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答案

八年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答案
八年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答案

八(下)年语文学案答案

17、的歌会

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要点提示:2.重点分析:第二小节的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文中的二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5、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容。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容。首先是一种写实: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6、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16的歌会2

1.踞和譬熹讳淳 2.xìng huì zuò 3.略4.略 5、(1)氛(2)矮(3)箍(4)习 6、D 7、D(A.应为“充满”;B.应为“选择组织”;C.删掉“培养和” 8、B 9、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对答;互嘲互赞。 10、细节描写、肖像描写。 11、工笔描绘,刻画细腻真实。如同一幅人物肖像:面容、牙齿、衣饰,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12、(.1)即物起兴(2)提问对答

17端午的鸭蛋1

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9、苦环境中仍不失改变生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0、嘲,只要有了这种刻苦学习,热爱生活,改变生活的心意,又何必一定要在乎形式。)12、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17端午的鸭蛋2

1)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第一自然段用总分的结构,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风俗。 (3)对家乡事物的难以忘怀是人类普遍的心态。儿时生活中的事物在成年以后都会笼罩着一层异样的光辉。 (4)略(5)略

一、1.C(zhè)2.略3.D(应为“技巧”)4.高邮作唐白居易元白除却巫山不是云清诗论 5.①把“不好”去掉。②把“培养”去掉。③把“使”去掉或把“通过看”去掉。

④“通过并讨论”改为“讨论并通过”。 6.示例:色彩缤纷的花园流连忘返意境深远的油画惊叹不已旋律优美的音乐听之动容7.五五孩子挂“鸭蛋络子”屈原

8.头悬梁,锥刺股。9.这段话平淡而有味。一个普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别具一格。淡青色的蛋壳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10.高邮

18、吆喝自学解释下列词语。

19、招徕:招揽。

20、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21、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22、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23、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24、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25、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26、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27、吹嘘:夸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地宣扬。

28、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1、在作者看来,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2、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3、学习第一部分。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4、学习第二部分。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

种类之多。

5、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6、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7、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第18课参考答案:

一、1.C(zhè)

1.A(bí)

2.B(押秸)

3.D

7. 略

8.总领下文。

9.从早到晚。

10馄饨挑子卖硬面饽饽声音厚实,词儿朴素,一点儿也不吹嘘

11、因为各种吆喝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作者只要交代出叫卖者,读者就能体味到“没个停”的叫卖声。作者对材料的剪裁得当。

12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

13、示例:吹走世间的尘埃,吹绿田野里的庄稼滋润人们的心田,滋润干涸的土地。

19、春酒1 参考答案

一、预习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落幕:闭幕。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想一想文中那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明确: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2、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行动方式表达出来的呢?明确:通过自酿八宝酒来体现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3、酒既然是作者思乡情感的寄托,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本文题为春酒,作者仅仅就是来写春酒的吗?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4、作者为什么选择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个生活场景来写呢?明确:印象深刻、有代表性、有家乡味(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三、重点研读,体会细节。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

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

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

明确:

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就是因为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写出了“我”的可爱。

“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也正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把“偷偷”和“好几回”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3、、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若把“眼巴巴”去掉,会怎样?

明确:若把“眼巴巴”去掉,就不能够写出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

4、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问:那你是否能通过具体的词语,把母亲当时的心理准确地说出来呢?

明确:“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

“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5、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明确:对故乡有感情。通过作者的细致描写,其中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

春酒2参考答案

一.琦君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琦君散文(2)中国农村社会琦君说童年

二、 1.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显示其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忆,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旨。思乡,也是散文的“文眼”。 2.略3.(1)比喻“我”鼓鼓的肚子蜜蜂的肚子贪心、自在与得意(2)胆怯与好奇珍惜(3)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三、1.D(tīpēi)2.略3.D(借喻)4.承上启下,总领句。5.花匠阿标叔擦煤气灯玻璃罩。吃会酒,得印花手帕,很开心。6.略 7.A

四、8.“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9.因为燕子是我心中多年的精神寄托,一旦明白了真相,就失去了这种精神寄托,自然觉得失落,惆怅。

10.因为那些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又常常能带给人们非常深沉的安慰。11.AB

12.(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你是一杯乡愁酒,你满,乡愁也满。

20、俗世奇人

1:情节里出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海五和泥人,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从文中找出介绍他们的语句。(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板书:海五赚下金山----有钱

将军义子----有势)

有钱有势就导致了他的猖狂蛮横,为后来他的挑衅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板书:猖狂蛮横)

(板书:泥人单手捏泥人----技艺高妙贱卖海五----沉稳干练)

2、面对海五的羞辱,泥人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后发制人。你不是说贱卖都没人要吗?那我就把你的泥像贱卖给你看看。由此可见,他不但技艺高妙,而且沉稳干练。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艺高胆大。(板书:艺高胆大)

3、作者却用独特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的叙述了海五的猖狂蛮横、自取其辱和泥人的一言不发却出奇制胜,使两个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可谓丰满奇绝。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他有真本事,有真功夫,就能活的有尊严,获得别人的尊敬。

二、教学《好嘴巴》

1、从文中找出四个能够概括巴性格特点的成语。

——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

2、请大家来简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容。

兄弟生意火——中堂发怒——巧答中堂——名声远扬

3、兄弟的生意为什么红火呢?

①七的好手艺;茶汤的精细制作过程②巴的嘴好。

那家茶汤是如何发迹的呢?

正是因为他们俩的默契配合,使得茶汤的生意异常红火,因此被众官员推荐为招待鸿章的上品。

5、府道县台们是如何准备接待鸿章的工作的?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嘴脸?

可见众官员对这样的决定信心满满。

6、请大家阅读7~14段。

(1)这一部分首先描写了什么?

——中堂大人看戏,七巴奉茶。

(2)找出对中堂大人的描写,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堂大人此时的心理。(7段)——爽。

(3)而当中堂大人看到七巴送那上来的茶汤时,是否如众官员所料?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怒

(4)鸿章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8段)

“这上面这么多脏土!”“真是岂有此理!”

(5)因此巴是怎么说的?

——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

注意:不知道、不爱吃——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这儿却说“不知道”;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这儿却说“不爱吃”。这样说,有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不是脏东西;二是给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说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不爱吃”,使紧的情势顿时化解。

(6)巴这句话说出后的效果如何呢?

——得到鸿章的赏识:“心灵嘴巧”“机敏过人”“聪明”,赏银一百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