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工程复习提纲

轨道工程复习提纲
轨道工程复习提纲

第一章:轨道结构

1、轨道技术要求:高平顺性、高强度、易维修性、减振性

2、轨道的作用:①总作用:行车的基础;②导向:引导机车车辆平稳安全运行;③承力:直接承受由车轮传来的荷载;④传力:把荷载传布给路基或桥隧建筑物。

3、轨道的工作特点:①结构的组合性和散体性:多种材料部件组成且为松散配合、道床为散粒体道砟、纵向组成长大工程结构物;②维修的经常性和周期性:道床不断沉降、部件不断损伤、定期更换轨道部件;③荷载的重复性和随机性:每个车轮均对轨道施加作用力、每个车轮对轨道作用力不同、每个车轮在轨道不同部位作用力不同

4、运营条件:用行车速度、轴重、运量来描述

5、速度与轨道的关系:①速度越高,振动越大,动轮载越大,轨道变形越大;②平顺轨道的动轮载增加量低于10%,轨道不平顺时、钢轨接头、车轮不圆及扁疤时,动力作用大幅增加,接头冲击可达3-4倍;③速度越高,轮轨横向力越大,磨耗及伤损越大;④速度越高,振动越大,乘坐舒适性越差,要求轨道越平顺,基础越稳定。

6、轴重与轨道的关系:①轴重越大,荷载越大,疲劳损伤越严重;②钢轨疲劳伤损主要是由轴重引起的,与轴重的2-3次方成比例;③道床及路基累积变形也主要是由最大轴重引起的,与大轴重的平方成正比;④低速重载较高速铁路动作用力大;⑤车轮直径D对轴重与轨道关系影响极大,P/D不宜大于142-162kN/m,车轮不能增大时,需采用重型钢轨或改善钢轨材质以提高轨道强度。

7、运量与轨道的关系:①运量是反映轴重、速度、行车密度的一项综合指标;②速度和轴重决定了荷载强度,行车密度决定了荷载和应力作用的频度;③运量越大,行车密度越大,单位时间内应力循环次数越多,整个轨道的永久变形积累及其部件的疲劳伤损越快,轨道的维修周期越短;④运量越大,可用以维修的作业时间越少;⑤要求轨道具有高的耐久性、较少的维修工作量。

8、轨道设计原则:等强度原则、弹性连续原则、等寿命原则

轨道选型原则:与运输发展相适应,由轻到重逐步加强;经济、适用、标准化;轨道各部合理匹配;与线下基础及信号配套。

第二章:有砟轨道结构

1、传统有砟轨道结构的组成:钢轨、轨枕、道床、道岔、联接零件及轨道加强设备

2、钢轨

(1)钢轨的功用:钢轨是轨道最重要的组成部件,功用是①支撑与导向:为车轮提供连续、平顺和阻力最小的滚动表面,引导列车运行方向;②承力与传力:直接承受车轮的巨大压力,并分布传递到轨枕;③轨道电路:在电气化铁路或自动闭塞区段兼做轨道电路之用。

(2)钢轨三要素:质量、断面、材质:①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②较高的抗疲劳强度和冲击韧性;③一定的弹性;④足够光滑的顶面;⑤良好的可焊性;⑥高速铁路钢轨的高平直度。(3)钢轨的类型:按每延米大致质量kg分:75kg/m(重载铁路)、60kg/m(主型钢轨)、50kg/m (低速铁路)、43kg/m(淘汰);按断面类型分:标准型、槽型轨、起重轨、AT轨;按钢轨标准长度分:12.5m-过去标准钢轨长度、25m-钢轨标准主型长度、100m-高速长定尺钢轨。(4)钢轨的断面设计:采用工字型断面,由轨头、轨腰、轨底组成,要求:①头大——头大:宜大而厚、宽度足够、外形匹配、中部起弧;②腰长——宜高而厚、两侧曲线、支承面宽;③底宽——宜宽而厚、刚度足够、抗锈蚀强。

(5)设计参数:轨头宽、轨腰厚、钢轨高、轨底宽。要求:①保持稳定:钢轨高:轨底宽=1.15-1.20;②控制冷却均匀:各部比例合理。

(6)钢轨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钢轨的材质和机械性能取决于化学成分、金属组织和热处

理工艺。①C↑,强度及耐磨性↑,韧性↓,≤0.82%;

②Mn↑,强度和韧性↑,一般0.6%~1.0%;

③Si↑,致密度和耐磨性↑,一般0.15%~0.3%;

④P↑,冷脆易断,有害元素,≤0.1%;

⑤S↑,晶析废品,有害元素。

(7)钢轨的发展:重型化、强韧化(处理技术:合金钢化、热处理)、纯净化

(8)钢轨伤损:①钢轨磨耗——垂直磨耗(存在于所有线路)、侧面磨耗(钢轨摩擦和滑动是产生根本原因)、波形磨耗(共振、周期性磨损及塑性流动是根本原因);②钢轨接触疲劳伤损——裂纹、隐伤、剥离,是金属接触疲劳强度不足和重载车轮重复作用,导致钢轨顶面金属冷作硬化形成;③轨头核伤——最危险的伤损形式;④轨腰螺栓孔裂纹,应力集中引起。(9)减少钢轨伤损的措施:净化钢轨,控制杂质、强韧化,提高强度、钢轨打磨,消除疲劳层、合理使用,匹配运营

(10)钢轨合理使用:①钢轨的分级使用;②钢轨整修;③钢轨打磨。

3、钢轨联结

(1)钢轨联结的作用:保持轨道整体性、提供连续滚动面、承受列车动荷载、满足钢轨伸缩要求。分类:接头联结(接头处轮轨动力作用大,养护维修工作量大)、焊接。

(2)钢轨接头:钢轨与钢轨之间用夹板和螺栓联结。

轨道三大薄环节之一:轨缝,轨面不连续;台阶,迎轮送轮冲击;错牙,轨距不连续;低凹,竖向冲击。

(3)钢轨接头联结分类:按相对轨枕位置分类:悬空式、承垫式

按两钢轨相对位置分类:相对式、相错式

按性能分类:普通接头、特种接头。

我国一般采用相对悬空式。

(4)普通接头组成:接头夹板(承受弯矩、传递纵向力、阻止钢轨伸缩,有一定刚度及足够强度)、螺栓、弹簧垫圈(夹紧夹板与钢轨,互穿,提供摩擦阻力)

(5)钢轨焊接:将标准长度的钢轨在工厂或现场用焊接方法焊接成所需长度的长钢轨,铺设于无缝线路的一种钢轨联结方式,主要方法有闪光接触焊、气压焊、铝热焊。焊后要采用焊瘤推凸机、精铣机或研磨机整修轨道几何外形,满足钢轨平顺性要求。

(6)闪光接触焊: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原理,把钢轨加热到塑性状态,然后以极快的速度予以挤压而成;气压焊:用气体(乙炔—氧)燃烧的火焰加热钢轨端头至塑性状态,施加压力使两根钢轨挤压在一起;铝热焊:利用铝热焊剂剧烈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把高温铁水浇铸于固定在轨缝处砂型内,将两根钢轨铸焊在一起。

(7)闪光接触焊、气压焊、铝热焊优缺点比较:

优点缺点

闪光接触焊焊接速度快,焊接质量稳定,有现场大型移动式焊机焊机投资大,所需电源功率也较大

气压焊一次性投资小,无需大功率电源,焊接时间短,焊接质量好对接头断面的处理要求严格,无法纵移钢轨

焊接质量不如接触焊和气压焊

方法较为简单,对操作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焊接时间短,

铝热焊

可在钢轨固定的情况下进行焊接

4、轨枕

(1)轨枕功用:①承受来自钢轨的各向压力,并弹性地传布于道床;②有效地保持轨道的几何形位,特别是轨距和方向。

要求:应具有必要的坚固性、弹性、耐久性,并能便于固定钢轨,抵抗纵横位移。(2)轨枕类型:按材质——木枕、混凝土枕、钢枕、树脂枕

按使用目的——普通轨枕、岔枕、桥枕

按结构型式——整体式、组合式、半枕、宽轨枕

按构造及铺设方法——横向轨枕、纵向轨枕、短枕

(3)木枕优点:弹性好、易加工、重量轻,运输、铺设、养护维修方便;与钢轨联结比较简单;有较好的绝缘性能等。

缺点:消耗大量优质木材、易腐朽、磨损,使用寿命短;强度、弹性不完全一致,在机车车辆作用下会形成轨道不平顺,增大了轮轨动力作用。

(4)木枕失效原因:腐朽(生物作用)、机械磨损、开裂(列车反复作用和时干时湿结果)(5)木枕处理:防腐(最有效措施)、减磨、防裂(控制含水量,改善干燥工艺,用防腐浆膏掺以麻筋填塞,钉钉或铁丝捆扎使裂缝愈合)。

