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I

脑血管病的I
脑血管病的I

脑血管病的I、II级预防

I级预防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者推迟发生的目的。包括:防治高血压、防止心脏病、防治糖尿病、防治血脂异常、戒烟、戒酒、控制体重、颈动脉狭窄、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适度的体育锻炼和合理膳食。

II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通过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针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达到降低卒中复发危险性的目的。对已发生卒中的患者选择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或其他实验室检查以明确患者的卒中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病因预防、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干预、卒中后抑郁的干预。

选择考点:

P6视觉传导径路及各部位损伤表现

a.视神经-左眼全盲;

b.视交叉-双眼颞侧偏盲;

c.视交叉外侧-左眼鼻侧偏盲;

d.视束-右侧同向性偏盲

e.内囊后肢视辐射全部-右侧同向性偏

盲;

f.视辐射下部(颞叶)-双眼右侧同向性

上象限盲;

g.视辐射上部(顶叶)-双眼右侧同向性

下象限盲;

h.枕叶皮质(视中枢)-右侧同向性偏盲,

黄斑回避

P8损害表现及定位:

动眼神经:支配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瞳孔括约肌。

动眼神经麻痹: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眼神经完全麻痹。症状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并有复视。

Horner综合征的基本表现为交感神经受损,包括1)瞳孔缩小;2)眼裂变小;3)同侧面部无汗;4)眼球内陷。

滑车神经麻痹:上斜肌瘫痪

展神经麻痹:外直肌瘫痪。

P15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睑裂以上是否受累,受累为周围性神经麻痹):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变在一侧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脑干束。临床仅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部面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肌(额肌、眼轮匝肌)不受累。常见于脑血管病。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同侧上、下部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当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暴露出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吃饭时食物存于颊部与齿龈之间。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称为亨

特综合症(Hunt’s syndrome)。多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P21锥体系统从哪到哪,受损症状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受损症状见鉴别。

乳头平面T4,剑突T6,肋缘T8,脐平面T10,腹股沟为T12和L1。.

P33大脑半球---病变交叉---优势半球(语言中枢所在)受累

古茨曼综合症(gerstmann syndrome):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皮质损害所致,临床表现为四主症:1计算不能;2不能辨别手指;3不能辨别左右;4书写不能。

P45脑桥综合症表现—Millard-Gubler综合征:展神经核损害:病灶侧展神经麻痹;面神经损害:病灶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偏瘫;如累及脊髓丘脑侧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P47中脑综合症表现---Weber综合征:1动眼神经损害: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2皮质脊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瘫痪;3皮质核束损害:中枢性面、舌肌瘫痪;4如累及黑质:对侧肢体震颤、强直。

P50脊髓节段与锥体的对应关系:

脊髓各节段的位置比相应的脊髓高:C1-4脊髓节段:平相应同序数椎骨;

C5-T4脊髓节段:比相应颈、胸椎高出一个椎骨;

T5-8脊髓节段:比相应的胸椎高出两个椎骨;

T9-12脊髓节段:比相应的胸椎高出三个椎骨;

整个腰髓节段:相当于第10—11胸椎水平;

整个骶髓节段:相当于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水平

P136颈膨大(C5-T2):受损时表现为四肢瘫痪,双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腰膨大(L1-S2)受损时表现为两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两下肢及会阴部感觉缺失,尿便障碍。

polyneuropathy,AIDP)诊断要点:病前1—3周有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在4周内进展的对称性四肢弛缓性瘫痪和脑神经损害,轻微感觉异常,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肌电图检查,早期可见F波或H反射延迟或消失,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波幅正常或下降。

P138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与AIPD鉴别

年龄和性别:青壮年,无性别差异

前驱病史与诱因:1-2周前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病史,疫苗接种史。受凉、劳累、外伤为诱因。

运动障碍:早期常为脊髓休克,表现为四肢瘫或双下肢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病理征阴性。脊髓休克期可持续3-4周。肌力恢复从远端开始,肌张力及腱反射逐渐增高,存在总体反射。

感觉障碍:脊髓损害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均丧失,感觉消失区上缘常有感觉过敏带或束带感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二便异常(尿潴留)-----损伤马尾圆锥

上升性脊髓炎:起病急骤,感觉障碍平面常于1-2天内甚至数小时内上升至高颈髓,瘫痪也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和呼吸肌。

