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区地质情况

温江区地质情况
温江区地质情况

成都平原处于四川沉降带西侧,介于龙门山隆起褶皱带与龙泉山褶皱带之间,其地质构造系川西新华夏构造的一部分,称为"成都洼陷",为一继承性的新生代沉降盆地。据物探及钻孔资料,平原基底构造方向为北北东--北东向,西陡东缓,基底起伏,盆地东西边缘皆受断裂控制,东缘蒲江--新津隐伏断裂,经成都西郊--广汉以东,与西缘大邑--彭县断裂对冲,中间相对下陷,在中间凹陷地带,第四系厚度大,在断层外侧,第四系厚度小。沉降中心位于成都平原偏西侧,即邛崃--大邑--崇庆一线,第四系厚度达350米以上、下卧白垩系或第三系基岩,顶面凹凸不平,并分布有大小不一的洼槽或盆湖。

温江县位于成都平原沉降中心及东缘蒲东--新津隐伏断裂之间,第四系沉积厚度150至250米。1976年四川省一0一地质队在县内永兴公社钻孔查明,第四系在当地厚200米。

平原基底断陷的形成,始于白垩系末,第三系有明显加强,通过晚近期构造变动过程的不断发展,成

现今形态。规模宏大,结构多元的以冰碛--冰水成因为主、冲洪积次之的第四系松散物质,则不整合地堆积在白垩系或第三系的基岩上。县境基底为第三系大邑砾岩,白垩系灌口组、夹关组。1976年四川省一0一地质队在永兴公社钻孔,孔深694.79米,仍未穿透夹关组。

第二节地层

县境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据四川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197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水文地质图》灌县幅、邛崃幅资料,以及1976年1月四川省地质局一0一地质队在永兴公社的钻孔资料,其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由老至新分别为:

1.下中更新统(Qgl-al 1+2) 该层深埋于平原下中部。按堆积物的结构特征,堆积层序列可分四层:

第一层为绛红、紫红、黄棕等杂色粘土泥砾层。该层深埋于平原区凹槽底部,黏土中时有网纹结构发育,砾石大小混杂,一般砾径5至20厘米,大的达20到40厘米,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砂岩、石英岩为主,风化剧烈,有些可手捏成粉。

第二层地表未见出露,据物探资料揭示,在广汉--成都一线以西,什邡灵杰--彭县一线以东(温江县位于两线之间)的平原下部广泛存在着厚1.06至41米的一套青灰色--灰褐色含泥砂砾石层,有时夹淤泥,多见植物碎屑。砾石成分除花岗岩、石英岩外,尚见较多的喷土岩及硅质岩类,层中时夹淤泥及炭化植物碎屑、乌木,其分布局限于平原深槽之内。

第三层在平原腹部,为一套黄棕、黄褐色强风化含砂泥砾层,分布广泛,深埋在25到29米以下。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石英岩为主,砂岩、变质岩次之。其分选差,大小混杂,砾径一般5至20厘米,

大的达30到50厘米。砾石风化严重,砾间充填砂质粘土,并多被泥皮包裹。

第四层在第三层上,局部出露一层黄褐色、红褐色、棕黄色粉砂质黏土及泥砾石,厚0-10米。

2.上更新统(Q3)

该层广布于平原,部分出露地表,形若二级阶地,大部分被冲洪积砂砾卵石层掩埋,一般厚25至30米,最厚可达40余米。由下至上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为褐黄、黄褐色弱风化含泥砂砾石层。砾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次有石英砂岩、砂岩等,磨圆度较好,有一定分选,砾径一般5至20厘米,间夹40到50厘米,漂砾。沉积岩多被风化,锤击易碎,黏土砂粒充填其间,或于层中形成透镜体。局部泥钙质或铁锰质富集,具铁质胶结。

第二层为黄棕、褐黄、灰黄色粉砂质黏土--黏质粉砂土--砂层,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云母,常见长石被风化呈白色细粒,粒径由下往上逐渐变小,黏粒增加。据分析,下部砂粒占40.5%至68%,黏粒15%至27.5%;上部砂粒占20%至29%,粉粒36%至38%,黏粒33.5%至44%。顶部粉砂质粘土常有铁锰质浸染,其间夹泥炭层透镜体,泥炭碳化程度较低。

3.全新统(oal+pl4 4 )

在成都平原岷江上游的冲洪积扇及往下的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堆积物,均属全新统地层。一级阶地阶面比高2到4米,堆积物上部为黑灰色粉砂土--砂土,结构松散。河漫滩堆积物为砂砾卵石层,分布于江安河岸,厚10到15米,金马河、杨柳河亦均有分布。

