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植物学
植物学

植物学思考题简答

1、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

答:(1)、定义:有丝分裂又称为间接分裂,它是真核细胞分裂最普的形式。

(2)、特点: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次核分裂前必须进行染色体的

复制,在分裂时,美条染色体分裂为两条子染色体,平均的分配给两个

子细胞,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子细胞具有与母细胞相同数量和类型的染色

体。

(3)、意义:决定遗传特性的基因仍然存在于子染色体上,因此,

子细胞与母细胞有着同样的遗传性,保持了细胞遗传的稳定性。

2、减数分裂的特点和意义。

答:(1)、定义: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的一次特殊的细胞分

裂,叫减数分裂

(2)、特点:母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形成

四个子细胞,而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3)、意义:减数分裂是与生物的有性生殖相联系的,通过减数

分裂导致了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半,有性生殖时,两

个配子相结合,形成合子,合子的染色体数目又重新恢复到亲本数目。

因此,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前提,是保持物种稳定性的基础。另一方

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交叉和片段互换,

使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重组,从而产生了新类型的单倍体细胞,这

就是有性生殖能使产生变异的原因。

3、减数分裂发生的时期:减数分裂是繁殖时期进行的分裂。

4、减数分裂前期I的变化。

答:(1)、减数分裂前期I包括5个时期: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

双线期和终变期。

(2)、细线期:出现染色体,细胞核和核仁继续增大:

(3)、偶线期:也称合线期。这一时期,细胞内同源染色体两两

成对平列靠拢,即联会。而原来细胞中的20条染色体这是配成10对,每

对含4条染色体,构成一个单位,称四联体。(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

出现四联体。)

(4)、粗线期:染色体继续变短变粗,在四联体内,同源染色体

上的一条染色单体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彼此交叉和进行片

段的互换,导致了父本和母本基因的互换,但每个染色单体仍都具有完全的基因组。

(5)、双线期:发生交叉的染色体开始分开,由于交叉常常不止发生在一个位点,因此,使染色体呈现出X、V、8、0等各种形状。

(6)、终变期:染色体达到最短粗、最短,核膜、核仁消失,纺锤丝出现。

5、植物体内的组织主要分为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

答:植物体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所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叫组织。根据植物组织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将组织分为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两大类。

6、分生组织的细胞有哪些特点?

答:分生组织的细胞终身保持强烈的分裂能力而不分化,可不断产生新细胞,分布在植物体的特定部分。

7、成熟组织分为哪几类?

答:成熟组织分为保护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结构。

8、表皮的作用?

答:(1)、茎和叶等植物气生部分的表皮细胞外弦向壁往往较厚,并角质化,此外,在壁的表面还沉积一层明显的角质层,使表皮具有高度的不透水性,有效的减少了体内的水分蒸腾,坚硬的角质层对防止病菌的侵入和增加机械支撑具有一定作用。有些植物在角质层外还具有一层蜡质的“霜”,它的作用是使表面不易侵湿,具有防止病菌孢子在体萌发的作用。表皮还可以具有各种单细胞或多细胞的毛状附属物,一般认为表皮具有保护和防止植物水分丧失的作用。

(2)、根的表皮主要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有关。根的表皮细胞具有薄的壁和薄的角质层,许多细胞的外壁向外延伸,形成细长的管状突起称为根毛。根毛的作用是极大的扩大了根的吸收表面积。

9、厚角组织与厚壁组织的区别?

答:厚角组织是初生壁在细胞角隅外不均匀的增厚,是生活的细胞。厚壁组织是细胞的次生壁均匀增厚,并常木质化,按形态不同分,分为石

细胞和纤维。

10、纤维、管胞、导管三者的区别。

答:(1)、纤维:两端尖细呈梭状的细长细胞,长度一般比宽度大很多。广泛分布于成熟植物体各部分,紧密结合起来。

(2)、管胞是单个细胞末端楔形,纵向连结时,上下两个细胞的端部紧密的重叠。

(3)、导管分子的管径一般比管胞粗大,导管分子在发育时细胞的端壁溶解,形成以个或数个大的孔,句穿孔的端壁称穿孔板。导管比管胞具有较高输水效率。

11、种子的三大部分结构为何?

答:种子由种皮、胚、胚乳三大部分组成。

12、种子最重要的胚由哪四部分构成?、

答:胚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四部分组成。

13、胚乳有何作用?

答:胚乳是种子集中贮藏养料的地方,一般为肉质,占种子一定体积。

14、种子有哪两种类型?

答:种子主要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两种类型。

15、无胚乳种子的养料储藏在何处?

答:胚乳是种子集中贮藏养料的地方,一般为肉质,占有种子的一定体积,也有成熟种子不具胚乳的。这类种子在生长发育时,胚乳的养料被胚吸收,转入子叶中贮存,所以成熟的种子里胚乳不再存在,或仅残存一干燥的薄层,不起营养贮藏作用。

16、幼苗有哪两种类型?有何区别?

答:(1)常见的植物幼苗有2种类型,一种是子叶出土的幼苗,另一种是子叶留土的幼苗。

(2)区别:萌发时,子叶的出土与否。

17、侧根是如何起源的?

答:侧根,即根的分枝。侧根起源于中柱鞘,最先中柱鞘相应的部位细胞恢复分生能力,进行平周分裂,使这部分的细胞层数增加,以后的分裂是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多方向的分裂,逐渐形成侧根的根源基,以后根源基的分裂、生长。逐渐分化出侧根的根冠和生长点,生长点细胞的分裂、生长所产生的力和根冠分泌的物质溶解母根的皮层和表皮细胞使根顺利穿越皮层和表皮,伸入土壤中。

18、多数木本植物的根的次生生长是怎样进行的?

答:根的次生生长形成次生结构,使根不断增粗。根的次生生长是根的侧生分生组织活动的结果,根的侧生分生组织包括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前者不断分裂、生长、分化增加维管组织的数量;后者细胞分裂、生长、分化构成根的次生保护周皮。次生生长的结果产生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共同组成根的次生结构。

19、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是如何形成的?

答:(1)、维管形成层的形成过程:最初是初生韧皮部内方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逐渐向两侧扩展,形成条状,后达木质部脊处,与木质部脊处的一部分中柱鞘细胞相接,使这部分中柱鞘细胞后恢复分裂能力,成为完整的连续浪状的一环,这个浪状的环称为维管形成层。

维管形成层形成后主要进行平周分裂。向内分裂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分裂产生次生韧皮部。二者构成次生维管组织。

(2)、木栓形成层的形成过程:随着微光形成层细胞的不断分裂,使根加粗,表皮和皮层受到破坏而剥落,就产生木栓形成层。未参与形成维管形成层的剩余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

木栓形成层形成后进行平周分裂,向内分裂产生栓内层,向外分裂产生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和木栓层三者共同构成周皮。

(3)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共同构成根的次生结构。

20、叙述根的次生结构形成的过程?

答:多年生植物、多数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经过初生生长又进行次生生长,次生生长使植物的根不断加粗,产生了新的结构,叫次生结构。

21、根的次生维管组织是如何排列的?

答:次生维管组织包括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它们是相对排列的(或内外排列)。

22、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与根的初生结构的区别?