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进展

▲65岁的心房颤动患者,突然发生命名困难。2周来共发生过5次‘每次维持2~15秒。查体无神经系统异常。脑CT无异常。可能的诊断是:(E_A.脑动脉瘤B.脑血栓形成C.脑肿瘤D.脑出血 ▲对频繁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该应用的治疗是:(B)A.噻氯匹定B.阿司匹林C.华法林D.噻氯匹定加双嘧达莫 ▲对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措施不妥的治疗方法是(D)A.卧床休息4~6周B.应用止血药物C.静滴20%甘露醇D.低分子肝素注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完全恢复的时间最长应在:(A)A.24小时内B.28小时内C.36小时内D.48小时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目的的是:(D)A.改善神经功能的缺失B.保护脑细胞C.增加再灌注D.预防复发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累及的血管是:(C)A.基底动脉系B.椎动脉系C.颈内动脉系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患者男性,66岁,突然头疼呕吐,伴意识丧失20分钟。查体神志清楚,颈部抵抗,克氏征阳性。右侧眼险下垂,右侧瞳孔4mm,光反应消失。诊断是:(B)A.脑梗死B.蛛网膜下腔出血C.高血压脑出血D.脑动静脉畸形出血 ▲男,55岁,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一天前发现左侧上、下肢活动受限,吐词不清,神志清楚。无明显头痛、呕吐,检查发现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左半身痛觉减退。临床上考虑可能性最大的疾病是:(D)A.脑出血B.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脊髓半切综合征D.脑血栓形成▲女,77岁。晨醒后左侧肢体无力,刷牙时无法拿杯,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史,无心脏病病史。半天后急诊。查体:左侧肢体肌力Ⅲ级,腱反射高于右侧,左侧Babinski征阳性。左侧肢体痛温觉减退。可能的诊断是:(C)A.脑转移癌B.脑栓塞C.脑血栓形成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男性,48岁,打牌时突感头痛,颈部僵,CT示脑池内高密度影,正确的诊断是(C)A.脑血栓形成B.脑栓塞C.蛛网膜下腔出血D.脑出血 ▲脑血栓形成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D)A.吸烟史B.蛛网膜下腔出血史C.脑出血史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有效的治疗方法是:(A)A.3小时内用rt-PAB.12小时内用rt-PAC.罂粟碱D.尼莫地平 ▲眩晕、眼震、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见于:(D)A.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B.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C.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D.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青年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和呕吐、意识清、四肢无瘫痪、颈项有阻力。为鉴别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还是化脓性脑膜炎,宜采用的主要方法是:(B)A.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检查B.颅脑CT扫描C.反复测量体温D.腰椎穿刺查脑脊液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好的诊断措施是(A)A.头颅CTB.腰椎穿刺C.脑电图D.视力检查

脑血管病教案

河北北方学院教案编号 3 一、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1.血管壁病变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3血 液成份和血液流变学改变4其他病因。 三、诊断与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1.挽救生命2.降低残疾3.预防复发4.提高生活质量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概述: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 碍;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病因与发病机制: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 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主要的发病 机制有:血流动力学说微栓子学说 诊断及鉴别诊断:癫痫的部分性发作梅尼埃病阿-斯综合征 治疗:TIA是急症TIA发病后2~7天内为卒中的高风险期,对患者进 行紧急评估与干预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1. TIA短期卒中风险评估 2.药物治疗 五、脑梗死。 1.定义: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 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 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2.脑梗死的病因分型目前主要采用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 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型、不明原因型 3.辅助检查 1) 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 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 2)核磁共振(MRI):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小脑梗死、 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出血性梗死时T1相有 高信号混杂 3)TCD:对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痉挛或血管侧枝循环建立情况 有帮助,目前也有用于溶栓治疗监测 4.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心脑血管类疾病比较常见,许多人都是因为这一类疾病而失去了身体的健康,是什么原因引起了这种疾病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我想想知道答案的人一定不在少数,下面的内容针对这个问题为我们做出来了详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脑血栓: 脑栓塞的治疗应包括对于原发病即栓子来源器官病变的治 疗和脑栓塞的治疗两部分。脑栓塞的治疗主要在于改善脑循环,减轻缺血缺氧所致的脑损害。各种治疗措施与脑梗死大致相同,由于脑栓塞极易发生梗死后出血,故抗凝治疗必须慎重。这是介绍治疗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1.一般处理: ①卧床及镇静处理。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心脏功能。③注意营养状况,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④加强护理防止肺炎、泌尿

