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综述

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综述
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综述

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综述

霍国庆孟建平刘斯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北京100190)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领导实践、领导学、领导者及其领导力提出了挑战,只有因应信息化时代的变化而培育和不断提升信息化领导力的领导者才能持续取得成功。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归纳了当前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热点,然后结合领导力理论探讨了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和研究范围,最后提出了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框架。

关键词:信息化;领导力;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情境

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现状

20世纪后期以来,由数字电子技术引发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世界由此步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信息在上下级之间的分享冲击了领导权威、信息技术改变了领导决策的条件与状态,网络化和扁平化的组织则引起了领导方式的变革(南京行政学院课题组,2004)[1]。美国Binghamton大学教授Avolio&Kahai和WestTexasA&M大学教授Dodge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可能会促进组织内部领导系统的发展,也可能破坏甚至使组织内部的领导系统瘫痪(Avolio,KahaiandDodge,2001)[2]。更多的研究成果表明,信息技术及其引发的信息化进程已经形成了新的领导实践环境和造就了新的领导群体,人类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也已经促使人类组织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工业社会流行的官僚、等级、独裁式管理制度正在被信息社会的自我管理、合作和民主式管理制度所替代(克洛克,戈德史密斯,2004)[3],所有的领导者都面临着新的信息化领导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被领导者,所有的领导者(而不仅仅是CIO们)都需要发展信息化领导力,正如美国施乐公司“创造性领导力中心”研究员Pulley,Sessa和Malloy所预测的那样,到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人们就不需要在leadership前面加e(Pulley,SessaandMalloy,2002)[4],也就是说,那时的“领导力”就是“信息化领导力”,与此相关,领导力范式本身也将发生变化,领导力范式的变化势必导致新的领导力理论的出现。但面对领导实践和领导理论的飞跃式变化,传统领导学研究者并没有做出积极的响应,很多社会各界的领导者也未能因应环境变化而调整领导力,这就对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和推广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根据本文对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文献的系统检索,虽然国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关注信息化领导力问题,但至今尚未就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达成一致(Avolio,KahaiandDodge,2001)[5]。澳大利亚Melbourne大学“组织学习和领导力中心”讲师Gurr在提交给“第五

收稿日期:2006-12-26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0573109)。

作者简介:霍国庆,管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孟建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斯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信息资源管理

届组织知识、文化和变革国际会议”一文的摘要中谈到,e-leadership还是处于发展早期的一个概念(Gurr,2005)[6]。目前信息化领导力研究者多数都是信息管理领域的研究人员,领导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很少关注和研究信息化领导力。我国领导学者似乎对基于权术的传统领导学以及基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现代领导学更感兴趣,关注CIO研究的多是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者,至于信息化领导力论述则散见于一些咨询公司和培训公司的网站。

就现有研究成果的主题分布而言,信息化领导力研究成果在所有领导力研究成果中所占比例很小,国外文献主要集中在CIO研究和IT领导力研究方面,国内文献则主要集中在信息主管研究方面。根据本文对ProQuest数据库的检索,该数据库共有649270篇有关leadership的文献(其中学术性杂志上的论文88010篇),13759篇有关ITleadership的文献(其中学术性杂志上的论文2084篇),82篇有关e-leadership的文献(其中学术性杂志上的论文33篇),47443篇有关chiefinformationofficer的文献(其中学术性杂志上的论文仅1975篇)。根据本文对维普信息数据库的检索,该数据库共有296篇有关“领导力”的论文,12篇有关“信息领导力”的论文,3篇有关“信息化领导力”的论文,97篇有关“信息主管”的论文。需要指出,检索出的“信息领导力”和“信息化领导力”论文大多属于报道性文章,多数与信息化领导力无关,而只是同时在文章中出现了“信息化”和“领导力”两个关键词而已。可见,信息化领导力研究在国内外尚处于萌芽阶段,尚没有引起主流领导学研究者的关注,基本上属于一个边缘性的研究主题。

本文是信息化领导力的先期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对目前为止的信息化研究文献的系统分析,了解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聚焦点,搞清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和研究范围,归纳和形成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框架。

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聚焦点

根据本文对检索到的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研究文献的研读和总结,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信息技术对领导力的影响、经典领导理论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应用、职业信息化领导者即CIO研究等方面。

1、信息技术对领导力的影响以及信息化领导力的作用研究

施乐公司“创造性领导力中心”的研究人员认为,信息技术及其塑造的网络环境已经显著改变了领导环境、领导技能和领导内涵,关于领导力的假设也必须改进,在信息化环境中,团队领导者而不是个体领导者起主导作用,领导力的聚焦点已经从个体转向关系网络,“信息化领导力是超链接的”(Pulley,SessaandMalloy,2002;Pulley,McCarthyandTaylor,2000)[7][8];Shamir研究了无边界组织中的领导问题,他认为,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强大的信息获取能力不仅改变了领导者的知识结构,而且也改变了领导力的性质(Shamir,1997)[9];Avolio,Kahai和Dodge研究了信息技术与领导力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为领导力提供了一种新的实践环境,信息技术与领导力的互动一方面影响了领导力的结构和效果,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效果,信息化领导力就是在这种双向互动中形成的,“信息化领导力是由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影响过程,该过程促进了个体、群体或组织的态度、情感、思维、行为或绩效的变化”(Avolio,KahaiandDodge,2001)[10];根据对298家中小企业的调查,英国学者Quayle发现,就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实施过程而言,领导力发展比电子商务能力提高更重要(Quayle,2002)[11];2001年,美国DixHills公司总裁Shulman在“寻找信息化领导力”一文中指出,美国食品工业之所以丧失了电子商务所创造的种种机会,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信息化领导力(Shulman,2001)[12];南京行政学院课题组研究了信息网络化时代的领导观的变革,他们首先分析了信息网络化对领导者的挑战,然后提出信息网络化时代学习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领导者要建立信息型知识结构和培养信息素质(南京行政学院课题组,2004)[13];姜奇平在分析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举办的“中国信息化500强”调查活动时发现,领导力是成功企业与众不同的个性,“在未来,企业家必须是具有杰出信息化领导力的人;未来杰出的企业领导者,将从杰出的信息化领导者中产生”(姜奇平,2005)[14]。

2、经典领导理论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应用

美国KPMG咨询公司项目经理Malakar研究了“愿景型信息化领导力(VisionaryE-leadership)”,他认为在电子商务世界中,每个领导者都应该拥有一个清晰的组织发展愿景,电子商务的先驱公司诸

信息资源管理

如Cisco和Dell等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在于他们能够应用最新的技术,而且也在于他们能够给所有雇员和合作伙伴展示因特网业务的清晰愿景(Malakar,2000)[15];美国学者Raffoni在“再论信息化领导力(RethinkingE-leadership)”一文中谈到,如果不能够帮助人们应对技术创新和新经济提供的巨大机会,领导力就是过时的,而一个成功的信息化领导者必须实现从生产率专家或效率专家到机会寻找者和创新者的过渡(Raffoni,2001)[16];美国咨询专家Annunzio和Julie认为,信息化领导力需要英雄行为,需要抛弃以往的业务模式、挑战原先的假设和信念、打破数代人所遵循的规则,信息化必须适应新一代雇员对激情、技术魅力和无拘无束思维的追求(AnnunzioandJulie,2001)[17];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Mills提出一个更为激进的“网格(lattice)”概念,在此,网格是指雇员、咨询人员、竞争对手和顾客等能够协同工作的柔性网络,这些人员可以在没有正式领导者的情况下实施全球业务战略(Mills,2001)[18];Kahai等人研究了电子会议系统环境中的领导风格与工作效果,他们发现,与指导型领导相比,参与型领导更有利于群体成员利用群件系统去提升合作水平和互动效果(Kahaietal,1997)[19];根据Lam对群体决策支持的研究,当群体工作的复杂度逐渐提高时,以计算机为媒介的工作群体的决策质量高于面对面群体的决策质量(Lam,1997)[20]。

