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新人教版

第五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理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现状及生态恶化的原因。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 能够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湿地干涸等。 2.产生原因 (1)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影响,气候和地势的差别明显,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2)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1.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 (2)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3)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保护措施 (1)重点生态工程取得进展: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国土整治等。 (2)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如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建设。 (3)重点保护区建设开始启动:如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 (4)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稳步发展:如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一、判断题 1.我国气候和地势差异显著,形成了众多的生态系统。( ) 2.我国干旱地区没有土壤侵蚀现象。( ) 3.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 4.横断山区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森林破坏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 5.我国荒漠化问题严重的地区主要是西北和华北半干旱区。( ) 答案:1.√ 2.× 3.√ 4.√ 5.√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崔存新贾西城焦红云(济南市平阴县环保局2504000)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

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数据库浏览中国商业报告库中国资讯行提供 正文显示: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环境保护 【地区分类】中国 【时间分类】19991207 【文献出处】经济研究参考 【标题】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99文献)(7766字) 【副标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岳颂东 【正文】 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防治城乡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环保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至今发展仅仅20年,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展望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完善环保产业振兴的政策体系,将使我国环保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1998年1月--6月为期半年的调查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除西藏、宁夏、海南以及台、港、澳地区,以下同)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9090个(企业单位7617个,事业单位1473个),其中专业单位5995个,占单位总数的66%,兼业单位3095个,占单位总数的34%。职工总数169.9万人,其中企业单位148.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7.4%,事业单位21.4万人,占12.6%。环保产业拥有固定资产720.1亿元,其中企业单位620.9亿元,占86.2%,事业单位99.2亿元,占13.8%。环保产业年产值521.7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59.2亿元,占总产值的88%,当年实现利润58.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2.6%。调查显示,从1989年到1997年8年间,我国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新兴产业,具备了初步的产业规模,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保产业纵向与自身相比,发展是不慢的;但是横向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发展则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产业的总量规模依然不大,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1997年环保产业年总产值为521.7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对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十分严重的我国来说,确实不是很大。另外,在全国7617家企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90%左右,大中型企业占10%左右,即便在总量规模不大

环境保护支出分析

环境保护支出分析 我国环境财政支出在治理环境污染、促进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环境财政支出纳入预算管理的时间不长,还存在着环境污染治理支出不足,环保部门经费不足,环境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对此,应理顺环境保护支出中的事权,并加强环境财政支出的预算管理。 一、环境财政支出概述 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即环境保护支出中政府投入的部分,用于实现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和解决各类环境问题的那部分财政资金。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和《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在17 类“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首次单独设立了“211环境保护”支出功能科目,主要反映政府在履行环境保护职能所发生的支出。“211环境保护”支出功能科目具体包括: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荒漠治理、退牧还草、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其他环境保护支出等。 二、我国环境财政支出现状 目前的预算管理体制中已有了环境保护的支出项目,但由于改革是渐进性的,改革前的旧科目与新科目并未实现数据转换,无法进行比较。另外,统计部门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数据也没有按照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的分类进行统计,所以很难直接从国家的统计数据中精确

了解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具体情况。但有研究表明,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中各级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投入已经占到了70%以上(邹首民等,2005)。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以环保投资为对象进行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对污染控制基本没有投入,与环境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也非常有限。80年代以后,我国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但整体投入偏少,“六五”至“八五”期间,全社会环境保护投入只占同期GNP的0.7%左右。 从“九五”时期开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整个“九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3600亿元,是“八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的0.93%。其中,1999年的环保投入820亿元,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1%。“十五”期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猛增至8398.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1.33倍,占同期GDP 的比重进一步达到1.18%。为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国环保投资约需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5%。 再从增长率指标看,“十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8%,已经高于同期GDP的9.5%的增长速度,但是却大大低于同期固定资产22%的年均增长速度,而且环保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在2001-2007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同时,环保投资并没有同步跟上,在一轮又一轮固定资产投资热潮中,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却偏冷。而环保投资欠账将会越积越多,环境形势将会越发严峻。据曲格平(1997)估计,工业污治欠账约

