶解在果酒里了。果酒里含有大量的多酚,可以起到抑制脂肪在人体中堆积的作用,使人不容易积累脂肪和赘肉。此外,与其他酒类相比,果酒对于护理心脏、调节女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课题1从课题背景人手,然后从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示意图和提供的资料,较全面的介绍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果酒制作的原理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2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2 初二年级生物学科导学案 编号 2 课题一中西校校园植物2 级部检查设计者设计时间上课时间使用者班级审阅者学习目标: 认识:校园植物:龙柏、云杉。 了解:校园植物龙柏、云杉的特征。 教师活动导学内容学生活动 1. 龙柏: 学名:Juniperus chinensis cv. Kaizuka 分类:柏科(Cupressaceae),圆柏属。为本属植物圆柏(桧)的变种。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树皮呈深灰色,树干表面有纵裂纹。树冠圆柱状。叶全为鳞状叶(与桧的主要区别),沿枝条紧密排列成十字对生。花(孢子叶球)单性,雌雄异株,于春天开花,花细小,淡黄绿色,并不显著,顶生于枝条末端。浆质球果,表面披有一层碧蓝色的蜡粉,内藏两颗种子。枝条长大时会呈螺旋伸展,向上盘曲,好像盘龙姿态,故名“龙柏”。有特殊的芬芳气味,近处可嗅到。生活习性: 龙柏喜深厚肥沃的土壤,要求排水良好,忌潮湿渍水,否则将引起黄叶,生长不良。幼时生长较慢,3-4年后生长加快,树干高达3米以后,长势又逐浙减弱。龙伯喜阳。凡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之地,生长良好。耐旱力强,夏秋只要将根际或苗床进行覆盖,一般不淋水抗旱也很少死苗,但为促进生长,勤加肥、水,其年生长量高可增50厘米。 用途: 龙柏是一种名贵的庭园树,树冠圆筒形,宛若盘龙,适宜栽植在高厦广场四周,或代盆栽布置用。它对多种有害气体有吸收功能和除尘效果。龙柏树形除自然

生长成圆锥形外,也有的将其攀揉盘扎成龙、马、狮、象等动物形象,也有的修剪成圆球形、鼓形、半球形,单植或群植于庭园,更有的栽植成绿篱,经整形修剪成平直的圆脊形,可表现其低矮、丰满、细致、精细。龙柏侧枝扭曲螺旋状抱干而生,别具一格,观赏价值很高,我国各地广为栽培。 繁殖与栽培: 繁殖方法大都以扦插和嫁接两种。嫁接繁殖龙柏时期,春季以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为适宜,秋季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也可进行。用2年生侧柏作砧木,嫁接方法是:砧木地上部分要保留,把根茎部分土壤挖除3-5厘米,割砧木深达二分之一左右。接穗选取二年生枝条中段,长8厘米左右,基部针叶除去三分之一,切口一面削成长1.5-2厘米,另一面为0.6厘米左右,将接穗插入砧木切口内,使二者形成层对齐,用塑料薄膜扎紧,并壅土3-5厘米,盖草防旱,还需搭棚盖帘子临时蔽荫。龙柏嫁接后,从开始愈合到成活都较缓慢,春接要到5月份开始愈合,因此砧木枝叶要逐步剪除。接后除了要适当遮荫、防止干旱风吹、保持一定湿润外,在接后半个月内,还要防止雨水侵入,一般成活率可达75%以上。 分布:学生食堂东侧其及南侧。 2. 云杉 别名:粗枝云杉、大果云杉、粗皮云杉、白杄等 学名:Picea asperata Mast; 分类:松科,云杉属。 形态特征: 松科(Pinaceae)云杉属的总称。常绿乔木,株高可达30米,树冠广圆锥形。具有下垂的枝,整颗树层层排列。树皮灰色,呈鳞片状脱落,大枝平展,小枝上有毛,一年生枝黄褐色。叶四棱状条形,弯曲,呈粉状青绿色,先端尖,四面有气孔线,叶长1~2cm,叶在枝上呈螺旋状排列。

