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摘要

本文结合管理实践系统论述了内在动机对于个体行为的激励作用,探讨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在激励机制设计中的地位。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内在动机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它能够提高个体的努力水平。内在动机对于外在激励具有替代作用,内在动机是个体努力的根源,应该成为激励机制的核心,而外在激励则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

关键词: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激励,委托代理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Pu Y ongjian Zhao Guoq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confirmed their status in incentive mechanism design. By modeling analysis, we found that intrinsic motivation can exert significant incentive effect to the agent’s behavior; it can improve the agent’s effort. Especially, when the individual’s intrinsic motivation boosts, it can be the substitution of extrinsic incentive,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source of effort and should be the core of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is the complement to intrinsic motivation.

Key words: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incentives, principal-agent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1 案例与问题

在对企业激励机制的实证调研中,某公司销售部门的激励措施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该公司对销售部门采取的薪酬方案极其简单:固定工资。但是,令我们惊奇的是在这种单调的薪酬方案下,销售部门的人员竟然干劲十足。这是为什么呢?根据经济学对于委托代理的研究结论:当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不可观测时,在只支付固定工资的情况下,代理人是不会努力工作的。那么,在这种极不合理的薪酬方案中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发挥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该公司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这是一家生物制药企业下属的子公司,专事纳米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开发和销售(以下简称纳米公司)。纳米公司成立于2001年,在2002年11月份,一款药品成功推向市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纳米公司销售部门70%的员工是2002年7月份毕业的应届生,其他人员为陆续从社会上招聘的,但是年龄均在35岁以下。销售部门的工资方案是这样的:应届毕业生中,本科生月工资为2000元,硕士为3000元,其他从社会上招聘来的带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月工资较高,在4000-5000元之间。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工资收入与其在该城市工作的同学们相比是最低的,其他员工的工资在其同等资历的人中也比较低。我们还了解到,从纳米公司成立至今,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公司的工资方案从未变过,始终都是固定工资,而且每个人的工资水平也没有进行过调整,至于在将来什么时候会调整也是未知的,员工们认为完全不可预期,实际上他们对此并没有抱什么希望。

那么,是什么在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呢?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员工们的回答几乎一致:“我努力工作并不是为了公司,而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我将来的事业发展。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独立负责管理部分区域市场,我们能够得到锻炼,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很有益处。虽然我目前的工资收入很低,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旦我跳槽到其他公司,我会得到很高的工资”。实际情况部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该部门的跳槽率的确很高。

经过系统地调查之后,纳米公司销售部门存在的下述三种现象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现象一:固定工资的薪酬方案,并且显著低于外部的工资水平;

现象二:销售部门的员工干劲十足,而且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较高,这可以通过业绩显示出来;

现象三:员工的流动率很高。在我们调查的人员当中,80%的人明确表示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会跳槽,40%的人认为自己会在一年之内跳槽;

在一个公司中,出现以上三种现象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足为奇,可是,当所有这几种情况同时在一个公司中出现的时候,不由得我们不为之侧目,因为它们是一组矛盾的组合:当现象一出现的时候,现象二不应该出现;当现象二出现的时候,现象三的出现也不大合理。

直觉告诉我们,一定有某种内在机制在发挥作用。那么,这种内在机制到底

是什么呢?是否能在激励机制中有效的利用这种内在机制的积极作用呢?这种内在机制与外在的物质激励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既然它与外在激励都能够提高代理人的努力水平,而且能够显著地节约激励成本,所以,我们想知道是否能在激励机制中将其作为首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只在必要的时候才考虑应用成本更高的外在激励措施。我们还想知道这种内在机制发挥积极的激励作用的条件是什么,以便能够通过积极主动的行为来创造或引导这些条件,提高激励机制的效果。当然,我们更希望通过对这种内在机制的探索,一方面排除我们对纳米公司激励机制存在的困惑,另一方面可以扬长避短,降低员工的流动率,为公司留住人才。

可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进行研究呢?纳米公司销售部门员工们的回答给了我们启发。回顾“我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公司,而是为了我自己,为了……”,它表明了员工们的动机,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从个体的行为动机的角度着手分析。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项工作。

2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

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是出于一定的动机。个体的行为动机可以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所谓外在动机是指为了获得外在的物质奖励,特别是以业绩为基础的变动工资而执行任务;内在动机则指个体完全是为了自己着想而履行任务,虽然其行为也会使委托人受益,但是这并不是代理人的直接目标所在。

虽然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共同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客观事实已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但是,研究的侧重点却不一样。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在动机上,认为外在激励能够提高个体的努力水平和业绩是经济学的一个中心主题,而且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据表明确实是这样的,如Gibbons(1997)、Lazear(2000)。换句话说,变动薪酬对所要求的代理人的行为确实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但是,心理学家们却对以外在动机为基础的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他们着重强调的是个体的内在动机,认为奖金只是在短期内对个体的行为有一定的激励效果,在长期的情况下却有可能起到破坏的作用,会降低业绩,成为负的强化因素(Kruglanski,1978)。大量实验的和现场的证据也表明,有时候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之间确实存在着冲突。在Wilson et al. (1981)做的一个实验中,大学生被分成两个组来猜谜,一组给报酬,另一组不给报酬。结果发现,当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再来猜谜的时候,先前收到报酬的那一组继续留下来猜谜的人数有了显著的下降。Kruglanski er al.(1971)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Kohn(1993)证实,在短期内,报酬起着一定的激励作用,而在长期,报酬的激励作用会变得越来越差。Etzioni(1971)对此的解释是,工人们认为通过外在激励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控制是非人性化的,让人觉得被疏远。近来对以业绩为基础的奖金或者惩罚方面的实验证据表明,在有些情况下,显性激励会导致比不完全劳动契约更坏的结果(Fehr&Falk(1999), Fehr&Schmidt(2000), Gneezy&Rustichini(2000a))。相关的,Gneezy&Rustichini(2000b)发现,通过提供货币激励来让实验对象回答从IQ测试中抽出的问题会显著地降低他们的成绩,除非将回答出每个问题的货币回报提高到一个足够高的水平。

为了更有效地分析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在激励机制中的作用,我们希望能够

在二者之间建立某些联系,以便对其具体化和量化,从而可以在数学模型中进行分析。

我们知道,人的需要可以简单地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以物质为基础,物质决定精神”,物质需要的内容和获得满足的程度将决定精神需要的内容和满足标准;而精神需要的满足最终要通过物质来证明,往往体现为一定的物质财富的积累,这意味着精神需要获得满足的过程能够不断地提高个体的财富水平,从而促进了对物质需要的满足。可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联系就是物质财富的积累。由于个体的任何动机都源于他的某些需要,所以说,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最终根源都是物质财富的积累。

