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管理的定义

标杆管理的定义
标杆管理的定义

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其本质是不断寻找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不断地“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标杆管理是创造模版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创造自身的管理模式或工作模版,是实现管理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工具。

标杆环:

又称为“泓冰标杆环”。它由立标、对标、达标、创标四个环节构成,前后衔接,形成持续改进、围绕“创建规则”和“标准本身”的不断超越、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立标——有两重含义,其一为选择业内外最佳的实践方法,以此作为基准、作为学习对象。其二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塑造最佳学习样板,可以是具体方法、某个流程、某个管理模式、甚至是某个先进个人,成为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或个人的榜样,即试点工作。

对标——对照标杆测量分析,发现自身的短板、寻找差距,并分析与尝试自身的改进方法,探索达到或超越标杆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达标——改进落实,在实践中达到标杆水平或实现改进成效。

创标——运用泓冰标杆四法创新并实施知识沉淀,形成超越最初选定的标杆对象,形成新的、更先进的实践方法,进入标杆环,直至成为行业标杆。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简介: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是陈泓冰老师在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和方法,是标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毕博、埃森哲等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采纳并服务于其咨询实践。泓冰标杆管理四法的价值正逐步被全球企业界、管理学术界及公共机构所认知、重视与推崇。关于更详细的案例及使用方法,可参考陈老师的《标杆兴国》一书。

第一法——剪刀思维法

剪刀思维法:是指将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交叉思维汇合而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剪刀一样一张一合的工作路径。它可以把事物进行发散的创想,然后有逻辑性、目的性地交叉,不断地沿着一条主线去延展,进而把复杂的事物形成自身的逻辑结构,不断的提出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剪刀思维法的工作路径在对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在于把任何复杂的管理工作及技术研发工作有效的梳理清楚,因此,也被称为对标管理第一思维法。

第二法——责任层级法

责任层级法:又叫“一域多层分析法”,在标杆管理中,它是一种按组织中各层级人员的职能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即:应用剪刀思维法把组织中所有相关的、类似的问题进行聚焦,聚焦成一个典型的“工作案

例”,再把这个案例作为“交叉点”发散出去,分析案例中各层级的人员职能不足和应完善之处,寻找出系统的解决思路,使相关的、类似的问题从此得以解决。

责任层级法在对标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有效地对标管理方法。

第三法——要素建模法

要素建模法:就是将管理中的各模块按层级分解,直至围绕各管理环节背后的关键要素来进行创标建模,使所有管理工作显性化,从而达到全面全环节管控到位。

要素建模法是标杆管理中的精髓,它的作用在于,不论战略问题和宏观问题,还是微观到执行环节的问题,用它都可以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将战略目标和理念不折不扣地落实完成。

十几年来,陈泓冰对标操作实践和标杆管理辅导实践中,各类组织降本增效的佳绩,主要是通过要素建模法的运用而得以实现的,不但对企业的效益带来了好处,还为政府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了解决方案。

第四法——协同创标法

协同创标法:是指将管理体系和日常工作中所有的、非独立环节的问题创建数据化的标准,进行量化管理,尽可能把“协调”转化为“协同”,从而减少工作中的协调,保障协作效能,避免内耗并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法。

协同创标法在理论上讲是涉及面最广和最应该长期关注的。管理之所以是系统化的工作,是因为其中有人的因素、事的因素,有个体因素、整体因素,有显性内容,也有隐性内容。让所有问题真正产生有效的连接,把无序工作变成有序,除了应用标杆前三法解决之外,最终落实协同创标法才可以做到全面精益管理,甚至实现全面第一并缔造行业标杆。

对标管理指标及数据的意义作用

对标管理指标及数据的意义作用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格局愈加激烈,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寻找与新的竞争环境相匹配的经营管理模式。对标管理被视为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在同业对标中,对标数据起着重要作用。 泓冰标杆企业管理机构近年来专注对标数据统计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客户服务及项目经验,拥有各行各业指标体系及对标数据,包括能源、矿业、电力、制造、烟草等行业,涉及生产数据、销售数据、库存数据、固定资产数据等,为正在对标的企业单位提供专业数据服务。 对标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明确自身位置,找准自身差距,发现管理问题,运用对标数据,制定精益措施,实施针对性改进,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研究探索对标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对标工作水平。标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标杆管理的重要基础,结合行业和自身特点对关键指标进行分解、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是对标数据库建设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标杆管理强调结合实践,以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去解决。标杆管理可以达到优化流程、量化管理、实现岗位创标建模、指标体系搭建、多部门协同作战、企业持续改进、实现创新落地等目的。其中核心的方法及工具包括:泓冰标杆四法及对标管理软件系统。 泓冰标杆四法: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是陈泓冰老师在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和方法,是标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毕博、埃森哲等

