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案】第3章 损伤的修复

【病理学教案】第3章 损伤的修复
【病理学教案】第3章 损伤的修复

第3次(2学时)

一、题目

第三章损伤的修复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再生的概念

2.熟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4.掌握:肉芽组织的成分、形态、作用及结局

5.熟悉: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态过程及机制 6.熟悉:皮肤创伤愈合、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三、教学内容

(一)再生

1.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再生的概念

2.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二)细胞的生长和调控

1.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

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三)纤维性修复

1.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2.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3.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态过程及机制

(四)创伤愈合

1.皮肤创伤愈合: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类型 2.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3.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萎缩、化生概念及类型

2.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3.再生、机化、肉芽组织功能

4.创伤愈合类型

5.骨折愈合过程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一. 实验综述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是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技术、病理学及技术和临床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中,在学科相互融合,知识相互渗透,技术不断发展、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在时代要求综合素质人才辈出的今天,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的兴起尤为必要和重要。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重要器官的解剖学特征、组织学结构、病理学变化并联系相关功能,从而在形态上观察、机能上分析、综合上判断和科学上研究疾病。同时联系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关系。为由基础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实验目的 1. 掌握病理组织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步骤 2. 掌握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 3. 明白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程序及仪器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 1. 实验材料:手术盘、镊子、手术刀、石蜡、小鼠病理组织、纱布、烧杯、脱水机、塑料包埋盒、水浴锅、切片机、染色机、载玻片、盖玻片、铅笔、标签 2. 实验试剂:福尔马林、酒精(50% 55% 70% 75% 80% 85% 95% 无水浓度)、二甲苯、苏木素、盐酸酒精、伊红染液、树胶 四.实验步骤 (一)取材 从尸体解剖材料或临床手术切除的待检材料上选取供作切片标本的病理组织切块,称为取材。 1. 取材要全面具有代表性,能显示病变的发展过程。为此要选取病变显著的区域和可疑 灶,在统一组织块中最好包括病灶及其周围的健康组织,并应包含该器官的主要结构部分。较大而重要的病变可从病灶中心到外周的不同部位取材,以反映病变各阶段的形态学变化。

病理学:组织损伤与修复

第三章:组织损伤与修复 机体是由细胞、细胞间质和体液构成的统一整体,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不断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保障正常的生命活动。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细胞和间质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时,机体启动一系列机制应对环境的变化(这些反应可以有利于机体对抗不利环境,也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伤使疾病进一步发展),并相应地导致其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致病因素一般都会导致机体物质代谢障碍,而这种环境和功能的变化在组织细胞的形态学上可以表现为两类情况:一种是进行性变化,包括细胞的肥大、增生、再生以及组织的机化和钙化。另一种是退行性变化,包括:萎缩、变性和坏死。 变性(含:颗粒样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等几类) 以下,我们着重讨论细胞的损伤:即退行性机能变化。进入讨论前,我们要注意的是所有的病理现象都是在病变过程中的一个片断,他们通常是动态的、有相互联系的,而非静止的、孤立的。所以我们要记住:观察到的病理变化既是凝固的功能,又是发病过程的快照。 同样的,机体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也会发挥其修复作用,产生代偿、再生、化生、机化、钙化等反应,维护功能、对抗疾病,这些内容将在随后的章节进行讨论。 第一节:萎缩(Atrophy) 概念:已经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或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 注意应与其他两个概念相区别即发育不全(Hypotrophy)和不发育(Aplasia)。 发育不全:是指器官、组织不能发育达到正常体积,原因可以是血液供应不良、特殊营养成分缺乏或先天因素。 不发育:指一个器官不能发育,器官可能完全缺失或仅余一结缔组织构成的痕迹性结构物。 例如:人类胎儿畸形中的无脑儿可以说是其脑部发育不全(没有大、小脑),同样也可称为大脑不发育。而萎缩的例子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成年后患脊髓灰质炎引发的下肢萎缩。 根据萎缩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生理性萎缩(physiological atrophy): 概念:也称年龄性萎缩,当动物到达一定年龄时,某些组织器官即发生萎缩,生理机能自然减退。如:胸腺、扁桃体、法氏囊、性腺、子宫、乳腺的萎缩。这类组织器官受到机体内部基因、激素等影响而发生萎缩,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萎缩是不可逆转的。(衰老可以说是一种全身性的生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Pathological atrophy): 概念:是指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组织器官的萎缩。根据萎缩的性质可分为减数萎缩(指组织器官的细胞数目减少)与单纯萎缩(指细胞数目不减少,而细胞体积减少)。 根据萎缩的范围,又可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注:在生理性萎缩中同样可以分为减数萎缩、单纯萎缩、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这是与病理性和生理性萎缩不同的分类方法。 全身性病理性萎缩 发生于长期的营养不良或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如:结核,鼻疽,恶性肿瘤,寄生虫病以及造血器官疾病等。此时机体表现为贫血、消瘦和衰弱。全身组织器官高度萎缩。 首先是脂肪组织可减少90%,其次是肌肉,可减少45%,再次是肝、脾、淋巴结。大脑、心脏的萎缩很不明显,肾上腺等腺体基本不萎缩。这种萎缩中机体仍然设法保障关键的

