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
文件号: 济政发〔2008〕9号 发布日期:2008-04-02 10:33:11 生效日期:2008-04-02 10:33:16

相关附件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济南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进入全市循环经济试点名单的6个县(市)区、7个园区和80家企业要抓紧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工作实施方案,带头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他县(市)区、园区、企业也要结合各自实际,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制定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工作实施方案,做到有目标、有重点、有配套政策措施,共同推动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具体问题请及时报市经委。

济南市人民政府
二OO八年四月二日

济南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07〕8号)和《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 济南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状况
济南市位于北纬36度40分,东经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济南市境内河流分属黄河流域、小清河流域和海河流域。黄河流经济南市长183公里,是济南市主要的客水资源;小清河发源于济南市区段店镇睦里闸,境内长度70.5公里,是济南市重要的防洪排水河道;海河流域内有徒骇河、德惠新河两条骨干河道,徒骇河在济南市境内流域面积为1465.9平方公里,河道长度约60公里,德惠新河济南市境内流域面积为937平方公里,河道长度约26.7公里。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济南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集中。冬季长达136~157天,寒冷晴朗,雨雪稀少,降水量在20~25毫米,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3.7%,多偏北风。夏季为105~120天,天气炎热,雨量充沛,6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光照充足,多偏南风。年平均气温13.6℃,1月最冷,平均气温-1.9℃,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27℃。年降雨量600-900毫米。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也是国家批准的副省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长清6区,平阴、济阳、商河3县和章丘市,截止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597.4万人,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市区面