系感染和褥疮等并发证的发生。 2.脱水降颅压: 是治疗脑栓塞的主要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以降低病死率。常用的是高渗脱水剂、利尿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脑动脉硬化: 一般治疗:应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避免情绪激动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对出现痴呆、精神障碍和行动不便的病人要加强生活护理。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 2.抗血小板聚集:可选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等。 3.改善脑微循环:如尼莫地平、桂利嗪(脑益嗪)等。 四、心脏病:

对病因已明确的患者,积极治疗病因可收到良好效果。 以上的内容就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这个问题的详细介绍了,我相信现在大家一定也都有所了解了,如果你身边也有患有此类疾病的朋友,不妨把上文中为我们介绍的几种治疗方法推荐给他们哦。

脑血管病解剖与外科治疗

脑血管病 解剖与外科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外科东潇博沈少平吕彦恩

分段篇 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A1:水平段 A5:终段 A2:上行段 A3:膝段 A4:胼周段 M1 :水平段 M2:回转段 M3:侧裂段 M4:分叉段 M5:终段 P1:交通前段 P2:环池段 P3:四叠体段 P4:距裂段V1段(骨外段) V2段(椎间孔段) V3段(脊椎外段) V4段(硬膜内段) C1:颈段 C2:岩段 C3:破裂孔段 C4:海绵窦段 C5:床突段 C6:眼段 C7:交通段 大脑后动脉

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 眶额动脉 前中央动脉 中央动脉 顶前动脉 顶后动脉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 颞前动脉 眶额动脉, 亦称额底动 脉或眶动脉 前交通动脉 额极动脉 胼周动脉 胼缘动脉 楔前动脉 胼氏体动脉 亦称后胼周 动脉 丘脑后穿支 脉络膜后内动脉 脉络膜后外动脉 后胼周动脉 皮质支 小脑支 脉络膜支 延髓支 脊髓前动脉 蚓支 半球支 内侧组 外侧组 迷路动脉 亦称内听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脑膜支 脊髓后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脑桥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内侧支 中间支 外侧支 缘支 颞下前动脉 颞下后动脉 顶枕动脉 距状裂动脉 分支篇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半球血液供应分布

颈动脉窦穿入硬脑膜进入海绵窦,穿出硬脑膜行于蛛网膜下腔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C1:颈段 C2:岩段 C3:破裂孔段 C4:海绵窦段 C5:床突段 C6:眼段 C7:交通段 眼动脉动脉 后交通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分析 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现象较为急骤,且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因此,临床中十分重视该种疾病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若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受到及时救治及合理干预,将有利于取得较好的预后成效。现阶段,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方法有很多,此文就该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其进展情况作以下综述。 标签: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现状及展望 1 前言 临床中接收的大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均因其脑动脉血栓而发病,如果脑动脉出现堵塞现象,脑组织将会随之发生缺氧、缺血,并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缺血瀑布样反应”的一系列病症问题。从当前的药物治疗现状来看,用于治疗此病的方法多以降低病人脑部组织损伤程度、延长脑神经元寿命为主要目的,现在就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状及其进展展开综述。 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患上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多数病人都会表现出血液高凝状态的症状,向病人予以抗血小板凝聚的相关药物,有利于消除因血小板过度凝聚而诱发的血管堵塞现象。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其可促使TXA2快速合成,进而阻断血小板聚集以及释放反应,同时阿司匹林半衰期在15~30 min内,通常在1~3小时内可使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药物起效较为快速。和阿司匹林的药效相比,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受到了临床医疗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将其使用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除此之外,有关研究指出,阿哌沙班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有助减少体循环栓塞、卒中等的出现率及致死率,并且未增加病人用药期间大出血风险。当前,临床中以多药联用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实施颅内動脉支架置入手术后需要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展开治疗[1]。 3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指的是:向病人给予某些药物以促使阻塞血管的栓子较快溶解,并实现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现阶段,溶栓治疗分为动脉溶栓、静脉溶栓两种,当中静脉溶栓在临床中的运用时间相对较长,且技术更为成熟,特别是针对远端性血管阻塞的疗效甚为理想。常见的溶栓剂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及链激酶等。尿激酶一般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发6小时内的临床治疗中,该药经大量试验证实其有效安全,并通过了国家审核批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用在病人病发3小时内治疗中,此药在血管再通方面的疗效较佳,也有助于治疗病人的颅内出血症状。链激酶属于较常见的溶栓治疗药剂,一般用在病发后3~4.5小时内的治疗中,虽然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此药容易增高血管出血的临床风险,故此临床中多不建议使用此溶栓药物。动脉溶栓是用于紧急救治缺血性脑