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采纳并服务于其咨询实践。泓冰标杆管理四法的价值正逐步被全球企业界、管理学术界及公共机构所认知、重视与推崇。关于更详细的案例及使用方法,可参考陈老师的《标杆兴国》一书。 第一法——剪刀思维法 剪刀思维法:是指将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交叉思维汇合而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剪刀一样一张一合的工作路径。它可以把事物进行发散的创想,然后有逻辑性、目的性地交叉,不断地沿着一条主线去延展,进而把复杂的事物形成自身的逻辑结构,不断的提出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剪刀思维法的工作路径在对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在于把任何复杂的管理工作及技术研发工作有效的梳理清楚,因此,也被称为对标管理第一思维法。 第二法——责任层级法 责任层级法:又叫“一域多层分析法”,在标杆管理中,它是一种按组织中各层级人员的职能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即:应用剪刀思维法把组织中所有相关的、类似的问题进行聚焦,聚焦成一个典型的“工作案例”,再把这个案例作为“交叉点”发散出去,分析案例中各层级的人员职能不足和应完善之处,寻找出系统的解决思路,使相关的、类似的问题从此得以解决。责任层级法在对标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有效地对标管理方法。 第三法——要素建模法 要素建模法:就是将管理中的各模块按层级分解,直至围绕各管理环节背后的关键要素来进行创标建模,使所有管理工作显性化,从而达到全面全环节管控到位。 要素建模法是标杆管理中的精髓,它的作用在于,不论战略问题和宏观问题,

标杆管理定义

一、标杆管理的起源、概念与意义 1.标杆管理的起源 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定标比超,英文为Benchmarking ,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由施乐公司首创,后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系统化和规范化。1976 年以后,随着施乐复印机专利有效期的临近,一直占据着垄断地位的施乐遇到了来自国内外,特别是日本竞争者的全方位挑战;佳能、NEC等公司以施乐的成本 价销售产品且能够获利,并且产品开发周期比施乐短50%、开发人员比施乐少50%,一时间施乐的市场份额从82%直线下降到35%。施乐公司面对着竞争者的威胁,开始向日本企业学习,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标杆管理。施乐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差距、调整战略、改变策略、重组流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把失去的市场份额重新夺了回来。成功之后,施乐公司开始大范围地推广标杆管理,并选择14 个经营同类产品的公司逐一考察,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并采取措施。随后,摩托罗拉、IBM、杜邦、通用等公司纷纷仿效,实施标杆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业内经营实践最好的公司进行标杆比较和超越,成功地获取了竞争优势。就此,西方企业开始把标杆管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和思想和工具,通过标杆管理来优化企业实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标杆管理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被西方管理学界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应用了标杆管理,其中包括AT&T,Kodak,Ford, IBM, KFC等企业。 2.标杆管理的类型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对标杆管理的定义是:标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持续 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具体地说,标杆管理是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服务、生产流程、管理模式等同行业内或行业外的领袖企业作比较,借鉴、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改善自身不足,从而提高竞争力,追赶或超越标杆企业的一种良性循环的管理方法。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对于标杆管理的分类,由于分类的出发点不同,分类形式亦有所不同,如有的学者将标杆管理分为战略型标杆管理、操作型标杆管理和国际型标杆管理,本文根据标杆管理学习目标的不同将标杆管理分为以下四类: 内部标杆管理。内部标杆管理是以企业内部操作为基准的标杆管理,它辨识企业内部最佳职能、流程及实践,然后推广到组织的其他部门。 竞争标杆管理。竞争标杆管理是以竞争对象为基准的标杆管理。 职能标杆管理。职能标杆管理是以行业领先者或某些企业的优秀职能操作为基准进行的标杆管理。

对标管理学习-方法及目的

对标管理学习_方法及目的 据美国199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199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应用了标杆管理。而我国于2013年由国务院国资委专门发出通知([2013]18号、17号文件),号召企业广泛开展对标活动并就此提出“对标管理及管理提升”的企业发展指导方针,积极推进各类型企业的标杆管理导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什么是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其本质是不断寻找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不断地“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标杆管理是创造模版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创造自身的管理模式或工作模版,是实现管理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工具。 什么是标杆环? “标杆环”由立标、对标、达标、创标四个环节构成,前后衔接,形成持续改进、围绕“创建规则”和“标准本身”的不断超越、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立标——有两重含义,其一为选择业内外最佳的实践方法,以此作为基准、作为学习对象。其二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塑造最佳学习样板,可以是具体方法、某个流程、某个管理模式、甚至是某个先进个人,成为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或个人的榜样,即试点工作。 对标——对照标杆测量分析,发现自身的短板、寻找差距,并分析与尝试自身的改进方法,探索达到或超越标杆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达标——改进落实,在实践中达到标杆水平或实现改进成效。

创标——运用标杆四法创新并实施知识沉淀,形成超越最初选定的标杆对象,形成新的、更先进的实践方法,进入标杆环,直至成为行业标杆。 标杆管理方法: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是陈泓冰老师在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和方法,是标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毕博、埃森哲等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采纳并服务于其咨询实践。泓冰标杆管理四法的价值正逐步被全球企业界、管理学术界及公共机构所认知、重视与推崇。 第一法——剪刀思维法 剪刀思维法:是指将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交叉思维汇合而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剪刀一样一张一合的工作路径。它可以把事物进行发散的创想,然后有逻辑性、目的性地交叉,不断地沿着一条主线去延展,进而把复杂的事物形成自身的逻辑结构,不断的提出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剪刀思维法的工作路径在对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在于把任何复杂的管理工作及技术研发工作有效的梳理清楚,因此,也被称为对标管理第一思维法。 第二法——责任层级法 责任层级法:又叫“一域多层分析法”,在标杆管理中,它是一种按组织中各层级人员的职能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即:应用剪刀思维法把组织中所有相关的、类似的问题进行聚焦,聚焦成一个典型的“工作案例”,再把这个案例作为“交叉点”发散出去,分析案例中各层级的人员职能不足和应完善之处,寻找出系统的解决思路,使相关的、类似的问题从此得以解决。 责任层级法在对标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有效地对标管理方法。 第三法——要素建模法

