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人物系列画《国粹》(5)

中国油画:人物系列画《国粹》(5)

中国油画:人物系列画《国粹》(5)

中国油画:人物系列画《国粹》(5)杨沛生于一九四九年,一九六零年考上北京市戏曲学校,学唱花脸,六二年转至北方昆曲剧院亦唱花脸,师从侯玉山先生。六五年被下放到工厂。七十年代初拜张伯驹先生学习诗词兼与萧劳先生,周汝昌先生学习,后与潘素师母(张先生夫人)学习国画山水,八十年代与诸先生以及王任先生学习书法,并在北昆恢复后回剧院书写字幕。一九九三年九月到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一年。一九九四年至九六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两年,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一画室插班研修两年。一九九八年至二00二年在杨飞云工作室研修油画。作品曾在北京艺森画廊、中国美术馆展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杨沛《京剧人物油画欣赏》京剧人物油画欣赏

中国现代人物画

中国现代人物画 中国现代人物画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陶玲 一、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时间界定为20世纪上半叶,指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期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恰恰在这段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现代美术也处在发展阶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中国画的改革和油画的民族问题。在30至40年代,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结合中国画的变革和油画的民族化,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涵。 3、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系社会、关系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审美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引导法、启发法相结合 四、学生情况分析 欣赏是一种能力,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较高层次上欣赏艺术作品,欣赏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的。同时,欣赏允许欣赏者对作品有某种主观态度,需要情感和借助想象。而这些对于一个高一学生说,还显得较有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欣赏作品,读懂、理解特定历史时期作品地内涵实则也是重点。这样,也才能渐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地能力,达到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 学 过 程从欣赏一组同一时期的作品导入,引出今天的课题。 新授 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现代绘画,既然说现代,也就意味着它不再传统,那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中国画《愚公移山》,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你是如何欣赏这幅画的?(期间,教师提示,欣赏现代人物画关键一点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那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是

名家绘画:山水作品欣赏11

名家绘画:山水作品欣赏11 周澄,字莼波,是我国台湾当代著名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其诗、书、画、印全能的艺术造诣早已蜚声国际艺坛,其作品曾在国内个展十余次,并在英、美、加、日、韩等地举办个展多次,是第一位在北京故宫举办个展的当代书画家。孙宪,教授,男,1954年生,安徽泾县人,现任江西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西民进书画院院长、江西省文史馆特聘书画家、江西画院特聘画家、江西省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黄东雷,1966年生,号古画王子,中国书画名家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外实力派书画艺术名家,毛体书法家全国三十佳。继承了自五代十国到清 代书画界各大名门名派的精髓,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创意与完善,从而达到了无比高深的艺术境界,作品名扬四海,受到书画界及全社会的普注。黄东雷的行草书法清秀典雅、大气磅礴,既有前无古人之气势,又有龙飞凤舞之美感。书画家黄东雷的书画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他的写意山水、工笔仕女、毛体行草三项主攻被成为书画三绝。张 仁芝,1935年10月7日生,祖籍天津,生于热河兴隆。 擅国画。北京画院。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2

年毕业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1965年在北京中国画院进修班结业。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协理事,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 吴耀中,又名吴梅,1945年生,福建诏安人,大专文化。中国国画大师王盛烈弟子,现为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菏泽天香画院名誉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创作委员,四海诗社基本社友,福建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潘韵(1905—1985)原名趣琴,号趣叟,长兴人。潘韵擅长山水画。初学北宋黄山谷与明代沈石田,继学南宋马远、夏圭,掌握传统笔法,观察真山真水,重视写生,认为“没有生活、没有感受、没有激情,画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生命”。他的创作以刚毅之笔,溢不阿之情,又于刚直强倔之中蕴藉温婉,韵而不靡,工而不诡,雄秀兼至,格调双谐。他的写生眼力独特、笔法娴熟,画面精审坚实,线条刚健俊逸,不故意矜炫古雅却自有高致;他的山水画无论是起承转合、回抱皴托,皆能舒展自如,浑厚雄健,神舞韵动,过目难忘,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生活气息。晚年受黄宾虹画理的启示,追随清画家石溪笔意,承宋人余风,其画清劲中更添老辣的意味。徐全群的水墨江南风景吴悦石,1945年生,北京市人。国家