基于物质财富这条纽带,我们可以把个体的动机具体化。在实践中,个体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努力工作可以从当前委托人那里得到一定的物质收益,包括工资、奖金以及各种非物质的奖励等,这些外在的奖励是外在动机的根源。另一方面,当个体创造了一定的业绩的时候,他还可以从当前委托人之外得到相当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高业绩能够提高市场对个体的评价,从而提高其未来可获得的工资水平,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中尤其如此;②来自晋升的收益。在企业中,晋升往往是以多期的业绩为依据的,因此,个体所创造的高业绩能够增加其获得晋升的机会。虽然个体的工资提高或者得到晋升可能都是当前的委托人给予的,但是,因为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评价(通过提高工资或者晋升表现出来)发生了改变,这会对随后的委托代理关系产生影响,所以,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委托人发生了变化。③高业绩能够为个体赢得特定的外部机构的奖励以及各种会员资格等等,而这些又都是可以体现为一定的物质的。④高业绩能够提高个体的社会地位,得到世人的尊敬,使个体有机会参与更多的社交,其所从事的工作会得到更多人的积极的配合等,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的效率。

虽然这些收益的产生要落后于业绩完成的刹那,甚至要滞后一个较长的时期,但是,每当个体完成一定的业绩,他会对这些业绩能够在未来为他带来一定的物质利益而满怀期望,这种期望是个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心理契约,个体能够从这种对未来的可获得性的期望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为了获得这种满足而做出努力的动机,我们将之称为内在动机,体现为个体的事业心以及敬业精神。

从经济学的效用观点来看,一切非物质收益甚至精神上的满足都可以等价于一定的物质效用,所以,我们可以把业绩π能够为个体带来的所有的外部收益的现值用)(πv 表示,更进一步,我们用效用函数))(()(2ππv f u =表示)(πv 带给个体的效用。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就将)(2πu 称为个体创造业绩π的内在动机,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我们也将)(πv 称为个体的内在动机。

3 内在动机对努力水平的激励作用

我们用π表示个体的业绩(产出),用a 表示个体的努力水平。而且)(a ππ=,

其中)(a π是边际递减的,即0)(>'a π,0)(<''a π。

F 为个体的财富水平,s 为当期的工资水平,努力的负效用函数为)(a c ,是边际递增的,即0)(>'a c ,0)(>''a c ,并且0)0(=c ,0)0(='c 。

而且我们已经知道,个体从其业绩的创造中得到物质收益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由当前委托人支付的,不管是物质激励还是非物质激励,都可以用代理人得到的工资来等价地表示,在此,我们将采用线性工资的形式,即πβαπ1)(+=s 。如果我们用)(1?u 表示个体从当前的物质收益中得到的效用,那么,个体从本期的工资)(πs 收入中得到的效用为)())((11F u s F u -+π。另一部分来自于社会性心理契约,是来自于当前委托人之外的收益,即个体的内在动机)(2πu 。

用u 表示个体的总效用,根据我们对)(1?u 和)(2?u 的描述,个体从当期的努力中得到的总的效用为:

)()()())(()(121a c F u u s F u u --++=πππ

实际上,工资s 可以有两种情形,一是固定工资的形式,此时01=β;二是与业绩相关的工资形式,01>β。我们对这两种情形分别进行分析。

① 当s 是固定工资形式时,若不考虑个体的内在动机,则由个体的效用最大化问题

)()()(1

1a c F u s F u Max a

--+ 得0=a 。但是,如果考虑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个体的最大化问题为

)()()()(121

a c F u u s F u Max a --+++π

一阶条件为

)()()(2

a c a u '=''ππ, 将最优解表示为*1a ,显然0*

1>a 。亦即,在固定工资的情况下,个体也会付出一定的努力,这与实践情况是相符的。至此,我们也部分解释了纳米公司中存在的现象:在只有固定工资的情况下,尽管干得好与否都是同样的收入,但是销售部门的员工们依然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原因就在于内在动机对个体的激励作用。

② 当s 为与业绩相关的工资形式,即πβα1+=s 时,若不考虑个体的内在动机,个体的最大化问题为 )()())((1

1a c F u s F u Max a

--+π

一阶条件为

)()()(11

a c a s F u '='+'πβ, 将最优解表示为*2a ,显然0*

2>a 。即以业绩为基础的工资是具有激励作用的,这是委托代理理论的一般结果。

如果再考虑了个体的内在动机,结果会怎样呢?此时,个体的最大化问题为 )()()())((121

a c F u u s F u Max a --++ππ

一阶条件为

)()()]()([211

a c a u s F u '=''++'ππβ, 将最优解表示为*

*2a ,由于0)()(2>''a u ππ,所以 )()()()]()([121

a s F u a u s F u πβππβ'+'>''++', 又由)(a c '的递增性质,我们得到*2**2a a >。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采用固定工资还是线性工资合同,内在动机对于个体的努力水平确实是具有激励作用的。但是,如果辅之以适当的外在激励,激励机制的效果会更好。

4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假定a 是一个一维努力变量,产出函数取如下线性形式:θπ+=a ,其中θ是均值为零、方差为2σ的正态分布随机变量,代表外生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a E E =+=)(θππ,2)(σπ=Var ,即代理人的努力水平决定产出的均值,但不影响产出的方差。

假定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代理人是风险规避的。考虑线性合同πβαπ1)(+=s ,其中α是代理人的固定收入(与π无关),1β是代理人分享的产出份额,即产出π每增加一个单位,代理人的报酬增加1β单位。因为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给定πβαπ1)(+=s ,委托人的期望效用等于期望收入:

a E a E s E )1()1()())((111βαπβαπβπππ-+-=-+-=--=-

进而,假设内在动机的具体函数形式为πβπ2)(=v ,102<<β。其中系数2β的大小决定了个体能够从业绩中得到的未来收益的多少,所以,我们可以把2β可以理解为代理人对业绩的相对重视程度。我们假定代理人的效用函数具有不变绝对

风险规避特征,即)(v w e u +--=ρ,其中ρ是绝对风险规避度量,w 是实际货币收入。假定代理人努力的成本)(a c 可以等价于货币成本。进一步,为了简化起见,假定)(2ba a c =,这里0>b 代表成本系数,b 越大,同样的努力a 带来的负效用越大。那么,代理人的实际收入为:

