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教案

南极教案
南极教案

南极,一片净土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渊、豪、属、企、摄、扰、塑等。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及南极风光片等。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地球的最南端有一块神秘的地方,那里有许多神奇的自然现象,还有许多可爱的动物。你们想知道这个神秘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吗?

2、请看大屏幕:这种动物就住在这个神秘的地方,它叫什么名字?它是哪里的主人?那是一个什么地方?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南极,一片净土》

二、学习新课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2、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

3、自学生字,利用查字典,相互交流来学习生字。

4、为了使南极永远是一片净土,人们是怎样做的?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1)“南极属于全人类,不能动南极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这已成为所有到南极的人们的共识。

(2)“请不要捡石头!”“请不要挑企鹅!”“请注意,不要踩坏苔藓!”“即使是因为拍摄需要也不允许!否则,将不允许您再上船!”

(3)“为我们驾驶小船的卡地亚小姐不顾风流风浪,执意去追赶那只漂得很远的塑料袋,直到捞上来为止。”

4、抓住重点句子交流、讨论、朗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1)通过考察队员及旅客的行为,体会“南极属于全人类,不能动南极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的共识。

(2)船长的话说明为了使南极永远是一片净土,人们必须这样做。也表明船长保护南极的生

态环境意识很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也才能使南极永远是一片净土。(3)通过船主和驾驶小船的卡地亚小姐的言行,感受人们保护南极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和自觉行为。

5、朗读课文

你喜欢哪句话或者哪一个自然段,请读给大家听。

三、话说南极

1、同学们除了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南极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南极的知识,搜集资料全班交流。

2、老师展示搜集到的图片资料。

四、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南极令世界各国向往,向往它丰富的自然资料;南极令科学家们迷恋,迷恋它那奇奇怪怪的自然景象,让我们像科学家们那样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让天更蓝,水更清,我们祝愿南极永远是一片净土,祝愿地球的明天更美好。

热门-《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 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 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 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 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 1.阅读理解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 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 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 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9654;课时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9654;教学过程 板块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

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 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可以是查阅资料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询问长辈时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板书:家乡的风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习惯,对 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板块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 写的内容。 3.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说。 (2)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传说、风俗,或者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 (3)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 生自由发言。

南极风光(教案)

24、南极风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糙、雕、隧、剔、瘠、绚、焰、曳、旗。理解并积累“晶莹剔透、绚丽夺目、望而生畏、惊叹不已、摇曳”等词语。 2、积累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两句比喻句。朗读、感悟并体会南极风光的奇美。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能仿照“有的(时)像……有的(时)像……”说 话。、 教学重难点:待定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说话,揭示课题 1、板书:南极 师:一起来读这个地名。 想了解这个地方吗?一起来看 2、媒体展示 冰天雪地的世界。呀,这座冰山可这大!瞧,这儿还有动物!看这是什么? 是南极光吧! 你们有什么感受? (预设:3人) 3、出示地图 瞧,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天气寒冷,(出示地球仪)就在这儿,也叫南极洲。今天我们就跟随文字去探索一下这个神奇的地方,了解一下那里的风光。(补全课题,齐读) 4、学习第一节 (1)说到南极,我们眼前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景象——(第一节)自己读读这段话。 (2)指名读(正音:潺潺,表示溪水流动的声音。) (3)是呀,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有水流的地方几乎都结冰了,因此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缺乏水源和适宜温度,植物根本无法生长,所以那里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什么吃的都没有。 (4)师: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没有”,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绿色生命的南极大陆。大家想一想,三个“没有”后面的部分能不能互换呢?为什么?(不能,因为缺乏水源,才会没有茂盛的树木和小草)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语气越来越——强烈。