3、信息化领导者特别是CIO群体研究

Earl和Feeny访问了60多位CIO,总结出CIO的“增长模式”和“问题模式”,他们认为,CIO对组织的价值取决于他们的动机、行为、能力和经验等方面(EarlandFeeny,1998)[21];Rawat研究了成功CIO的秘密,他认为,尽管CIO必须是一个技术专家,但成熟的业务评价和管理技能更重要(Rawat,2005)[22];Hawkins和Oblinger认为,作为组织领导者,CIO除管理信息技术外,还需要回答高层管理团队感兴趣的信息技术战略问题(HawkinsandOblinger)[23];Potter研究了CIO及其上司的关系,强调CIO应该在项目成型阶段构建共享和现实的期望,而对上司期望的管理决定着CIO的生存能力(Potter,2003)[24];Gartner公司副总裁Mahoney预测说,到2010年左右,CIO可能会变为“零预算CIO”,为此CIO需要提升他们自己和信息技术部门的信用,发展领导和软能力(Gartner,2002)[25];Armstrong和Sambamurthy发现,CIO的业务和信息技术知识影响企业的信息吸收能力,CIO与高层管理团队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也影响转型期企业的信息技术愿景,但高层业务经理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企业的信息吸收能力并没有显著影响(ArmstrongandSambamurthy,1999)[26];Maruca针对信息化的渗透性提出了“CIO是否过时”的问题,他提出,由于信息技术与战略和业务管理相互纠缠在一起,是否所有的高层经理应该是CIO以及CIO职位是否具有长久存在价值等问题(Maruca,2000)[27];Peterson研究了信息技术治理结构,并提出了一种信息技术治理结构评估过程模型(ITGAP),他认为,信息技术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更多地取决于企业的横向整合能力,即协调和整合跨越业务和信息技术利益群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技术决策权力的能力(Peterson,2004)[28];霍国庆研究了CIO与企业信息战略管理,论述了CIO的角色、职责和素质,讨论了企业信息技术管理战略、信息资源管理战略、电子商务战略,并重点就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进行了探讨(霍国庆,2000;霍国庆,2001;霍国庆等,2004)[29][30][31];高新民提出信息化是“一把手+CIO”工程,CIO是信息化的鼓动者、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者、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者,CIO必须具备为信息化献身的精神,具备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具备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贾凯,2003)[32];施友连在分析了信息主管的起源、职责和作用后,提出建设数字福建需要建立和推行信息主管制度(施友连,2003)[33];信息产业部CEAC中心从培养信息化领导者的角度开发了信息化领导力培训项目,该项目由北京贯能管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推广(贯能公司,2004)[34],但就其培训内容设计来看,无非是CIO培训项目的翻版而已。

综上所述,目前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内容主要局限于信息化领导力的基本概念、信息技术与领导力的互动作用、领导力理论在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以及新的领导群体即CIO等方面,研究者大多数是来自于信息技术管理领域的学者、咨询专家或信息技术公司的研究人员,研究对象主要是职业的信息化领导者即CIO群体而非信息化时代的所有领导者。就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进展而言,国内外学者尚未就信息化领导力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研究

信息资源管理

框架达成共识,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尚待澄清。

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与范围

目前国外一些学者试图对“信息化领导力”进行定义,国内学者基本上没有涉足这个领域。美国学者Avolio,Kahai&Dodge(2001)认为,信息化领导力就是“在先进信息技术(AIT)干预下,促使个体、群体和(或)组织在态度、感情、思维、行为和绩效方面发生变化的社会影响过程”(Avolio,KahaiandDodge,2001)[35]。美国咨询专家Annunzio认为,“信息化领导力是帮助高层经理人改组企业参与信息化世界(eworld)竞争的专门的新型企业管理方式。它意味着变革文化、培育快速柔性的态度以促进面向新经济的内部变革”(Annunzio,2001)[36]。美国学者Burk认为,信息化领导力主要是整合信息技术和管理,促进人们快速吸收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Burk,2001)[37]。从这些定义来看,信息技术及其引发的环境变化是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出发点,如何帮助领导者适应信息化环境并带领组织在新的环境中保持和提升竞争优势是研究的重点,需要指出,上述学者的定义都不够严谨,Avolio等人所定义的是信息化领导而非信息化领导力,Annunzio混淆了领导能力和管理方法,Burk则忽略了信息技术之外的其它信息化情境因素和被领导者因素。

深入分析,迄今为止的信息化领导力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性质的研究,是从信息化过程中的领导实践和领导问题出发来研究信息化领导力的。从理论层面分析,信息化领导力是领导力在信息化时代的延伸,是领导力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换言之,要弄清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必须首先明确领导力及其与信息化领导力的关系。领导力有多种定义,根据苗建明和霍国庆等概括和归纳,“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吸引和影响追随者与利益相关者并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苗建明和霍国庆,2006)[38]。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领导力概念,可以从多种维度进行细分,譬如,可以根据情境因素划分为农耕领导力、工业化领导力和信息化领导力,也可以根据组织的性质划分为行政领导力、企业领导力、非赢利组织领导力等。就此而言,信息化领导力是领导力的一个子概念,包含领导力的全部内涵,但要比领导力的内涵丰富得多,信息化领导力可以定义为:领导者在信息化时代吸引和影响追随者和利益相关者并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从表面看,信息化领导力的定义似乎只有“情境”发生了变化,事实上,情境的变化带动了所有要素的变化,信息化时代的领导者、追随者、利益相关者、群体或组织目标以及由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的领导者的领导力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变化就决定了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范围。

信息化情境是信息化领导力体系中的自变量,大多数情况下是研究信息化领导力的切入点。对于特定组织而言,信息化情境包括组织外部的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宏观环境,也包括组织外部的行业环境特别是竞争环境,还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Pulley,McCarthyandTaylor比较了工业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组织情境特征,他们认为,信息化时代的情境特征主要包括:(1)组织本身具有柔性、分权、扁平化、超链接和自组织等特征;(2)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之间的边界是可以渗透的,极端情况下可以称之为无边界组织;(3)组织的战略是以网络为中心的,一方面要构建基于网络的核心业务流程,另一方面要创建延伸到顾客、供应商、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的跨地域和跨行业网络;(4)组织是可流动和可调试的,组织成员更替频繁、产品开发周期缩短(Pulley,McCarthyandTaylor,2000)[39]。Bridges认为,有三件事情对信息化时代的领导者有重要影响:一是组织、行业和社团的快速变化,二是大多数人都在花费大量时间来处理关于一些事情的信息而不是事情本身,三是过去常常集中在一个组织中的生产和支持活动现在被“拆分”在不同的组织间进行,为此,组织的高层领导者需要具备“整合、协调各种项目以及向这些项目组提供资源的正式领导力”(Bridges,1996)[40]。Mills提出了网格(lattice)组织的概念,网格组织是从几个不同公司抽调资源和人力而组成的动态组织,彼此拥有共同的基础设施进行信息管理和知识交换,拥有共同的承诺在一个专门领域创建价值,网格组织内每个单元从事界定明确的任务和拥有不同的买方,对于网格组织,领导者的信息化领导力体现在信息系统建设、组织结构设计、人力资源政策安排和组织规划上(Mills,2001)[41]。Kay研究了信息化时代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持续的全球化;(2)日益增多的行业整合;(3)持续的创新;(4)带有毁灭性

