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 民族舞蹈的发展,既要有传统的继承,也要不断的创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就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传承创新发展

民族民间舞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具有积淀古代文化,原始舞蹈遗存,并在民族交融中发展,将歌,舞,乐三者结合的诸多特点。这种原始的,最初的文化载体确定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根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在56个民族中,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也不相同。其中少数民族舞蹈主要有:藏族,蒙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回族苗族,壮族,侗族,羌族等。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胶州秧歌等。尽管中国民族众多,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但整体上都具有载歌载舞,技艺结合,自娱的共同特点。

一、民族民间舞的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应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民间的自然传承,二是教育传承,三是创作传承。在对待民间舞的传统问题上,

有些人强调“原汁原味”,认为只有“原生态”的舞蹈才是民间舞。什么是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民间舞是完全来源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元素,贴近人们生活,日常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动作。对待原生态舞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原生态民间舞蹈是基础蹈,我们不能认为它是原汁原味的就是最好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原生态民间舞蹈是基础,只有将原生态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对其进行加工和技艺上的提高,使之更有舞蹈性和更高的观赏性。民间舞的发展是要经过原生态——教学——舞蹈创作的过程,民间舞教学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把训练性表演性强的部分提炼进行整理研

究形成规范的教材进行教学。民间舞的舞蹈创作是以它为素材经过再创作向舞台艺术升华。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观赏性强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加工提高。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艺术家们以民间“原生形态”的舞蹈形式为根源,以继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舞蹈文化为目的进行探索与二度创作的结果。如贾作光老师的蒙族《鄂尔多斯》,《盅碗舞》,杨桂珍老师的傣族舞蹈《水》,杨丽萍的《雀之灵》,马跃老师的《奔腾》,张继刚老师的《黄土黄》等。这些作品都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属性淡化,一些原生态舞蹈没有被很好的传承下来。这些引起了我国民间艺术工作者的警觉,同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行动。主要措施有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同时设立保

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机构和设施。尽管如此,有些地区没有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土壤和环境进行保护,使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舞蹈保护少数民族舞蹈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是当务之急。正如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金浩认为的那样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在现代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对其生存的环境予以支持和重视。我们在坚持民族民间舞蹈自主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护它的自然生态环境。其次鼓励和支持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创新工作,为民族舞蹈保护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首先应该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少数民族聚集地收集、开发整理那些为广大群众所不知的民族舞蹈,进行系统的整理,使民族舞蹈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对民族舞蹈进一步进行创新,使民族舞蹈再上新台阶。

对民族舞蹈仅靠保护远远不够,还必须进行创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就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民族舞蹈进行创新,使得民族舞蹈恢复活力,提升民族舞蹈的质量,使之生生不息,世代延续.

二、民族民间舞的创新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间舞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

合,以现代意识现代的艺术技巧对我国现代的人生活情趣以民间舞的形式给以新的体现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有较高的观赏性。比如舞蹈《牛背摇篮》,《酥油飘香》,《老伴》《扇骨》《孔雀飞来》等等。艺术是相通的,虽然有各种派别,但这不是民间舞创作间的界限,能把两者相融起来才是最高境界。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作为编导在构思、立意上打破传统的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否则会背道而驰,编排不出好的民族民间舞。在传承以前经典作品优点的同时,融人现代舞的因素,模仿与借鉴并存,传承与发展并存。

民间舞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使它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种创作方式代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力量,因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个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从优秀的民间舞作品看,有以下特点:一是作品主题的选择与民间舞某风格的完美统一,二是创作者的自觉意识的觉醒加上创作者的才华和智慧。但是有些民间舞作品在创作上却大相径庭,,民间舞动态加上芭蕾舞托举,或者在一个民间舞里出现几个民族的风格动势,让人看完以后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看了一个什么作品,这是创作者本人对民间舞理解的错位,即丢弃了民间舞的传统风格。民族民间舞无论怎样的表现和发展,他都必须在“民族民间”四个字

上下功夫,无论怎样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日本舞蹈家石井漠曾经讲过这样的话:“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决定其本质的是风格。”以《扇骨》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目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关键时期,在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上,我们既要坚定立场,又要开放精神,从传承到创新,都必须从民族性这个“本质”出发,把握尺度,创造一种贴近时代精神,体现生命意蕴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参考文献:

[1]《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丛刊)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编.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课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3]赵铁春《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1-2期.

[4]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学

院学报,2006,(4).

[5]纪兰慰、邱久荣.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6] 袁荣辉.发展少数民族舞蹈之浅见[j],,民族艺术研究,

1995.

[7]刘青戈:《中国当代创作舞蹈类型分析》,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8]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9]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