(5)我们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男生读到溪流,女儿读到小草,后面的语句一起读。 (6)看起来南极好像什么也没有,这就是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那么南极到底有什么呢?让我们来好好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打开书,79页,自由读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哪些自然风光? 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多读读。 2、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南极风光? 3、板书:冰雪动物南极光 (预设反馈:你找的真准确;你眼睛真尖啊) 4、课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点板书,归纳)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2节 冰雪: 寒风刺骨,冰山林立,一望无垠的冰雪是南极最有特色的风光。 1、出示第二节 你对那句话最感兴趣?用朗读来告诉大家。(预设:如果有人说了另外一句,师:“你对这句感兴趣,还有吗?”) 你一定很想看看吧!瞧,(出示媒体)有的像(隧道),“隧”是个生字,写的时候右半部份要注意先里后外(板书字),一起读词(隧道)。再看,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 说话训练:再看有的像……(指名说),有的像……(指名说),有的像…… (指名说) (预设:1第一幅图片如果有人说“像爆炸”,可以引导:“像爆炸形成的——蘑菇云”;2可以引导“看看它们的形状像?”) 这些冰雪形状奇特,与众不同,真可谓(造型奇异)(贴板书:造型奇异)。 2、这里的冰雪不仅造型独特,在阳光的照耀下还(出示媒体), 能用文中一个词来形容吗?(贴板书:晶莹剔透) 3、出示句子: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 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刚才有不少同学对于这句话感兴趣,要读好这句话要抓住哪个词?(有时)能不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 能看着画面,结合板书来说一说吗?(齐读,师引:“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预设:学生如果读到“有的像宫殿”停止了,教师可以接下去:“真是——?”

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设计概论》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xxxxxxxxxx 编写日期:2010年9月 一、开设系(部): 信息技术系 二、教学对象: 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设计的地位及本质、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设计与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并在此基础 上,为以后的设计实践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及早树立正确的设计观。 四、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设计概论》,使学生比较广泛和深入了解有关设计的理论,认识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方法论。 2、在了解各设计流派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设计与设计美学、科学工艺、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上层建筑等社会生活各层面的关系。 3、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材料等各个角度,了解工业设计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 4、教学中应坚持整体的原则,并针对当代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讲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加深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五、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64学时 六、考核: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 试卷结构——试题分为四大类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分值分配:平时(30%)+期末(70%)=总评成绩(100%);

题量——90分钟 七、教材: 《设计概论》赵平勇主编,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八、主要参考书目: 1、(美)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年 2、(日)大治浩,佐扣七郎合编,《设计概论》,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3、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年 4、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5、柳冠中,《工业设计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6、朱淳泽,《世界工艺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7、尹定邦,《设计目标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8、约翰. 沙克拉,卢杰、朱国勤译,《设计—现代主义之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9、李砚祖,《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 10、李妲莉、何人可、刘景华,《美国工业设计》,上海科技出版社 九、讲授提纲 设计概论 第一章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2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初步了解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2、了解艺术设计的特征 3、掌握艺术设计的方法 4、了解艺术、科学与技术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艺术设计的定义 一、设计在世界上的定义 二、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艺术设计的原理 一、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原理 二、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原理 三、艺术设计的技术性原理 第三节艺术设计的特征 一、设计的创意性特征 二、设计的图形性特征 三、设计的产品型特征 四、设计的科学性特征 五、设计的工艺性特征 六、设计的市场性特征 第四节艺术设计的方法 一、对比设计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21.伟大的悲剧 教与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故事情节,有感情的复述课文。 3.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4.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与学重点 体会作者颂扬的精神,通过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教与学难点 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展示有关南极风光、动物、探险等图片,使学生进入情境。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但他们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悲剧》。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他们的影响。成为著名的和平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作品有《三位大师》、《最初的经历》等。 2、读准字音,解释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毋宁吞噬 3、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二)读出自我:

《家乡的风俗》精品教案

《家乡的风俗》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 1.阅读理解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1 / 6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 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可以是查阅资料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询问长辈时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板书:家乡的风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习惯,对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板块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2 / 6