积3257平方公里。济南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泉水众多,被誉为“泉城”。
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较快,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76.5亿元,年均增长14.2%,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人均3916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年均增长16.7%,是2000年的2.2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62亿元,年均增长20.4%,是“九五”时期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7.9亿元,年均增长17.9%,是2000年的2.3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83.3亿元,贷款余额3259.9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7倍和3倍。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43.9∶46.1调整为7.1∶46∶46.9。工业比重39.1%,比2000年提高3.8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逐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率45.7%,比2000年提高13.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41%,高新技术产值比重30.1%,经济外向度16.2%,比2000年分别提高16个、9.9个和3.7个百分点。收入过亿元企业608家。
三、资源环境状况
(一)资源状况。
能源状况:济南市煤田按其地质、地理特征,分属济东煤田(历城区)、章丘煤田(章丘县境)、黄河北煤田(长清区、槐荫区沿黄地带)。赋煤层均分布在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地层内,有14层煤,其中可采煤2~6层,总厚1~5.4米,煤层垂深320~925米,煤的质量较好,属多煤种区,由贫煤、瘦煤、无烟煤、天然焦、肥煤等组成。全市含煤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已探明产地16处,保有储量33155.1万吨,远景储量54529.0万吨。
水资源: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6.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41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8%;地下水9.6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62%。在现状水利设施及其正常运用条件下,结合天然水资源的特点,可以拦蓄提引的水量,即多年平均可利用量为11.92亿立方米。占天然水资源总量的74.2%;其中地表水4.29亿立方米,地下水7.63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7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济南市水资源贫乏和供水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因素之一。
矿产资源。济南市境内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其中一些矿产资源潜力大,开发利用配套程度高,如石灰岩、花岗岩、硬质耐火粘土、白云岩、钾长石、铁矿等具备中型以上规模,是济南市的优势矿产。其中,耐火粘土矿,已探明矿产地6处,保有储量4057.1万吨。石灰岩,全市探明水泥灰岩保有储量12604万吨;熔剂灰岩保有储量27133.8万吨。这两种灰岩为本市的水泥生产、钢铁冶炼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和辅助原料。建筑石材优良品种达10余种,其中“济南青”、“柳埠红”、“鲁清红”等多种建材畅销国内外,已探明花岗石产区7处,储量3684.45万立方米。
(二)能源、水资源的消费情况。
能源消费。2005年全市能耗总量2411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耗的10.2%。其中,煤炭1901万吨,电力152.78亿千瓦时,石油及制品423.93万吨,分别占总能耗的59.06%、7.79%、24.98%。一、二、三次产业耗能18.13、1491.88、550.1万吨标准煤,分别占全市能耗的0.75%、61.86%、22.81%;工业能耗1401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耗的58.1%。全市万元GDP能耗1.28吨标准煤,高于全国的1.22吨标准煤,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在全省17市中高于东营、威海、烟台、青岛居第五位;在副省级城市中高于深圳、厦门、广州、杭州、宁波、成都等。万元GDP耗电814.71千瓦时,低于全省的1032.36千瓦时,在全省17市中高于威海、青岛、东营、烟台居第五位;在副省级城市中低于宁波、武汉、深圳、厦门、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06吨标准煤,低于全省的2.15吨标准煤,在全省17城市中高于东营、威海、烟台、青岛居第五位。
水资源消费。2005年,全市总用水量15亿立方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用水占9.73%,农田灌溉用水占73.53%,林牧渔畜用水占7%。全市万元GDP取水量79.91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21.78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1.79%;万元农业增加值取水量827.89立方米,节水灌溉率45.64%。
(三)环境状况。
大气环境状况:2005年,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为0.059毫克燉立方米、0.127毫克燉立方米、0.024毫克燉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3倍。全年市区降水pH值年均值为5.66,酸雨量占总雨量的3.6%,酸雨出现频率为2.8%。章丘、平阴、济阳、商河四县(市)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范围0.056-0.083毫克燉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0.025-0.047毫克燉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值范围0.019-0.042毫克燉立方米,降水均未出现酸性降雨。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9.72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7.91万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1.81万吨。历城区和章丘市,分别占全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45.6%和20.8%。全市烟尘排放总量3.33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2.47万吨,占74.1%,生活烟尘排放量8626吨,占25.9%。章丘市和历城区,分别占全市工业烟尘排放量的33.1%和31.8%。
水域环境状况:地下水水质良好,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黄河水(济南段)监测33项指标,其中总氮和粪大肠菌群年均浓度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超标倍数分别为4.6倍和0.1倍,其他指标符合国家标准。鹊山水库、玉清湖水库、卧虎山水库和锦绣川水库均监测33项指标,其中鹊山水库总氮年均浓度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1.8倍,玉清湖水库总氮年均浓度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0.9倍,卧虎山水库总氮年均浓度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3.8倍,锦绣川水库总氮年均浓度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5.9倍,4水库其余监测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小清河(济南段)设置7个监测断面,均监测26项指标。源头睦里庄断面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其余各断面氨氮、化学需氧量均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为劣Ⅴ类水体。徒骇河(济南段)设置3个监测断面,均监测23项指标。各断面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年均浓度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入境断面夏口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分别超标3.2倍、4.5倍、1.3倍、11倍;出境断面展家桥各项污染物虽有较大降解,但仍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呈有机污染特征。大明湖设置3个水质监测点位,均监测26项指标。历下亭监测点位生化需氧量、总氮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其它指标均达标;大明湖呈中富营养化状态。
全市废水排放总量2.27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5255.46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23.2%,生活污水排放量1.74亿吨,占76.8%。按流域划分,黄河流域废水排放总量1849.29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8.2%;海河流域废水排放总量1603.92万吨,占7.1%,小清河流域废水排放总量19226.19万吨,占84.7%。全市废水中COD排放总量5.92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8850.14吨,占排放总量的14.9%,生活污水COD排放量5.04万吨,占排放总量的85.1%。按流域划分,黄河流域COD排放量8699吨,占排放总量的14.7%;海河流域COD排放量5759吨,占9.7%;小清河流域COD排放量44755吨,占75.6%。全市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7181.94吨,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272.54吨,占排放总量的3.8%,生活污水氨氮排放量6909.4吨,占排放总量的96.2%。按流域划分,黄河流域氨氮排放量655.8吨,占排放总量的9.1%;海河流域氨氮排放量555.34吨,占7.7%;小清河流域氨氮排放量5970.8吨,占83.2%。
固体废物产生及利用情况: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873.79万吨,其中,危险废物9.19万吨。综合利用量846.39万吨,综合利用率94.6%,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240吨。全年市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83.70万吨,无害化处理量75.79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55%。全市共有176家医疗机构参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市区医疗废物产生量2284.17吨,处置量2273.56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99.54%。