方增先艺术简历

方增先艺术简历 1931年 生于浙江省浦江县西塘下村。父亲方自成,原为当地小学教师;母周云鹊,家庭妇女。 1934年 去离家二里路的通津桥村外婆家住。读《芥子园画谱》、《点石斋画报》等。 1938年 去父亲教书的横溪中心小学就学。 1942年 浦江地区沦陷,学校关闭。 1943年 就学通津桥私塾。由于私塾陈先生指点有方,接受并喜爱上中国古典文学,能阅读《唐诗》、《古文观止》等。 1946年 就学于浦江中学,后转入金华中学。 1949年 5月,金华地区解放。6月,初中毕业。7月,考入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9月,学校开学,入绘画系。冬,参加杭州土改两个月,画了少量速写。 1950年 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作品在春季全院创作评比中名列前茅。秋,全院赴安徽皖北,参加两期土改。 1953年 夏,毕业于绘画系,毕业创作画油画《师与徒》。留校,转入本院创办的研究生班,指导老师为油画家黎冰鸿。 1954年 夏,研究生班毕业,分配入新创设的中国画系。 1955年 春,由指导老师叶浅予、邓白、史岩、金浪带队,随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组织的文物考察队,赴敦煌千佛洞考察、临摹,为期三个月。7月、8月,在兰州天祝藏区深入生活,画彩墨画《拾蘑菇》。9月,回杭州创作《粒粒皆辛苦》。同年,黄宾虹去世,在吊唁仪式中作水墨画《黄宾虹像》。

1956年 《粒粒皆辛苦》随中国画展去民主德国展出,并发表在该国美术杂志封面上。秋,去上海中国画院进修中国画,从指导老师王个簃研究吴昌硕派花卉四个月。 1958年 随学生入农村现场教学,画大量速写。开始深入研究人体造型结构,结合教学,以线描作素描,试行中国画专业素描。夏,在浙江海宁海边农村现场教学,画海塘工程《驯服大海》。 1960年 在浙江嵊县现场教学,画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速写。回杭州后创作《浙西三秋》。同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作水墨画《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1963年 写《怎样画水墨人物画》。此书为新水墨人物写生技法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因而大受群众欢迎。1973年又再版,共出版几十万册。 1965年 《美术》第2期发表马贡戈撰写的《〈说红书〉的艺术成就》一文,指出《说红书》一画在艺术上是新人物画中最突出的代表作品。秋,因胃病加剧,去杭州屏风山疗养院治疗。 1974年 为画《艳阳天》插图,赴北京郊区密云县,搜集素材。 1975年 完成《艳阳天》水墨插图三十幅。这些插图后来由北京、上海、河北三地的出版社出版了三个不同版本的单行本,后又出版16开本。 1978年 被推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被推选为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两项提案:1是建议恢复黄宾虹纪念馆;2是建议建立潘天寿纪念馆。(两项建议均得到有关部门支持,第二年潘天寿纪念馆筹建)。 1979年 被选为全国美协常务理事。浙江《工农兵画报》出《方增先作品选》专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丛刊》上发表论文《人物画的造型问题》,针对全国各美术院校的中国画人物专业基础课,首次提出必须改革的专论。创作《孔乙己》插图三十幅。 1981年 《美术》第9期发表江丰为《方增先画集》序撰写的《要突破中国画的无人之境》一文。