企业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的作用及意义

企业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对更新管理理念、步入现代优秀企业行列具有重要意义。 卓越绩效模式是世界成功企业管理经验的结晶和我国优秀企业 的共同追求,也是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于卓越绩效模式的导入,可实现公司与世界一流的管理模式迅速接轨,成功借鉴世界一流公司的管理经验。 (二)、对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建立完善的标杆管理体系并实施推进,对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对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整合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效率、完善绩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四)、争创全国质量管理奖,树立卓越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对企业的作用和意义 “卓越绩效标准”是一种实现企业卓越绩效的系统方法,它被国际上称为“企业成功的路线图”。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对企业的作用和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企业以系统的方法进行经营管理 “卓越绩效标准”内容包括七大方面:(1)领导、(2)战略、(3)顾客和市场、(4)资源、(5)过程管理、(6)测量分析改进、(7)经营结果。前面六大内容,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六大“过程”,标准对其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性,只有全面满足了这些要求,企业才会有卓越的“经营结果”。 2.促进企业实现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创新不仅仅在于研发和技术部门,同样适用于战略、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管理领域。“卓越绩效标准”的各项要求充分体现了管理也是生产力的思想,并要求将管理创新融入到企业文化和日常工作中。 3.促使企业不断改进,保持和提升竞争能力 “卓越绩效标准”的条款都突出了改进、标杆管理的思想,以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标准采用了独特的A-D-L-I成熟度评价方法,即:“方法”(Approach),评价企业在六大管理要素方面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可重复性;“展开”(Deployment),评价企业以上方法的展开程度,即方法是否持

模仿中创新:标杆管理实操(可以看看案例,学习他们是怎么做的,可以具体学习里面的步骤)

模仿中创新:标杆管理实操 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之一的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benchmarking)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企业“学习日本经验”的运动中,由施乐公司首开标杆管理先河,随后西方企业群起跟风,形成了“标杆管理浪潮”。据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应用了标杆管理,如施乐,AT&T,Kodak,Ford,IBM等行业领袖,那些通过标杆管理取得了系统突破的企业其投资回报在五倍以上。标杆管理的出现在西方管理学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它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如今标杆管理的使用范围已经超出了企业,很多非盈利单位也开始积极采用。 一、到底什么是标杆管理? 1、标杆管理是定点赶超的学习程序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对标杆管理的定义是: 标杆管理是一个系 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 其实这个定义并不全面深刻,标杆管理不仅仅是个信息过程和评估过程,它还设计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过程。 笔者认为标杆管理本质是定点赶超的学习程序。企业不断寻找和研究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就关键绩效行为在自身与这些行业领先企业

之间进行比较评价,分析绩效差距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企业重新思考和经营改进,从而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的程序与方法。 2、标杆管理分为战略和营运两大层次 2.1战略标杆管理和营运标杆管理 几乎企业所有的职能和流程管理体系都可以应用标杆管理,但从层面的角度可分为二:战略标杆管理和营运标杆管理。 层次目的方法 战略标杆管理寻找最佳战略,进行战略转变收集各竞争者的财务、市场状况进行相关分析并比较,寻求绩优公司成功的战略和优胜竞争模式 营运标杆管理注重具体运作,找出达到同行最佳运作方法通过对环节、成本和差异性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寻求最佳运作方法 2.2职能标杆管理与流程标杆管理 营运标杆管理从内容上可分为流程标杆管理和职能标杆管理。 层次定义对象要求 职能标杆管理以优秀职能操作为基准进行的标杆管理职能或业务实践通过合作的方式提供和分享技术市场信息

标杆管理的定义

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其本质是不断寻找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不断地“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标杆管理是创造模版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创造自身的管理模式或工作模版,是实现管理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工具。 标杆环: 又称为“泓冰标杆环”。它由立标、对标、达标、创标四个环节构成,前后衔接,形成持续改进、围绕“创建规则”和“标准本身”的不断超越、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立标——有两重含义,其一为选择业内外最佳的实践方法,以此作为基准、作为学习对象。其二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塑造最佳学习样板,可以是具体方法、某个流程、某个管理模式、甚至是某个先进个人,成为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或个人的榜样,即试点工作。 对标——对照标杆测量分析,发现自身的短板、寻找差距,并分析与尝试自身的改进方法,探索达到或超越标杆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达标——改进落实,在实践中达到标杆水平或实现改进成效。 创标——运用泓冰标杆四法创新并实施知识沉淀,形成超越最初选定的标杆对象,形成新的、更先进的实践方法,进入标杆环,直至成为行业标杆。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简介: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是陈泓冰老师在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和方法,是标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毕博、埃森哲等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采纳并服务于其咨询实践。泓冰标杆管理四法的价值正逐步被全球企业界、管理学术界及公共机构所认知、重视与推崇。关于更详细的案例及使用方法,可参考陈老师的《标杆兴国》一书。 第一法——剪刀思维法 剪刀思维法:是指将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交叉思维汇合而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剪刀一样一张一合的工作路径。它可以把事物进行发散的创想,然后有逻辑性、目的性地交叉,不断地沿着一条主线去延展,进而把复杂的事物形成自身的逻辑结构,不断的提出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剪刀思维法的工作路径在对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在于把任何复杂的管理工作及技术研发工作有效的梳理清楚,因此,也被称为对标管理第一思维法。 第二法——责任层级法 责任层级法:又叫“一域多层分析法”,在标杆管理中,它是一种按组织中各层级人员的职能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即:应用剪刀思维法把组织中所有相关的、类似的问题进行聚焦,聚焦成一个典型的“工作案