脑血管病治疗

脑血管病治疗 脑血管病治疗按病变性质亦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 一、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治疗:如前所述,出血性卒中的病例机制重要的是出血对脑组织的刺激、压迫和继发性脑水肿的影响。因而近几年,除了某些药剂方面有一些进展之外,并未从对因治疗和治疗原则方面有较大突破。和30年一样,出血性卒中的治疗原则针对阻止继续出血及稳定出血导致急性脑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要点: (一)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搬动和检查,最好就地或就近治疗,防止引起血压、颅内压波动的因素如大便、呛咳、情绪波动应绝对卧床3-4周。 (二)控制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已成为出血性卒中标准处理,因为众多临床报道和临床观察指出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是影响急性出血性卒中预后最重要因素。具体有: 1、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q8h or q6h or q12h。本科朱国行等已证实甘露醇对脑水肿的作用,然一些学者认为脑出血后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甘露醇可能进入破坏脑组织,反 而增加脑组织周围渗透压而加剧脑水肿,但一假设仅在一些动物试验中有报道,未被多数临床医师接受。作为高聚糖,甘露醇不参与体内糖代谢,故也适用于糖尿病人。而对 于肾功能障碍病人、老年人则应慎用,因为甘露醇主要通过肾脏代谢,且影响肾功能。对于严重颅高压病人,权衡利弊后应小剂量应用,或应用其他药物。 2、10%甘油250ml静滴,脱水作用弱于甘露醇,适用于肾功能障碍病人。 3、20%人体白蛋白静滴,机理为增加血液中胶体渗透压而达到脱水目的。由于系生物制剂,副作用相对小,但亦有严重肝脏副反应和过敏反应报道。缺点为价格较高。 4、40ml速尿静推,可和甘露醇交替使用,特别适用于肝功能不全病人。 5、病人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心跳减慢,呼吸减慢而血压增高称为Cusion's反应,是病人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果不及时处理,病人可能发生脑疝而出现不可逆脑损伤,故必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降低颅内压如静推甘露醇或加压静滴,或甘露醇中加入10%地塞米松10ml加压静滴。从笔者经验来看,加压静滴甘露醇不失为抢救急剧颅内压增高,防止不可逆脑疝的好方法。 (三)处理并发症:抗感染,防褥疮,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止应激性溃疡。 (四)手术治疗指征: 1、小脑出血>10ml; 2、皮质下浅表出血; 3、大脑半球出血量30-50ml; 4、内科1-2日治疗血肿仍扩大。 5、有脑疝危及生命者可紧急行去骨板减压术。 (五)止血药物:脑实质出血不用该类药物已为广大学者接受。然对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 2、脱水降颅压: 是治疗脑栓塞的主要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以降低病死率。常用的是高渗脱水剂、利尿药和肾上腺皮质 激素。 3、血管扩张药: 若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或脑脊液有红细胞,禁忌应用血管扩张药;病程已超过24小时或心功能不全者,也不宜使用。常用的有 罂粟碱、烟酸、碳酸氢钠或山莨菪碱(654-2)静滴,二氧化碳气体间 断吸入和口服桂利嗪(脑益嗪)、双氢麦角碱(海特琴)或桂利嗪(肉桂 哌嗪)等,以促进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的局部血容量。 4、抗血小板聚集剂: 阻止血小板的聚集,有助于预防心内新血栓的形成,防止血管内血栓继续增殖扩展,故在脑栓塞发病后就必须重视使用抗血小板聚 集剂。通常可选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磺吡酮(苯磺唑酮)等。 5、抗凝及溶栓治疗: 7、神经保护剂: 缺血超早期,神经元膜离子转运停止,神经元去极化,钙离子内流导致兴奋性氨基酸增多,加剧钙离子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致细 胞的结构破坏。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①钙通道阻滞药;②兴奋性氨 基酸受体拮抗药;③自由基清除剂;④神经营养因子;⑤神经节苷脂等。

8、亚低温治疗: 在急性期,如条件允许可考虑适当早期给予亚低温治疗。亚低温对缺血性的脑损伤亦有肯定意义,不但减轻梗死后的病理损害程度,而且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不产生严重的并发证。尽量在发病6 小时内给予。 9、康复治疗: 10、其他治疗: 二、脑出血: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三、脑动脉硬化: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五、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2、服用镇静止疼剂(安定5mg3次/d、颅痛定60mg3次/d)。用20%甘露醇,速尿等降低颅内压。

各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偏方

各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偏方

————————————————————————————————作者: ————————————————————————————————日期: ?

