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例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分析

64例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分析
64例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分析

64 例脂肪肝的超声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脂肪肝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科室2013 年3~12 月通过超声诊断的64 例脂肪肝患者超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 例脂肪肝,其中均匀型41 例( 64.1%) , 非均匀型15 例( 23.2%) , 局限型8例( 12.5%) 。结论超声显像诊断脂肪肝准确率高,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结合血脂增高的情况, 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且该检查方便、迅捷, 无痛苦, 费用低, 可进行治疗后的复查、随访, 为脂肪肝诊断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脂肪肝;超声

Analysis of Ultrasonic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 in 64 Cases TANG Yan

(B Ultrasonic Room,Ningxia Minkang

Hospital,Yinchuan 750000,Ningxia,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ultrasound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 MethodsThe undergraduate office 2013 3- December was analyzed by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64 patients with fatty liver

ultrasound results. Results64 cases of fatty liver, including 41 cases of uniform type (64.1%), 15 cases of non uniform type (23.2%), 8 cases of localized type (12.5%). ConclusionUltrasound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 with high accuracy,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With increased lipid, guidance of treatment. And the examination convenient, fast, no pain, low cost, can review, follow-up after treatment, is a preferred method for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

Key words :Fatty liver; Ultrasonography 脂肪肝是指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脂肪肝现已对国人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隐匿性肝硬化的常见原因。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近年来, 随着人

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现将本科2013 年3 月~12 月通过超声诊断脂肪肝64 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4例病例, 49例男性, 15例女性; 年龄22~65 岁, 平均39 岁。

1.2方法应用飞利浦HD7 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 5~5MH z 。超声检查时采用仰卧位及左侧卧位,常规扫描肝脏, 对肝脏进行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观察其大小、形态、包膜、边界, 肝区回声光点是否增密增高及分布均匀与否,轮廓显示情况,肝内管道结构等。诊断与分型依据《实用超声诊断手册》[1] 中的脂肪肝诊断标准和《超声医学》中的脂肪肝分型[2] 标准。脂肪肝超声诊断标准: ①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 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 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 ②远场回声衰减, 光点稀疏; ③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④ 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仅具备第①项者作为疑似诊断, 具备第②项加其余1 项及以上者可确诊为脂肪肝。根据声像图特点可将脂肪肝患者分为均匀型、非均匀型和局限性。

1.3 检查时注意事项①为避免有肠气的干扰,受检者检查日清晨须空腹,以尽量避免肠气对图像的干扰。②需要从多个角度观察肝脏回声光点的强弱变化, 以利于对病变部位的确定的准确性。③注意避免因仪器调节原因造成脂肪肝的假象。

2结果

本组64 例脂肪肝患者按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依照声像图特点分为弥漫型、非均匀型及局限型( 见表

1) 。本组64例, 均匀型41例( 64.1%) , 非均匀型15

例( 23.2%) , 局限型8例( 12.5%) 。其中伴肥胖47 例( 73.4%) , 伴高血脂41 例(64.0%) , 伴高血糖44 例

( 68.7%) , 长期饮酒39 例( 60.9%) 。

3讨论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 是一种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3] ,随着国内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日益增多。脂肪肝是肝脏受损的早期病理表现,如能及时发现、早期治进行预防治疗, 不仅可阻止其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使病情逆转[4] 。脂肪肝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且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仅个别有右上腹胀, 消化不良等不典型轻微症状。超声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 以上的脂肪肝, 肝脂肪含量达50% 以上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上[3] 。脂肪肝程度的判断, 直接影响到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及预后。目前超声诊断尚未有明确的标准, 本组从肝脏的大小形态、边界包膜、实质光点增密、增高的程度、远场衰减的程度及管状结构的表现等几个方面将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度。正常肝脏脂肪含量为5% ,当肝内脂肪含量超过20%或全肝脏1/ 3 肝小叶脂肪沉积时称脂肪肝。从该检查分析可见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长期饮酒均为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超声检查在脂肪肝的诊断中有肯定的价值, 对其程度判断及分型较准确。结合血脂增高的情况, 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且该检查方便、迅捷, 无痛苦, 费用低, 可进行治疗后的复查、随访, 为脂肪肝诊断的首选

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仁彬. 实用超声诊断学[M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2]周永昌, 郭万学. 超声医学[M] . 第3 版.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 603.

[3]石景森. 脂肪肝防治专家谈[M] . 北京: 人民军医版社, 2004:133.

[4]靖丽丽, 孙悦. 脂肪肝的诊断防治进展[J]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 : 80.

[5]刘学勤. 肝胆疾病诊疗全书[M]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381- 390.

