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18课 三国鼎立 学案

七年级历史18课 三国鼎立 学案
七年级历史18课 三国鼎立 学案

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历史作用;

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知道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3、学习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看他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二、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学习难点:三国形成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的情况

三、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一下学生有关《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人物?大家知道三国鼎立的由来吗?这一阶段发生了哪些战役?

四、基础自主探究:

1、官渡之战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出现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_____和______。

时间:______年,交战双方是______和_____,交战地点,交战结果_____ 。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

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南方长江中下游出现实力比较大的两个集团与之对峙: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______,辅佐他的是_______;一个是割据江东的___ ,统治比较稳固。

时间:____ 年,交战双方是_____和_____交战地点是__,交战结果是___ 。影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_________,孙权在__________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占领_______________ _。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4、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

蜀国:丝织业兴旺,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和地区的联系。

五、小组讨论:

1、课本P103页动脑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2、课本P105页动脑筋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3、结合以上两题想一想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考虑)

六、教师寄语: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七、达标测试:(请同学们认真做下面的问题,以检测本课的学习是否取得了成功)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赤壁之战打败曹军的决定因素是()

A诸葛亮的计谋B周瑜的水军C孙刘的联盟D地理上的优势

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4、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5、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播放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问:历史上最早进入三国的时间是()

A.220年

B.221年

C.222年

D.229年

6、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

7、三国时期,夷洲是指()

A吴国B台湾C海南岛D辽东半岛

8、“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谁()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周瑜

9、分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请回答:

①曹操生活在什么时期?

②你认为他的“壮心”是指什么?他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③说出有他参加的两次著名战役(名称、时间)

④结合材料,你认为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10、形象地画出三国鼎立形势图

八、按下列线索总结本课所学:

1、以少胜多的战役(及作战双方):

以前我还学过:

2、与人物有关的成语:

以前我还学过:

教学反思: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时,会有许许多多的因素,老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最主要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及答案2-第18课三国鼎立92

第18课三国鼎立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势力最强的有() ①袁绍②刘备③曹操④孙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2. 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 3.右图中的故事发生在() A官渡之战前 B赤壁之战前 C蜀汉政权建立后 D西晋建立时 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5.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 6.三国时期,夷洲是指() A吴国B台湾C海南岛D辽东半岛 二、填空题 1.年,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官渡。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出自赤壁之战中,这次战役发生在年,交战的双方是和联军。结果是曹操战败,奠定了的基础。 3.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东汉结束。第二年,刘备在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国的丝织业兴旺,行销三国。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加强了内地和区的联系。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2.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是() A.鲁肃B.周瑜C.诸葛亮D.黄盖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00年B.208年C.220年D.222年 4.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 A.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 6.东汉灭亡于() A.220年B.208年C.221年D.222年 7.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8.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二、材料解析题 赤壁破曹成鼎足。 刘备成都建汉业,曹丕洛阳建魏都。孙权建业称大帝,三国最长是东吴。

第16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宋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 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B.长安C.洛阳D.建业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200 曹操袁绍官渡曹操统一北方 2.208 孙权刘备赤壁黄盖火攻三国鼎立 3.(1)220 曹丕洛阳 221 刘备 222 孙权(2)兴修水利卫温夷洲台湾诸葛亮西南 【合作探究】 1.(1)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原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不同意。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因为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标志着东汉的结束,而在这之前曹操已经去世了。我认为他不是奸臣。因为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的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东汉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3.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相对稳定的三个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的历史是进步而不是倒退。 4.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运用巧妙的策略和军队战斗力强等因素,而败方失败的原因都有指挥者轻敌自傲、指挥失误的因素。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当堂达标】 1.C 2.C 3.C 4.B 5.C 6.C 7.D 8.C 9.A 10.(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1教育网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https://www.360docs.net/doc/623428149.html,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 和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 把学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 剧的主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 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 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 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 么要这么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 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1.官渡之战