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后备资源极度匮乏。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7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耕地保有量543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82万亩,人均耕地0.9亩,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许多重要矿产资源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2005年,我市消费煤炭1901万吨,生产原煤仅360万吨;石油、铁矿石等基本依靠外购。按照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年全市GDP将达到3500亿元,万元GDP能耗目标1吨标准煤,全市总能耗将达到3500万吨标准煤,煤炭、石油等能源保障缺口更大。
(二)资源利用率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理念还没有真正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资源利用率依然不高。从主要资源消耗看,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市资源利用效率差距很大。2005年我市万元GDP能耗1.28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06吨标准煤,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在全省17市中高于东营、威海、烟台、青岛居第五位;在副省级城市中高于深圳、厦门、广州、杭州、宁波、成都。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06吨标准煤,在全省17城市中高于东营、威海、烟台、青岛居第五位。在资源开发中,一些地方没有系统、科学的长远规划;一些矿山企业开发水平不高,过度开采现象严重。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另外,不顾后果、粗放生产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新技术产业份额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然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专利匮乏。
(三)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依然较大。突出表现在重工业比重明显偏高。2005年,冶金、电力、化工、石化、建材等五个行业耗能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9.36%。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化石能源占很大比例,其中,煤炭、石油和电力占总能耗的59.06%、24.98%和7.79%。另外,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比重较高,主要支柱产业中,建材、电力、化工、冶金等都是能源、资源消耗高的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
(四)环境污染呈现出新特点,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烟尘、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加之水资源短缺,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排污总量大与环境容量小的矛盾比较突出,环境污染呈现出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主要河流富营养化严重;电池、废旧电器等污染加重;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过大,农业面源污染比较突出;城市机动车增长迅速,尾气污染和光化学烟雾污染不容忽视;室内污染危害加大;辐射

和电磁安全亟待加强。

第二部分 工作基础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工作基础。
一、政府推动力不断加大
市委、市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2005年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召集人,32个部门组成的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联席会议。2006年成立了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资源节约、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三个处,具体承担全市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日常工作。2007年5月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济南市能源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出台了《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意见》(济政字〔2005〕69号),强化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宏观指导。第74次、91次市长办公会议、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了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工作汇报,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市政府各部门,也按照职责分工,狠抓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上下一致、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构建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和用能结构。严把产业准入关,从源头遏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近年来,我市把能耗标准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不断提高不符合全市整体发展规划的高耗能行业的门槛,停建了灵岩寺风景区内一批高耗能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十五”期间,淘汰小煤矿50多家、立窑水泥生产线18条、小钢铁厂54家、小炼油厂230多家,依法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项目。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目前,全市余热余压、工业废气、垃圾填埋沼气回收利用,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48万千瓦,2006年再制造发动机3000台。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全市已建成沼气池5万个,农业秸秆利用率达到70%。

三、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一批关键技术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有关规定,着力推进节能、发展循环经济技术进步。一是大力开展节能技术创新。我市把新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列为《济南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加大支持力度。2005、2006两年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科研立项41项,其中,市级22项、省级14项、国家级5项,支持资金1918万元。以力诺集团、山东华艺集团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精密跟踪、阳光采集传输技术、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的山东华光光电子公司研发的半导体二极管发光材料及技术和济南复强动力公司发动机再制造技术、济南锅炉集团的多联产大吨位循环流化床锅炉、山东慧敏科技公司的微纳米高温远红外节能涂料及其覆层技术、济钢集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热能资源高效梯级综合利用技术为代表的一批重大节能技术和产品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成熟节能技术和产品。例如冶金行业的干熄焦、燃气蒸汽联合发电、连铸连扎、热能梯级利用技术;水泥行业的水泥窑尾余热发电、窑体余热回收利用、助磨剂技术;热电行业的冷却水余热利用、热电冷三联产技术;化肥行业的造气炉烟气余热回收、造气炉渣综合利用技术;炼油企业的火炬气回收、低温余热回收利用技术;以及推广应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秸秆锅炉、绿色照明、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和产品,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济钢的二期燃气蒸汽联合发电、十方新能源的垃圾发电、济南化肥的造气炉节能改造等项目已经投产;山水集团的济南世纪创新公司、山东水泥厂的水泥窑尾余热发电项目已经具备并网发电的条件;电机变频改造在山水、化肥、炼油等企业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应用。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创新。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与部分重点用能单位签订节能自愿协议,取得良好效果。
四、初步建立起了节约资源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与100家重点用能单位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把全市每年度和“十一五”期间的节能目标进行了分解,初步形成了上下协调的节能目标责任体系。二是建立统计公报制度。成立了专门能源统计机构,规范完善了能源统计调查制度,按照“横到边、纵到底”的要求,逐步建立市、县(市)区、重点用能企业3级的能耗统计监测系统,实行定期公报,每半年公布1次各县(市)区、每季度公布1次重点用能单位重点产品的能耗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建立监督考核制