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粗放型发展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日本的8倍、欧盟的4.5倍。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8.5%,而消耗的钢材占46%,煤炭占45%,水泥占48%,油气占10%,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的进口依存度超过50%。此外,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55%,其中,重度脆弱的占19.8%,极度脆弱的占9.7%。根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我国“生态足迹”(维持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增加的速度远高于生物承载力的增长速度,人均“生态足迹”已是生物承载力的2倍,“生态赤字”正在逐年扩大。可见,我国长期粗放式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趋凸显。我国已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至45%。根据经验计算,碳排放量是能源消费总量的2.5倍左右。按此推算,若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为50亿吨标煤,则碳排放量将达到125亿吨(2010年全球碳排放约为32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提出到2030年将全球碳排放控制在300-320亿吨以内)。应该清醒地看到,依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我们把资源环境压力释放的过程转化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过程,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也难以得到根本扭转。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世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其中,节能产业中包括节能装备、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环保产业中包括环保装备、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中包括资源循环利用装备、资源循环利用

中国环境保护面临四大挑战

媒体报导 报告称全球10大空气污染城市7个在中国 由亚行与众多专家完成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昨日发布,数据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不足5个。 无节制的发展将会怎样?我们真的要像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那样,造成了惨痛的教训才会亡羊补牢?我们应该怎么做?国外的环保用了30-50年,我们呢?重要的不是用多少年,而是将会从什么时候开始环保? “十二五”中国环境保护面临四大挑战 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继续加大。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利益博弈的焦点。随着中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将承受更多国际压力。 《第一财经日报》:我们注意到,近来国际上要求我国加强环境保护的呼声很高。你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杨朝飞:我国环境资源问题所面临的国际压力持续多年,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环境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污染物总量大,影响全球环境;与周边国家环境摩擦上升;资源需求增长,影响世界资源供给;环境问题已成为对外贸易制约因素。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我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我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2008-11-24 02:13:48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779次评论:0条 我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林跃 生态环境现状 我县是重庆市幅员面积最广的区(县),幅员面积达5173平方公里。境内生态环境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200个生态大县之一,在全市的十个生态大县中位列第二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一是立体气候明显,灾害天气频繁;二是水土流失严重,流失水土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59%;三是植被损害、退化现象较为严重,面积达58000亩左右;四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冲击,少数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五是部分水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六是矿山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破坏总面积达56公顷;七是农村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 原因分析 造成我县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历史遗留问题。酉阳历史上曾有“松国”之称,后来由于大炼钢铁、乱砍滥伐、毁林垦荒以及掠夺式的经营造成森林资源剧减,从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形成真正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部门共同负责的局面,乡镇、村社没有稳定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专业人员,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重大经济战略决策中环保部门的有效参与还没有真正落实。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较少。由于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级财力十分有限,难以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上级有关部门的投入也因总量较少,难以满足其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需要。四是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高。对群众的环境保护宣传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乡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致使很多群众的环境保护观念不强,环境保护知识缺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同程度地发生在普通群众的日常行为之中。 对策思考 我县地处三峡库区的源头,分别与湖北、湖南、贵州等接壤,境内的乌江、沅江两大水系都注入长江,因此,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对保护三峡库区的水环境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建议从以下方面来保护和改善酉阳的生态环境:一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各种机制和体制。要通过上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考核,督促相关环保工作机制和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等等。二是加大对酉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一方面是通过考核强化县级财政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另一方面是上级部门要通过退耕还林等形式加大对我县生态建设的投入,同时由于我县是三峡库区的源头,应将其纳入三峡库区范畴,便于在生态建设、生态补偿等方面争取更多的资金。三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区域合作。我县不但地域面积广,水系十分发达,而且与市内外多个区县接壤。因此与其它省市和区县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将相互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和沟通,要在信息资源、区域资源开发规划、预警机制的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等各方面开展合作,以共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四是要整合部门管理生态的机制和力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应该依法确立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防止因多头管理而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如各种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和日常监管,既有农业部门,也有水利部门和国土部门,这极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五是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违法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一方面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县地大面广,现有人员难以监管的实际,可设片区环境监察队伍,并应将生态环境的监察纳入其职责范畴。另一方面可实施管罚分离的原则,在环保局还没有直管前将环境监察队伍收归上级环保部门管理,便于其更好地开展环保执法。六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法