信息资源管理

的技术;(5)无处不在的电子商务(Kay,2000)[42]。Prahalad则认为,信息化时代所有的行业都处于波动状态,这种波动受到下列因素影响:(1)世界各地解除管制使得许多行业从舒适状态转为竞争状态;(2)客户、竞争者和机遇正在逐渐全球化;(3)大多数行业的竞争态势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同行业竞争转为不同行业间的竞争;(4)行业边界从清晰到模糊;(5)市场从稳定到多变;(6)销售模式从通过中间商到直接进入市场;(7)企业从行业垂直整合到专业化发展;(8)企业从集成单一知识到掌握多种知识(Prahalad,1997)[43]。信息化情境研究是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国内外学者或者是从信息技术应用切入、或者是从信息技术驱动的环境变化切入、或者是从信息技术改变的组织和组织战略切入来研究信息化情境的,但较少有文献直接把信息化情境和领导力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信息化时代的领导者是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核心,信息化情境以及受信息化情境影响的追随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因素都会对领导者产生影响以至根本性地改变领导者。就现有文献而言,专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者的文献较少,但在有关领导者的各种论著中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信息化的成分,同时,大量存在的是对职业信息化领导者即CIO的研究。GrenierandMeter曾经研究了虚拟环境中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包括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熟悉虚拟经营中的信息流、建立虚拟工作流程、实现信息支持系统的价值、鼓励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成为信息推动者和激励者等(Grenier&Meter,1995)[44]。Andrews和Carlson认为CIO的角色正在经历第四变革浪潮,在这次浪潮中,CIO要同时兼任技术专家和业务执行官的角色(AndrewsandCarlson,1997)[45]。霍国庆把CIO的角色归纳为信息功能领导者、IT战略规划家和信息资源管理者(霍国庆,2000)[46]。Gottshald总结了CIO的9种领导力角色即信息、决策、人际、首席构架师、变革领导者、产品开发者、技术创新者、教练和首席运营战略家(Gottshald,2001)[47]。Harvey,SidandBrian认为CIO的主要任务是发起和实施企业的信息系统。他们研究了CIO的影响力,试图探求技术背景和非技术背景出身的CIO的影响力是否存在差异,但结果显示并不存在差异(Harvey,SidamdBrian,2003)[48]。IBM公司在一项CIO研究报告中指出,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是CIO的重要角色(IBM,2005)[49]。信息化领导者研究的重心是领导者在信息化时代的角色、职责、能力与知识结构等内容,由于经典领导学研究者较少把信息化作为领导者的特定情境进行研究,因此关于信息化领导者的研究成果也很少,而作为信息化的直接产物,职业信息化领导者即CIO研究却受到了信息化领域的追捧,因此研究成果很多。

信息化时代的被领导者和利益相关者是信息化领导力关注的另一个核心。虽然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都是信息化领导力体系中的因变量,但因应信息化情境而改变的被领导者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影响信息化领导者的自变量。南加州大学领导力学院的主席兼执行总裁Conger认为,当代的被领导者不愿意轻易接受组织权威,对组织的忠诚度低,具有很强的意志和工作意愿,希望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点,希望接受贤明的、团队型和劝说型的、并带来真正归属感的领导者(Conger,1997)[50]。Drucker在谈到21世纪管理的新范式时,也谈到了下属的变化,他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或者末期,“大多数下属要么什么技能也没有,要么只掌握初级的技能,组织要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而今天,下属逐渐成为“知识工作者”,他们比老板更了解他们的工作,他们具有生产资料-知识,流动性强(Drucker,1999)[51]。Annunzio在其著作eleadership中用很多篇幅探讨了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美国X代人(1960年代早期到1970年代末期出生的人),这代人自信、独立,确信自己是个人成功的关键,并具有以下个性特征:(1)精力充沛,急于求成,希望发挥影响;(2)希望工作被认可并得到个性化报酬;(3)喜欢挑战,追求自我实现;(4)渴望成长和学习;(5)希望有机会和优秀人士一起工作;(6)渴望工作的激情,希望能够无拘束地工作(Annunzio,2001)[52]。此外还有很多信息化论著讨论了信息化工作者特别是信息技术工作者的特点。被领导者和领导者都是信息化领导力体系中的能动因素,都必然要应对信息化情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同时,被领导者和领导者还要互相适应和调整,这些都是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信息化情境及其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也是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重要内容,事实上,绝大多数信息化领导力论著都会涉及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Kahai等持续研究了电子环境中的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在1997年的一篇论文中,他们探讨了电子会议系统环境中参与型领导风格与指

信息资源管理

导型领导风格的效果,结果显示,参与型领导风格能够促进更多的建议、批评和支持性意见(Kahai,1997)[53];而在2004年的一篇文献中,他们探讨了电子群组中参与型领导风格与指导型领导风格的效果,结果发现,参与型和指导型二者都与绩效正相关(Kahaietal.,2004)[54]。Sosik,AvolioandKahai(1997)[55]则研究了群件支持系统中(GSS)的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他们发现,在GSS环境中变革型领导导致的群体效果比交易型领导要好,但领导风格的效果也与任务性质有关,在匿名的情形下,变革型领导导致的群体效果与交易型领导导致的群体效果的对比度在头脑风暴阶段减弱,但在报告形成阶段增强。Hoyt等人的研究也认为,在信息化环境中变革型领导比交易型领导的绩效水平更高(Hoytetal.,2003)[56]。哈佛大学的领导学教授Kotter在《变革领导》一书中也分析了领导者与情境的关系,他认为,任何组织的领导者都需要面对技术和人口的驱动力,要平衡短期绩效和长期愿景,要建立相关利益者联盟和创建远景,“伟大的领导者最为显著的特质是渴求学习。能将自己置于舒适区域之外并继续承担风险。对被领导者和他们的想法保持开放态度,并经常受难以企及的目标驱使”(Kotter,2005)[57]。信息化领导力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核心内容,目前很少有学者系统和全面地研究这些要素及其结构,已有的论文大都是在一个特定的信息化情境中考察领导行为及其效果,无法形成完整的信息化领导力理论。

结合上述研究,引入信息化领导过程,本文认为,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信息化领导情境研究;(2)信息化领导者及其行为研究;(3)信息化时代的被领导者和利益相关者研究;(4)信息化领导情境、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信息化领导力的主要研究内容本身规定了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范围。

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框架

信息化领导力研究范围明确了研究内容,但没有指明研究的路径和重点。美国领导学家哈格斯(RLHughes)、吉纳特(RCGinnett)和柯菲(GJCurphy)在《领导学》中提出了一个由领导者、追随者及其所处情境所组成的领导研究模型(见图1)(哈格斯、吉纳特和柯菲,2004)[58],从该模型中可以看出,领导是领导者、追随者及其所处情境的交集,是这三个因素互动的产物,也是领导学研究的核心。

哈格斯、吉纳特和柯菲的领导研究模型对信息化领导力研究具有重要启示,基于图1的领导框架,结合本文所总结的信息化领导力研究内容,可以初步形成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框架(见图2)。在信息化领导力研究框架中,信息化领导情境是自变量,从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社会已经逐步走向信息社会,各类领导者面临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环境都已经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还需要从领导学的角度系统总结和研究;信息化时代的领导者是因变量,信息化领导者不仅要因应信息化情境而发生变化,而且还要因应被领导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变化而变化。对于领导者而言,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领导思维、领导行为、领导语言、领导能力、领导知识、领导关系、领导绩效等诸多方面都要更新或变革,信息化也模糊了被领导者的界限,领导者不仅要影响组织内部的人员,还要有效影响关联组织的人员;信息化时代的被领导者也是因变量,被领导者不仅要顺应信息化情境的变化,而且还要适应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化领导者的要求和期望,信息化改变了被领导者的价值观、权限、行为、思维方式、组合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主动适应改变的被领导者将对领导者产生更大的影响;信息化情境对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影响、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相互影响及其对领导情境的反作用、信息化情境和被领导者对领导者领导力的影响、领导者的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制定和实现过程的影响等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信息化进程已经根本性地改变了领导情境,领导情境的变化又深刻影响了被领导者,而领导情境和被领导者的变化必然影响领导者,这些因素之间的变化如何刻画?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影响和相互影响的?领导者如何因应这些变化来重塑自己的领导力并带领组织在信息化情境中持续取得成功?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系统研究,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建立一种新的领导力理论体系——

—信息化领导力理论。

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重点与突破点从全球研究现状看,信息化领导力研究还未纳入传统领导学研究的主流体系,更多的研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人员自发开展的。深入分析,领导学者也好,领导者也好,大都还没有认识到领导力面临着范式转换,没有认识到信息化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工业化时代的领导力。对于转型中的各类组织而言,这种认识上的滞后会严重影响他们在信息化时代的生存与发展。