答:(1)、相同点:都由表皮、皮层、维管柱组成。表皮来源于原表皮,皮层来源于基本分身组织,维管柱来源于原形成层。

(2)、不同点:①表皮的特点:根的表皮壁薄,角质层薄,无气孔。部分外壁外凸延伸成根毛;茎的表皮最外的切向壁角质化加厚,或有蜡被等。表皮有气孔、毛状附属物、腺毛等。②皮层:根的皮层分外皮层、中皮层、内皮层。在根的初生结构中占的比例很大。内皮层上有“凯氏带”和“马蹄形”加厚。茎的皮层没有内皮层的分化,所占的比例没有根的大。靠近表皮的皮层细胞形成厚角组织,并含叶绿体。③维管柱:根的维管柱由中柱鞘、初生维管组织组成,少数还具有髓。初生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相间排列。初生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都是外始式发育。茎的维管柱由维管束、髓、髓射线组成,没有中柱鞘的分化。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相对排列,初生木质部内始式发育,初生韧皮部外始式发育。

23、双子叶茎的次生结构与根的次生结构的区别?

答:(1)茎:①维管形成层:来源于原形成层产生初生结构时留下的“束中形成层”和髓射线处对应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形成的“束间形成层”。包括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前者形成次生维管组织,后者形成维管射线,都进行平周分裂。②木栓形成层:起源位置不固定,可从表皮、皮层、近初生韧皮部的薄壁细胞、次生韧皮部等处来源,较多是从皮层起源。每年活动并逐渐内移不断形成新周皮。

(2)根:①维管形成层:最先发生的部位是初生韧皮部内方的薄壁细胞。它们经脱分化后与部分中柱鞘细胞相接,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成为完整的波浪状的一环。以后主要进行切向分裂。②木栓形成层:主要来源于剩余的中柱鞘细胞,进行切向分裂,向外分裂的细胞多。

24双子叶茎与单子叶茎的初生结构的区别。

答:(1)双子叶茎:①表皮来源于原表皮,无叶绿体,排列紧密,最外的切向壁角质化加厚,或有蜡被等,有气孔、毛状附属物和腺毛等。

②皮层位于表皮内方,来源于基本分生组织,主要有薄壁细胞组成,近表皮的皮层细胞形成厚角组织,并含叶绿体,没有“内皮层”的分化。

③维管柱来源于原形成层,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组成,没有中柱鞘的分化,与皮层无明显界限。是无限维管束,初生木质部“内始式”发育,

初生韧皮部“外始式”发育。

(2)单子叶茎:①表皮由长短两种细胞交替组成,长细胞

角质化,短细胞栓质化或硅质化,具哑铃状保卫细胞、副卫细胞。②基本组织全是薄壁细胞,不叫皮层,但具有皮层的功能。③维管束散生于基本组织中,靠外方的小而多,靠内方的大而少。每个维管束的外面都有厚壁组织(纤维)形成的“维管束鞘”包围。靠外方的是韧皮部,靠内方的是木质部,木质部呈“V”字形,韧皮部呈一团细胞,二者之间没有“束中形成层”,“髓”和“髓射线”,是有限维管束。

25、维管射线与髓射线的异同。

答:(1)相同点:都以茎的纵轴垂直排列,起横向运输和储藏的作用。

(2)不同点:①维管射线:是次生分生组织形成的,属次生射线,位于此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内部数目不定,可随茎的加粗而增加。②随射线:是初生分生组织形成的,属初生射线位于初生维管束之间,数目固定不变。

26、如何区别单叶与复叶?(区别小枝与叶轴)

答:(1)小枝具有顶芽,叶轴没有;

(2)小枝的叶腋具有腋芽,叶轴上小枝叶腋则无叶芽‘

(3)小枝上只有叶脱落,复叶的叶轴整个脱落;

(4)小枝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小叶与叶轴成一平面。

27、被子植物的叶片各部分的结构与其功能有何关系?

答:(1)被子植物的叶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三个大的部分。

(2)其中表皮又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叶无叶绿体,但具有各种加厚,常具角质层,起保护作用。叶的表皮具有较多气孔,有利于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也是水气蒸腾的门户。

(3)叶肉通常由薄壁细胞组成,含有丰富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近上表皮部位的绿色组织排列整齐,细胞呈长柱形。细胞长轴和叶表面相垂直,称为栅栏组织;近下表皮内的绿色组织,形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疏松,具较多间隙,称为海绵组织。

(4)叶脉是叶肉的维管束分(主侧)脉。主脉位于叶片中央,由维管束及伴随的机械组织组成。侧脉由主脉分化出现,侧脉又分化出新的侧脉。它们在叶肉中主要有输导和支持作用。

28、禾本科植物的叶片的外形及叶片各部分的特点。

答:(1)外形:有线形、剑形、长条形等,多是平行脉。

(2)叶片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

①表皮:有长、短两种类型的细胞交替组成;气孔器的表皮细胞呈哑铃形,且具有2个副卫细胞;上表皮有大型的含水细胞叫“泡状细胞”;泡状细胞与叶片的收缩有关。

②叶肉:是等面叶,无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气孔内方有较大的“孔下室”;叶肉的胞间隙较小。

③叶脉:叶脉的维管束是有限;无主脉与侧脉之分,叶脉平行排列;其中较大的维管束的上、下有厚壁组织;每个维管束外均有1-2层薄壁细胞形成“维管束鞘”。

29、植物的结构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如何?

答:(1)旱生植物的叶:旱生植物通常具有保持水分和防止水分过量蒸腾的特点。所以通常为植株矮小,根系发达,叶小而厚,或多茸毛,叶的表皮细胞壁厚,角质层发达。叶内有发达的薄壁组织,有利于贮藏水分。

(2)水生植物的叶: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由于缺光缺氧,叶外形光滑无毛,叶小或细裂成丝、壁薄、具叶绿体、无气孔、叶肉不发达、叶脉极端退化、胞间隙发达,形成通气组织。

(3)阳生植物叶和阳地植物叶:阳生叶小而厚,根系发达,角质层厚,气孔下陷。栅栏组织多层,胞间隙不发达。阳地生植物与中生植物叶的结构相似。

30、种子是如何形成的?

答:(1)雄蕊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组成。花丝将花药托展在空间,以利传粉,同时把营养物质送到花药,供其发育时用。花药是雄蕊产生花粉的主要部分。雄蕊在花芽中最初出现时是一个微小的突起,称为雄蕊原基,雄蕊原基进而形成花药原始体,花药原始体在四个角隅处细胞分裂较快。使原始体呈现出四棱的结构形状,并在每个棱下出现细胞,称为孢原细胞,孢原细胞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外层是初生壁细胞,初生壁细胞进行平周分裂,外层细胞称为药室内壁,与表皮接近。药室内壁的内切向壁与横向壁上发生带状加厚。加厚的细胞又称纤维层,纤维层的1—3层薄壁细胞称中层。其中,它贮存大量淀粉。在小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中层细胞最终消失。药壁最内层的细

胞叫绒毛层,绒毛层为花粉粒的发育提供营养。初生壁细胞与表皮层贴近,经过分裂和分化与表皮构成花粉囊的壁层。内层细胞叫造孢细胞,造孢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花粉母细胞。花粉母细胞又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小孢子(花粉细胞),花粉细胞进行不均等分裂,形成两个细胞,大的细胞为营养细胞,小的为生殖细胞,生殖细胞产生两个精子细胞。

(2)雌蕊的子房内有胚珠。一个胚珠由珠被、株心、株孔、合点和株柄等几部分组成。胚珠的株孔端内心的株心表皮下,产生孢原细胞。孢原细胞进行一次平周分裂,形成一个周缘细胞和一个造孢细胞。造孢细胞进过两次的连续分裂,形成四个大孢子。四个大孢子中位于株心深处、近合点端的一个经过发育形成七细胞八核的胚囊,其余三个退化。在胚囊中,中间的两个为核极,两边各三个细胞,离株孔较远的一个叫卵细胞,离株孔较近的叫助细胞。

(3)花内两性配子互相融合,完成受精作用。一个精子与一个卵细胞结合,形成胚,另一个精子与两个中央细胞(极核)结合形成胚乳。胚和胚乳就形成种子。

31、胚乳有哪几种发育类型?