编辑/ 许言

脂肪肝的超声检查诊断体会(一)

脂肪肝的超声检查诊断体会(一) 【关键词】脂肪肝超声检查 脂肪肝是目前常见的一种肝弥漫性病变,是指肝内脂肪在组织细胞内贮积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有30%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轻度脂肪肝患者可无症状;较重者可有肝大、肝区疼痛和压痛;严重者可有食欲减退、恶心、黄疸和肝功能异常;长期的脂肪肝可发展成肝硬化。经治疗后,可逆转恢复正常,长期脂肪肝可发展为肝硬化。现对超声诊断脂肪肝病例56例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脂肪肝者56例,男性36例,女性20例,进行肝胆B超检查者同时行实验室血脂含量测定。 1.2方法超声诊断仪,腹部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为 2.5~ 3.5MHz。嘱检查者空腹,常规方法扫查肝脏,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边界,肝区光点回声强弱、分布及血管网络分布情况等。 1.3探测要点测量肝的各径线,了解有无明显的肝大征象。观察肝实质的回声散射情况及肝内管道清晰度。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细密,深部回声减低,管道结构模糊时应考虑脂肪肝的可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内血管的血流,血流信号常减少,尤其对于深部的血管,信号常难以显示。为使肝实质显示清晰,需要合理调节仪器各参数,如选择较低的探头频率以增加扫查深度;适当提高远场的增益,使深部结构显示清晰。对于局限性脂肪肝患者,应多切面、多角度地显示和鉴别病变区,避免假阳性。 2超声表现 根据脂肪在肝内的分布情况,脂肪肝可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和局限性脂肪肝两类。 2.1弥漫性脂肪肝的声像图表现整个肝均匀性增大,表面圆钝,边缘角增大;肝内回声增多增强,前半细而密,呈一片云雾状改变。肝内脂肪弥漫浸润,致声衰减和散射明显增加,使回声强度从表浅至深部逐渐减弱,且致深部回声微弱而稀少,有时甚至在正常灵敏度条件下不能显示,而呈无回声区。后方轮廓回声亦显著减弱,甚至极难观察到。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肝内血流的灵敏度降低,尤其对于较深部位的血管,血流信号较正常减少。肥胖病员肝(细胞)内脂肪沉积也常可发现肝脏声像图呈各径线测值增加,肝脏前半部回声密而较强,后半常有轻度衰弱而呈现较低回声,肝内管道回声仍然可见,但较模糊。脂肪肝发展呈局限性时,常在左半肝深部或尾叶内呈现较低回声,易误诊为肝癌。需注意观察鉴别。有的也可在胆囊附近呈现类似较低回声区,形态呈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境界较清晰。 2.2局限性脂肪肝通常累及部分肝叶或肝段,超声表现为脂肪浸润区部位的高回声区与正常肝组织的相对低回声区,两者分界较清,呈花斑状或不规则的片状。部分局限性脂肪肝仅累及某一规则的区域,多位于肝右叶,脂肪浸润区呈致密的高回声,单个或多个区域;有时在肝实质回声明显增强的背景下,在肝门部或胆囊周围常可显示局限性低回声区,直径2~5cm,境界清晰,无包膜,无球体感。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不均匀回声区内无明显彩色血流,或正常肝内血管穿入其中。 3讨论 正常肝脏含脂肪约5%,当肝内脂肪含量大量增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颗粒,长期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或中毒、蛋白质、抗脂肝因素和B族维生素缺乏均可引起脂肪肝。与肥胖、酗酒、糖尿病、营养不良或某些药物中毒有关。轻脂肪肝无独特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一般病人均较肥胖,可伴有或不伴有血脂过高。典型脂肪肝声像图诊断容易。对肥胖病人出现类似声像图,而肝内管道回声仍隐约可见者,报告宜慎重。对肝内局限性低回声区(如左叶深部或尾状叶等处),有不同的解释,有认为系脂肪堆积(脂肪浸润)或系局限性脂肪组织的存在所致;也有认为系脂肪肝内的局限性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肝组织回声。对疑为肝癌者,一般可通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是指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中的过渡沉积, 即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者光镜下30%以上的肝细胞含脂肪滴。在大体上可分为均匀型与不均匀型,显微镜下可分为大泡型与小泡型两类。 一、脂肪肝的病因 长期大量饮酒是造成脂肪肝的最重要原因。一般认为每日饮酒在50-80克以上,发生酒精性肝病的危险性较大。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中,肥胖是最常见和较肯定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发生与肥胖有关,75%的重度肥胖者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脂肪肝在肥胖的II型糖尿病人中十分常见,约为50-80%。有研究表明有21-78%的糖尿病患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中有4%-46%发生糖耐量减退或显性糖尿病[1]。高脂血症也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危险因素。接触对肝脏有毒性的工业毒物及药物如CCL4、四环素、胺碘酮、考的松、氨甲喋呤等,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减肥过快,实行肠旷置术后,长期静脉内营养也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二、诊断 脂肪肝起病隐匿,其临床表现轻微且无特异性,少数患者可有乏力,上腹不适或肝区不适,体检可发现患者肝脏肿大。实验室检查对于酒精性脂肪肝可发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升高,r-谷氨酰转肽酶(r-GT)及碱性磷酸酶(AKP)升高,平均细胞体积(MCV)升高,乏唾液酸转铁蛋白/唾液酸转铁蛋白比值升高。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有转氨酶轻度升高,可有血糖和/或血脂升高。