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工作者对领导者和领导力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组织的领导力等方面,这是一种狭义的认识。就形成与发展而言,信息化领导力确实与信息技术有直接的关联,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时代的领导实践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信息技术并不是影响信息化领导力的唯一重要因素,甚至不是最关键的因素,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改变的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以及信息和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重要性的显著提升,才是影响信息化领导力的最关键因素。

从研究的切入点看,目前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主要是从信息技术对领导者的领导行为的影响出发进行研究的,这种研究路径的选择最直接和简便,但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信息化领导力本身是针对工业化领导力而言的,最好的切入点是比较分析信息化领导力与工业化领导力和农业领导力异同点,在已有领导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提炼信息化领导力的关键假设,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和形成信息化领导力的理论体系,推进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南京市行政学院课题组.信息网络化时代的领导观.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4):37-40

[2]Avolio,B.J.,Kahai,S.andDodge,G.E..E-leadership:Implicationsfor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LeadershipQuarterly,2001(4):615-668

[3]克洛克,戈德史密斯.管理的终结.中信出版社,2004

[4]PulleyML,SessaV.andMalloyM..E-leadership:ATwo-ProngedIdea.http://www.astd.org.2002

[5]Avolio,B.J.,Kahai,S.andDodge,G.E..E-leadership:Implicationsfor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LeadershipQuarterly,2001(4):615-668

[6]GurrDM..E-leadership.http://m05.cgpublisher.com/proposals/338/index_html;2005

[7]PulleyML,SessaV.andMalloyM..E-leadership:ATwo-ProngedIdea.http://www.astd.org;2002

[8]PulleyML,McCarthyJ.andTaylorS..E-leadershipintheNetworkedEconomy.LeadershipinAction,2000(3)

[9]Shamir,B..Leadershipinboundarylessorganizations:Disposableorindisposable.HebrewUniversity,1997

[10]Avolio,B.J.,Kahai,S.andDodge,G.E..E-leadership:Implicationsfor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LeadershipQuarterly,2001(4):615-668

[11]QuayleM..E-commerce:thechallengeforUKSMEsinthetwenty-firstcentury.InternationalJournalofOperation&ProductionManagement,2002(9-10):1148-1161

[12]ShulmanR..InsearchofE-leadership.SupermarketBusiness,2001(Oct):21-22

[13]南京市行政学院课题组.信息网络化时代的领导观.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4):37-40

信息资源管理

[14]姜奇平.从信息化500强成功路看领导力(2005).http://nj.enet.com.cn

[15]MalakarD..VisionaryE-leadership.(2000)http://leadership.wharton.upenn.edu

[16]RaffoniM..RethinkingE-leadership.HarvardManagementUpdate,2001(6)

[16]AnnunzioS.andJulieL..eLeadership:ProvenTechniquesforCreatinganEnvironmentofSpeedandFlexibilityintheDigitalE-

conomy.FreePress,2001

[18]Mills,Q..E-leadership:guidingyourbusinesstosuccess.PrenticeHall,2001

[19]KahaiS,etal.EffectsofLeadershipStylesandProblemStructureonWorkGroupProcessandOutcomesinanElectronicMeet-

ingSystemEnvironment.PersonalPsychology,1997,50,12-146

[19]LamSSV..Theeffectsofgroupdecisionsupportongroupcommunicationanddecisionquality.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

tionSystems,1997,13,193-215

[21]EarlMJandFeenyDF..IsYourCIOAddingValue.In:GalliersRDandBeatsWRJ.InformationTechnologyandOrganiza-

tionalTransformation:Innovationforthe21stCenturyOrganization.Chichester:JohnWiley&Sons,1998

[22]RawatR..Myth1:CIOMustBeaTechnologyWhiz.DMReview,2005(Jan):11-12

[23]HawkinsBLandOblingerDG..TheMythaboutCIOs.EDUCAUSEReview,2004(1)

[24]PotterRE..HowCIOsManageTheirSuperiors'Expectations.AssociationforComputingMachinery.Communicationsofthe

ACM,2003(8)

[25]Gartner.Gartnerpredicts"zero-budget"CIO.InformationManagementJournal,2002(4):8

[26]ArmstrongCPandSambamurthyV..InformationTechnologyAssimilationinFirms:TheInfluenceofSeniorLeadershipandIT

Infrastructures.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1999(4):304-327

[27]MarucaRF..AreCIO'sObsolete?HarvardBusinessReview,2000(2):55-62

[28]PetersonR..Craf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Governance.InformationSystemsManagement,2004(4):7-22

[29]霍国庆.信息主管的角色、

职责与素质.图书情报工作,2000(1)[30]霍国庆.企业战略信息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1]霍国庆等.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理论与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2]贾凯.积极行动,稳妥推进———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高新民先生谈我国CIO机制建立.金融电子化,2003(5)[33]施友连.数字福建需要建立和推行信息主管制度.福建经济,2003(10)

[34]贯能公司.信息化领导力培训项目(2004).http://www.k-force.com.cn

[35]Avolio,B.J.,Kahai,S.andDodge,G.E..E-leadership:Implicationsfor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LeadershipQuarterly,

2001(4):615-668

[36]AnnunzioSandJulieL..E-Leadership:ProvenTechniquesforCreatinganEnvironmentofSpeedandFlexibilityintheDigital

Economy.FreePress,2001

[37]

Burke,R.,E-leadership..http://www.metafuture.org/articlesbycolleagues/RobertBurke/eleadership.htm,2001[38]

苗建民,霍国庆.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领导科学,No.9,2006[39]

PulleyML,McCarthyJ.andTaylorS..E-leadershipintheNetworkedEconomy.LeadershipinAction,2000(3)[40]Bridges,W..leadingthede-jobbedorganization,theleaderofthefuture,Newvisions,strategies,andpracticesforthenextera,

editedbyFrancesHesselbein,MarshallGoldsmith,andRichardBeckhard.SanFrancisco:Jossey-Bass.1996

[41]QuinnMills.E-leadership:guidingyourbusinesstosuccess.PrenticeHall,2001

[42]MichaelKay.ChangeontheRun:Competingthroughe-leadership.JohnWiley&SonsCanada,LTD.2000

[43]PrahaladC.K.Theworkofnewagemanagersintheemergingcompetitivelandscape:Theorganizationofthefuture,editedby

FrancesHesselbein,MarshallGoldsmith,andRichardBeckhard.SanFrancisco:Jossey-Bass,1997

[44]Grenier,R.andMetes,G..GoingVirtual.UpperSaddleRiver,N.J.PrnticeHallPTR.1995

[45]Andrews,P.andT.Carlson."TheCIOistheCEOoftheFuture."CIOConference(1997),http://www.cio.com/confrence/cds/

sld018.htm

[46]霍国庆.信息主管的角色、

职责与素质.图书情报工作,2000(1)[47]Gottschalk,D.."TheChangingRolesofITLeaders,"inR.Papp,StrategicInformationTechnology:OpportunitiesforCompetitive

Advantage,IdeaGroupPublishing,2001

[48]HarveyG.Enns,SidL.HuffandBrianR.Golden.CIOinfluencebehaviors:theimpactoftechnicalbackground.Information

andManagement,40(2003),467-485信息资源管理

下转第24页

[49]IBM.CIOLeadershipResearch:TheMiraculousBalancingAct,CIOLeadershipResearch(2005),https://www-8.ibm.com/ser-

vices/au/strategy/success/ciosurvey.html

[50]CongerJ.A..HowGenerationalShiftsWillTransformOrganizationalLife:Theorganizationofthefuture,editedbyFrancesHes-

selbein,MarshallGoldsmith,andRichardBeckhard.SanFrancisco:Jossey-Bass,1997

[51]Drucker,P.F..ManagementChanllengesforthe21stCentury.BigAppleTuttle-MoriAgency,Inc.1999

[52]AnnunzioSandJulieL..E-Leadership:ProvenTechniquesforCreatinganEnvironmentofSpeedandFlexibilityintheDigital