(暑期一日一练)2020年中考地理真题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

2019年中考地理真题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7年12月26日,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铁——西成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图1为西成高铁经过的某地形区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4题。 1. 铁路桥AB和李村的相对高度最大约为 A. 800米 B. 900米 C. 100米 D. 200米 2. 隧道BC的长度大约是 A. 2千米 B. 3千米 C. 4千米 D. 5千米 3. 图中代表鞍部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铁路开通时,游客乘坐高铁从西安到成都观察和体验到的现象可信的是 ①西安河流结冰,成都河荡碧波②西安品尝羊肉泡馍,成都体验麻辣火锅 ③一路上高铁经过了很多桥梁和隧道④成都平原上农民正在收割小麦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不仅注重防灾教育,进行灾害应急演练,日本家庭还备有地震应急包。据此完成5-7题。 5. 日本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A.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B. 日本山地多 C. 日本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 D. 日本是个岛国 6. 下列物品不可能出现在地震应急包中的是 A. 简易急救包 B. 化妆品 C. 瓶装水和食品 D. 求救哨和手电筒 7. 日本人下列生活习惯与地震灾害频发相关的是 A. 住轻质木板房 B. 穿和服 C. 吃寿司 D. 优先乘坐公交出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下表为2017年中国原油进口前十位主要来源国。据此完成8-10题。 8. 中国原油进口前十位主要来源国多数分布在 A. 欧洲西部 B. 非洲 C. 中东 D. 拉丁美洲 9. 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运往中国,主要的运输方式是 A. 铁路运输 B. 海洋运输 C. 公路运输 D. 管道运输 10. 2017年开始,沙特阿拉伯为减少对原油收入的依赖,进行经济转型。从因地制宜的角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自然的奥秘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走近珍奇动物,领略世界奇观,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本单元以“自然的奥秘”为主题,共编排了五篇课文。《我喜欢小动物》是著名作家秦牧的文章。作者以儿童时代养“过山鲫”和“逗鳖”这两件趣事和蠢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愚蠢是要受报复的,小愚蠢受小报复,大愚蠢受大报复,告诉我们在亲近它们时要善待它们,与这些小动物们和谐地相处。《鳄鱼的争斗》生动而具体地记叙了德国动物学家在东非的一个火山湖畔,观察到了鳄鱼罗宾和入侵者之间的争斗。后来,他又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得出了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的结论,让人倍感惊讶。《神秘的小岛》运用了叙述描写性和说明性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介绍了神秘的格雷海姆岛忽现忽隐的过程及人类探寻的原因,从而让我们懂得大自然的奥秘要靠人类去探寻。《南极风光》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并寓思想性的散文型地理知识说明文。课文分为“南极风光”和“南极开发”两部分,重点是“南极风光”的介绍,依次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和南极光。“南极开发”部分,介绍南极是一块“宝地”,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构造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本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写珍奇动物,通过带有情节性的故事来展现动物不为人知的个性特点;二是写世界奇观,其中有忽现忽隐的神秘小岛、奇特罕见的南极风光和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在各种奇特的世界景观的背后揭开大自然神奇的奥秘。几篇课文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走近珍奇动物,激发学生亲近动物、喜欢动物的思想感情;了解世界奇观,激起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在语言表达上,几篇课文大都采用叙述、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方式。说明性的语言,准确严密;描写性的语言,生动形象,是值得一读的美文。 本单元的古诗词选取了王驾的《社日》和杜甫的《春夜喜雨》两首进行诵读。

