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科辅导教案

044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页码: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正确列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概括能力

解决问题:能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圆片1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

提问:你能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吗?

根据图说说;这两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课。

1.摆一摆。

请小朋友拿出10个圆片;按照老师的要求动手摆一摆。

《1》10个圆片;每组2个;可放几组?

《2》10个圆片;每组5个;可放几组?

《3》10个圆片;每组3个;可放几组?还剩余几个?

《4》10个圆片;每组4个;可放几组?还剩余几个?

根据学生操作后汇报的结果;填出下表:

2.思考:

请你观察一下;以上分圆片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把一些物体平均时;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这个剩余的数;在除法算式中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3.10个圆每组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怎样列式计算?

10个圆每组分5个;可以分给几人?怎样列式计算?

10个圆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几人?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除法?《平均分》分给几人?有没有分完?还剩几个?这1个还能再分一组吗?为什么?这

剩下的1个能不能不写了?在算式中怎么表示呢?

师板书:10÷2=5《组》

10÷5=2《组》

10÷3=3《组》……1《个》

10÷4=2《组》……2《个》

商的单位是什么?余数的单位是什么?为什么单位不一样?

教师小结:像这样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怎么读呢?《点名读;板书:10除以3等于3余1;》

如果把10个圆片分给6个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生独立列式并写出读作;师板演;生互相核对;再点名说各部分名称》三.练习

1.想想做做1

下面我们来独立分一分!听口令!

①拿8个圆片!《师也拿出8个圆片;××最快!最轻!》继续!每4个一

份;开始分!《××最快!》

②还是8个圆片;每3个一份;开始!《××最快!》都分好了?!

③第2题;谁来读一读?这样;我们还是用圆片代替分一分;并且填写;开

始!

2.想想做做2

3.想想做做3 《同桌互说;指名说;齐读》

4.游戏:7个圆片!3个一堆!开始!有没有余数?8个圆片!9个;10个;11个;怎么老是要不没有余数;有余数不是1就是2呀?怎么没有余3啊?肯定是圆片太少了;你们再加几个分分看!

教后记:

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页码: 3-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

除数小的道理.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解决问题:能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2个盘子图片;7个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样想的?《生独立写得数;师逐条讲评》

《》×2<73×《》<25

《》×4<15 《》×8<42

2;竖式:20÷5 72÷9

二.新课

1.7个梨;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请一位学生到讲台前操作;把7个梨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其余学生用画圆

操作。

怎么列式?怎么计算?《生尝试独立计算后师在黑板上示范竖式》

7÷3商几最合适?你怎么想的?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

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叫?《彩笔板书“余数”》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它的单位是什么?

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它的

单位是什么?

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

1.《师板书》

7÷3=2《个》……1《个》表示什么?《7里面最多有2个3还多1》

2.试一试

1;搭一搭:拿出13小棒;最多能搭几个正方形?多几个?

2;猜测:用14个小棒;最多搭几个正方形?多几个?你是怎么预测的?15个时多几个呢?是不是余数一直会增加? 17 个呢?

3.观察;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

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独立完成;集中讲评》

2.想想做做2

一组一组地完成;并对前2组及时进行对比;得出:无论是表内除法;还是有

余数的除法;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想。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商大了要调小;商小了要调大。

3.想想做做3

4.判断;并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4÷3=7......3 28÷6=4......4 29÷4=6......5 23÷8=2 (7)

5.想想做做4

四;全课小结

教后记:

课题: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页码: 5-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

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余数的除法中;不断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

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

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算

7×7 9×6 21÷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二、练习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1.练习一第1题。

《1》出示插图;生弄清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反馈;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每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练习一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板演竖式;并说说自己的计算思考过程。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1》生找出错处;并改正过来。

《2》指名说说错误的原因。《第2题可以根据余数比除数大;判断商小了;第3题可以根据14比18小;不够减;判断商大了;第4题可以根据余数与除数相等;判断商小了。》

《3》师: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商?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要注意什么?

4.练习一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注意了解他们的计算情况。

《2》根据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点评。

5.完成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教师核对答案;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6.完成练习一第6题。

《1》学生分组计算;指名板演。

《2》反馈。

《3》比一比:每列火车中的三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解决问题:

1;张老师付给营业员50元钱;营业员给了张老师7个同样的文具盒;你知道每个文具盒多少元;还应找回多少元?

