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译文完整版

圆明园译文完整版
圆明园译文完整版

参考译文:

亲爱的中国朋友们,大家好!

中国朋友们,大家好!

能够参加此次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入侵素有“中国凡尔赛宫”美誉的北京圆明园(法国人称之为夏宫),在大肆破坏、劫掠及焚烧之后,这座著名的园林宫殿尽毁于一旦。

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我们更愿意纪念战事凯旋,见证国家盛事,共享铭刻民族荣耀的时刻。因此,能够参加此次活动,荣幸之余,我也略感惊讶。因为我深知,做出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的决定,对于中国政府(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圆明园管理处而言,实非易事。

此时此刻,我也感到十分激动。和在座各位一样,我强烈谴责英法联军当年的野蛮劫掠行为,对于他们犯下的罪行,我感到无可宽恕。中华民族是圆明园劫难的直接受害者;我虽不是英法联军的后代,却仍应以一个法国人的身份,铭记并反思这段历史。因此,尽管人微言轻,但与伟大诗人、文学家维克多*雨果一样,我也为圆明园的劫难而倍感悲恸。也许大家还记得雨果在圆明园被毁后所写的那篇著名文章,在此请允许我重提那封重要信件中的几个内容:

今年三四月份,我曾有幸来到中国,为年轻学子们做巡回演讲。期间,听众们经常提及圆明园被劫文物的归还问题。1860年之后,原属于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的两尊铜兽首流失国外,并于2009年由收藏者皮埃尔*贝尔杰加以拍卖。此则新闻已在中法两国乃至世界各地引发巨大反响。就我个人而言,我为贝尔杰先生的行为感到遗憾,并且更希望能看到他将这两尊铜兽首归还中国。

参考译文:

1979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从此之后,我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2000年10月,我再次以游客身份来到北京。在一个美丽的秋日里,游览了如今的夏宫——颐和园之后,我很想去参观几公里外的圆明园遗址。十几年前的时候,这座皇家花园仅有一部分得以重建,其他地方仍然是荒凉的废墟。

参观过后,我百感交集。一想到当年那些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竟然将这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宫殿劫掠一空、付之一炬,我的心中便满是痛苦、愤怒和羞愧。如果圆明园仍然存在,如果她能够躲过那场浩劫,那么她也会像紫禁城和长城一样,闻名于中外。

回到巴黎之后,我去了两家中文书专营店——友丰书店和凤凰书店,向他们询问

是否有专门讲述圆明园历史的书籍。据店员回答,除了部分图书里有关于鸦片战争的只言片语,法语及英语都没有相关专著。这时候我想到,自己作为历史学家,也曾在索邦大学长期从事研究工作,那么,我为什么不能亲自撰写一部关于圆明园的书呢?

这段历史值得研究和铭记,虽然法兰西和英吉利这两个民族会因此蒙羞。对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英法两国的历史学家大多选择刻意地去回避。

2003年秋天,由我所著的《圆明园大劫难》一书正式在法国出版,至今已经再版四次。毫不谦虚地说,此书在法国出版界已取得一定成功。该书出版后,巴黎华文报纸《欧洲时报》社社长杨永菊女士立即购买了版权,2005年夏末,中法文化年之际,浙江古籍出版社(徐忠良社长今天也在座)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本。同时,该书出版也得到了法国驻中国大使馆以及中国驻法国前大使吴建民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对他们深表感谢。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除了让孩子体会民族精神和爱国情,还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语文学习中运用。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学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和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悟、欣赏、查找资料、想象、交流,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前后联系读课文,体会写法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4、借助网络,学习有目的地搜集信息和利用资料深化阅读理解的能力。 5、利用平板,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振兴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写法特点,学习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天闻平板、网络 1、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在网络平台上交流,互相点评。 2、教师收集《圆明园的毁灭》的资料,导入平板,作为学生学习的课堂资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品辉煌。 师:上节课,你们同陈老师一起走进了圆明园,体会了圆明园中那美轮美奂的建筑,你们的脑海中一定会闪烁着这样的词语,(有感情读词)让我们借助这些词语的帮助,伴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背诵课文中的那些优美的语句,重温一下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吧 在圆明园中有……,也有……,有象征着……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建造的,如,海宁的……,苏州的……,杭州西湖的……、……;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建造的,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饱览着……;流线其间,仿佛……。 (设计理念:伴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孩子们读得更加入情入境,帮助孩子积累语言,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迟迟不定战守之策。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抢劫圆明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清十二帝十三朝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清太宗皇太极(天聪、崇德)、清世祖福临(顺治)、清圣祖玄烨(康熙)、清世宗胤祯(雍正)、清高宗弘历(乾隆)、清仁宗颙琰(嘉庆)、清宣宗旻宁(道光)、清文宗奕詝(咸丰)、清穆宗载淳(同治)、清德宗载湉(光绪)、溥仪(宣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导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是要重视以读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读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出来,并谈一谈自己的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感受到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再去读圆明园的毁灭,更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火烧圆明园电影简介.doc