(6)混凝土枕特点:混凝土轨枕为发展方向,特点:材源多,尺寸精度高,轨道弹性均匀,提高了轨道稳定性;使用寿命长,可以降低轨道的养修费用;自重大、纵、横向阻力较大,提高了线路的稳定性;刚度较大,要求较好的轨道弹性。

(7)轨枕形状:①混凝土枕截面为梯形,上窄下宽——节省混凝土用量,减轻自重,便于脱模;②轨枕顶面宽度——轨枕抗弯强度、钢轨支承面积、轨下衬垫宽度、扣件尺寸等因素综合考虑;③承轨槽——轨枕顶面支承钢轨的部分,设置1:40轨底坡;④轨枕底面宽——减少道床压力、便于捣固。

(8)轨枕间距:与每千米配置的轨枕根数有关。轨枕加密,可减小道床、路基面、钢轨以及轨枕本身受力,利于保持轨距、方向,保证高速行车安全;轨枕过密,则不经济,净距过小,影响捣固质量。

5、扣件

(1)扣件的功用:长期有效地保持钢轨与轨枕的可靠联结,阻止钢轨相对于轨枕的移动,缓冲减振,延缓轨道残余变形积累,分散由车辆传至钢轨的垂向力和横向力,抵抗来自钢轨的水平力、抵抗钢轨的小返和回转。

(2)扣件的要求:①足够的扣压力;②适当的弹性;③一定的轨距和水平调整量;④构造简单,便于安装及拆卸,并具有足够的耐久性和绝缘性能。

(3)木枕扣件分类:分开式、混合式

(4)混凝土枕扣件分类:扣板式、拱形弹片式(已淘汰)

(5)我国常用的扣件:扣板式、拱形弹片式、弹条式、高速铁路弹性扣件

6、道床

(1)道床的功能:道床是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轨道框架的基础:①承受来自轨枕的压力并均匀地传递到路基面上;②提供轨道的纵、横向阻力,保持轨道的稳定;③提供轨道弹性,减缓和吸收轮轨的冲击和振动;④提供良好的排水性能,以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及减少基床病害;⑤便于轨道养护维修作业,校正线路的平纵断面。

(2)道床的材质要求:质地坚韧,有弹性,不易压碎和捣碎;排水性能好,吸水性差;不易风化,不易被风吹动或被水冲走。

道床材料:碎石、天然级配卵石、筛选卵石、粗砂、中砂、熔炉矿砟等

(3)道砟技术条件:道砟分级(特级、一级、二级)

特重型轨道、隧道内轨道及宽轨枕采用一级道砟;重型轨道力求一级道砟;客专特级(增强稳定,减少磨损、粉化和飞砟)

(4)道砟级配:宽级配:大、小颗粒的相互配合以及道砟颗粒之间的填满,使得道砟有更好的强度和稳定性;窄级配:弹性好,有利于捣固等作业。

一级道砟宽级配、特级道砟窄级配

(5)道床断面主要特征:道床厚度、顶面宽度及边坡坡度

a、道床厚度:直线上钢轨或曲线上内轨中轴线下轨枕底面至路基顶面的距离。与道床

弹性、脏污增长力、垫砟层和路基面承载能力有关。

b、道床顶面宽度:与轨枕长度和道床肩宽有关,道床宽出轨枕两端的部分称为道床肩宽,适当肩宽可保持道床稳定,并提供一定的横向阻力。

c、道床边坡坡度:取决于道砟材料内摩擦角、黏聚力和道床肩宽,趋向于采用较大的肩宽和较陡的边坡,考虑散粒体自然坡脚和列车振动影响,坡度均为1:1.75

(6)道床变形:道床作为散粒体结构,本身具有弹塑性,弹性变形可以恢复,而塑性变形部分则成为永久变形(残余变形),残余变形累积后将引起轨道下沉。

残余变形原因:道砟颗粒相互错位、重新排列;颗粒破碎、粉化。

(7)道床下沉阶段:初期急剧下沉和后期缓慢下沉两个阶段。初期急剧下沉阶段是道床密实阶段,颗粒位置重排,孔隙率减小,道砟棱角破碎,道床下沉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与道砟材质、粒径、级配、捣固及夯拍密实状况、轴重等有关。后期缓慢下沉阶段是道床正常工作阶段,由于枕底道砟挤入枕盒和枕轨头、道砟磨损及破碎、边坡溜塌,破坏了道床极限平衡状态,道床仍有少量下沉,这一阶段是衡量道床极限平衡高低的指标,也是确定道床养护维修的重要依据。

7、轨道部件的功用:

加强设备:防爬设备——加强钢轨与轨枕的联结;轨距杆——保持轨距;轨撑——防止钢轨外翻。

第三章:轨道几何形位

1、几何形位定义:轨道各部分的几何形状、相对位置和基本尺寸。

影响:①机辆几何形位和轨道几何形位密切配合,产生动荷载;②影响机车车辆及轨道的安全运行、设备寿命、舒适度、养护费用;③影响安全运行——机辆掉道、爬轨、倾覆;

④影响舒适度——机辆横竖向加速度,产生惯性力;⑤影响设备寿命——钢轨磨耗、轨道受力,产生养护维修和工作费用。

2、机车车辆走行部分构造:机车走行部分:车架+轮对+轴箱+弹簧装置+转向架及其他部件

车辆走行部分:转向架+轮对+轴箱+弹性悬挂装置+制动装置3、轮对构造:一根车轴+两个相同的车轮(有整体轮、轮箍轮)。绝大部分是整体辗钢轮

轮对踏面:主要有锥形踏面(母线是直线)、磨耗型踏面(母线是曲线)

轮对尺寸:车轮宽度(轮幅宽)、踏面测量线、轮缘高度、轮缘厚度、车轮直径

使用中考虑车轴承载后挠曲对轮对宽度的影响。

4、车辆尺寸:全轴距——同一车体最前位、最后位车轴中心水平距;固定轴距——同一车架或转向架上始终保持平行的最前位、最后位车轴中心水平距离;车辆定距——→车辆前后两走行部分车体支撑间的距离。

5、轨道几何形位基本要素

(1)轨距定义:钢轨顶面下16mm处两股钢轨作用边间最小距离,不受肥边磨耗影响标准轨距:1435mm

(2)水平:指线路左右两股钢轨顶面的相对高差。在直线地段应保持同一水平,曲线地段应满足外轨均匀和平顺超高的要求。

(3)轨向:指轨道中心线在水平面上的平顺性。要求直线方向必须目视平顺,曲线圆顺。

产生原因:轨排横向残余变形积累和轨头侧面磨耗不均匀、扣件失效、轨道横向弹性不一致等。

(4)前后高低:轨道沿线路方向的竖向平顺性。要求目视平顺。

不平顺的破坏作用与其长度成反比,与其深度成正比。

产生原因:线路施工和大修作业的高程偏差,桥梁挠曲变形,道床和路基残余变形沉

降不均匀,轨道各部件间的间隙不相等,存在暗坑、吊板,以及轨道垂向弹性不一致等。(5)轨底坡:轨底与轨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横向坡度。

设置目的:与车轮踏面匹配,钢轨轴心受力,轮轨接触居中,提高横向稳定性,减轻轨头不均匀磨耗,延长使用寿命。

6、曲线轨道轨距加宽原因与方法:加宽原因:曲线半径小时,为使机车车辆顺利通过曲线、不致被楔住或挤开轨道、减小横向作用力、减少磨耗。加宽方法:将曲线轨道内轨向曲线中心方向移动,外轨位置则保持与轨道中心半个轨距不变。

7、转向架内接形式:斜接、自由内接、楔形内接、正常强制内接。

8、轨距加宽原则:①保证大多数的车辆能以自由内接形式通过曲线;②保证固定轴距较长的机车通过曲线时,不出现楔形内接,但允许以正常强制内接形式通过;③保证车轮不掉道,即最大轨距不超过容许限度。

9、外轨超高的作用:轨道抵消惯性离心力、满足旅客舒适度、内外两股钢轨受力均匀,垂直磨耗均、提高线路稳定性和安全性。

外轨超高的设置方法:①外轨提高法;②线路中心高度不变法。

10、缓和曲线作用:连接直线和半径为R的曲线,曲率由直线上的0渐变为1/R;在缓和曲线范围内,外轨超高由直线上的0逐渐增加到圆曲线的超高度h;当缓和曲线与半径小于350m 的圆曲线相连接时,在整个缓和曲线范围内,轨距加宽值由0逐渐增加到圆曲线的加宽值。

