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第1章 第2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0-21 第1章 第2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0-21 第1章 第2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状况及时空特点。(区域认知)

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结合资料,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思维)

3.调查学校所在地人口迁移的现状,并分析原因。(地理实践力)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2)类型: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还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方法技巧]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1)特点: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方向???欧洲人向美洲移民

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的变化

①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 ②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

③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特点

①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1)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

(2)人口向城镇迁移。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

(3)人口向东部迁移。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1.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就成为人口迁入区。

2.政治因素:表现为驱逐出境、战争和移民戍边等。

3.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宗教、种族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另一方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也会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迁移。

5.其他因素:迁移者的年龄等。

的结果。例如,俄罗斯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自然条件较温和,经济、科技较发达的欧洲部分迁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较为落后的西伯利亚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1)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由人口迁入区变为迁出区。()

(3)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4)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5)“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原因B.家庭原因

C.自然原因D.个人原因

提示:(1)×国际旅游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居住地,不属于人口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快且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需求量大,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

(3)√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4)√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决定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5)A[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人口迁移,随着家庭青壮年的迁出,导致“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

国际人口迁移

近百年来,墨西哥裔人成为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族群之一。这部分人口主要由两种成分组成:出生于美国的墨西哥裔人和来自墨西哥的移民。下表为1910~1996年美国全部墨西哥裔人口变化。

年份墨西哥裔人口数量(万人) 墨西哥裔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 1996 1 803.9 6.8

1990 1 339.3 5.4

1980 874.0 3.9

1970 453.2 2.2

1960 173.6 1.0

1950 134.6 0.9

1940 107.7 0.8

1930 142.3 1.2

1920 74.0 0.7

1910 38.5 0.5

问题1(综合思维)简述近百年来墨西哥裔美国人的数量变化特征。

提示:近百年来墨西哥裔美国人数量一直快速增加。

问题2(综合思维)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墨西哥人迁移至美国,属于哪类人口迁移?

提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问题3(综合思维)墨西哥人迁移至美国,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哪些特点?

提示:发展中国家劳务输出增加,人才流向发达国家。

[归纳提升]

1.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判断

人口迁移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性或长期性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图示如下: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类型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概念人口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居住地没有变更的空间移动

区别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地居住地改变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外出活动

举例“闯关东”“下南洋”、北宋末年

人口南迁

外出探亲、出国考察、长假出游、

“民工流”

阶段时间特点流向

新大陆发现前15世纪末、16

世纪初以前

集中在大陆内部(跨国迁移

多,跨洲迁移少)

新大陆发

现至第二次世界大

战15世纪末、16

世纪初至20世

纪中期

出现大规模跨洲迁移;从旧

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

国家移向未开发国家

欧洲流向美洲;非

洲黑人被贩运到

美洲;亚洲人向国

外移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中期至

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国际难

民数量多,持续时间长;优

秀人才移民日益增多;迁移

流向发生变化

从发展中国家流

向发达国家;从穷

国流向富国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科技移民、劳

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

形式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国际难民迁移

人口高素质人才廉价劳动力战争难民、政治难民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

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

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

迫害

方向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

国家

发展中(贫穷)国家流向

发达(富裕)国家,人口

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

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为其

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

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使发展中国家缓解就

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

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1.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二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

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2)图中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

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

(1)C(2)B[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第(2)题,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2020年全国春运自1月10日启动,2月18日结束,共计40天,发送旅客30亿人次。春运大潮中,学生流、民工流及探亲流是主要的春运客流。

问题1(综合思维)庞大的春运客流属于人口迁移现象吗?为什么?

提示:不属于人口迁移现象。因为春运客流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及探亲流,其居住地不会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问题2(区域认知)春运客流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问题3(综合思维)外出农民工主要迁入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提示:经济发展程度高。

问题4(区域认知)西北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后,对当地外出农民工会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农村剩余劳动力会有部分在当地就业,外出农民工数量可能会减少。

[归纳提升]

1.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阶段迁移方向原因特点

古代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

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

的束缚;②农业经济脆弱、频

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到

20世纪80年

代中期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

往东北、西北等地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

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

地,建设边疆

有组织、有计

划地进行

20世纪80年

代中期至今

山区迁往平原,农

村迁往城镇,贫困

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

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

农村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

人口迁移的

流量增大,流

向也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城乡地区间巨大的经济差距;国家允许农民进城政策的实施