Economy.FreePress,2001

[53]Kahai,S.S.,Sosik,J.J.andAvolio,B.J..Effectsofleadershipstyleandproblemstructureonworkgroupprocessandoutcomesin

anelectronicmeetingsystemenvironment.PeronnelPsychology,1997,50,121-146

[54]Kahai,S.S.,Sosik,J.L.andAvolioB.J.."TheEffectsofParticipativeandDirectiveLeadershipinElectronicGroups,"Group&

OrganizationalManagement,vol.29:67-105,2004

[55]Sosik,J.J.,Avolio,B.J.andKahai,S.S..Effectsofleadershipstyleandanonymityandgrouppotencyandeffectivenessinagroup

decisionsupportsystemenvironment.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97,82,89-103

[56]HoytC.L.andBlascovich,J..TransformationalandTransactionalLeadershipinVirtualandPhysicalEnvironments.SmallGroup

Research,vol.34:678-715,Dec,2003

[57]Kotter,J.P..LeadingChange.LeadershipExcellence,Vol.22.Iss.11;Nov,2005

[58]理查德?哈格斯,罗伯特?吉纳特和戈登?柯菲.领导学———

在经验积累中提升领导力(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Eckbo,B.E.andMasulis,R.W.Seasonedequityofferings.In:Jarrow,R.,Maksimoric,V.,Ziemba,W.T.(Eds.),Finance.Elsevier,

Amsterdam,1995:1017-1067

[4]Abhyankar,A.andDunning,A.Wealtheffectsofconvertiblebondandconvertiblepreferenceshareissues:Anempiricalanalysis

oftheUKmarket.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9.23:1043-1065

[5]Burlacu,R.NewEvidenceonthePeckingOrderHypothesis:theCaseofFrenchConvertibleBonds.JournalofMultinational

FinancialManagement1,2000,10:439-459

[6]ManuelA.andMartinF.,RalfS..NewEvidenceontheAnnouncementEffectofConvertibleandExchangeableBonds.Working

Paper,2004

[7]Rose,N.L.andShepard,A..FirmdiversificationandCEOcompensation:Managerialabilityorexecutiveentrenchment?Rand

JournalofEconomics,1997,28:489-514

[8]Myers,S.C.andN.S.Majluf.Corporatefinancingandinvestmentdecisionswhenfirmshaveinformationthatinvestorsdonothave.

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4,13,187-221

[9]Miller,M.andRock,K..Dividendpolicyunderasymmetricinformation.JournalofFinance,1985,40:1031-1051

[10]Stover,R.D.andG.J.Alexander.Theimpactofpreemptiverightsonprimarymarketforconvertibledebt.JournalofEconomics

andBusiness,1978,30:177-181

[11]Dann,L.andMikkelson,W.H..Convertibledebtissuance,capitalstructurechangeandfinancing-relatedinformation:Somenew

evidenc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4,13:157-186

[12]Kang,J.K.andStulz,R.M..HowdifferentisJapanesecorporatefinance?Aninvestigationoftheinformationcontentofnew

securityissues.ReviewofFinancialStudies,1996,9:109-139

[13]Shao-ChiChang,Sheng-SyanChenandYichenLiu.Whyfirmsuseconvertibles:Afurthertestofthesequential-financing

hypothesis.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4,28:1163-1183

[14]FransdeRoonandChrisVeld.Announcementeffectsofconvertiblebondloansandwarrant-bondloans:Anempiricalanalysis

fortheDutchmarket.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98,22:1481±

1506[15]郭昕炜.可转债融资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及其实证分析.http://market1p5w1net/p5w/re2port/,2001

[16]何佳,朱宏,晖曹敏.哪类上市公司偏好发行可转债.www.e521.com,2004

[17]王慧煜,夏新平.发行可转换债券对公司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2):106-

109

[18]

田柯,劳兰.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的财富效应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04,(6):9-11[19]袁显平,柯大钢.事件研究方法及其在金融经济研究中的应用.统计研究,2006,180(10):31-35

金融管理

上接第38页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质量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综述 学生: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搞好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本文拟对质量管理的涵义、发展历程及动向进行论述。同时,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管理改进新趋势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改进新趋势。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ends Student:XX Tutor:XX Abstract: Do a good job in quality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imag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 enterprise. Based on amounts of former work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 some main issues about the mean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have a summary of 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suggestion of some futur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 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Development history;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引言:飞利浦电器公司总裁蒂默宣称:质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反映了质量与社会、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质量已成为了效率、完美、合理和进步的同义词,“生活质量”的提出把质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为了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人类对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质量管理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且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由于人类质量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了质量管理新的发展。本文将探讨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趋势,通过综述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分析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通过比较目前各学者的研究,深入探讨未来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初步提出质量管理今后发展应克服的问题及建议。 1.质量管理发展理论回顾 1.1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公司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先后形成了事后质量检验、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前质量预防等方法,也出现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手段。质量管理的发展持续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效率,极大地丰富了产品市场,更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

浅谈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浅谈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摘要:本文阐明作者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概念、内容的看法,并从校长自身修炼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培训考核两个方面探讨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途径。 关键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 在刚刚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则是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什么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每一位校长应该清楚的两个问题。 一、什么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1.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定义 领导本来是一个管理领域的概念,关于领导、领导力,不同的学术流派有不同的研究,出现过诸多定义。笔者比较认同的领导定义为:领导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领导者影响、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在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下实现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的社会活动过程。领导力应被理解为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和智慧。 相应的,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或校级领导团队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规划、建设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并影响、引领全校师生共同实现这个愿景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综合影响力和领导气质。 2.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容 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是近几年教育技术学的热点问题之一,“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研究”被定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两届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北京电教馆的潘克明教授,谈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三力”:“洞察力、管理力、指导力”;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曾提到“信息化教育领导力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 我国于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4个维度规定了校长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至少应包括如下8方面的内容:学校信

详解卓越女性领导力的发展之道

详解卓越女性领导力的发展之道 中国女企业家是职业卓越女性领导的重要群体,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卓越女性领导教育程度提高,中国女企业家群体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她们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 据中国女企业家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女企业家约占企业家总数的20%,其中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女企业家占总数的40%以上,她们领导的中小型企业盈利面在97%以上,销售收入在1个亿以上的企业已占到13%左右,并已有近50%的女企业家走向国际化发展之路。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女企业家接近80%,年龄在30至50岁的女企业家占到总数的76%. 田雨筠(资深管理模型专家,中国管理实战实力派代表人物;天下伐谋高级合伙人,通用管理学院院长.) 田雨筠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学历。具有20年管理实战,30年企业管理研究经历。在IT、金融、投资、教育、机械、汽车、医疗、房地产、贸易、国防军工、HR研究、文化传播等多个行业领域(含世界500强企业,集团公司,上市公司)中担任企业中高层以上管理者。 田老师做事低调、务实、谦虚;擅长管理模型教学和实战现场互动;案例深刻、生动、解惑.。田老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模型、人力资源、管理运营、职业规划、思维训练。 为了让人们发掘自己的卓越性,并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生活而提供支持的教练式领导力,才是当今社会卓越女性领导领导者最需要的领导力。领导特质就是基于普通素质、又按领导角色的特点和要求而形成或具备的、专门适合于履行领导职能职责或者从事领导活动的个体特征。换言之,领导特质就是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胜任并履行特定领导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领导影响和领导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领导者个人借以生存、工作、发展和做出贡献的内在条件和特殊本领。 卓越女性领导领导者所拥有的独特的细腻同温柔,往往令她们在管理实践中大放异彩。另外的一些调查也证明“卓越女性领导管理者的协调能力比较好,更注重体察员工的心理需求。并且卓越女性领导做事认真、细心,稳定性强。”卓越女性领导管理者的韧性较强,在逆境中表现坚强。卓越女性领导善于沟通,比较容易说服别人。并且卓越女性领导处事细腻,决策慎重,企业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这些都是成功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成长和社会转型,组织中关于领导的观念和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体的潮流是从英雄主义的领导逐步转变为平民化的领导;由专权、复杂型的领导逐步转变为简约化的领导;由强权、刚性的领导逐步转变为柔性化的领导;由少数人的领导逐步转变为人本主义的“自我领导”;由显性化领导走向隐形化领导。与之相适应,组织对领导风格的性别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卓越女性领导性别取向所代表的柔性领导风格更加适合组织发展的需要。女企业家和卓越女性领导经理人在敏感程度、投入程度和其他一些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所具有的柔性化技巧,会使组织表现出更具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对组织内员工来说,女企业家和卓越女性领导经理人实施的柔性化行为管理机制也降低了因行为效果不确定所带来的收益风险。 传统的领导观念对卓越女性领导存有刻板印象,认为卓越女性领导比较人际关系取向、