特征:一条曲率和超高均渐变的空间曲线。

11、缓和曲线的几何条件:坐标条件、偏角条件、离心力条件、超高几何条件、超高竖向冲击力条件、超高横转竖向冲击力条件。

高速铁路一般采用高次缓和曲线。

确定条件1:保证行车安全,使车轮不致脱轨;确定条件2:保证外轮的升高(或降低)速度不超过限值,以满足旅客舒适要求;确定条件3:高速铁路旅客舒适度要求控制超高时变率f及欠超高时变率β的限值。

第四章:轨道力学分析

1、作用于轨道结构上的力:竖向力(静、动荷载)、横向力、纵向力

确定竖向力的方法:概率组合、计算模型——动力仿真计算、速度系数法

确定横纵向力方法:根据其产生原因不同:①横向:导向力(最主要的原因)、蛇行力、曲线上未被平衡的离心力、轨道方向不平顺;②纵向:爬行力(钢轨在动载作用下波浪形挠曲)、坡道上列车重力的纵向分力、制动力、温度力、摩擦力纵向分力。

2、轨道竖向静力模型

(1)基本假设:①轨道和车辆均处于正常良好状态;②视钢轨为连续弹性基础上的等截面无限长梁;③轨道及基础均处于线弹性范围,列车轮系作用下轨道各部件的应力、应变,等于各单独车轮作用下的应力、应变之代数和;④轮载作用在钢轨的对称面上,且两股钢轨上的荷载相等;⑤不考虑轨道(包括钢轨、扣件和轨枕)本身的自重。

(2)计算模型比较:点支承梁模型、连续支承梁模型

点支承梁模型中钢轨是按轨枕间距支承与轨枕上,更接近于实际结构物,但求解相对繁琐,目前在动力学分析及特殊问题求解中应用较多。连续支承梁模型可近似地把轨枕的支承看做均匀分布在轨枕间距内连续支承着钢轨梁,有应用简单方便、直观等特点,对工程应用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3)反应轨道弹性的力学参数

①钢轨抗弯刚度EI:钢轨的弹性模量E与钢轨截面对水平中性轴的惯性矩I相乘所得,力学意义:使钢轨产生单位曲率所需施加的力矩,量纲为力·长度2

②钢轨支座刚度D:使钢轨支点产生单位下沉所需要施加于支点上的力,力学意义:表

征钢轨扣件和枕下基础的等效刚度,量纲为力/长度。

③道床系数C:使道床顶面产生单位下沉所需要施加于道床顶面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力学意义:表征道床及路基的弹性特征,量纲力/长度3

④钢轨基础弹性模量μ:单位长度的钢轨基础产生单位下沉所需的施加在钢轨基础上的分布力,力学意义:表征钢轨基础的弹性特征,量纲为力/长度2

⑤刚比系数k:钢轨基础与钢轨刚比系数,k值一般在0.009~0.020cm-1之间。任何轨道参数的改变都会影响k,而k的改变又将影响整个轨道的内力分布和部件的受力分配。

3、轨道动力响应的准静态计算

(1)速度系数α:动态增量与静轮载之间的比,产生原因:列车在直线区间轨道上运行时,由于轮轨之间的动力效应,导致作用在钢轨上的动轮载P d要比静轮载大,其增量随行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2)偏载系数β:动态增量与静轮载之间的比,产生原因:车辆通过曲线时,未被平衡的超高(欠超高或过超高)会引起外轨(或内轨)动载Pr增加,其增量与静轮载的比值称为偏载系数。

(3)横向水平力系数f:轨底外缘弯曲应力与中心应力的比值,表征轨底边缘的应力增大情况,产生原因:车辆通过曲线地段时轮缘的导向作用,以及直线地段转向架的蛇形运动的影响,轮轨之间将产生横向水平力以及垂直力的偏心,使钢轨产生横向弯曲和扭转。

4、轨道强度检算

(1)钢轨应力:基本应力(包括动弯应力和温度应力)、局部应力、残余应力、制动应力和附加应力基本应力:包括列车荷载作用下的动弯应力和因温度变化产生的温度应力。

附加应力:桥上铺设无缝线路时由于桥梁与钢轨相互作用引起的钢轨附加力。

制动应力:列车制动时使钢轨受纵向力作用,制动力采用自重10%,或10MPa。

局部应力:包括车轮踏面与钢轨接触处产生的接触应力和螺栓孔周围及钢轨截面发生急剧变化处的应力集中。

残余应力:钢轨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会形成残余应力的。

5、轨枕强度检算:木枕顶面承压应力、混凝土轨枕弯矩

木枕有足够的抗弯强度,混凝土轨枕抗压强度大

6、道床内的三个区域:轨枕横纵向压力扩散线交点分别为k1k2,距枕底高度分别为h1h2,根据h1h2将道床划分三个区域为0≤h≤h1,h1<h≤h2,h>h2。

7、若路基应力检算不合适,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增加枕宽度;②加厚道床;③轨变重些(动力小);④路基改良、挤密桩等。

8、扣件功用:扣压钢轨,缓冲振动与冲击,以减振降噪、改善钢轨受力条件、减缓道床下沉和残余变形积累的过程、延长轨道养护和维修周期。

为了防止钢轨爬行,扣件的纵向阻力必须大于道床阻力。

为了保证在列车荷载作用时钢轨扣压件不出现不密贴现象,轨下垫层的变形增量不应大于扣压件的初始变形量。

扣件弹性来源:弹性扣压件和轨下垫层

9、临界速度的产生原因:车速越快,位移波越明显,轨道竖向振动位移增大,当速度达到一定值时,会引起轨道共振,轨道共振对应的速度就是临界速度。

提高临界速度:提高轨道刚度、增加轨枕质量(提高轨道参振质量)。

10、车辆运行安全性

(1)车辆脱轨类型:①车轮爬轨脱轨;②车轮滑上钢轨脱轨;③车轮跳轨脱轨;④车轮悬浮脱轨;⑤轨道破坏脱轨。

(2)脱轨安全性评定标准:①脱轨系数:Q/P=1.2-危险限度、Q/P=1.0-允许限度;②轮重减载率:△P/P=0.65,危险限度、△P/P=0.6,允许限度;③轮对横向力:轮对横向力过大可导致轨距扩大,轨排横移,也容易发生脱轨。

第五章:道岔

1、道岔的功用和类型

道岔:机车车辆从一股轨道转入另一轨道时必不可少的线路设备。

特点:数量多、构造复杂、使用寿命短、限制列车速度、行车安全性低、养护维修投入大

类型:①连接(单式道岔、复式道岔)、②交叉(直交叉、菱形交叉)、③连接于交叉组合(交分道岔、交叉渡线)。

我国最常见的是普通单开道岔,主线为直线,侧线由主线向左侧(称左开道岔)或右侧(称右开道岔)岔出。

2、单开道岔的构造

(1)单开道岔由转辙器、辙叉及护轨、连接部分组成,道岔所用轨枕称为岔枕。

(2)转辙器:引导机车车辆沿主线方向或侧线方向行驶的线路设备,由两根基本轨、两根尖轨、各种联结零件及道岔转换设备组成。

尖轨是转辙器中的重要部件,依靠尖轨的扳动,将列车引入正线或侧线方向。尖轨在平面上分为直线型和曲线型。直线型尖轨制作简单、便于更换、耐磨但冲击力大,曲线型尖轨行车平稳、不耐磨,与基本轨连接多样。

联结零件及道岔转换设备包括:滑床板、轨撑、顶铁、各种特殊形式的垫板、道岔拉杆和连接杆、转辙机构、密贴检查器、融雪设备。

辙叉是使车轮由一股钢轨越过另一股钢轨的设备,由叉心、翼轨、联结零件组成。按平面形式分,辙叉有直线辙叉和曲线辙叉两类;按构造类型分,有固定辙叉和活动辙叉两类。

整铸辙叉用高锰钢浇铸,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冲击韧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好,表面爆炸硬化可提高耐磨性,可焊性差;贝氏体钢组合辙叉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

护轨设于固定辙叉的两侧,用于引导车轮轮缘,使之进入适当的轮缘槽,防止与叉心碰撞,护轨的防护范围,应包括辙叉咽喉至叉心顶宽50mm的一段长度。

连接部分是转辙器和辙叉之间的连接线路,包括直股连接线和曲股连接线。

3、单开岔道的几何尺寸:

(1)道岔各部分规矩:直线轨道的轨距是1435mm,曲线轨道应加宽,需要加宽的部位有:基本轨前端、尖轨尖端、尖轨跟端直股及侧股、导曲线中部轨距、导曲线终点轨距。按机车车辆以正常强制内接条件再加一定的余量,不大于6‰的递减率,偏差一般不能超过+3mm 或-2mm。

(2)转辙器:

尖轨最小轮缘槽:应保证直向过岔时,具有最小宽度的轮对一侧车轮轮缘紧贴直股尖轨时,另一侧车轮轮缘能顺利通过而不冲击尖轨的非工作边。对直线尖轨而言,最小轮缘槽在尖轨前端。考虑车轴弹性弯曲和轨道公差:t min≥74mm。

道岔几何尺寸的确定采用最不利参数组合法!