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

近几年出现“回流”和“民工荒”现象。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变

2.下图为我国某省(市、区)人口跨省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迁出的人口主要是()

A.少年儿童B.青壮年

C.大中学生D.老年人

(2)推测该省(市、区)最可能是()

A.上海B.浙江

C.广东D.广西

(1)B(2)D[第(1)题,读图可知,14~49岁人口迁出率最大,说明该地迁出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第(2)题,该省(市、区)以人口外迁为主,说明经济较落后。上海、浙江、广东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广西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落后。]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的父辈甚至祖父辈们曾在20世纪50~70年代,支边支内、上山下乡。曾经如火如荼的青春,伴随着朝阳蓬勃向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那一时期人们参与这场特殊的人口迁移时的心态。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我国出现了“民工潮”这一特殊现象。民工多从中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孔雀东南飞”是形象的比喻。

问题1(综合思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影响我国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国家的政策。

问题2(地理实践力)目前,影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经济因素。

问题3(综合思维)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中的有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到我国的西部地区去工作,这反映出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提示:国家的政策。

[归纳提升]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环境

因素

环境资源差异逐水草、淡水、土地而居件。历史上曾经是

主要因素

生态环境的变化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因连年

水灾使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

往美国;20世纪80年代,非洲

撒哈拉地区的干旱造成大规模

的环境难民迁移

其他

因素

心理和生理因素

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青

年比儿童和老人更易于迁移

人口迁移的动机是

复杂多样的迁入地和迁出地

的距离

(1)第一步: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断有目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用框图汇总如下:

(2)第二步:分析迁移人口的构成特点,对比分析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做到分析判断有依据。如下分析:

(3)第三步:分析迁入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拉力的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拉力因素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特别提醒]

(1)经济因素往往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要分析人口迁移发生的时间与区间,找到主因。

(3)要考虑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等因素,因为老年人与少年儿童的迁移影响因素往往不是经济因素。

3.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19春节出行预测大数据报告》显示,春节期间空城指数最高的十大城市分别是深圳、东莞、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杭州、郑州、成都、佛山。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春节空城”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受传统思想影响B.城市分布不均衡

C.人口分布不均衡D.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中西部地区的外来务工农民春节返乡后,部分不再回到上述东部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成为“倒吸”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城市()

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工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

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条件放宽

D.平均工资水平更高

(1)D(2)B[第(1)题,“春节空城”现象是由于务工人员返乡造成的。大量人员外出务工是因为中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出现“春节空城”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第(2)题,由题干可知,“倒吸”现象是指返乡农民工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而是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说明当地经济

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增多。]

区域认知——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移,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

下图为我国主要省(市)流入人口占比示意图(2014年数据)。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信息反映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A.从山地高原到平原地区

B.从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

C.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

D.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

(2)影响“孔雀东南飞”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政治因素

[素养立意]本题组以我国主要省(市)流入人口占比示意图为材料,主要考查人口移动的方向及影响因素,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知道中国不同省区的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是解答该题组的关键。

(1)C(2)B[第(1)题,从图中的各省份流入人口比例可以看出,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省份以流入为主,安徽、四川等内陆省份以流出为主,所以图示信息反映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第(2)题,“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现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率先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题组1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新航线开辟以来,国际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又发生了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体特点是()

A.从新大陆移向旧大陆

B.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C.从北半球国家流向南半球国家

D.从工业化地区迁向非工业化地区

2.下列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的是()

A.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C.定居移民增多,短期流动工人减少

D.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1.B 2.A[第1题,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从旧大陆到新大陆。第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题组2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据此,完成3~4题。

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是() A.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B.从内陆地区迁向沿海地区

C.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

D.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4.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自发性迁移减少

B.移民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C.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西部地区

D.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边疆地区

3.C 4.B[第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自发迁移和流动少,以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为主。第4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主要的目的是务工、经商、学习。]

题组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候鸟老人”是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居住地的老人。据统计,每年在海南省越冬的“候鸟老人”已超百万人,主要来自东北三省、北京市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读图,完成5~6题。

5.(生活中的地理)在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首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B.养老设施

C.气候条件D.婚姻家庭

6. (生活中的地理)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大量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D.政治因素