212

)()()(a b a a c s w -++=-=θβαπ, 业绩π带给个体的效用的确定性收入等价为

22221212

)(21)(a b a CE -+-++=σββρββα 令w 为与代理人的保留效用水平相对应的收入水平,则代理人的参与约束条件(IR )为

w a b

a ≥-+-++22221212

)(21)(σββρββα 根据努力水平a 是否可以观测,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进行讨论。

① 代理人的努力可观测

当委托人可以观测到代理人的努力水平a 时,激励约束是不起作用的,任何水平的努力都可以通过满足参与约束的强制合同来实现。因此,委托人的问题是选择),(1βα和a 来解下列最优化问题:

a Max a )1(1

,,1βαβα-+- s.t. (IR) w a b a ≥-+-

++22221212

)(21)(σββρββα 在最优的情况下,参与约束的等式成立。将参与约束通过固定项α代入目标函数,上述最优化问题可以表示为: w a b a Max a --+-

+222212,,2

)(21)1(1σββρββα 由最优化的一阶条件,我们可以得到:b a 2*1β+=

,01=β。将上述结果代入代理人的参与约束(IR )得]1)1[(21222*+-+=βρσαb b

w 。 与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最优合同b

w 21+=α相比,*α是增加还是减少要取决于)1(2-ρσb 的符号。如果12>ρσb ,则*α随着2β的增加而上升,否则,*α随着2β的增加而下降。在b ,ρ以及2β一定的情况下,最优合同的工资水平取决于外生的不确定性因素θ的特征。外生不确定性因素的不确定性越大,工资的水平也就越

高。因此,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估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准确,以节约工资成本。特别是,这个结论告诉我们,即使是在采用固定工资的情况下,也要对代理人的业绩进行测量。因为业绩是代理人的内在动机的基础,如果不对业绩进行测量的话,内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与实践的结果是相吻合的。

② 代理人的努力不可观测

给定),(1βα,此时,代理人会选择一个努力水平以最大化自己的确定性等价收入,一阶条件意味着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为b a 21ββ+=

,此时,委托人的问题是

选择),(1βα解下列的最优化问题 a Max )1(1

,1βαβα-+- s.t. (IR) w a b a ≥-+-

++22221212)(21)(σββρββα (IC )b a 2

1ββ+=

将参与约束(IR )和激励约束(IC )代入目标函数,上述最优化问题可以表示为

w b

b Max -+-+-++2)()(21)1(22122212121ββσββρββββ 一阶条件为0)(11221=-+-b b βσββρ,即222111ρσ

σρββb b +-=。 由上述表达式可以看出,物质激励的力度1β随着代理人对业绩的重视程度2β的提高而降低。个体越重视业绩,物质激励的力度就可以越低。特别是,此时的物质激励的力度要小于委托代理理论中没有考虑代理人的内在动机时的最优激励水平2

11ρσβb +=。 这时代理人的努力水平为)1(122ρσβb b a ++=

。显然,努力水平a 随着2β的升高而提高。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划得来的,因为,当2β提高的时候,一方面代理人的努力程度提高了,另一方面物质激励的力度却可以降低,既得到了高产出,又节约了激励成本。

从1β的表达式可以看出,一旦2β确定,则1β也随之确定。这说明,努力水平a 来自于个体的内在动机,外在的物质激励的水平取决于个体的内在动机的强度。而且,内在动机要比外在动机更有效。因此,内在动机应该成为激励机制设计的

核心,外在激励只能作为内在动机的补充。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通过帮助个体提高其2β的水平,企业的收益体现在哪里。我们假设2β的水平提高到h 2β,所对应的最优激励水平分别为1β和h 1β,努力的水平分别为a 和h a 。显然,h 11ββ>,a a h >。

假设固定工资保持不变,则企业在这两种情况下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a EV )1(1βα-+-=

h h h a EV )1(1βα-+-=

企业的期望收益的变化为:

)

1()()1())(2()1(22

2222222222ρσββρσββρσρσββb b b b b b b EV EV EV h h h h +-++-+++-=-=? 上式右边的三项都大于零,所以,通过强化个体的内在动机可以显著地提高企业的收益。而且,从0>?EV 我们知道,如果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以加强个体的事业心,提高其对于业绩的重视的话,投资的区间应该是),0(EV ?。 5 内在动机与外部公平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努力工作的内在动机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高业绩能够提高市场对个体的评价,从而提高其未来可获得的工资水平;二是来自晋升的收益。代理人从晋升中获得的收益来自公司内部,得到晋升的前提是要创造出一定的业绩,而最终是否会被晋升还要取决于公司的制度与文化,这是内部公平。至于劳动力市场对于个体的评价则体现为薪酬的外部公平性。如果劳动力市场给予个体的薪酬水平高于当前公司支付给个体的薪酬,那么当前的薪酬方案就不满足外部公平性,个体就有跳槽的动机。

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个体时刻都在寻求更充分的发展空间,当条件具备的时候,就会转向更优越的工作岗位。由于劳动力市场几乎总是存在着竞争,任何工作岗位,都只能给少数人提供工作的机会,因此,每个工作岗位都对任职资格存在一个基本的要求,比如个体的各种能力、经验或者资历等等,体现为个体创造业绩的能力。这样一来,每个工作岗位都有一个最低的业绩要求,只有达到了这个标准的人,才能获得该职位。在此我们将这个最低的业绩标准称为劳动力市场的准入业绩。

每个人都会向往更优越的工作岗位,而这个岗位的准入业绩,用0π表示,往往高于个体当前的业绩能力,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尤其如此。当个体应聘某个工作岗位的时候,他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证明他具备创造高于该岗位的准入业绩的能力。如果个体当前的业绩水平π低于0π,那么,他就只能从一个较

低的工作岗位做起,直到0ππ≥。于是,0π就成了个体的努力目标。

我们可以假设当前的岗位提供的薪酬方案为βπα+=w ,准入业绩0π对应的工作岗位提供的薪酬方案为πβα000+=w ,并且w w >0。w 与0w 之间的差距就是个体努力的内在动机,差距越大,个体在当前工作岗位上的努力水平也就越高。当0ππ<的时候,个体会安心本岗位努力工作,但是,一旦0ππ≥,个体就会寻求薪酬的外部公平,如果当前的企业不能通过晋升机制为个体提供πβα000+=w 的薪酬方案,个体就会主动向外部劳动力市场去寻求,结果就是跳槽。

因此,不管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薪酬方案,外部公平性都是一个首要的原则。从激励成本的角度来说,企业没有必要支付高于外部公平的薪酬,而且我们已经知道,外在激励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在激励机制中,首先要充分利用个体的内在动机。为此,企业有必要了解不同员工的目标追求,与员工一起设计其职业发展规划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因为年轻人对于未来职业发展怀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其业绩能力没有任何参照,外部公平性的要求是比较低的,所以,公司可以仅仅支付较低的固定工资。这种期望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激发了个体强烈的内在动机,从而保证了较高的努力水平。由222111ρσ