病理学技术—特殊染色最最全总结

结缔组织染色法 Mallory三色染色法 蓝色:胶原和网状纤维 淡蓝色:软骨、粘液、淀粉样变物质 红色:神经胶原纤维、肌纤维、酸性颗粒 橘红色:髓鞘、红细胞 图表 A 染色,显示胶原纤维,A组排列规则 . Masson三色染色法 绿色:胶原纤维 红色:肌纤维 橘红色:红细胞 图表 B Mssson三色法 图表 C 三色染色胃癌组织中血管平滑肌 . 显示胶原、网状和弹性纤维的三联染色法 红色:胶原纤维 黑色:网状纤维 绿色:弹性纤维 淡黄色:肌肉、红细胞

二、胶原纤维染色法 . Van Gieson()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鲜红色:胶原纤维 黄色:肌纤维、细胞质、红细胞 蓝褐色:胞核 图表 E 2.胶原纤维,Van Gieson.)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图心肌梗塞 myocardial infarction:心肌梗塞后2个月,van Gieson 染色, 坏死心肌被染成红色的纤维组织所代替,黄色区域为残留的心肌纤维。 天狼星红(Sirius red)苦味酸染色法(参照上图)

黄色:其他 三、网状纤维染色 Gordon-Sweets银氨染色法(梅花开枝图,金色阳光伴树枝)

黄棕色:胶原纤维 淡红色:细胞质(红液复染) 图表 F 3.Gordon-Sweets氢氧化银氨液浸染法 Gomori氏银氨液配制法 图表 G Gomori氏银氨液配制法 四、弹性纤维染色 Gomori醛复红染色法 *甲醛生理盐水液固定的染色效果最佳 图表 H 醛复红染色法 五、显示弹性、胶原纤维的双重组合染色法 蓝绿色:弹性纤维 红色:胶原纤维 黄色:背景