答:胚乳是被子植物种子贮藏养料的部分,由2个极核受精后发育而成,是三核融合的产物。极核受精后,不经休眠,就在中央细胞发育成胚乳。其发育类型分为核型、细胞型、沼生目型。

32、按干果与肉果划分,它们又各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1)干果:分为闭过和裂果。闭果有胞果、瘦果、颖果、翅果、坚果、双悬果六种;裂果有荚果、蓇葖果、蒴果、角果四种。

(2)肉果有浆果、核果及梨果三种。

33、如何区别真果与假果,聚花果与聚合果?

答:真果是果实全部由子房发育而来;假果是除子房外,有花被、花托等其他部分参加果实的形成。一朵花中有许多离生雌蕊,每一个离生雌蕊形成一个小果,相聚在同一花托之上,称为聚合果。如果果实是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来,花序也参与果实的组成部分叫做聚花果。

34、试述被子植物花受精后,各部分的变化。

答:花受精后,珠被形成种皮;受精卵(合子)连续分裂形成以团细胞

群,再分化出胚的各个部分;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种皮、胚和胚乳形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果皮和种子形成果实。

35、果实是如何形成的?

答:受精后,花柄形成果柄,花托形成果实的一部分或直接凋零,花冠凋落。雄蕊花丝凋落,花药中形成的花粉粒在雌蕊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向下延伸到达子房并完成受精。受精完成后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种皮即果实,组成果实的组织称为果皮,通常分为三层结构,最外层为外果皮,中层为中果皮,内层为内果皮。

36、果实与种子有哪些传播途径?

答:果实和种子的传播主要依靠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以及通过果实本身所产生的机械力量。①种子细小轻质能悬浮在空气中的可靠风力传播;②水生和沼泽地是植物果实种子可靠水力传送;③一部分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是靠动物和人类的携带散开的,这类果实和种子的外面刺毛、羽、倒钩或有黏液分泌,能挂在动物的毛、羽或人的衣裤上,随着动物和人们无意中活动带到远方传播。④具有肉质部分的果实,被动物吞食后,果皮部分被消化吸收,残留的果核或种子,经粪便排出,散落各处。

37、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有何特点?

答:①单子叶植物茎的表皮常为一层,排列紧密,表皮细胞由长、短两种细胞交替组成,长细胞角质化,短细胞栓质化或硅质化。具有气孔、哑铃状保卫细胞、副卫细胞。②单子叶植物基本组织是薄壁细胞,不叫皮层,但具有皮层的功能。③单子叶植物维管组织散生与基本组织中,靠外方的小而多、靠内方的大而少,每个维管束外面都有厚壁组织形成的“维管束鞘”包围,维管束中,靠外方的是韧皮部,靠内方的是木质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无“束中形成层”,是有限维管束。木质部“内始式”发育,呈“V”字形,韧皮部“外始式”发育,呈一团组织,没有“髓”和“髓射线”的分化。

38、初生壁和次生壁的不同。

答:(1)初生壁:①形成:细胞停止生长前原生质体分泌形成;②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③结构:一般较薄,质地较柔软,有较大可塑性,能随细胞伸长而延伸;④存在:所有细胞;⑤作用:随细胞

的伸长而延伸,如不再有新壁层的积累,便成为永久细胞。

(2)次生壁:①形成:细胞停止生长后在初生壁内侧继续积累形成;

②成分:纤维素、少量半纤维素,通常含木质素;③结构:较厚、质地较坚硬;④存在:不是所有细胞都有;⑤作用:增强植物机械强度;支持和保护作用。

39、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显著区别。

答:(1)从结构上看,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多出了细胞壁、质体和液泡,比动物细胞少了中心体。

(2)从功能上看,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功能不同,中间纤维、微管和微丝所构成的基本骨架也不同。

40、植物细胞内主要细胞器各有何功能?

答:(1)质体:与糖类的合成和贮藏密切相关;

(2)线粒体: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

(3)内质网:①与相邻细胞的内质网发生联系;②与物质运输有关;③与蛋白质合成有关;④合成以及运输脂质和多糖;

(4)高尔基体:与细胞的分泌有关;

(5)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6)液泡:能对物质进行再度转化和利用;

(7)溶酶体:分解所有生物大分子;

(8)圆球体:贮藏脂肪,溶解生物大分子;

(9)微体:参与植物中乙醇酸转化成己糖和脂肪转化成糖的反应。

(10)①微管:与细胞形状的维持有一定关系;参与细胞壁的形成和生长;与细胞的运动及细胞内细胞器的运动有密切关系。②微丝:起支架作用;与微管配合,控制细胞器的运动;与胞质流动有密切关系。

③中间纤维:与微管、微丝共同构成细胞的骨架结构。

41、细胞内哪些物质保证了细胞内物质和信息的传递?

答:细胞中的胞基质、内质网、高尔基体和胞间连丝都保证了细胞内物质和信息的传递。

42、细胞“内膜系统”在功能和起源上的联系及意义。

答:(1)内膜系统是指细胞的细胞器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膜系统,

在局部区域特化的结果。

(2)起源上的联系:基本结构都是单位膜。

(3)意义:①被膜分隔特化成的不同细胞器把细胞内区域化,使小空间内能同时进行多种生化反应;②构成广大的内膜面积,酶可以定位于不同的部位,生化反应高效有序进行;③相邻细胞的内膜系统又由胞间连丝沟通,使植物体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植物学资料( 重点整理)