度。每年对签订节能目标责任制的地区和企业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成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内容。四是建立节能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大节能项目、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通过专项资金的引导,鼓励企业加大节能投入。五是实行有利于节能的经济政策。认真执行峰谷电价、差别电价、超能耗加价等政策,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规律,引导企业节能降耗。
五、资源节约成效显著
(一)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坚持以工业、建筑和交通为重点,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突出抓好工业节能。100户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93%,冶金、电力、化工、石化、建材等5个行业耗能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9.36%。围绕100户重点用能企业和五大高耗能行业实行能耗定额管理,每年对重点用能企业和重点产品下达能源消耗定额,并对上年定额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从2006年开始,由市政府与100户重点用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实行年度考核和节能工作一票否决制。针对各重点耗能行业的特点,实施分类指导。从抓企业能源统计计量、能源审计、建立领导体系、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奖惩制度等工作入手,提高企业节能降耗的基础管理水平。2006年48户列入全省千户重点用能企业完成节能量48万吨,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年度目标。突出抓好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严把设计、施工、监理、工程检查和竣工验收备案5个关口,严格执行新建公共建筑节能50%、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全市已建成节能建筑1193万平方米,新型墙体材料年生产能力达到26亿块标砖,全市新型墙材应用比例达到80%,每年可节约能源约10万吨标准煤。重视抓好交通节能。加快发展柴油车、大吨位车和专业车,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积极推广车用乙醇汽油,推进交通节能。
(二)节约用水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万元GDP耗水量79.91立方米,比2000年降低12%;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20.87立方米,比上年降低4.18%,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是健全完善全市节水管理网络体系,加强用水计划和定额管理。2005年计划管理率和考核率达到98%以上。二是实施中水工程。目前共建成中水工程75处,日回用量5万立方米;实施工业企业重大节水项目20余个,日节水94万立方米。三是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全市共推广使用陶瓷片密封水嘴130多万件,6升以下坐便器30多万套。四是开展封井保泉。2005年共关闭深层自备井8眼,浅层井465眼,累计封闭公共供水水源井及单位深层自备井

达到307眼,浅层井1700余眼,清理非法洗车点230个。五是实施节水灌溉工程。2005年全市改善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3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2万亩。
(三)大力推进节地、节矿。一是加强了矿产资源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年度检查报告制度和矿山企业“三率指标”考核制度,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力度,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依法关停取缔不符合规定的矿山企业。二是加强了建设用地管理。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从用地规模、投资强度、定额标准、国家供地政策等方面严格把关,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三是强化执法监察,加大了动态巡查和办案力度,同时,开展了砖瓦窑场专项治理整顿,关停砖瓦窑场105家,有力地维护了我市国土资源秩序,2005年土地违法案件比2004年下降了25%。四是积极盘活企业土地资产。我市坚持“优地优用,效益优先”的原则,积极盘活企业土地资产,充分挖掘存量土地利用潜力,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和企业经营效益的“双赢”,共向外搬迁企业30家,腾出市区内土地1000余亩。五是认真清理闲置空闲土地。现已查清城市规划区内现有闲置和空闲土地4465亩,其中闲置土地58宗,面积3071亩;空闲土地54宗,面积1394亩。
(四)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积极推行利用工业废渣生产建筑材料,工业固体废物利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0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94.6%,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煤矸石、炉渣、粉煤灰、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率达到了100%。回收利用各种可燃气体约20亿立方米。积极促进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2005年基本建成了200吨燉日焚烧工程,正在建设济南市城肥处理中心,一期工程设计日处理粪水200吨。大力实施秸秆综合利用,200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清洁生产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市是组织实施清洁生产试点工作较早的城市,按照上级部署,2001年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委济南市实施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济政办字〔2001〕233号),2001年至2002年组织开展了两批共12个企业的清洁生产试点工作。2003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在电力、煤炭、建材、化工、轻工、石化、冶金、机械、有色金属、医药、餐饮等行业的51家单位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工作。通过广泛开展宣传和多层次、多形式的清洁生产培训,提高全社会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各企业成立领导机构,配备得力人员,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经过3年的努力,51家清洁