最新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第 1 课数学伴我们成长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P.3的内容:数学伴我们成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例子,体会数学与我们的成长密切相关。 2.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感受到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3.尝试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效解决问题。 4.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促进了我们成长,发展了我们的思维。 教师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剪刀、长方形纸片。 学生准备 预习、剪刀、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二、板书课题。 三、导学

5

练习设计 课堂基础练习 1、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的 答案:A 与B ; C 与D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21,它们的积为 答案:315 3、计算:7+27+377+4777 答案:5188 课后延伸练习 1、猜谜语(各打数学中常用字) ①千人分在北上下;②1人立在口上边 答案:①乘;②倍 2、在与伙伴玩“24点”游戏中,使数1,5,5,5通过运算得24? 答案:[5-(1÷5)]×5 3、只允许添两个“一”、一个“十”和一个括号,不改变数字顺序,把1,2,3,4,5,6,7,8,9这九个数字连成结果为100的算式: 1 2 3 4 5 6 7 8 9 =100 答案:123-(45+67-89)=100 4、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它可能是几边形? 答案: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 5、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如图1-1-2,在它的四个角上有四棵大树,现在为了扩大池塘,要把池塘面积扩大一倍,但是,这四棵树不便搬动,也不能使它淹在水里,而且扩大后的池塘还是正方形,这该怎么办呢? 答案: A B C

认识、种植蔬菜的校本课程及教案

课题:认识、种植蔬菜 一、教学目标: 1、懂得种植蔬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培养劳动技能。 2、识别蔬菜,了解其生长习性及其特点;种植蔬菜,掌握种植方法及管理要点等。 3、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动手种植蔬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其生长习性及其特点,种植蔬菜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实物小白菜、菠菜、香菜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进行实地考察 一、启发与引导: 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蔬菜有哪些呢? 学生纷纷回答:有青菜、白菜、萝卜、黄瓜…… 老师用温和的语气说:“你们知道得真多呀,那么,你们可知道这些蔬菜是怎么来的吗?”学生听后随即回答:“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是呀,我们每天吃的各种蔬菜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去我们的小农场看一看。 二、认识蔬菜:

1、让学生识别各种蔬菜。 3、请了解这些蔬菜的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种植方法。(如:菠菜、大蒜、小白菜等是撒播种子,不要移栽;莲白、芹菜等可移栽。) 三、认识几种常用的农具: 1、让学生说说你所知道的农具有哪些。 2、出示农具,让学生说出农具名称。 3、你能说出这些农具各有什么作用? 四、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辣椒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辣椒概述、简述辣椒的栽培意义(图片展示,引起兴趣 二、品种类型:根据口味、形状、熟性等将辣椒分为不同类型。 讲授、图片分为甜味椒、辣味椒,圆椒、尖椒,早熟和晚熟椒。 三、生物学特性: (一)植物学特征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与栽培有关的特征特性。(与番茄比较)相同点:根系不发达。不同点:分枝习性不同;叶面积较番茄小;茎直立栽培上不需支架。 (二)生育周期 1.发芽期 2.幼苗期 3.开花期 4.结果期 着重讲授结果对生长和生理活动的影响,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没有番茄明显,但比茄子要大。栽培上要注意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优质高产。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对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营养的要求,光照过于充足不利于辣椒的生长发育,容易发生病毒病,温度过高易落花落果。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人教版)导语:人教版初中生物优秀教案怎么写?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优秀教案人教版,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生物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芽的种类,理解叶芽的结构及叶芽发育。理解顶芽发育与侧芽发育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叶芽的结构,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顶芽发育与侧芽发育的关系”,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知识是叶芽的结构。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叶芽的结构息息相关,叶芽的结构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实际上,叶芽就是尚未展开的枝条(枝条:长有叶和芽的茎)。也就是说,茎是由叶芽发育的。只有弄清叶芽的结构,才能更好地