火烧圆明园电影简介 火烧圆明园电影基本信息 《火烧圆明园》是由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历史片,由李翰祥执导,刘晓庆、梁家辉、陈烨、张铁林等主演。 该片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慈禧是如何从一位不被人注意的少女成长为咸丰帝宠妃的故事。1983年9月21日,该片在香港首映;同年,该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特别奖。 火烧圆明园电影剧情简介 1852年,出身宦门,颇具姿色的玉兰被选入宫,册封为贵人。但因玉兰所属的叶赫那拉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有宿怨,而未能得到咸丰帝的注目。玉兰苦思进身之计,终以一曲缠绵哀怨的小调吸引咸丰,进而博取宠幸。以后,聪明伶俐的玉兰,经常伴随在皇帝身旁。一年后,玉兰因生子载淳,被咸丰封为懿贵妃,在宫内的地位已与皇后相仿。此时,清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起。英、法等八国联军进攻广州、天津,后直达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混乱。 咸丰采纳懿贵妃主张,命僧格林沁亲王率兵御敌。八里桥一战,清兵败北,参战将士全部阵亡。咸丰即率嫔妃及大臣肃顺等逃往热河行宫,留弟弟恭亲王奕訢在京与洋人谈判。热河行宫里,咸丰不理朝政,犹自整日寻欢作乐,奏章由懿贵妃代为批阅。骄横不可一世的英法联军欺其昏庸,仗着洋枪洋炮,攻入北京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抢劫一空,并付之一炬。 火烧圆明园电影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火烧圆明园》是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电影工作者共同创

作的电影作品。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遭受了一段屈辱的历史: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他们闯进圆明园,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最后为了销毁罪证,侵略军放火把圆明园烧成灰烬。1980年,李翰祥导演有了把这段历史搬上大银幕的想法。他查阅了大量史料,并请教多位清史专家,几易剧本,最后完成《火烧圆明园》的剧本创作。 演员选择 《火烧圆明园》原本是由张金玲饰演慈禧,刘晓庆饰演慈安。但是张金玲因为怀孕,放弃了出演慈禧一角的机会,于是慈禧一角也改由刘晓庆来饰演。因为梁家辉长得酷似咸丰皇帝,因此导演李翰祥选择由梁家辉来扮演片中男一号。片中丽妃的扮演者周洁并没有参加《火烧圆明园》的试镜,她在导演李翰祥的剪辑车里跳了一小段舞,李翰祥就决定由周洁来饰演丽妃。 拍摄场景 《火烧圆明园》在中国内地拍摄期间,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并且第一次开放皇城故宫的实景为该片提供拍摄场景便利,片中百官上朝、军机议政、木兰秋狩、圆明残垣,皆是实地实景实物展现。此外,为了拍摄圆明园的场景,导演李翰祥还说服新昆仑影业公司,耗资64万人民币在北京昌平搭建起一个仿真的圆明园外景地,并在拍摄尾声时用一把火烧掉。 火烧圆明园电影影片评价 总体评价 《火烧圆明园》场面宏大、人物鲜明突出、景观设计精致逼真,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该片是改革开放后由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电影工作者共同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电影作品之一(网易评) 。该片浓墨重彩的历史题材和细腻深刻的人物刻画相得益彰,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搜狐网评) 。 视觉美学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圆明园的毁灭》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圆明园的毁 灭》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二、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三、学习用具 多媒体教学、班班通基础设备 四、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课件出示插图)大声的说出这是什么地方? 是的,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园。(板书:圆明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答) 听到这么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多么地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情再来读读课题。(齐读) (二)朗读感受,体味辉煌。 那么,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地赞美它

