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 导学案及答案

说和做 导学案及答案
说和做 导学案及答案

教(学)反思:

二、

2、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

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迥:远。

【合作探究】

1.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

2.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3.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4.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5.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目的:争取民主

6. 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7.⑴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⑵、有吹嘘,自诩的意思。⑶、对

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8、①“目不窥园,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作用:这些形象描写,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和高大的形象。②“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作用: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9、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热爱工作,持之以恒,默默无闻。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说了再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大无畏,视死如归。

10、①“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②“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③“望闻问切”是拟人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先生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④“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⑤“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展示提高】

1.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

2.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

3.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说了再做,做了再说”

4.说明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5.除了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表现闻一多研究学术极专极深。

陈情表(教师版)

《陈情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反复诵读之后,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安排: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解说文体:陈,陈述。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2、认识李密其人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李密,三国时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他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以侍奉祖母为名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陈述自己的情况,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不能应诏的苦衷。言语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有扣人心弦之力。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3、文学史上对《陈情表》的高度评价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苏轼曾有这样的评价:“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注音: 险衅xìn夙sù闵mǐn凶悯mǐn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期jī功强qiǎng近床蓐rù茕qióng茕孑立逵kuí猥wěi 陨yǔn首洗xiǎn马逋bū慢日笃dǔ矜jīn育拔擢zhuó优渥wò更gēng相xiāng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 2、常在床蓐(“蓐”通“褥”) 3、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2、生再自读课文…… 3.提问: 读完全文,说说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什么情感?目的是什么?可结合课文句子 作答。 陈述了自己的亲情、孝情、忠情。 以情感人,目的是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要求,可以辞官不做。 二.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亲情) 第二段:感激,恳切;(孝情)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忠情) 三.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注意重点实词、虚词。 四、合作探究:概括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第二部分: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感恩之情。 第三段:以“孝治天下”为依据,提出“辞不复命”的请求。 第四段;提出解决忠孝两全的办法:先尽孝后尽忠,乞求皇上恩准“终养”。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险衅.(xìn)祚.薄(zuò)床蓐.(rù)茕.茕孑立(qióng) B、洗.马(xǐ)逋.慢(bū)拔擢.(zhuó)终鲜.兄弟(xiǎn) C、优渥.(wò)期.功(qī)闵.凶(mǐn)逮.奉圣朝(dài) D、伪.朝(wèi)矜.悯(jīn)郎署.(shǔ)猥.以微贱(wěi) (1.A(B项“洗马”应读“xiǎn”,这是古代官职名,古音异读。C项“期功”应读“jī”,满一年之意,不读“qī”。D项“伪朝”应读“wěi”。) 2、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 (2、A(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 D、逮(dài)奉圣朝 3.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险衅(xìn)夙(sù)遭闵凶门衰祚(zuò)薄 B.床蓐(rù)茕(qióng)茕孑(jié)立猥(wěi)以微贱 C.逋(pū)慢陨(yǔn)首犹蒙矜(jīn)育 D.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终鲜(xiǎn)兄弟 (3.C 4.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诈薄,晚有儿息。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E.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F.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4.A jī qiǎng B.xiǎn C.xìn sù mǐn D.xiǎn E.huán F.b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及答案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品析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自主预习案】 积累词语 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初读课文,结合书注和读一读,写一写的相关内容,积累词语,并标示出疑难。 2、提出疑难,交流解决。 3、随堂检测,听写 A字音、字形: 衰微赫然(hè)迭起高标锲而不舍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jì)慷慨淋漓 弥高校补漂白(piǎo)目不窥园望闻问切 群蚁排衙炯炯目光潜心贯注 B词义: 衰微: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高标: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出众。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穷:尽。 沥尽心血: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沥:滴。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心会神凝:指集中注意力。 迥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迥:远。 一反既往:完全改变以往的作法。既:已经。既往:过去。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很盛。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天空。 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是从哪两种身份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文章可依此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找出结构上起衔接作用的段落。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结果,概括各部分内容。 3、展示学习结果。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 一、目标导学 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 二、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器皿.()罔.()贻.() 八分有.奇()轩.()箬.()糁.() 髯.()衣褶.()袒.()诎.() (2)文献常识积累。 《核舟记》是由代作家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2.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字词。 (1)重要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 ..因势象形() ..人()罔不 石青糁.之()其两膝相比.者() 钩画了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左手倚一衡木() 诎右臂支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古今异义词: 古义:古义: 可许 今义:今义: 古义:古义: 尝比 今义:今义: (5)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 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3.三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内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 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 (三)再读课文,疏通全文,初步探讨。 1.从本文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深入探究,合作展示。 1.本文介绍核舟的哪些部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雕刻家是怎样表现奇巧、灵怪的? (五)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六)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时,篇幅虽短却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这对于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七)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请问,这要靠什么?一方面 靠;另一方面靠。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下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东坡右手执卷(juàn)端天启壬(rén)戌秋日 若啸(xiào)呼状石青糁(sǎn)之 B. 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明有奇(qí)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C. 为(wéi)宫室、器皿、人珠可历历数(shǔ)也 钩画了了(liǎoliǎo)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D. 矫(jiāo)首昂视居右者椎髻(jì)仰面 佛印绝类弥勒(lè)舟尾横卧一楫(jí) 2.对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罔不因.势象形(根据)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还)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尝.贻余核舟一(曾经) B.高可二黍许.(上下)能以.径寸之木(用)