5.C 6.B[第5题,从图中看“候鸟老人”冬天去南方过冬,南方冬季气候温和,首要因素是气候条件。第6题,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教材P13探索

政策因素。山西人口大量减少,迁入地区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分布更加分散;全国人口分布趋于均衡。

教材P14思考

1.主要迁出地有非洲、拉丁美洲及亚洲的东亚、南亚等;主要迁入地有欧洲、北美地区和澳大利亚等。

2.从发展中国家迁向发达国家为总趋势,包括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发展中国家的难民迁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向发达国家,等。

3.经济发达的大国为接纳移民的主要国家;美国一直是最大移民接纳国;2005年位居第二、第三的俄罗斯和德国10年后位置互换;2005年位居第四、

第五的乌克兰和法国被沙特阿拉伯和英国取代。

教材P15活动

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的移民是由战争引起的;明朝从山西向全国各地移民的原因是政策;清末和民国时期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有自然灾害、战争和政策等;抗日战争时期河南、陕西人口向西北迁移主要原因是战争和自然灾害等。

教材P17思考

影响人口迁入的因素有高工资、好的医疗条件、发达的文化教育、更多的就业机会等;影响人口迁出的因素有工资低、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等。两地之间距离、亲友介绍、来往费用、语言和种族、所受教育和技能、性别和年龄等,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材P19思考

1.主要是为了改善迁出地和迁入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生态移民迁出区需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迁入区需要解决移民安置就业、发展经济等问题,促进迁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教材P20作业题

1.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迁移特点是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2.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策支持、躲避战乱和自然灾害等。

3.根据所学知识,列出主要调查项目,设计相关的调查表。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古时候,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如今,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中图版(2019)高一地理 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练习题 一、单选题 爱尔兰(地理坐标北纬53度,西经8度)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全国绿树成荫,素有“翡翠岛国”之称,经济发达。从1845年起,爱尔兰连续数年,土豆因因病虫害严重歉收,引发大饥荒。在短短的几年中,爱尔兰就有100多万人背井离乡,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为纪念爱尔兰大饥荒150周年,1997年爱尔兰人在首都都柏林兴修了一系列逃荒者的雕像(如下图),图中痛苦的逃荒者无声地叙述者爱尔兰人曾经的悲惨经历。据此,回答下列题。 1.爱尔兰绿树成荫,其“树”最可能是() A. 热带雨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阔叶林 D. 温带草原 2.爱尔兰从1845年起的移民潮,其原因是() A. 战争因素 B. 文化因素 C. 自然灾害 D. 政治因素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家庭因素

4.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城市迁居到郊区 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平原地区迁居到山区 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D.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读某市人口迁移及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下列各题。 7.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B.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C. 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D. 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人口迁移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自我学习效果检测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据此回答1~4题。 1.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城市到农村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 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3.20世纪末因战争而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一组国家是( ) 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 B.古巴、海地、巴拿马 C.卢旺达、刚果、前南斯拉夫 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4.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6.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 D.资源开发因素 7.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珠海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8.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主要有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两种形式 9.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 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 10.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组织性迁移为主 B.自发迁移为主 C.规模大、频率高 D.规模大、迁入城市为主 11.下列城市的发展早期是矿产资源开发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形成的是( ) A.中国的广州、深圳 B.美国的阿伯丁、伦敦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讲义测试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01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变其□ 2.新大陆发现引起的人口迁移 02美洲;非洲人→□03美洲;亚洲的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向国外迁移。欧洲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与之前的比较 04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05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欧洲由人口□ 06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 (2)特点

07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08增加,持续时间□09□ 10专业人才移民。 长;发展中国家□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01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02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03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 04频繁,迁移规模加大;以向城镇迁移、向□05东部迁移为主。 人口流动□ 1.判断正误。 (1)长时间外出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2)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2.目前,国际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向为() A.西亚→南亚 B.亚洲→北美 C.非洲→亚洲 D.欧洲→拉丁美洲 答案 B 解析目前,国际劳务输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入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提示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影响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设计 者 08号选手 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二章节选自第一章《人口 的变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 间变化》 课时10分钟授课 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程标准解读:把握本条标准重在“举例”两个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取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结合实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先引入实例,分析得出主要原因;一种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实例进行验证和说明。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把由学生发现并分析地区人口迁移状况放在前面,宏观认识放在后面。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涉及人口在不