呢?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请同学看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地赞美它呢?5分钟后,检查自学成果)(生答第三段,总结为建筑。生答第四段,总结为文物。详细讲解三四段) 检测:生回答第三段。(总结为建筑,板书)一起来欣赏这些精美的建筑。此时你有什么感受,(生答自豪骄傲震惊等)带着你的感受再读第三段。法国作家雨果也对圆明园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出示课件) 在第三段中出现了一些关联词,默读,谈感受,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用一些关联词。 圆明园中有这么多宏伟而精美的建筑,所以作者由衷地发出感慨“漫步园内------”谈感受,再读 看了这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齐读) (出示: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除了这些精美而宏伟的建筑,圆明园里还有什么?(第四段) (1)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那些文物?

圆明园祭

圆明园祭冯峥 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你不懂我的心。⑴ 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⑵ 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⑶ 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⑷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⑸ 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⑹ 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⑺ 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⑻ 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⑼ 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⑽ 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⑾ 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我甚至联想到有人要把马嵬坡上的杨玉环的玉骨支起来,再披上半透明的比基尼。⑿ 这是历史的悲哀!⒀ 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⒁ 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⒂ 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⒃ 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⒄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⒅ 题目:14.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各是什么? 15.第⑵、⑶两段的描写,轻松中蕴含着,沉静中透露出,作用是。16.第⑷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谁发出的? 17.第⑹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的心情。 18.第⑺段中的“悲哀”的词性已由词活用为词。 19.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20.从全文看,第⒁节中的“他们”是指。 21.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22.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请用培根的一句名言回答。 【补充资料】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听起来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相关资料

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相关资料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意为什么样式的园林这里都有。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她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从1709年开始营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由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圆组成总面积达347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约10公里。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三园分别有垣墙相隔;前为万春园,后面并列的两园,左为圆明园,右为长春园。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方河里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狮子林(Lion Grove Garden),一般所指为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市市城东北园林路。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另外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中则各有一处仿建。武陵春色位于万方安和之北,是一处摹写陶渊明(365-427年)《桃花源记》艺术意境的园中园。建于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前,初名桃花坞。乾隆帝为皇子时,曾在此地居住读书。盛时此地山桃万株,东南部叠石成洞,可乘舟沿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进入“世外桃源”。安澜园清代私家园林,园址在今浙江海宁盐官镇西北隅,本为南宋安化郡王王亢的故园。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 一1619年)至为右堂寺少卿陈与郊(号隅阳)重建,取名隅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后,传与本族曾孙清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元龙,更号遂初园。陈元龙殁后,为其子翰林院编修陈邦直所得。期间扩建园广至百亩,“制崇简古”,园内有三十余景。因其为陈氏别墅,当地俗称为陈园。1762年乾隆南巡,驻跸于此,赐名安澜园。 表示数量多的词语: 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可胜数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150字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150字 圆明园的断柱残垣还顽强地屹立在那里它记录着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下面XX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150字周五的时候看了《火烧圆明园》的电影,老师说写观后感,一时半会儿思思索索,还真不知道写些什么好。 上网查了背景资料和相关的说明,只是觉得,中国人所谓对火烧圆明园的记载和评价洋洋洒洒有几万字之余,但不如外国学者的 9 个字。 “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看过《火烧圆明园》后,震撼之余就是叹息。之所以说这部片子是经典之作,是因为这是自古至今数百数千部历史剧最真实、最中肯的片子。从里面可以看出,帝国主义的野蛮是火烧圆明园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单方面的原因,而是中国当代皇帝的昏庸和大臣宰相们的无知亲手将清初盛世历经 150 余年苦心打造的“万园之园”毁于一旦。 圆明园是我国着名的皇家园林,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里面珍藏着名胜古迹,奇珍异宝。作为中国人,谁不想亲眼目睹万园之园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致的亭台楼阁,那珍贵的历史文物,那价值连成的奇珍异宝呢?然而,这一切的一