大蒜,姜,柠檬,苹果醋偏方 一位居住在伦敦的人的亲身经历,他去巴基斯坦开会的时候,突然胸口剧痛,后来被医院验出来,他的三条心血管已经被严重堵塞,需要做搭桥手术。手术的时间是一个月以后,在这个期间,他去看一位回教国家古法治疗师。这位Hakim让他自己在家中做一个食疗,他吃了一个月。一个月后他去同一家医院做检查,发现三条血管干干净净,原来堵塞的地方已经全通了。他是一位虔诚的回教徒,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他把自己的经验放在网上分享,他的前后两张血管照片也放了在网上,在照片中,服用食疗之前与之后的分别连普通人也看得出来。 所需原料: 1杯柠檬汁 1杯姜汁 1杯大蒜汁 1杯苹果醋 1.蒜头去皮,姜去皮切小片,放入榨汁机榨汁,或者放入搅拌器打成浆,用网布隔渣,绞出汁。 2.将蒜头、姜汁放入瓦煲,加入柠檬汁与苹果醋,大火滚,小火慢煮,不要盖锅盖,让水份蒸发,大约需要半小时,剩下大约一半汁液。 3.温度降下后,加入蜜糖,仔细搅匀,蜜糖可能需要很多,主要是令汁液容易入口。 4.将成品储在有盖的玻璃瓶中,放入雪柜。 服用方法:每天早餐前服用一汤匙。大部分人的心血管疾病能得到根治。也可当作饮料,预防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预防感冒等疾病。 吃上一个月以后去医院做次检查,会发现血管干干净净,堵塞的地方已经全通了。 酸性的物质确实能够软化血管,扩张血管。有利于疏通血管的作用。 柠檬汁:柠檬是富含维生素C、柠檬酸、苹果酸、高量钾元素和低量钠元素等。能增强血管弹性和韧性(软化血管),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心肌梗塞症状。近年来国外研究还发现,青柠檬中含有一种近似胰岛素的成分,可以使异常的血糖值降低。 姜汁:每天临睡前饮用热姜水1杯,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 醋泡生姜能促进血液循环,软化血管,防治高血压;还可以促进消化,治感冒,治胃寒,增加抵抗力,当然也有许多其他的辅助治疗如吃醋泡姜还能治疗关节炎。 大蒜汁:大蒜的成分里含有血小板解聚剂,能使血流畅通。另外,大蒜还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这些抗氧化剂可以对抗那些对动脉壁造成损害使之硬化狭窄的诸多因子,长期食用能明显降低血脂含量,还可以软化血管、降血压等作用 苹果醋:含有丰富的果胶,维他命、矿物质和酵素,其酸性物质能疏通软化血管,还可以调节内分泌、降低血脂、排毒保健等。 基本归为软化血管,扩张血管,利于疏通血管。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目前在心脑血管领域主张终身服用的。可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但是并不降脂也不治疗高血压,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药。 纳豆激酶(nattokinase简称NK)具有溶解血栓,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循环,软化和增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李蕾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李蕾 发表时间:2016-08-07T11:42:37.7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李蕾 [导读] 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SA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1例。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造影术;神经介入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在临床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者突然关闭而导致脑血管支配区域脑组织的功能障碍[1]。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或称之为脑卒中或脑中风。病情较轻的患者常常要经过3~6个月的治疗方可逐渐恢复,实现生活自理;病情较重的往往导致患者昏迷、死亡或产生严重后遗症[2]。目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人口因致残或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700万,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本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经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8岁,平均(49.8±1.6)岁。主要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11例,脑室出血8例,缺血性卒中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8例,海绵窦动静脉瘘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修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 1.2 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术前均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告知手术目的、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可能产生的手术风险、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双方签署医患知情同意书;(2)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外血管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自发性脑内血肿、CT或者MRI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3)脑血管造影排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碘过敏、心、肝或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的1例。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5]。该疾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要积极加强对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6-8]。目前,血管内的干预治疗因其具有传统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优势而逐渐在临床中获得广泛的应用[9]。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10]。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标准,脑血管造影是各种介入治疗的基础。然而脑血管造影容易带来其他的并发症,因此要加强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主要可以从造影的步骤、完整性、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造影时使用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动脉鞘等方面出发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11-12]。近年来,我国脑血管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对中年以上人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研究中采用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技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尚未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必将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本研究对缺血性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技术均获成功。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严格刷选合适的病症,对其适应病例、材料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结合严谨而成熟的操作技术,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妥善处理和观察随访,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一定会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带来质的飞跃。这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且可以提高医院的声誉,进而使医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志明,周广怡,卢婷媳,等.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2(6):986-988. [2]喻茂杰,刘晓华,刘甲辰,等.血小板聚集试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92-93. [3]刘武,罗伟良,陈伟奇.48例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8(5):456-457. [4]王鹏,陈波,陆陪松.脑血管造影DSA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5(12):1947-1948. [5]宋涛,龙丽华,李辉萍,等.40例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04-105.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方案 诊断 1、询问病史、损伤部位,出现的功能障碍。 2、对病人进行康复评定(Brunnstrom法、MAS法、MRC法、肌电图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上田敏评价法、FIM评定,平衡功能评定(定量,定性),高级脑功能评价法、Fngl-Meyer评价法等)。 3、结合辅助检查(CT、MRI)或必要时予CT、MRT复查。 治疗 一、目标 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的争取,达到生理自理,回归社会。 二、康复治疗方法 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①预防并发症(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深部静脉炎等)。 ②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a、被动运动 b、体位摆放 2、恢复期的康复治疗: ①分期目标: a、软瘫期:利用各种方法恢复或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 b、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