影像学是诊断脂肪肝的重要而实用的手段。脂肪肝在超声声像图上的特征性改变为肝实质内弥漫细密的高回声斑点,肝静脉和门静脉分之变细变窄,显示不清,肝深部的回声衰减加重。诊断脂肪肝首先应判定肝回声的强度,对比肝、脾、肾三者以确定回声水平正常与否。根据超声特征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目前一般认为CT是诊断脂肪肝的最佳影像学手段,优于B超和MRI。CT显示脂肪肝的肝实质弥漫性密度降低。脾的CT值较恒定,取肝与脾比值衡量肝密度正常与否。习惯以肝脾CT比值小于1作为诊断脂肪肝的标准。一般认为MRI对于脂肪肝的诊断价值较小,且价格昂贵,但其对于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可能有助于鉴别诊断[2]。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变程度,了解病因,估计预后均十分重要。在组织学上将脂肪肝分为大泡性和小泡性两类。又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级,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在轻度占30-50%,中度占50-75%,重度占75%以上。NASH的组织学诊断标准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点状坏死,气球样变,炎性细胞浸润,有或无Mallory小体[3]。 脂肪肝的诊断原则:首先应根据B超,CT或MRI等影像学结果判断是否有脂肪肝;其次根据实验室检查及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是单纯脂肪肝还是脂肪性肝炎;第三,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有无饮酒,糖尿病,高血脂及药物或毒物接触史,体重如何,从而明确病因;第四,脂肪肝的诊断应排除其他疾病,如HCV感染、Wilson病、血色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炎。非均匀型脂肪肝还应与占位性病变项鉴别。 四、治疗

脂肪肝疾病研究报告

脂肪肝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脂肪肝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病症体征:肥胖症,恶心与呕吐,肝肿大,疲乏,食欲不振,肝区痛 疾病介绍: 什么是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很多,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主要表现为肝脏受损的表现,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症状体征: 脂肪肝有哪些症状? 轻型脂肪肝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有通过B型超声或CT检查等才被发现。脂肪肝形成后,大部分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乏力、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度黄疸。体格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肝脏(一般在右肋下2-3厘米以内),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软或中等硬度,可有轻度压痛,部分病人有叩击痛。重症病人可出现肝硬化表现。 化验检查: 脂肪肝要做什么检查? 脂肪肝的检查1、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正常或升高,有高脂血症表现,甘油三酯升高,血清-GT活性升高,蛋白电泳血浆球蛋白增高。 脂肪肝的检查2、超声与CT。B型超声显示肝脏增大,实质呈致密的强反射光点,深部组织回声衰减。CT扫描显示肝密度比其他实质脏器(如脾脏)低下。 脂肪肝的检查3、肝活检。是确认依据。 鉴别诊断: 脂肪肝的诊断方法

脂肪肝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超声CT、肝活检等。 脂肪肝应于肝癌作鉴别 肝癌是一种恶性肝脏疾病,在临床上可有恶液质、甲胎球的升高、肝功能异常、血沉增快等。但早期肝癌与局灶性脂肪肝的鉴别,大多借助于CT检查。必要时作肝穿活检,以资鉴别。 并发症: 脂肪肝有哪些并发症? 脂肪肝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并发表现。常并发有酒精中毒的其他表现,如酒精依赖、胰腺炎、周围神经炎、贫血、舌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营养过剩型脂肪肝常管理层其他基础疾病并发出现,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痛风、胆石症等。 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常与慢性消耗性疾病并存,如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妊娠急性脂肪肝常并发有肾功能衰竭、低血糖、胰腺炎、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因此,对于忆发现有脂肪肝的患者,应进上步全面检查,以明确脂肪肝的性质和有可能并存的其他疾病。 治疗用药: 脂肪肝的药物治疗 治疗脂肪肝需要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合理用药。 1、去除病因。去除一切可以引起脂肪肝的因素。戒酒和应用高蛋白饮食,常常能有效降低肝内脂肪。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戒酒,并给予足量蛋白质饮食,使肝内积存的脂肪有效地去除;肥胖者要减肥;糖尿病病人要治疗原发病。 2、调整饮食。这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一环。饮食需要高蛋白、适量的脂肪和糖类。 3、增加运动量。根据不同的原发病可适量进行锻炼,加速脂肪的代谢。 4、合理用药。可根据药物说明服用一些去脂药物和减肥药物,但治疗效果不十分肯定。合理用药可降低转氨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但这些药物大多有损肝的副作用,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脂肪肝42例临床特点分析