《1》生弄清题意;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教师讲评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还要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作业

练习一第7题第一行;第4题

教后记:

课题: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页码: 6-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

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学习余数的除法中;不断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

能力。

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

法的计算。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探索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4 63÷9 3×8 56÷8 7×3 6×4 42÷6 6×6 21÷7 12÷6 3×9 37÷5

2.口答

15里面最多有《》个4。

53里面最多有《》个7。

44里面最多有《》个8。

33里面最多有《》个6。

师: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要怎样想;商才能很快求出?

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继续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分组练习;指名板演。

63÷9 67÷9

40÷8 47÷8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计算过程。

《3》师:根据计算结果;以上两组题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每组中的第一题没

有余数;第二题就有余数?

2.完成练习一第8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教师核对答案;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完成练习一第9题。

《1》先分别计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再按蘑菇上的要求;把这些算是进行分类;连线

《2》教师核对答案

4.完成练习一第10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说明理由。

师:如果除数是6;再根据题目中已给的余数;想想商可能是几;那么被除数能确定是多少呢?

《3》师: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1题。

《1》生弄清题意;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指名反馈;说说这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2.完成练习一第12题。

《1》学生了解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反馈。

4.完成练习一第14题

出示3×3×3的正方体和2×2×2的正方体实物或直观图

师:这两种正方体分别要用几个小方块

生回答

生独立完成

5.完成练习一第15题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思考;适当帮助。

四.全课小结

今天主要练习了什么?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后记:

课题:认识整百数

页码:教科书第8~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过实践操作;初步理解整百数和一千的含义;能认;读;写整百数和一千。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认识1000以内数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的理解;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解决问题:联系学过的数的认识;从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小朋友们瞧;天使姐姐来了;她还带来了一些小方块《电脑出示天使姐姐和“一板”小方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一板”有多少个小方块呢?

二.探索新知:

1;教学计数单位“百”和“千”;直观认识整百数和一千。

⑴;电脑分别出示“3板”小方块和“8板”小方块。

⑵;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板“小方块是100;那3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8板小方块是几个一百;是几百呢?

⑶;电脑出示“10板”小方块

①引言:小朋友们看;天使姐姐这里还有许多小方块;请你们一百一百地数一

数;一共有多少?

②提问:九百加一百是多少呢?

指出:10个一百是一千

③电脑立即将“10板”小方块合在一起;师指着大屏幕上的“大立方体”问:

这个大立方体是多少个小方块组成的?

⑷设问:你能不看屏幕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吗?

⑸引言:小朋友们;天使姐姐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非常高兴;她不停地伸出大拇指夸奖你

们呢!不过;天使姐姐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敢应战吗?

①屏幕上出示“几板”小方块

②屏幕上天使姐姐说几个百

③给说对的小朋友奖励智慧

2;教学写;读整百数和一千

⑴电脑出示计数器;提问;看着计数器谁能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各是什

么位?

⑵再问:那你们想知道从右边起第四位是什么位吗?

出示茄子老师的话:从右边起第四位是千位。

⑶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

一颗珠表示1个百;那么千位上的一颗珠表示多少呢?

⑷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整百数和一千

⑸让学生比照计数器上的算珠写数

3;谈话:小朋友刚才学得都很认真;接下来天使姐姐还想出几道题目来考考大家;你们还

敢应战吗?

⑴屏幕上出示例题插图:由两个猴宝宝分别推出“2板”和“3板”小方块;这时碗豆老师说:请你们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

⑵提问;怎样计算200加300呢?

教师肯定以上几种算法

⑶练一练:

800-100= 400+400= 900+500= 200+100= 1000-800= 600+400=

三.巩固深化:1;填一填;说一说。

做“想想做做”第1题。

2;试着读一读。

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插图。

3;估计。

做“想想做做”第3题。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电脑出示插图,指导学生看懂图意,体会图中小朋友对话的含义。

⑵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课外延伸:谈话: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

课后可以和好朋友交流;回家后也可以将自己学到的本领说给爸爸妈妈听。

教后记:

课题:认识几百几十

页码:教科书第11~1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几百几十的意义;了解几百几十的组成;会十个十个地按顺序数出千以内的数。会读;写几百几十的数。

数学思考:加深对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的理解;进一步发展数感

解决问题:会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和相应的减法。

情感与态度:培养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继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学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在计算器上拨出:300;1000;35;600;48

学生读一读;并且写出这些数

2;出示4版;5条方块

这个数你会写?学生尝试写一写;读一读

二;新授:

1;直观认识:4版;5条方块

学生汇报这个数是四百五十的理由:4版――4个百5条――5个十

4个百和5个十和起来是四百五十

板书:4个百和5个十和起来是四百五十

2;学生在计算器上拨数:《450》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四百五十后追问:为什么要在百位上拨4颗珠子?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5颗珠子?