幼儿园中班春节教案《过年喽》

幼儿园中班春节教案《过年喽》 过年喽教案适用于中班的春节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过年做的事情,说一说家乡过年的各种习俗活动,感受过年的欢快气氛,快来看看幼儿园过年喽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说一说家乡过年的各种习俗活动,感受过年的欢快气氛。 2、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过年做的事情。 3、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4、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重点: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过年做的事情。 活动难点:说一说家乡过年的各种习俗活动,感受过年的欢快气氛。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忆过年时的经验,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 2、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年吗?为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过年的时候,做过的趣事) 二、教师请幼儿讲述自己过年做些什么事情。 1、教师:小朋友们在过年时,你们会做些什么事情? 2、教师:过年的时候时,你们的爸爸妈妈都会做些什么? 3、教师总结:在过年的时候,你们的爸爸妈妈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买很多吃的、穿的、用的东西,迎接新的一年来到。 三、通过儿歌熟悉过年的各种习俗。 1、教师朗诵儿歌,让幼儿从儿歌中了解一些年俗的活动。 2、教师:有一首儿歌说的就是过年要做的事情,儿歌的名字就叫过年喽,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过年会做哪些事吧! 2、教师提问: ①教师:这首儿歌名字叫什么? ②教师:儿歌中说了,过年会做哪些事情呢? 四、拓展讲述内容,请幼儿说说,你过年的时候还想做些什么事情? 为什么? 五、发给小朋友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翻开过年喽,进行自主阅读,朗诵儿歌。 小百科: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语文S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8.南极,一片净土练习卷(三年级)同步测试.doc

语文S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8.南极,一片净土练习卷(三年级)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题文】给加横线字注音。 ( ) ( ) ( ) 南美洲 企 鹅 苔藓 ( ) ( ) ( ) 海 豹 塑 料 执 意 【答案】 南美洲(zhōu) 企(qǐ)鹅 苔藓(xiǎn) 海豹(bào) 塑(sù)料 执(zhí)意 【解析】略 【题文】辨字组词。 砍( ) 瑙( ) 矮( ) 坎( ) 锱( ) 埃( ) 劳( ) 滴( ) 级( ) 捞( ) 摘( ) 极( ) 【答案】 砍( 砍伤 ) 瑙( 玛瑙 ) 矮( 高矮 ) 坎( 坎儿井 ) 锱(锱铢必较) 埃( 尘埃 ) 劳( 劳 动) 滴 (水滴 ) 级 (班 级 ) 捞 ( 打 捞 ) 摘 (摘取) 极 ( 南 极) 【解析】“瑙”字的笔画多注意与“锱”的区别。 【题文】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例:(南极)的主人 ( )的生活 ( )的回答 ( )的位置 ( )的小船 【答案】自由自在 悄悄 特殊 飞快 【解析】略 【题文】填上量词。 一( )净土 一( )海水 一( )文章

一()旅行一()童话一()松树 一()石头一()图画一()机会 【答案】 一(片)净土一(滴)海水一(篇)文章 一(次)旅行一(篇)童话一(棵)松树 一(块)石头一(幅)图画一(次)机会 【解析】略 【题文】照样子写词语。 一石一水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一龙一蛇一生一代一针一线 【解析】主要写ABAC形式的词语。 【题文】造句。 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悠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看完这场电影,大家都有许多感慨。天空悠然自得,人们为生活忙碌奔波。 【解析】略 【题文】选词填空。 倾听谛听聆听 (1)午夜的葡萄藤侧耳()葡萄的低语 (2)他说的话引人深思。我们应当(),并予以理解 (3)我们要认真()教师的教诲 【答案】倾听谛听聆听 【解析】聆听”强调的是用心思考仔细地细听。如聆听先生的教诲;“谛听”强调的是注意仔细的听,表示十分认真。如谛听当年的革命故事;“倾听”侧重于“倾”,即“身子向前用尽(力量)细心地听取”,含有尊重的意思,如倾听民意。 【题文】阅读理解。 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在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 冰雪的表面相当粗糙,这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风耍的把戏。狂暴的风吹起沙子般的雪粒,又把它堆积起来,形成一条条雪浪。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巧夺天工。 在终年不停的风暴和极度的严寒里,不但植物难以生长,连动物也望而生畏。企鹅、海豹、鲸以及一些海鸟成了南极大陆海岸仅有的“居民”。不过,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海中度过,因为在贫瘠的陆地上几乎找不到可以充饥的食物。 南极有十分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南极光。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有时像空中垂下的帘幕,有时像不断窜动的火焰,有时像强大的探照灯光动荡摇曳,有时像天上的流星一掠而过。几百年来,凡是见过南极光的人,没有一个不为这奇景惊叹不已。 南极的严寒、狂风、冰雪是极为不利的自然条件,但它却是一块“宝地”。这里有十分丰富的地下宝藏。