c、改善期:促进选择性运动和速度运动更好地恢复,继续控制肌痉挛。 ②训练程序: a、床上训练。 b、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c、从坐到站起训练。 d、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e、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扶持步行式平等水内步行、改善步态的训 练,上下后训练、复杂步行练习) f、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的活动,肘关节活动,腕关节屈伸及 桡、尺侧偏移;掌指、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以及对掌,对指,抓掌,释掌等,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g、作业治疗训练 3、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①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功能退化。 ②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③对患侧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者,应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作用。 ④对家庭环境做必要和可能的改造。 ⑤应重视职业、社会、心理康复。 4、其它康复治疗: ①物理治疗:病情稳定即可开始 ②传统康复治疗 ③心理治疗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 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 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1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 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 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 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 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 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的风险和效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国外文献提示, 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的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近年来,在GDC 电解可脱弹簧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nique,CRT)配合使用的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所谓CRT,是指利 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 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的是在保留载瘤动脉的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该

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2005-4-5 百拇医药(https://www.360docs.net/doc/6212443745.html,) 点击次数:13820 脑血管疾病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也高的一类疾病,急性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本病分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前者常见的有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塞,后者常见的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从历代医籍中对中风都有详细的记载和描述,到金元是中医百花齐放的时代,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他们认识了中风的病因和病机是以内因为主,以后出现了治疗中风一系列的有效方药。解放后,中医中药的研究得到飞跃的发展,主要是运用现代医学的手段研究中医中药和剂型的改进,改变了传统口服药的途径,研制出了很多单味药和复方药的注射剂,在抢救急症和危症病人时,中医中药也有用武之地。近20年来,西医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也很快,如降纤溶栓药、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药和脑保护剂等逐渐问世和对脑出血微创手术的开展都非常令人鼓舞。 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西医治疗 1.1 抗凝血疗法 传统的抗凝血疗法由于并发症多,临床很少应用。现在有新药低分子肝素(速避凝)(Fraxiparine),很少引起出血并发症。 1.2 溶栓药 当今世界用于临床的溶栓药物有以下4种,第1代溶栓药物有链激酶和尿激酶,第2代溶栓药物有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和酰化纤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溶栓药物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治疗的时间窗,应在脑梗塞发病后6~48h 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强调6h以内的超早期治疗,最近有作者更强调3h以内的超超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溶栓药物主要是有出血并发症,特别是并发颅内出血,而影响了溶栓药物在临床的应用。 1.3 扩张血管药 脑梗塞应用血管扩张剂有不同的看法。Waltz(1971)认为没有依据支持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扩张血管药物是有好处的。Meltenvy(1972)认为越来越多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不能认为扩张血管药是没有帮助的。国内也有两种不同看法,但是下列情况禁用或慎用脑血管扩张药:脑梗塞有血压低或偏低,脑梗塞时有明显脑水肿,出现盗血综合征。扩血管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作用于受体的药物,临床上应用较少;另一类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药物,如罂粟碱、烟酸、前列腺素E、丁格地尔、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西比林和脑益嗪等。 1.4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可能会减少微栓子的发生,对预防复发有一定的疗效,如无胃溃疡及出血性疾病可应用这类药物。据统计长期服用可使缺血性中风减少22%左右,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活性,减少血小板中的血栓烷A 2 (TXA 2 )的合成,降低血小板聚集。