2.说和做 导学案答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3、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学习过程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诫子书导学案

《诫子书》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参照注释读懂并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二、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Yín()慢险zào()lì()精 年与时chí()悲守穷lú() 2.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曾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自学课文,理清情节 1.解释题目(方法指导:参照课下注释①)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目的是什么? 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四、理解内容,分享感悟 (一)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五、课堂小结、拓 展阅读 1.《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你的 父母也对你饱含期望,请把父母对你的期望写在下面。 2.拓展阅读 阅读《我与四季》中的《诫兄子严敦书》,体会体会马援对侄子的谆谆教诲。 当堂达标 1.诸葛亮,字,(时代)家家。 2.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 是:。 3.全文中心论点是。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的关系的句子是: 。 5.阐述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修身养性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有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有答案) 《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因、贻、奇、可、为”等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充分把握文眼——奇巧,体会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按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散文家,嘉善(今浙江嘉兴)人。 2、认识微雕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一)熟读全文,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自己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 2、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器皿( ) 罔( ) 贻 ( ) 有奇( ) 二黍( )许 箬( )篷糁( ) 舟楫( ) 椎髻( ) 多髯( )者 壬戌( ) 篆( )章峨冠( ) 诎( ) 右臂钩画了( )了【答案】mǐn ;wǎng ;yí;yòu jī;shǔ;

ruò;sǎn;jí;zhuījì;rán ; rén xū;zhuàn;guān ;qū;liǎo 3、试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停两处) (1)尝贻余核舟一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答案】(1)尝/贻余/核舟一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积累文言文知识 1、朗读课文下面的注释,解释下列加粗字词。 (1)罔不因势象形() (2)尝贻余核舟一() (3)佛印绝类弥勒()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5)若听茶声然() (6)钩画了了()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船背稍夷() 【答案】(1)顺着,就着 (2)赠 (3)像 (4)零数、余数 (5)好像……的样子 (6)清楚明白 (7)挑选 (8)平 2、通假字 (1)为字共三十有四 ______ 通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诎右臂支船 ______ 通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左手倚一衡木 ______ 通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诎”,“屈”,弯曲; (3)“衡”,“横”,与“竖”相对

必修五《陈情表》导学案(有答案)

必修五《陈情表》导学案(教师专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一些常用的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掌握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成语。 2.培养利用文章结构来记背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1.用整体意识来统帅全文,用整体意识结合重点提示来记背文章。 2.利用小组合作来归纳文中的文言文重点字词句,通过同桌之间的互相修改来提高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课文陈情于表,情深理切,感情真挚,表达自然、畅达的特点。 2.体会文章真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和“孝”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文背书技能的训练和文言文字词句的归纳。 2、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3、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于事的巧妙手法。 【知识链接】 1、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晋代文学家李密的《陈情表》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是一篇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的奏章。 4、古代文体常识: ①“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②“赋”,是以“文赋”为体式而发展倾向,呈现在当代辞赋创作中的普遍现象,被称为“辞赋文体赋现象”。学者将赋体分为四类: 曰古赋、曰俳赋、曰文赋、曰律赋。文体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宋古文运动,一部分赋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倾向,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都是代表作。 ③“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子给君王的上书用来陈述衷情。表是我国封建时代一种公文文体。即臣子写给君主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和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表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奏”“表”“议”四类,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即刘勰说的“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诫子书》导学案-新人教版

《诫子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重点】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 1.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2.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知识链接】 1、作者名片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少年时父母双亡,早年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娶黄承彥之女黄氏为妻。 2.背景链接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万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一、基础过关: 1.《诫子书》选自,作者,字,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以前学过他感人肺腑的课文《》,陆游对这篇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

道:,。 2、字音 淡泊 ..( ) 淫.慢( ) 励精.( ) 险躁.( ) 年与时驰.( ) 遂.( ) 穷庐.( ) 3、根据拼音写词语 淫慢则不能lì()精险zào()年与时chí() suì()成枯落悲守穷l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 (1)诫.子书()(2)夫君子之行.() (3)非澹泊 ..()(4)非宁静无以致远 ..()(5)非志.无以成学..无以明志 ()(6)淫慢 ..() ..则不能励精()(7)险躁 ..则不能治性 (8)年与时驰.() (9)遂.成枯落()(10)悲守穷庐 ..() (11)俭以养德 ..() ..()(12)多不接世 (13)非学无以广才 ..:() (15)意与日.去() (16)年与时驰.() 4.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陈情表》导学案(含答案)