山东省青岛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山东省青岛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库车大峡谷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库车县,大峡谷谷口开阔,深谷之中峰回路转,时而宽阔,时而狭窄。下图示意库车大峡谷景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库车大峡谷神秘色彩的表现之一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阴声怪气”。关于“阴声怪气”原因可能性最大的是 A. 谷内奇特地形导致风向风力、温湿差异而造成的 B. 谷底处行人走路与地面的摩擦声音 C. 峡谷处地壳运动而产生的震动声音 D. 谷中游客说话声音的回声 2. 库车大峡谷附近的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方式是 A. 湖泊水________ B. 地下水 C. 冰雪融水________ D. 大气降水 2. 唐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所 指“渭城”(现咸阳渭城区)、“阳关”(现敦煌市西南)是中国古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关卡 要塞。阳关,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至明清时期被完全废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诗中所描写季节与渭城所发生的地理现象相吻合的是 A. 室内采光面积逐渐变大________ B. 日出时间逐渐变晚 C. 正午日影逐渐变长________ D. 夜长逐渐变短

2. 阳关,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后被废弃,对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战争________ B. 与西方陆上交通逐渐衰弱 C. 生态环境恶化________ D. 丝绸之路导致人口西移 3. 猕猴桃原产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喜温暖、忌阳光暴晒,怕旱、怕涝、怕风,宜栽培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意大利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后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山南部。左图是意大利区域图,右图是猕猴桃种植方式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意大利猕猴桃采用深沟高畦方式种植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大昼夜温差________ B. 防涝抗旱 C. 使土质量加疏松________ D. 减少蒸发量 2. 与中国猕猴桃原产地相比,意大利猕猴桃产区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A. 热量充足________ B. 降水丰沛 C. 土壤肥沃________ D. 光照强烈 4. 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超过了临界水位和强烈的自然蒸发作用,使得含有盐分的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滞留在土壤表层。随着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绿色覆盖的密度增加),土壤表层的可溶性盐分逐渐减小。下图为甘肃秦王川地区不同绿色覆盖下土壤盐分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一等奖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文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类型】 讲读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要点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导语设计 设计(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极地图,美丽的南极风光,可爱的动物企鹅蓝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地图,介绍中国的长城站、中山站,特别介绍设在南极南纬90°的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的科学实验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命名的。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和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今天,我们就跟随茨威格的文笔,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由此导入,板书课题。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 2.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 3. 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读一读,写一写 吞噬(shì) 角逐(jué) 雪橇(qiāo) 癫狂(diān) 拽(zhuài) 悚(sǒng) 毋(wú) 皑(ái) 怏(yàng)

《设计史》教学大纲

《设计史》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 执笔人:吴文轩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设计史 2.课程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Desing 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理论课) 4.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非师范)专业本科 5.总学时:36学时 6.总学分:2学分 二、实践教学目标 《世界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的掌握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基础知识,了解现代设计运动的背景,各国优秀的现代设计传统和辉煌的现代设计成就,认识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提高学生的设计方面的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更好的进行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三、实践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文件与教学形式 教材:《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2004

年1月第三次印刷。 参考书: 1、《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2、《新艺术运动大师图典》周宏遍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贡布里希论设计》范景中选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4、《全彩西方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现代西方设计概论》钱凤根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工业设计史》何人可编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工业设计全书》张道一著—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作品赏析,作业辅导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以每次作业作为考核的主要方式 成绩评定:百分制,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总平均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教案

