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摘要】长期以来,多数人比较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但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着心理上的健康。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新一代。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

近年来,校园暴力、学生因小事而自伤、伤人,甚至自杀、杀人等等各种类型的案例常常见诸于各种报刊媒体,让人惊诧之余陷入痛楚的沉思。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导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而造成小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不开。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如此偏执行为?答案只有一个,心里健康问题!

一、学校教育心理水平不高

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迟,并且处于推动发展阶段。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作为点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社会与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没有到位,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神秘和陌生。心理测量工具还有待科学化。个别辅导的方法如咨询还停留在一般的谈话,缺乏一定的咨询技巧,专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中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我国小学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教师虽然基本上能够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都将之视为品德或思想问题,用德育的方法来处理。如,把孤僻看作脱离集体,把焦虑看成患得患失,把性格内向看作不暴露思想,用简单说教和行政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差,甚至适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不足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不少家庭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对子女经常训斥,缺乏感情交流,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其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如:上学期有个学生性格特别粗暴,动不动就骂人,满嘴的粗口;差不多天天都有同学投诉,教育了多次也没有改变,只好请家长帮忙了。结果请家长来的那天,人还没有到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骂骂咧咧的声音,还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就是那个学生的家长拉着儿子来认错。在那一刻我才明白到,孩子的性格之所以这样,有一部分都是受家长的影响。

此外很多家长由于本身婚姻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生计,经常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以为有钱给子女用就是疼子女、爱子女,从没想过,子女需要倾诉、关心、支持,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忙很辛苦了,再加上中国的家长本来就比外国的含蓄,从不轻易透露自己对子女的疼爱,所以,当子女需要家长关心时,总有一种缺失感。经常听到有家长说,我们交了那么多钱给你们学校,你们教师就必须帮我教好我的儿子(或女儿),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看着他(她),我忙都忙死了。家长管教的缺失使得教师的教育更为重要。

而且现在在校学生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成了家长的“小太阳”,家长对子女往往有求必应。而且由于家

中只有这么一个小孩,所以这些独生子女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别人合作交流。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我班有个学生有事无事都经常不来上学,我觉得好奇怪。经我家访调查才发现:原来他是家中的“小太阳”。从小就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爷爷奶奶疼得厉害,要什么都可以满足。后来爸爸妈妈回来了,觉得对他有所歉疚,所以也很宠他。结果他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主要父母稍有点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不来上学。如果家长是骂了或打了他,他就会成天不在家躲起来,令家长很头疼。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与他谈心、教育,又和家长沟通、联系,他才慢慢有所改变。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绝大部分只停留在身体健康上,而没有注重心理上的健康。忽视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到心理健康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以至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使得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现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难度加大了很多,也更突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的方面:(一)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我们作为教师,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比学生的人生经验丰富得多,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反省,寻找自己的不足,有改善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平等对待学生,诚心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

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办事要公平、公正,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我们可以在心里欣赏成绩好、能干、听话的学生,但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偏爱用行动展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甚至说某某同学成绩好、某某同学成绩差、某某同学品行不端正,而做出不公平的决定。例如:安排同学值日,同样也有安排组长负责检查,但有些组长会认为:我聪明能干,成绩好,老师赏识,让我当组长,我可以不用值日,只是负责检查,要求同学做好就行了。对于这些学生,背后还得跟他谈谈心,让他明白自己也是班中的一分子,班里的事务责任、有义务去完成。又如:有个同学突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会摸摸他的头,弯下腰,低声说:“你作业没能按时做完,昨天应该好累吧?说说给我听,是什么事?”让他解释完后,再说:“那现在你打算怎么做呢?”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只有转变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加强心里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诸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营造宽容、平等、愉快、自主、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一要发挥学校在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不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上具有的特殊重要作用,提高家长的心里科学教育知识。三是重视社会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保证。形成尊重、关心,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位教师曾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我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努力使他们都成人。成为正常的社会人。”他所说的正常的社会人,应该就是指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应当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关注学生的

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和疏导已成为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变得刻不容缓。只有三方面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德智体和身心的和谐发展。说到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现代教育,不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它时时、处处渗透到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