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怀人诗专题训练

送别怀人诗专题训练
送别怀人诗专题训练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送别怀人诗复习学案

编制人:魏继国

1.(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送别[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4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解析:(1)本题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考查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意象有象征愁绪的江水、离别的扁舟、无根浮云和孤单的沙鸥。抓住这些意象,就可以体会凄清落寞之感。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能力层级为D级。做描绘诗词画面题的一般步骤:①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及特点;②描述画面;③概括画面的总体特点。(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抓住“怪”这个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体会语句的含意离不开分析其使用的表达技巧,结合表达技巧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案:(1)春天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江水渺茫,友人的舟渐行渐远,词人的视线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愁云笼罩,远去的帆船渐成一点,比沙鸥还要小。送别的场景悲凉寂寥,表现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2)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痴远望,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高”为由,“责怪”那人这么“早”就催他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

1.要掌握其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是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

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2.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3.掌握诗的情感内容。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很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4.掌握常用的手法。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

一、传统题型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

刘仙伦

艅艎①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试问襄州②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叔子③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

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注】①艅艎:大船。②襄州:襄阳,京西南路所在地,南宋时宋金对峙的前沿。③叔子:西晋人羊祜的字,他镇守襄阳十年,曾积极策划灭吴,后人因此为他在岘山立碑。

(1)词作的上阕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出两例,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逐句分析词作的上阕。题干明确要求回答修辞手法,考生要在明确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的基础上,根据词句的具体内容以及所给注释来分析判断。注意,只回答修辞手法,答案是不完整的,还要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①设问。“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一问一答,点出张明之所要去的地方(或反问。“如君瑰伟能几”,像你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呢?高度赞美了张明之的才能)。②夸张。“雉堞连云天际”,“雉堞”与云朵相连,极写襄阳城墙之高。③对偶、用典。“叔子残碑,卧龙陈迹”,运用对偶的手法,引用了羊祜、诸葛亮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明了词人的心迹。

(2)词的最后两句“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的下阕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注重把握词作下阕的主要内容和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是建立功业要靠平常的功夫,要提前准备。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以及词作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词,词人希望张明之到襄阳后能够保家卫国,不能被一时的太平遮蔽眼睛。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希望张明之能够时刻备战,将来能建功立业;同时,可以思考,离别时能够如此叮咛,二人的关系肯定是非常亲密的。

答案:(示例)这是词人的离别劝慰,他希望张明之入幕后,加强战备,不要“以言兵为讳”,而要以国事为重,建功立业。这两句表明词人与张明之的关系密切,表达了词人对张明之的情深意切。

诗歌鉴赏:京西,路名。宋熙宗年间分京西路为南、北两路,词中提到的襄州,即襄阳,就是京西南路所在地。在南宋,这里是宋金对峙的前沿。从“勿谓时平无事也”等句来看,当时宋金正处于相持状态,所以连前沿地区也保持着平静。这种形势往往助长人们的麻痹情

绪,甚至放松收复失地的努力。但是,刘仙伦于此时送朋友到京西幕府,却能以十分清醒的头脑勉励张明之作好战备,为抵抗侵略、恢复中原立功。宋室南渡以后,统治集团不思进取,苟且偷生,一部分人甚至幻想与金人“互不侵犯,长治久安”。所以每当双方暂时脱离军事接触的时候,便是投降派、主和派得势的时候。明白了这一点,也许有助于我们认识刘仙伦此词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上片“艅艎”三句从送客之地落笔。“艅艎”,大舰:“西江”指流经襄阳的汉水:“试问”两句紧

接着展开对襄阳的描写,作者的眼里甚至清楚地出现了那里连云的“雉堞”——遥远的两地,因为抒情的需要而缩短了距离。“叔子”是西晋人羊祜的字,他镇守襄阳十年,曾积极策划灭吴,后人因此为他在岘山树碑。卧龙,即诸葛亮,他出仕前隐居于襄阳附近的隆中。伟,在这里用来盛赞张明之才华横溢。以上五句中,不同时代的三个人也因主题的需要碰了头。

下片“其肯为我来耶”用韩愈《送石处士序》一文成句。韩愈原文说有人向乌重胤推荐石洪,乌重胤说:“先生(指石洪)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乌重胤当时任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所以词中接着说:“河阳下士”(下士,即礼贤下士意)。“其肯为我来耶”三句是词人对京西南路安抚使辟张明之一事的评论,赞扬其礼贤下士的作风。“勿谓时平无事也”两句则勉励张明之入幕后,加强战备,不要“以言兵为讳”。“眼底河山”三句,转入抒情,苍凉悲壮,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心,极富鼓舞力量。结句“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再次勉励张明之抓住入幕这一时机,为国家建功立业。送别之际,一再以国事和建功立业相勉励,主客之间愈显亲切,作者送人的情意也就愈显诚挚了。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