用冰取火 预习提示 初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课文,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再读课文想一想当大家绝望时那个年轻的队员是怎样做的? 思考火给人们带来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 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和智慧,激励学生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句与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道理。 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透镜取火的。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带放大镜。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放大镜、玩放大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了一些朋友,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企鹅录像)他们是谁呀? 他生活在哪里?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南极去看看。(课件:南极风光)你觉得南极怎么样? 在南极这样美丽却十分寒冷的地方,人们最需要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教师归纳,板书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怎样用?结果?)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练习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识字。 检查识字情况。(可借助识字游戏达到识字目的) 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字卡,(字卡上的字是生字表以外,课文内的,自己还不认识的字),考考大家,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提出读书要求:同桌合作,互读互评。 读后感悟,整体感知 带着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冰取火”分段朗读课文。 (自荐与推荐相结合) 打火器找不到了,南极又特别冷,十分需要火。那么南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教师板画太阳)。 在这个十分寒冷的南极,没有火了队员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1:紧张、害怕、惊惶。生2:不知所措、无助、走投无路。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队员们的心情和火的重要性。 利用课件(播放一段忧伤,低调的音乐)创设情境。(师画外音:现在我们就是一名勇敢的探险队员,踏上了这座冰雪覆盖的孤岛。“怎么办,打火器找不到了”,我们无助,我们不知所措。一分钟、两分钟,似乎时间也为我们放慢了脚步。恐惧的你站在雪地里一动不动,任凭寒风呼啸,似乎一点也感觉不到;绝望的你在心里无数遍的呐喊,“女儿,爸爸对不起你,不能陪你买心爱的玩具了。”我们陷入了死的困境,流下了绝望的泪水。) 谈话采访:现在我学着电视上《实话实说》栏目形式,采访一下你们这些勇敢的探险队员,说说自己真实的感受。 生:我惶恐极了、伤心极了,我不能再照顾家中的老母亲了。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史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odern design history课程编码: 学时:32 学分: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中外工艺美术史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公共艺术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重点讲述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包括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范围、手段、发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为其更好的进行创造性的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要求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状况。 2、了解现代设计中主要思想、风格、流派、典型作品代表设计师等史实的分析。 3、使学生了解现代设计与文化、经济和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对现代设计的本质、范围、 手段、发展、意义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理解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 1.1“design”——“设计”的定义 1.2 现代设计的起始时间; 1.3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 1.4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设计思维 [本章重点]:设计与经济、艺术、科学的关系;现代设计艺术分类标准与方法 [本章难点]:现代设计产生根源:工业革命、发明创造、现代艺术流派等的影响 第二章现代设计的滥殇时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讲授,使学习者了解现代设计产生的前提和社会历史条件,理解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主要成就。 [本章主要内容]:

南极风光(教案及反思)