中国当代著名人物画家简介

人物 吴山明,著名国画家,1941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现为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浙江省人大常委。代表作有《吴山明画集》、《吴山明画谱》。 刘国辉,男,斋号长乐轩,1940年生于江苏苏州市。 刘国辉先生(4张)196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同年分配至浙江工艺美术研究所。197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受聘苏州大学兼职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物画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浙江分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理事,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别津贴 何家英,天津美院。1957年生于天津,河北任丘人,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家津帖,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苗再新,1953年生,山东栖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文轩画廊推荐画家。苗再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清华美院客座教授、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武警部队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 刘文西,现任中国美术协会顾问,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长,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会委员,全国首批百位名师称号获得者。刘文西的重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人》等近百幅。 田黎明,1955年5月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198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卢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美协理事。作品《碑林》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奖。“肖像系列”之一《小溪》获北京’88国际水墨画展览大奖。出版有《田黎明画集》、《田黎明画集》、《田黎明专集》、《当代新文人画大系·田黎明画集》等。 唐勇力,中央美院。河北唐山人。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兼长写意人物画。2000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系副主任。 崔自默,原名崔宏勋,理工科学士、硕士,艺术史学博士,著名画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范曾先生开山弟子,主要从事学术学、美学以及文化产业和交叉学科的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纷飞,社会大动荡的年代,时长53年之久。五代虽然纷争并峙,但在绘画创作方面却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五代十国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特别是南唐和西蜀,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南北朝以来各朝各代的开发;经济已有很大的程度的发展。 一.五代十国的独特性 五代十国作为中国史上的又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但五代十国的形成却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同时五代十国的文化、史学、文学、艺术、医学和科学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后面的两宋时期各方面的飞跃,有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五代十国的特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书画诗词音乐有一种附庸风雅的风气,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及时行乐”的表现。同时,五代时期的山水画极为兴盛,涌现了许多的名作大家,也创造出了许多的表现形式——檫、点、染等技巧!二.五代十国时期的绘画成就 五代十国虽然是中国史上的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但五代的绘画却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发展成了唐代艺术的世俗倾向。这一点,在两宋时期更为显著。比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为强烈的反映了世俗的美,同时五代时期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样式方面为绘画扩大了领域,为宋代的绘画艺术作了铺垫。花鸟画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更加强烈。从五代十国开始,花鸟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有独特地位的一种形式。 三.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1.自从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社会经济开始恢复,绘画艺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善于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绘画技术,并直接和间接的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在两宋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现实主义画家和作品,张择端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也有描绘汉人于少数民族关系的画。例如《中兴瑞应图》《昭君出塞》《文姬归汉》《郭子仪见回纥》等 1.同时在宋代,描会自然景观的山水画在五代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 四.宋代的人物画和年画 1.在北宋时期有多次大规模的绘制宗教壁画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画院为中心的,同时这也是画院画家的一部分。从古代保存下来的佛寺物品中可以看出,被画人物的精细,同时,画院也是绘制宗教壁画的主力军。 2.相对于佛教人物画来说,宋代的年画是非常值得人们欣赏的。早在宋代早期的时候就有木版年画了,同时也有手绘的。这种话很容易别世人接受,所以传播的非常快,影响也非常大。类容多为一些戏文故事、美女、娃娃、风景花卉等,其中戏文故事所占比例相当大,直到现在我国还有许多地方保留贴年画的传统。 由此可见,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史继李唐之后的又一个巅峰时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产生了许多名家名画,对后世影响颇深。我们在惊叹之余同样要我们考究学习。

高中美术教案:《现代人物画》教案例文

高中美术教案:《现代人物画》教案例文 High school art teaching plan: example of teaching plan of mod ern figure painting

高中美术教案:《现代人物画》教案例文 前言:美术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本教案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艺术审美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国现代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20 世纪上半叶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 民族自豪感,并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画的赏析,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学习画家们刻苦钻研,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

要运用“讲述”、“引导”、“启发”、“提问”等方式,介绍不同画种的欣赏方法。要引导学生讨论并独立欣赏,但要掌握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新课: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亦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xxx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

方增先人物画经典欣赏

方增先人物画经典欣赏 方增先,男,汉族,1931年生,浙江兰溪人,现代画家,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 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院长。出版画集《方增先人物画》《方增先水墨画诗意画》《方增先古装人物画集》《方 增先人物画四十年》等,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 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等。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张立辰教授谈方增先方先生的探索 过程始终没有离开中国画的核心问题:笔墨结构。其实到了中国画非常简练、非常概括的这种表现手段的高度上,无论是以线为主、[2]还是团块为主,方先生已经取得的成就代表了中国画现时代的一种理想。方先生上课时这样讲过,中国画以线为主,当然这个线是通用的,西方或者其他画种,包括工艺设计,都是把长线条用线来代替,中国画后来也借用了线的意思,实际上是借用人家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把笔画简化,简化是中国画对于线的理解和概括。简化的意义是强调简化过程中的内涵量和质量。讲究用笔、讲究象征意义、讲究笔法笔意。同时强调作者的感情和创作状态。那么线更

带有图式性,但是中国画借用这个线以后,对于线,更强调线的质量跟内涵量。这是中国画说线跟其他的区别,但是这时候我们近代都沿用线来说明,因为其他的人听了以后,你要说笔墨听不懂,说线就马上知道是线条了。但是这个线方先生在讲课的时候特别说明了,长线条固然是线,短线条是点,宽线就是面。田黎明谈方增先方先生解决了人物画的用笔问题[3]、造型问题。他吸收了西方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又跟中国文人画强调骨法用笔和中国画山水的关照方式结 合起来,使人物画的造型既达到了写实的高度,同时又发挥了中国画的特色。艺术成就概论方增先,二十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广泛影响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个案,方增先身上集中体现了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为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传统中国画的革新成为当时美术界的迫切任务。如何突破传统国画的规范与束缚,创造能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国画”,成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革新、发展的主题,“新国画”要求新的内容、新的形式。顺应时势的变化与发展,1955 年,方增先所在的浙江美术学院重新恢复了中国画系,原本学习油画的方增先也因此被转入国画系。在此背景下,天资聪颖、勤奋钻研的方增先充分利用学院当时的教学资源,博采中外各家之所长,

