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酶讲稿

脂肪酶讲稿
脂肪酶讲稿

脂肪酶与生物柴油的催化合成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组要介绍的内容是脂肪酶,由于脂肪酶种类众多,不能一一介绍,我们先会对脂肪酶的一般性质做一个介绍,然后我们选取了在工业上有着很好前景的应用于生物柴油催化合成的脂肪酶——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来做讲解。

首先,是对脂肪酶这一类酶做一个系统的介绍:

1 脂肪酶

1.1 脂肪酶的简介

脂肪酶,又称甘油酯水解酶,是指分解或合成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形成的甘油三酸酯酯键的酶,它是一类具有多种催化能力的酶,被广泛用于三脂酰甘油及其他一些水不溶性脂类的水解、醇解、酯化、转酯化及脂类逆向转酯反应酯类的逆向合成反应中。

脂肪酶的种类众多,包括磷酸酯酶、固醇酶和羧酸酯酶等。广泛存在于含有脂肪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如霉菌、细菌等)组织中。比如高等动物的胰脏和脂肪组织、油料作物的种子、真菌和酵母等都含有较多的脂肪酶。(图中的是人的胰脂肪酶的示意图)脂肪酶的分子量因其来源不同而差异较大,不同来源的脂肪酶,其氨基酸组成数目从200-700不等,其分子量也从29-100kDa不等。

1.2 脂肪酶的功能

脂肪酶作为酯水解酶,自然可以催化酯的相关反应,比如酯的水解、酯的合成、酯交换等反应,脂肪酶对生命体的代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动物体内,各类脂肪酶控制消化,吸收,脂肪重建和蛋白质代谢等过程;当油料种子发芽时,脂肪酶能与其他的酶协同发挥作用,催化分解油脂类物质生成糖类,提供种子生根发芽所必须的养料和能量;在发酵微生物中,如黑曲霉,假丝酵母等,脂肪酶通过分解脂质为其提供能量。

不同来源的脂肪酶的最适合的温度和最适合的PH差异比较大,最适温度一般在30-60℃之间,最适PH一般为6-10。

1.3 脂肪酶的结构及催化机理

1.3.1 脂肪酶的结构

脂肪酶的结构并不复杂,脂肪酶基本组成单位通常只有氨基酸,而且只有一条多肽链。

对脂肪酶活性中心的研究发现,八联体β一折叠被两亲的α一螺旋连接起来共同构成了脂肪酶的活性中心,不同的脂肪酶都有一个相似的起催化作用的“Ser-Asp/Glu-His”三联体,三个氨基酸残基分别位于活性中心具有疏水性的β5、β7、β8折叠片的后面。

丝氨酸残基位于β5链C末端高度保守的五肽“GXSXG”中(X代表任意氨基酸残基)。在脂肪酶参与催化反应时由丝氨酸残基发动亲核攻击。许多脂肪酶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在正常情况下被双亲性的短α一螺旋“盖子”(1id)盖住,被其保护起来。当脂肪酶活化时,酶分子构象发生变化,“盖子”打开暴露出活性中心,使脂肪酶参与反应。

活性中心附近有一个Ca2+结合点。Ca2+分别与脂肪酶主链上的4个羧基氧原子和2个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八面体结构,有助于酶的激活和构象的稳定。

1.3.1 脂肪酶的催化机理

脂肪酶是一类特殊的酯键水解酶,因为α-螺旋“盖子”的存在,只有当脂肪酶暴露于油水界面时,盖子被打开,酶的活性才能被激发,这就是所谓的脂肪酶的界面活性。因此脂肪酶只在油水界面上作用,而且只有在当底物以微粒,小聚合分散状态或呈乳化颗粒时,脂

肪酶对底物水解才有显著的催化作用。

脂肪酶按催化特异性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脂肪酶对三脂酰甘油上酰基水解的位置没有特异性;第二类脂肪酶有1、3位酰基或2位酰基水解特异性;第三类脂肪酶对脂肪酸的碳链长度和饱和度有特异性。

在脂肪酶催化作用下,三脂酰甘油与甲醇等低碳醇的转酯反应动力学表现为连续反应机理,即三脂酰甘油和部分甘油酯(单脂酰甘油和二脂酰甘油)在脂肪酶作用下首先水解,游离脂肪酸和甲醇酯化反应生成脂肪酸甲酯,这与碱催化不同。在碱催化反应中,低碳醇首先在OH-的作用下发生离解,生成活性中间体甲氧基,然后进攻羧基中的碳原子,从而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利用甲氧基将三脂酰甘油中的甘油基替代下来,从而生成脂肪酸甲酯。

理论上,脂肪酶催化可使所有的游离脂肪酸转化为脂肪酸甲酯,避免碱催化中皂化反应所产生的浪费。

1.4 脂肪酶的应用

脂肪酸在许多领域如食品、药品、日用化工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1.4.1 在食品加工方面