尖轨动程:尖轨尖端非作用边与基本轨作用边之间的拉开距离,规定在距尖轨尖端380mm的第一根连接杆中心处量取。

(3)导曲线几何尺寸:主要是导曲线外轨工作边上各点以直向基本轨作用边为横坐标轴的垂直距离,对正确设置导曲线并经常保持其圆顺度起着重要作用。

(4)辙叉及护轨几何尺寸:

辙叉咽喉轮缘槽:确定原则是保证具有最小宽度的轮对一侧车轮轮缘紧贴基本轨时,另一侧车轮轮缘不撞击辙叉的翼轨。

查照间隔:确定原则是具有最大宽度的轮对通过辙叉时,一侧轮缘受护轨的引导,而另一侧轮缘不冲击叉心或滚入另一线。我国规定采用46mm,从辙叉心轨尖端至心轨宽50mm 处,均应保持此宽度。

4、单开岔道总布置图计算内容:道岔主要尺寸计算,配轨计算,导曲线支距计算,各部分轨距计算,岔枕布置,道岔布置总图绘制,材料数量表。

5、提高过岔速度的意义:①提高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舒适性,②提高线路的通过能力,③道岔容许通过速度取决于道岔构件的强度和平面型式。

限制直向过岔速度的因素:道岔平面冲击角、道岔结构不平顺

提高直向过岔速度的途径:根本途径是道岔构件采用新型结构和新材料、结构不断强化、制造与组装精度不断提高,其次道岔的平面及构造要采用合理的形式及尺寸,以消除或减少影响直向过岔速度的因素,最后道岔的轨道刚度要进行均匀化处理,以消除影响直向过岔速度的动态不平顺。

6、高速道岔的技术要求:高速度、高安全性、高平稳性、高可靠性、高平顺性与高精度、较好的适应性、较少的维修工作量。

7、道岔的铺设方法:原位铺设法、移位铺设方法

8、一些概念:

道岔中心(O点):道岔直股中心线与侧线辙叉部分中心线的交点;

道岔前长a:道岔前轨缝中心到道岔中心的距离;

道岔后长b:道岔中心到道岔后轨缝中心的距离;

道岔理论全长L t:尖轨理论尖端至辙叉理论尖端的距离;

道岔实际全长L Q:道岔前后轨缝中心之间的距离。

导曲线后插直线段长作用:减少车辆对辙叉的冲击作用,避免车轮与辙叉前接头相撞,使辙叉两侧的护轨完全铺设在直线上。

第六章:无缝线路

1、无缝线路:是把标准长度的钢轨焊连而成的长钢轨线路,又称焊接长钢轨线路。

特点:消除了大量接头,从而具有行车平稳、旅客舒适;同时机车车辆和轨道的维修费用减少、使用寿命延长等。

类型:根据处理钢轨内部温度应力方式不同,分为温度应力式和放散温度应力式。

放散温度应力式无缝线路又分为自动放散式和定期放散式两种:自动放散式应用于桥上、岔区,定期放散式应用于大温差地区。

2、基本原理

(1)无缝线路基本公式:

2020年电大土木工程力学(本)历试题及参考答案资料汇总

试卷代号:112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土木工程力学(本) 试题 2008年7月 一、判断题(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弧, 以√表示正确,以X表示错误。每小题3分,共30分) 1.图示为刚架的虚设力系,按此力系及位移计算公式可求出杆AC的转角。( ) 2.图示结构的超静定次数是n=3。 5.用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构时,汇交于每一结点各杆端力矩分配系数总和为1,则表明力矩分配系数的计算绝对无错误。( ) 6.支座移动对超静定结构的极限荷载没有影响。( ). 7.在动力计算中,以下两图所示结构的动力自由度相同(各杆均为无重弹性杆)。( ) 8.图示结构C截面弯矩影响线在C处的竖标为ab/l。( ) 9.两刚片用三链杆相联,且三链杆平行不等长,则构成瞬变体系。( ) lo.在多结点结构的力矩分配法计算中,可以同时放松所有不相邻的结点以加速收敛速度。(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据影响线的定义,图示悬臂梁C截面的弯矩影响线在C点的纵坐标为( ) A.0 B.-3m C.-2m D.-lm 12.图示超静定结构结点角位移的个数是( ) A.2 B.3 C.4 D.5 13.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时,其基本未知量为( ) A. 杆端弯矩B.结点角位移 C. 结点线位移D.多余未知力 14.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内力与刚度( ) A.无关B.相对值有关C. 绝对值有关D.相对值绝对值都有关 15.图示简支梁在移动荷载作用下,使截面C产生最大弯矩时的临界荷载是( ) A.7kN B.3kN C.10kN D.5kN 16.机动法作静定梁影响线应用的原理为( ) A. 变形条件 B. 平衡条件 C. 虚功原理D.叠加原理 17.在图示结构中,若要使其自振频率ω增大,可以( ) A.增大P B.增大m C. 增大EI D.增大l 18.力法典型方程中的自由项Alp是基本体系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 ) A.Xi B.Xj C.Xi方向的位移D.Xj方向的位移 19.一般情况下结点的不平衡力矩总等于( ) A.汇交于该结点的固定端弯矩之和B. 传递弯矩之和C. 结点集中力偶荷载D. 附加约束中的约束力矩 20.一结构的超静定次数等于结构中( ) A.约束的数目B.多余约束的数目C. 结点数D.杆件数