六、肌肉组织染色 △横纹肌组织染色 Mallory磷钨酸苏木精染色法(PTAH) 蓝色:胞核、纤维、肌肉、神经胶质纤维、纤维蛋白、横纹肌黄色或枚红色:胶原纤维、网状纤维软骨基质、骨 微紫色:粗弹性纤维(有时) 紫蓝色或棕黄色:缺血缺氧早期病变的心肌 图表 J .磷钨酸苏木素法 图表 K .磷钨酸苏木素染色液 △早期心肌病变组织染色 染色法(1974年)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一.实验综述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是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技术、病理学及技术和临床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中,在学科相互融合,知识相互渗透,技术不断发展、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在时代要求综合素质人才辈出的今天,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的兴起尤为必要和重要。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重要器官的解剖学特征、组织学结构、病理学变化并联系相关功能,从而在形态上观察、机能上分析、综合上判断和科学上研究疾病。同时联系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关系。为由基础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病理组织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步骤 2.掌握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 3.明白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程序及仪器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 1.实验材料:手术盘、镊子、手术刀、石蜡、小鼠病理组织、纱布、烧杯、脱水机、塑料包埋盒、水浴锅、切片机、染色机、载玻片、盖玻片、铅笔、标签 2.实验试剂:福尔马林、酒精(50%、55%、70%、75%、80%、85%、95%、无水浓度)、二甲苯、苏木素、盐酸酒精、伊红染液、树胶 四.实验步骤 (一)取材 从尸体解剖材料或临床手术切除的待检材料上选取供作切片标本的病理组织切块,称为取材。 1.取材要全面具有代表性,能显示病变的发展过程。为此要选取病变显著的区 域和可疑灶,在统一组织块中最好包括病灶及其周围的健康组织,并应包含该器官的主要结构部分。较大而重要的病变可从病灶中心到外周的不同部位取材,以反映病变各阶段的形态学变化。 2.取材时要尽量保持组织的自然状态与完整性,避免认为变化。为此,切取组 织块的剪刀要锋利,切取时勿使组织受挤压、拉扯胡揉搓。 3.组织块的大小要适当,通常其长、宽、厚以1.5×1×0.4cm为宜,必要时可 增大到2×1.5×0.5cm,以便于固定液迅速浸透。尸体剖检时采取病理组织块可切得稍大些,待固定几小时后在家以修整,切到适当的大小。 4.对于特殊病灶要做适当标记。 5.注意避免类似的组织块混淆。 6.制片的组织块,越新鲜越好。 7.接受送检标本时,须依据送检单详细检查送检物。 (二)固定和固定液 将组织浸在固定液内,使细胞组织内的物质成为不溶性,让固有形态和结构得以保存叫作固定。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细胞与生活时的形态相似。 1. 本次试验的固定液为:10%福尔马林液(实验室常用固定液) 福尔马林 100ml 自来水 900ml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一.实验综述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是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技术、病理学及技术和临床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中,在学科相互融合,知识相互渗透,技术不断发展、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在时代要求综合素质人才辈出的今天,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的兴起尤为必要和重要。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重要器官的解剖学特征、组织学结构、病理学变化并联系相关功能,从而在形态上观察、机能上分析、综合上判断和科学上研究疾病。同时联系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关系。为由基础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目的 1.掌握病理组织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步骤 2.掌握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 3.明白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程序及仪器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 1.实验材料:手术盘、镊子、手术刀、石蜡、小鼠病理组织、纱布、烧杯、脱水机、塑料包埋盒、水浴锅、切片机、染色机、载玻片、盖玻片、铅笔、标签 2.实验试剂:福尔马林、酒精(50%、55%、70%、75%、80%、85%、95%、无水浓度)、二甲苯、苏木素、盐酸酒精、伊红染液、树胶 四.实验步骤 (一)取材 从尸体解剖材料或临床手术切除的待检材料上选取供作切片标本的病理组织切块,称为取材。 1.取材要全面具有代表性,能显示病变的发展过程。为此要选取病变显著的区 域和可疑灶,在统一组织块中最好包括病灶及其周围的健康组织,并应包含该器官的主要结构部分。较大而重要的病变可从病灶中心到外周的不同部位取材,以反映病变各阶段的形态学变化。 2.取材时要尽量保持组织的自然状态与完整性,避免认为变化。为此,切取组 织块的剪刀要锋利,切取时勿使组织受挤压、拉扯胡揉搓。 3.组织块的大小要适当,通常其长、宽、厚以1.5×1×0.4cm为宜,必要时可 增大到2×1.5×0.5cm,以便于固定液迅速浸透。尸体剖检时采取病理组织块可切得稍大些,待固定几小时后在家以修整,切到适当的大小。 4.对于特殊病灶要做适当标记。 5.注意避免类似的组织块混淆。 6.制片的组织块,越新鲜越好。 7.接受送检标本时,须依据送检单详细检查送检物。 (二)固定和固定液 将组织浸在固定液内,使细胞组织内的物质成为不溶性,让固有形态和结构得以保存叫作固定。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细胞与生活时的形态相似。 1. 本次试验的固定液为:10%福尔马林液(实验室常用固定液) 福尔马林 100ml 自来水 900ml