浅谈教育信息化及其意义

浅谈教育信息化及其意义 近年来,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教育部推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各地蓬勃发展、如火如荼的教育信息化热潮,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理解,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对更好地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某一系统、某一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对该系统、该领域中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所进行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我们称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信息技术。因此,对某一系统、领域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构成该系统、该领域的基本要素,并在该系统、该领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活动的总称。 信息化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将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构成要素。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系统进行信息化分析,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另一层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系统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对系统深入地信息分析,就不可实现信息技术在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具体内容主要是: 1.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 教育信息化环境是指用于学习的环境,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环境。教育信息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CAI教室、网络教室、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援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及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全球领导力文献综述与分析讲课讲稿

全球领导力文献综述与分析 2014年02月25日17:53 来源:《领导科学》(郑州)2012年11(中)期作者:李云飞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作者简介】李云飞,天津商业大学F2U合作学院。 一、全球领导力的定义 全球领导力在世界范围内是个热门话题,同传统的领导力一样,始终没有一个被所有人认可的定义。研究全球领导力的专家学者根据各自的经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最初全球领导力的概念是借鉴进而延伸传统的国内领导力而来的(Yeung and Ready,1995),但是学者们很快意识到由于全球竞争的不定性和多种压力,全球领导力远比国内领导力复杂,这种不定性和压力增加了领导者的工作范围(Weber,1998)。Adler(2001)阐明了这个问题:“全球领导力不同于国内领导力,它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指领导者在本国特定的领导风格的有效性,也不是比较不同国家的不同领导方式……” 有些学者是从跨文化视角定义全球领导力的。Dorfman(2003)将全球领导力定义为一种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局限于全球化事物,也不局限于个人及其知识、技能和能力,也不局限于组织中的CEO。Carey等(2004)提出,全球领导力能够跨越地理和文化的边界以激发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促进合作的决策、适应全球变化浪潮、激励和授权多样化的员工队伍。 Mendenhall(2011)对全球领导者和领导力做了广义的界定:全球领导者是指那些通过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有效沟通而在组织中产生重大正量改变,在跨界利益相关者、外部权力机构的不同来源,以及在当时复杂的地理和文化条件下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程序的领导者。 基于以上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全球领导力概念的核心就是多元化,包括文化、人力资源、地理等。不同范畴的多样化增加了领导力环境的复杂性,因此,有效性成为全球领导力的终极目标。 二、研究历史回顾 领导力的研究在国际上可以追溯到1900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1900年至1940年期间,领导力研究致力于挖掘领导者独特的素质,最有代表性的是伟人理论,这个理论强调领袖是天生的,而不是制造的。根据Toyne和Nigh(1997)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商务的出现促使学者着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领导力以及不同文化对领导力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并非当时国际商务研究的主流。 20世纪60年代,有些研究商业管理的学者开始关注管理跨国公司的相关问题,他们的研究促使人们对民族文化本质以及这些文化本质的不同对管理不同国家员工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研究量规被称作“比较管理”。这些学者把人类学文化框架扩展至商业应用领域,起到了开创性作用(Redding 1997;Schollhammer 1969)。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特制订《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领导力标准》)。 一、基本理念 (一)引领发展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要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步伐。 (二)协同创新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组织者。要深入了解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努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要加强与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沟通,达成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共识。要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高新企业等合作,寻求多方面资源支持,推进学校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素养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践行者。要遵守国家相关信息

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利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要求

三、实施建议 《领导力标准》是中小学校长信息化时代履行工作职责的准则,是各地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园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可参照执行。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领导力标准》作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建立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为实现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鉴于地区差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该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实施意见。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校长培养培训机构要将《领导力标准》作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据。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心得体会

如何提升个人在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力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这样一个新背景下,作为学校领导必须具备信息化领导力。学校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是在信息化环境中,学校领导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影响力和领导气质。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成功与否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想加强信息化领导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学校应当系统规划、有序行动。 第一,应当全面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并进而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是密切相关、互为促进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实践创新的具体体现。 第二,应当了解信息化教学在课堂实现的基本模式,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以教学方式的改革为基础,认识到高价值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要确保体现技术的有效整合。 第三,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创设以“学”为中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校、社区、家庭紧密联合,开展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评价与家庭学校互动,将社会信息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转化为教师、学生的行为和基本素养。 第四,要关注教师信息化的专业成长。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的教育技术能力。关注信息化教育环境与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与校园文化之间取得协调和共同促进发展,以取得信息化投入的最佳效益。 第五,要从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应用队伍、课程改革、教学应用、规章制度等进行系统设计,有效地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真正具备教育信息化的领导能力。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是学校工作的掌舵者,学校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和使用水

平,取决于校长及中层领导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学校的引领作用是关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校领导的认识层次决定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学校的信息化的制度的制定符合教学规律,要贴近教学实际,符合教师的工作需求,才能够被教师认可,才能有效地得到执行,因此学校有关信息化方面制度建设和激励机制的的健全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要从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方面为教师的使用提供便利,解决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校专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学习和教师的专业培训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需求,确保优质资源能为教师正常教学所用,能为学生平等地共享。 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还有待于继续加强学习、领会体悟,但通过这次培训,信息化这股扑面而来的教育清风,使我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做一名教育信息化的积极践行者,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她时代的女性领导力发展

她时代的女性领导力发展 2012年07月24日10:32 来源:《培训》2012年第7期作者:顾邦友申小玉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5 “她时代”的女性领导力发展。女性领导力发展现状如何?阻碍女性晋升管理层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培养女性领导人才,并帮助她们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当今全球成长最快、最猛的力量是什么? “不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而是另一个群体——女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领导行为实验中心主任、米其林领导力和人力资源管理教席教授李秀娟博士如是说。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与亚洲协会联合发布的《上升到顶端:亚太地区女性领导力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亚洲协会会长丁文嘉(Vishakha N. Desai)在报告中就指出:“亚洲已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而女性力量也在崛起。在过去三十年里,其他任何领域都没有像她们一样发展得如此之快。” 不过,尽管女性在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在高层领导岗位上,她们仍然落后于男性。 那么,女性领导力的发展现状如何?阻碍女性晋升管理层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培养女性领导人才,并帮助她们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素描:全球与中国的女性领导力现状 《上升到顶端》报告中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女性董事群体主要集中在特定领域。若以至少拥有3名女董事为评估标准,媒体(19.8%)、保险(18.3%)、银行(17%)、零售(16.7%)是女性董事占比最高的几个领域,汽车与配件(3.8%)、化工(3.8%)、工业产品与服务(3.9%)等领域最低。在亚太地区的公司董事会中,中国的女性董事比例为8.5%;澳大利亚最高,约10%;日本最低,仅为0.9%(见图表1)。 尽管男女不平等的差距正在缩小,但职场“渗漏管”问题依然存在——面对从中级管理层向高级管理层晋升的选择时,很多职业女性主动放弃升迁,以免在社会上显得过于强势。日本女性退出中高层竞选的比例最高,超过70%,中国大陆次之,约为53%(见图表2)。