三、名词解释(15分) 柑果(举例):由复雄蕊(1分)形成,外果皮革质(0.5分)中果皮较蔬松(0.5分),内果皮膜质(0.5分),内表皮囊状突起,例:桔、橙(0.5分)。ddd 有胚植物:在生活史中,出现胚的植物的总称(2分),如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等。 十字形花冠:花瓣4片,排成十字形,称十字形花冠,为十字花科植物花的花冠。dddd 合轴分枝:顶芽生长活动(1分)一段时间以后,或者死亡或分化为花芽(0.5分),而靠近顶芽(0.5分)的一个腋芽(0.5分)迅速发育为新枝,代替主茎(0.5分)。ddd 小穗:由颖片和1至数朵小花组合而成的结构(2.5分)。如在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ddd 颈卵器:形如瓶状的多细胞的雌性生殖器官(2分),由颈部和腹部组成(0.5分)。其中,有颈沟,腹沟和卵细胞。 地衣:藻类和真菌两类植物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共生体。ddddd 单性结实(举例):不通过受精(1分),子房就发育形成果实(1分),例如,香焦ddd 侧膜胎座:单室(0.5分)复子房(0.5分)或假数室子房(0.5分),胚珠着生于心皮边缘(0.5分)相连的腹缝线上(1分)。dd 单身复叶:仅有1枚小叶的复叶(1分),原为三出复叶的,2枚侧生小叶退化而形成(1分),小叶与叶柄间具关节,叶轴常具翅(1分)。如柑橘叶。; dd 聚药雄蕊(举例):花药合生成筒状(1分),花丝分离(1分),如向日葵(1分)。dddd 菌丝体:真菌的分枝或不分枝的无色菌丝的营养体。 浆果(举例):外果皮薄(1分),中果皮(0.5分)、内果皮(0.5分)均肉质化,并充满汁液。例番茄 学名:拉丁文(0.5分)属名(1分首字母大写为名词)+种加词(1分全大写为形容词)+定名人(0.5分首字大写),如:Oryza sativa L; ddd 藻类:是一类含光合色素的低等自养植物的总称,如蓝藻,绿藻,红藻,褐藻。 菌类:菌类是一类不含光合色素的低等异养植物的统称(2分)。如细菌,粘菌,真菌等 假果:除子房外,还有花托(0.5分),花萼(0.5分),甚至整个花序(0.5分)都参与形成的果实,称为假果。举例:梨(1分) 合蕊柱:兰科植物(1分)的雄蕊与花柱,柱头完全愈合成的圆柱状结构即是合蕊柱。 角果(举例):两心皮组成(1分),具假隔膜(1分),成熟时从两腹缝线裂开(0.5分),例如,油菜、青菜 梯形接合:水绵两条丝状体相对处的细胞壁向外突起伸长并相接触,接触处的细胞壁溶解,形成接合管(2分),细胞的原生质体缩成一团,形成合子(0.5分)丝状体多处产生接合管(0.5分),形如“梯子”而得名的。 低等植物: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1分),雌性生殖结构由单细胞构成(1分),生活史中不出现胚(1分)。例如:细菌,藻类,地衣等。 头状花序:许多无柄花(0.5分),着生于极度缩短(1分),膨大平展(1分)的花序轴上,各苞片常密集成总苞(0.5分),花排列成头状。 世代交替:从无性世代的孢子体产生有性世代的配子体,又从有性世代的配子体产生无性世代的孢子体,有规律地轮回更替现象称世代交替。dd 聚花果(举例):由整个花序(2分)形成的果实,例如桑椹、菠萝。(1分) 假二叉分枝:顶芽(0.5分)长出一段枝条,停止发育或为花芽(0.5分),顶芽两侧对生的侧芽(1分)同时发育为新枝,新枝的顶牙和侧芽生长活动与母枝相同(1分)。 个体发育:植物从生命活动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形态,结构和生殖上的一系列发育变化,然后再出现当初这一阶段的全过程。 种子植物:在生活史中产生种子,胚被种子的外部结构很好的保护(2.5分)。如裸子植物和

植物学名词解释

绿色植物:从营养方式来看,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其细胞中都具有叶绿体,能够利用光能自制养料,它们被称为绿色植物或光能自养植物。 非绿色植物:另一类植物(如真菌、细菌)的体内不含叶绿体,称为非绿色植物。 寄生植物: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从寄主身体上吸取养料的植物,称为寄生植物。 腐生植物:从死亡的生物体上吸取养料的植物,称为腐生植物。 异养植物:寄生植物和腐生植物合称异养植物。 陆生植物:绝大多数植物种类都生长在陆地上,通称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少数植物生于水里,通称水生植物。 化能合成菌:非绿色植物中有少数种类,如硫细菌、铁细菌等,可以借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而自制养料,它们被称为化能合成菌。 矿化作用:通过非绿色植物(菌类)的作用,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矿物质)的过程,称为矿化作用。 拟核:由一条环状DNA链构成,DNA不与或很少与蛋白质结合,外无核膜。 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根毛:幼根根毛区表皮细胞,常常向外产生一条长管状突起。 细胞壁:具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结构,它构成了细胞的外壳。 原生质体:由原生质分化而来,是细胞内有生命的部分,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后含物:一些细胞代谢产物如淀粉,蛋白质和脂类等,常呈一定结构分布于细胞质内。 原生质: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复杂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具有一定弹性和黏度的,半透明的,不均一的亲和胶体。 蛋白质:是构成原生质的一类极其重要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又是细胞参与调节各种代谢活动,完成各种功能,维持生命活动过程所不可决少的重要物质。核酸:普遍存在于生活细胞中,担负着贮存和复制遗传信息的功能,同时还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密切关系。 脂类:是一类不溶于水非极性溶剂的有机化合物。 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 胞间层:又称中层或果胶层,是相邻的两个细胞向外分泌的果胶物质构成的。 初生壁:是新细胞最初产生的壁层,也是细胞生长增大体积时所形成的壁层,是由邻接的细胞分别在胞间层两面沉积物质而成,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物质等。 次生壁:是细胞停止生长后,在初生壁内表面继续积累的壁层。 构架物质:形成细胞壁网络构架中的物质。 衬质:是指填充在构架中的物质。 半纤维素:是存在于纤维素分子间的一类基质多糖。 果胶多糖或果胶质:是胞间层和双子叶植物初生壁的主要成分,而单子叶植物中含量较少。 细胞壁蛋白:包括结构蛋白,酶以及尚未确定其功能的蛋白质。 内镶物质:是指构架物质和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附着与生理功能分化的物质。 覆饰物质:是指覆盖在细胞壁外表的一些物质。 木质化:木质素填充到细胞壁中去的变化称木质化 角质化:在细胞壁上增加角质的变化称角质化 栓质化:细胞壁上增加栓质的变化 矿质化:细胞壁中增加矿质的变化 细胞膜:与细胞壁相邻,包围于细胞质外的一层膜 细胞内膜;细胞膜内构成各种细胞器的膜 生物膜:外周膜与细胞内膜的统称 初生纹孔场:在细胞的初生壁上有一些明显的凹陷的较薄区域。 纹孔:在没有次生壁沉积的地方,只存在初生壁和胞间层,细胞壁的这种比较薄得区域就叫纹孔。 纹孔对:相邻细胞的纹孔相对而生的。 纹孔膜:纹孔对之间的隔层。 纹孔腔:纹孔膜两侧的空腔。 胞间连丝:是穿过细胞壁的细胞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的原生质体。 细胞质:真核细胞核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由半透明的胞基质以及分布其中的多种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系统组成。 胞基质:细胞质中除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系统以外的、较为均匀的、半透明的液态胶状物质(又名细胞质基质、基质、透明质)。 胞质环流:在生活细胞中,胞基质是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它能带动其中的细胞器,在细胞内作有规则的持续的流动,这种流动称为胞质环流。 旋转运动:当生活细胞中,只有一个大液泡时,胞基质沿细胞壁围绕着中央大液泡坐同向流动,称为旋转运动。 循环运动:当生活细胞中,存在多个小液泡时,胞基质以不同方向围绕着小液泡流动,称为循环运动。 细胞器:细胞质内由原生质分化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 质体: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体积较线粒体大,在高等植物中常呈圆盘形、卵圆形成不规则形,直径5~8微米,厚约1微米。 片层:质体内部基质中着发达程度不同的膜系统。 类囊体:叶绿体内部的基质中悬浮着由膜所围成的圆盘状或片层状的囊。 基粒:一些类囊体整齐地垛叠在一起,形成一个个柱状体单位。 白色体:一种不含色素的质体,多存在于幼嫩或不见光的组织中。 内质网:由单层膜围成的小管、小囊或扁囊构成的一个网状系统。 细胞液:液泡内的液汁。 溶酶体: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具有单层膜的囊泡状结构。 微体:由单层膜包被的圆球形小体,直径约为0.2-1.5微米。 核糖体:一种无膜包被的细胞器,电镜下成小而圆的颗粒,其直径约为15~25纳米,主要成分rRNA和蛋白质。 原纤维:由α-微管蛋白质与β-微管蛋白质连接在一起形成二聚体,再由二聚体组成的线体聚合体。 中间纤维:由柔韧性很强的蛋白质丝构成,中空管状,直径约为10nm。 核孔:核被膜的内、外膜在一定部位相互融合,形成的一些环形开口。 核纤层:核被膜的内膜内侧一层蛋白质网络结构。 后含物:指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包括贮藏的营养物质、代谢废弃物和植物次生物质。 单宁:一种无毒、不含氮的水溶性酚类化合物,存在于一些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液泡或细胞壁中。 细胞周期:持续分裂的细胞,从结束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纺锤丝:分裂前期之末当染色体形成后,从分裂极向细胞核中央放射状地形成许多由微管组成的丝状结构。 染色体牵丝:从分裂极发出并连接在染色体着丝点上的纺锤丝。 连续纺锤丝:从一极到另一极而不与染色体相连的纺锤丝。