病理学考试损伤的修复 习题及答案

第3章损伤的修复习题及答案 一、 A 型题 1 .下列哪种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 A. 肾小管上皮细胞 B. 心肌细胞 C. 肝细胞 D. 表皮细胞 E. 造血细胞 2 .下列哪种情况,组织不能完全再生 A. 一个肺小叶的坏死 B. 一骨多发骨折 C. 断裂后缝合的肌腱 D. 肝脏多发点状坏死 E. 直径约 10cm 的表皮缺损 3 .皮肤损伤后由结缔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 A. 不典型增生 B. 完全性再生 C. 异常增生 D. 瘢痕修复 E. 化生 4 .创伤伤口的收缩是在 A. 受伤后 2 - 3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B. 受伤后 1 - 2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C. 受伤后 3 - 4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D. 受伤后 1 - 3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E. 受伤后 4 - 5 天后发生,直至 14 天左右停止 5 .肉芽组织具有收缩功能、同时又能产生基质和胶原的细胞是 A .血管内皮细胞 B .肥大细胞 C .纤维细胞 D .成肌纤维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6 .肉芽组织抗感染的主要成分是 A .毛细血管 B .成纤维细胞 C .炎细胞 D .细胞外基质 E .成肌纤维细胞 7 .肉芽组织的结局是 A .填补缺损 B .纤维化 C .抗感染 D .能产生细胞外基质 E .分泌大量成长因子,调控细胞再生 8. 由肉芽组织生长修复的伤口称为 A .一期愈合 B .二期愈合 C .伤口愈合 D .再生 E .纤维性修复 9. 下列哪项是伤口二期愈合的特点 A .创面小 B .创面不洁、伴感染 C .手术切口 D .肉芽组织少 E .形成瘢痕小 二、X 型题 10 .纤维组织再生是,成纤维细胞的来源是 A .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转变而来 B .未分化的间叶细胞转化而来 C .肉芽组织 D .结缔组织化生 E .血管内皮细胞索转化而来 11 .新生毛细血管通透性较高的原因有 A .新生毛细血管腔小 B .基膜不完整 C .内皮细胞间隙较大

常规组织病理技术

第一章常规组织病理技术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重点通过对疾病过程中各个器官、组织形态学变化的观察,为临床解决疾病的病理诊断问题。病理学实验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病理工作者的视野,丰富了病理研究工作的内容,也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但是,无论多少新技术、新方法涌现,病理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术仍然是常规组织病理技术,离开它,一切病理诊断或研究都将无从谈起。本章将简要介绍常规的组织病理技术,包括组织(细胞)取材、固定、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以及常用的特殊染色方法。 第一节组织与细胞的取材 病理标本检查包括大体和显微镜下观察两个方面,一张好的切片与组织取材、固定、染色都有密切的关系。正确的取材、合适的固定和良好的染色是优质病理工作的基础。目前,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已普遍应用于大多数医院病理科和研究单位,而该方法所需的材料,不仅要求组织细胞的形态完整保存,而且要最大程度地保存组织或细胞成分的抗原性。在保证抗原性不受损伤的同时,还要求抗原不弥散,以保证其准确定位。这就对组织的取材和固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固定不及时或处理不当的标本,都可能导致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一、组织取材 组织标本主要取之于活检标本、手术切除标本、动物模型标本以及尸体解剖标本等。组织取材的一般原则是:①组织块的厚度为0.2~0.3cm;面积1~1.5cm2,最多不超过2cm2,太大、太厚的组织块常常固定不好;对于冷冻切片,取材组织块可略厚(0.3~0.4cm);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组织块,以1cm×lcm×0.2cm 为好,不要太大,以免浪费试剂;②对于皮肤、腔道器官及囊壁组织等应剪成细条,较长时可将其缠绕成同心圆状;③骨组织需先经过脱钙处理;④新鲜组织若

病理学:损伤修复(上)