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案(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2)与颈联写自己的苦闷心情形成反衬,又以心情的苦闷来衬托尾联对友情的执著,(2分)从而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2分)。

二、新题型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

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1.选C3 分,选E2 分(C 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 E 项“感情激昂”有误,全诗感情深沉委婉。)

2、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答出其中 3 点即得 6 分,每点 2 分,其中“感情”1 分、“结合诗句分析”1 分)

2、(2017湖南怀化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

李白

我觉秋兴选,谁云秋兴悲?

山苷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对。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1.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标题交代了时间“秋日’’、地点“鲁郡尧祠亭”、人物“杜补阙”“范侍御”及事件“宴别”。

B.诗开头两句“我觉”、“谁云”前后对照,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体现李白的艺术个性,一“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

C.三、四两句交代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抓住群山、落日、水流、睛空等景物与后文“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共同营造了一种落寞凄清的氛围。

D.送别宴会上大家开怀畅饮,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作者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别宴上的热烈场面。

E.此诗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AE。【解析】B“‘悲’字为全诗定下伤感的基调”有误。C“落寞凄清”不妥,三、四句之境阔大疏朗。D“以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有误,此处主要为正面描写。

2、①乐观、旷达。(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共3分)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离别的愁绪。(答出情感1分,分析2分,3分)

送别怀人诗鉴赏

送别怀人诗鉴赏 学习目标: 1.牢记送别诗中常见的主题和意象; 2.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体会送别诗的感情。 活动一、知识链接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一、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送别诗的内容和情感: 1.内容: ①宦场别。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别董大》(高适)《渭城曲》(王维)等。 ②友人别。如《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送魏万之京》(李颀)、《送友人》(李白)等。 ③亲人别。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等。 ④情人别。如《雨霖铃》(柳永)、《虞美人》(纳兰性德)等。 2.情感: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送别怀人诗专练(含答案)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送别怀人诗专练知识回顾: 题材特征古人在送别之际,往往设酒饯行,折柳送别,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内容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用手法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综合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 送张子尉南海 岑参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首联表明诗人对友人忧国忧民,舍小家顾大家,甘愿辞别年迈的父母双亲,到遥远的南海做官的高尚品质的赞美。

B.“邑里杂鲛人”中的“鲛人”,即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诗人想象友人将会与鲛人来往,突出此地的偏僻荒凉。 C.颈联的“暗”与“明”字,写出南海特殊的地理特点,因紧邻大海多雨而发暗,因雨量充沛而四季花开如春的景象。 D.“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是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绝佳诗句,这是诗人对朋友语重心长的警示。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仍然充满着正能量。 2、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答案: 1、A解析A项对表达的思想感情拔高了,应该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同情。 2、①本诗首联写“张子”为奉养高堂不辞僻远去做县尉,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孝顺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②颔联写出南州的条件恶劣,隐含了诗人的担忧; ③颈联描写南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四季如春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安慰;④尾联则是诗人对友人语重心长的警示,表达出对友人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期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3—4)题。(9分) 千家双井茶①送子瞻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②。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③,落硙④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⑤。 注①双井茶是黄庭坚老家的一种名茶。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苏轼任翰林学士,已从黄州回京。当时黄庭坚在京任职,家乡捎来一些茶,他马上想到分送给好友苏轼品尝,并附上这首情深意切的诗。②玉堂:古代官署名,宋代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森宝书:森然罗列着许多珍贵的书籍。③云腴:茶叶。④硙(wè

送别怀人诗教案(三)