道路工程复习资料 总

1.确定城市道路等级的重要依据是交通量 2. 设计速度是指在该设计路段内受限制部分所能允许的最大行车速度 3. 横向力系数的定义为横向力与垂向力的比值 4. 当设计速度为60km/h时,f值取0.06,超高横坡度采用0.04,则圆曲线的一般最小半径值应为280m 5. 超高附加纵坡度(即超高渐变率),是指超高后的外侧路面边缘纵坡比原设计纵坡增加的坡度。 6. 无中央分隔带的道路缓和段上的超高,绕内边轴旋转时,是指路面未加宽时的路面内侧边缘线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不动。 7. 汽车停在不设超高的弯道外侧路面上,其横向力系数μ为μ>0 8. 弯道加宽一般在内侧进行 9. 双车道道路一般情况下应保证会车视距的要求。 10. 汽车转弯行驶时的理论轨迹为回旋曲线 11. 不使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感到困难的平曲线最小长度为计算行车速度的6s行程。 12. 各级道路超高横坡度的最小值为路拱横坡度 13. 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是指路基中线标高 14. 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和最小半径的确定,主要根据行程时间和视距来选取其中较大值。 15. 最大纵坡的限制主要是考虑上坡时汽车行驶的安全。 16. 在纵坡设计中,转坡点桩号应设在10m的整数倍桩号处。 17. 《规范》规定:城市道路竖曲线采用二次抛物线 18. 护坡道的作用是减缓路堤边坡保证路基稳定 19. 中间带的主要作用是分隔对向车流 20. 交织角是指进、出环道车辆的行车轨迹线相交的交角。 21. 匝道是用来连接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路线的通道。 22. 不采用任何措施的平面交叉口上,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 23. 平面交叉口上路线交叉角最小不得小于45°。 24. 城市道路的总宽度指的是城市道路两侧红线之间宽度 25.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A. 交通功能;B.城市公共空间功能;C.城市防灾功能;D.形成城市结构功能 26.在一条车道上连续行驶的车流中,跟随运行的前后相邻两车头的间隔距离叫车头间隔 27. 停车视距由司机反映时间内行驶距离、汽车制动距离、安全距离部分组成。 28. 城市道路的“三块板”断面型式是指两块非机动车道板,一块机动车道板 29. 冲突点是指左转车辆与直行车辆所产生、直行车辆与直行车辆所产生、左转车辆与左转车辆所产生的点。 30. 路面面层的要求包括有足够的强度和抗滑性 31. 路基的应力工作区范围指车辆荷载作用较大的土基范围 32. 混凝土板的传力杆应选用圆钢筋。 33. 新建道路路基干湿类型的初步判断的方法采用临界高度 34. 水泥混凝土路面现行设计规范采用弹性地基板理论。 35. 在我国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是以抗压回弹模量来表征土基的强度指标。 36. 沥青路面产生纵向长裂缝是由于基层厚度不足引起。 37. 路基的临界高度是指地下水或长期地表积水的水位至路床顶的距离 38. 沥青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与交通量无关。 39. 柔性路面结构中的基层主要是起承受竖向力的作用。 40. 确定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厚的计算荷载应力,是以不超过混凝土板在使用年限内的抗折疲劳强度 41. 水泥混凝土路面现行设计规范采用弹性地基板理论。 42. 公路自然区划中划分二级区划的标准是潮湿系数 43. 路基边坡土体,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这种现象称为滑坍 44. 路基边坡的滑塌破坏属于剪切破坏 45. 砂性土的工程性质最好,是优良的路基填料。 46. 路基防护与加固的重点是路基边坡及湿软地基的加固 47. 为了防止路基边坡发生滑塌,可采用的防护措施是设挡土墙 48. 护面墙的主要作用是防护土质及岩石边坡 49. 防护水下部分路基边坡时,不宜采用铺草皮 50. 路基排水的目的是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51. 传力杆应选用圆钢筋钢筋。 52. 沥青路面的设计指标是设计弯沉值 一、1城市道路的组成(行车道、人行道、停靠站台、交通安全设施、排水系统、沿街地上设施、地下各种管线、绿带)、功能(交通功能;保护环境、美化城市;布设基础设施;城市规划及建筑艺术;防灾救灾)、特点(功能多样性;组成复杂性;行人交通量大;车辆多、类型杂、车速差异大;交叉口多;沿路两侧建筑密集;交通分布不均衡;艺术要求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强) 2.城市道路的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 城市道路设计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内容包括几何线形设计和结构构造物设计;基本要求:a.道路运输尽可能经济b交通流畅、安全与迅速c注意环境保护d注意配合协调) 4. 概念:设计车速(汽车在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一般驾驶员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横断面的车辆数目)、通行能力(指一纵向车列的车辆,在前后车之间保持一定的车距,跟驰、匀速、连续行驶的情况下,1h内所能通过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分界控制线,红线之间宽带度即道路用地范围)三、 1. 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的基本形式,及适用条件。(单幅路:适用于道路红线宽度较窄,非机动车不多,机动车交通量不大,混合行驶的四条车道已能满足交通量要求;双幅路:适用于郊区机动车多、非机动车较少及车速要求高的道路;三幅路:适用于道路红线宽度较宽、非机动车多、机动车交通量大、混合行驶的四车道已不能满足交通要求、车速要求高及考虑分期修建的主要干道。) 2. 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一条车道宽度由设计车辆宽度a、车身边缘与侧石边缘之间的横向安全距离c和车身边缘与相邻车道边缘之间的横向安全距离三部分组成;设计步骤:a初定车道数b设计交通组织方案c做横断面布置比较方案d验算总的可能通行能力e确定各条车道宽度) 3. 路拱的基本形式及特点(基本形式:抛物线形路拱、屋顶线形路拱、折线形路拱),确定车行道路拱的横坡度时,应考虑哪些因素(a横向排水b道路纵坡c车行道宽度d车速)。 4. 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的设计年限是多少(快速路、主干路20年,次干路15年,支路10~15年)?设计年限交通量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a道路的现有交通量b道路建成后从其他道路吸引过来的交通量c设计年限内正常的交通增长d由于规划变化而产生的交通增加量) 5. 概念:第30位小时交通量(指将一年内所有小时交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序号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设计小时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高峰小时交通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进行交通量观测,所观测的交通量结果中的最大交通量)、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指一纵向车列的车俩,在前后车之间都保持一定的车头间隔,跟随、匀速、连续行驶的情况下,一小时内所能通过某一断面的车辆数)、车头间距(指的是交通流中连续两车之间的距离)、车头时距(指的是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两连续车辆车头端部通过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 四、 1. 设置缓和曲线的作用(a线形缓和b行车缓和c超高缓和d加宽缓和),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的基本方程(rl=A的平方)。 2. 超高及其作用(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式,这就是曲线的超高;作用:为了使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获得一个指向内侧的横向分力,用以克服离心力减小横向力,从而保证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及乘客的舒适性) 3. 加宽及其作用(汽车行驶在曲线上,车身与道路轴线成一定的夹角,各轮迹半径也各部相同,其中后轴内侧车轮行驶半径最小,车辆行车横向占道尺寸比直线路段要宽,为了使行驶车辆有足够的安全净距,必须对弯道路的车道予以适当的加宽,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和安全) 4.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应该大于或等于6倍的计算行车速度,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应该大于或等于2倍的计算行车速度。 5.平面线形组合的基本型:按照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组合而成。 第五章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 1、平纵线组合设计的原则是:a应在视觉上能够自然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b、注意保持平纵线形技术指标大小的均衡;c、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d、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尽量保持景观的连续性,借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引导视线的作用; 应避免的不利组合:a、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重叠;b、计算行车速度在60km/h的道路上,应避免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者凹形竖曲线底部插入小半径平曲线;c、在长平曲线内,如果必须设置几个起伏的纵坡时,必须用透视图对其进兴检查,避免出现视线中断的情况。 2、最大纵坡是指在各级道路中允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是道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

华东交通大学专升本工程力学考试

华东交通大学专升本考试《工程力学》考试大纲 说明 本考试大纲为专科毕业生升入本科专业入学考试制定。考试大纲作为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力求紧密结合专科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到既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的掌握,又能为学生今后在专业继续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工程力学的考试,考察学生对刚体静力分析、平面力系、弹性变形体静力分析、杆件的内力、杆件的应力与强度、杆件的变形与刚度、压杆稳定、运动力学基础、动载荷与交变应力的学习和掌握。 本大纲在专家的考试命题和考生复习提供一个关于考试内容、重点等方面的参考。 二、大纲 1、内容 (1)力与力偶,约束与约束力,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2)平面力系向一点的简化,平衡方程及其应用,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3)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与应力,变形与应变,杆件的变形形式; (4)杆件的内力:杆件拉(压)时的内力,杆件扭转时的内力,杆件弯曲时的内力; (5)杆件的应力与强度,材料拉(压)时的力学性能,杆件拉(压)时的应力与强度,圆轴扭转时的应力与强度,梁弯曲时的应力与强度,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杆件在拉(压)与弯曲组合变形时的应力与强度,杆件在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时的应力与强度,连接件的剪切与挤压强度; (6)杆件拉(压)时的变形,圆轴扭转时的变形与刚度,梁弯曲时的变形与刚度; (7)压杆稳定的概念,压杆的临界力与临界应力,压杆的稳定校核 (8)运动力学基础,点与刚体的运动,刚体定轴转动微分方程,动能定理,动静法; (9)动载荷与交变应力,构件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速转动时的应力与强度,构件的疲劳极限与疲劳强度。 2、重点 (1)平面力系平衡方程及其应用,物系的平衡问题; (2)基本变形的内力,内力图; (3)应力与强度,应变与刚度,基本变形的强度和刚度条件与应用; (4)组合变形强度计算,应力状态分析,强度理论应用; (5)压杆失稳,欧拉公式及其适用范围; (6)刚体的平动和转动,转动方程,角速度与角加速度,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与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7)刚体的平面运动,基点,速度瞬心,瞬时转动,瞬时平动,平面运动分解成随基点的平动和绕基点的转动,求平面运动刚体内各点速度的基点法、瞬心法和速度投影法;

基础工程复习要点.doc

第一章导论 1.地基天然地基:未经人工处理即可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 人工地基:经过人工加固或处理后的地基 2.基础浅基础:刚性扩大基础和柔性扩大基础 深基础:桩基础、沉箱基础、沉井基础和地下连续梁 深水基础:水深超过5m以上,且不能采用一般的土围堰、木板桩围堰等防水技术 施工的桥梁基础。 3.基础沉降计算 计算基础沉降时,传至基础底面的作用效应应按止常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长期效应组合 计算。 4.基础工程设计计算的基木原则 %1基础底面的压力小于地基承载力容许值 %1地基及基础的变形值小于建筑物要求的沉降值 %1地基及基础的整体稳定性有足够保证 %1基础木身的强度、耐久性满足耍求 第二章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 1.天然地基浅基础根据受力条件及构造可分为刚性基础(也称无筋扩展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扩 展基础两大类。 2.刚性基础:当基础垢工具有足够的截面使材料的容许应力大于由地基反力产生的弯曲拉应力 和剪应力时,断面不会岀现裂缝,这时,基础内不需配置受力钢筋,这种基础称为刚性基础。 3.刚性基础的特点(问答题) 优点:稳定性好,施工简易,能承受较大的荷载,所以只要地基强度能满足要求,它是桥梁和涵洞等结构物首先考虑的基础形式。 缺点:自重大,并且当持力层为软弱土时,由于扩大基础面积有一定限制,需耍对地基进行处理或加I占I后才能采用,否则会因所受的荷载压力超过地基强度而影响建筑物的止常使用。所以对于荷载大或上部结构对沉降差较敏感的建筑物,当持力层的土质较差又较厚时, 刚性基础作为浅基础是不合适的。