最新规章制度的作用(精选多篇)

规章制度的作用(精选多篇) 第一篇: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 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 (1)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合法有序地运作,将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 (2)好的企业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降低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3)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职工来讲服从规章制度,比服从主管任意性的指挥更易于接受,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规章制度能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 (4)优秀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义务及责任,使职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 第二篇: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作用 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作用 一、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合法有序地运作,将纠(请收藏好范文,请便下次访问)纷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好的企业规章制度可以保障企业的运作有序化、规范化,降

低企业经营成本。 三、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对职工来讲服从规章制度,比服从主管任意性的指挥更易于接受,制定和实施合理的规章制度能满足职工公平感的需要。 四、优秀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义务及责任,使职工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后果,激励员工为企业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 第三篇:企业规章制度有什么作用 企业规章制度有什么作用 1、规章制度首先是应用于标准化管理。即制度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管理等。这样说起来比较空泛。比如:有着全面完善的规章制度,公司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可以得到广泛调动,因为不会出现有人干的工作少而拿到和平日经常加班的同事一样多的薪金待遇;这也是出于人力资源的考虑,员工最注重的因素——发展和公平。公平就是靠制度来体现的。 2、有些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应用于标杆管理。即制度中明确指出公司的发展目标,指出面向此标准所要做到的项目。

对标管理的定义_什么是标杆管理

标杆(对标)管理的定义 什么是标杆管理?标杆管理的定义是什么?目前很多单位的负责人都在考虑做对标,但是对对标管理是什么一无所知,下面让我们从其理论部分开始了解一下对标管理。希望下面的介绍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其本质是不断寻找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不断地“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标杆管理是创造模版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创造自身的管理模式或工作模版,是实现管理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工具。 标杆环: “标杆环”由立标、对标、达标、创标四个环节构成,前后衔接,形成持续改进、围绕“创建规则”和“标准本身”的不断超越、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立标——有两重含义,其一为选择业内外最佳的实践方法,以此作为基准、作为学习对象。其二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塑造最佳学习样板,可以是具体方法、某个流程、某个管理模式、甚至是某个先进个人,成为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或个人的榜样,即试点工作。

对标——对照标杆测量分析,发现自身的短板、寻找差距,并分析与尝试自身的改进方法,探索达到或超越标杆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达标——改进落实,在实践中达到标杆水平或实现改进成效。 创标——运用标杆四法创新并实施知识沉淀,形成超越最初选定的标杆对象,形成新的、更先进的实践方法,进入标杆环,直至成为行业标杆。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是陈泓冰老师在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和方法,是标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毕博、埃森哲等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采纳并服务于其咨询实践。泓冰标杆管理四法的价值正逐步被全球企业界、管理学术界及公共机构所认知、重视与推崇。关于更详细的案例及使用方法,可参考陈老师的《标杆兴国》一书。 第一法——剪刀思维法 剪刀思维法:是指将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交叉思维汇合而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剪刀一样一张一合的工作路径。它可以把事物进行发散的创想,然后有逻辑性、目的性地交叉,不断地沿着一条主线去延展,进而把复杂的事物形成自身的逻辑结构,不断的提出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法由美国施乐公司于1979年首创,西方管理学界将其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 中文名 标杆管理 外文名 Benchmarking management 创立公司 美国施乐公司 创立时间 1979年 目录 1简介 2概述 3作用 4要素 5类型 ?概述 ?内部标杆 ?竞争标杆 ?非竞标杆 ?功能标杆 ?通用标杆 6实施步骤 ?概述 ?计划 ?内部数据 ?外部数据 ?实施与调整 ?持续改进 7局限性 8流程模型 9四力 ?拉动力 ?推动力 ?全员的创标力 ?内外部的协作力 10方法 1简介编辑 标杆管理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现代知识管理中追求竞争优势的本质特性,因此具有巨大的实效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如今,标杆管理已经在市场营销、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新产品开发。其中杜邦、Kodak、通用、Ford、IBM等这些名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均应用了标杆管理法。而在中国像海尔、李宁、联想等知名企业也通过采用标杆管理的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教育部门管理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2概述编辑