探讨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实际效果的对策建

探讨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实际 效果的对策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加强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污染形势,环境保护涉及城建规划、财政税收、产业升级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性和污染所呈现出的新特征,都要求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一是增强环境保护规划的系统性。改变孤立看待环境保护的思维,主动将其融入到国家的整体规划,城建、财税、产业升级等各方面的具体规划要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从规划源头上增强环境保护的系统性。二是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主体功能区是国土开发的基础,要尽快完善相关规划,发挥其引导各地功能定位的作用。在生态脆弱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中,要处理好贫困与环境的关系,严禁对资源、生态进行掠夺性开发,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和科学规划建设,实现环境和脱贫的双赢。三是推动绿色发展。建立完善环境保护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尤其要体现时效性和科学性,增强对绿色发展的指导作用。大力推进能源改革,逐步建立高效、低碳、环保的能源体系,降低化石能源比重,

提高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比重。四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水、土壤、大气等污染的综合防治和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建立地方之间的合作机制,调动地方在跨行政区域污染治理上的积极性,促进横向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明确中央、地方环境保护事权。环境保护的职责在中央,更在地方,要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明确中央、地方事权。第一,建立科学的事权划分机制。对各类环境进行详细的责任主体划分,跨行政区域的由中央负责统筹、地方参与共同治理,探索建立跨行政区的环保机构,属地方事务的强化地方的主体责任。实行环保监测监督执法垂直管理,建立统一的监测体系,为环境保护提供大数据支持。第二,加大环境保护考核。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综合考评体系,提升环境保护考核在中央对地方考评体系中的地位,作为评价干部科学施政能力的重要依据,与干部选拔使用直接挂钩。第三,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针对权责倒挂的现状,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在中央统筹的条件下做强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要根据当地实际,体现差异性和激励作用,环境治理好的,加大奖励性转移支付;环境治理不力的,从中央对该地区的其他转移支付中按照一定比例转移到环境保护支出中;加大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现状讲解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一、节能环保产业现状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 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等;其六大领域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高 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 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产业成为全球环保市场的主要力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苏州节能环保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国家和各级政府不断加大重视并持续增加 投入,以及伴随着工业发展产生的大量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近年来苏州节能环保产业始终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苏州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规模 增长率在——之间,2010年节能环保产值规模已超过——元。 苏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2006-2010年,累计建成运行5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全市火电脱硫机组比例从2005年的12%提高到80%;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5000万吨/日,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5%以上。到2011年,我市节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共有3万多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我市正积极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全面升级。 2012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公布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业总产值达到 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政策机制驱动、技术创新引领、重 点工程带动、市场秩序规范、服务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价格、财税、 土地等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苏州市节能环保产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总体规模相对还很小,其边界和内涵仍在不断延伸和丰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节能环保产业对经济的直接贡献将由小变大,逐渐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洁净技术、洁净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也将演变为:“环境产业”或“绿色产业”。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 十五章。首先介绍了环保产业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等,接着全面分析了国际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惠及子孙的伟大工程,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应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 1、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和改善,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防治沙漠化,水土保持,国土整治,草原建设,及天然林资源的保护等,并逐步完善了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问题:虽然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国生态环境状况仍然面临严峻形势,问题依旧大于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总体在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突出表现在: (1)、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生态恶化加剧,沿江湖泊、湿地等日益萎缩,水源涵养、调蓄洪峰等功能衰退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加剧了植被退化、土地沙化。(2)、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现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356万平方公里,形势十分严重。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以及长江中上游和横断山脉地区。