信息化教育概述

第一章信息化教育概述 学习目标: 1、名词解释: 信息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 ①现代教育思想。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是6 种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情商为主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 ②现代教育理论。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是4种 学习理论和4种教学理论。 4种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折中主义学习理论(罗伯特.加涅) 4种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就是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可分为物化形态的(硬技术)和智能形态的(软技术)两类。在教育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三种:①现代媒体技术②现代媒传技术③教学系统设计技术 信息素养: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信息能力主要有8种: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能力。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教育信息、教育媒体、教育人员、教育环境等。在信息化教育中,需要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最主要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和现代教学资源。 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育方式:为了满足受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如:学校教育、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夜校教育、成人高考、自考等。 2、 比较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技术教育的异同。 ① 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是同一件事情---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称谓。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 ② 信息化教育与电化教育

2019年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心得

2017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心得 2017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心得 西塘小学冯敏 2017年10月23——10月28日,我和全市各学校的校长、管理干部们一起参加国培计划---《2017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在众多教育者中,我庆幸能成为这70名学员中的一员,接受这样一次及时的,有高度的,有深度的培训。 这次培训既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这次培训中我不仅认识了株洲地区的各教育专家,同仁,也结识一群新朋友。感谢!感谢市教培中的领导、专家给我们安排了一场期盼已久的培训,感谢十三中、文化路小学,枫叶中学。

程科长再给我们做培训,个人公众号的建立以及思维导图的使用。每个学校如果都有一个自己的公众号,每天把学校的消息进行推送,跟利于促进家长及外界对学校的了解。 正如讲座中所说:未来课堂能够很好地进行人机互动、教师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从而达到学生、老师一起进步的教学目的。对于教学来说,真正的智慧性,只能来自于人,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出的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思辨性启迪。智慧的课堂是思维的课堂、情感的课堂和生活化的课堂。通过上课能让学生幸福地学习,并得到智慧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 “未来已至,大势所趋”无论结局是忧是喜,我们都无力阻挡

新时代女性领导力拓展:概念,维度及提升策略【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新时代女性领导力拓展:概念,维度及提升策略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研究意义 有句话说得好--“展望未来,推动摇篮的一双手一定能够推动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解放,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其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政治,企业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领导者。在中国商业史上,“她力量”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汹涌澎湃的存在。30年前,伍淑清和她创立的航空食品开启了国内合资企业的先河。10年来,谢企华以掌门的身份叱咤钢铁业,并成为《中国企业家》惟一登上“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排行榜的女性企业家。而中国几个千亿级企业背后,更活跃着“铁娘子”身影。 2009年,2010年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相继推出两届“年度商界木兰”,把聚光灯打在这些女性企业家和女性领导者身上,她们的积极,热情,坚韧,稳健、锋利,强悍、活力,魅力以及她们所独有的女性领导魅力,让人惊叹连连。 2.预期目标 学术界在高度关注领导力的同时,尤其关注中国新时代女性领导力。本文以新时代女性领导力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对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概念,特质,发展优势和发展障碍以及提升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本文综合运用女性心理学,社会科学,领导科学,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多学科多领域,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出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概念,较男性领导其所独有的发展优势;结合现实社会,从女性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三方面入手,探究限制女性领导者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从而深入探究中国女性领导者该如何突破“玻璃天花板”,全面提升女性领导力,成为独具魅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新时代女性领导者。有句话说得好:“成功是别人对你事业的认知,幸福是自己对生活的感知”。“真正的女性领导者要有魄力、能力、潜力,要有求知欲和上进心,不断完善自己”。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男女性格和领导方式差异的研究 在(Schein,1973)和(Schein,1975)的男女性格特征调查中显示,一些被认为是中层经理的性格特征里,大多与一般男性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因而,相比于我们对女性的行为期望而言,我们对男性行为期望更类似于我们对领导者的行为期望。 女性角色与人们对领导认知之间的矛盾带来描述性和说明性偏见(Burgess和Borgida,1999,Eagly和Karau,2002;Heilman,2001):描述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角色与领导力模式之间缺乏匹配,由此推导出,女性不具备基本的领导素质去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而说明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运用了男性化的领导力模式,违背了社会对她的性别角色期望。而Eagly和Karau(2002)提出“角色一致”理论,

关于女性领导力的研究综述

文学院1208班何习文011210018 关于女性领导力的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学者和管理者们对于女性的认识逐渐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始深刻思考女性在领导和管理领域发挥着的越来越重要和不可忽视的作用。过去那些看似不合适领导岗位的女性性和格特质开始成为人们对新的领导者的要求和期待。本文旨在通过理论总结,评述国内外女性领导研究进展。为更好的研究女性领导力做准备。 【关键词】女性领导力 一、男女性格和领导方式差异的研究 在女性格特征调查中显示,一些被认为是中层经理的性格特征里,大多与一般男性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因而,相比于我们对女性的行为期望而言,对男性的期望更类似于我们对领导者的行为期望。 女性角色与人们对领导力模式之间的矛盾带来描述性和说明性偏见:描述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角色与领导者的角色,而说明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运用了男性的化的领导力模式,违背了社会对她的性别角色期望。而Eagly和Karau提出“角色一致”理论,详细解释女性的性别角色与领导力角色之间的矛盾。认为男性特征更多表现为代理性格,女性则表现为社团性格。 Scott和Brown研究发现当女性领导者展现代理角色,而男性领导者展现社团角色时,参与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这说明了参与者不希望出现性别角色不一致的现象。在国内,宇长春以政府部门为例,通过实证的方式。解释两性领导风格存在差异的观点。屠立霞也发现男性企业家更偏向任务导向型,自主、独立、竞争;而女性更偏向社会导向型,注重人际交流、相互依存、合作共事等。 对两性领导风格和行为的差异性问题,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如Ep—stein、Mats Alvesson等,他们认为用性别差异来解释领导风格的差异是缺少理论依据的。所以,对两性领导风格的差异性是否存在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或许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或者是不同的行业组织中得出的结果可能也是不同的。 二、女性领导的优势研究 早在1990年,Helgesen就提出了女性领导风格学说,认为女性领导关注沟通、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集体的成功。Judy B.Rosener在这之后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支持了Helgesen的观点。她提出男性多采用交易式的领导模式,并且倾向于使用组织所赋予的职位权力。而女性则更多采用变革式的领导方式。她更喜欢为组织设计一个更加具有包容性的目标,让下属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

浅谈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浅谈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祁阳县肖家镇肖家完全小学陈彩霞 摘要:互联网——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事业中,相应的对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就当前我国信息化领导力现状来看,整体水平偏低,特别是农村小学。而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其信息化领导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所以说信息时代提升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结合本校实际,就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校长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一、转变理念,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校长是信息化工程的带头人,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校长必须转变陈旧思想观念,要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文化和背景;要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要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与战略部署;要基本掌握跟信息化有关的法律和规范;要充分考虑到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发展方向及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二、加强学习,掌握基本信息化技能。校长应该顺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推进信息化校园校长应有针对性地的充实自我:最起码要掌握信息的获取、挑选和传输的一般能力。这其一包括利用网络搜索资料、下载整理和使用邮箱等能力;其二是信息处理、保存和应用能力,例如懂得如何下载自己需要的材料,并懂得如何制作使用像PPT等简单基本的软件;其三是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即能够

使用一般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以及为新发现的安全漏洞打全补丁的意识;其四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三、组织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从头从快从优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教育信息化转变教师的观念是首要任务。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理论学习等各种途径,强化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使老师认识到: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不再是单一的课本,而是集声音、图象、动画等为一体的信息,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次,加强全员教师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主要培训对日常教学及其办公管理的一般技术的应用操作,逐渐由易到难。对于年龄大的教师,接受起来比较慢,且易遗忘,可以以“青”带“老”一对一辅导。鼓励老师自学、交流、探讨,务必使各位老师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技术的帮助。 四、建章立制,科学规划。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能够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创新和完善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信息化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1、建好学校网站。学校网站是对外宣传学校办学情况,对内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是学校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其宗旨是“宣传学校、家校互联,服务师生、资源共享”。网站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校园网“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作用,展示我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领导力研究综述