植物学分类学总结

植物学分类学总结 一、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原则和应用 植物分类检索表是鉴别植物种类的一种工具,通常植物态、植物分类手册都 有检索表,以便校对和鉴别原植物的科、属、种时应用。 检索表的编制是采取“由一般到特殊”和“由特殊到一般”的二歧归类原则 编制。首先必须将所采到的地区植物标本进行有关习性、形态上的记载,将根、 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各种特征的异同进行汇同辨异,找出互相矛盾和互相 显着对立的主要特征,依主、次特征进行排列,将全部植物分成不同的门、纲、 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的检索表。其中主要是分科、分属、分种三种检索表。 检索表的式样一般有三种,现以植物界分门的分类为例列检索表如下: (1)定距检索表将每一对互相矛盾的特征分开间隔在一定的距离处,而注 明同样号码如1~1,2—2,3—3等依次检索到所要鉴定的对象(科、属、种)。 1.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胚胎………………………低等植物 2.植物体不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植物体内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 3.植物体内,无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异养生活方式…菌类植物 2.植物体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地衣植物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胎……………………………高等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而无真根………………………………苔藓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也有真根。 5.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蕨类植物 5.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

(2)平行检索表将每一对互相矛盾的特征紧紧并列,在相邻的两行中也给予一个号码,而每一项条文之后还注明下一步依次查阅的号码或所需要查到的对象。 1.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胚胎……………………………(低等植物)(2)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胎……………………………(高等植物)(4) 2.植物体为菌类和藻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地衣植物 2.植物体不为菌类和藻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 3.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 3.植物体内不含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异养生活方式......菌类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而无真根.............................................苔藓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也有真根 (5) 5.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蕨类植物 5.产生种子,以种子繁殖……………………………………………种子植物 (3)连续平行检索表从头到尾,每项特征连续编号。将每一对相互矛盾的特征用两个号码表示,如1(6)和6(1),当查对时,若所要查对的植物性状符合1时,就向下查2,若不符合时,就查6,如此类推向下查对一直查到所需要的对象。 1.(6)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胚胎…………………………低等植物 2.(5)植物体不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复合体。 3.(4)植物体内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

植物学及地质地貌学报告

植物学及地质地貌学报告 1.途中所见丘陵的植被外貌和组成与岳麓山的异同: 沿途丘陵特别是甜水冲水库附近植被组成中马尾松,樟树、枫 香占有绝对优势,其中还零星分布着一些麻栎、毛栎、乌桕等 树种。由于该地区修建水库,为了保证水的水质,所以这里的 植被多以人工林为主。因为开发时间较晚,树木树龄还不是很 长,地被植物发展进化的程度也不高,多以苍耳等矮小的植物 为主。再由于该地区远处长沙的郊外地区,受政府及相关机构 的保护不是很明显,所以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水库的 修建才慢慢得到重视,该地区到目前为止植被结构还比较单一,还处在植物演替的初级阶段。 岳麓山的植被组成中樟树、马尾松、毛竹、枫香、乌桕,其中 较甜水冲水库不同的是,岳麓山上枫香、乌桕占有绝对优势, 属于优势种,而甜水冲水库的植被中马尾松占绝对优势。再不 同的是岳麓山由于历史文化悠久、又位于市区,受政府及相关 部门保护的时间悠久,再因为岳麓山是著名的旅游度假区历史 悠久的树种得以保存下来,所以受毁坏的程度很小,山上多以 高大的树木为主,处于植物演替的中高级阶段。 2.风化壳的特征、剖面特征及发育特点: 我们考察的小丘陵的风化壳为黑白纹络,土壤是网络状的红壤,这是我们江南丘陵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该处的风化壳中其中 的物质多为第四纪的沉积物,土壤之所以为红壤是因为南方土

壤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剖面特征为(由外到内):残积层→风化层→半风化层(泥土、积岩)→积岩层(褐铁矿)。地壳表层岩石由于岩石风化,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而另一部分碎屑残留物和重新形成的化学残留物都留在了原来岩石的表层。望城某低矮的丘陵风化壳是在该地区古老的风化壳的基础上继承发育的新风化壳。由于该山的高度很小,所以在不同的海拔高度的山前剥蚀面上,风化壳红土化程度的差异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还是能看出不同时期风化作用的产物还是有所不同的。 风化壳的风化程度随着高度的不同而不同。 3.网纹红土的主要特征和可能成因: 网纹红土层黄白纹络相间分布,白色网纹和红色的土壤基质相互包含,具有各自独特的微观结构。顺层理节理风化,层理、节理发育容易发生风化作用。网纹红土的风化物中,风化物颗粒较细,具有粗粒砂岩,其多由石英、长石组成。由于网纹红土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由于干湿季的交替,红色的黏土层长期受氧化还原交替作用的影响。还原黏土层中的铁元素,铁元素沿裂隙下移而使该处黏土褪色成为白色,另外一部分黏土层中的铁质发生水化反应使部分黏土变成棕黄色,因此就看见白色和黄色网纹夹在红色黏土层中。

植物学知识点汇总

植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1.植物:一般有叶绿素,自养;无神经系统,无感觉,固着不动。 2.植物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雌蕊植物维管束植物 裸子植物高等植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颈卵器植物 真菌 细菌菌类植物 卵菌 黏菌 孢子植物地衣地衣植物 褐藻 红藻非维管束植物 蓝藻低等植物 绿藻 黄藻藻类植物 金藻 甲藻 硅藻 裸藻 轮藻 3.生物界的分。

○1二界系统:植物界(光合,固着)、动物界(运动,吞食); ○2三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变形虫,具鞭毛,能游动的单细胞群体); ○3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原始核); ○4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 ○5六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非细胞生物界(病毒、类病毒) 区别:原生生物界与原核生物界 4.植物作用 □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功能 ◇1合成作用(光合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三大宇宙作用)○1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2将光能转化为可贮存的化学能; ○3补充大气中的氧。 ◇2分解作用(矿化作用) 复杂有机物→简单无机物 意义:a、补充光合作用消耗的原料 b、使自然界的物质得以循环 □2植物与环境 ○1净化作用:对大气、水域及土壤的污染具有净化作用,其途径是吸收,吸附,分解或富集。 ○2监测作用:监测植物-对有毒气体敏感的植物。 ○3植物对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的作用。 ○4美化环境。