利用脂肪酶分解油脂释放出的短链脂肪酸增加或改进食品的风味、香味与质构,生产代可可脂,这是脂肪酶最早、最广泛的应用。

1.4.2 在医学方面

脂肪酶是一种重要的药物靶或中间体标记酶。作为诊断工具,脂肪酶可预测疾病。测定脂肪酶催化甘油三酸酯产生的甘油可间接获得血清中甘油三酸酯的含量,血清中脂肪酶还可用于检测急性胰腺炎和胰腺损伤。

1.4.3 脂肪酶在纺织物中的应用

织物表面脂质影响织物的柔软度、光亮度和着色与手感。传统脂处理法是用化学品脱除,效果不理想,且污染环境,成本高。脂肪酶能将织物表面脂质水解成易溶于水的脂肪酸,易于脱除。

1.4.4脂肪酶可以在生物传感器起到作用

用脂肪酶的催化特性研制生物传感器逐渐受到关注。固定在pH或氧化电极的脂肪酶联合葡萄糖氧化酶可作为脂质生物传感器,测定甘油三酯、血胆固醇含量。

1.4.5 脂肪酶也可以用于催化合成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是碳链长度为16-19的脂肪酸和甲醇或乙醇形成的酯类化合物的总称。近年,用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代替石化能源成为研究热点。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脂肪酶在催化生产生物柴油这一方面的应用:

2 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

2.1 生物柴油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越来越紧缺,对于新能源的研究也越来越迫切。

生物柴油作为(biodiesel )可再生能源的一种,逐渐成为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生物柴油主要指以任何天然的油或脂为原料与甲醇、乙醇等进行醇解化反应得到的脂肪酸甲酯(或脂肪酸乙酯)混合物,不仅可以作为燃料直接燃烧,而且也可作为柴油清洁燃烧的添加剂。目前工业化生产主要使用化学法合成生物柴油,但存在工艺复杂、能耗较高、产品色泽较深、酯化产物难于回收、成本高等缺点。

2.2 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

为解决上述问题,人们研究用生物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即通过脂肪酶催化醇解反应,制备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我们要介绍的是用CALB(Candida Antarctic Lipase B,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合成生物柴油。

2.2.1 CALB结构

CALB是一个球状蛋白,由317个氨基酸组成,主要为T/U折叠。CALB的大小约为30×40×50?,分子量33KDa。与其它脂肪酶相同的是CALB的催化主要由Ser105-Asp187-His224三联体负责。

CALB是比较特殊的脂肪酶,与大部分脂肪酶不同的是:CALB没有α-螺旋盖子,且在丝氨酸活性位点周围没有常见的氨基酸序列GXSXG,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苏氨酸,这个苏氨酸与被保留的第一个甘氨酸相连。

2.2.2 CALB催化机理

CALB的催化机理可由图解释:

整个酶反应是酸碱促进的,此类反应有两个底物酶过渡态和一个酰基化酶的中间态。反应的进行分为两步,第一步,底物1(Substrate 1)作为酰基供体使脂肪酶酰化形成第一个过渡态(TS1),TS1不稳定继而生成酰化酶中间体(Acylenzyme),并且释放出产物1(Product 1);第二步,底物2(Substrate 2)充当亲核试剂,使得酰化酶中间体脱酰化形成了第二个过渡态(TS2),TS2继而生成产物2(Product 2),脂肪酶亦恢复为自由酶(Free enzyme)。

以反应的第一步为例,Asp187通过一个氢键定位并固定His224,His224作为一个广义碱从Ser105吸取一个质子,促进Ser105亲核攻击羰基碳,从而形成TS1。

脂肪酶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自由酶→过渡态1→酰化酶中间体→过渡态2→自由酶的循环。

通过这一原理,CALB通过催化脂肪酸或甘油三酯分别与甲醇等低碳醇通过酯化或转酯化反应,生成长链脂肪酸单酯,即制得生物柴油。

2.3 用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优缺点

脂肪酶催化法制备生物柴油可以利用动植物油脂,也可利用餐饮业、工业废油脂等,比碱催化法更具优良的原料适应性。同时,反应条件温和,产品分离及副产物回收等方面也简单易行,且无污染排放,

因而是相对经济和环保的方法。其有着较好的工业化前景。

但脂肪酶催化合成工艺由于酶制品成本较高、反应时间长、稳定性较差、重复利用率低、甲醇等低碳醇使酶的失活效应等瓶颈问题而暂时还没实现工业化。

这是脂肪酶与其他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的对比,与传统的酸碱催化反应相比,是用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最适宜的温度较低,30-40℃即可反应,但酸碱催化达到90%所需时间仅要数小时甚至一小时不到,而脂肪酶催化则需要数十小时,酶促反应时间较长。