领导力研究综述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企业组织中领导力研究综述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事。有效领导力能够在社会和组织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及期望,并能够修正追随者对目标的理解和看法。据统计,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领导过程大约占到整个组织工作的 45%,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领导力的研究使组织系统评估和领导力特质培养成为可能,展现了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 大量的学术专着和杂志对领导力相关课题进行了讨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出版社出版并销售的关于领导学和领导力的书,种类达几百种,各种组织都在期盼有效的领导力,期望能够引导组织走出困境。企业组织领导力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 20 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本文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领导力理论的应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 领导力(leadership)是 20 世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领导特质(leader’s traits/virtues)的研究(Ali, 2001)。国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研究的文献很多,截至 2002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 10000 篇(Yukl, 2002),并以每年不低于 2000 的数量增加(Alex,2005);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兴趣起始于2000 年,并成为MBA 和培训机构的热门课程。然而迄今为止,对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模式,甚至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 对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各领域的学者们纷纷提出独特的看法,以至于目前为止领导力的概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Bennis 和 Nanus(1985)从 20 世纪人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关于领导力的 350 多个概念。下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下列举。 表1-1 对领导力(leadership)的不同定义

从《史蒂夫乔布斯传》看乔布斯管理风格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从《史蒂夫乔布斯传》看乔布斯管理风格 学生姓名:李志伟 专业:应用心理学 指导教师:汪瑜 年月日

文献综述 1.概念的界定 1.1管理能力的定义 关于管理能力的定义,主要有强调管理能力形成过程和强调管理能力结果两个层面的含义。强调管理能力形成过程层面的主要有:我国学者黄宝强在其《创新概论》中将管理能力定义为:“人在创新活动中体现出的总体活动能力。管理能力是人在提出新思想、制定新战略、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推出新产品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中所展现的创新素质水平。’中国学者陶学忠在其《管理能力培育》中将管理能力定义为“管理能力是人们应用发明成果开展变革活动的能力,这个变革活动是指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这里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可以是对某些发明产生商业化应用新思想及新事物。也可以是根据社会实际产生的发明创造的设想及其发明创造以及进一步实施的商业化运作的活动能力。 1.2对领导力的理解 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关乎企业的兴衰存亡,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企业经济。一般来说,“领导力(Leadership)可以被形容为一系列行为的组合,这些行为将会激励人们跟随领导要去的地方,而不是简单的服从。”那么,到底领导力是什么呢?在更多的时候,真正的领导力应以获得的追随者的能力来衡量,即获得追随者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领导力。最后都要归结到获得追随者的能力,如果没有追随者,就谈不上什么领导,更谈不上领导力的发挥了。一般来说,获得的追随者愈多,领导力就愈大。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乔布斯作为美国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办人和前执行总裁,他不只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出色、全面的管理实践者。他的每一次苹果产品发布会和公众演说都备受关注和好评,并且也吸引了一部分学者对其演讲特点进行研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卡迈恩.加洛于2010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与提升的几点思考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与提升的几点思考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全面实施,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都已初具规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学校现有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要不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给学校的管理、决策、服务和评价等信息化领导力提出的新要求,关键是如何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一、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 1.校长对信息化领导力的认识不足。多数校长认为信息化领导力就是校长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以及把信息技术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而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资源分配,信息化给教师、学生、学校带来的巨大机会,能否充分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往往只重“技术”,而对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变化等“非技术”性因素却关注不够。 2.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低。目前,在学校推进信息化进程中,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低的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首先,校长缺乏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决策力。由于自身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满足于原有的教育理念和领导方式,对教育信息化的前景和发展了解不够,对信息化缺乏科学的认识,很多校长保留着原有的、

静止的思维模式,对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学校管理的多维性变革(来自学生、社会、以及学校内部的)没有一个主动而敏锐的洞悉力,甚至是漠不关心。有些校长缺乏果断力,在遇到变革时顾虑重重,怕出差错、不愿改变,以致在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机遇面前裹足不前,错失良机。有些校长甚至还凭借个人的“热情”与“经验”,不讲究科学的领导规范与策略,不能使整个学校建立起一个大家都认可,并愿为之共同奋斗的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愿景,所以,在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中,许多计划难以真正实施,不能领导学校向所规划的方向前进。 3.校长对团队信息化领导力的发挥不够。当前很多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主要表现为校长个人的领导能力,校长与其他领导、教师之间只是一种典型的“命令—执行”关系。校长在领导学校的过程中,把权力过分地当成了学校管理的法宝,不重视发挥团队的影响力和执行力;但在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校长的权力却主要表现为一种非法定的权力,其强制性是十分有限的。另外,一般情况下中小学的管理团队通常是由一个校长、一个或多个副校长以及一些中层领导组成,它是一个有机的团队,如果这个团队产生的权力失衡或者意见、见解不一致,则容易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和执行效率。经常会出现副手互相推委,不愿承担责任,不愿做决定,将所有的领导工作推给校长一个人,这样很大程度地限制了校长团队领导力的发挥,对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和日常管理工作都不利。

我国女性领导力: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2420028.html, 我国女性领导力: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作者:白露 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03期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女性在领导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女性领导力作为领导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受到领导科学、人力资源开发等学科领域的关注以及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有关女性领导力组成要素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但从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存在着研究焦点的过于集中、研究方法单一,致使研究结果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且研究结论信度不高的缺陷。从整体上对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加以改进,我国女性领导力研究领域仍然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关键词:女性领导力;管理;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4)03-0062-0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女性参与各行业工作领域的范围和比例不断扩大,并且取得了切实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如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指出的,当经过长时间 的努力,通过学习“成功玩转”男人制定的规则时,女性积极参与商业发展便为时不远了。从全球范围看,女性劳动力正逐渐地从传统意义上的男性领域收复她们应有的专业和管理阵地,尤其是有将近25%的女性跨入了组织的管理层和领导层,正如阿德勒(N.J.Adler)在20世纪90年代所憧憬的——“如果仅仅把管理岗位提供给男性,这是一把任何公司都负担不起的…超级豪华座椅?,通向管理或领导职位的路径必须向女性敞开和拓宽”,如今已成为现实。在我国,伴随着社会文化的日新月异、民众思想的与时俱进,女性获得相较于以前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在工作场所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女性半边天”、“她时代”等名词的持续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特别是女性领导已不再是“稀缺动物”的代名词。这种发展境遇引发实践领域对女性领导关注程度的提升,无疑推动了我国女性领导力研究的发展。 一、我国女性领导力研究回顾 本文以“女性领导、女性领导力、女性管理者”等为关键词,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对2007年至2012年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类汇总,共搜索出557条文献数据。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作者发现,当前关于女性领导力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即:女性领导特质、女性领导风格、女性领导力发展障碍和女性领导力提升策略。为此,本文拟通过对女性领导力研究现状的综述,力求揭示我国学术界关于女性领导力研究的特点,并对这一研究的未来趋势提出思考和探讨性意见。 (一)关于女性领导特质的研究

企业精益管理文献综述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企业精益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不断进化,精益管理于上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近20年的实践证明,企业实施精益管理,能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抑弊扬利,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精益管理产生于企业,也主要应用于企业或服务业。 关键词:企业精益管理 1.精益管理概述 1.1精益管理的内涵 1.1.1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Lean Thinking)。“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 精益管理就是管理要:“精”——少投入、少消耗资源、少花时间,尤其是要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和耗费,高质 ---------------------------------------------------------精品文档 ---------------------------------------------------------------------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量。“益”——多产出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升级的目标。更加,精益求精。 1.1.2精益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很多,常见的有:错误——提供有缺陷的产品或不满意的服务;积压——因无需求造成的积压和多余的库存;过度加工——实际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多余搬运——不必要的物品移动;等候——因生产活动的上游不能按时交货或提供服务而等候;多余的运动——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动作;提供顾客并不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努力消除这些浪费现象是精益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 1.2精益管理带给企业的益处 1.2.1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在以下方面已经有无数的实践证明是取得成效的:库存大幅降低,生产周期减短,质量稳定提高,各种资源(能源、空间、材料、人力)等的使用效率提高,各种浪费减少、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增加。同时,员工士气、企业文化、领导力、生产技术都在实施中得到提升,最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精品文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