常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有阿司匹林,最佳剂量尚未统一,据国外多中心研究表明,每天最佳剂量是75~150mg不等。另外还有噻氯吡啶是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据报道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副反应也可能引起消化道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 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通称。它可分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高血压占90%以上。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超重、中度以上饮酒、膳食高钠、低钾及低钙及精神压力增加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可出现头痛、眩晕、视力下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感觉及运动缺失、心悸、胸 痛、踝部水肿等。 诊断:高血压定义为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mmHg 和/或舒张压(DBO )≥90mmHg.。 测量3次非同日血压均符合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患者正服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 ,也可诊断为高血压。 确诊高血压后同时必须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以下线索提示有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①严重或顽固性高血压;②发病年龄轻;③原来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突然恶化;④突然发病;⑤合并周围血管疾病。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为肾实质性高血压、肾素瘤、肾血 管性高血压、主动脉缩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源性高血压等。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若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以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血压(mmHg )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高血压: 1级高血压(轻度)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 ≥140 140~159 160~179 ≥180 ≥90 90~99 100~109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疾病营养治疗指导方案:心脑血管疾病营养治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营养治脑血管疾病 一、概述 Stroke i s the most rampant cl inicaI entity of in deveI oped countries. It is defined as an acute onset of focal or globaI neurologic def icit that lasts more than 24 hours and i s attr ibutable to d i seases of the intracranial of extracranial neurovascuI atur. Severe strokes are often preceded by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TIAs). Stroke is most common cause of death in China, and is the second most common cause of neurologic disability. Old age is the most signif ica nt r i sk fac tor. Amon g mod i f i ab I e risk f ac tors, hyper tension and smok ing contr i bute most to the r i sk of stroke?Other factors incIud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trial fibrillation; diabetes; and ora I contraceptive use, particuI ar Iy by female smokers. (一)定义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是不同病因导致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引发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原性疾病包括血管壁病变、心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

脑血栓形成 系指因脑动脉血管壁本身病变→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该血管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软化和坏死。占中风的75% 。 【常见病因】 1 脑动脉粥样硬化 2 各种动脉炎 3 血液成份或血流异常 【中医病因病机】 中年以上,元气先以亏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则血液凝滞,留而为瘀; 元气之亏非止一日,瘀血之积亦非一日,故当患者 休息、安静、疲劳或睡眠之时因气血运行缓慢而发病。 也有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痰生风,肝风引动宿瘀; 平素体胖痰多,肝风内动,引动痰浊或痰瘀互结,阻于血管,导致气血不流通而发病。 【临床特点】 定性1、多见60岁以上,有脑动脉硬化或TIA发作史。 2、多在安静中起病,逐渐进展。 1~2天症状、体征达高峰。 3 、意识多清醒,一般无二便失禁及头痛、呕 吐现象。 4、脑膜刺激征(一)。 5、CSF多正常。 6 、头颅CT >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 定位:似TIA,症状持续>24小时。 【临床类型】 1、完全型<6小时病情达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 本型一般较严重,甚至昏迷。 2、进展型局限性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 重,可持续6小时~ 数天。 3、缓慢进展型>2周症状仍进展。与脑灌注减少, 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 渐扩展有关。 4、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 I N D)出现的神经症状 一般在24~72小时恢复,最长可持续3 周, 不留后遗症。 【不同动脉闭塞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常见症状——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主侧半球病变时可有失语;