如何经济又高效的利用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是实现其工业化的最大问题。

2.4 改进方案

目前正在研究通过采用固定化酶(吸附、交联和包埋在树脂中)及全细胞催化剂(将产胞内脂肪酶的细胞固定在载体上)等方法来降低酶制品的成本并实现酶的重复利用,同时通过甲醇流加方式(多次加)、酰基受体、耐醇酶的开发等手段改善酶的催化活力和稳定性,并且还通过对酶和底物进行处理(将酶在叔丁醇或油酸甲酯中浸泡,对底物大豆油进行乳化,充分减小油滴,增大其表面积即增大与酶的接触面)来降低酶促反应的时间,从而降低整个生产工艺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3. 结语与展望

脂肪酶是一类有多种催化能力的酶,利用脂肪酶合成生物柴油是一个十分有潜力的生物催化过程。

而降低酶的发酵生产和固定化成本以及提高酶的使用寿命是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关键。随着脂肪酶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脂肪酶在生物柴油的催化合成上一定会展现巨大的价值。

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生物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第二次作业 论文题目: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学院: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级:XXXXX 学号:XXXXX 姓名:XXXXX 任课教师:XXXXX

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4XXXX9 XXXX 摘要:由于油脂中三酰甘油的1,3位和2位的脂肪酸对油脂的理化、营养和生理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专一性水解三酰甘油1,3位的脂肪酶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综述了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在结构脂质、母乳脂肪替代品、类可可脂和甘油二酯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开发方向及前景。 关键词: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结构脂质;母乳脂肪替代品;类可可脂;甘油二酯;前景展望 脂肪酶是一类特殊的酯键水解酶,主要水解三酰甘油的酶。它作用在体系的亲水-疏水界面层,其催化部位含有亲核催化三联体(Ser-Asp-His)或(Ser-Glu-His),催化部位被埋在蛋白质分子中,表面由相对疏水的氨基酸残基形成。脂肪酶按照其底物的专一性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非专一性脂肪酶,表现为三酰甘油被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第二类是脂肪酸专一性脂肪酶,表现为专一性地水解特定类型的脂肪酸; 第三类是位置专一性脂肪酶,这类脂肪酶对于三酰甘油特定位置的脂肪酸优先水解,主要是三酰甘油的1位和3位,因此也被称为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最近,随着对三酰甘油中脂肪酸不同位置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不同的深入了解,研究者对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表示出独特的兴趣和关注。 1 酶法合成结构脂质 结构脂质(SLs)是经化学或者酶法改变甘油骨架上脂肪酸组成和(或者)位置分布,得到具特定分子结构的三酰基甘油[1]。通过改变三酰基甘油骨架上脂肪酸组成及位置分布,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脂肪本身潜在的或不合理摄入带来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发挥脂肪的有益作用[2]。 目前合成SLs主要有化学方法和酶法。化学法一般是以碱金属为催化剂,通常反应条件剧烈、产物难于分离、副反应多且采用的化学试剂容易污染环境。相比之下,脂肪酶具有精确的位置特异性、化学基团专一性、脂肪酸链长专一性和立体结构专一性,因此,可根据需要对期望的产品实现精确的控制,并可以随意设计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健康油脂疗效油脂[3]。SLs根据应用功能的不同分为很多种,如MLM型、强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SLs、低热量油脂等。 MLM型SLs即在C-1,C-3位上携带有2条8-12个碳的直脂肪酸链,而在2位上是长不饱和脂肪酸链,如亚油酸和亚麻酸。MLM摄入体内在脂肪酶和胰酶的作用下,以中等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的中间速度被水解,有较高的柔水性,比长链有更强的消化吸收性,并提供了足够必需脂肪酸。MLM可以同时满足能量需要和必需脂肪酸的需要,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4]。MLM型的结构脂质通常是通过sn-1,3-专一性脂肪酶对中链脂肪酸三酰甘油(MCT)和长链脂肪酸(LCT)进行酯交换或者催化LCT与中链脂肪酸乙酯得到的。Kuan-Hsiang Huang等[5]采用Rhizomucormiehei产生的固定化酶IM60催化三油酸甘油酯和辛酸乙酯的酯交换,他们对8种脂肪酶进行了考察,最终选定了催化活性最高的IM60。李琳媛等[6]利用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TL IM催化酯交换合成MLM结构的SLs。 Lee等[7]使用固定化专一性脂肪酶催化脂肪酸三酰甘油与二十二碳五烯酸乙酯酯交换,得到一种SL,并证实IM60固定化脂肪酶有较高的1,3位专一性。 利用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生产低热量油脂也是最近研究的热点。短链脂肪酸( SCFA) 具有分子量小、分解迅速、单位量产能少等特点,而SCFA主要位于三酰甘油的sn-3位,因此利用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将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引入三酰甘油可制成低热量的油脂。最近国对大豆油进行改性的研究,使用Lipozyme RM IM催化大豆油与辛酸酸解反应,制备高附加值的低热量型功能性脂[8]。 2 合成母乳替代品 婴儿体内血浆、组织和细胞膜的脂类组成模式依赖于母乳中脂类的组成。随着对母乳脂肪的研究深入,母乳脂肪酸的特点已经被人们所知,在婴儿配方奶粉中添加DHA、ARA等已经广泛用于生产。近来的研究表明,乳脂中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的结构位置对婴儿的生长发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脂肪酶的概述及应用