切都不存在了,只剩下了残亘断瓦和以示后人的耻辱。 中国是自古以来的文明古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我们作为中国的一份子,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单单要勿忘国耻,也应当不只历史教科书上的“落后就要挨打”,应当静下心来分析中国成为一个在欧洲当作反面教材的原因,而不能再在我们身上重蹈覆辙。 既然这篇文章是观后感,那我不得不提所有此类文章的共同话题:勤奋学习,报效祖国。我们是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的希望,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我们不用像国家领导般的为国事扰心,我们也不用像爸爸妈妈般的为家事烦心,我们更不用像老师们的为班事乱心,但我们应该有做好一名优秀中学生的义务和责任,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是国家继续处理的问题。迫在眉睫。 整个文章把我想说的都说了,把我想讲的都讲了,把我想倾倒的都倾倒了,但是浑身上下没有轻松多少,因为我肩负着兴建祖国的重任,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总会有属于我们的一片天! 文章的收尾总是一大难题,但我想《火烧圆明园》带给我们了一颗平和的心,让我们接受所不能改变的,改变能改变的,正如西方学者的话。 火烧圆明园观后感150字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看见有许多美丽传说,极精美的,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呢?那具有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精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3.借助相关资料,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 4.反复朗读,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借助相关资料,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明晰各段间的联系。 2.反复朗读,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一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雨果 圆明园有“百园之园”之称,但是今天,我们来到北京却只能看见几根柱子,因为——它被毁灭了。昔日圆明园是怎样辉煌、壮观,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2.助读资料: (1)走进作者:王英琦:女,1954年生,安徽寿县人。1987年毕业于武汉

大学作家班。历任麻纺厂及安徽省机械施工公司、省微波总站和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工人、干部、创作员,安徽省文联文学院作家,省作协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散文集《守望灵魂》《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漫漫旅途上的独行客》《情到深处》《我遗失了什么》等17部,短篇小说集《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等。散文《我遗失了什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散文奖。 (2)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 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艺术价值极高。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11天,并纵火焚烧了三天三夜,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面对外敌的欺侮,只会一味屈膝退让。当圆明园被烧时,咸丰帝和慈禧等仓皇逃跑,他们的懦弱使中华民族受尽屈辱。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集资修整,万春园、福海、万花阵等逐步恢复,并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明晰各段间的联系。(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圆明园的历史感悟和现代思考

目录 内容提要 (2) 关键词 (2) 参观圆明园 (2) 圆明园的毁灭 (5) 历史原因追寻 (6) 修复争论 (7) 圆明园毁灭的现代思考 (7) 参考文献 (8)

思政实践报告 内容提要 圆明园,曾经大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多处的一所皇家园林,却被西方列强无情的焚毁了。现在经过修整的园林,绿树依然茂盛,部分建筑依然独特,可人们偏偏在乎的是那被毁的残垣断壁!圆明园的毁灭,与中国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脱不了关系,主要是封建科技的落后;还有当时国人的思想有关,封建思想主宰的人们对富贵钱权的奢求。我们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圆明园参观和认识,结合当代中国在国际上的形式地位,分析当代中国人,尤其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段历史,报效我们的国家。 关键词 火烧圆明园落后就要挨打忧患意识自力更生 参观圆明园 以前去圆明园只是简简单单出自对圆明园名气和美的向往——当今的圆明园,经部分修整以后的圆明园气势宏伟,美不胜收。虽然形式上仍然保持着中式古建筑的风格,但她也融入了很多的现代因素。今天的人们去游园,其目的不过是欣赏圆明园的美丽景色,观看圆明园中独特的建筑风格,遥想旧时王谢堂前燕,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带给我们的好奇与向往是必然的。当然,也有人怀着对历史的追忆来寻找历史的遗迹。 当我们拿起思政实践课题的时,我们都在思考该如何去做。现在的中国,我们不能说已经繁荣富强,但毕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民生活也得到大幅的提升。就是这个思之若安的年代,西方列强(现在用这个词并不为过)仍然对中国虎视眈眈!如何对现在的安逸思考呢?一个国家的生存需要较强的忧患意识,中国在历史上遭受过沉痛的打击,而圆明园是这样历史的见证,也是非常能带给我们启发的地方。思之再三,我们小组选择在圆明园参观,记录见闻与感想。 这一天早晨我们来到实践目的地——圆明园。这座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海淀镇之北皇家园林遗址,占地约5300亩,这里曾有着繁茂的林木,丰沛的水泉,兼具江南和北方风光双重特色,也曾今享有"万园之园"的好称。这里虽然曾号称“万园之园”,现在却是剩一些断