4.了解一下常用的浅基础类型(选择) %1刚性扩大基础②单独和联合基础③条形基础④筏板和箱型基础 5.旱地上基坑开挖及围护 %1无围护基坑 %1有围护基坑(板桩墙支护:无支撑式、支撑式和锚撑式喷射混凝土护壁混凝土围圈护壁) 6.基坑排水方法(理解、选择、填空) %1表而排水法 %1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和深井泵井点) 7.水中围堰的种类(填空、选择) 土围堰、草(麻)袋围堰、钢板桩围堰、双壁钢围堰和地下连续墙围堰 8.板桩支撑间距布置的方法等弯矩布置和等反力布置。(填空和选择) 9.基坑稳定性验算的步骤(填空、选择、问答) %1坑底流沙验算②坑底隆起验算 10?地基承载力容许值的确定一般有三种方法:(填空、选择、问答) %1据现场荷载试验的p-s曲线 %1按地基承载力理论公式计算 %1按现行规范提供的经验公式计算 11?公路桥涵地基的岩土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特殊性岩土。(填空、选择) 岩石的坚硬程度应根据岩块的饱和单轴抗斥标准值frk按表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和极软岩5个等级。 12.地基承载力基木容许值应首先考虑市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侧试取得,其值不应人于地基极限 承载力的1/2O 13.地基承载力基木容许值尚应根据基底埋深、基础宽度及地基土的类别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 基础设计规范》进行修正。 14?地基承载力容许值确定 %1地基承载力基木容许值的确定 %1地基承载力容许值的确定(P42公式)

工程力学知识点

工程力学知识点 静力学分析 1、静力学公理 a,二力平衡公理: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处于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这两个力等值、反向、共线。(适用于刚体) b,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任意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一个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效应。(适用于刚体) c,平行四边形法则:使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为一个合力,此合力也作用于该点,合理的大小和方向是以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适用于任何物体) d,作用与反作用力定律: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指向相反,并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适用于任何物体) e,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反作用力都是二力相等,反向,共线,二者的区别在于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2、汇交力系 a,平面汇交力系:力的作用线共面且汇交与一点的平面力系。 b,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若平面汇交力系的力多边形自行封闭,则该平面汇交力系是平衡力系。 c,空间汇交力系: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的空间力系。 d,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空间汇交力系的合力为零,则该空间力系平衡。

3、力系的简化结果 a,平面汇交力系向汇交点外一点简化,其结果可能是①一个力②一个力和一个力偶。但绝不可能是一个力偶。 b,平面力偶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其结果可能是①一个力偶②合力偶为零的平衡力系 c,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其结果可能是①一个力②一个力偶③一个力和一个力偶④处于平衡。 d,平面平行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简化,其结果可能是①一个力②一个力偶③一个力和一个力偶④处于平衡。 e,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①力系的主矢为零②力系对于任意一点的主矩为零。 4、力偶的性质 a,由于力偶只能产生转动效应,不产生移动效应,因此力偶不能与一个力等效,即力偶无合力,也就是说不能与一个力平衡。 b,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平移到任意一点,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应,但平移后必须附加一个力偶,附加力偶的力偶矩等于原力对于新作用点之矩,这就是力向一点平移定理。 c,在平面力系中,力矩是一代数量,在空间力系中,力对点之矩是一矢量。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任意点的力矩恒等于此力偶矩,而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5、平面一般力系。 a,主矢:主矢等于原力系中各力的矢量和,一般情况下,主矢并不与原力系等效,不是原力系的合力。它与简化中心位置无关。 b,主矩:主矩是力系向简化中心平移时得到的附加力偶系的合力偶的矩,它也不与原力系等效。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有关。 c,全反力:支撑面的法向反力及静滑动摩擦力的合力 d,摩擦角:在临界状态下,全反力达到极限值,此时全反力与支撑面的接触点的法线的夹角。f=tan e,自锁现象:如果作用于物体的全部主动力的合力的作用线在摩擦角内,则无论这个力有多大,物体必然保持静止,这一现象称为自锁现象。 6、a,一力F在某坐标轴上的投影是代数量,一力F沿某坐标轴上的分力是矢量。 b,力矩矢量是一个定位矢量,力偶矩矢是自由矢量。 c,平面任意力系二矩式方程的限制条件是二矩心连线不能与投影轴相垂直;平面任意力系三矩式方程的限制条件是三矩心连线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d,由n个构件组成的平面系统,因为每个构件都具有3个自由度,所以独立的平衡方程总数不能超过3n个。 e,静力学主要研究如下三个问题:①物体的受力分析②力系的简化③物体在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的条件。 f,1 Gpa = 103 Mpa = 109 pa = 109 N/m2 7、铰支座受力图 固定铰支座活动铰支座

土木工程力学本形考答案

土木工程力学(本)形考参考答案 形考一 一、选择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7、正确答案是: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1 8、正确答案是:有一个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2 9、正确答案是: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3 10、正确答案是:瞬变体系4 11、正确答案是: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5 12、正确答案是: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6 13、正确答案是:瞬变体系7 14、正确答案是: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8 15、正确答案是: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9 16、正确答案是: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10 17、正确的答案是“错”。1 18、正确的答案是“错”。2 19、正确的答案是“错”。3 20、正确的答案是“错”。4 21、正确的答案是“错”。5 22、正确的答案是“错”。6 23、正确的答案是“对”。7 24、正确的答案是“对”。8 25、正确的答案是“错”。9 26、正确的答案是“对”。10 形考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正确答案是: 2、正确答案是:BD两截面间的相对转动 3、

4、 5、 6、正确答案是:AB部分 7、 8、正确答案是:轴向变形 9、正确答案是:荷载 10、正确答案是:发生变形和位移 二、判断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正确的答案是“对”。 12、正确的答案是“对”。 13、正确的答案是“错”。 14、正确的答案是“错”。 15、正确的答案是“对”。 16、正确的答案是“对”。 17、正确的答案是“对”。

市政道路工程检测考试大纲

市政道路工程检测考试大纲(A类) 12-05-02 15:10:46 总点击数:70 1道路底基层基层检测 1.1考核参数 (1)土颗粒分析;(2)土界限含水量;(3)土无机稳定土含水量;(4)无机稳定土土密度;(5)无机稳定土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率;(6)稳定土无侧限抗压强度;(7)平整度;(8)中线高程;(9)压实度;(10)弯沉值;(11)横坡;(12)宽度;(13)厚度; 1.2理论知识要求 了解 (1)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2)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J059-95 (3)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90 (4)粉煤灰石灰类道路基层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97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 (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7)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44-91 熟悉 (1)土壤的分类的主要技术指标; (2)路基测试几何尺寸所用的仪器量具及步骤方法; (3)各类参数检测所用的测试仪具、及适用范围; (4)常用天平使用规定; 掌握 (1)道路几何尺寸参数检测的计算公式;(T0911) (2)压实度试验的轻、重击实方法及计算;(CJJ1)

(3)弯沉值测试及修正的具体方法;(T0951) (4)道路3米直尺测定平整度方法;(0T0931) 1.3操作考核要求 了解 (1)天平的调平校验基本操作步骤; (2)各类试验中含水率试验计算方法; (3)无机结合料石灰含量、水泥含量配土准备要求及规定;(4)灰剂量曲线绘制的方法; (5)弯沉试验现场准备内容及测试条件; 熟悉 (1)各类基层材料的击实试验步骤; (2)石灰、水泥剂量标准曲线试验程序; (3)无机结合料含水率与最大干密度试验程序; (4)弯沉值现场检测的试验方案; (5)平整度、压实度检测的测试方案; 掌握 (1)含水量的试验步骤;(T0101) (2)液塑限联合测定仪试验步骤;(T01) (3)路基宽度、高程、横坡、中线偏差的测试方法;(T0911)(4)压力机操作方法及取土、脱模器的使用方法; (5)EDTA滴定法及灰剂量滴定步骤;(T0809) (6)无机结合料击实试验步骤;(T0804) (7)无机结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制备步骤;(T0805)(8)压实度与密实度的关系;(T0923、0921)