σρββb b +-=可以看出,当221

ρσβb =时,01=β,所以,当个体的内在动机足够强烈时,没有必要支付业绩工资,只需要支付满足个体的参与约束的固定工资即可。纳米公司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点。但是,他们也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个体的内在动机,却没有对员工们的内在动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这表现在当员工们取得了可观的业绩之后,已经趋近甚至超过了他们心目中的工作岗位的准入业绩的时候,纳米公司却没有及时地对薪酬方案进行调整以确保薪酬方案的外部公平,从而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实际上,在许多对工作经验和资历要求较高的行业中,广泛存在着对个体的内在动机的利用,既节省了激励成本,又达到了激励的目的。如注册会计师、律师等行业领域,刚刚取得行业资格证书的人还要在某个事务所工作或实习满一定时间才能获得执业证书,而在这段时间内,他们要长时间地、大量地工作,得到的报酬只是很低的固定工资,但是其干劲却往往很足,因为一旦转正,工资收入会大幅度提高。前后收入的巨大差距,就是其努力的内在动机所在。同样,在获得执业资格之后,对将来成为合伙人的期望则又促成了其继续努力工作的内在动机。

6 结论

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个体的行为动

机又是个体的需要的体现,所以,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和引导个体的动机。外在激励就是基于个体的外在动机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但是,外在激励的效果还受到个体的内在动机的影响,单纯强调外在激励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的。实际上,更多的时候,个体的内在动机对个体的行为起着主要的激励作用,比如前文提到的纳米公司的例子。此外,注册会计师、律师等行业的激励机制中也充分利用了个体的内在动机。

本文系统论述了内在动机对于个体行为的激励作用,探讨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二者在激励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内在动机是个体努力的根源,应该成为激励机制的核心,外在激励只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如果过分强调外在的物质激励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动机的话,激励的效果是很难如人意的。□

参考文献

[1]Robert Gibbons. (1997) “Incentives and Careers in Organizations,” in D. Kreps and

K. Wallis, eds., 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C], Vol. II (Cambridge,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Lazear, E. (2000) “Performance, Pay and Productiv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5), 1346-1361.

[3] Kruglanski, A. (1978) “Issues in Cognitive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Hidden Cost

of Reward: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otivation[C] (New York: John Wiley).

[4] Wilson, T., Hull, J. and J. Johnson (1981) “Awareness and Self-Perception: Verbal

Reports on Internal Stat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 53—71.

[5] Kruglanski, A., Friedman, I. and G. Zeevi (1971) “The Effect of Extrinsic Incentives

on Some Qualitative Aspects of Task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9: 608—617.

[6] Kohn, A. (1993) Punished by Rewards [M].New York: Plenum Press.

[7] Etzioni, A. (1971) Modern Organizations[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8] Fehr, E. and Falk, A. (1999) “Wage Rigidity in a Competitive Incomplete Contract

Marke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7(1), 106-34.

[9] Fehr, E. and Schmidt, K. (2000) “Fairness, Incentives, and Contractual Choice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4(4-6), 1057-1068.

[10] Gneezy, U. and Rustichini, A. (2000a) “A Fine is a Price[J],”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9(1), Part 1, 1-17.

[11] Gneezy, U. and Rustichini, A. (2000b) “Pay Enough or Don’t Pay at All[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3), 791-810.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作者简介 蒲勇健(Pu Yongjian),男,(1961.11–),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 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博弈论与人力资源管理 赵国强(Zhao Guoqiang),男,(1974.1-),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 管理专业2000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通讯地址:重庆大学A区12舍2-145室 400044 电话: E-mail: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基金号为02JA880037。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摘要 本文结合管理实践系统论述了内在动机对於个体行爲的激励作用,探讨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在激励机制设计中的地位。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内在动机对於个体的行爲具有显着的激励作用,它能够提高个体的努力水平。内在动机对於外在激励具有替代作用,内在动机是个体努力的根源,应该成爲激励机制的核心,而外在激励则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 关键字: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激励,委托代理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Pu Yongjian Zhao Guoq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confirmed their status in incentive mechanism design. By modeling analysis, we found that intrinsic motivation can exert significant incentive

内在动机及其前因变量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1):98~105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内在动机及其前因变量* 陈志霞吴豪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武汉 430074) 摘要该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内在动机的概念和具体影响因素诸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内在动机主要是由于活动过程本身特性或个体内发性精神需要所引发的一种活动或工作动力。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个体需要兴趣情感因素、工作任务本身特性、个体成就目标设置、自我效能感、组织授权与交换以及外在激励方式等方面。未来研究的方向主要在于内在动机具体结构的深入探讨以及不同影响因素的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以及诸因素交互作用综合模型的建立等方面。 关键词内在动机,自我效能感,目标设置,外在激励。 分类号 B848 行为动机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动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于内在动机的兴趣与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一些相关研究发现,内在动机不仅有助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性的激发,而且内在动机驱使下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强的工作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心情也会更愉悦,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因此,研究内在动机的相关规律,也就成为目前相关领域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内在动机的概念和具体影响因素诸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一个系统回顾,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自己的展望。 1 内在动机的概念 尽管相关理论和学说众多,但是几乎所有的相关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把动机分为两大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就组织行为领域来看,如果个体参加一项活动或工作任务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任务之外的某些结果如报酬奖励等,那么其行为就是由外部动机引发的;相反,如果个体行为主要由任务本身的某些特性引发并维持,那么其行为就是由内在动机所引发的[2]。 虽然学术界关于内在动机的认识有着一个基本 收稿日期:2007-04-23 *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05JA630018)。 陈志霞,E-mail:chpsy@https://www.360docs.net/doc/6315555657.html, 一致的看法,但是,不同学者对于内在动机的具体界定及其主要成分的看法依然存在明显差异。Maslow主张发挥自我潜能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是内在动机的核心内容;Alderfer则强调人们研究、探索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是内在动机的重要成分;McGregor的Y理论和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均强调挑战性工作中追求成功的愿望和责任;Deci和Ryan等人则比较强调能力、自主性和人际关系需要等三种内在需要;Amabile对内在动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确定了内在动机的五种主要构成要素,它们分别是自我决定、胜任感、工作参与、好奇心和兴趣。其他一些学者如White, Argyris和Herzberg 等也就内在动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综合此类学者的观点,内在动机主要与人们的某些内在精神需要相关联[3]。 另外一些学者主要从个体的行为归因来对内在动机进行界定。他们认为,如果个体认为某活动或工作是自己本身愿意去做的,那么其主要的工作动机就是内在动机。受到内在动机激励的员工,他们往往觉得自身能力在工作中得到了发挥,具有很大的工作自主性。他们往往不是追求一些明显的外在报酬而是由于对活动或工作本身感兴趣而产生强烈的工作动机。例如Hackman和Oldham 强调,内在动机是指员工通过自我激励有效工作的程度,受到内在动机驱使的员工在有效工作时往往会有积极的内部情绪体验[4]。Deci和Ryan也认为,内在动机是指为了活动过程本身所体验到的快乐和满足而从事某