五代宋元部分

五代宋元部分 重点:民族政权的并立及民族融合;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点: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友好交往。 知识体系:知识点及高考考点具体为:(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方法及技巧:应注意两点:(1)运用以人带事法或以事带人法整理知识线索,进而划繁为简、划难为易;(2)利用比较法记忆历史,通过各个角度的比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复习清单: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评价: (1)削夺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得兵权,组编禁军,集中军权; (2)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集中行政权权; (3)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经济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批、核准,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造成了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的隐患。 2.“蕃汉分治”制度的推行与实质: 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情况的需要,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

现代人物画教案

《现代人物画》教案 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画的赏析,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同时渗透德育教育。学习画家们刻苦钻研,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难点: 要运用“讲述”、“引导”、“启发”、“提问”等方式,介绍不同画种的欣赏方法。要引导学生讨论并独立欣赏,但要掌握内容的难易程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新课: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海、广州等辟为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经济繁兴,许多画家亦聚集于此,卖画为生,形成了商业气较重、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 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革命口号,蔡元培在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国力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从此画家兼美术教育家(即“学院派”或“教授派”)成为画坛的主流。 面对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一些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坚持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增加学养,不断推进绘画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人称“齐黄潘傅”。另一些留洋归国的画家,主张中西兼溶,吸收西画优秀成分,推进中国绘画的改革。代表人物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世称“林徐刘吴”。 抗日战争结束后,有的画家向海外发展,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并借鉴海外艺术的长处,

不断探索水墨画的创新。他们孜孜以求,使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张大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好评,有人称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活跃与大陆的学院派画家,也经过不懈的努力,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历经极左路线与“文革”的摧残,画家们坚持发展传统艺术的赤诚之心更坚,心胸更为广博,学养也愈为丰厚。“笔墨当随时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 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西新喻人。曾受徐悲鸿器重,推荐赴日留学,归国后任教于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善绘山水、人物、工意兼具。线描或细挺,或秀柔,面部具体,衣着姿式泼墨写意,尤擅长历史人物,既有晋、唐古雅之风,又有现代浪漫气质,如《九歌图.湘君》。 “五四”以来,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健将都按照各自的观点倡导美术革命。有的提出改革国画的纲领,有的留学归国后办新学,画模特儿、办展览、出画报,形成一股力量,向以模拟四王山水为代表的“正统派”展开进攻。兼溶中西的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等教授即为其中的杰出人物。 林风眠(1900年-1991年),广东梅县人。少年时以《芥子园画谱》习画,后留法,研习西画。归国后,1928年被蔡元培派赴杭州,创立“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任首任校长。他艺通中西,对中西的审美情趣皆有深刻的领悟,以调和中西复兴中国艺术为己任。长于人物、花鸟、山水,所作富有韵味,且通俗易懂,他的孤鹭、秋雁、水汀、美女等水墨画,设色浑化自如,浓艳处多加积色和复色,清雅处纯净透明,厚而不浊,淡而不薄,光影色彩自然柔和,具有诗一般的美感,和盎然的生命力。晚年定居香港,弟子遍及海内外。 徐悲鸿(1895年-1953年),江苏宜兴人。早年赴日本和法国游学,1927年归国。历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擅长人物、动物、花卉等。主张学习素描,讲究造型之严谨、结构之精确、整体感之强烈,并认为应吸收西画优秀技法,丰富中国绘画的创作。所画人物、动物,笔墨放纵,形神兼备,往往还寓以热爱祖国、嫉恶如仇的情感。 吴作人(1908年- ),安徽泾县人。年青时受徐悲鸿帮助,赴欧留学。归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专。善于溶会中西技艺,所作骆驼、牦牛等,构图简洁,造型生动,有清新、洗练、柔和、秀美的特点,水墨色彩变化微妙,格调高雅,耐人寻味。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 1937年日寇侵华,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爱国主义画家蒋兆和(1904年-1986年)目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心痛万分,乃创作《流民图》以表达他对沦陷区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的深深同情。《流民图》从1941年开始构思,至1943年完成,高2米,长约26米,表现逃难群众悲惨的生活。画家塑造了一百多个无家可归的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形象,与真人等大,构图多为半身特写,重个性刻画,使形象有呼之欲出之感。笔墨则侧重悲怆氛围烘染与愤慨情绪的渲泄,缩短了艺术形象与观众间的距离,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为民写真”的现实主义杰作。 该图在北平(今北京)太庙展出,不及一日,就被日本军宪勒令停展。1944年移至上