24 南极风光 一、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的散文性说明文。课文分为“南极风光”和“南极开发”两部分,重点是“南极风光”的介绍,依次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和南极光。文章开始,用“没有……没有……更没有”的句式从反面写出了南极是冰雪的世界,接着写狂风堆成的“雪浪”和“各种各样形状”的“雪堆”。写南极动物,用了“望而生畏”、“仅有”等词语,说明在那里动物难以生存。对南极光的描绘,用了一个长长的带比喻的句子,形象地展示了南极光的绚丽和奇特;紧接着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不……”),强调南极光是奇景,“十分罕见”。“南极开发”部分,介绍南极是一块“宝地”,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 学生分析:南极,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已经养成预习习惯的学生是很乐意去收集有关南极的知识材料的。教师平时在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上要加强,更要激发他们的热情。同时,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预习工作,要让他们体会到预习带来的成效,所以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让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通过不同的途径展现出来。比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文中的句式介绍南极的冰雪和南极光;以南极归来者的身份介绍南极风光;布置交流园地等。要让学生查找的资料发挥价值,也让这种价值的体现激励学生做好每一课的资料收集工作。学生虽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但是由于语言习惯和方言影响的原因,对个别字如“绚”的发音很难把握,容易出错。在字词教学时,虽不必字字俱教,但也要抓住难读字、难写字进行重点的指导。在词语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理解词义,如“晶莹剔透”的理解则通过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悟;“望而生畏”一词,则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并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说话训练达到对词义的真正理解。文中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两句比喻句,写得十分形象、生动、优美。积累这样的句子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一大收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词语的理解、句子的品味中体会美感,从而激发主动积累的愿望。同时,从这两句句子的表达形式看,是很好的“总分”结构的小段落的训练机会。可以尝试让学生结合内容的拓展进行课文内容的延伸和表达方法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表达训练机会,如运用比喻句介绍南极冰雪的形状、南极光以及综合介绍南极风光等。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这种能力迁移方式,产生一种能把南极风光介绍给大家的自豪感,让学生的情感在表白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潺、庄、糙、隧、剔、瘠、绚、焰、曳、旗。理解并积累“晶莹剔透、

工业设计史的概述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工业设计专业之一,1977年成立工业造型研究所,1993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在国内首先获的工业造型艺术硕士点。1995年以来本专业一直是全国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单位,本课程主持人何人可教授为现任主任委员。《工业设计史》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设计发展演变的脉络,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风格、著名设计师及其作品以及设计发展的历史条件。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工业设计内在动力与源泉,把握工业设计的未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1982年--1987年为课程阶段的初创阶段。1982年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正式成立,开始着手建设《工业设计史》课程,邀请日本著名工业设计教育家吉冈道隆来校讲学,并提供了一批欧、美、日原版的设计史教材和参考书。在翻译、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开始编写讲义并拍摄制作了一批教学幻灯片。 2.1988年--1998年为课程建设阶段。1988年,留学欧、美、日的青年教师先后回到工业设计系,带回了大量设计史和设计理论方面的书籍和研究成果,并实地拍摄了大量图象资料,为编写工业设计史教材奠定了坚实基础。何人可从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回国后,根据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大纲,于1991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统编教材《工业设计史》,李妲莉、何人可编写的《美国工业设计史》、揭湘沅编写的《国外当代设计名家名作1》等教学参考书也相继出版,教学用幻灯片制作完成。《工业设计史》教材经湖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江南大学等百余所大学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普遍的好评。1996年该教材获得了机械工业部第三届高等学校机电类优秀教材青年奖,何人可获得机械工业部优秀青年教师奖。1997年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被列为湖南省重点建设示范性专业。 3.1999年--2003年为课程体系发展和完善阶段。1998-1999年,何人可公派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访问,考察了美国相关课程的情况,回国后根据工业设计学科的最新发展和设计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和增补,着重介绍了绿色设计、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等内容,使教材更加完善。本教材图文并茂,还为教师配发了教学用光盘。与此同时,本专业的系列教学参考书《设计艺术丛书》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式的教学得到广泛的应用,课程体系趋于完善。其主要特征有:(1)全方位、多角度的动态教学。突破先前静态的文字和图片教学的局限,通过视频、Flash动画等方法,更加全面地展示设计历史发展的文化背景;(2)由平面走向三维。通过虚拟现实再现历史上经典的工业设计作品,使学生可以生动地、立体地进行深入分析;(3)交互性。通过工业设计史资料库的建设,学生可以依据人物、流派、风格、公司类型等主题进行检索、分类,方便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研究。上述三点无论在理论构建还是在实际应用都具有较高的价值。目前国内外还未见类似的《工业设计史》教材,使我国的设计史教学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为整个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2002年《工业设计史》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并列入"十五"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和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