标杆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学习日本的运动中,首先开辟标杆管理先河的是施乐公司,后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系统化和规范化。 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该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标杆管理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本质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以方法为主的管理方式,它与流程重组、企业再造一样,基本思想是系统优化,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 标杆管理是站在全行业、甚至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上寻找基准,突破了企业的职能分工界限和企业性质与行业局限,它重视实际经验,强调具体的环节、界面和流程,因而更具有特色。同时,标杆管理也是一种直接的、中断式的渐进的管理方法,其思想是企业的业务、流程、环节都可以解剖、分解和细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或者寻找整体最佳实践,或者发掘优秀“片断”进行标杆比较,或者先学习“片断”再学习“整体”,或者先从“整体”把握方向,再从“片断”具体分步实施。 标杆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设计经营模式,借鉴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再进行本土化改造,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全新最佳经营模式。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模仿和创新的过程。通过标杆管理,企业能够明确产品、服务或流程方面的最高标准,然后作必要的改进来达到这些标准。标杆管理是一种能引发新观点、激起创新的管理工具,它对大公司或小企业都同样有用。标杆管理为组织提供了一个清楚地认识自我的工具,便于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缩小自己与领先者的距离。 从本质上看,标杆管理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以方法为主的管理方式。但标杆管理是站在全行业甚至全球角度寻找标杆、突破了企业的职能分工界限和企业性质与行业局限,它重视实际经验,强调具体的环节界面和流程,因而更具有特色。 其次,标杆管理也是一种直接的,中断式的渐进的管理方法,其思想是企业的业务流程环节都可以解剖、分解和细化。企业可以寻找整体最佳实践,也可以发掘优秀“片断”进行标杆比较,由于现实中不同的企业各有长短,所以这种“片断”标杆可以使企业的比较视角更开阔、也容易使企业集百家之长。 标杆管理具有渐进发性,对标杆管理策略的贯彻落实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渐进过程,需要在员工交流与培训上进行投资。企业可从初级到高级分阶段确立循序渐进的改善管理。此外,企业通过标杆管理,从与最佳实践企业的差距中找出自身不足,学习别人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可以在寻找差异的过程中培育组织扩展型的思维模式,引导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呈螺旋式上升发展,有时甚至可以激发创新变革,向学习型组织迈进。从知识管理角度看,标杆管理要求企业敏锐地挖掘外部市场和企业自身的知识,尤其是工作流程中隐性知识,为企业提供了获取应用外界知识的工具和手段,为管理和应用知识找到目标,

标杆管理重要性认识与实施

标杆管理重要性认识与实施 中国有句古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其实,做企业也是这样。在自己面前树立一面镜子,明得失,找差距,而后才能进步。富瑞分公司作为同行业中的新兴企业,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才是公司不断发展的动力,无疑推行标杆管理将是最快捷、实用的途径。针对标杆管理的学习谈一点认识以供共勉。 一、标杆管理的起源及应用现状 自施乐(Xerox)公司成功首开标杆管理以来,全球众多的知名企业,如IBM、AT&T、Kodak、美孚石油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把标杆管理作为竞争的最佳指导,优化企业实践,来改善或巩固自己的竞争地位。标杆管理成为了国外企业公认的一种“求强”的管理方式,它也被列为“美国国家品质奖”审核的一项关键项目。而且,在国外它已得到了政府公共部门等非企业组织的重视和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标杆管理”一词在国内也已不再陌生,我国像海尔、雅芳、李宁、联想等知名企业也通过采用标杆管理的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实际上通俗地讲,标杆管理就是“向榜样学习”,道理非常简单,但标杆管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是解决向榜样学什么、怎么学、以及要学得怎样的“成绩”等关键问题的利器。 二、标杆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对标杆管理的定义是:“标杆管理是一项有系统、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组织流程与全球企业领导者相比较,以获得协助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借鉴这个定义,本文认为标杆管理是以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来不断地寻找和甄别业界或其他行业中某一层面的最佳实践,并将本组织的相同层面与其进行比较,找出差距,进而引进最佳实践,以提高绩效并进行赶超的一种持续的管理活动。标杆管理蕴含着科学管理规律的深刻内涵,较好地体现了现代知识管理中追求竞争优势的本质特性。标杆管理虽然产生于企业,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学习性和开放性,它同样适用于政府公共部门等非企业组织,它背后的理念是开放的:主动谦虚地以“合作”和“双赢”的态度向一切可以借鉴的最佳实践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不断地实现绩效的突破、提高、超越。 三、标杆管理的实施 标杆管理属于应用研究,它有其系统化、结构化的实施步骤。经查阅大量的资料归纳、总结了如下一些学习心得,仅供探讨。 1 确定标杆项目及目标、范围;明确的目标和一个控制严格、界定清晰的范围对成功地实施标杆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避免实施标杆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 2 分析自己的程序勾画出一张详尽图表,展示标杆项目工作程序中的每一步骤和工作程序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定位关键点,注明工作程序的完成方式,以便对实际正在运作的情况有一个透彻了解。 3 考察潜在的标杆对象(合作伙伴);标杆管理小组要从尽可能

什么是泓冰标杆管理

什么是泓冰标杆管理 陈泓冰标杆管理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来源于社会实践,作用于社会实践,检验于社会实践,以崭新的理念,实现了管理学领域的一个飞跃。 陈泓冰: 全球全面标杆(基准)管理模式理论体系创始人; 国家质量奖卓越绩效实践研究者;“标杆兴国论”的倡导者; 基准经济学理论奠基人;要素管理、战略协同理论奠基人; 品牌国际化及跨文化管理、精细化、精益管理、集团管控、政府创新、国家质量奖卓越绩效管理高级顾问。 陈泓冰老师有着从销售人员到国外大型综合集团市场总监、国内中型企业集团副总经理,从管理咨询师至高级培训师等从业经历。目前为多家知名大学客座、特邀教授。 陈泓冰老师曾任职于国际TANICO销售总监(海外),带领多国籍销售团队,客户遍及亚非欧美50多个国家,并在海外指导大型中国商贸城规划及运营; 陈泓冰老师曾任职于北京某集团投资顾问公司副总(实体投资及房地产),创下全国地产单价最高纪录(50.08元/天/米),大型地产开业筹备时间最短纪录(立项到开业20天); 陈泓冰老师曾任职于JAMEWISH国际品牌顾问公司高级咨询师,与多个全国知名专家合作数十个大型咨询项目,塑造多个全国知名品牌。 标杆管理又称为“基准管理”。“标”是指标准,“杆”是指参照物。 “标杆”是一个值得模仿的榜样,可以是工作方法,模式,流程,或是某一个具体标准。标杆管理的本质意义是通过不断地“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在立标、对标、达标、创标的过程中,创造组织自身的管理模式或者工作模板,从而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简约化、高效化,最终达到建设卓越组织,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管理环境,极大地创造价值和效益的目的。 陈泓冰以20年的工作实践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为基础,以美国目前最先进的标杆管理为最初研究起点,融合西方众多哲学思想、管理理念和中华传统文化、本土现代管理经验于一体,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立“主脑”,剪“支脉”,研究创建了一套简单、直接的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方法——泓冰标杆管理体系。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是陈泓冰老师在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和方法,是标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毕博、埃森哲等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采