○5其它:杀菌(散发杀菌素);减低噪音等等。 □3植物与人类 人类的衣、食、住、行、医药及工业原料等都直接或间接大部分与植物有关; 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 一.1.细胞概念 细胞(cell) 是构成植物和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学说的内容 ○1植物与动物的组织由细胞构成 ○2所有的细胞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成 ○3卵细胞和精子都是细胞 ○4单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 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单位,仅由蛋白质外壳包围核酸芯所组成 二.原生质(化学和生命基础) 原生质是细胞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新陈代谢。原生质有着相似的基本成分。 1.水和无机物:原生质含有大量的水,一般占全重的60-90%。原生质中还含有 无机盐及许多呈离子状态的元素,如铁、锌、锰、镁、钾、钠、氯等。 2.有机化合物 ○1蛋白质:蛋白质分子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结构蛋白、活性蛋白、储藏蛋白; ○2核酸:含有核糖的核糖核酸(RNA),含有脱氧核糖的脱氧核糖(DNA); ○3脂类:经水解后产生脂肪酸的物质,单纯脂、复合脂、结合脂等; ○4糖类:单糖(葡萄糖、核糖), 双糖(蔗糖、麦芽糖),多糖(纤维素、淀粉) --酶、维生素、激素、抗菌素等。

植物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球果球果由大孢子叶球发育而来球状结构,球果由多数种鳞和苞鳞及种子组成,是裸子植物松柏纲特有的结构。 2.珠鳞与种鳞在松柏纲植物中,大孢子叶常宽厚,称珠鳞,经传粉受精后,珠鳞发育成种鳞。球果成熟后,种鳞木质化或成肉质,展开或不展开。 3.孑遗植物曾繁盛于某一地质时期,种类很多,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代或现代,则大为衰退,只一、二种孤独的生存于个别地区,并有日趋灭绝之势的植物,被称为孑遗植物,如我国的银杏、水杉和产于美国的北美红杉。 4.原叶体原叶体蕨类植物的配子体特称为原叶体。原叶体多为心形叶状体。在其腹面有假根,并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颈卵器中的卵受精后发育成胚,再进而发育成孢子体,不久原叶体即枯萎死亡。 5.聚合果与聚花果聚合果是由一花雌蕊中所有离生心皮形成的果实群。聚花果是由整个花序形成的果实,故又称花序裹或复果,如桑、无花果及凤梨(菠萝)等植物的果实。 6.柔荑花序柔荑花序为无性花序的一种,有多数无柄或短柄的单性花着生于花轴上,花被有或无,花序下垂或直立,开花后一般整个花序一起脱落。如杨柳科、壶斗科、胡桃科、荨麻科植物的雄花序。这类具柔荑花序的植物称为柔荑花序植物。 7.单体雄蕊与聚药雄蕊单体雄蕊雄花多数,花药分离。花丝连合成一束或管状。这样的雄蕊群称单体雄蕊。单体雄蕊是锦葵科的主要特征之一。

聚药雄蕊为雄蕊连合的方式之一。雄蕊的花丝分离而花药连合,称为聚药雄蕊。聚药雄蕊是菊科的一大进化特征,是菊科植物对虫媒传粉的一种适应。 8.侧膜胎座与中轴胎座侧膜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边缘合生,子房1室,胚珠着生在腹缝线上,如油菜、三色堇和瓜类植物的胎座式。中轴胎座雌蕊由多心皮构成,各心皮互相连合,在子房中形成中轴和隔膜,子房实数与心皮数相同,胚珠着生在中轴上,如绵、柑橘等的胎座式。 9.蔷薇果蔷薇属植物的果,为由多数分离的小瘦果聚生于壶状的肉质花筒内所形成的聚合果,如金撄子的果。 10.柑果外果皮革质,有许多挥发油囊;中果皮疏松髓质,有的与外果皮结合不易分离;内果皮呈囊瓣状,其壁上长有许多肉质的汁囊,是食用部分,如柑橘、柚等的果实。柑果为芸香科植物所特有。 11.蝶形花冠和假蝶形花冠蝶形花冠由5个形状不同的花瓣排成蝶形,最大的一瓣称旗瓣,在最外面;其内方两边各有一瓣,形较小,称翼瓣;翼瓣下方位2龙骨瓣,如大豆、蚕豆等的花冠。此种花冠为蝶形花科(或亚科)植物特征之一。假蝶形花冠与蝶形花冠相似,但二者各瓣的位置和大小相反,即最上方1片最小,位于最内方,最下面两片离生而最大,位于最外方。花瓣呈上升覆瓦状排列。假蝶形花是苏木科的主要特征之一。12双悬果由二心皮二室有棱或有翅的子房发育而来,成熟时沿两个心皮合生面分离成两个分果片,顶部悬挂于细长丝状的心皮柄上,称为双悬果,也称双瘦果。双悬果是伞形科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伞形科特有。 13.二强雄蕊与四强雄蕊二强雄蕊一花有4枚雄蕊,2枚较长,2枚较短,如泡桐、连钱草、益母草等花的雄蕊。玄参科、唇形科四强雄蕊一花有6枚雄蕊,外轮的2枚花丝较短,内轮的4枚花丝较长,如油菜、萝卜等花的雄

植物学考研资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植物学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词2分) 1.初生壁 2.组织 3.细胞分化 4.幼苗 5.不定根 6.增殖分裂 7.枝迹8.花图式9.世代交替10.初生结构 二、填空题(30分,每题3分) 1.植物的成熟组织按照功能可分为保护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2.根尖可分为四部分,其中___________是执行根的吸收功能的主要部分,它的内皮层上的特殊结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个特殊结构被称作__________。 3.小枝区别于叶轴在于:a.叶轴顶端无__________;b.小叶的叶腋无____________。 4.植物落叶是由于在叶柄的基部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区,该区由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两层组成。 5.单室子房胚珠沿腹缝线着生成纵行,称作___________胎座;单室复子房,胚珠沿相邻二心皮的腹缝线排列成若干纵行,称作_____________胎座。 6.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定,植物命名采用_________法,命名所依据的标本称作______________。 7.松属植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原胚,原胚通常由上层、胚柄层、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8.具有柔荑花序的杨柳科曾被归入五桠果亚纲,主要是因为其具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特征。 9.被子植物起源的单元说主要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0.植被的分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形成明显差异,随着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三、选择题(40分,每题2分) 1.不属于输导组织的是 A.导管 B.石细胞 C.筛管 D.韧皮纤维 2.不是细胞后含物的是 A.圆球体 B.淀粉粒 C.晶体 D.蛋白质 科目名称:植物学第1页共3页3.种子中具有储存营养物质功能的部分是 A.子叶 B.胚芽 C.胚根 D.胚轴 4.植物的根系不包含 A.主根 B.不定根 C.气生根 D.侧根 5.侧根的起源是 A.内起源 B.外起源 C.表皮起源 D.内皮层以外的细胞起源 6.茎的主要生长方式之一为 A.块茎 B.地下茎 C.攀缘茎 D.鳞茎 7.被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中没有 A.导管 B.筛管 C.通道细胞 D.伴胞 8.不属于变态根的是