脂肪酶的概述与应用 一脂肪酶概述、 脂肪酶(Lipase,甘油酯水解酶)隶属于羧基酯水解酶类,能够逐步的将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酶存在于含有脂肪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如霉菌、细菌等)组织中。包括磷酸酯酶、固醇酶和羧酸酯酶。脂肪酸广泛的应用于食品、药品、皮革、日用化工等方面脂肪酶广泛的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植物中含脂肪酶较多的是油料作物的种子,如蓖麻籽、油菜籽,当油料种子发芽时,脂肪酶能与其他的酶协同发挥作用催化分解油脂类物质生成糖类,提供种子生根发芽所必需的养料和能量;动物体内含脂肪酶较多的是高等动物的胰脏和脂肪组织,在肠液中含有少量的脂肪酶,用于补充胰脂肪酶对脂肪消化的不足,在肉食动物的胃液中含有少量的丁酸甘油酯酶。 脂肪酶是一类具有多种催化能力的酶,可以催化三酰甘油酯及其他一些水不溶性酯类的水解、醇解、酯化、转酯化及酯类的逆向合成反应,除此之外还表现出其他一些酶的活性,如磷脂酶、溶血磷脂酶、胆固醇酯酶、酰肽水解酶活性等(Hara;Schmid)。脂肪酶不同活性的发挥依赖于反应体系的特点,如在油水界面促进酯水解,而在有机相中可以酶促合成和酯交换。 脂肪酶的性质研究主要包括最适温度与pH、温度与pH稳定性、底物特异性等几个方面。迄今,已分离、纯化了大量的微生物脂肪酶,并研究了其性质,它们在分子量、最适pH、最适温度、pH和热稳定性、等电点和其他生化性质方面存在不同(Veeraragavan等)。总体而言,微生物脂肪酶具有比动植物脂肪酶更广的作用pH、作用温度范围,高稳定性和活性,对底物有特异性(Schmid等;Kazlauskas等)。 脂肪酶的催化特性在于:在油水界面上其催化活力最大,早在1958年Sarda和Desnnelv 就发现了这一现象。溶于水的酶作用于不溶于水的底物,反应是在2个彼此分离的完全不同的相的界面上进行。这是脂肪酶区别于酯酶的一个特征。酯酶(E C3.1.1.1)作用的底物是水溶性的,并且其最适底物是由短链脂肪酸(≤C8)形成的酯。 脂肪酶是重要的工业酶制剂品种之一,可以催化解脂、酯交换、酯合成等反应,广泛应用于油脂加工、食品、医药、日化等工业。不同来源的脂肪酶具有不同的催化特点和催化活力。其中用于有机相合成的具有转酯化或酯化功能的脂肪酶的规模化生产对于酶催化合成精细化学品和手性化合物有重要意义。 脂肪酶是一种特殊的酯键水解酶,它可作用于甘油三酯的酯键,使甘油三酯降解为甘油二酯、单甘油酯、甘油和脂肪酸。 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因此,一切对蛋白质活性有影响的因素都影响酶的活性。酶与底物作用的活性,受温度、pH值、酶液浓度、底物浓度、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脂肪酶拆分外消旋_苯乙胺的研究进展