标杆管理

第1章标杆瞄准法介绍 成为强中之强 今天,面对日趋剧烈的产业竞争,任何组织如果仅仅满足于达到昔日的经营业绩,抑或略作改观,根本不足以支撑维持组织竞争优势所必须的绩效水平。组织在生产率水平、产品质量、产品稳定性以及对削减成本的回应速度和提升顾客满意度等各个方面,必须获取并保持相当水平的改进与提高。 我们都处于一种自发的竞赛状态,但是大多数的组织领导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组织在这场竞赛中处于何种位势,也有许多组织领导人压根儿就不关心此事。他们环顾四周,发现有一名竞争对手落后于自己,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就是这场比赛的领军人物,而全然没有意识到竞争对手正在急起直追,马上就将领先自己。如有组织成员斗胆向组织领导人(管理者)进言,说自己的组织已经落后于竞争对手,作为领导者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组织是否应该采用下面的一种或多种行动: ●流程标准化 ●流程重整 ●流程再设计 ●压缩成本 ●开发新系统 ●建立服务中心 ●购买新技术 ●机构精简 ●集权 ●分权 ●员工培训 ●业务外包 ●重新选举CEO ●变革管理 ●组织再造 ●自动化 ●采用更多的信息技术 ●宣布破产 组织常犯的错误是什么也没做。之所以说是一种错误,是因为这样不仅有损于管理人员的声誉,而且通常会影响到组织未来的竞争优势。大多数的经理人员都沉迷于过去的由于

冒险或盲目行动偶然获得的业绩之中,结果是,这些经理人员大都不情愿在组织中推行任何他们尚未了解或尚未尝试过的新鲜事务来改善组织的经营绩效。为此,本书在开篇之初即以实证的方式来说明组织如何才能在经营业绩方面缩小与最优秀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 T&T)MMS事业部的副总裁爱德伍德·特蕾西(Edward Tracy)说:“自公司资产重组(译者注:指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美国政府行政命令之下进行的资产拆分)以来,我们一直试图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当中尽快寻找到能够解决我们组织问题的有效之道,甚至我们的内部客户——19个相互独立的业务单位——也开始询问:与外部供应商相比,我们的服务与成本究竟有何优势?”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MMS事业部的运输与计划经理达里尔·霍尔(Darel Hall)先生说道:“A T&T开展标杆瞄准活动是非常英明的:提高组织业绩,改善组织文化。” 世界上许多知名的大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不惜巨资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持续的绩效改善活动,结果差强人意。最突出的绩效改进结果年均为5——20%,但是,有许多组织失去了既有的市场份额,边际利润呈递减之势。今天,管理层开始认真反思:“组织究竟需要何种变革?变革进行到什么程度为宜?变革成功的概率如何?”一言以蔽之,就是关于流程与产品的世界级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组织通常会问以下一些问题:“我们的流程与产品可以更优秀吗?如果可以,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不再需要那些关于持续的绩效改进活动的老套的、无用的东西,我们需要具体可行的思想和建议,而不是更多的空洞的理论,我们从何而得?在组织绩效改进的漫漫征途上,我们使尽了各种法子,可谓“黔驴技穷”,现在,我们迫切需要的是突破式的可以使成本和次品率猛降50%的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方法。” 正如“黄金是从冶炼厂提炼、加工而得,而不是从矿山中挖出来的”一样,改进组织绩效的有效的方法恰恰来源于组织外部的许多优秀组织。为了找到这种方法,眼下你要做的不仅是重新审视组织自身的产品、服务与流程,更要放眼于组织之外,考察其他组织类似的产品、服务与流程,目的就在于洞察他人所为,研究他人卓越的经营管理实践,整合他人的经验与知识为己所用,从而促成组织加速前进与发展。系统地界定出优秀的经营管理机制与制度、优秀的运作流程与程序以及卓越的经营管理实践的活动,就被称作为标杆瞄准。实施标杆瞄准流程可以在不到12个月的时间内,使标杆项目(脚注:在本书中,标杆项目泛指组织所实际进行的标杆瞄准的所有内容,无论是产品、流程、程序、管理实践,还是机器设备。)的绩效水平提高60%(见表1-1)。 Alcoa公司的质量副总裁汤姆·卡特(Tom Carter)先生说道:“通过实施标杆瞄准,我们确实知道组织的经营绩效应当达到而且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同时也明白了组织目前的绩效水平与我们应该并且可以达到的最佳经营结果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之大的差距。” 在任何一个领域致力于成为行业第一都极为艰辛,同时,这又往往是孤独者的旅程。一旦接近或达成这一目标,前进的方向只有一个:下降。当你成为最优秀的组织的时候,你将造人妒忌,有人将暗中使坏,有人恶语相讥,并期望你陷于各种残酷的竞争与拼杀之中。