方增先美术作品赏析

方增先美术作品赏析 摘要:1955年,方增先先生创作的《粒粒皆辛苦》一举成为了新人物画的开山之作。作为新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方增先一直在创新。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方增先是一位勇于改革、独 辟蹊径的艺术家,求新求变是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艺术目标。上世纪50年代,方增先 在黄宾虹、潘天寿等先生的影响下,开始进行新人物画的探索,尝试着墨块之间的干湿、燥润、浓淡的变化对比。他拥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理解与阐释有其独到的一面。他的作品,既精于写实又兼容写意,造型精到,富于笔 墨情趣。 关键字:水墨人物画,中国画,方增先,绘画艺术 正文: 说到美术作品赏析就避不开“美术是什么”这一基础问题,那么我就从这一问题开始我 的阐述。“美术”是艺术中的一个主要的门类。从艺术的角度看,美术也就是“造型艺术”;因为它是有形的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也被称作“空间艺术”;还有“视觉艺术”的名称,是因为美术诉诸于视觉,是用眼睛看的。同时,美术也是一种文化,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美术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是艺术家精心创造的,有很大的特殊性,比之生活中的真实语言往往有更强的感染力。譬如看一幅写实的人物画,画面中的人物和动作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人,在做什么,甚至从面部的表情和具体的细节里了解所表达的内容。有些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大的震撼力,能够触动观者的心灵,久久不能平静。例如,人们看了描绘圆明园残迹的优秀美术作品,激起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加强爱国主义信念。在抗日战争中,人们看了《流民图》等优秀作品,激起救亡的热情,奔赴抗日前线。当然,也有些使人愉悦心情的作品,看了会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例如,一些抒情的风景画、花鸟画和静物画。 方增先先生是20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田黎明曾评价方增先,“方先生解决了人物画的用笔问题、造型问题。他吸收了西方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又跟中国文人画强调骨法用笔和中国画山水的关照方式结合起来,使人物画的造型既达到了写诗的高度,同时又发挥了中国画的特色。” 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方增先是一位勇于改革、独辟蹊径的艺术家,求新求变是他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艺术目标。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到清代,由于市场的要求,出现了过于追求欣赏效果,而使得人物画趋于空泛浮夸及刻意而为等弊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徐悲鸿正是因为把西方的素描观点引入中国水墨人物画而引起了一场变革。这样一来,使得水墨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重要性得以强化;同时,又将笔墨与造型有机结合这样一个课题留与后人。作为新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方增先一直在创新。方增先很早就意识到,不能抱着原有的绘画风格一成不变,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还要有所创新。上世纪50年代,方增先在黄宾虹、潘天寿等先生的影响下,开始进行新人物画的探索,尝试着墨块之间的干湿、燥润、浓淡的变化对比。准确扎实的写实功底、传神抒情的笔墨效果在他的画中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 1955年,他创作的《粒粒皆辛苦》一举成为了新人物画的开山之作。这幅画中,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且透视准确,笔墨精到,线条遒劲。画中近景为一老农形象,头带白色包头,身着青白色棉布袄。右手伸向斜前方,正欲捡起一棵麦穗;左手拿着一支旱烟袋和几棵刚捡起的麦穗。一张黑红的脸庞,低垂的目光凝视着地上的麦穗。下身着黑色布裤。褶皱用焦墨写成,略加淡墨晕染,不仅使笔墨效果上虚实相生,而且也恰倒好处地彰显了骨骼结构。布裤下面的赤脚被一条白色长汗巾遮

五代十国的绘画

五代十国的绘画 公元10世纪,正是我国五代十国之际,那是唐代大一统局面瓦解后随即而来的一个动荡战乱时期。中原一带,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称为五代,同时割据边地建国称王的,又有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唐、南汉、北汉、南平等十国,合称为五代十国。虽然政局混乱,社会不安,但是,艺术的发展并未受到很大影响。以绘画而论,五代的后梁、后唐,十国的前蜀、后蜀、南唐,仍然是人才辈出。这一时期的绘画,道释、人物画没有多大的发展。那时高雅之士目睹政治之腐败,多隐居山林,因而与大自然密切接触。大者名山巨川,小者花草禽兽,凡是自然界的东西,都引起画家的注意,成为绘画的题材,因此山水画和花鸟画都大为发展。10世纪的画坛就出现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分天下的局面。 当时擅长人物画的画家,以南唐周文矩与顾闳中为最着,周文矩的画受唐代周昉的影响很大,所画仕女的面貌和周昉所画为同一风格,都是一派雍容华贵、丰肌团面的样子。不过在衣饰方面,与周昉略有不同。周昉画的衣纹“动简”,也就是线条简单有力但没有什么笔法上的变化。周文矩的描法有顿挫变化,线条有粗细松紧之分,也称“战笔”。提起顾闳中就联想到他那幅《韩熙载夜宴图》,那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幅人物画。他的成名,不仅追求形似,尤注意于人物的神态、性格和内心感情的刻画。