脂肪肝42例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脂肪肝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近4年脂肪 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及血脂分析的特点,以 及其与体重、饮食、饮酒和病毒性肝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脂肪肝以男性中青年为主(占78.6%),多有高脂饮食和长期大量饮酒史,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 仅少数有轻度黄疸和转氨酶增高,大多患者有高胆固醇血症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各占64.3%和78.6%),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者占56.8%,。结论近年来脂肪肝 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多由肥胖、高脂饮食、饮酒、病毒性肝炎引起,应予以 高度重视,针对不同病因加以预防。 关键词:脂肪肝临床特点高胆固醇血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状况得到普遍改善。但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有明 显增高趋势。本文观察近4年脂肪肝患者42例,现就其临床特点探讨如下: 1 一般资料 42例脂肪肝患者,男性33例,占78.6%,女性9例,占21.4%。年龄21-57岁,平均年 龄40岁。所有患者均经过B超确诊,符合内科诊断标准。并按B超表现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度。其中轻度脂肪肝16例,中度脂肪肝19例,重度脂肪肝7例。 2 临床表现 42例脂肪肝患者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中20例门诊正常体检检出,住院患者多合并 病毒性肝炎活动而有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乏力、纳差18例,肝区不适合16例, 恶心、厌油者10例,呕吐者6例,皮肤、巩膜黄染者10例,肝肿大者16例,脾肿大者5 例。 3 生化检查与血脂分析 本组患者总胆红素增高者(17.2-79.1μmol/L)13例,占31%,38例患者ALT超过正常 (59-237μ/L)。AST的变化与ALT相似,碱性磷酸酶和r-谷氨酰转肽酶可出现轻度异常。为 排除因病毒性肝炎活动而造成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的情况。将42例患者分为单纯脂肪肝组 和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组。其中,单纯脂肪肝18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24例,二组 主要生化指标变化见表1。42例患者中,胆固醇增高者10例(6.4-12.8mmol/L),甘油三脂 增高者6例(1.7 -5.6mmol/L),其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增高者20例,二者同时正常者 6例。 5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病史和病原学检查表明,42例脂肪肝患者有病毒性肝炎病史或现有病毒性肝炎患者24 例,占57.1%。其中既往或近期有甲型或戊型病毒性肝炎病例史者6例,慢性乙性肝炎患者 16例,丙型肝炎2例。 6 脂肪肝与饮食和饮酒的关系 本组病例中,高脂饮食者有34例,占81%,普通饮食者8例,占19%,喜饮酒者32例,其中每周饮酒量250g以下者5例,每周250-500g者23例,每周超过500g者8例。 7 病程及预后 42例脂肪肝患者在门诊或住院期间经益肝乐、甘利欣、护肝片等治疗1月,肝功能复常 率仅为38.1%(16/42),3月为71.4%(30/42),5月为85.7%(36/42)。而B超检查显示 脂肪程度变化不明显,5月复查时出现脂肪肝减轻者仅为33.3%(14/42)。 8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42例脂肪肝患者有以下特点:(1)以男性为主,占78.6%;(2)以中 青年为主;(3)按B超表现,本组脂肪肝多表现为轻中度;(4)多数脂肪肝患者无明显临 床症状,特别是单纯脂肪肝患者,少数患者有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5)单纯脂 肪肝患者功能检查多无黄疸,轻度转氨酶增高,ALT多在100U/L以内波动,而合并病毒肝炎 的脂肪肝患者肝功能表现较单纯脂肪肝患者明显,且与病毒性肝炎是否活动有关;(6)多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资料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

精品资料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 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弥漫性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有其独特的表现: (1)肝肾对比或肝肾回声差异,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 (2)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衰减; (3)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 (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近来趋于把这些标准量级化,以综合积分判断脂肪肝程度。 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亦有报道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近来国外报道B超诊断脂肪肝的阳性预测值为67%。 2、CT: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的密度(CT值)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因脾脏CT值常较固定,故肝/脾CT值的比值可作为衡量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标准,或作为随访疗效的依据。CT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但费用昂贵及有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另外,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时。 (四)肝活检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组织细胞学检查是确诊脂肪肝,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的主要方法,在形态学检查时作必要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组织生化测定及特殊细胞学检查等,可提高诊断的目的性。 因肝活检有创伤性,患者难以接受,故目前主要用于: (1)局灶性脂肪肝与肿瘤区别; (2)探明某些少见疾病,如血色病、胆固醇酯贮积病、糖原贮积病等; (3)无症状性可疑NASH,肝活检是唯一诊断手段;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脂肪肝日常饮食指南

?脂肪肝患者的营养原则 ?能量 脂肪肝患者要控制能量的摄入,以减轻肝脏的负担。控制能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食物成分表上给出的监测数据,计算高中食物中的能量,并把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种方法比较繁琐,需要一些初步的专业知识、计算能力和营养工具。另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是控制体重,因为体重的变化反映了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平衡,体重合适通常表明能量摄入合适,体重超标则表明能量摄入过多。 ?蛋白质 因为适量的蛋白质并不增加脂肪代谢的负担,良好的蛋白质营养有利于脂肪的代谢,缺乏蛋白质反倒可能导致脂肪肝,所以脂肪肝患者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不要给减少,如果从比例上讲反倒应该略有增加。因此那种认为脂肪肝患者不能吃肉的说法是错误的。刚好相反,脂肪肝患者应该保证适量高蛋白食品,如鱼、肉、奶和豆制品的摄入。 ?脂肪 1克脂肪含有9千卡的能量,远远超过另两种能源。因此,脂肪肝患者首先要控制脂肪富人摄入,减少脂肪在能源物质中的比例(20%~25%或更低),这意味着要选着低脂肪食品,此外,对含胆固醇高的食品如内脏、蛋黄、鱼子鱿鱼等也要加以控制。要多摄入磷脂、EPA