(3)、土地沙漠化严重。我国北方的沙漠、戈壁以及沙漠化地区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5.5%,目前有5900多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和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是世界上受沙漠化之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4)、森林资源锐减。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5)、地下水位下降。由于对地下水的过分开采,导致华北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6)、大气污染严重。现代社会里,随着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的大量排放,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今年来,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着大陆,而且也影响着临近地区。 (7)、水资源污染及短缺。我国属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虽然总体达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部分河流开发利用过度,已超过国际警戒线;另外,水污染现象也愈演愈烈,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不断被排入江河中,使水体污染不断加重。 (8)、人口压力。目前,我国人口已逾13亿,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最大压力。人口众多,迫于压力,人们不得不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人口问题是我国面临的最大压力。 二、生态环境恶化原因 1、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

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的现状和思考

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的现状和思考 年份类型国家财政支出中央地方年份类型国家财政支出中央地方2007总计49781.351142.0638339.292013总计140212.120471.76119740.3环境保护995.8234.59961.23环境保护3435.15100.263334.89比重 2.00%0.30% 2.51%比重 2.45%0.49% 2.79% 2008总计62592.6613344.1749248.492014总计151785.622570.07129215.5环境保护1451.3666.211385.15环境保护3815.6344.743470.9比重 2.32%0.50% 2.81%比重 2.51% 1.53% 2.68% 2009总计76299.9315255.7961044.142015总计175877.825542.15150335.6环境保护1934.0437.911896.13环境保护4802.89400.414402.48比重 2.53%0.25% 3.11%比重 2.73% 1.57% 2.93% 2010总计89874.1615989.7373884.43 环境保护2441.9869.482372.5 比重 2.72%0.43% 3.21% 2011总计109247.716514.1192733.68 环境保护2640.9874.192566.79 比重0.02420.00450.0277 2012总计12595318764.63107188.3 环境保护2963.4663.652899.81 在中国GDP的高速增长下,我国一跃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飞 速的经济发展除了带来财富的积累,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指导思路下,我么无 疑付出了严重的环境代价,特别是PM2.5等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注意。与此同时, 自2007年以来,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大幅增长,支出规模从2007年的995.82 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802.89亿元,2015年的支出规模达到了2007年的五倍 多,然而2015的财政总支出仅为2007年财政总支出的四倍,环境保护的支出比 重从2007年的2%增长到了2015年的 2.73%,特别是在2010年达到了2.72%。 在公共支出项目增多的情况下,那么由上图可知,,环境保护的支出的规模和比

机遇与挑战:中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一)