第三节地貌

全县地貌简单,地势平坦,从整个微地貌看,几千年来兴修水利和耕作改造等人为作用是很显著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平均比降4.1‰,为自流引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成都平原这个断陷盆地,自第四纪以来持续下沉,接受岷江、沱江、石亭江及其支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冰水物质与流水冲洪积物质的充填,后又经过河流的不断堆积与浸蚀,进一步改变了平原面貌。从宏观形态来看,县境地貌均为平原,就成因而论,为浸蚀堆积型。其中根据各自不同特征,又分为冰水堆积扇状平原(或二级阶地)、一级阶地和河漫滩。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均以内迭嵌入形式,镶在冰水堆积扇状平原内,顺河延展,由第四系全新统(Qal+pl4

4)冲洪积物组成。

冰水堆积扇状平原,由第四系上更新统(Qal 3

)冰水堆积物组成。由于近代河流浸蚀作用,扇面多残存河间地块及起伏不大的洼地,形成了县境内"

大平小不平"的地貌景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要求

附件四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要求 为规范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以下简称设计)审查工作,保证设计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一、审查工作组织 地调项目的设计审查工作由地调局统一领导,分级实施。计划项目设计审查由地调局或由地调局委托大区地调中心组织审查;工作项目由实施单位组织审查。 二、审查依据 1.设计审查依据的有关标准必须是现行的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有关部门颁布的行业标准以及地调局制定的《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等相关规定和要求。 2.项目任务书。 三、审查程序 1.设计书编写单位按规定自收到项目任务书之日起30日内,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或年度工作方案)的送审稿。设计书应附项目任务书和初审意见书。 2.组织审查单位接到设计书后,根据地调局和大区地调中心统一要求落实设计审查工作,并把设计审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 3.组织审查单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设计评审组,并预先把设计书(送审稿)送达审查组成员审阅。 4.组织审查单位自收到设计书之日起30日内,完成设计的审查工作。审查工作包括设计书的评审和审批。 5.设计评审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 会审形式,评审组通过听取设计编写人员的介绍、提问和答辩,并经认真讨论,形成设计评审意见,同时填写设计质量评分表(附表1-表12)。 函审形式,函审专家成员应认真审阅设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设计书进行评审,提出存在的问题、修改意见和建议,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书面评审意见,同时填写设计质量评分表(附表1-表12)。函审组织单位根据专家提交的书面评审意见,负责整理形成评审意见。 6.组织审查单位根据评审工作情况和专家评审意见,签署组织审查单位意见,并向提交设计书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附格式1),评审意见包括技术和预算两部分。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 D2008-03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8年10月

目 次 前言..............................................................................................................................................................III 引言..............................................................................................................................................................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4.1 目的 (2) 4.2 任务 (2) 4.3 基本要求 (2) 5 设计书编写与审批 (2) 5.1 设计书编写 (2) 5.2 设计书审批 (3) 6 调查内容 (3) 6.1 地质环境背景调查 (3) 6.2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 (4) 6.3 城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调查 (8) 7 调查方法 (9) 7.1 一般要求 (9) 7.2 资料搜集与整理 (9) 7.3 遥感调查 (9) 7.4 野外调查 (9) 7.5 地球物理勘查 (10) 7.6 槽探和浅井 (10) 7.7 钻探 (10) 7.8 样品采集与测试 (11) 8 地质环境评价 (11) 8.1 地下水环境评价 (11) 8.2 土壤污染评价 (12) 8.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2) 8.4 特殊类土评价 (13) 8.5 垃圾处置场适宜性评价 (13) 8.6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效应评价 (13) 8.7 地质资源评价 (13) 8.8 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14) 9 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影响评估 (15) 9.1 评估内容 (15) 9.2 评估方法 (15) 10 图件编制 (15)

成都市及周边地矿单位

成都市及周边地勘单位 604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市人民北路1段25号区域地质调查甲级;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球化学勘查甲级;遥感地质调查甲级。 605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成都市金牛区西安中路枣子巷15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甲级;地球物理勘查甲级;地球化学勘查甲级;地质坑探甲级。 606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四川省双流县华阳镇通济桥下街198号区域地质调查甲级;固体矿产勘查甲级。 607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O三地质队四川省峨眉山市绥山镇兴隆街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质钻(坑)探甲级。 608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零七地质队四川省乐山市人民西路51号区域地质调查甲级;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质钻(坑)探甲级。 609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四川省德阳市天山南路2段79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球化学勘查甲级。 610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五地质工程队四川省都江堰市奎光路250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甲级。 611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攀西地质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三岔口东路45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 612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O六地质队成都市温江县柳城镇东大街47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质钻(坑)探甲级。 613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O九地质队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镇长柏路78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质钻(坑)探甲级。 614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西北地质队四川省绵阳市剑门路西段88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 615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八地质队四川省崇州市金带街199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质钻探甲级。 616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市西青路119号液体矿产勘查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甲级;地质钻探甲级。 617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0四地质队四川省西昌市顺河街8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 618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成都市一环路北2段3号液体矿产勘查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甲级;地质钻探甲级。 619 四川省地质矿产公司成都市金牛区蜀汉路532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质坑探甲级。 620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一三地质队泸州市江阳区江阳南路21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质钻探甲级。 621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0二地质队宜宾市南岸戎州路西段2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地质钻探甲级。 622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一地质工程队四川省广汉市安阳街28号固体矿产勘查甲级。 623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五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祠路液体矿产勘查甲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甲级。