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意为什么样式的园林这里都有。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她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从1709年开始营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由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圆组成,总面积达347公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约10公里。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三园分别有垣墙相隔;前为万春园,后面并列的两园,左为圆明园,右为长春园。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方河里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圆明园不仅有极为精美的陈设、装饰,还收藏和陈列着全国罕见的珍宝、文物、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1860年和1900年,园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抢掠并付之一举。

火烧圆明园教案

第三课时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能力: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知识:知道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了解鸦片的危害以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到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法: 活动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鸦片战争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资料。 一、回顾旧知,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 (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从中国掠夺到的权益,

要求在《南京条约》的基础上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1856年10月,英国炮轰广州,首先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探究问题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 1、假如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起因是由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话,那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又寻找了什么借口? 2、提供“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的相应材料。 3、思考: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事件的? 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共同进行交流,谈谈对事情的看法。 小组进行讨论:英法两国的做法是否合理,有哪些不和理性? 师生活动: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 1、提供交流第九页上图,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对比 回顾看图的方法 2、思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形势有什么不同 侵略路线有哪些异同? 结合自己的材料共同交流 (三)中国军民进行的反抗外国侵略军的斗争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材料) 三、形成新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历时4年,这4年中,中国人的思想发生过哪些改变?

圆明园的毁灭简介

圆明园的毁灭简介清咸丰十年(1860)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

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 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听起来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300字

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300字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关于圆明园的历史资料300字”,供大家参阅。 圆明园历史--争议 关于圆明园的建园日期学术界中尚有争议,目前有两种主要说法,一种说是依据《日下旧闻考》所载圆明园建园于公元1709年,另一种是圆明园研究员张恩荫先生所说的1707年。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

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圆明园历史--鼎盛时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绮春园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与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 圆明园是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以下是关于圆明园毁灭的一些资料,欢迎大家参阅!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

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20xx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圆明园》创作中的几个特点: 1、第一人称角度叙述。郎世宁为线索,串联起圆明园修建、扩建以及被摧毁的全过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时间过度,加之首位雨果文章做旁白,完整的结构保证了影片故事化。主要线索人物——郎世宁的选择颇具匠心,不同于以往,以记者、主持人,或者字幕的解说,影片中有了主线人物,使得故事的叙述和创作视角更有吸引力,而依据的史料,日记,书信,使得影片更为客观可信。 2、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故事化戏剧化的创作。纪录片与故事相结合,是电影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包括“他者视角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真实再现、特技等 3、完整的故事构架,生动的细节表现 勤奋不是万能的,效率才是最重要。片中提到雍正皇帝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批阅奏折,处理国家大事。他不可谓不是一个勤奋的好皇帝,但这同样体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需如此劳累,可见其管理制度的落后。修建“水法”的洋人还提到修建靠的都是人力,效率极为低下。古代帝王对科学的态度,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对科学是极为感兴趣的,常用西方使者送的望远镜观天象,但官员们确认为这只不过是皇帝又多了一件玩具罢了,然后的雍正皇帝对科学兴趣乏乏,乾隆更是视科学为玩物,从影片中郎世宁提到在“观水法”的机械运水喷泉使用三年后,乾隆就下令将机械弃用,改人工运水, 他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同样令人感到心凉的是英法联军曾在圆明园仓库中发现了但是西方进供的最先进的枪支与大炮,我们去不重视,不利用,自认为我们天朝大国不需要。这是多么的悲哀,一个曾经发明了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的古国却因自满,自傲,忽视科学的力量而最终走向衰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在这样一座旷世园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忽视科学,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挽回的,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我们就让它静静的躺着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现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把祖国建立的更加富强,用今天的辉煌洗刷曾经的耻辱。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抢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洗劫的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一个把口袋装满,一个把箱子装满,然后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一段经历…...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维克多.雨果 它只是试图用最逼真的手段去还原一个万园之园从修建、扩建到焚毁的整个过程,去再现一段皇家林苑的历史,一段国家的历史,一段民族的历史。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的园林艺术成就被普遍认为既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灿烂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由于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遣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腐败统治的"太平天国"革命。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略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而又屡屡节外生枝,条件愈益苛刻,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面对侵略者的计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因而痛失战机,致使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中国军队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名为"北巡",实则置祖宗社稷于不顾,自逃性命。从而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对入侵者的坚决抗御。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英勇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第三),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恶狼般地吞噬着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一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O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