10世纪的山水画有重要的发展。明代王世贞所着《艺苑卮言》中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大小李”就是李思训、昭道父子二人,他们把以前那种简单幼稚的山水画带入了新的境界,最主要的是开始用“皴法”。二李所发展的是“小斧劈”皴法。皴,就是以笔蘸墨在山或石的阴暗部分画上很多点或线,表现出山或石的立体形状。二李以前,画山水只勾出轮廓或石的阴暗部分,或用没骨法以颜色染出山形,山或石表面上凹凸不平的样子无法表现出来。二李发明了皴法,确是一项重要的进步。所谓小斧劈皴,就是所画出的皴笔像用斧头砍出的痕迹。到了五代,山石的皴法已很成熟了,所以说“荆、关、董、巨又一变也”。 “荆”是指荆浩,“关”是指关全,这两位都是五代梁时期人。荆浩是河南沁水人,隐于太行山,关全是陕西长安人。两人所见都是陕、洛雄伟的大山,这影响了他们的画风,形成气势磅礴的风格。董源是江西钟陵(南昌)人,巨然和尚是江苏江宁人,两人都是南唐的画家。南唐被宋所灭(915年),两人随李后主降宋,他们归宋以后名气更大,所以有人把他俩列为北宋画家。 关全是荆浩的入室弟子,巨然是董源的传人。董、巨多写江南山水。荆浩曾自称兼用墨笔,成一家之体。笔就是勾画轮廓,墨就是皴法。他用的皴法以披麻皴为主。关全深得其法,两人所画山水,皴法紧密,有条不紊,颇具特色。到了董、巨二人,除所用的披麻皴已经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五代宋元美术 五代两宋的绘画艺术 人物画:五代十国承晚唐余绪,人物、宗教画仍有相当规模。以释道人物画、人物鞍马画为主。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一屏风,故名重屏。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顾闳中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山水画:出现南北体格。花鸟画形成富贵、野逸两种风格。青瓷发展。 山水画三大成就:1)找到了表现山石的皴法。并逐渐形成斧劈皴(长于表现北方石质山崖)和披麻皴(长于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坡)两派。2)初步完成写实性,成功地表现了空间深度和生动感。3)出现了一批标程百代的山水画家,成为后人的典范和楷模。“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是说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三家,关仝、李成、范宽。 ▲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荆浩,《笔法记》山水画“六要”说:气、韵、思、景、笔、墨。补充谢赫六法对于山水画的不足。此外又提出“神妙奇巧”、“笔有四势”(筋、肉、骨、气)荆浩的山水画艺术思想与兴起于晚唐的新儒家追究宇宙万物之“理”与“性”的理论很相似,要把握宇宙、参悟奥秘,而非仅仅限于模仿自然。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中国写实性山水图像没有采用焦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通过山石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中国古代绘画,自五代以后以山水居首,而水墨山水又居山水画的主流地位,这与荆浩的影响密不可分。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关仝,师荆浩,笔法简劲而气势雄壮,后人合称他们为“荆关”。《秋山晚翠图轴》、《关山行旅图轴》。誉为“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他所创造的雄壮深远的北方全景式山水体格,世称“关家山水”。 董源,被誉为南宗的实质创始人,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他的江南山水画新体格,得到其弟子释巨然追随,并称“董巨”。他们的绘画在崇尚抒情写意的元朝得到推广。《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龙宿郊民图》则以披麻皴和青绿赋色画出金陵。 巨然巨然名迹《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宋代崇尚知识,以程朱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为两种冲突实现的代表。书法轻快活泼,是中国书法的另一高峰。“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如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今”(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从六朝起,文人将山水画的基本功能归纳为“畅神”、“卧游”,即在把对宇宙的领悟融入山水图象。在当时实性山水画风格基本完成,在“格物致知”的理学氛围,这种做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宋初期绘画:960-1063 人物画:主要是吴派人物画在壁画中的复兴。《朝元仙仗图卷》,《八十七神仙图卷》。 山水画:“自然主义”,出现两个标程百代的画家,李成、范宽,覆盖形体影响了北宋的山水画。他们的画是直接师法自然和改造五代北方山水的结果,他们的风格被称为“齐鲁山水”、“关陕山水”。李成,擅长使用苍老枯枝、山石、人物、古碑等营造一种历史化和心理化的自然,《读碑窠石图轴》。范宽,清新自然,《雪山萧寺图轴》、《雪景寒林图》。他们的传人有许道宁。 李成北宋山水画家。李成的画风是承接着荆浩、关仝而来。他的山水画是纯出于写实,它的风格清劲,墨法变化微妙,以描写烟林平远景色见胜。李成画山水在用墨上有特殊研究,对于用笔、用色和画面结构也特别用心。 范宽北宋山水画家,和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范宽的山水画最初学李成。他在艺术上借鉴前人而有所得,又进一步在思想上起了新的变化。范宽的山水是外师造化而来,即从当地的真实山水出发,汲取艺术形象,“对景造意”融会贯通,精炼概括,把山水典型化了,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峻拔深厚的艺术形象,雄阔伟美的气格;苍老沉着的笔墨。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溪山行旅图》等。 花鸟画:黄筌之子黄寀进入画院,黄家花鸟的装饰性、富丽逼真成为院体标准。徐派发展出一种“没