生产试点单位全部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济钢等4家企业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七、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全社会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得到了较大提高
一是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活动。把学习宣传作为贯彻落实《节能法》的第一个环节,大力开展各类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邀请节能专家宣讲节能法,累计印发法律单行本5000多册;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我市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取得成果和经验;引导各用能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二是举办节能宣传周活动。自1991年开始每年组织节能宣传周活动,重点宣传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先进典型,公开曝光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三是加强培训。重点加强了对100家企业的能源审计培训、能源管理岗位和重点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四是组织节能展览。2006年6月,在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和节能产品技术博览会上,集中展示了我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约8万人次到场参观,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肯定。2007年4月份我市承办了全国太阳能热利用大会暨展览会,国内外177家知名太阳能企业和研究机构参展,对宣传和带动我市太阳能产业发展产生了良好影响。通过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了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节能降耗的重大意义,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
八、初步建立企业、行业、区域各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在工业方面。通过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企业内部的循环。济南钢铁集团、济南复强动力公司等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济钢集团实施干法熄焦、蒸汽燃气联合发电、“四闭路”、“四全一喷”等工艺,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九五”以来,年产钢增长5倍多,耗新水仅增长8.8%,吨钢能耗达到670千克标准煤,与1995年相比下降44%,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0年累计节约标准煤1800多万吨。济南复强动力公司是全国首家废旧发动机再制造企业,在国家再制造重点实验室和多名院士指导下,进行的退役发动机再制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价值利用系数由3-5%提高到80%以上,与新品相比,能源节约50%,劳动力节约34%,原材料节约85%,成本仅为新机的40%,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效果显著。
在农业方面。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

”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把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全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出认识不断统一、投入不断加大、规模不断扩大、运行不断完善的良好局面。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选开发了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青贮、保护性耕作、秸秆饲料、秸秆肥料、秸秆气化、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建材等8项秸秆利用技术,也是我市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载体。其中,玉米联合收获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机械化青贮两种方式是目前解决秸秆综合利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2006年完成小麦联合收获面积286万亩,玉米联合收获面积35万亩,秸秆粉碎还田面积360万亩,小麦免耕播种面积4.5万亩,沼气转化秸秆15万吨,秸秆企业生产秸秆饲料、秸秆肥料近30万吨,年累计转化农作物秸秆近300万吨。截止目前,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达到近5万户,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57处,秸秆气化示范村10个,年产沼气4450万立方米。涌现了历城区艾家村、长清区罗屯村、槐荫区明里村等100多个生态家园富民典型,长清区华欣集团奶牛场、章丘市阎家村生猪养殖场等70余处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典型,历城区沙三村、平阴县孝直村、章丘市侯家村等10个秸秆气化建设典型,探索出了“一池三改”、“养猪——沼气——种果(菜)”、“四位一体”等多种行之有效的能源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村脏、乱、差问题,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在园区层面。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研究和建立入园企业的链接关系,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源流和能源流,整合园区各种要素,建立园区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区内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把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园区的废物“零排放”,济南经济开发区的秸秆饲料养牛——牛粪、废液——沼气——发电;明水开发区的发动机再制造等一批具有较完整生态工业产业链(网)和拥有园区资源一体化经营与生态化管理体系的产业园区正在初步形成。在区域层面。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和园区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废旧物资再生利用体系,构建全市循环经济体系,实现更大范围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十五”期间,环卫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对原有垃圾收集设施进行改造,更新增设垃圾站4座,垃圾密封箱144个。在城区全面推行垃圾袋装化,普及率达到了85%以上,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活垃圾运输

密闭率得到较大提高。同时,济南市无害化处理厂进行了改扩建工程建设,垃圾处理规模达到2000吨燉日,其中卫生填埋1800吨燉日,焚烧发电200吨燉日。
以市再生资源总公司为主体,基本形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2005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不含造纸原料、废橡胶等的收购和销售),同时带动市郊农民弃农从商,收旧利废,从事废旧物资收购经营,全市现有固定的废旧物资经营网点1000余个,从业人员达到7000多人。
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取得一定成效。光大水务(济南)有限公司一厂、二厂实现企业化运作,实际污水处理量可增加到36万吨燉日;济阳、章丘、长清污水处理厂开始试运行,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55.5万吨燉日。全市建成小型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项目75个,处理能力达8.5万吨燉日。
以重要资源为纽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煤矿——煤矸石——电力——水泥建材产业链、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水泥产业链、冶炼废渣——矿渣微粉——建材产品产业链、农业秸秆——糠醛——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汽车发动机再制造产业链等已经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全市的粉煤灰、煤矸石、炉渣、冶炼废渣等已经实现当年利用率100%,同时消化了周边城市部分工业废渣。济南钢铁集团在烧结工艺中综合利用了裕兴化工厂的铬渣,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新亮点。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宣传教育,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将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依靠科技、优化结构。依靠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建设节约型、循环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约束问题。
(三)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并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