标杆管理

基于标杆管理的绩效考核 第一节标杆管理的形成和演变 1.什么是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也被译为标杆法、水平对比法、基准考核法、标杆超越法、基准化等。标杆管理是一项通过衡量比较来提升企业竞争地位的过程,它强调的就是以卓越的公司作为学习的对象,通过持续改善来强化本身的竞争优势。所谓标杆即Benchmark,最早是指工匠或测量员在测量时作为参考点的标记,是测量学中的“水准基点”,在此引申为在某一方面的“行事最佳者”或“同业之最”。 标杆管理实质上就是模仿和创造,是一个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设计经营模式,借鉴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再进行本土化改造,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全新最佳经营模式。 综合一些权威学者和机构对于标杆管理的诠释,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标杆管理:不断寻找和研究业内外一流的、有名望的企业的最佳实践,以此为标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这些标杆进行定量化考核和比较,分析这些标杆企业达到优秀水平的原因,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造性的学习、借鉴并选取改进的最优策略,从而赶超一流企业或创造高绩效的不断循环提高的过程。 2.标杆管理的产生背景 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就有了标杆管理的思想。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其流芳百世的《孙子兵法》中写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事实上,西方学者也把《孙子兵法》视为标杆管理的理论基础。 理论化、系统化的标杆管理必须首先提及美国的施乐公司,实际上,视其为标杆管理你的鼻祖也不为过。早在1979年,施乐公司最先提出“标杆管理”的概念,一开始只是在公司的几个部门做标杆管理,到1980年扩展到整个公司范围。当时以高技术产品复印机主宰市场的施乐公司发现,有些日本厂家以施乐公司制造的成本的价格出售类似的复印设备。由于这样的大举进攻,市场占有率锐减。为了应对此挑战,公司最高层领导决定制定一系列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公司派雇员到日本的合作伙伴—富士施乐以及其他日本公司进行考察,详细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接着公司便要确定竞争对手是否领先,为什么领先,存在的差距咋么才能消除。对比分析的结果使公司确信从产品设计到销售、服务和雇员参与等一系列方面都需要加以改变。最后公司为这些环节确定了改进目标,并制定了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 通过标杆管理,施乐公司使其制造成本降低了5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25%,人均创收增加了20%,并使公司的产品开箱合格率从92%上升到99.5%,公司重新赢得了原先市场占有率。行业内有关机构连续数年评比,就复印机六大类产品中施乐公司有四类在可靠性和质量方面名列第一。 3.标杆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3.1标杆管理的发展 第一阶段:进行竞争产品的比较分析 第二阶段:进行工艺流程的标杆管理阶段 第三阶段:标杆管理最佳企业管理实践的阶段 第四阶段:战略性标杆管理阶段 第五阶段:全球标杆管理阶段 3.2标杆管理的现状 施乐公司在标杆管理方面首开先河后,美国许多大公司也群起效尤,纷纷展开此项研究。

标杆管理的作用与分类

标杆管理的作用与分类 标杆管理的作用 1.追求卓越 2.流程再造 3.持续改善 4.创造优势,塑造核心竞争力 5.有助于建立学习型组织 标杆管理的分类 一.按标的不同分类 1.内部标杆管理 2.竞争标杆管理 3.功能标杆管理 4.流程标杆管理 二.按内容的不同分类 1.产品的标杆管理 2.过程标杆管理 3.管理标杆管理 4.战略的标杆管理 5.最佳实践标杆管理 三.按信息收集方法的不同分类 1.单向的标杆管理 2.合作的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的实施 一.标杆管理导入的必要条件 高层管理人员的兴趣与支持 对企业(产业或国家)运作和改进要求的充分了解 接受新观念,改变陈旧思维方式的坦诚态度 愿意与合作者分享信息 致力于持续的标杆管理 有能力把企业(产业或国家)运作与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能将财务和非财务信息集成供管理层和员工使用的信息 (企业)有致力于与顾客要求相关的核心职能改善的能力 追求高附加价值 避免讨论定价或竞争性成本等方面的敏感内容 不要向竞争者索要敏感数据 未经许可,不要分享所有者信息 选择一个无关的第三者,在不公开企业名称的情况下集成和提供竞争性数据 不要基于标杆数据而向外界贬低竞争者的商务活动

二.组织标杆管理的原因和常见的标杆管理领域原因: 1.战略规划 2.预测 3.创新 4.产品或流程比较 5.设定目标 常见的标杆管理领域 1.产品及服务 2.工作流程 3.支援功能 4.组织业绩 5.战略 三.实施标杆管理的核心:如何设计合理的标杆 1.与战略的关系 2.以流程的思路选择标杆 3.考虑时空因素 4.具有前瞻性 5.采用多指标体系 6.重视环境因素 7.选择合理的标杆对象 8.要有动态的标杆目标 四.标杆管理的推进步骤—米歇尔的5步骤模型 1.内部研究与初步竞争性分析 2.组成标杆管理团队 3.选定标杆管理伙伴 4.收集及分析信息 5.采取改革行动 标杆管理的问题及其突破方向 一.针对忽视创新和服务对象的突破措施二.针对认识与操作不当的突破措施 1.混淆标杆管理和调查 2.认为预先存在共同的“标杆” 3.忽视服务和用户满意 4.过程太长,太过于复杂,管理失控 5.定位不准 6.未了解自己 7.基准对象选择不当 8.企图一蹴而就