the formation of flavour components in cider[J].J I Brewing,1988,94 (6):391-395. [26]MANGAS J J,GONZALEZ M P,RODRIGUZE R,et al.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race aroma and flavour components in cider by GC-MS[J].Chromatographia,1996,42:101-105. [27]WILLIAMS A A,MAY H V.Examination of an extract of cider volatiles using both electron impact and chemical ioniza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J I Brewing,1981,87:372-375. [28]POLLARD A,KIESER M E,STEVENS P M,et al.Fusel oils in ciders and perries[J].J Sci Food Agr,1965,16:384-389. [29]龙明华.以浓缩苹果汁酿造的苹果酒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J].酿酒 科技,2006(6):94-95. [30]彭帮柱,岳田利,袁亚宏,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苹果酒香气 成分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31(1):71-74. [31]岳田利,彭帮柱,袁亚宏.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苹果酒香气质量评价 模型的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6):223-227. [32]林巧,杨永美,孙小波,等.苹果酒发酵条件的控制与研究[J].中国 酿造,2008(10):60-63. 手性是自然界化合物的普遍特征。构成自然界物质的一些手性分子虽然从化学式组成来看是一模一样,但其空间结构完全不同,其性质也是不同的[1]。如DL-(±)-合霉素的治疗效果仅为D-(-)-氯霉素的一半;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生的“海豹儿”出生的灾难性事故,正是由于“反应停”是一种外消旋的手性药物,其(R)型异构体具有镇静作用,而(S)型却具有致畸作用。因此,如何将物质纯化为光学纯级别是目前化学工业的重要研究目标。α-苯乙胺(DL-α-Phenylethylamine)是一种有着良好应用前景的化工中间体原料,由于α-苯乙胺分子中含有一个手性中心,可分为(R)和(S)2种对映异构体及外消旋α-苯乙胺,其中(R)、(S)这2种单一对映体既可以作为某些外消旋有机酸或醇类物质的手性拆分试剂,又可以作为不对称合成的手性原料,因此是一种重要的手性中间体[2]。目前光学纯级别化合物的获得方法主要有手性合成和外消旋体拆分2种。本文主要阐述利用脂肪酶对外消旋α-苯乙胺的拆分研究进展。 1脂肪酶拆分机理 分子模拟研究表明,对映体在Candida Antarctica脂肪酶B活性中心以不同的方式定向[3]。手性底物的对映体以不同方式定向和结合到酶活性中心,这一事实可以作为改变对映体选择性的依据。目前被普遍接受的是“立体特异性口袋”理论:在酶的立体结构中存在着一个氧负离子空洞,称为“活性口袋”,这个活性口袋是由几个氢键供体构成的,主要为酶骨架及其侧链中酰胺的质子。而决定脂肪酶底物选择性的最重要因素正是活性口袋的空间限制和疏水性质以及四面体中间体的稳定性。JENSEN R G等[4]通过研究Candida Antarctica脂肪酶B与2-己酸辛酯的过度态结构对该脂肪酶的立体选择性进行了分析,从结构来看,酶活性部位是由一个丝氨酸、一个组氨酸和一个天冬氨酸的残基(Ser-His-Asp)组成的“催化三联体”,并且活性部位呈“手性”构象,具有高度选择的特征。脂肪酶在催化过程中将这种特征传递给手性底物,使反应具有内在的选择性,即优先催化底物中的某些组分,客观上表现为不同竞争性底物反应速度的差异[5]。 2脂肪酶的选择 酶法拆分手性物质主要是利用酶的立体选择性,整个反应过程就是外消旋底物的2个对映体竞争酶的活性 脂肪酶拆分外消旋α-苯乙胺的研究进展 吴华昌,由耀辉,邓静,马钦远 (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利用脂肪酶拆分外消旋α-苯乙胺是目前生产光学纯α-苯乙胺的重要方法之一,文中主要从脂肪酶拆分机理、脂肪酶的选择、酰化剂的选择及反应体系溶剂的确定等方面,阐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状况。 关键词:脂肪酶;光学纯;酰化剂;溶剂 中图分类号:Q5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4-5071(2010)05-0023-03 Chiral resolution of racemicα-phenylethylamine by lipase WU Huachang,YOU Yaohui,DENG Jing,MA Qinyuan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Engineering,Zigong643000,China) Abstract:Chiral resolution by lipase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roduction of optically pureα-Phenylethylamine.Mechanism of chiral resolution by lipase,choice of lipases and acylation agents,and selection of reaction solvent was review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lipase;optical purity;acylation agent;solvent 收稿日期:2009-12-11 作者简介:吴华昌(1970-),男,四川隆昌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非水相酶催化应用研究工作。 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

脂类代谢关键酶

1.胆固醇合成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 (1)2×乙酰CoA——————————→乙酰乙酰CoA HMG CoA合成酶 (2)乙酰乙酰CoA——————————→HMG CoA HMG CoA还原酶 (3)HMG CoA—————→MV A—→鲨烯(30C)—→胆固醇(27C) 关键酶 2. HMG CoA还原酶的调节 3.脂肪动员过程

HSL甘油二酯酶甘油一酯酶甘油激酶 甘油三酯——→甘油二酯———→甘油一酯———→甘油———→3—磷酸甘油↓↓↓(肝、肠、肾)↓游离脂酸游离脂酸游离脂酸糖代谢或异生4.脂肪动员关键酶 HSL(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酶) (1)HSL活性增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ACTH、TSH (脂解激素) (2)HSL活性降低:胰岛素、前列腺素E2 (抗脂解激素) 5.脂酸的分解 (1)脂酸的活化—————→脂酰CoA生成(线粒体外进行),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脂酰CoA合成酶、A TP 脂酸+ CoA-SH——————————→脂酰~SCoA + PPi(迅速水解) (2)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限速酶)

(3)β-氧化 (4)能量产生 2n碳原子的脂酸————(n-1)次β-氧化 (n-1)分子FADH2 (n-1)分子NADH + H+ n分子乙酰CoA 共产生 1.5×(n-1)+ 2.5×(n-1)+10×n-2=(14n-6)分子ATP 脂酸的合成(胞液)————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 主料———乙酰CoA 辅料———ATP、NADPH、HCO3-(CO2)、Mn2+、生物素(辅基) 乙酰CoA羧化酶、生物素、Mn2+ 乙酰CoA + ATP + HCO3-————————————→丙二酰CoA +ATP+Pi