促进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源投入最小化和废弃物的最小排放。
(四)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近期工作重点,优先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企业、园区、区县(市)3个层面的互动发展、协调推进,使循环经济建设逐步深入并取得明显成效。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加大典型宣传力度,推动工作开展。
(五)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推动各企业、各产业、各区域向循环型发展的方向转变。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
三、发展目标
按照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整体定位,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2%左右,达到1吨标准煤;万元GDP取水降低20%,达到64立方米;基本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运转有效的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开采、消耗类和加工类企业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工业园区和主要县区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地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取得大的突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把我市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循环经济型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主要目标见下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2005年
2008年
2010年

1
万元GDP综合能耗
吨标准煤
1.28
1.12
1.00

2
万元GDP取水量
立方米
79.91
69
64

3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91.79
93
93

4
农业节水灌溉率
%
45.64
48
55

5
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
万元
271.63
354.02
390.29

6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94.6
95
96

7
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
%
50
60
80

8
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
%
70
75
80

9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
12.3
24
30

1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55
92
95

11
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
%
3
30
50



第四部分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主要任务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预防为主转变,增长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型向资源节约和环境

友好型转变。
(一)加快构建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做好农业残留物综合利用。同时,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抗旱、耐旱作物品种。调整工业结构,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产业,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交通装备、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等支柱产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盲目发展,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对能耗大、污染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优化产品设计,积极采用可再生材料和零部件。调整建筑材料结构,加快建筑业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建筑节能、节材、节地,积极推广钢结构等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等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市区和县政府所在地建设工程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相关的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等占用资源少、污染少、附加值大、吸收就业多、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服务业,壮大发展旅游会展业、文化传媒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开展宾馆酒店旅游业的“绿色酒店”、“绿色服务”、“绿色餐饮”,教育行业的“绿色校园”等创建活动,提升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二)着力降低能源消耗。一是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钢铁、煤炭、电力、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装备等行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能源消耗的主体,100户重点用能单位能耗1287.37万吨,占全市工业能耗的93.50%。加强对钢铁、煤炭、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管理,严格执行省政府确定的相关行业能耗标准,加大能耗定额管理力度,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推广应用以国家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省确定的“百项节能重大技术、百项节能重大装备、百项重大节能示范项目”为主的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淘汰国家明令生产使用的高耗能工艺、设备和产品,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的能源利用水平,并向全社

会提供高效低耗产品。电力工业要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在运火电机组,提高机组发电效率,认真贯彻“上大压小”方针,淘汰退役小机组,提高单机容量,规范发展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减少电厂自用电;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逐步淘汰能耗高的老旧设备,降低输、变、配电损耗。钢铁工业重点是实现技术装备大型化、生产流程连续化、紧凑化、高效化,最大限度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炼钢系统采用全连铸、溅渣护炉等技术;轧钢系统进一步实现连轧化、连铸坯一火成材和热装热送工艺,采用蓄热式燃烧技术;充分利用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等可燃气体和各类蒸汽。石化工业主要是提高石油炼制装置开工负荷和换热效率,优化操作,降低加工损失。推广石油焦气化燃烧技术,采用能量系统优化、重油乳化、高效燃烧器及吸收式热泵技术回收余热。化学工业主要是合成氨装置采用先进节能工艺、新型催化剂和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转化效率,加强余热回收利用。煤造气采用水煤浆或先进粉煤气化技术替代传统的固定床造气技术。建材工业主要是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技术,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积极推广节能粉磨设备和水泥窑余热发电技术,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比重。煤炭工业重点是整合煤炭资源,逐步淘汰技术落后、效率低、浪费资源严重和污染环境的小煤矿,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提高回采率,实现高效高产。采用新型高效通风机、节能排水泵,对设备及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完善煤炭综合加工体系,提高煤炭利用效率。机械工业重点是淘汰落后的高能耗机电产品,发展变频电机、稀土永磁电机等高效节能机电产品,促进风机、水泵等通用机电产品提高用能效率,提高节能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水平和加工能力。
二是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加快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进程,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对达不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工程,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得作为合格工程交付使用。积极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墙体屋面保温、节能门窗、节能供热采暖系统、节能空调制冷、绿色照明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实施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认定制度。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开展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能源审计、公示,对重点建筑建立能耗检测平台。开展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试点工