标杆管理理论

标杆管理理论 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目录 ?1简介 ?2要素 ?3分类 ?4标杆管理的实施步骤 ?5实施标杆管理的基本要求 ?6标杆管理的作用与影响 ?7标杆管理的局限性及其突破方向 ?8案例分析 ?9模仿中创新:标杆管理实操 1简介 编辑 标杆管理法由美国施乐公司于1979年首创,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西方管理学界将其与企业再造、战略联 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

实际上标杆就是榜样,这些榜样在业务流程、制造流程、设备、产品和服务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后进者瞄准和赶超的标杆。中国有句古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其实,做企业也是这样。在自己面前树立一面镜子,明得失,找差距,而后才能进步。 标杆管理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现代知识管理中追求竞争优势的本质特性,因此具有巨大的实效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如今,标杆管理已经在市场营销、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新产品开发、教育部门管理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杜邦、Kodak、通用、Ford、IBM等这些名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均应用了标杆管理法。而在我国像海尔、雅芳、李宁、联想等知名企业也通过采用标杆管理的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 2要素 标杆管理的要素 标杆管理的要素是界定标杆管理定义、分类和程序的基础。标杆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素: 1、标杆管理实施者,即发起和实施标杆管理的组织。 2、标杆伙伴,也称标杆对象,即定为“标杆”被学习借鉴的组织,是任何乐于通过与标准 管理实施者进行信息和资料交换,而开展合作的内外部组织或单位。 3、标杆管理项目,也称标杆管理内容,即存在不足,通过标杆管理向他人学习借鉴以 谋求提高的领域。 3分类 标杆管理的分类 根据标杆伙伴选择的不同,通常可将标杆管理分为五类。 1、内部标杆管理 标杆伙伴是组织内部其他单位或部门,主要适用于大型多部门的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 由于不涉及商业秘密的泄露和其他利益冲突等问题,容易取得标杆伙伴的配合,简单易行。另外,通过展开内部标杆管理,还可以促进内部沟通和培养学习气氛。但是其缺点在于视野狭隘,不易找到最佳实践,很难实现创新性突破。 2、竞争性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数据获得的方法.

标杆管理数据获得的方法 和其他管理系统一样,实施标杆管理需要获取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并要对数据进行仔细地分类、筛选、加工、处理、分析和运用。如:政经数据资料、经济技术数据、环境数据资料、行业数据资料、标杆对象的各类数据、国外同行数据、其他优秀组织的最佳实践、企业内部各类数据等等。标杆管理的“四化”(数据化、标准化、模板化、系统化建设无一离得开数据和数据分析。从战略到目标,再到创标和持续改善行动,也始终以数据处理为基线。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数据,标杆管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那么,如何收集实施标杆管理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呢? 通常,获取数据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研究和综合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献资料(如书籍、杂志、文章、上市公司年报、技术报告等,二是用专门的数据收集手段和方法(如访谈、标杆对象现场调研、逆序制造、竞争对手专题研究等等。但在实际构建标杆数据库时会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要审慎规划数据收集途径,尤其要考虑数据的可信度和精确性、数据的可获取性、数据的获取成本、数据的覆盖面等关键要素。 开展标杆管理的企业应该首先要对企业内部运行情况有一个详尽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关注并收集足够的内部数据,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获取外部数据资料,避免盲目性,减少外部数据资料收集的难度和成本。根据研究和综合,我们建议企业可以通过如下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 内部专家 企业内部的各种专业的专家对标杆数据的获得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内部他们掌握着各类数据的源头;在外部这些专家同时又是寻求外部潜在标杆对象的有效信息源泉,并且很可能是与标杆对象建立合作关系的牵线人。 文献研究

企业可以根据对标项目的不同需要,利用关键词进行索引,在众多的图书资料中识别出所需要的论文、出版物、报告以及相关的书目。这类数据库有些免费,有些则需要付费购买数据。在对标过程中常用于收集分析数据的文献资料有: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企业目录、公开发表的杂志、各种新闻报纸和期刊、专题报道、技术说明书、行业协会的出版物、各专业学会研究报告和成果、书籍、各种会议活动纪要等等。 分析这些数据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他企业的战略、经营、流程等最佳实践具有重大的作用,开阔了对标思路、路径和方向。。 行业或专业协会\学会研究报告和成果 在国内外,各类专业协会机构和行业协会\学会组织数量繁多,它们是标杆管理数据收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源。这些组织都拥有很多高水平的专业人士,从事的研究很可能和实施标杆管理的企业的需求十分吻合的。通常的做法是到这些机构访谈和参观,或参加研讨会。付费购买专业的研究报告、行业动态资料、相关数据库数据、出版物等,是非常值得的,对企业的标杆管理活动大有益处。咨询顾问公司研究报告和数据库 专业的咨询顾问公司提供专业的数据服务,咨询顾问们通过走访和调研研究对象,研究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技术、法律、环境保护的实践,撰写各类研究报告,编制各类数据,为各类企业提供专业信息服务。 咨询顾问作为企业获取数据资料的非常重要的来源的另一个独特的优势,在于他们可以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现,从而避免了标杆对象有关信息泄密和涉及信息的安全与保密问题的担忧而较乐于提供数据,同时咨询顾问的专业能力也保证了数据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大专院校以及其他外部专家资源 其他的可资收集数据的有效渠道包括:大专院校(教授、研究所、课题组、企业研究与分析机构(如信息经纪公司、软件公司及其他研究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