《陈情表》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见、夺、婴、逮、矜、听、拜、除”等重点词语的意义。 2、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背全文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知识链接: 1、解说文体:陈,陈述。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2、、背景资料: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明贤到朝中做官。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3、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臣以险衅.()悯( ..)臣孤弱夙遭闵.()凶终鲜.()兄弟 常在床蓐.()猥( ..)以微贱责臣逋.()慢犹蒙衿.()育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日薄.()西山 除臣洗.()马逮()奉圣朝过蒙拔擢( ..)门衰祚.()薄 2、解释加点字词: (1) 门衰祚.薄()(2) 茕茕 ..孑立()(3) 形影相吊.()(4)终鲜.兄弟()(5) 夙婴.疾病()(6) 猥.以微贱()(7)责臣逋.慢()(8) 犹蒙矜.育()(9)刘病日笃.() (10) ....寻.蒙国恩()(11) 逮.奉圣朝() (12) 日薄.西山() (13)宠命优渥 ..()(14) 不矜.名节()(15) 听.臣微志() (16)岂敢盘桓 ..(.)(17).沐浴 ..清化 3、翻译下列各句,并解释画横线的词语。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二、分析课文第一段 1、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然后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作用: 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三、分析课文第二段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四、赏析第三段——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五、分析第四段。 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六、赏析语言 (一)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提示: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二)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陈情表》课后练习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 ....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B.在已经气息奄奄 ....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C.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虑 ...夕了。 D.孤苦伶仃 ....的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解放。 2、.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译:到了侍奉圣朝之时,我受到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译:先是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举荐我为秀才,我因祖母无人供养,都表示辞谢,没有前往赴命。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朝廷的恩宠,不让我再给太子洗马。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 二、.名句填空。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 母,无以至今日;,。 4、愿陛下矜悯愚诚,,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

(完整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二、了解闻一多,臧可家 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出版过诗《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时代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在回家途中,遭反动派暗杀,英勇牺牲! 臧克家----- 是闻一多的学生和知己,两人友情深厚。著名诗人,代表作《老马》, _______ 诗集《烙印》,被誉为"农民诗人”。 2000年获首届“中国诗人奖一一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4年2月5日去世,享年99岁。 三、字词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闻一多先生的精神。(朗读 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地壳()仰之弥高()兀兀穷年()校补()锲而不舍() 赫然()沥尽心血()炯炯目光()函寄()群蚁排衙() 漂白()目不窥园()迥乎不同()警报迭起()气冲斗牛() 3、词语积累 诗兴不作 目不窥园 一反既往衰微 潜心贯注赫然 慷慨淋漓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6、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7?体会下面句中加点的“说”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 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诫子书导学案答案

《诫子书》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三、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四、开阔视野 1、吴用,诸葛亮;《水浒传》,《三国演义》;赵云,智勇双全,浑身是胆。 2、火烧博望坡(40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新野/舌战群汝/智激周瑜/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3、(A) 4、a b e d c 6、(D) 7、(C) 二、默写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三、知识点梳理 (一)一词多义 1、以:(1)(来)(2)(因为) 2、行:(1)(操行,品德)(2)(走) 3、成:(1)(达成,成就)(2)(于是) (二)古今异义 1、慢:懈怠 2、修养 (三)词类活用 1、志:明确志向 2、广:增长 3、远:远大的目标(四)特殊句子 1、判断句 2、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四、课堂检测 1.答案:(1)陶冶(2)因为(3)生病(或生重病) (4)多次(或屡次) 2.答案: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3.答案:(1)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翻译: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你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慎重吗?”

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语文下册.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 漂市一中钱少锋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2、解释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 (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 (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合作探究 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陈情表》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预习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本文的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把握重点字词 4、正确断句,能借助于字典翻译文章 5、把握每段大意,体味作者情感 二、预习内容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2)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3)苏轼有言: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4)成语: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正字音 险衅()祚薄()茕茕孑立()床蓐()拔擢()优渥()猥劣()陨首()希冀()逋慢() 4、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5、预习思考

(完整版)说和做导学案及答案

环节一:激趣导入,目标领航(明标) 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衰微()赫然(迭起()窥视()酗酒()无暇( )疏懒()弥坚()校补()诗兴()地壳()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校补()锲而不舍() 赫然() 沥尽心血() 炯炯目光(函寄()群蚁排彳显 () 漂白()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警报迭起()气冲斗牛()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 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成名。解放后出版的诗集 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闻一多,原名,著名、、。湖北浠水人。著作收在_________________ 中。 环节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互学-查)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6、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环节四:精讲点拨,释疑解难(导学-查) 1、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作为学者:作为革命家: 2、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划横线部分的意思。 ①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②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③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⑤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环节五:学以致用,巩固拓展(测评) 1.文章①②自然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③段中和⑦自然段中“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 “精神食粮”: “这”: 4?⑥自然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定(1)复习课程

22、《陋室铭》导学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诫子书》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3、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2、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音调铿锵的特点 学法指导: 1、文体知识 。“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2、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3、走近作者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1.本文作者(人名)是(朝代)著名文学家。“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苔.()痕 鸿儒.()案牍.()西蜀.() 二、合作探究,翻译课文。 1、理解加点词词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