若影响眼动脉可有特征性病变—— 同侧一过性视力障碍、 及霍纳(Horner)综合征。 2、大脑中动脉 (1)主干闭塞: 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主侧半球主干闭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 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甚至死亡。 (2)深穿支闭塞: 仅对侧偏瘫,可有失语。 (3)皮质支闭塞: 以面部及上肢为重,可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 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 (∵额叶内侧缺血) 排尿不易控制 (∵旁中央小叶受累) 对侧中枢性面瘫及上肢轻瘫 (∵深穿支闭塞) 淡漠、欣快及双侧脑性瘫痪 (∵双大脑前动脉) 4、大脑后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后部、丘脑、上脑干。 对侧同向偏盲及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 丘脑综合征: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异常、 感觉过度、自发性疼痛)。 锥体外系症状:手足徐动、震颤、舞蹈等。 动眼神经麻痹 小脑性共济失调 5、椎-基底动脉 常见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共济失调、交叉瘫等。 四肢瘫痪、球麻痹、意识障碍、迅速死亡。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闭锁综合征——神志清楚,但四肢瘫痪、双侧面 瘫、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 各种动作,缄默无声,只能以眼球 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6、小脑下后动脉 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或Wallenberg综合征)。 突然眩晕、呕吐、眼震、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 及声带麻痹(∵吞咽、迷走神经) 共济失调(∵前庭小脑纤维受损)

脑血管病治疗指南

那么,脑血管病为什么会复发呢?主要是第1次发病后,病情虽经治疗得到了控制,但病因 却没有完全消除。引起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 血症等,这些病多属慢性疾病,彻底治疗是不容易的。经过治疗,一些易发因素,虽然一时 得到控制,但病后若疏于继续坚持治疗,血压仍会升高;脑动脉硬化仍然缓慢进展;糖尿病、心脏病仍会依然存在,这些都仍然是引起脑血管病复发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复发后,会出现与第1次发病时相同的症状,如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说话不清、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等。有的表现嗜睡,意识障碍。少数病人健康侧肢体出现麻木、感觉异 常或偏瘫。如果两侧偏瘫,病情就更严重了,除了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强哭强 笑等假性球麻痹的症状外,还会出现“睁眼昏迷”。若护理不当,往往死于褥疮、泌尿系统 或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脑血管病有哪些先兆症状 脑血管病虽然起病急骤,但很多病人,在发病前1~2天或前几小时,都有一些早期信号, 医学上称为“中风先兆。”这时如能及时识别,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多能使病人转危为 安,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 脑血管病的先兆症状有哪些呢?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 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是由于脑血管病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 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这些征兆表示血压有波动,或脑功能障碍,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兆。 (3)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 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4)意识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 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5)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呃、呕吐等,这是植物神经功 能障碍的表现。 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先兆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中风警报,要 特别警惕。此时,应让病人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最好就 地治疗。必要时,应在病人平卧的情况下送医院诊治。 中风先兆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使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和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

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胶等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 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三大纪律”第一,生活规律化;第二,饮食科学化;第三,文体活动经常化。 “八项注意”第一,保持血压正常;第二,保持正常体重;第三,保持正常血脂;第四,饮食平衡;第五,戒烟、控酒、减盐;第六,坚持适度体育锻炼;第七,重视精神心理卫生;第八,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是三大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之一。而最重要的是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最完善的治疗手段,仍有50%以上的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所以,脑卒中病重在预防。一般认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及致残率均显著上升。 一级预防是以防止危险因素发生为目的的。主要应做到:合理饮食,提倡低盐、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少吃肉;改变生活习惯,生活规律化,注意劳逸结合。 二级预防是针对自身已经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为有效防止脑卒中的发生,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人,有嗜烟、酗酒史的人,都应该进行二级预防,进行一些预防性的治疗,将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预防脑卒中的以下要诀 积极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最危险的因素。所以,要预防脑卒中,首先要预防高血压。 防治脑动脉硬化预防脑动脉硬化应当从儿童时做起,主要措施是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的精神紧张,控制饮食,防止肥胖,不吸烟,不饮酒等。对于已经患有脑动脉硬化的人,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其中包括合理用药。调节血脂的药物很多,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选择地使用,而且用药的种类,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心理开导吞咽障碍的患者由于肢体瘫痪或失语、语言不清、表达力差等原因,易出现烦躁、易怒和情绪抑郁,有的甚至拒食。因此,应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有的放失地进行心理疏导。 进食运动为保证患者的综合运动目的,促进摄取足够的营养,使其具备足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