沪教版小学三级(下)语文 24 南极风光 课后、课外练习(答案)及作文课课练

24 《南极风光》 [原文] 1 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在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 2 冰雪的表面相当粗糙,这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风耍的把戏。狂暴的风吹起沙子般的雪粒,又把它堆积起来,形成一条条雪浪。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3 在终年不停的风暴和极度的严寒里,不但植物难以生长,连动物也望而生畏。企鹅、海豹、鲸以及一些海鸟成了南极大陆海岸仅有的“居民”。不过,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海中度过,因为在贫瘠的陆地上几乎找不到可以充饥的食物。 4 南极有十分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南极光。在漫长的极夜中,突然,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有时像空中垂下的帘幕,有时像不断窜动的火焰,有时像强大的探照灯光动荡摇曳,有时像天上的流星一掠而过。几百年来,凡是见过南极光的人,没有一个不为这奇景惊叹不已的。 5 南极的严寒、狂风、冰雪是极为不利的自然条件,但它却是一块“宝地”。这里有十分丰富的地下宝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沉睡千万年的南极大陆已被人们唤醒,许多国家在这里建起了科学考察实验站。我国的五星红旗也在这里的长城站、中山站迎风飘扬。 6 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

阅读芳草地 1.课文描写了南极的哪些风光?什么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背诵课文第2节或第4节。 词句活动室 1.根据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江河()的树木()的天幕 ()的溪流()的小草()的宝藏 ()的陆地()的火焰()的光彩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中带点词语的作用,并读出语气。 (1)在那里,没有 ..茂盛的 ..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 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 ...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 (2)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 ..像隧 道,有的 ..像宫殿,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像悬崖,有的 语言直播厅 根据课文内容和你收集到的资料,介绍南极光。可以选用课文第4节的有关语句。

语文词语理解复习课教案(修改稿)

三年级语文词语理解复习课教案 金桥中心小学郭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能运用所学方法正确理解词语。 3、知道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得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本学期我们第五、第六单元的单元重点就是要学会理解词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板书课题: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梳理方法 1、出示书中第21课《我喜欢小动物》中的句子: (1)我举起手来,企图甩脱他。 师:同学们,快来看一看这句话出自哪篇课文,你能解释一下“企图”的意思吗?生1:这句话出自《我喜欢小动物》,企图的意思是希望。 生2:我认为企图的意思是打算。 师:说得真好,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生1:我是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的。 生2:我也是的。 师:这两位同学们说得对。有些词语我们就可以用换近义词的方法来解释。(板书:换近义词) 2、出示书中第21课《我喜欢小动物》中的句子: (2)经过几次逗弄,我都平安无事,胆子越发大了。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平安无事这个词语应该怎样解释? 生1:很安全,没有什么事。 生2:平安无事的意思是非常安全,没有什么危险的事。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是这么理解的,把每一个字的意思说出来,再连起来看一看,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 师:看,同学们多么会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还可以采用拆字合并法。 板书:拆字合并 3、出示书中第24课《南极风光》中的句子: (3)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师:这句话选自《南极风光》,你知道造型奇异是什么意思吗? 生:形状各种各样,各不相同。 生:各种各样奇怪的形状。 师:那你们又是采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呢? 生:上文中已经讲到了风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就是造型奇异的意思。师:是呀,我们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板书:联系上下文 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中最常用也最重要的方法,不管你是用换近义词、拆字合并或者其他方法你都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4、除了用这三种方法来理解词语,你们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生交流) 板书:反义否定查字典…… 三、巩固练习 1、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整理出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这几种(师指板书,生齐读) 2、下面,老师想检验同学们的运用能力。请同学们拿出阅读材料《一元钱》,昨天我们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一说? 3、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接下来就让我们完成第一道练习题,在这里请同学们注意考试的时候是没有字典的,所以请同学们不能借助字典(擦去板书上“查字典”这三个字)运用黑板上板书的其他方法来理解词语,下面我们开展小组学习,小小组讨论,共同完成表格(1)。 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出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