脂肪酶特性与应用

饲料研究FEED RESEARCH NO .6,2011 5 脂肪酶特性与应用 陈倩婷广州博仕奥集团 饲料资源不足一直是我国养殖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耕地和水资源严重紧缺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很难提高。我国动物生产中饲料转化率低,猪、鸡和奶牛等的饲料转化率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0.3 %~0.6 %,使饲料资源不足的问题更加严峻。饲料用酶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极大的缓解了饲料资源的不足,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的有效应用使得饲料工业和养殖业安全、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目前研究较多的饲用酶制剂有蛋白酶、甘露聚糖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及植酸酶等。脂肪酶也是一种重要的酶制剂,它能够水解脂肪(三脂酰甘油或三酰甘油)为一酰甘油、二酰甘油和游离脂肪酸,最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 产物脂肪酸为动物体生长和繁殖提供能量,部分中链脂肪酸能抑制肠道有害微生物,改善肠道菌落环境,从而促进消化,起到类似抗生素的作用,脂肪酶在常温常压下反应,反应条件温和,转化率高,具有优良的立体选择性,不易产生副产物,避免因化学催化法而带来的有害物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食品、皮革、医药、饲料和洗涤剂等许多工业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1 脂肪酶的特性 1.1 脂肪酶的来源 脂肪酶按其来源主要分为3类:1)动物源性脂肪酶,如:猪和牛等胰脂肪酶提取物;2)植物源脂肪酶,如:蓖麻籽和油菜等;3)微生物源性脂肪酶。由于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且易发生遗传变异,具有比动植物更广的作用pH、作用温度范围及底物专一性,且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酶一般都是分泌性的胞外酶,所以,微生物脂肪酶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产微生物脂肪酶菌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 菌包括,根霉、黑曲霉、镰孢霉、红曲霉、黄曲霉、毛霉、犁头霉、须霉、白地霉、核盘菌、青霉和木霉;其次是细菌,如:假单胞菌、枯草芽抱杆菌、大肠杆菌工程菌、无色杆菌、小球菌、发光杆菌、黏质赛氏杆菌、无色杆菌、非极端细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另外还有解酯假丝酵母和放线菌。1.2 特性1.2.1 催化特性 脂肪酶不同活性的发挥依赖于反应体系的特点,在油水界面促进酯水解,而在有机相中可以酶促合成和酯交换。其催化特性在于:在油水界面上其催化活力最大,溶于水的酶作用于不溶于水的底物,对均匀分散的或水溶性底物不作用,反应在2个彼此分离的完全不同的相的界面上进行。Macrae 等研究表明:在油水界面上油脂量决定脂肪酶活性,增加乳化剂量,可提高油水界面饱和度,从而提高脂肪酶活性,增加油水界面面积,可承载更多脂肪酶分子,也可增加催化反应速率。而在水体系中,大多数脂肪酶活性很低或没有活性。 由于脂肪酶在非均相体系中表现出的高催化活性,且在酶催化反应中不需要辅酶,所以可利用非水相中的脂肪酶催化完成各种有机合成及油脂改性反应,如:酯化、酸解、醇解、转酯、羟基化、甲基化、环氧化、氨解、酰基化、开环反应和聚合等反应。 1.2.2 底物特异性 不同来源脂肪酶对底物不同碳链长度和饱和度脂肪酸表现出不同反应性,圆弧青霉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脂肪酶水解短链(低于C 8)脂肪酸所形成的三脂酰甘油,黑曲霉和根霉对中等长链(C 8~C 12)脂肪酸形成的三脂酰甘油有强烈特异性,猪葡萄球菌脂肪酶偏爱磷脂为底物,也可以水解脂肪酸链长短不一的各种油脂。解脂无色杆菌对饱和脂肪酸表现出 收稿日期:2011 - 05 - 09

脂肪酶

第一章概述 脂肪酶(Lipase,E C.3.1.1.3)是指分解或合成高级脂肪酸与丙三醇形成甘油三酸酯酯键的酶。198年,Klibanov A M 等用脂肪酶粉或其固定化酶在有机溶剂体系中成功地催化合成了一系列有机物, 开始了脂肪酶非水相酶学的研究[1]。随着研究的深入, 发现脂肪酶具有良好的醇解、胺解、酯化和转酯等特性, 可被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合成、精细化工、药物中间体合成、手性化合物拆分以及生物能源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通过对界面酶学和非水相酶学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脂肪酶的应用领域,利用脂肪酶在有机相催化的各种反应可以合成大量高价值的产物,此外,脂肪酶在食品、医药、皮革和洗涤剂等许多工业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充分显示了其巨大的应用潜力。 产脂肪酶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大约65个属微生物可产脂肪酶,其中细菌28个属、放线菌4个属、酵母菌10个属、其它真菌23个属,而实际上可能更多。脂肪酶产生菌中得到深入研究的主要集中在根霉、曲霉、青霉、毛霉、假单胞菌等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菌种以及与医学相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钩端螺旋体、粉刺状杆菌等。脂肪酶的筛选方法着眼于快速、简捷、准确、选择性强及易于自动化。脂肪酶产生菌主要从自然界中寻找,而脂肪酶高产菌的筛选通常采用含甘油三酯的琼脂平板法,并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指示剂如罗丹明B、溴甲酚紫、维多利亚蓝等作为筛选标记,然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其筛选的一般过程是:样品分离→富集培养→平板初筛→摇瓶复筛。不同微生物合成脂肪酶的能力不同,因此,要达到工业用脂肪酶生产微生物的要求,首先要筛选和诱导出与所需酶学性质相符的高产菌株,或者构建高表达量的重组基因工程株。