损伤的修复(上) (2008) 人体内属于恒定细胞的有 A.神经细胞 B.表皮细胞 c?心肌细胞 D ?肠上皮细胞 答案:A、C 解析:8版病理学P28?永久性细胞(Permanentcells)是出生后就不再具有分裂增生的能力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但神经纤维再生能力活跃。表皮细胞、肠上皮细胞属于不稳定细胞。 ■■■再生的概念和类型,干细胞的概念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一、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1、生理性再生:指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细胞、组织不断老化、消耗,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以 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的再生 2、病理性再生:指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即病理性再生 二、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注:不同生物的细胞周期时间不同,同一系统中不同细胞的周期也有所差异(再生能力:低等〉高等;幼稚〉高分化) 三、干细胞及其在再生中的作用 1、定义:干细胞是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无限或较长时间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类细胞 2、分类: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①胚胎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是在人胚胎发育早期一一囊胚(受精后约5~7天)中未分化的细胞 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意义:它们拥有类似胚胎的全能分化性;对生物医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研究都将产 生重要影响;胚胎干细胞最激动人心的潜在应用是用来修复甚至替换丧失功能的组织和器官。 ②成体干细胞 机体内多种分化成熟的组织中存在成体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表皮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肌肉干 细胞、肝脏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等;部分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不仅可以向本身组织进行分化,也可以

2020年病理学技术(中级)模拟试题[代码:380]

2020年病理学技术(中级)模拟试题[代码:380] [单项选择题]1、 核酸中含量相对恒定的元素是 A.氧(O) B.氮(N) C.氢(H) D.碳(C) E.磷(P)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 核酸由C、H、O、N、P元素组成;其中P含量恒定在9%~10%,是定磷法测定核酸含量的依据。 [单项选择题]2、 急性肾盂肾炎的大体病变是 A.大红肾 B.肾表面不对称凹陷性瘢痕 C.蚤咬肾 D.颗粒固缩肾 E.肾脏表面充血、可见黄白脓肿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 急性肾炎肉眼为大红肾、蚤咬肾;慢性肾盂肾炎肾表面不对称凹陷性瘢痕;慢性硬化性肾炎为颗粒固缩肾;急性肾盂肾炎为化脓性炎症,肾肿大、充血、质软,表面散在稍隆起的大小不等的脓肿,呈黄白色。 [单项选择题]3、 骨化性肌炎的特征性变化是

A.见骨样和软骨样组织 B.见增生活跃的纤维母细胞 C.见神经节细胞样巨细胞 D.细胞多形性,可见核分裂象 E.呈特征性的中央、中间和外周三带状分布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 骨化性肌炎呈特征性带状分布,中央为活跃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中间为增生的纤维、骨样和软骨样组织,外周为排列整齐的成熟骨小梁,其边缘有骨母细胞。[单项选择题]4、 以下哪一项与病理解剖的意义无关 A.找出主要病变 B.收集病理教学科研资料 C.增加病理切片数量 D.分析判断死亡原因 E.促进医学的发展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不能只为增加病理切片数量就做病理解剖。 [单项选择题]5、 在电镜制样时,对动物组织取材,如脑、内耳等,最好采用的固定方法是 A.浸泡法 B.灌注固定法 C.低温固定法 D.加温固定法 E.微波固定法

病 理 检 验 技 术

病理检验技术 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04年4月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组织病理学常用的多种技术。包括常见的技术,即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技术,同时也介绍了常用的特殊染色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并简明地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在组织病理学中的应用。 全书理论与实践并重,经典与改良结合,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为实验室工作的必备参考书。适合从事病理学、组织学、生物学、法医学等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的技术人员、教师、医师和研究生使用。同时也适合临床医学检验专业中专、专科生使用以及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学生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选用。 第一篇石蜡切片技术 第一章组织标本的处理 第一节取材 (5) 第二节组织的固定 (6) 第三节大体标本的处理和固定 (14) 第四节陈列标本的固定 (15) 第五节脱钙 (16) 第六节组织的冲洗 (18) 第二章石蜡包埋技术