送别怀人诗复习教案(三) 编写:徐茂金审核:王绪梅 1.(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译文:春天的江面浩渺无边,我目送着扁舟驶向远方,直到被江岸的树梢遮断。无边的愁云聚拢上来,风帆渐行渐远,像小小的沙鸥飞向天边。 可恨那红红的夕阳还有一竿高,什么要早早地催行呢?我不由得心生埋怨。 赏析:题曰《送别》,此刻行人已去,但仍可见其行舟,词大半从“舟”字着笔。 春江水暖,一望绵远,不见端际。“渺”同“淼”,有浩淼意,更有邈远意。释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云:“遐路渺天末”。词人伫立江边,目送行舟,水长天远,似都没有尽头。次句紧承上句,仍是江边人注目之所见:望呵! 望呵! 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断送”,一般作消磨、弃绝、打发等义解,在这里均不甚妥切,实际是目送而至于尽(“断”),极言所望之远。 “杪”,树木的末梢。孙觌《西山超然亭》诗:“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孤亭高过树杪,所以才“俯见”。船已行远,故所望之人似觉船已越过树梢在前进。首二句十个字,将送者神情专注和船行渐远的情状,描绘极为精细。接二句说,船越行越远,船体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里“青未了”从文义说接下句,指“布帆”,正“孤帆远影碧空尽”时,惟有点点白帆可以望见。而愁如云积(所谓“愁云惨雾”,见《景德传灯录》卷22),是此时词人的感受。“布帆”,布质的帆。《晋书》卷92《顾恺之传》:“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秋下荆门》:“霜落荆州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布帆遥比沙鸥小”,可看作写实,但亦寓有对行者的祝愿。 最后说:“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残照”,夕阳、落日。孟浩然《同独孤使君东斋作》:“竹间残照人,池上夕阳浮。”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 怪者,埋怨、责备,见怪也。 这首小词,除去首句三个字作为“送别”的背景(季节、地点) 外,似句句都在描绘景物,但从送者注目远望的诸种景物中,凝聚成对行者的无限深情。 词中有人,呼之欲出,请看他用全副精神望行舟,似乎都有点呆了。最后既“恨”又“怪”,如不是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相叙一番吧。万树写情的小词,多疏隽澹荡,情隐景中,读后有有余不尽之妙。 题目:(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4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解析:(1)本题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考查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意象有象征愁绪的江水、离别的扁舟、无根浮云和孤单的沙鸥。抓住这些意象,就可以体会凄清落寞之感。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能力层级为D级。做描绘诗词画面题的一般步骤:①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及特点;②描述画面;③概括画面的总体特点。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抓住“怪”这个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体会语句的含意离不开分析其使用的表达技巧,结合表达技巧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案:(1)春天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江水渺茫,友人的舟渐行渐远,词人的视线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愁云笼罩,远去的帆船渐成一点,比沙鸥还要小。送别的场景悲凉寂寥,表现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七大题材》:送别怀人诗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七大题材》:送别怀人诗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张元干①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②。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③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④,听《金缕》。 【注】①张元干:南宋初爱国词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字邦衡)因上书请斩秦桧,被贬为福州签判。绍兴十二年,胡再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州(今广东新兴)加以管制。时张元干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②故宫离黍:旧时宫殿长满荒草。③耿:明亮。④大白:酒杯名。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送别词与通常的婉约之作迥然不同,满纸忠愤,慷慨悲凉,具有震撼心弦的力量。 B.“底事”,即何事、为什么,冠领以下三句,是作者客观的疑问;“昆仑倾砥柱”,指遭逢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 C.“更南浦”二句,始入送别正题,将送别场面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突出了送别的意义,充满悲壮感。 D.“目尽”二句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天下古今大事,怎么能像小儿女那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呢! E.“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发人民流离失所,国家不幸陷于敌手的悲痛。 (2)结合整首词,具体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E[解析]B项,应是悲怆的质问;“昆仑倾砥柱”,喻指北

送别怀人诗专题训练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送别怀人诗复习学案 编制人:魏继国 1.(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送别[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4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解析:(1)本题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考查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意象有象征愁绪的江水、离别的扁舟、无根浮云和孤单的沙鸥。抓住这些意象,就可以体会凄清落寞之感。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能力层级为D级。做描绘诗词画面题的一般步骤:①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及特点;②描述画面;③概括画面的总体特点。(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抓住“怪”这个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体会语句的含意离不开分析其使用的表达技巧,结合表达技巧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案:(1)春天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江水渺茫,友人的舟渐行渐远,词人的视线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愁云笼罩,远去的帆船渐成一点,比沙鸥还要小。送别的场景悲凉寂寥,表现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2)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痴远望,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高”为由,“责怪”那人这么“早”就催他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 1.要掌握其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是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

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怀人

高三复习—送别怀人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知识链接】 一、送别诗含义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送别诗特点 1、形式标志: 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别离形式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 补: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2、结构形式 叙题写意——写人、事(也有叙别或议论)——写景(也有思慕之情或说事)——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或说理警示。 3、常见意象 送别空间: 长亭、渡口、南浦、灞陵、古道、长桥、青门等。 送别意象: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4、常见手法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比喻、夸张、借代、 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 想象(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5、送别诗类型及情感 类型:①亲人之别②情人之别③友人之别 情感:①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诗《送