五代十国人物画

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的佛教艺术也随之发展,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代的佛教绘画大都是围绕着寺院殿堂进行创作,其目的是为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这个时期体现的是一种审美欣赏之用,因此绘画题材多流行为佛道、罗汉、观音、菩萨等,有明显的世俗化趋势。如五代画家张图的《十王地藏》图,刘道醇的《五代名画补遗》中记载:“予又当于武宗元第观图所画十王④地藏一轴。绰有善護慈悲相。于今寶藏之。可列神品。”[6]另外,在大英博物馆藏有五代绢本《十王地藏》2幅,法国吉美博物馆藏五代麻布《十王地藏菩萨与净土图》1幅,印度国立博物馆藏绢本《十王地藏图》1幅。⑤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2记载五代画家王乔士“工画佛道人物,尤爱画地藏菩萨、十王像,凡有百余本传于世。”[7]从晚唐到五代到宋初,这种地藏菩萨和十王信仰十分兴盛,通过这种信仰劝诫人们戒恶扬善、救渡众生,体现其教化功能。在《五代名画补遗》中记载韩求:“画龙兴寺回廊列壁二百余堵。又画九子母⑥图及罗义⑦變相。朱瑶:“时河南府金真观请瑶画经相,及长寿院内画轮子金刚菩萨等。”跋異:“善画佛道鬼神及大像,后福先寺请異画大殿护法善神。”王仁寿:“仁寿甞于京师大相团寺[31净土院大殿前画八菩萨。”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十国时期的佛教绘画和唐代相比,唐代更多的是表现宗教和礼教,而五代由于战争的频繁,画菩萨、观音、鬼神、罗汉等,更多的体现其“护法”功能,在形象的刻画上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世俗化,也正是佛教的世俗化,罗汉、观音这种贴近百姓生活,富有人情味的题材大为流行。。另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收藏的《菩萨头像》,绢本,其头饰雍容华贵,脸庞已从晚唐时期的那种丰满肥硕转向了清俊娟秀,用线细腻而均匀,富有弹性,表现出女性的面部特征。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地寺院宗教壁画的兴盛,出现了许多画佛道、鬼神以及罗汉的名家,尤其罗汉题材甚为流行,代表画家主要有张玄、贯休、王齐翰、杜子环、杜敬安等。从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罗汉像始于唐代而盛于五代。罗汉,为阿罗汉的简称,有阿罗汉果位和阿罗汉圣者两层意思,罗汉崇拜就是信徒对罗汉作为果位或者圣者的追求与崇奉。[8]《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中曰十六罗汉:“随其所应分散往赴,现种种形,蔽隐圣仪,同常凡众,密受供具,令诸施主得胜果报。”[9]正是由于罗汉功德神通、随应所需、普渡众生,极易深入民间,使人们有亲近之感,因此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崇敬之感,而对罗汉供养和布施可以获得因果报应的这种十分现实的利益也促进了罗汉信仰的广泛流行。

中国现代十大名画家(简单介绍)