内在性的激励:岗位设计

内在性的激励:岗位设计 在我国多数职位都是为了提高效率而设,工作内容往往专业面窄,重复性强,员工在别人的指示、命令之下消极地工作,岗位设计的不合理,这常常导致了许多工作无聊乏味。因此如何设计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工作,在工作中添加一些可以使员工有机会获得成就感的激励因子,使工作更有趣,更有挑战性,就成为管理实践中的一个难点。 一、岗位设计的内涵 岗位设计是在工作分析的信息基础上,研究和分析工作如何做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使员工在工作中得到满意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岗位设计(jobdesign)又称工作设计,是指根据组织需要,并兼顾个人的需要,规定每个岗位的任务、责任、权力以及组织中与其它岗位关系的过程。它是把工作的内容、工作的资格条件和报酬结合起来,目的是满足员工和组织的需要。岗位设计问题主要是组织向其员工分配工作任务和职责的方式问题,岗位设计是否得当对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满意感以及提高工作绩效都有重大影响。岗位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工作关系的设计三个方面。 1、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的设计是工作设计的重点,一般包括工作广度、深度、工作的自主性、工作的完整性以及工作的反馈五个方面。 (1)工作的广度。即工作的多样性。工作设计得过于单一,员工容易感到枯燥和厌烦,因此设计工作时,尽量使工作多样化,使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进行不同的活动,保持工作的兴趣。 (2)工作的深度。设计的工作应具有从易到难的一定层次,对员工工作的技能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从而增加工作的挑战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工作的完整性。保证工作的完整性能使员工有成就感,即使是流水作业中的一个简单程序,也要是全过程,让员工见到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4)工作的自主性。适当的自主权力能增加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使员工感到自己受到了信任和重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使员工工作的责任心增强,工作的热情提高。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_张晓燕

第19卷 第1期2007年2月研究与发展管理R &D MANAGE MENT Vol .19No .1Feb .2007文章编号:100428308(2007)0120028206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 张晓燕 1,2,李元旭1(1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21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135) 摘 要: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激励的内容也从促进作为劳动力的人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促进作为知识载体和源泉的人更积极地生产和转移知识.按照企业知识基础观的线路,论述了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认知与动机障碍,并引入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拥挤效应,即内在和外在激励间的相互作用,来阐明内在激励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转移;内在激励;拥挤效应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202208;修改日期:2006212225. 作者简介:张晓燕(1974—),女,博士,讲师;李元旭(1966—),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代替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产生和转移被认为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实质性来源.从经济学上讲,企业内部单元和个人间的知识分享会减少必须从外部购买知识时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因为分享知识意味着提高技能、平等合作和增加投资回报以及减少企业不得不依赖外部资源所可能导致的经济和财务上的风 险[1].当知识转移到企业的其他单元和个人,他们不用重新经过那些耗费成本的过程,可以避免犯相似的错误,在学习曲线上行进得更快.对企业来说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高,企业就会通过现存知识的杠杆效应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由于知识的隐性特征(据研究,80%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增加了知识转移的难度.并且对个人而言,个人因为拥有有价值的知识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和地位,一旦与他人分享,就会影响其知识优势,降低其对组织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个人收益.知识经济时代激励机制面对作为知识源泉和载体的人必须要克服知识转移过程中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知识的隐含性带来的转移难度问题. 1 隐性知识特征与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 按照公司知识基础观的线路,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文件、电子媒介和其他人工制品有效率地转移,并且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专利和版权除外).但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知识是显性的;“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讲出来的多”[2] .隐性知识则是被个人获得和存储并且难以被分离出来进行转移和交易的知识,它的转移需要更多的人际交往和培训技术,比如:指导和讲故事.知识的隐性特征最初是由Polanyi 定义的,他认为这种知识特性是由一系列 规则组成的惯例,而这些惯例并不为使用它们的人所知[2].在关于知识的著作中,知识的隐性和 不可编码性、不可传授性,和复杂性联系在一起[3].更狭隘一点的概念则仅关注不可编码性和不可传授性,但同时也承认复杂性和知识隐性的相互作用.在分析公司资源时,知识的隐性应该得 到特别的关注,因为它是公司获得独特竞争优势的有效来源[4].隐性知识的优势在于它的不可

动机试题

选择题不用抄题目,直接写答案即可。 一、选择 1. 意志行动()(多选)。 A.要克服困难 B.有目的性 C.是有意识的行为 D.取决于当前需要 E.是人的内部意识向外部行动转化的过程 2. 意志行动中的准备阶段包括()(多选)。 A.动机斗争 B.确定行动目的 C.选择行动方案 D.克服困难 3.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A.接近—回避 B.回避—冲突 C.多重接近—回避 D.接近—接近 4、既怕考试不及格又不想放弃玩耍时引起的是()式冲突。 A.双趋 B.双避 C.趋避 D.多重趋避 5.一个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受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冲突情境属于()。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6.一个人听到自己患重病的消息后,一开始往往会拒绝接受这种事实,这体现()的机制;有时候人们还表现出孩子似的哭闹行为,这体现()的机制;当人们发现这种事实无法改变时,短期内往往会变得消极、沉默,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这体现()机制。 A 认同 B 退行 C 冷漠 D 过度焦虑 E 否认 F 合理化 7.一个对人经常怀有敌意的人会说别人都不友好,这体现()。A否认 B投射 C压抑 D退行 E合理化 8.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体现()。A否认 B投射 C压抑 D退行 E合理化 9、一位演员刚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上台演喜剧时仍能谈笑风生,这反映意志();与盲目性、易受暗示性相反的品质是();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这说明他们的意志缺乏();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特别注意培养他的()。 A.自觉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坚韧性 10、动机()(多选)。A.使个体朝一定目标活动 B.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C.可根据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D.和行为之间有对应关系 11、根据不同的需要为基础,动机可划分为()。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B.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C.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D.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2、()可以引起动机?(多选)A.诱因 B.需要 C.兴趣 D.信念E、内驱力F、情绪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txt20如果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美好会发现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会获得别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帮助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1、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和维持功能 3、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4、动机的产生: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5、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按需要的不同性质)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源泉不同)。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德西效应。(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6、从属动机: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出于辅助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称为从属动机。 7、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涉及个人的工作、交往、对成就的追求等多方面。 8、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它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9、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合作、情谊、归属 10、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11、成就动机的特征:(1)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 (3)正确的归因方式 12、工作动机: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13、较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本能理论、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 14、本能理论:有机体生来就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它不能解释人所有的动机行为。 1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将需要分为不同的五种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从最低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了一个需要等级,在不同情境下激励和引导着个体的行为。在需要层次中,层级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然而,一旦较低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7、情绪:它包括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的共同活动构成了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18、情绪与情感:(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的是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生的早晚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随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3)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一)