机遇与挑战:中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一) 摘要:总结中国环保产业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三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环保产业现状分析未来发展 1我国环保产业现状分析 1.1我国环保产业的定义范围 我国环保产业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前一两年,环保产业仪指专门从事环保没备生产和其它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单位。现在,随着国家对利,研院所的企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环保产业还包括诸如国家各部委直属的研究院所和生态建设的企业单位等。 1.2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环保产业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技术服务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针对某个环保治理项目,提供技术方案,组织规模小。二是项目承接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为环保项目提供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营等一揽子服务,组织成规模化发展。三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品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以产品营销为核心,以企业品牌为依托,以项目融资、项目承接、产品营销、技术服务等为内容。这一阶段将是市场洗礼的结果,也是目前中国环保企业努力的方向。 1.3我国环保产业的特点 1.3.1进入门槛不高 十多年来,中国的环保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洗礼,现有一万家左右。由于环保产业相对于其他的行业而言,整体利润比较可观,而且进入壁垒并不是很高,因此,就不断有新企业加盟,且呈方兴未艾之势。 1.3.2企业分布的分散性 因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广泛分布在各个产业部门,导致了环保产业管理上各自为阵、政出多门,使得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投入缺乏统一的政策指导和监督协调,综合管理的力度不大。1.3.3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 据资料表明,大型环保企业只占全国环保企业总数的2.8%,近90%都是小型企业。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1万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职工总数180多万人,固定资产总值800亿元。2000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1080亿元,其中,环保设备(产品)产值300亿元,占27.8%:资源综合利用产值约680亿元,占63%;环境服务产值100亿元,占9.2%。环保产业总产值已占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77%。 1.3.4中国的环保产业还很稚弱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环保产业并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一方面,中国的设备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由来已久,因此,这种差距在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在线监测仪器的制造方面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中国环保企业在转化、引进、吸收国外成熟环保技术和设备以及在技术工艺的开发方面远远低于其它行业的转化、引进、吸收程度和开发程度,当然就无法提供满足中国闩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需要的技术工艺和缺乏解决日益扩大的环境问题的综合实力。 1.4我国环保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4.1我国环保产业的主管缺位 我国环保产业没有主管、只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对环保产业进行规范和约束。由于我国环保产业协会对各地环保产业的指导缺乏行政上的监管,从而导致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缺乏

《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环境概论 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GDP第二高的国家,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让世界惊叹。但是在光环背后还是有诸多隐忧,其中以环境问题最为严重。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从中可以认识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了。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不到十分一之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 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 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 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

环境保护的形势与对策

环境保护的形势与对策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管理严重滞后,与环境保护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为全面落实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环境保护要切实解决好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核与放射污染,以及促进人与和谐等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实行有利于环保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推动环境科学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落实环境保持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环境保护战略位置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污染治理生态保护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一)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二)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环境形势严峻,保护环境紧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前景 作者:思源(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所长)小学识字课本告诉我们,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最新信息告诉我们,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重重侵袭之下,我们这960万平方公里遍体鳞伤,完好的肌肤所剩无几,生态环境脆弱区已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如果不奋起救治,国将不国! 一、灾难就在前头 我国的生态环境灾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 沙漠可能吞没中国 土地沙化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使得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由于风沙的影响,许多地方人畜已失去生存条件,农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现在我国从西北、华北北部到东北平原的西部,分布着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200多万平方公里,已是国土面积的1/4。而且土地沙漠化面积还在继续扩大,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每年扩大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末每年扩大3460平方公里。绵延万里的沙漠正在向中华腹地进军,最近的沙漠距天安门仅70公里,以致一些人发出了迁都的呼声。