(二十碳五烯酸,是鱼油的主要成分)和DHA(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鱼、海鲜和海藻类)等,这些物质有助于改善脂肪代谢。亦可以服用含有该两种成分的保健食品。 ?糖类 在体内糖类和脂肪可以互相转化,尤其以甜食中的单糖和双糖更容易转化成脂肪,所以脂肪肝患者在控制脂肪的摄入的同时,还要留在糖类的摄入,避免摄入大量主食,少吃甜食和糖。 ?维生素 对脂肪代谢和脂肪肝的发生来说,有两类维生素是至关重要的。一类是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如:V C、V E和β-胡萝卜素。另一类是直接参与能量代谢与其调节的维生素,如:V B1、V B2、V B6等。 ?膳食纤维 脂肪肝患者摄入较多的纤维(如每天30克),有助于减少胆固醇的吸收,改善脂肪的代谢,减轻肝脏的负担。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是粗杂粮、豆类、蔬菜、水果和菌藻类食物如蘑菇、木耳、海带、紫菜、裙带菜等。 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表(g/100g食部) 食品名称水分(%)总膳食纤维可溶纤维不可溶纤维 谷类 玉米面10.89.5 2.18.7

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NAFLD 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要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

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1流行病学 NAF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单纯性脂肪肝(SF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 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在15%左右[3]。 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3,12,13]。近期体重和腰围的增加与NAFLD发病有关,腰围比BM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3,12,13]。在非基因3型HCV感染者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肝脂肪变主要与IR和代谢紊乱有关;NAFLD是血清HBV DNA低载量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转氨 酶增高的常见原因[3,4,16]。 2自然转归 NAFLD患者肝病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初次肝活组织检查(简称肝活检)组织学类型。NAFL 进展很慢,随访10~20年肝硬化发生率低(0.6%~3%),而NASH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25%[1,2]。年龄>50岁、肥胖(特别是内脏性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增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降脂保肝汤治疗脂肪肝疗效分析

降脂保肝汤治疗脂肪肝疗效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人群的增加,脂肪肝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的病变。中医药作为脂肪肝的药物治疗途径之一,对促进脂肪肝的逆转以及改善临床症状和某些实验室指标行之有效,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我院采用降脂保肝汤治疗脂肪肝126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6例患者均来自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我院就诊患者,其中男82例,女44例,根据2001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肝病学组制定的“脂肪肝诊断标准(草稿)[1]”确诊,轻度56例(大多数体检时发现),中度49例,重度21例。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的疲乏、食欲不振、腹胀、嗳气、肝区胀满等感觉。或有肝大、脾大、黄疸、肝区轻度压痛,肝区有叩击痛。 1.2 治疗方法生山楂20 g,草决明30 g,柴胡15 g,泽泻15 g,枸杞20 g,茵陈30 g,姜黄15 g,丹参15 g,何首乌15 g,虎杖10 g。1剂/d,水煎2次,混合后,早、晚饭后分服。3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血脂指标恢复正常,B超影像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功能、血脂指标基本恢复正常,B超影像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肝功能、血脂指标部分改善,B超影像无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血脂指标、B超影像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治愈39例(31%),显效45例(35.7%),有效30例(23.8%),无效12例(9.5%),总有效率90.5%。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如表1,与治疗前相比,P<0.05。 表1 治疗前后血脂及脂蛋白指标比较(x±s) 例数TGTCLGL-CHDL-C 治疗前1261.68±0.95.41±0.983.35±0.81.25±0.7 治疗后1261.33±0.74.61±0.542.8±0.711.2±0.1