论内在激励对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一) 摘要: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激励的内容也从促进作为劳动力的人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促进作为知识载体和源泉的人更积极地生产和转移知识。按照企业知识基础观的线路,论述了隐性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认知与动机障碍,并引入了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拥挤效应,即内在和外在激励间的相互作用,来阐明内在激励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隐性知识;知识转移;内在激励;拥挤效应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代替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产生和转移被认为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实质性来源。从经济学上讲,企业内部单元和个人间的知识分享会减少必须从外部购买知识时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因为分享知识意味着提高技能、平等合作和增加投资回报以及减少企业不得不依赖外部资源所可能导致的经济和财务上的风险。当知识转移到企业的其他单元和个人,他们不用重新经过那些耗费成本的过程,可以避免犯相似的错误,在学习曲线上行进得更快。对企业来说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高,企业就会通过现存知识的杠杆效应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由于知识的隐性特征(据研究,80%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增加了知识转移的难度。并且对个人而言,个人因为拥有有价值的知识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和地位,一旦与他人分享,就会影响其知识优势,降低其对组织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个人收益。知识经济时代激励机制面对作为知识源泉和载体的人必须要克服知识转移过程中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知识的隐含性带来的转移难度问题。 1隐性知识特征与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 按照公司知识基础观的线路,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文件、电子媒介和其他人工制品有效率地转移,并且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专利和版权除外)。但是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知识是显性的;“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能讲出来的多”。隐性知识则是被个人获得和存储并且难以被分离出来进行转移和交易的知识,它的转移需要更多的人际交往和培训技术,比如:指导和讲故事。知识的隐性特征最初是由Polanyi定义的,他认为这种知识特性是由一系列规则组成的惯例,而这些惯例并不为使用它们的人所知。在关于知识的著作中,知识的隐性和不可编码性、不可传授性,和复杂性联系在一起。更狭隘一点的概念则仅关注不可编码性和不可传授性,但同时也承认复杂性和知识隐性的相互作用。在分析公司资源时,知识的隐性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它是公司获得独特竞争优势的有效来源。隐性知识的优势在于它的不可编码性可防止它被竞争对手无意识地模仿。隐性知识之所以被保护得很好是因为外界很难评估它的性质。因此,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知识越是隐性,越具有产生独特竞争能力的潜力。因此,不考虑知识转移的成本,知识隐性这一特征的存在一定会为广泛利用知识带来收益。 1.1隐性知识转移存在的认知障碍 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速度是有限的(如吸收、积累、应用知识的能力),因而知识转移存在着一定的认知障碍,目前学者们大量研究的知识转移认知方面的障碍有:接受者的吸收能力和发送者的教授能力、组织背景以及知识特点。其中认为知识的特点是最重要的决定知识转移效果的因素,并进行了验证。Polanyi最早提出了知识具有不可去除的隐性部分并且隐性成分越多就越难以转移,随着隐性知识人工制品成分减少,转移成本则大量增加。Teece(1997)建立了技术的隐含性与转移该项技术到国外所需的等价货币费用之间的直接联系。Galbraith(1990)提出由于技术的隐含性增加了转移该项技术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该项技术转移后在目的地真正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时间。前面探讨的都是技术性知识的转移,Simonin还增加了有关营销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并给出了知识隐性特征和转移的预期容易度之间一个负相关的关系,他总结说:知识的隐性特征对知识转移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2隐性知识转移存在的机会主义障碍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蒲勇健赵国强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作者简介 蒲勇健(Pu Yongjian),男,(1961.11–),汉族,重庆市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 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博弈论与人力资源管理 赵国强(Zhao Guoqiang),男,(1974.1-),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技术 经济及管理专业2000级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通讯地址:重庆大学A区12舍2-145室400044 x023-6511一三69 E-mail: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基金号为02JA880037。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摘要 本文结合管理实践系统论述了内在动机对于个体行为的激励作用,探讨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在激励机制设计中的地位。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内在动机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它能够提高个体的努力水平。内在动机对于外在激励具有替代作用,内在动机是个体努力的根源,应该成为激励机制的核心,而外在激励则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 关键词: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激励,委托代理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Pu Y ongjian Zhao Guoq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confirmed their status in incentive mechanism design. By modeling analysis, we found that intrinsic motivation can exert significant incentive effect to the agent’s behavior; it can improve the agent’s effort. Especially, when the individual’s intrinsic motivation boost s, it can be the substitution of extrinsic incentive,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source of effort and should be the core of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is the complement to intrinsic motivation. Key words: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incentives, principal-agent

企业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

企业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 1.概述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动下,企业不仅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而且还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当今社会,人力因素已经成为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留住有价值的员工是组织者与管理者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激励,满足员工需要,提高工作绩效。 2.激励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激励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对人的激励过程是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为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员工的激励水平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可以从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2.1外在激励 所谓的外在激励,就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物质、金钱等外在形式表现的奖励。这部分激励是在外在驱动下使员工去努力工作,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如果企业不能为员工的付出提供足够的货币支出或者货币支出水平有所下降,那么员工会表现出消极情绪,不利于员工绩效的提高和企业绩效的