近几年来,我国对荒漠土地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总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每年新增的荒漠化面积相当于丢失一个中等县。过去几十年里,国家对沙漠化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研究显示,仅有约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最近在对40年来中国681个气象站气象实测资料综合分析后,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已成为新的风沙策源地。青藏高原荒漠化土地已达到50多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二成,比上世纪70年代净增近4万平方公里,增长率超过8%。青海湖已在日渐浓缩,趋向干涸。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整个青海湖干涸,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和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大半个中国全变成沙漠就指日可待了。 2. 水资源缺乏且严重污染 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其农业占全国的66%,而水资源供给的80%却在南方,主要在长江流域。中国的粮食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大约80%的粮食产自水浇地。从1982年到2000年,黄河每年有2/3的时间干涸。与20世纪50年代初相比,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5%,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全国每年平均消失20个天然湖泊。建国以来,已有1000个湖泊干涸。 中国北方的蓄水层被消耗的速度要快于它能得到补给的速度。海河流域的水位线下降了50至90米,许多城市,如天津和济南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沉降。中国水资源使用效率很低。有专家估计中国用来灌溉的水资源的60%由于种种原因而浪费掉了。中国也长期受到洪水的困扰。2003年7月的洪水影响了中国南方、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从十三五规划可以看到,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将越 来越重要,不仅要求其自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经济复苏贡献力量, 还肩负供给侧改革的红线作用,对其它产业进行调控。 经过十二五的治理,四项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均实现了持续下降,完 成了十二五的减排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环保成果。2015 年:1)COD 的排放量为2224 万吨,且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下降;2)氨氮的排放量为230 万吨,且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下降;3)SO2 的排放量为1859 万吨,每年基本以4%左右的速度下降,而收关年2015 年下降速度高达5.84%;4)NOx 的排放量为1852 万吨,十二五刚开始治理,当前的下降速度还处于上升趋势,收关年2015 年下降速度高达10.89%。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量,呈 现上升趋势,2014 年达到9576 亿元;近年占GPD 的比重维持在1.5%左右,较2001 年提升约0.5 个百分点。发改委、环保部印发《关于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 保护市场主体的意见》,提出目标,十三五绿色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远高于CDP 的增长目标,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城镇化的推进,为水务行业持续带来增量空间。1)我国城镇人口2015 年达到7.71 亿,近年城镇人口增速维持在3%左右;城市建成区面积2015 年达到5.21 万平方公里,近年面积增速维持在4-5%。2)城市供水总量在2015 年达到561 亿立方米,同比增速为2.5%;县城的供水量达106.9 亿立方米,增速有所下降,仅为0.56%。3)城市供水管网长度在2015 年达到71.0 万公里,同比增速为4.87%;县城的供水管网长度为21.5 万公里,同比增速达5.39%;通过管网建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稳步发展。在正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重视吸取英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但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一些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在中外各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存在,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任重而道远。 21世纪,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认。环境保护是对人类的总资源进行最佳利用的管理工作。当人类考虑到已知的或预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划方案,那么资源的利用是理的。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由于对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没有谨慎地选择利用的方法和目的,因而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事业也积极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问题,本文将从发展和启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环境保护 中国是农业大国,数千年的农耕社会,完全依附于大自然,从刀耕火种开始,就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始生产方式,开垦植被,砍伐森林,开采矿藏,持续消耗自然资源。伴随着人类社会漫长的演进,自然环境同样因水土流失,物种迁徙,流域变迁,生态灾害等大自然不可抗力的影响而同步变化。20世纪中叶,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小农经济、手工作坊逐步走上工业文明之路,然而其经济模式的本质仍然是“以生态换取经济”。就中国虽然因为工业落后,污染较少,但是由于水里不畅,灾害频发,滥开矿产,战火不断,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积重难返,留给新中国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山河破碎,积贫积弱,生产力极端落后的贫困中国。 (一)新中国初期的主要环境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国家百废待兴,亟欲摆脱贫穷。由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制定的经济复苏宏观决策一度出现政策偏差,粗放型、资源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控制失调,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形成并积累了一些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更为不利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在国际社会活动中,除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结成友好联盟外,在经济社会建设策略上,全面实行赶超“英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方针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国际社会的现代工业时,盲目大上快上,生产粗放,技术落后,造成资源能源大量消耗和过度浪费,是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矛盾凸显。 1、发展方式不当带来的环境问题 建国初期,人口相对较少,生产规模不大,城市区域有限,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大多呈局部性,公众毫无环境意识,全社会几乎没有环境诉求。从1949年建国到1957年完成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国家集中力量医治战争创伤,一批基础骨干企业逐步建立起来,经济社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由于工业经济刚刚起步,产业结构单一,大规模的投资项目上在建设中。“一五”期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十分明显。国家按照社会主义发展“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的基本规律,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同时,工业项目基本上是按照前苏联模式进行建设的,把油污染的项目尽量设在离开城市的郊外工业区内,并根据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在城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置以人工树林为屏障的隔离带,避免了工业废气排放对城区特别是居民区的污染危害。一些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企业,特别是集中建设的156项大中型工矿企业,也采取了一些简易的污水净化处理和消烟除尘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污染危害,但是,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在“一五”期间逐步呈现出加重的趋势。 2、人口剧增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