第二节透明 (21) 第三节浸蜡 (22) 第四节包埋 (22) 第三章切片技术 第一节切片刀 (25) 第二节切片机 (27) 第三节石蜡切片的制作 (27) 第四节特殊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 (29) 第五节石蜡切片的异常及处理 (29) 第四章染色与染色剂 第一节染色的基本原理 (31) 第二节染色剂染色的化学基础 (33) 第三节染色剂的分类 (34) 第四节常用染色剂及配制 (35) 第五节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39) 第六节封固剂 (41) 第五章特殊染色技术 第一节结缔组织染色法 (43) 第二节脂类染色法 (47) 第三节糖原及粘液染色法 (48) 第四节色素染色法 (50) 第五节神经组织染色法 (52) 第六节核酸及核蛋白染色法 (52) 第七节肌肉组织染色法 (53) 第八节病原微生物染色法 (54) 第九节特殊染色技术的应用 (57) 第二篇免疫组织化学和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一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一节基本原理 (62) 第二节染色步骤 (67) 第三节常用试剂的配制 (72) 第二章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第一节基本原理 (77) 第二节染色步骤 (80) 第三篇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一章核酸原位杂交技术 第一节核酸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 (83) 第二节核酸原位杂交的主要过程 (84) 第三节核酸原位杂交的基本操作步骤 (86) 第四节常用试剂的配制 (87) 第五节核酸原位杂交的应用 (89) 第二章原位PCR技术 第一节基本原理 (91)

病理学技术

一、病理标本的接收 病理标本的接收是在取材、固定组织前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它是临床与病理科交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开展病理学检查、病理档案的保存奠定了基础。标本接收程序如下。1.首先核对病理申请单与标本上的红色号码是否一致。 2.核查病理申请单上写明的送检标本及数目是否与实际送检标本一致。 3.观察送检标本的大小及固定液比例是否合适。 (1)穿刺活检及纤支镜所取的小标本,4%中性甲醛(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组织的量应在6~10倍。 (2)对于较大的手术切除标本,应及时切开固定;核对后将病理申请单和标本编上病理标本号。 4.将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科别、临床诊断、部位、标本来源、标本例数等逐项录入电脑存储。 5.作为病理资料不仅要做好计算机录入工作,还须进行文字登记,以便病理档案长期保存。 二、组织固定 一、固定的目的和意义 固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使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尽可能地保存组织细胞离体时具有的生理和病理形态结构及生物化学和免疫化学成分。 良好的固定是制作优秀病理切片的基础,也是特殊染色、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原位分子杂交等技术方法赖以成功的基础。 因此,在病理技术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固定的质量。 二、组织固定的注意事项 1.及时取材:由于甲醛对组织的平均穿透速度只有0.8 mm/h,因此手术切除的送检标本应及时切开进行取材,以便保证重要的镜检部位能及时地得到固定。 2.及时固定:完成取材的组织块应立即投入固定液以便尽可能地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抗原性。 3.液量充分:一般情况下要求固定液的量应为组织体积的6~10倍。 4、固定时间:。送检来的大器官应及时切开固定,大标本取材后(2cm厚)固定时间需要6~12个小时,小标本一般需要3~6个小时;当室温低18℃时,应在37℃以下的温箱内加温4~6个小时。 三、取材 取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切片的质量。取材时,除了按取材规范以外,还应注意: (1)要有一把锋利的取材刀,在切割组织时要避免取材刀来回拖拉,。 (2)切取的组织块厚薄要均匀,一般厚度以0.2 ~0.3cm,大小以1.5X2.0 cm为适。(3)较容易发脆的组织如甲状腺、肝脏、血块、淋巴结、大块癌组织等可适当厚一点,而脂肪组织、肺组织、纤维性肿瘤、平滑肌瘤等致密的或试剂不易渗入的组织应略取薄一些。(4)淋巴结应修掉两侧球冠,并尽量剔除周围脂肪组织。 (5)如组织内有缝线、钉书针或骨组织,必须除去或避开,如碰到不可避免的骨组织或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