基础工程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单选 1. 当桩设置于深层的软弱土层中,无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这类桩应按下列()哪类桩进行设计? A. 摩擦桩 2. 水下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B. C20 3. 水下灌注桩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 C20 4. 以下哪些情况可不考虑承台分担荷载的作用()。 B. 非挤土摩擦型群桩 5. 水下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B. C20 6. 当桩设置于深层的软弱土层中,无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这类桩应按下列()哪类桩进行设计? A. 摩擦桩 7. 水下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B. C20 8 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 D. C15 9.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市区建设高层建筑,适宜采用的桩型有()。 A. 静压式预制桩 C. 钻孔灌注桩 10. 对于产生负摩阻力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桩周土体相对于桩身向下位移时 D. 桩穿越较厚的松散土层进入相对较硬层时 E. 地下水位全面下降 11. 摩擦型桩包括()。 A. 摩擦桩 B. 端承摩擦桩 12. 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物,在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需要进行的计算和满足的是( )。 A. 持力层地基承载力 B. 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 C. 地基变形设计 D. 地基的抗冻胀要求 13. 水下灌注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B. C20 14. 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 D. C15 15. 某地区标准冻深为1.9m,地基由均匀的粉砂土组成,为冻胀土,场地位于城市市区,基底平均压力为130kPa,建筑物为民用住宅,基础尺寸2.0m×2.0m,基础的最小埋深()m。 B. 1.15

工程力学期末复习提纲

《工程力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及基本知识(30分,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和判断题三种) 1、了解工程静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线? 2、掌握力、力对点之矩、力偶的概念及区别。力在任一轴的投影及分力的区别。 3、掌握几种常见约束模型的约束力,能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4、掌握平面力系的简化的最终结果和平衡条件(基本式、两矩式和三矩式),正确判断给定力系的平衡方程组是否必要和充分。 5、掌握平面力系平衡的静定和静不定的判别条件,会判别各结构的静定性及静不定次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6、掌握变形体静力学基本假设,截面法求内力及内力分量的正向规定,杆件的基本变形。掌握轴向拉压的应力应变计算,正确绘制轴力图。掌握轴向拉压斜截面上和正应力和切应力。 7、掌握材料的力学性能,强度指标及塑(延)性指标,不同材料的拉伸的σ-ε曲线。 8、掌握强度与刚度概念以及强度条件。拉压杆的强度设计,剪切的强度条件及剪断条件,挤压的强度条件,掌握连接件的强度设计。9、掌握圆轴扭转的扭矩及扭矩图画法,掌握扭转的切应力分布,切应力互等定理。常见截面的极惯性矩和抗扭系数的计算,圆轴扭转的强度及刚度条件。

10、掌握梁的平面弯曲的内力及截面法作内力图。掌握用平衡微分方程作梁的内力图(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简捷画法,正确判断梁上载荷与剪图、弯矩图之关系。梁的应力与强度条件,横截面上正应力与切应力的分布。了解梁的变形(挠度和转角)。 二、基本计算与设计(70分) 1、刚体静力学平衡(10分) 解题要点: (1)进行受力分析,确定研究对象,画受力图。(注意运用二力杆和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2)列平衡方程,求解未知约束力。(注意选取适当的座标系和矩心)(3)检查、验算。 2、轴向拉压求轴力及相对伸缩量(10分) 解题要点: (1)求约束力 (2)求内力,画轴力图 (3)求各段应力及总伸长量。 3、圆轴扭转计算(10分) 解题要点: (1)计算外力偶矩(如果给定则本步取消) (2)截面法求扭矩,画扭矩图。 (3)强度校核

土木工程力学本综合

说明:为了帮助大家复习,这份辅导材料一共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课程的考核说明,大家看完以后能明确考试重点和要求。第二部分为综合练习和答案,供大家复习自测用。 土木工程力学(本)课程考核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土木工程力学(本)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为5学分,开设一学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类杆件结构的受力性能,掌握分析计算杆件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结构设计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二、关于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1.考核对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科起点本科)专业的学生。 2.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总成绩为100分,及格为60分。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统一组织编写形成性考核册。形成性考核册由4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组成。学员应按照教案进度及时完成各次计分作业。每次形成性考核作业满分为100分,由教师按照学员完成作业的情况评定成绩,并按4次作业的平均成绩计算学员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学员形成性考核完成情况由中央电大和省电大分阶段检查。 终结性考试为半开卷笔试,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 3.命题依据 本考核说明是依据2007年7月审定的土木工程力学(本)课程教案大纲编写的。 本课程所采用的文字教材为贾影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土木工程力学(本)》教材。 本考核说明及本课程所采用的文字教材是课程命题的依据。 4.考试要求 本课程考试重点是考核学员对结构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本考核说明对各章都规定了考核要求,按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说明学员应达到的考核标准。 了解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凡是属于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对它们的概念、理论及计算方法有基本的认识。. 理解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凡是属于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这一部分知识对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有一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掌握是最高层次的要求。凡是需要掌握的部分内容,要求学员重点学习,熟练掌握。能用所学的知识对简单的工程结构进行计算和分析。 5.命题原则 (1)命题范围 在本课程的教案大纲和本考核说明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范围内命题,不得任意扩大考试范围。(2)试卷的组成与覆盖面:命题应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同时要突出重点。试卷的题量和难度适中。试卷的难度分容易、中等和较难三个层次,比例为25%:60%:15%。

铁路轨道

铁路轨道 由钢轨、轨枕、连接零件、道床、道岔和其他附属设备等组成的构筑物。位于铁路路基上,承受车轮传来的荷载,传递给路基,并引导机车车辆按一定方向运转。有些国家或地区也称线路上部建筑。在钢梁桥、灰坑、转盘、某些隧道以及采用新型轨道结构的地段,可以没有道床、或者也没有轨枕。 轨道组成 轨道最早是由两根木轨条组成,后改用铸铁轨,再发展为工字形钢轨,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多数铁路采用的标准轨距(见铁路轨道几何形位)为1435毫米(4英尺8(1/2)英寸)。较此窄的称窄轨铁路,较此宽的称宽轨铁路(见铁路工程)。轨枕一般为横向铺设,用木、钢筋混凝土或钢制成。道床采用碎石、卵石、矿渣等材料。钢轨、轨枕、道床是一些不同力学性质的材料,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的。钢轨以连接零件扣紧在轨枕上;轨枕埋在道床内;道床直接铺在路基面上。轨道承受着多变化的垂直、横向、纵向的静荷载和动荷载,荷载从钢轨通过轨枕和道床传递到路基。通过力学理论,分析研究在各种荷载条件下,轨道各组成部分所产生的应力和应变,而确定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轨道类型 为使轨道成为一个整体,要根据铁路的具体运营条件,使轨道各部分之间的作用相互配合,并考虑轨道、车辆、路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配合协调。这就要求将轨道划分类型。轨道类型的内容包括钢轨类型,连接零件种类,轨枕的种类和配置,道床材料和断面尺寸。它所依据的主要运营条件为铁路运量、机车车辆轴重和行车速度。最佳的轨道结构须做到在给定的运营条件下,保证列车按规定的最高速度平稳、安全和不间断地运行,将荷载有效地传递给铁路路基,并结合合理的轨道材料使用和养护制度,使其设备折旧费、建设投资利息和设备养护费用之和为最小。轨道结构类型,常按不同运营条件将铁路线路分成为轨道等级来表示。这种分等的标准各国不同。中国铁路1975年的规程,将轨道分为四种类型:轻型、中型、次重型和重型四等(见表[中国铁路轨道分类(1975年)])。 轨道养护 轨道各部分在列车重复荷载的作用以及气候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将产生磨耗、腐蚀、腐朽、疲劳伤损和残余变形。同时还会使轨距、水平、方向、高低等轨道几何形位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积累起来,如不及时消除,将加剧冲击振动,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脱轨、颠覆事故。因此,必须做好轨道更新和维修,以恢复轨道各组成部件的性能,并保持轨道几何形位处于良好状态(见轨道养护)。

道路工程复习资料

道路工程复习资料 1.道路的定义及分类、公路的分类和分级,各级公路的定义,城市道路的分级。 道路的定义:供各种车辆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道路的分类: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乡村道路。 公路的分类:在公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公路称为干线公路。干线公路分为:国家干线公路、省干线公路、县公路、乡公路。在公路网中起连接作用的公路称为支线公路。 公路的分级及定义: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可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三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四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城市道路的分级:快速路:应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形式,应实现交通连续通行,单向设置不应少于两条车道,并应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 主干路:应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应以交通功能为主。 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干路网,应以集散交通的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支路:宜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相连接,应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2.国家高速公路网、国道网、省道网、县道网如何进行编号? 1.首都放射线的编号为1位数,以北京市为起点,放射线的止点为终点,以1号高速公路为起始,按路线的顺时针方向排列编号,编号区间为G1~G9。 2.纵向路线以北端为起点,南端为终点,按路线的纵向由东向西顺序编排,路线编号取奇数,编号区间为G11~G89。 3.横向路线以东端为起点,西段为终点,按路线的横向由北向南顺序编排,路线编号取偶数,编号区间为G10~G90。 4.并行路线的编号采用主线编号后加英文字母“E”、“W”、“S”、“N”组合表示,分别指示该并行路线在主线的东、西、南、北方位。 5.纳入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地区环线(如珠江三角洲环线),按照由北往南的顺序依次