同地区间流动的问题,并已经学习过人口的数量和空间变化情况,但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 2.能力基础:学生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案例的学习、材料的分析接触较少,需要进一步引导。 3.情感倾向: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这部分知识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生活性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有探索学习的欲望,可利用学生的兴趣有效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实例,总结出人口迁移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归纳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和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从材料中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教学难点:理解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五、教法与学法设计

人口迁移练习题

课题:人口迁移------练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不同的分类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3.除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 [基础经典题] 1.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 A.某老人去外地旅游 B.某学者出国讲学 C.某家庭乔迁新居 D.南方某学子去北方上学 2.下列人口移动的现象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 A.美困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到南方“阳光地带”生活 B.大学生毕业后又回到家乡工作 C.我国三峡库区的移民 D.有些省市组织人员到日本等国参观学习 3.关于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政治因素基本上不影响人口迁移 B.造成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是地区之间的人口数量的不平衡 C.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迁移越来越明显的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D.难以改变的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地区分布与迁移的根本因素 4.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是 (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 5.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 ) 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 C.日本、澳大利亚 D.加拿大、新西兰6.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 ( )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是在社会文化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下图为人口相等的四城市某年人口变动资料,据图完成7~ 8题。 7.在上述四个城市中,由移民迁入引起的人口变动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在上述四个城市中,受“推拉理论”中拉力影响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 9~10题 9.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 市是 ( ) A.abc B.acd C.abd D.bed 10.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 功能中主要地位的是 ( ) A.a B.b C.c D.d 11.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迁移人口数量变动图,回 答(1)~(6)题。 (1)按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划分,图中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口迁移。 (2)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流动在数量上呈_____________的趋势,原因是______ (3)从流动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_____到_____,从_______ 到_______地区。 (4)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____性的,流动和迁移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 (5)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 ( ) ①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 ③大城市老龄化问题严重 ④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A.①④ B.③ C.②④ D.①②④ (6)图中表现的人口迁移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相比较,引起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能力提升题] 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伊拉克发动大规模战争,他们解释目的是要帮助伊拉克建立自由、民主的国家,从而使该国政治、社会稳定,使该国国民生活条件优越。但是,就目前伊拉克情况来看,伊拉克社会混乱,经济倒退,这些都会影响伊拉克人口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l~3题。 1.战争中,许多伊拉克人民惧怕战争前往其他国家,导致伊拉克人口数量减少,这种人口迁移属于( ) A.经济因素的迁移 B.社会文化因素的迁移 C.生态环境的迁移 D.政治因素迁移 2.战争中伊拉克迁往其他国家的难民被称作国际难民,具体来说应该属于 ( ) A.环境难民 B.民族难民 C.经济难民 D.战争难民 装订线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案)

人口的迁移教案 学校:嘉应学院 年级及班级:071班 授课老师:蔡小丽 授课时间:第12 周星期三第9 节 上课题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2 必修,2006年第1版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P14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结合实例,培养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事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讲授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手段开展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国内、外人口迁移的情况,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因素,体会人口迁移的艰辛。 通过探讨“德国移民”,激发学生要尊重民工,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三、课型:综合课 !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小黑板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课与新课导入 【讲述】在上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因为上一节课的内容跟这节课的有很大的联系。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人口迁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按照时间划分,可分为哪些形式 【学生回答】永久迁移和季节迁移。 【提问】按照迁移方式划分,又可分为什么形式 【学生回答】自发迁移和有组织迁移,个人迁移和集体迁移,自愿迁移和被迫迁移。 【提问】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 【学生回答】可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考点二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真题领悟] 命题角度1人口迁移状况及影响 1.(2013·课标全国Ⅱ,1~2)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审题专练】 1.题干信息 由题干“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可知我国省级人口迁移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 2.图像信息

解析第(1)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而两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差不大,C项正确。迁出、迁入人口数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A、B项错。本题没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信息,但考虑到安徽和天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推断出安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要远高于天津,D项错。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第(2)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由于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故B 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1)C(2)B 命题角度2某城市人口迁移状况分析 2.(2013·新课标全国Ⅰ,7~8)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大,A、C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重点)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重难点)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拉丁美洲取代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