写出450问4写在了哪个数位上?5呢?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拨数写数:230 ; 480; 890

3;完成“试一试”:

《1》同桌先互相数一数: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

师:把你们刚才数到的数填在书中的括号里

《2》同桌相互一十一十地数;从890数到1000。

学生如果数得有困难;老师可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数一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2“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看图填写;集体交流汇报

2;完成P12“想想做做”第3;4题

读数写数;做过这两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教后记:

课题: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减法的口算

页码:教科书第13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的组成:

教师:计数器分别拨390;820;25;1000

学生:逐一在练习本上写数;读数并逐一说说这个数的组成

2;猜数:

《1》由6个十;7个百和起来的数是《》

《2》15个十组成的数是《》

《3》100个十组成的数是《》

这一题学生有困难再提示这个数还可以说由10个百组成

这一题学生没有困难;可以追问1000还可以说成由《》个《》组成《4》从280往后10个10个地数;数5次是《》

《5》和500相邻的整百数是《》和《》

《6》和500相邻的数是《》和《》

3;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

生:去过。

师:王老师想;你们一定都喜欢逛超市;尤其是玩具超市。今天我们

就一起去逛逛玩具超市吧!

《实物投影:摆满玩具的超市;每件玩具都注有单价。》

昨天王老师在玩具超市买一辆小汽车30元和一只玩具熊4元;谁能帮我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呢?

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

生;30+4= 学生独立计算。

师:现在请你们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1: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

二;新授:

1;你们知道吗?吴老师买了一辆遥控汽车300元和一只书包40元

师:谁能帮我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呢?

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

生:300+40= 学生独立计算。

师:现在请你们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1:3个百和4个十合起来是340

生2:……

请学生口算并说出算理。《强调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2;师:吴老师看见有两种遥控车《A:300元;B:360元》;想比较一下它们两件;

哪件贵;贵多少?谁能来帮助她;谁会用算式把它表示出来呢?

生:360-60=

3;出示:

780-200= 630+30=

780-20 = 630+300=

计算;比较

三;巩固练习:

1;抢答下列各题:

30+200= 200+70= 100+700= 800+ 40 =

750-50= 430-200= 370-70 = 1000-400=

2;P13/5;6;7;8;9

四;作业:

340-40= 700-600= 1000-900= 570+20=

80+200= 600+400=

教后记:

课题:认识几百几十几

页码: 14-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

数学思考:使学生能用学具表示千以内的数;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解决问题:会识别各个数位的实际意义;并能灵活地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

教学准备

计数器;方块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下列数的组成。《出示小黑板》

840 1000 770 300

师:770中7表示的意思相同吗?

二;新知探索

1.例题教学

出示:4板方块和5条方块

师: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4个百;五个十》师:《增加3个小方块》这时呢?为什么?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会用计数器拨出这个数吗?试一试。

师:为什么这样拨?

师:四个百在哪拔?拔几个?在十位上拔几?为什么?个位上呢?

师:怎么写?4表示什么?5表示?3呢?

师在计数器上拔去50;变成403。这个数怎么读;怎么写?(中间的十位上没有数;但要用“0”占位;读作四百零三;写作403)

口答(师在计数器上拔几个数;学生读出并说出数的组成。)

三;试一试教学

师:拨出597(边拔边数);从597数到611。数数过程中;你觉得数到哪儿比较难往下数?

师:599~600;你是怎么想的?《满十进一》

师:那600后面是多少?609后面是几呢?

师:现在每个人自己从598数到611;打开书14页写下来。

师:现在难一点;从988数到1000;写下来。有困难的可以借助计数器。

师:989后面为什么是990?999后面怎么会是1000的?《请学生上台拨珠讲解》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2题

师:昨天老师上超市身上带了一些钱;看一看带了多少?填一填。

师:你是怎么的?《引导按顺序观察》

师:我想买练习本;多少本呢?帮帮数一数。有三种答案;580;58;508;答案是谁;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师:在文具柜台里;我还看见三个计数器;你能写出上面表示的数吗?

师:和同桌读一读;并说说这三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师:十位上没有算珠怎么办?

师:《用计数器拔出6》这个十位上没有算珠?写成06对吗?为什么?你知道什么时候的“0”要写;什么时候不要写吗?

师:904和409你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哪时不同?

3;想想做做第5;6题

学生读数;写数。指导学困生。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每个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自己连一连。

集中校对。

师:瞧;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意义怎么样?