中科院植物学历年真题

《植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 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 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 育生物学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七大部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 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 分钟,总分150 分 (二)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 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 别。 2. 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 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 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 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 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 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 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 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 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 1. 植物繁殖的类型。 2. 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 花的形成和发育。 4.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 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 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 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2. 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 3. 藻类植物的分类和生活史。 4. 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5. 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和演化。 6. 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松柏纲植物的生活史。 7. 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和分类原则。 8.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常见重要科属植物的分类特征。 9. 植物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10.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维管植物营养体的演化趋势;有性生殖的进化趋 势;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化;个体发育与系统 发育;植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1.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 (五)植物分子系统学 1. 分子系统学的概念。 2. 分子系统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分子系统学研究的进展。 (六)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 1. 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2.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3.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七)植物分子生物学 1. 基因的基本概念、基因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 2. 基因型、表型和环境的关系。 3. 简单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案设计。 四、考试要求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 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熟练掌握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理解并掌 握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2. 了解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理解并熟练掌握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 分裂。 3. 熟练掌握植物组织的分类及其结构与功能;掌握组织系统的概念和维 管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 理解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掌握种子的结构与萌发的外界条件;掌 握种子休眠的概念及其原因;熟练掌握种子与幼苗的类型。 2. 了解根和根系的类型;掌握根尖的结构与发展;熟练掌握根的初生结 构;理解并掌握根的次生结构及次生生长。 3. 了解茎的形态特征与生长习性;理解芽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分枝的类

植物学资料大全

植物形态与分类 一、植物的地位 植物是生命世界中的第一生产者。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其他无机物形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作为动物(包括人类)和微生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另外,植物体内的光合产物通过转化形成各式各样的有机化合物(其中有些是此生物质),这些物质又是工业、医药原料或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农业和林业生产的中心过程,它为畜牧业和水产业提供了有机物质基础,水土保持、气候净化和气候调节也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 植物占地球生物量的98%,它跟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从35亿年前原始蓝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地球增加氧气、光合产物为后继者提供食物时起,植物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一直且将永远做出贡献。 二、植物的分类 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伟大星球。地球可分为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凡具有生命基本特征的物体都叫生物。而所有的生物都归于生物界。 生物界是一个浩瀚庞杂的综合体,从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到几十吨重的鲸。要对这些生物进行研究,就好似蚂蚁吃地球——无从下嘴。因此就将生物界划为平行的五个界:原核生物界(细菌、

病毒)、原声生物界(真菌真核单细胞生物)、菌物界(蘑菇)、植物界和动物界。 1、分类等级 生物分类学是依据相似性进行分类的。生物界主要的分类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生物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也可以在每个分类单位下增加次级分类单位如亚界、亚科、亚种等。 以茶为例: 茶在分类等级中的名称和归属: 等级名称 界门纲目科亚科族属亚属系种植物界 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 山茶科 山茶亚科 山茶族 山茶属 山茶亚属 茶系 茶

植物学名词解释大集合

1 "虫瘿” insect gall 虫瘿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细胞加速分裂和异常分化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或突起,它们是寄生生物生活的""房子""。 引起植物产生虫瘿的生物很多,可分为动物和微生物两大类,常见的致瘿动物主要有昆虫、螨、线虫等,常见的致瘿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其中 昆虫是植物虫瘿主要的致瘿生物。 2 "二叉分枝” diehotomous branching 植物分枝类型的一种。植物体的主轴重复地分成两个分枝。由于主轴顶端的原始细胞长成两个生长点,均等地长出两个分枝,分枝顶端重复这过程而不断 形成二歧的各级分枝。二叉分枝是原始的分枝类型,苔藓、蕨类(石松)等植物 均有之。高等植物的二叉分枝式曾称为“二歧式”。 3 "气室” air chamber 地钱目叶状体表皮气孔之下有菱形或多角形的小室,或蕨类孢蒴内的空腔部分,称为气室。 4 "气孔” air pore 指地钱目叶状体的气室向外开口处,叫气孔,是气体出入的通道。此种气孔与种子植物的气孔器不同,它由16个细胞组成烟囱状,不开闭。 5 "中肋” centre rib 指藓类叶片中央类似于种子植物叶脉的构造,通常由孢壁较厚的一群狭长形多层细胞构成,有长短及单、双肋之分,主要起机械支持作用。 6 "无性世代” asexual generations 植物生活史中,从雌、雄配子受精以后到减数分裂前,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是双倍的,这个时期叫做无性世代,也叫孢子体世代。如蕨类植物的生活史中,从合子形成到孢子母细胞的产生为无性世代。 7 "中轴” axile 在藓类位于茎的中央,由厚壁和薄壁细胞组成,排列紧密。 8 "水孔” water pore 是指生在叶边排水的孔,比气孔较大,水孔两旁有分化不完全的保卫细胞,不能自动调节开闭。主要机能是排出植物体内过多的水分。 9 "叶状体” leaf shaped body 苔类植物中,植物体呈片状而没有茎与叶的分化,称为叶状体。 10 "叶鞘” leaf sheath 藓类植物中,叶片基部较宽而紧密抱茎的部分称为叶鞘。被子植物叶的基部扩大,包围着茎叫做叶鞘。禾本科和伞形科等植物,多具有明显的叶鞘。蓼科 植物茎节上的鞘状物是托叶的变态,叫做“托叶鞘”,也称“vagina”。 11 "叶耳” auricle 藓类植物中,叶片基部扩展而成耳状的部分,称为叶耳。禾本科植物叶鞘与叶片连接处的边缘部分延伸的突起,多呈耳状或镰刀状的叶耳。叶舌和叶耳的 形状、大小、色泽以及有无,常为鉴定禾本科植物种或品种的根据之一。 12 "生殖托” reproduction hold

植物学知识点总结上课讲义

植物学知识点总结

植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 1.植物:一般有叶绿素,自养;无神经系统,无感觉,固着不动。 2.植物界被子植物 种子植物雌蕊植物维管束植物 裸子植物高等植物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颈卵器植物 真菌 细菌菌类植物 卵菌 黏菌 孢子植物地衣地衣植物 褐藻 红藻非维管束植物 蓝藻低等植物 绿藻 黄藻藻类植物 金藻 甲藻 硅藻 裸藻 轮藻

3.生物界的分。 ○1二界系统:植物界(光合,固着)、动物界(运动,吞食); ○2三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变形虫,具鞭毛,能游动的单细胞群体); ○3四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原始核); ○4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 ○5六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非细胞生物界(病毒、类病毒) 区别:原生生物界与原核生物界 4.植物作用 □1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功能 ◇1合成作用(光合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三大宇宙作用)○1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2将光能转化为可贮存的化学能; ○3补充大气中的氧。 ◇2分解作用(矿化作用) 复杂有机物→简单无机物 意义:a、补充光合作用消耗的原料 b、使自然界的物质得以循环 □2植物与环境 ○1净化作用:对大气、水域及土壤的污染具有净化作用,其途径是吸收,吸附,分解或富集。 ○2监测作用:监测植物-对有毒气体敏感的植物。