理解茎与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为后续知识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组织学生做“观察叶芽的结构”实验是本节的难点内容之一。学生经常掌握不好双面刀片的拿法,弄不好会把手划破。教师课前应把刀片的一侧用胶布包好,并告诉学生刀片的正确拿法,避免划破手指。用刀片纵向剖开叶芽时,学生会出现“剖偏”现象,从而影响对叶芽的观察效果。教师除了做好示范外,可以多备几个叶芽,让学生多做几次,从中挑选出最完整的叶芽纵剖面。 本节的难点知识还有叶芽的发育。叶芽的发育过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伴随着叶芽的发育,新的枝条逐渐形成。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会造成一些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利用一些手段(录像、教具、动画等),克服时空带来的障碍帮助学生理解叶芽的发育过程与茎形成的关系,从而突破难点。 “顶芽发育与侧芽发育的关系”对初一学生而言,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以及生长素的浓度、作用机理,这些知识都是比较抽象而陌生的,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理解这些知识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教师应深入浅出地讲明顶芽对侧芽抑制,产生顶端优势现象及去掉顶芽能使侧芽生长、发育的道理就可以了。 教法建议 《茎是由芽发育成的》一节中,关于芽的种类,必须采

七年级下册生物课程纲要

初中七年级生物(下)课程纲要 一、一般项目 1、课程名称:初中七年级生物下课程纲要 2、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3、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 4、授课时间:38课时 5、授课教师:市直一初中七年级生物教师徐宁宁 6、授课对象:七年级二班 二、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教育目标: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课程目标: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4)教学目标: 1)第一章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③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④知道青春期的特点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目标和具体要求 2)第二章教学目标: ①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 物来源,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 ②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③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并关注食品安全 3)第三章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②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③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4)第四章教学目标: ①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②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 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③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5)第五章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②了解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几种方式 6)第六章教学目标: ①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②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 ③概述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4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4 初二年级生物学科导学案 编号 4 课题一中西校校园植物4 级部检查设计者设计时间上课时间使用者班级审阅者学习目标: 认识:校园植物:金叶女贞、小檗。 了解:校园植物金叶女贞、小檗的特征。 教师活动导学内容学生活动植物名称: 金叶女贞 学名: Ligustrum vicaryi 分类:木犀科、女贞属 形态特征: 金叶女贞,半绿小灌木。叶片较大叶女贞稍小,单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幼叶金黄色,长2,5厘米。花期6月,果期10月。圆锥花序,白色,核果。核果阔椭圆形,紫黑色。金叶女贞叶色金黄,尤其在春秋两季色泽更加璀璨亮丽。 生长习性: 金叶女贞性喜光,耐阴性较差,耐高温,耐寒力中等,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通透性良好的沙壤土为最好。 繁殖培育:

采用两年生金叶女贞新梢,用木质化部分剪成15厘米左右的插条,上部留2 至3片叶扦插即可。一般情况下,扦插基质用粗沙土、,醮生根粉千分之一液,夏、秋两季扦插均可,夏季扦插比秋季生根率高。 景观用途: 观叶植物、绿篱、色带,用于绿地广场的组字或图案,还可以用于小庭院装饰。分布:学生食堂南侧及东侧。 植物名称:小檗 别名:日本小檗 学名: Berberis thunbergii DC. 科属:小檗科Berberidaceae 小檗属 形态特征: 落叶小灌木,小枝多红褐色,有沟槽,具短小针刺,刺不分叉,单叶互生,叶片小型,倒卵形或匙形,先端钝,基部急狭,全缘叶,叶表暗绿,光滑无毛,背面灰绿,有白粉,两面叶脉不显,入秋叶色变红,腋生伞形花序或数花簇生(2-12朵),花两性,萼、瓣各6枚,花淡黄色,浆果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熟时亮红色,具宿存花柱,有种子1-2粒。生活习性: 对光照要求不严,喜光也耐荫,喜温凉湿润的气候环境,耐寒性强,也较耐干旱瘠薄,忌积水涝洼,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生长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