初一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马钧和翻车,诸葛亮治措施;卫温。 2、思想教育:(1)曹操、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2)马钧制成的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3)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这一史实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少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能够基本统一北方的原因。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课前提示并交待: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自东汉后,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提问:“东汉未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与此同时,在北方,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不少的军事割据政权,各自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混战局面。(出示图片《东汉未年军阀割据形势》)。 在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军阀是袁绍和曹操。他们为争夺天下,决战于官渡。 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 (请学生阅读132页小字,分析曹、袁的力量对比) 袁绍:地广兵多粮足,出兵10万,轻视曹操,傲漫。 曹操:只有3—4万兵力,但他能谋善断,肯于采纳部下的建议,重视敌情。 提问:官渡之战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谁?为什么? (答:许攸降曹献策),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火烧鸟巢成功,10万袁军大乱,曹操大败袁军。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此,北方军阀中再没有曹操的对手。所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提问:想一想,曹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要求答出:(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2)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131页的黑体字。(生读)这首诗抒发了他的雄心大志,曹操的雄心大志是什么?(生答:统一全国)。这时江南的局势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生答:占有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的孙权,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的刘备,虽然还没有地盘,但他三顾茅庐,得诸葛亮的辅佐,力量也在不断壮大。) 曹操自持兵力强大,率20万大军南下。请问这时南方孙权、刘备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生阅读课文后答:孙、刘联合抗曹) 二、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周瑜、诸葛亮的孙、刘联军)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怎样?(生答:曹军20万,孙刘联军不到5万人)处于劣势的周瑜、诸葛亮定出什么计策战胜曹操的?(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火攻”并生动讲述火烧赤壁)结果曹操以多败少,仓惶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请同学们想一想: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以多败少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原因有三:1、曹军不习水战。2、曹军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战术合乎天时地利。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打出投影片《三国建国年表》交待清楚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魏、蜀、吴三国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结合《三国鼎立图》讲清各自的位置,并强调记忆)。 四、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 (强调屯田效果,请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经过屯田,兴修水利后,出现的景象。) 曹魏政府注意水利灌溉,发明家马钧制造了能连续提水的翻车,效率很高(出示投影《翻车》,简要介绍其原理及作用)经过几年努力,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出示投影片《诸葛亮》画像,请学生读有关文字,然后提出问题)诸葛亮治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生答:奖励农耕,重视水利;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等) 3、孙吴开发江南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条件:(1)避战乱南迁的北方农民带去了先进的农具,农业生产技术及提供大批劳动力;(2)江南人民特别是与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共同劳动的成果。(3)江南气候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吴国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1)制瓷业;(2)造船业发达。据说孙吴的船队到过100多个小国和地区,其中有一次重大的航行,是孙权派哪位大将率万人船队到过了当时的什么地方?(生答:夷洲),这一事件证明了什么?(台湾与大陆早就建立了联系,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小结: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作业:课后1—3题。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反思初一历史上册课本内容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反思初一历史上 册课本内容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 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 (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 (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18 三国鼎立 导学案

第18课时三国鼎立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相信自己,永不言败) 【课堂学习】(教师寄语: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并完成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作用。 2、填表 二、合作探究: ①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②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

①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力因素有哪些? ②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 四、系统总结:(教师寄语: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 总结本节课知识 五、巩固训练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谁之战 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评价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 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吴魏 B、吴蜀魏 C、魏蜀吴 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A、①④ B、③④ C、⑤⑥ D、④⑥ 六、当堂反思:(教师寄语: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 课题第18课时三国鼎立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审核 学习目标1、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2、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3、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学习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学习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导学过程预 习 自 测 1、官渡之战:发生时间是年,是在末年,地点在,今 省中牟。作战双方是军和军,这次战役的特点是,影响是:为曹操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发生时间是年,(末年)地点在,今嘉鱼, 作战双方是军和军,这次战役的特点也是,影响是: 为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顾茅庐说的是和的事情。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夸奖的。 4、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的时间是年,三国时期,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行销三国,吴国的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的船队曾到达(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课 堂 交 流 与 探 究 一、官渡之战 1、学生阅读,了解官渡之战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特点、影 响 2、思考曹操为什么能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 政治 经济 用人 二、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了解赤壁之战的基本情况,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特点、影 响 2、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国名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魏 蜀(汉) 吴 1、 将表中内容设计成一个示意图: 2、如何评价三国鼎立