○3植物对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的作用。 ○4美化环境。 ○5其它:杀菌(散发杀菌素);减低噪音等等。 □3植物与人类 人类的衣、食、住、行、医药及工业原料等都直接或间接大部分与植物有关; 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 一.1.细胞概念 细胞(cell) 是构成植物和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细胞学说的内容 ○1植物与动物的组织由细胞构成 ○2所有的细胞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成 ○3卵细胞和精子都是细胞 ○4单个细胞可以分裂形成组织 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单位,仅由蛋白质外壳包围核酸芯所组成 二.原生质(化学和生命基础) 原生质是细胞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新陈代谢。原生质有着相似的基本成分。1.水和无机物:原生质含有大量的水,一般占全重的60-90%。原生质中还含 有无机盐及许多呈离子状态的元素,如铁、锌、锰、镁、钾、钠、氯等。2.有机化合物 ○1蛋白质:蛋白质分子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结构蛋白、活性蛋白、储藏蛋白; ○2核酸:含有核糖的核糖核酸(RNA),含有脱氧核糖的脱氧核糖(DNA);

植物学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开花:当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子房中的胚囊(或其中之一)已经成熟时, 花萼和花冠即行开放,露出雌蕊和雄蕊的现象。为高等植物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特有。 2.世代交替:在生物的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与产生配 子的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包括同型世代交替和异型世代交替两种。植物普遍有世代交替,其中蕨类植物比较明显。 3.孢子体:在植物世代交替地生活史中,产生孢子和具2倍数染色体的植物体。 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来。苔藓植物的孢蒴及其附属结构(蒴柄和基足)、蕨类和种子植物的习见植物体都是孢子体。苔藓植物的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配子体上。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占优势地位,配子体也能独立生活,但生活期很短。种子植物的孢子体占绝对优势,配子体非常简化,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孢子体上。 4.植物组织:有许多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同又密切联系的细 胞组成的细胞群。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成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6种。后5种为成熟组织。 5.水分代谢: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丢失的过程。农业生产上通过 各种合理管理措施(如灌溉、蹲苗等),来调节和维持作物的水分平衡。 6.春化作用: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 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例如来自温带地区的耐寒花卉,较长的冬季和适度严寒,能更好的满足其春化阶段对低温的要求。低温处理对花卉促进开花的作用,因花卉的种类而异。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 7.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产生的原因:由顶芽 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同时,生长素含量高的顶端,夺取侧芽的营养,造成侧芽营养不足。 8.种子休眠: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内在原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萌发 的现象。休眠是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抵抗不良环境的适应性,是调节种子萌发的最佳时间和空间分布的有效方法。根据种子休眠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初生休眠和次生休眠。 9.双受精:指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二倍体 的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的现象。 双受精后由合子发育成胚,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 10.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 应(旧称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同时也有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化学能的能量转化过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 11.内起源:植物的侧根原基通常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发生于根的内部组织, 这种起源方式称为内起源。侧根开始发生时,中柱鞘相应部位的细胞恢复分

植物学名词解释

植物学名词解释 同源器官(homologous prgan):来源相同,结构相似,而在形态上和功能上有显著区别的器官称为同源器官。例如马铃薯的块茎、毛竹的根状茎、葡萄的卷须等,它们形态和机能均不同,但都是来源于茎的变态。 同功器官(analogous organ):器官形态相似、机能相同,但其构造与来源不同,称为同功器官。如山楂的刺为茎刺,是茎的变态,刺槐的刺为叶刺,是托叶的变态,二者为同功器官。心皮(carpel):具有生殖作用的变态叶,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 无融合生殖:不经过精卵结合,直接由某种细胞发育为胚的现象。有以下三种类型。(1)孤雌生殖:卵细胞发育成胚,如蒲公英、早熟禾。(2)无配子生殖:助细胞、反足细胞、极细胞发育成胚,如葱、鸢尾、含羞草。(3)无孢子生殖:珠心、珠被细胞发育成胚,如柑橘。意义:是被子植物用来代替有性过程的一种进化形式,它既不同于有性生殖(不受精),也不同于营养繁殖(通过种子繁殖)。 无融合生殖:在被子植物中,胚囊里的卵受精发育成胚,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也有胚囊里的卵或者助细胞、反足细胞,甚至珠心细胞或珠被细胞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胚,这种现象叫无融合生殖。无融合生殖可分为孤雌生殖、无配子生殖和无孢子生殖三种类型。 单性结实(parthenocarpy)和无籽果实:不经过受精,子房直接发育成果实,这种现象称单性结实。单性结实过程中,子房不经过传粉或任何其他刺激,便可形成无子果实,称为自然单性结实,如香蕉;若子房必须通过诱导作用才能形成无籽果实,则称为诱导性单性结实(或刺激单性结实),如以马铃薯的花粉刺激番茄的柱头可得到无籽果实。凡果实里不含种子的,这类果实称为无籽果实,它包括两类情况,一是单性结实所形成的果实,另一种是胚发育受阻而形成的果实。 雄性不育:花药或花粉不能正常地发育,成为畸形或完全退化,雄蕊发育不正常无生育能力。雄性不育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花药退化。(2)花药内不产生花粉。(3)产生的花粉败育。多胚现象:有些植物一粒种子中往往有两个或多个胚存在,这种现象称为多胚现象。原因:由于无融合生殖、受精卵分裂、1胚珠中具多胚囊的缘故。 原丝体(protonema):苔藓植物孢子萌发后,形成绿色分枝的丝状体或片状体。原丝体上产生芽体后,即发育成植物体。苔类的原丝体一般不发达,藓类原丝体在植物体成长后即萎缩,仅少数种类的原丝体是长存的。 原叶体(prothallus):是蕨类植物的配子体是由单倍体的孢子直接萌发产生,生活期短。常为具背腹面、扁平心脏形的叶状体,腹面有假根、颈卵器和精子器,它可以独立生活,在原叶体的颈卵器中,可孕育幼孢子体。 精子器(antheridium):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中产生精子的多细胞结构,棒状或球状,外壁由1层细胞构成,内有多数具鞭毛的精子。 颈卵器(archegonium):苔藓植物、蕨类和大多数裸子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外形如瓶状,上部细狭,称颈部,下部膨大,称腹部,颈部的外壁由一层不孕细胞构成,中间的颈沟,内有一串颈沟细胞,腹部的外壁由多层不孕细胞构成,其内有1个腹沟细胞和1个大形的卵细胞。 弹丝(elater):苔类植物中,与孢子混生的长形不育细胞,通常胞壁具螺纹加厚,能帮助散放孢子。 纹孔(pit):植物细胞壁的次生壁在形成时,有一些中断的区域,即初生壁完全不被次生壁覆盖的区域称为纹孔,它由纹孔腔和纹孔膜组成。其类型分为单纹孔和具缘纹孔。 胞间连丝:穿过细胞壁的原生质细丝,它连接相邻细胞的原生质体。电镜研究表明,胞间连丝与相邻细胞中内质网相连,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膜系统。胞间连丝主要起细胞间的物质

生物学史(高中教材)

高中生物学史 江苏省黄桥中学戴波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一)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胰岛素。 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1、1665 年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 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看到的是只剩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2、17 世纪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 确的描述。(看到的是活细胞,命名的是微生物) 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植 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补充: 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结构》揭示人体在器官水平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形成,发现新细胞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 5、1895 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 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 膜的 2 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 8、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 9、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 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0、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 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补充: 1988 年,美国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 年,玫瑰麦金农测出钾离子的通道立体结构 (四)酶的发现史: 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 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 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 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他将这些物质成为酿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