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_《色彩的色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学案

学生情况分析

青岛浮山路小学纪晓婷

五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以及冷色和暖色的色相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学生对不同色相早已熟悉,并能准确叫出各种色相的名称。学生喜爱丰富的色彩,乐于进行色彩绘画创作,本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色系的实际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欲望和创新思维,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姣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效果分析

青岛浮山路小学纪晓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本课难点——认识颜色明暗对比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绘画练习自主探究,了解对比的多种方法。整堂课学生们多数时间都在体验,打破了授课实践分家的传统美术课堂结构,充分利用40分钟,解决了美术课堂学生实践时间紧张的问题,很顺利轻松地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教学目标达成。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式语言贯穿整堂课,从文学和艺术多角度培养孩子审美情趣。让孩子感受到只要心中有美,生活中处处都会发现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教材分析

青岛浮山路小学纪晓婷

色彩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绘画语言,是学生美术创作中重要的表现要素。他们常常借助各种色彩表现客观与主观世界,表现自我感。因此,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中,色彩教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内容涵盖了原色、间色、对比色、调和色,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等基础知识,以及调色、染色的技能。《色彩的色相》就是色彩系列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美术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美术课教学,使学生认识色彩这一造型元素,学习色彩相关知识,感受色彩的丰富性,理解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所产生的艺术美感,会运用色彩这一语言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作能力,形成高雅健康的审美趣味。

本科属于第三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引导学生认识色彩的三要素之一——色相,并运用色彩的这一属性进行美术表现活动。纵观全套教材的色彩系列课程,本课是继学习三原色的《红色的画》《黄色和蓝色的画》、学习三间色的《橙色的画》《绿色和紫色的画》、研究色彩冷暖知识的《生活中的暖色》《生活中的冷色》之后,进一步研究色彩属性的课程,也为后面《色彩的明度》《色彩的纯度》《让色彩动起来》等课程的深入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科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原色、间色和对比色只是来认识色相的丰富性,感受各种色彩搭配带来的不同视觉美感,渗透对比与调和的知识。

评测练习

青岛浮山路小学纪晓婷

作业设计:

课前教师会发给学生一张不同造型的黑色卡纸作为本课作业纸。学生在艺术实践环节中运用不同的色彩,画一幅自由命题的作品。注意画面色彩要鲜明、强烈、饱满,富有视觉冲击力。

教学反思

青岛浮山路小学纪晓婷

《色彩的色相》是小学人美版美术教材第9册,第10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以“色彩”为主的创作画。教学意图是学习色彩的色相在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给人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大胆使用色彩表达内心感受,体验用不同色相的色彩进行的激情与趣味。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丰富的色相并通过玩小游戏等环节,使学生整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这节课的主要亮点是:

一.课前准备充分

课件视频图片精美,赏心悦目。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想象空间。

二.创新课堂结构

这节课打破了传统的美术课结构,在讲授部分加入了多次绘画练习,让学生用动手实践代替乏味的听与看,使整堂课充实,有活力。这是美术课的创新形式。而且绘画活动安排黑板上作画和下面作画同

时进行,大大节约了时间,打破了之前上面同学画下面同学单调的看的过程,使参与率极大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变高。

三.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而“自育自学”就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坚持“授之以渔”。这节课学生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深入,不再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却没啥收获的课堂,学生自主探究学到了美术知识和技能,尝到的美术活动的乐趣。从而使对美术的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语言不够严谨,这是美术老师的应该解决的缺点,语言随意,虽然对于孩子有亲近感,但对于课堂教学略显不严谨,

对于知识的点击不够明确。

二.评价不够具体。针对学生作业只发现好的一面是不够的,建议寻找典型的问题作业进行讲评修改,这是学生认知和绘画

水平提高的直接渠道。

课标分析——搭建清晰的课程目标框架

青岛浮山路小学纪晓婷

新“课标”明确了美术课程的目标框架:总目标、分领域目标的框架结构。并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其纳入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局限于单纯地传授美术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学有所成、学

有所趣,进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由此观之,“三个维度”的提出,涉及教学观念的深层次转型,是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课程总目标的叙述中,新“课标”在措辞上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总之,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按学生美术能力发展阶段过程中的规律和特征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