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供热体制和供热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推行采暖按户计量收费制度。建立节约型城市化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紧凑型、组团式”的城市群,提高资源的规模效益和效率,发展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城市基础设施。
三是做好交通节能。公路运输方面重点是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加快发展柴油车、大吨位车和专业车;推广厢式货车,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改善道路质量,确保工程合格率达到100%,重点工程优良品率达到95%以上,路网改造工程优良品率达到85%以上;加快运输企业集约化进程,优化运输组织结构,提高运输效率。城市交通方面重点是合理规划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高效公共交通,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建立以道路交通为主,轨道交通为辅,私人机动交通为补充,合理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城市交通模式,积极推广应用乙醇汽油、车用压缩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道路照明采用新型节能照明灯具,按建设部有关标准设计照明强度,节约城市照明用电。优化调整农机装备结构,逐步淘汰落后农业机械,降低农机动力机械的燃油消耗;引导农民更多的使用电动机械,扶持鼓励农民购置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小麦玉米联合作业机械等,积极推广农机节本增效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旱作农业、农用航空植保、设施农业等农机化先进技术。
四是搞好机关、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电器和高效节电照明产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待机能耗。商业企业和机关办公等公用设施要积极采用蓄冷、蓄热空调及冷热电联供技术、风机水泵变频调速技术,改造中央空调系统,加快淘汰落后产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夏季空调室内温度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标准。在农村发展户用沼气,积极发展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
(三)着力抓好节约用水。一是抓好城市节水。实施城市用水计划管理,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进度,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新建和在建工程的中水设施,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积极开展雨水收集利用。
二是抓好工业节水。重点是进一步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积极采用一水多用、少用水或不用水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利用城市中水、矿坑废水用于工业生产,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三是抓好农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和大中型灌区节水

改造,不断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
(四)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提高材料强度和使用寿命。鼓励利用木材加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生产的木材纤维板、菱镁砼包装箱及其它节约与代木产品,禁止生产一次性筷子,节约木材。抑制过度包装,鼓励包装物的回收和重复利用,提高利用效率。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提高散装率。积极采用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高建筑品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努力降低对建筑材料的消耗。大力推广应用高强钢和高性能混凝土。积极研究和开展建筑垃圾与部品的回收和利用。倡导文明用餐,减少和限制一次性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的使用;大型宾馆减少配备一次性用品,降低资源消耗。
(五)节约土地和矿产资源。一是搞好城市建设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公共建筑要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居住建筑要在符合健康卫生和节能及采光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鼓励发展多层、小高层住宅。二是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制定各项配套措施和政策,提高耕地占用补偿系数,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节约用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禁止毁田烧砖,对利用耕地烧制普通实心粘土砖的要停产复耕,搞好农村建设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三是鼓励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和产出水平,按投资强度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量,搞好工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四是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重点是滩涂荒地的开发、废弃工矿区和旧村址土地的复垦、中低产田土地的整理。五是加强矿产开发管理,杜绝滥采乱挖,搞好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六)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一是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引导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压余热等进行回收利用,推动不同行业的企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充分发挥建材、冶金、电力等行业对废弃物的消化功能,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实现“三废”综合利用产业化。以高炉煤气、焦炉煤气、炼油干气、化肥吹风气等可燃排空气体利用为重点,推广可燃排空气体回收发电。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和冶炼废渣利用为重点,发展利废新型建材、生产水泥;研究解决部分工业废渣利用率偏