5.想想做做第7题

师:先读一读;看看每一组的数是怎样数的?下面怎么写?

师:第一组;它们是怎么数的?

师:第二组呢?

师:第三组自己仔细观察。

独立完成;集中校对。

《图》

板书: 4个百 5个十 3个一

453

403 四百零三

课题:练习二

页码: 17-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更好的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

解决问题:能解决千以内数的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计数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千以内数的组成练习

1.数数

师:十个十个的数;从十数到一百。

师:一百里有几个十?

师:一百一百的数;从一百数到一千。

师:一千里有几个百?

师:十个十个的数;从570数到620。

师:一个一个的数;从678数到704。

2.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中校对。

3.第2题

学生独立填空;学生汇报。

三.千以内的数的读写练习

1.第3题。

师:我出数;你来读。比比谁读得准读得快?

256 307 500 960 1000 36

师:读数时;末尾有0的不读;中间有0的要读出来。

2.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每组中的上;下两个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我们在读;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3.第5题。

学生练习;交流反馈。说说其他的数分别接近几百?

四.计算;解决问题练习

1.口算:直接写得数

400+300 980-80 500+60 320-20 80+400 400+600

2.第7;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3.第9题。

根据图意;请学生独立完成。

师:小组讨论;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指名提问;其他人回答。

五;作业

练习二第6题

课题: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页码: 19-2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数学思考:让学生加深对数位的意义的理解。

解决问题:运用比较数的大小合理选择数据。

情感与态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计数器;配套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和1000以内的数交上了好朋友。你认识了哪些数?知道了什么?

师:我们来找找自己身上的数;今年你几岁?知道老师的年龄是几岁吗?

师:谁的年龄大?

生:老师的年龄大。

师:你怎么比较的?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二;教学新授

《一》出示教学挂图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师:你能想到些什么?

师:杉树和松树比;哪一种多?你怎么比较的?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1;因为312是三百多;285是二百多

2;因数312是由3个百;1个十和2个一组成;它比300大;285由2个百;8个十和5个个一组成;比300小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312在285的后面;所以312大于285;

……

《二》试一试教学

师:柏树279棵;比松树多还是少?

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能么想的?

师:如果要比较286和285的大小;你会怎能么想?

(三)总结比较方法

师:怎样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先看哪一位;再看哪一位?最后看哪一位?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把每个计数器所表示的数写下来

对照计数器比较每组两个数的大小。

说说思考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结合各题中具体数的特点;相应地总结比较方法;

3;想想做做第3;4题

看图;读题

师:这道题中已知的数量是什么?

要我们选择的数量是什么?

这两个数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你是怎能么想的?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别的答案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4;想想做做第5题

师:选择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四;课堂作业

659○956 100○1000 290○209

103○98 482○484 559○480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全册)(1)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 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易错题汇总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总汇 1、先画一画,再填空。 (1)14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还剩()个。 列式: (2)1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还剩()个。 列式: 、 算式:□○□=□(盘)……□(个) □○□=□(个)……□(个) 3、余数可能是哪些数?请写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5=□……□□÷5=□……□ □÷5=□……□□÷5=□……□ 4、□里可以填哪些数?请写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5......3 □÷□=5 (3) □÷□=5......3 □÷□=5 (3) 5、有车轮25个,最多可以装多少辆三轮车?

6、有3盒乒乓球,每盒8个,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还剩几个? 7、有53个玉米,小猴每次可以运8个,如果全部运完,至少要运多少次? 8、在□÷○=8……6中,○最小是(),此时□是()。 在□÷8=6……○中,○最大是(),此时□是()。 9、在□÷□=□……1中,除数最小是()。 在□÷□=□……2中,被除数最小是()。 10、○○□□□○○□□□○○□□□……,第30个图形是()。 1,3,5,1,3,5,1,3,5……,第19个数是()。 11、用2、5、8这三个数字,你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请写出来。 305里面有()个百和5个()。 985由()个十、9个()和()个()组成。 最小的三位数是(),它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12、□里最小可以填什么数字? 500<□99 □55>156 695<69□ 34□>344 400<□98 735<7□9 63□>637 □37>645 13、 14、直尺的厚度大约是2()。一根筷子大约长2()。 一支粉笔的长度大约是1()。一只蚂蚁身长4()。 图钉长约8()。一个文具盒的宽大约是6()。

人教版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 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师电子备课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

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科目数学 班级二(1)班 任课教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现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等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

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 在都是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周第一节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

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