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脂肪肝的病因学包括脂肪肝发生的条件(诱因)和导致脂肪肝的原因(致病因素)两个方面。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状态、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以及年龄和性别等均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为脂肪肝发病的条件因素。 脂肪肝的致病因素有化学因素、营养因素、内分泌代谢因素、生物性致病因素、遗传因素等。 1.化学性致病因素包括化学毒物(黄磷、砷、铅、苯、四氯化碳、氯仿等)、药物(甲氨蝶呤、四环素、胺碘酮、糖皮质激素等)、酒精等,嗜酒一直是欧美脂肪肝和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 2.营养因素饮食过多、体重超重造成的肥胖是近年来引起脂肪肝最常见的因素之一,蛋白质及热量缺乏是脂肪肝的另一重要原因。 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主要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根据原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1)原发性营养不良:主要因食物蛋白质和能量供给或摄入不足,长期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所致,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地区。 (2)继发性营养不良:多由其他疾病所诱发,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年长儿童和成年人中发生的营养不良以继发性为多,常见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感染与炎症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食物中缺乏蛋白质,即使热量足够也可引起脂肪肝。营养不良引起的脂肪肝主要见于儿童许多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高尿酸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和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其中以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与脂肪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这些致病因素主要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近来研究发现部分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分别引起大泡性和小泡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肺结核、败血症等一些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可因营养不良、缺氧以及细胞毒素损害等因素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此外各型病毒性肝炎恢复期以及慢性病毒感染均可诱发肥胖性脂肪肝。 4.遗传因素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的畸变直接致病的。在肝脏,它们主要引起先天性代谢性肝病,其中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积病、果糖耐受不良等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大泡性脂肪肝,而尿素循环酶先天性缺陷、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遗传缺陷等则可引起小泡性脂肪肝。此外某些家庭中的人具有某种疾病的素质,如肥胖、Ⅰ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脂血症等,此种现象称其为遗传易感性。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食物中脂肪经酶水解并与胆盐结合,由肠黏膜吸收,再与蛋白质、胆固醇和磷脂形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进入肝脏后在肝窦库普弗细胞分解成甘油和脂酸,脂酸进入肝细胞后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而释出能量;或酯化合成三酰甘油;或在内质网转化为磷脂及形成胆固醇酯。肝细胞内大部分的三酰甘油与载脂蛋白等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并以此形式进入血液循环。VLDL在血中去脂成为脂酸提供给各种组织能量。脂类代谢障碍是产生脂肪肝的原因: (1)食物中脂肪过量、高脂血症及脂肪组织动员增加(饥饿、创伤及糖尿病),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增多,为肝内三酰甘油合成提供大量前体。 (2)食物中缺乏必需脂肪酸,急性酒精中毒、急性苏氨酸缺乏、摄入大剂量巴比妥盐等使肝细胞内三酰甘油及游离脂酸合成增加。 (3)热量摄入过高,从糖类转化为三酰甘油增多。 (4)肝细胞内游离脂酸清除减少,过量饮酒、胆碱缺乏、四氯化碳和乙硫氨酸中毒等均可抑制肝内游离脂酸的氧化。乙硫氨酸中毒及胆碱缺乏可阻断磷脂合成。 (5)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等一个或多个环节,破坏脂肪组织细胞、血液及肝细胞之间脂肪代谢的动态平衡,引起肝细胞三酰甘油的合成与分泌之间失去平衡,最终导致中性脂肪为主的脂质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形成脂肪肿。 近年来由于脂肪肝引起的肝炎日渐增多,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总之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炎非常相似,提示它们的发病机制可能有许多共同之

脂肪肝临床分析

脂肪肝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31T08:52:14.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孙莹 [导读] 脂肪肝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中性脂肪在肝内蓄积过多所致。 孙莹(黑龙江省鹤岗市岭北人民医院 154106)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200-02 【关键词】脂肪肝调查治疗 脂肪肝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中性脂肪在肝内蓄积过多所致。由于本病临床症状不明显,且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变化,因此常被医患所忽略。本病的人群患病率目前尚未见报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防治,作者通过健康体检对20~71岁各年龄组脂肪肝患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为在职干部及离、退休人员,共1797人,男性13~5人,女性469人。查出脂肪肝患者102例,患病率为5.67%。102例脂肪肝中男81例(79.4l%)、女21例(21.49%)、41岁以上的81例(79.41%)。中年以上息脂肪肝占多数,即41.71岁患脂肪肝者81例(79.41%),而40岁以下只占20%。 1.2调查方法:本组对受检者均进行了临床各科全面检查及各种辅助检查,包括各种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以二维超声检查作为诊断脂肪肝的依据,排除了其他各种肝病,而确定为脂肪肝。 1.3诊断依据:本组以二维超声检查认定脂肪肝。诊断困难者选用其他检查方法。按B超回声程度不同将脂肪肝分为三度。 (1)轻度脂肪肝:前场回声增强,后场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 (2)中度脂肪肝:前场回声增强,后场衰减。管状结构走行模糊,但尚可辨认。 (3)重度脂肪肝:前场回声明显增强。后场衰减明显,甚至呈无回声区,轮廓不清,管状结构难以辨认。根据上述标准,本组102例中轻度脂肪肝24例(23.52%),中度脂肪肝42例(41.12%),重度脂肪肝36例(35.29%)。 1.4临床表现:本组脂肪肝患者均为体检发现,轻度脂肪肝均无症状,中、重度脂肪肝症多无症状,少数有轻度腹胀、饮食不振或疲乏无力等。少数患者有轻度肝大。肝功化验多无异常,仅有3例谷草转氨酶增高。 1.5脂肪肝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102例脂肪肝中伴有高血压病者51例(50%),高血脂41例(40.19%),动脉硬化32例(31.37%),超体重(单纯肥胖)25例(24.5%),冠心病23例(22.54%),糖尿病3例(2.94%)。可见脂肪肝与上述五种疾病有一定相关性。本组未发现与脂肪肝有关的其它疾病或致病因素。肥胖者体重超常者应警惕脂肪肝存在的可能性。 2 治疗 目前的治疗主要是纠正潜在的危险因素,针对性选择应用一些药物,阻止病情进展。NAFLD治疗策略:①鉴别和治疗相关的代谢紊乱,如糖尿病和高脂血症;②通过减肥、锻炼、行为纠正和药物等纠正相关的代谢紊乱;③选择性的使用保肝药物如抗氧化剂等;④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疗效观察不仅仅限于肝脏相关指标,应当观察治疗中患者体重、腰围、血压、血脂和血糖的动态变化,还需加强代谢综合征相关肿瘤和心脑血管事件的监测。 2.1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制定合理的能量摄入、中等量有氧运动以及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饮食纠正最重要的是减少果糖的摄取,因为果糖优先转变为三酰甘油,与当今肥胖流行密切相关。 2.2 保肝药 应用保肝药的作用主要是纠正代谢障碍、稳定肝细胞膜、抗炎、抗纤维化以阻止肝病进展。药物的作用包括促进肝细胞再生、协助肝细胞解毒、去除肝内过多脂肪和改善肝组织代谢等。保肝药物主要适用于:①单纯性脂肪肝基础治疗6个月仍无效或所采用的基础治疗有可能会诱发和导致肝胆系统并发症者;②45岁以上伴有糖尿病,又难以长期坚持减肥治疗的NAFLD患者;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或肝活检显示存在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等。宜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药物,并严密观察,定期检查肝功能,避免滥用药和多用药,切实遵循有效、毒副反应少的原则。 3 讨论 脂肪肝不是独立疾病,它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中性脂肪在肝内蓄积过多所致。脂类在肝内蓄积超过肝重的5%或组织学上50%以上,肝实质脂肪化时均可称为脂肪肝,按照肝内含脂肪量的多少而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脂肪肝含脂肪为肝重的5%.10%,中度脂肪肝为10%~25%,重度为25%~50%。本组是以B超探查根据肝脏回声情况及管状结构的改变来确定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并根据回声异常情况来确定脂肪肝程度。 目前临床上诊断脂肪肝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影像诊断,如B超检查、CT、磁共振成像、放射性检查以及超声引导下细胞学诊断。除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余的诊断法均无特异性。根据报导。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肝细胞抽吸术,将所得标本做病理学诊断是目前诊断脂肪肝的重要检查方法。该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尤其对局限性脂肪浸润,当B超或 CT均难以与肝癌相区别时是一项可靠的鉴别方法。笔者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仍以B超探查脂肪肝为优。 B超检查法经济方便,准确可靠,迅速得出结果,尤其适用大系列普查。 脂肪肝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脂肪代谢障碍,肝对脂肪酸的作用或氧化减少,或脂肪酸合成增加或脂肪酸脂化为甘油三酯增多等,均可发生肝内弥漫性或局限性脂肪浸润。防治脂肪肝首先应积极防治造成脂肪肝的原发病,对单纯性肥胖所治脂肪肝应当控制体重。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控制脂肪及糖类的摄入,戒烟或酒。脂肪肝一经确诊,应定期复查。也可选用血脂调节药物,避免服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5):264.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