低的问题,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二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塑料、废旧家电、包装废弃物、报废机动车船、废弃农地膜、废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不断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积极稳妥地推进汽车发动机、废旧轮胎、电动机、车床等机电产品的再制造。逐步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搞好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同时,搞好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七)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清洁生产审核办法》,加强煤炭、建材、电力、化工、冶金等高资源消耗行业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做好清洁生产的示范推广,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倡导绿色消费,率先实施政府机关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在全市工业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和公开监督制度。筛选、开发和推广一批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通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进行源头控制,科学调整原料结构,积极利用再生资源,加大技术创新,达到资源和能源的最佳利用,充分展示清洁生产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八)扎实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彻底转变传统的、落后的、资源消耗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调整优化农林牧渔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绿色农业和标准化农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节约型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把农业结构调整与水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坚持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并重,因地、因作物制宜地推广多种形式的旱作节水技术和配套措施,改革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品种、旱作栽培、机械免耕播种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节水、节药(农药、兽药)、节肥、节种、节能、节饲料为重点,大力开展节本增效活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资料利用效率。加大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为重点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力度。扩大秸秆传统利用渠道,引进开发秸秆利用新技术,多渠道加快利用步伐,提高利用效益。改进秸秆直接还田技术,降低还田成本,大幅度增加还田面积。加快调整畜禽养殖结构,扩大食草动物养殖,增加秸秆过腹还田利用量。提高秸秆养殖食用菌的产

业化水平,进一步扩大食用菌养殖规模。大力推广秸秆生产有机肥、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新技术。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回收农地膜,提高回收利用率。以农村沼气为重点,加大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中型养殖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用沼气技术,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开展粪便、污水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开发新能源,发展循环型农业。
(九)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针,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环保设备(产品)为发展重点,以形成环保产业化规模为目标,加快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的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一是搞好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关键链接技术研究。重点是作物秸杆生物质的综合利用技术,农业废弃资源的气化与发电技术,农业循环经济节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农林牧渔加工废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有机食品管理体系研究与示范,石油化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研究,矿产与冶金业中清洁选洗和加工技术研究,清洁燃煤技术、电厂脱硫、电力“三废”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医药行业尤其是生物制药的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研究,机械与装备制造业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研究,各行业间循环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现代物流循环技术研究与开发,餐饮娱乐业废物资源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包装生命周期清洁工艺的技术开发与研究,产品消费后最终无害化、资源化技术研究与开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等。二是支持鼓励形成一批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发挥我市机械行业机械加工能力、机电一体化生产能力较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较多,人才多、成果多、信息广的优势,支持济南锅炉集团的秸秆燃烧锅炉、造纸碱回收锅炉、垃圾焚烧锅炉;济南十方环保公司、济南久荣水处理公司污水处理、垃圾发电;济南二机床污水处理设备、济南重工除尘设备等环保产业企业和产品发展,形成我市环保产业的主导产品、拳头产品、名牌产品,努力提高环保设备(产品)的技术水平。三是促进各级各类环保产业技术服务机构转换机制、创新模式、拓宽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十)实施重大环保工程,强化重点污染源治理。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着重加快抓好各火电厂(热电厂)现役机组和济钢烧结机烟气脱硫治理工程、在线监控设施的建设工程。水域污染治理方面,重点是实施小清河综合

治理工程、兴济河等市区8条主要河道的截污工程、升级改造水质净化一厂和二厂,加快建设济南水质净化三厂及高新区、仲宫镇、商河县污水处理厂工程、第二垃圾处理厂建设等一系列重点项目。
二、工作重点
(一)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型县(市)区、园区和企业。“十一五”期间,培育6个循环经济型县(市)区、7个循环经济型园区、8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名单附后)。
通过培育循环经济型县(市)区,探索县(市)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构建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注重推进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学校、节约型社区、节约型交通建设,通过重点县(市)区的带动,到2010年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学校达标率达到95%以上,建设节约型社区300个。
通过培育循环经济型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内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通过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实现物质循环、能量多极利用、共享基础设施,形成相互共存的产业链,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探索在充分考虑资源条件、产业布局、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产业园区,并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等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探索园区集约用地、集中供热和废物集中处理方式。
在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领域,培育循环经济型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工作,探索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关键技术领域、重点投资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各行业与相关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接模式,研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措施。企业的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产品能源、水、原材料消耗大幅度降低,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和废物循环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物产生和排放量大幅度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逐步建立起企业自觉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
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型县(市)区、园区、企业要制定和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方案,力争成为循环经济工作样板。其他区县、园区、企业也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方案,做到有目标、有重点、有配套政策措施,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市有关部门要落实并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全市循环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抓住5个重点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