部分类别援外项目实施企业资格单位名单

一、对外援助成套项目管理企业 (一)工民建专业(共20家,协调管理费为0.1%) 1.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和京兴国际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体 2. 中国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和西安四方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体 3.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中南有限公司联合体 4.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和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联合体 5.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沈阳市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体 6.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郑州中兴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联合体 7.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中航工程监理(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体 8.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兴油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体

9.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铁城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体 10.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和北京希达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体 11.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广州穗科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体 12.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外天利(北京)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体 13.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长天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体 14.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体 15.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6.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17.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华捷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体 18. 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华凯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体

19.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四川西南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体 20.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和北京建工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联合体 (二)公路与桥梁专业(共10家,协调管理费为0.01%) 1.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西安方舟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体 2.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一院集团南方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联合体 3.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北京高速公路监理有限公司联合体 4.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华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体 5.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和广州万安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联合体 6.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和北京中交公路桥梁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联合体

国土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土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土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组建,由西南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共建,2012年5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进入建设阶段。实验室围绕国家油气资源战略需要,密切跟踪国际沉积地质与油气地质新理论、新技术、新进展,以沉积盆地分析、岩相古地理研究、油气资源调查评价为主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开展沉积相、岩相古地理、沉积盆地分析和油气地质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国海相油气地质理论,探索页岩气成藏富集理论与评价方法,推动沉积学与油气地质学的学科发展。 实验室根据主要研究方向和人员构成, 设立了三个研究室: (1) 沉积盆地分析研究室; (2) 岩相古地理研究室; (3) 油气地质研究室。 重点开展沉积盆地和油气资源的科学研究,开展青藏油气资源评价、中国岩相古地理研究、南方海相油气资源评价、上扬子页岩气资源评价及非常规能源资源评价和研究等。 实验室还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实验与分析测试室”开展与沉积物组分、油气、岩矿定年有关的实验和分析测试工作,为沉积盆地分析和油气资源研究提供依据。并成立4个专业实验室: (1)激光剥蚀实验室; (2)U-Th-He实验室; (3)矿物分析实验室; (4)油气实验室; 近5年来,实验室承担共项目48项,包括羌塘重点区块地质- 地球物理调查与井位论证、中国岩相古地理编图、中上扬子重点区海相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及选区评价、华南新元古代“楔状地层”沉积充填序列及其大地构造属性研究,以及黔北地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等。其中大调查项目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市场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8项。发表科研论文143篇,其中国际SCI检索论文32篇。

中国地质勘查(勘探)队伍现状以及常用地质网站

中国地质勘查(勘探)队伍现状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地勘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地勘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5、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 6、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 (二)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国土资源部所属的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事业单位。具体职能和编制由国土资源部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 (三)各工业部门所属地质勘查队伍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推进改革。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具体实施方案由国家经贸委与各工业局研究确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可以从所属地勘队伍中保留一支从事放射性矿产勘查的精干队伍,其余与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地质勘查单位同步进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国防科工委研究确定。武警黄金地质勘查部队的改革,按照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有关决定执行。轻工局所属部分地勘单位,并入中国盐业总公司。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 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 宜昌地质研究所(宜昌地调中心) 成都地质研究所(成都地调中心) 西安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调中心)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国内三大航空物探队伍之一。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地质资料馆)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技术研究所 勘探技术研究所 探矿工艺研究所 探矿工程研究所 郑州综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20130217)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12—XX 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 调查技术要求 Technical Standards of Regional Geological(mineral)Survey (Scale: 1:50 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3年2月

前言 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总结近年来大量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新形势下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标准在《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要成矿区带中有关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相关内容。本技术要求与DZ/T0001-1991等标准共同使用,是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编审、野外调查、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成果评审验收、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 本标准附录A-E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庆文、张克信、伍光英、张智勇、陈克强、潘仲芳、李荣社、苗培森、朱洪森、谷永昌、司马献章、程光华、尹福光、张立东、辛后田、赵小明、齐先茂、校培喜、毛晓长、邱士东、李仰春。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