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弥漫性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有其独特的表现: (1)肝肾对比或肝肾回声差异,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 (2)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衰减; (3)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 (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近来趋于把这些标准量级化,以综合积分判断脂肪肝程度。 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亦有报道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

查。近来国外报道B超诊断脂肪肝的阳性预测值为67%。 2、CT: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的密度(CT值)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因脾脏CT 值常较固定,故肝/脾CT值的比值可作为衡量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标准,或作为随访疗效的依据。CT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但费用昂贵及有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另外,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时。 (四)肝活检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组织细胞学检查是确诊脂肪肝,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的主要方法,在形态学检查时作必要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组织生化测定及特殊细胞学检查等,可提高诊断的目的性。 因肝活检有创伤性,患者难以接受,故目前主要用于: (1)局灶性脂肪肝与肿瘤区别; (2)探明某些少见疾病,如血色病、胆固醇酯贮积病、糖原贮积病等;

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我国颁布实施《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度和2004年度传染病疫情信息显示,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一直位列所有传染病之首,而丙肝发病率在病毒性肝炎中又有明显的上升之势。即使是依据1992年至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丙肝感染者约3800多万人。 我国早已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作为一种被宣传多年的疾病和常规体检项目,为人们所熟知,乙肝疫苗已经广泛被普及,成为对付乙肝的有利的武器,然而,同样拥有极大杀伤力的丙肝则一直得以“偏安一隅”。 相对于乙肝来说,丙肝隐藏得更深,1989年,丙型肝炎病毒才被发现,它与乙肝病毒一样,主要经血液传播,它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传播方式:血液或血制品感染;共用针头、注射器械感染;一些特殊的器械感染如透析;其它尚未被证实的因素,如长期密切接触感染(追查患者家属,发现家庭有聚集感染现象)已经引起重视。 丙肝的危害在于,HCV感染后HCV RNA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成为慢性感染,慢性化率为60%~85%。一旦慢性丙型肝炎发生后,HCV RNA滴度开始稳定,感染6~12个月后自发痊愈的病例很少见。除非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后果是进展为肝纤维化,并发展成为肝硬化、终末期肝病。来自6个国家的11项研究表明,感染HCV 7年至5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0.3%~55.0%,肝癌发生率为0~23%,平均感染2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约为10%~15%,中年因接受输血感染者约为20%~30%。 我国十五科技攻关的资料表明,感染10年和20年以上的肝硬化发生率分别为9.20%和15.29%。 因此,丙肝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危害,在目前还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对病毒进行早期预防就显得相当重要。然而,大众对于丙肝认知的欠缺、患者缺乏明显的丙肝感染症状、在高危人群中早期发现丙肝患者的机制的缺乏,都形成了丙肝防治的巨大障碍。 3月26日,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组织中国著名传染病学、肝病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的《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将在北京召开发布会,颁布《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开始实施,目前,《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预期发布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机关刊物——《中华肝脏病杂志》。 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指南,它的问世将会给丙肝防治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中华肝脏病杂志》第四期,全文刊发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现节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订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必须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不应将本指南看作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新的防治方法会不断出现,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定期进行修改和更新。一、丙型肝炎的病原学 (一)HCV特点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易变异,目前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如1a、2b、3c等)。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HCV感染宿主后,经一定时期,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 (二)HCV基因组结构特点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码框(ORF),编码10余种结构和非结构(NS)蛋白。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酶活性,羧基端具有螺旋酶/三磷酸核苷酶活性;NS5B蛋白是RNA 依赖的RNA聚合酶,均为HC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靶位。 (三)HCV灭活方法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5min或60℃10h、高压蒸气和甲醛熏蒸等均可