脂肪酶

脂肪酶的应用进展综述 09生物技术0902021040 陈莹莹 摘要:脂肪酶被认为是工业中很重要的一利酶。本文概述了当前研究中广泛使用的脂肪酶及其固定化产品的应用途径, 包括在食品加工、饲料、纺织、医药、生物柴油和传感器等领域中的应用。脂肪酶应用的主要障碍是其成本高。但技术进步尤其是基因技术的发展有望使成本降低, 脂肪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在本文中也作了展望。 关键词:脂肪酶;性质;生产;来源,应用 脂肪酶(Triacylglycerol lipase E C3.1.1.3)是广泛存在的一种酶,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油水界面上,脂肪酶催化三酰甘油的酯键水解,释放更少酯键的甘油酯或甘油及脂肪酸。脂肪酶反应条件温和,具有优良的立体选择性,并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食品、皮革、医药、饲料和洗涤剂等许多工业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一、脂肪酶的来源 脂肪酶广泛的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植物中含脂肪酶较多的是油料作物的种子,如蓖麻籽、油菜籽,当油料种子发芽时,脂肪酶能与其他的酶协同发挥作用催化分解油脂类物质生成糖类,提供种子生根发芽所必需的养料和能量;动物体内含脂肪酶较多的是高等动物的胰脏和脂肪组织,在肠液中含有少量的脂肪酶,用于补充胰脂肪酶对脂肪消化的不足,在肉食动物的胃液中含有少量的丁酸甘油酯酶。在动物体内,各类脂肪酶控制着消化、吸收、脂肪重建和脂蛋白代谢等过程;细菌、真菌和酵母中的脂肪酶含量更为丰富(Pandey等)。由于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易发生遗传变异,具有比动植物更广的作用p H、作用温度范围以及底物专一性,且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酶一般都是分泌性的胞外酶,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和获得高纯度样品,因此微生物脂肪酶是工业用脂肪酶的重要来源,并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脂肪酶的性质 脂肪酶是一类具有多种催化能力的酶,可以催化三酰甘油酯及其他一些水不溶性酯类的水解、醇解、酯化、转酯化及酯类的逆向合成反应,除此之外还表现出其他一些酶的活性,如磷脂酶、溶血磷脂酶、胆固醇酯酶、酰肽水解酶活性等(Hara;Schmid)。脂肪酶不同活性的发挥依赖于反应体系的特点,如在油水界面促进酯水解,而在有机相中可以酶促合成和酯交换。 脂肪酶的性质研究主要包括最适温度与pH、温度与pH稳定性、底物特异性等几个方面。迄今,已分离、纯化了大量的微生物脂肪酶,并研究了其性质,它们在分子量、最适pH、最适温度、pH和热稳定性、等电点和其他生化性质方面存在不同(V eeraragavan等)。总

糖类代谢和脂肪代谢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第4节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糖类、脂肪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2、知道糖类、脂肪之间的转变关系。 3、初步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营养物质转变实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糖类、脂肪代谢及相互转变的实例,感受这两大类营养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变,逐步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二、重点: 1、糖类的代谢 2、脂肪的代谢 三、难点: 糖类、脂肪之间的转变过程及途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五、教学过程

附: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糖类、脂肪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2.知道糖类、脂肪之间的转变关系 3.通过学习营养物质转变,结合生活实际,养成健康的饮食与生活习惯 学习重点: 糖类、脂肪代谢过程 学习难点: 糖类、脂肪的相互转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知识回顾:人体消化系统组成、食物消化过程与消化酶;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生物体中能源物质的种类;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三羧酸循环) (1)人体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途径获得。当我们吃了食物,实际上食物__________(是,不是)已经进入了人体,而是需要先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才能够被利用。 (2)三大主要营养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淀粉的消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消化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方式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化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方式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脂肪的消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消化的最终产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方式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2.阅读,思考,讨论: 糖类代谢 (1)生物体细胞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方式利用葡萄糖获得能量。 (2)动物体内的___ 细胞和细胞可以以形式储存一定量的糖类物质。(3)北京填鸭在肥育期要填饲过量的糖类饲料,减少运动,从而使鸭在短期内变成肥鸭,这说明什么? () 脂类代谢 (1)为什么长期偏食高油、高脂食物的人更容易肥胖? (2)饮食中摄入脂肪就不能控制体重了吗?