提升。在企业中的外在激励通常表现形式为基本的薪酬、各类奖金和相应的物质奖励。 2.2内在激励 内在激励表现为员工对工作本身的积极反应,例如工作成就感、自我价值实现等。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挑战性、成就感是内在激励中为员工工作提供了强烈的心理支持,这种心理支持满足了员工的成就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并培养了员工个人发展的责任感。内在激励包含在企业的方方面面,比如鼓舞人心的团队精神和氛围、富有成就感的工作、高度的工作参与感、工作所带来的个人成长、个人与组织相匹配的企业文化等。内在激励是在长期的过程中的形成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容易发生改变,对职工的激励具有长期稳定性。 3.不同激励形式对员工的影响 不管是外在激励还是内在激励,根据激励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提高员工的动机,提高员工的工作投入感和归属感,增强员工工作绩效。但在具体的激励过程中,对员工具有不同的影响。 3.1激励的效果 根据赫兹伯格提出“激励- 保健因素理论”,工资等因素可以让员工产生不满情绪,但是不能起到激励作用。而工作的成就感、别人的认可、以及工作本身的挑战性等内在激励,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情绪,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内在奖励

第9章內在獎勵 在一個新的工作環境,管理者們有必要去了解內在獎勵的價值.因為要想激發個 人的積极性,內在獎勵是關鍵.正如我們前文所提到的,積極性是一項內在工作.作 為管理者,你不能激發任何人去做任何事情.你可以強迫、威脅、賄賂,也可以試圖讓他們充滿活力.但最終依然無法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積極性必須來自內在,當然,你可以影響或者鼓勵別人,關於這方面我們已經給了 很多建議.我們也一再重申,不要利用外在獎勵或者通過否認獎勵是表現良好的 自然結果來試圖操縱別人,了解內在獎勵的實質尌是掌握自我實現的奧秘. 內在獎勵這個概念必須從雇員和價值觀念的角度去理解..那些願意和雇員建立 伙伴關系的管理者發現了這點.當我們用新的工作環境的"自由人"例證雇員的利 益時,涉及到一些價值觀念和內在獎勵的方面. 內在獎勵肯定對雇員有價值.即使我們的資本主義制度會使之付出一些代價,但 有遠見的管理者懂得將內在獎勵和獎勵的外在形式區分開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知識十分重要,不管是在生間場上還是生活中.關於知識的內在獎勵尌是對 於掌握學習的某個方面的需要的滿足,而外在獎勵尌是關於學習的經濟價值,譬 如知識回報和技術回報,如果管理者自然而然地想到學習的外在價值,而忽視這 個過程的內在價值,他們尌會忽略激發雇員積極性的關鍵.你並有希望雇員只是 為你而學習,而是他們希望自己學習,這將更為有效.此外,由於知識能激勵雇員,因此肯定對他們有價值:知識肯定是他們想學的.一旦雇員掌握了新技術、新知識的內在獎勵,尌會激勵他們更加想學. 熱情是很有價值的商品.作為管理者,你應該盡可能地保護它,培養它,發展它,利用它.對於發現如何使工作變得更有意義,它是最好的傶化劑. 但千萬不要忽視結構和內容這兩個要素,系統代表結構,工作的實質代表內容,掌 握好這些要素能大提高工作的內在價值. 9.1 有意義的工作 如果你問任何一個雇員,他的工作是否有意義,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從"基本上 有意義"到"你是在開玩笑吧".但很少有人回答"絕對有意義"> 當他們的回答尌是沒"絕對有意義"時,你認為他們的工作還會抱多大的積极性? 我不是指任何時候都有百分之百的積極性.有時候我們都會積极性不高,但通常 缺乏熱情說明了人們所做的工作.如果工人缺乏內在的吸引力,人們還怎麼能夠 對工人產生激情?此外,由於在任何一個公司,尌業和財政保障的概念以成為過去, 雇員開始從心靈和智力上尋求有意義的工作,這樣的工作能激發他們的個人使命感和個人價值觀,同時為他們的知識在勞動力市場增加基本價值和經濟價值 創造有意義的工作不傴傴是雇員也是管理者的責任.當然,將職業和業餘愛好結 合貣來是有點過於理想,但這正是許多人所期望的──也是有可能實現的.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 摘要 本文结合管理实践系统论述了内在动机对于个体行为的激励作用,探讨了个体的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内在动机与外在激励在激励机制设计中的地位。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内在动机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它能够提高个体的努力水平。内在动机对于外在激励具有替代作用,内在动机是个体努力的根源,应该成为激励机制的核心,而外在激励则是对内在动机的补充。 关键词: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激励,委托代理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Pu Y ongjian Zhao Guoq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confirmed their status in incentive mechanism design. By modeling analysis, we found that intrinsic motivation can exert significant incentive effect to the agent’s behavior; it can improve the agent’s effort. Especially, when the individual’s intrinsic motivation boosts, it can be the substitution of extrinsic incentive,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the source of effort and should be the core of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xtrinsic incentive is the complement to intrinsic motivation. Key words: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incentives, principal-agent

工作激励的理论与实务(16页)

工作激励 第一节工作激励的心理要素 一、需要是激发工作动力的心理基础 需要是人的机体由于缺乏某种生理或心理因素而产生的与内外环境的不平衡状态时,人对某种对象的渴求与欲望。 需要具有如下的特点:(1)社会性。(2)客观性。(3)层次性。(4)集合性。 二、动机激发是提高工作动力的关键 (一)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动机是一种激发、维持人们的某种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动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内驱力。动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为需要,二为刺激。 (二)动机强度及其“适度”与效率的关系 在某一时刻,强度最高的动机(或称主导动机、优势动机)会引发行为。 动机强度还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三、目标是激发工作动力的诱因 (一)目标的概念与目标选择 目标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对象,也是激发工作动力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影响目标选择的因素有: 1、目标相容程度 2、影响目标选择的心理因素 (二)目标激发力 1、目标价值。目标价值实质上是一种心理价值,是个人对目标所具有的意义和重要性的估价。 2、目标可行性预期。目标可行性预期是个人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3、目标梯度。目标激发力大小受目标和现实之间的时空距离的影响。 4、目标清晰度。目标清晰度是指目标的明确程度。它既取决于目标本身的明确性和具体程度,又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理解程度。 四、目标导向行为与目标行为 动机性行为分为目标导向行为与目标行为。目标导向行为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准备活动,目标行为则是指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五、动机激发——行为过程模式 这个循环可用图6-1的动机激发——行为过程模式表示。 图6-1 动机激发——行为过程模式 第二节工作激励理论