送别怀人诗鉴赏

送别怀人诗鉴赏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送别怀人诗鉴赏学习目标: 1.牢记送别诗中常见的主题和意象; 2.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体会送别诗的感情。 活动一、知识链接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一、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二、送别诗的内容和情感: 1.内容: ①宦场别。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别董大》(高适)《渭城曲》(王维)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送别怀人诗专练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送别怀人诗专练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A.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首联表明诗人对友人忧国忧民,舍小家顾大家,甘愿辞别年迈的父母双亲,到遥远的南海做官的高尚品质的赞美。 B.“邑里杂鲛人”中的“鲛人”,即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诗人想象友人将会与鲛人来往,突出此地的偏僻荒凉。 C.颈联的“暗”与“明”字,写出南海特殊的地理特点,因紧邻大海多雨而发暗,因雨量充沛而四季花开如春的景象。 D.“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是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绝佳诗句,这是诗人对朋友语重心长的警示。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仍然充满着正能量。 2、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答案: 1、A解析A项对表达的思想感情拔高了,应该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同情。 2、①本诗首联写“张子”为奉养高堂不辞僻远去做县尉,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孝顺的赞赏和对其处境的同情;②颔联写出南州的条件恶劣,隐含了诗人的担忧;③颈联描写南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四季如春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安慰;④尾联则是诗人对友人语重心长的警示,表达出对友人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期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3—4)题。(9分) 千家双井茶①送子瞻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②。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③,落硙④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⑤。 注①双井茶是黄庭坚老家的一种名茶。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苏轼任翰林学士,已从黄州回京。当时黄庭坚在京任职,家乡捎来一些茶,他马上想到分送给好友苏轼品尝,并附上这首情深意切的诗。②玉堂:古代官署名,宋代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森宝书:森然罗列着许多珍贵的书籍。③云腴:茶叶。④硙(wèi):亦作“碨”,小石磨。落硙:把茶叶放在石磨里磨碎。⑤“独载”句:相传春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国语·越语》)。五湖:太湖的别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把翰林院说成是不受人间风吹日晒的天上殿阁,那里宝书如林,森然罗列。 B.“旧居士”中的“旧”字,写出了此时人物身份已经发生变化,并且旨在暗示你我仍是朋友。 C.精心研磨后细洁的茶叶连雪花也比不上它,送上美茶彰显诚意,望朋友能够笑纳。 D.全诗构思巧妙,由高雅的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进入送茶之事,点明题意。 4.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3、B解析“旨在暗示你我仍是朋友”分析不全面,此处“旧”字还有点出旧情、唤起反思之意,为诗篇结语埋下了伏笔。 4、披露赠茶的根本用意,提醒苏轼,要适时进退,好自为之。诗人希望,喝了我

送别怀人诗第一讲

送别怀人诗 第一讲 渭南瑞泉中学王三燕 (一)识记及理论: 1.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 2.考点及方向: 首先,要掌握其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是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其次,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再次,掌握诗的情感内容。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很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 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二)以课文为例,理解上面的理论知识: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赏析】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念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被称为“古今俊语”。“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

送别怀人诗

送别怀人诗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一、送别诗的诗题特点: 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二、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古诗鉴赏——爱情闺怨诗和送别怀人诗

古诗鉴赏——爱情闺怨诗和送别怀人诗 一、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一点通,明月孤灯梦难圆 爱情闺怨诗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中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痛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或独居闺中的孤独等情感。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由教材到高考] 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教材诗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高考诗 阮郎归(2014·全国卷Ⅰ)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由词人李清照可以推知其风格,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2.《一剪梅》借玉簟、兰舟、雁、月、西楼、花、水等意象,写自己的寂寞之情。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将主人公那种无可排遣的相思寂寞表现得淋漓尽致。《阮郎归》一、二句借暮春事物“春风”“春雨”“残枝”“落花”而成一幅凄迷悲凉景象。风雨交加之中,花朵不胜摧残,跌落尘土之中,难以飞起,正似女子青春被时光无情抛弃不可追回。三、四句写雨霁天晴,而红日却已西沉,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下片词人借帘、燕、眉、棋四个意象,描写了词人触景生愁,想借下棋排遣愁绪,最终也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女子的双眉紧锁,满腹愁绪,形象可见。 3.下列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