导学过程课 堂 反 馈 练 习 与 巩 固 1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下列与曹操有关的史实是() ①招贤纳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自立为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C.完成北方的统一 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 3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 C.孝文帝 D.曹丕 4.2009年12月2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发掘一座东汉大墓,经考证,确定为曹操高陵。 下列事情中,曹操所做的是()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建立魏国 5.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发现曹操陵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7.曹操军队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军队的官渡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A.200年 B.208 C.220年D.222年 9.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 A.刘备B.袁绍C.孙权D.刘禅 学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 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 屯田制 ,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 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 官渡之战 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 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 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望遍江南风骚,生无限寂寥,铜雀春深空待二乔!忆当年乌巢,破瓒布术绍,匈奴也识英雄貌!来时负气横长矛,归路只余华容道。仰天笑声未了,关候出捉放曹!胜败兵家寻常醪,三劫过后且自嘲。中原子弟多年少,青山终有薪柴烧。 师: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你又是从哪些歌词中发现的呢? 生:曹操 华容道、捉放曹 师:曹操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物呢,三国还是汉朝? 曹操究竟是三国人物还是汉朝人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曹操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这个谜底将不攻自破: 三、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火并后,军阀纷起,割据一方,展开混战。那么大家观察,先后都有哪些军阀呢? 生:袁绍、袁术、曹操、公孙度、公孙瓒、陶谦、吕布、刘备、刘表、刘璋、孙策、孙权、张鲁、韩遂、 马腾 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曹操最终崛起,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幽州:公孙度 冀州:袁绍 兖州:曹操 徐州:陶谦、吕布 豫州:刘备 荆州:刘表 益州:

三国鼎立导学案

第18课 三国鼎立导学案 设计人:张玉海 青州市逄山初级中学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 2、识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三国经济概况。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地分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课前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一个《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 聆听《三国演义》主题曲https://www.360docs.net/doc/623428149.html,/?__m=mboxCtrl.playSong&__a=%E6%BB%9A%E6%BB%9A%E9%95%BF%E6%B1%9F%E4%B8%9C%E9%80%9D%E6%B0%B4%24%24%E6%9D%A8%E6%B4%AA%E5%9F%B A%24%24%E9%9C%87%E6%92%BC%C2%B7%E6%BB%9A%E6%BB%9A%E9%95%BF%E6%B1%9F%E4%B 8%9C%E9%80%9D%E6%B0%B4%24%24%E4%B8%89%E5%9B%BD%E6%BC%94%E4%B9%89%E4%B8%B B%E9%A2%98%E6%9B%B2%24%240#loaded 二、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我自信,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完成自主学习; (2(3)规范书写,认真完成; (4)力争把自主学习部分全部掌握。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课本P102-P103第一段小字)

魏国修建了许多 ,蜀国的 业兴旺,吴国的 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 【合作探究】(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精讲点拨】(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巩固检测】(细心造就成功) 1、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A .军心涣散 B .骄傲轻敌 C .准备不充分 D .士兵不习水战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3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 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说课稿 以下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A.“鱼”: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课标内容标准】 B.“渔”: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C.“欲”: 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 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 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感知理解,归纳建构 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话说曹操——梳理巩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

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 主备人:于晓慧副备人:日期: 【学习目标】 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 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 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官渡之战 1.背景:(1)__________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__________占据河南一带,实力不断增强。 (3) __________盘踞在河北一带,势力很大。 2.时间:__________ 3.交战双方: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结果: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火烧袁绍的__________,以少胜多,打败袁军。 5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1)曹操基本统一了_______________,想要统一_______________。 (2)南方_________依附于荆州的割据势力,请_________辅佐。________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 (3)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孙权与刘备结成联军,与曹操在长江沿岸的______________一带对峙。2.时间:________________ 3.双方:曹军和孙刘联军。 4.结果:________________指挥联军用_____________得办法,大败曹军。 5.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背景:(1)曹操退守____________流域一带(2)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3)刘备乘机占领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地区 2.形成: 3.经济基础:(1)魏:魏国修建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2)蜀:蜀国的____________兴亡,________________行销三国。 (3)吴:吴国的____________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____________,加强了内地和____________地区的联系。 二、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统一北方定根据。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吴国沿海抓造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1.200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官渡之战爆发,袁绍VS曹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导学案

麟游县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 导学案 班级 七年级 科 目 历史 课题 三国鼎立 课型 运用讲述法、探究法,通过师生的互 动,进行能力训练和 情感价值观渗透。 主备教师 王春龙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上课 时间 月 日(星期 ) 共 课时,第 课时 本期总计第 课时 学习目标 内容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事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到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能力培养:(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阅读本课几幅地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思考:在三国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2、了解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初步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导学 准备 核心 问题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在三国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主 要 导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时间 导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修改或 补充 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2 分 钟 导入,创设导 入新课情景 引导学生回忆 东汉末年全国 出现怎样的一 个局面?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 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2. 学生进入情境 走进文本,生成问题 15分钟 创设阅读情景 请你走进文本,阅读看看1、在混乱的形势下曹操过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2、蜀国又是如何发展的? 3、三国是如何订 1、认真读课文,提炼知识点。 2、完成导读单 3、小组协作,相互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 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 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 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 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 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 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 ,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 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2018-2019年度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历史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