超声诊断在预防控制脂肪肝中的运用

超声诊断在预防控制脂肪肝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6-06-29T15:17:11.54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4期作者:韦红霞 [导读] 就能有效地控制脂肪肝发展,提高群体的健康水平,健康体检中采用简单、快速、无创的超声腹部检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韦红霞(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212300) 【摘要】目的:探讨某公司健康体检超声诊断中脂肪肝患者的干预效果,为预防和控制脂肪肝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方法:分别对2013 年11 月及2015 年11 月在我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890 名某公司职工进行B 超及血脂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2013 年参加体检的员工进行了饮食及运动的干预。结果:2015 年11 月体检超声诊断的脂肪肝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2013 年,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 < 0.05),结论:对体检超声诊断中脂肪肝患者,及时采取饮食及运动干预,改善效果明显。 【关键词】健康体检;B 超;脂肪肝;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207-01 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脂质储存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显微镜下肝组织切片每单位面积见1/3 以上的肝细胞内存有脂滴时的一种疾病。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B 超检查以其经济、快捷、无创伤、可复性强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并已成为检查脂肪型肝病的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比分析某公司2013、2015 年度体检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发病率了解健康教育在脂肪肝预防控制中的作用,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采自2013 年11 月及2015 年11 月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中心体检的890 名某公司职工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男性63 2 人,女性258 人,男女比例为2.45:1,年龄18~50 岁。 1.2 方法:脂肪肝的诊断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Sequoia512 和飞利浦电子公司Philips iU22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0-5.5MHz。受检人员清晨空腹,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对腹部(肝区)作多切面检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薄膜边界、内部回声光点强弱及其分布均匀与否、肝后方轮廓显示清晰与否及肝内管状结构显示情况。根据肝脏形态学[1] 由专职人员检验判断。 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C) 的测定均为空腹12 小时以后静脉采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3 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标准:[2] (1) 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肾脏与脾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5)肝右叶包膜及横隔回声显示不清或不完整。具备第1 项及第2-4 项中一项者为轻度脂肪肝;具备第1 项及第2-4 项中两项者为中度脂肪肝;具备第一项及第2-4 项中两项和第5 项为重度脂肪肝。 1.4 健康干预:对2013 年11 月份诊断的脂肪肝患者进行健康干预,主要措施如下:1. 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确定患者健康需求; 2. 进行知识教育。由总检医师对体检报告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脂肪肝的好发人群,发病机理,病因,症状及危害后果,并让患者学会看实验室检查报告,懂得预防措施; 3.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教育患者选择健康生活方式, 努力克服不良习惯, 从而达到预防疾病,追求健康的目的; 4. 合理膳食平衡饮食是最难改变的生活习惯。提倡用适量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三餐进食要有规律, 细嚼慢咽, 晚餐不能过饱,不能饭后即睡, 易引起肥胖导致脂肪肝; 5. 加强健身运动运动疗法在脂肪肝的综合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车、快走、爬山、游泳、打球等,均可促进体能消耗, 消除体内过多的脂肪,提倡“以步代车”。 1.5 观察指标:2015 年采用2013 年同样的方法检测健康体检人员的脂肪肝程度。 1.6 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2.1201 3 年脂肪肝检出率:参加体检的890 名职工中检出脂肪肝患者277 例,检出率31.12%;男性632 人,患脂肪肝240 人,患病率37.97%;女性258 人,患脂肪肝37 人,患病率14.34%;男性轻度脂肪肝142 人,占患病人员59.20%,中度至重度脂肪肝98 人,占患病人员59.20%,女性轻度脂肪肝21 人,占患病人员56.7% 人,中度至重度脂肪肝16 人,占患病人员43.3%;2015 年脂肪肝检出率:参加体检的890 名职工中检出脂肪肝患者191 例,检出率21.46%;2015 年超声诊断中脂肪肝患者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明显改善于2013年,健康教育在脂肪肝预防控制中的作用有效,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5)。 表1 轻度、中度至重度脂肪肝患者的男女比例 3 讨论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长期的肝细胞变性会导致肝细胞的再生障碍和坏死,进而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一旦发展到肝硬化,就很难逆转,脂肪肝与冠心病、高血压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健康体检加强健康监护,做好随访干预工作, 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就能有效地控制脂肪肝发展,提高群体的健康水平,健康体检中采用简单、快速、无创的超声腹部检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诊疗指南[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3);161-163[2] 黄文宇。超声检查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464-14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