830《工程力学》考试大纲

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工程力学》(含理论力 学、材料力学) 考试大纲 说明:考生可带绘图工具包括铅笔、橡皮、三角尺、 量角器、圆规以及非文字存储和编程功能的计算器 第一部分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的内容结构 理论力学50% 材料力学50% 四、试卷的题型结构 计算题100% 第二部分考察的知识及范围 考察的知识及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理论力学 1、静力学公理与物体受力分析 静力学基本概念;常见约束与约束反力;静力学公理;平衡力系

作用下的物体受力分析。 2、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和解析法;平面力对点之矩;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3、平面任意力系 力线平移定理;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主矢和主矩;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物体系的平衡·静定和静不定问题;平面桁架。 4、空间力系 空间汇交力系;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空间力偶系;空间任意力系向任一点简化·主矢和主矩;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平行力系的中心与物体的重心。 5、摩擦 摩擦及其分类;滑动摩擦;摩擦角和自锁现象;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滚动摩阻的概念。 6、运动学基础 运动学的基本概念;点的运动学;刚体的平动;刚体绕定轴转动。 7、点的合成运动 点的合成运动的基本概念;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转动时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8、刚体的平面运动 平面运动概述;用基点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用瞬心法求

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用基点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运动学综合应用举例。 9、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 动力学的任务;动力学的基本定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 10、动量定理 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理论;质心运动定理和质心运动守恒定律。 11、动量矩定理 动量矩和动量矩定理;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微分方程;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12、动能定理 各种作用力的功;质点和刚体的动能;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功率和功率方程;势力场、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13、达朗贝尔原理 质点和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 14、虚位移原理 约束;广义坐标;自由度和理想约束的概念;虚位移原理。 二、材料力学 1、绪论 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内力的概念及其分类;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形变、位移和应变的概念;工程构件的分类;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路面工程考前复习提纲2012

第一章总论 一、名词解释 1.公路自然区划 2.路基临界高度√ 3.平均稠度 4.路拱 5.柔性路面√ 6.刚性路面√ 二、思考题 1.简述路面结构层的特点、作用及材料。√ 2.路基和路面在公路中各起什么作用?有哪些基本要求? 3.判断土基干湿类型的分界稠度法和临界高度法各自的依据条件和资料有哪些? 4.试述新建公路土基干湿类型的确定方法。 5.影响路基路面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水对路基有哪些影响? 6.路面横断面结构的组成?路拱横坡度的作用有哪些?如何选择路拱横坡度? 7.为什么路面要划分结构层次,如何进行划分?√ 8.试述面层的作用及对其基本要求。 9.试述基层和垫层的作用及对各自的基本要求。 10.试从材料,物理力学特性,行车性能和设计控制指标各方面讲述柔性路面与刚性路面的区别。√ 11.我国现行路面是怎样分类与分级的?√ 三、思考题: 1 已知某市属于Ⅳ4区,有一段粘土路基,路面底面高出地面0.3m,地下水位距地面0.8m,请确定该路基的干湿类型和平均湿度。 第二章行车荷载、环境因素、材料的力学性质 一、名词解释 1.双圆荷载图式√ 2.劲度模量 3.累计当量轴次√ 4. 土基回弹模量 5.加州承载比CBR 6.疲劳破坏√ 7.地基反应模量 二、思考题 1.车辆的车轮对路面的作用有哪些?在沥青路面厚度设计计算中,主要考虑哪些力?为什么? 2.结合第十四章与第十六章,在路面设计中,如何进行交通量轴载换算,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4.对应单圆和双圆图式,车轮的接触压力、接触面面积、直径应怎样计算?√ 5.说明轴载等效换算的意义;怎样计算设计年限内标准轴载的累计作用次数?√ 7.在重复荷载作用下,路基路面材料的变形有何规律性? 8.我国路面设计的标准轴载是什么?其参数有哪些?√ 9.简述单圆荷载图示、双圆荷载图式有什么区别?√ 10.试述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和气温对路面的影响。 11.路面材料按形态与成型性质如何分类?按其分类,各种材料的应力-应变特征是什么? 12.常用的表征路面材料性能的力学强度特征有哪些? 13.抗剪、抗拉、抗弯拉强度各表征了路面材料在什么工作状态下的强度特征?√ 14.简述路面材料的累积变形与疲劳特性,并举例说明。 15.分析比较沥青混合料和水泥混凝土疲劳特性的异同。 第十章碎砾石路面 一、名词解释 1.碎砾石路面√ 2.水结碎石 3.泥结碎石 4.级配碎石√ 二、思考题 1.碎(砾)石结构层的强度构成特点是什么? √ 2.土-碎(砾)石混合料的三种物理状态的特点是什么?各具有什么工程特性?√ 3.影响土-碎(砾)石混合料强度的因素有哪些?应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4. 碎砾石材料有什么样的应力-应变特征、形变累积特性?级配碎石位于不同结构层位时有什么特点?√ 5. 级配碎石路面的施工工序? 6. 何谓碎石路面?常用的碎石路面分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 7. 碎砾石路面有哪些常用的养护措施? 第十二章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 一、名词解释 1.石灰稳定土√ 2.水泥稳定土√ 3.工业废渣稳定类基层 4.路拌法 5.厂拌法 二、思考题 1.试分析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收缩特性,其对道路性能有何影响,如何减轻基层的缩裂?

(整理)工程力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力学: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的机械作用,其效应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形状发生改变(即变形)。 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效应,叫做力的外效应。(理论力学研究) 力使物体发生变形的效应,叫做力的内效应。(材料力学研究)。 第二章刚体静力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一、基本概念 刚体:形状和大小不变,且内部各点的相对位置也不改变的物体。 平衡:是指物体相对于周围物体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质点:不计物体的自身尺寸,但考虑其质量 力的性质:力是矢量;力可沿其作用线滑移而不改变对刚体的作用效果,所以力是滑移矢。 力的合成满足矢量加法规则。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静力学公里P-5 1. 二力平衡公里: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中,加上或减去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作用效应。 推论一力的可传性原理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效应。(力是滑移矢。) 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作用于该点的一个合力,它的大小和方向由以这两个力的矢量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4. 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它们的大小相等,指向相反,并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约束:限制物体运动的周围物体。 约束力:约束作用于被约束物体的力。 约束力性质:作用方向应与约束所能限制的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约束类型:柔性约束;光滑面约束;滚动支座;固定铰链;固定端(插入端)约束(特点、约束反力的表示) 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受力图 物体的受力分析包含两个步骤:(1)把该物体从与它相联系的周围物体中分离出来,解除全部约束,单独画出该物体的图形,称为取分离体;(2)在分离体上画出全部主动力和约束反力,这称为画受力图。例题:P10-12 例1、例2 例题:AB 梁与BC 梁,在B 处用光滑铰链连接,A 端为固定端约束,C 为可动铰链支座约 束,试分别画出两个梁的分离体受力图。(注意系统与单体受力分析的区别) 答案: B F Bx F By R C B q m A Y A X A F By ′ F Bx ′ m A M A P O A B P N A O A B N B

土木工程力学(本)综合练习

说明:为了帮助大家复习,这份辅导材料一共有两部分容。第一部分为课程的考核说明,大家看完以后能明确考试重点和要求。第二部分为综合练习和答案,供大家复习自测用。 土木工程力学(本)课程考核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土木工程力学(本)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为5学分,开设一学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类杆件结构的受力性能,掌握分析计算杆件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结构设计打下坚实的力学基础。 二、关于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1.考核对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科起点本科)专业的学生。 2.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总成绩为100分,及格为60分。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形成性考核由中央电大统一组织编写形成性考核册。形成性考核册由4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组成。学员应按照教案进度及时完成各次计分作业。每次形成性考核作业满分为100分,由教师按照学员完成作业的情况评定成绩,并按4次作业的平均成绩计算学员的形成性考核成绩。学员形成性考核完成情况由中央电大和省电大分阶段检查。 终结性考试为半开卷笔试,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 3.命题依据 本考核说明是依据2007年7月审定的土木工程力学(本)课程教案大纲编写的。 本课程所采用的文字教材为贾影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的《土木工程力学(本)》教材。 本考核说明及本课程所采用的文字教材是课程命题的依据。 4.考试要求 本课程考试重点是考核学员对结构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本考核说明对各章都规定了考核要求,按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说明学员应达到的考核标准。 了解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凡是属于了解的部分容,要求对它们的概念、理论及计算方法有基本的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