中国现代十大名画家 1.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十二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计亭人。父亲是个贫苦的画家。悲鸿幼年随父学画,二十岁即在上海卖画。1918年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后考入法国国立巴黎美术学校,其间又曾到柏林、比利时。 1927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并兼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1929年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其间创作了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壮士》、《奚我后》,国画《九方皋》。抗日战争开始后赴南洋、印度等地举办画展,将全部卖画收入损献给祖国救灾抗战。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 1953年因患脑溢血病逝。这位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为我国美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徐悲鸿彩墨画集》等。 3. 张大千:(1901-1984)名爱,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署人张大千”。四川内江人,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阉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揲诚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齐名,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等待别了师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青年时期就能画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涛、八大山人画风的作品,几可乱真,所以有“南方石涛”之称。他早年画的《石涛画册》,竟被著名鉴赏家、画家陈半丁作为石涛“真迹”珍藏起来,以夸耀于画友面前,被张大千识破指出,后来传为佳话,足以证明千在二十几岁在摹拟古人传统绘画的功力和成就,已经

五代 李成山水画作品鉴赏

五代李成山水画作品鉴赏 李成,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 《小寒林图》北宋李成绢本墨本纵40厘米横7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近景画坡陀上生有松树数株,松干挺直,枝杈虬曲多姿,林木笼罩于烟霭雾气之中,其后为平远景色。前隔水有行书“李成小寒林图”题识,接缝处钤有宋高宗乾卦印,画心处有明纪察司半印,前后有梁蕉林收藏印多方。《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雪山行旅图波士顿美术馆,南宋画,误题 寒林高士图轴弗利尔美术馆,伪 《茂林远岫图》北宋李成绢本水墨纵45.4厘米横141.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茂林远岫图》近景轻舟泊渡、行人车马往来其间;远景宫殿密布,塔影隐现,知去城郭未远。飞泉水口,如闻其声,如临其

境。李成的艺术对后世的山水画画家影响很大,把李成画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画家是宋神宗时期画院的名家郭熙。此画历经南宋贾似道、元代鲜于枢、明项元汴等名流收藏,后入清宫内府,上有百多方收藏印迹。 柳荫渔父图轴弗利尔美术馆,伪,明人画 《群峰雪霁图》北宋李成绢本淡设色纵77.3厘米横31.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成(919—967)是由五代入宋的画家,本来是唐朝的宗室,在唐末避乱移居山东营丘,世家出身使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因不曾入仕,便寄情于山水。他的山水画师法荆浩,也学过关仝,但青出于蓝。此图无款,表现山高雪密瀑布寒泉,冈阜一亭翼然,左方飘绫上有高士奇题诗,中有“毫端师造化,画史重营丘”句。画上钤有乾隆、嘉庆、宣统等印。 【名称】宋李成乔松平远图 【年代】宋代 【简介】绢本,205.5×126.1公分,日本澄懷堂文庫。 【名称】宋李成寒林骑驴图 【年代】宋代

中国美术史(宋元时期美术)

宋 山水画 简述两宋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基本脉络 A.北宋山水画常采用全景式构图,或山峦重叠,树木繁杂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笔墨繁而含蓄,爽利而凝重 B.a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向北面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新的变化,主要变现在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一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中心偏离正中进行构图 b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 c堆成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 总的来说,北宋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以秀丽、工致、优美胜。 北宋时期,人们从山水画中寻求乐趣的心态十分普遍,“不下堂宴,坐穷泉塾”成为社会时尚,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空前兴盛。评价李成和范宽是”一文一武”。认为“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远”“范宽之笔,远望不如坐外”。都在忠实自然的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李成 1.水墨生动,以画寒林平远著称 2.善用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空虚旷的空间,以活脱的笔致画出寒林的情态 3.所画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作品:《晴峦萧寺图》 《读碑窠石图》 A.传为活动与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的画家李成所作。 B.图画陂陀下古木参差,老树窠石,中景处石碑伫立,碑前一人戴笠骑骡,仰观碑文,一童子持杖而立,背景空无。置景幽凄,是对荒芜日久的描绘,满溢着萧瑟景致下诵读古碑的苍凉与深邃。 C.构图平远,画寒林枯杈用“蟹爪”,笔露锋芒,如悬针;用墨少,以淡墨扫染画面。笔墨韵致爽利、清澹、明润,直接呼应了主题的苍凉、深邃。 范宽 1.深入自然山川,观察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创造了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雪景 2.所画崇山峻岭,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 3.山麓画以重生的密林,成功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溪山行旅图》 A.北宋早期山水大家范宽代表作 B.图画峻伟大山,一泻千里的飞瀑如大山之眼,路边溪流淙淙伴着路上驴队嗒嗒行过。 C.构图上,巨大的山峰正面位于画幅正中,几乎接近立轴的顶部,顶天立地。以仰视的角度画出 D.山之高远。用线勾廓,轮廓内雨点皴,主中锋。笔墨刚健雄强,“得山之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