管理中人的动机激励

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管理中人的动机激励 摘要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形态的日益转变,人才成为新的稀缺资源,而人力资源成为生产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已深受企业的关注。管理工作中如何通过人的动机激励来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为企业增加更多的利润,是企业在管理中非常注重的问题。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动机激励才是激励的切入点和根本点,激励一个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激励他做事情的动机。正确分析人的需要,准确把握人的动机,合理采用激励手段,才能获得最佳的激励效果。本文在阐述动机激励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对动机激励的一些认识误区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动机激励作用和3C理论的把握,提出构建和完善科学的动机激励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管理,员工,动机激励 企业管理行为更多的是对人的管理,对于人的管理取决于管理者对于员工动机的把握,只有把握这些动机才能采取对应的策略。动机激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一、动机激励理论基础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想法决定的,而这一定的想法是由需要引起的。但又需要不等于有动机。例如:某人非常喜欢小轿车,但他没有能力购买,也没有必要购买时,这只是停留在愿望上。当他有相当的收入,而且在郊外买了一套房子时才转化为真正的动机,才会产生买车的行为,动机与行为直接相连,需要须通过动机才于行为产生关连。也就印证了下面的: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并

且这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之前,人们会处于一种计算期望值的内心紧张状态中,从而使这种未实现的期望值成为自己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针对人的行为动机而进行的工作。有效的激励手段必须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客观规律。认知心理学认为,激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进行激励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如思想、意识、需要、兴趣、价值等。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动机激励才是激励的切入点和根本点,激励一个人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激励他做事情的动机。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谈到企业的激励机制时说,要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前提就是如何理解人们的偏好。[1]研究员Alfie Kohn在他的1993年由REWARDS出版的《The Trouble with Gold Stars,Incentive Plans ,As, Praise,and Other Bribes》一书中强烈建议:管理者必须理解内在动力。[2]他建议管理者必须注视被他称之为内部动力的3个C,即协作、满意和抉择。(1)协作:当员工受到合作的鼓舞或有机会互相帮助彼此成功时,会受到激励更加努力工作;(2)满意:当人们意识到他们的工作对组织的重要性的时候,当员工能理解他们的工作对组织的贡献的时候,员工会受到激励。(3)抉择:如果员工在自己的工作中被授权进行决策时,会受到激励更加努力的工作。Alfie Kohn的3C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激励员工关键是激励他做事情的动机,你不可能直接激励员工,你只能影响他们做某事的动机。实际上,这里所谈的也是动机激励的问题。 二、动机激励在实践中价值与作用 动机激励强调对企业、企业管理者个体的个人需要和利益的重视,是企业管理者从群体的利益出发,对企业职工个体的个人需要和利益的重视。因此,要切实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建立合理的动机激励机制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现代管理学已经认识到动机激励的意义了,它是从需要到行为的助动剂,在实践中,动力激励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 激励就是创造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企业首先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靠人来进行的,企业经营的各种要素是在主动参与经营的人的利用下才发挥作用的,企业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社会动机 一、社会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概念 1、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 个体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刺激决定的。(1)内在的因素包括均衡作用、需求、内驱力。均衡作用指的是人体保持体温、血糖水平、体液含量、酸碱比例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平衡机制。当某些方面失衡时,就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这种需求,即生理上的困乏就会产生内驱力,成为行为的动机。(肚子饿了想吃) (2)外在刺激。(吃饱了后闻到美味还想吃) (3)本能。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倾向。只是人类简单行为的部分动因,不能用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 2、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受社会个体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条件调节的,是带有社会内容的内驱力。因而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它不同于以生理内驱力为基础的如饥渴动机和性动机。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得来。如成就动机,因而称为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 (二)动机的性质和功能 1、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例如吃东西不是肚子要吃是整个人要吃。除了肠喂功能方面有变化,身体的其它部分也有变化。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和需求。动机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例如需要钱——买车——维护自尊。 (1)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是用来满足这些动机或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2)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同样的动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同样的行为背后有不同的动机。 (3)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人们可以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的部分动机,但不可能对自身的动机有全面的清晰的认识。 (4)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 (5)动机有强弱、清晰程度。 并非所有行为和反应都是有动机的。如表现性行为并不是有动机的,例如说话的方式、自然的成熟过程。 2、动机的功能:(1)激发个体的活动,对其行为具有推动作用。(2)维持个体活动, 对其行为具有强化作用;(3)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对其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三)动机的类型 1、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指具有生理基础的行为动力。例如饥渴动 机、性动机、母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是指人类心理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如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力动机等。(后面再详细讲) 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普通心理学》 动机的概念和种类

;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这一 概念包含以下内容:(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二、动 机的种类动机对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对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内在动 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 功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外在 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 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 的强制性。事实上,这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2)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辅助性动机是 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 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 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3)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 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先天性。人 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后天习得的,如交往动机、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等。(4)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动

主要的经典动机激励理论

主要的经典动机激励理论 一、麦克里兰的三重需要理论(后来增加为四重) 驱力是发动行为满足某种需要的愿望,是文化环境的产物。David C. McClelland发现了四种与工作相关的驱力: 成就:实现目标、向前发展的驱力 归属: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驱力 权力:影响他人和环境的驱力 才干:完成高质量工作和发展个人技能的驱力 二、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 人类有多种需要 需要分类的理论也有多种 需要会不断变化 人类常见的需要按层次从最低到最高分为五类: 1. 生理需要:食物、水等 2. 安全需要:工作保障 3. 归属需要:爱、社会接纳等 4. 自尊需要:地位等 5. 自我实现需要:成长、成就等 这个理论后来修改为包含8种需要。它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被批评为有机械论的色彩。 三、奥德弗尔的ERG理论 这个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马斯洛理论的简化版,认为人的需求分生存(Existence)、关系(Relationship)、成长(Growth)三大类。但和马斯洛理论不同的是,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会同时存在这三种需要,只是比例成分不同,而不是层次递进关系。因此,这个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结构更为灵活。

四、赫兹伯格双因素保健—激励理论 不满意的反面不是满意: 不满意〈————〉没有不满意 满意〈————〉没有满意 激励因子涉及工作内容,对应满意 保健因子涉及工作环境,对应不满意 赫氏的这个理论影响很大,并有实证依据,其发表的论文刊登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在该刊创刊80周年时被评为创刊以来最有影响的十篇文章之一。 五、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决定于它的结果: B=F(R ) b 通过影响、改变行为的结果,就可以影响、塑造行为——外部结果决定行为 六、弗洛姆的期望模型 Victor H. Vroom(1964)提出期望模型(expectancy model),又称期望理论。 认为动机是三种因素的产物: 一个人需要多少报酬(效价) 对努力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期望) 对绩效可以获得报酬的估计(工具性) 效价×期望×工具 = 动机 这个理论反映了人的认知对动机/行为的影响,是认知心理学在动机理论中的经典反映。 七、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大多数员工不仅关心绝对报酬,更关心相对报酬——即希望报酬系统是公平的。 J. Stacy Adams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指出,员工倾向于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投入/产出比率,来做出公平性判断。(这个理论类似于中国古语:民不患寡,唯患不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