脂肪酶综述

脂肪酶综述 摘要:脂肪酶是一类能够催化酯的水解反应以及在非水相体系中催化脂肪酸和醇类发生酯化反应的酶类。随着酶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脂肪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生物催化剂,脂肪酶一直以来都是生物技术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类酶。 关键字:脂肪酶,酶活测定,非水相,食品工业应用。 简介:脂肪酶(三酰甘油酯水解酶,EC 3.1.1.3),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多种微生物中的生物催化剂。脂肪酶最早被发现可追溯至1901年,其天然作用底物为三脂酰甘油酯,能够将酯键水解,释放甘油二酯甘油一酯甘油以及游离脂肪酸随着非水酶学的发展,研究者发现,脂肪酶在非水相中能够催化酯化。酯交换以及转酯化反应,并且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专一性,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洗涤剂等行业。特别是在食品行业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逐渐成为食品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酶类之一。但是,由于目前脂肪酶相对于传统的化学催化剂的生产成本仍然偏高,这是制约脂肪酶工业化应用的主要问题,因此,在了解脂肪酶催化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筛选高产菌株,或者改变脂肪酶催化环境等方法提高脂肪酶的产率和利用率,降低利用脂肪酶进行工业化生产的成本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脂肪酶的结构特点 研究表明, 来源不同的脂肪酶,其氨基酸组成数目从270~ 641不等,其分子量为29 000~ 100 000。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对多种脂肪酶进行克隆和表达,并利用X -衍射等手段和定向修饰等技术测定了酶的氨基酸组成、晶体结构、等电点等参数, 确定了组成脂肪酶活性中心的三元组( triad)结构。多数脂肪酶都是单链蛋白, 比如CCL( A) 含有534个氨基酸残基, 其组成3 个小的和11个大的β-折叠及10个α-螺旋。其催化活性三元组由Ser-209、His-449和Glu341组成, Ser-209处于超二级结构折叠-螺旋[β-折叠( 202~208)-α -螺旋( 210~220) ]的转角处。多数成熟的天然蛋白还含有糖类组分, 如CCL( A) 含有4. 2%葡萄糖、甘露糖和木糖等,所以实际测得的分子量比理论分子量偏大[157 223(理论) , 60 000(实测)]。 脂肪酶通过与水/底物界面的相互作用来获得不同的构象状态。在关闭构象状态时“盖子”覆盖在酶的活性位点上。酶难以靠近底物分子而转变到开放构象状态时,催化通道入口打开. 近年来发现“盖子”的作用不仅仅是调节底物靠近活性位点的大门。“盖子”是两性分子结构在关闭状态酶的结构是亲水端面对溶剂,疏水端朝向蛋白质的内部,当酶转变到开放状态时疏水端会暴露出来隐藏亲水残基团,在丝氨酸残基周围形成亲电子域引起脂肪酶的构象改变增加了酶与脂类底物的亲和性,并稳定了催化过程中过渡态中间产物。酶分子周围通常保留一定量的水分,从而保证了脂肪酶在油/水界面和脂相中的自体激活。 2、脂肪酶的来源 脂肪酶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酶类,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同时也具有工业化应用的潜在可能性脂肪酶能够催化三酰甘油酯水解成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而在有机相中,脂肪酶则催化酯化酯交换以及转酯化反应。在真核生物体内,脂肪酶参与许多类脂化合物的代谢过程,包括脂肪的消化、吸收、利用以及脂蛋白的代谢,在植物中,脂肪酶存在于储存能量的组织中。脂肪酶在微生物界分布很广,大约65 个属微生物可产脂肪酶,其中细菌有28个属、放线菌4个属、酵母菌10个属、其它真菌23个属,但实际上微生物脂肪酶分布远远超过这个数

生物化学脂质代谢知识点总结(精选.)

第七章脂质代谢 第一节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 脂质的分类 脂质可分为脂肪和类脂,脂肪就是甘油三脂,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脂、磷脂和糖脂。 脂质具有多种生物功能 1.甘油三脂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2.脂肪酸提供必需脂肪酸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3.磷脂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前体 4.胆固醇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可转化为一些有重要功能的固醇类化合物 第二节脂质的消化吸收 条件:1,乳化剂(胆汁酸盐、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等)的乳化作用; 2,酶的催化作用 位置:主要在小肠上段

第三节甘油三脂代谢 甘油三脂的合成 1.合成的部位:肝脏(主要),脂肪组织,小肠粘膜 2.合成的原料:甘油,脂肪酸 3.合成途径:甘油一脂途径(小肠粘膜细胞) 甘油二脂途径(肝,脂肪细胞)

注:3-磷酸甘油主要来源于糖代谢,部肝、肾等组织摄取游离甘油,在甘油激酶的作用下可合成部分。 内源性脂肪酸的合成: 1.场所:细胞胞质中,肝的活性最强,还包括肾、脑、肺、脂肪等 2.原料:乙酰COA,ATP,NADPH,HCO??,Mn离子 3.乙酰COA出线粒体的过程:

4.反应步骤 ①丙二酸单酰COA的合成: ②合成软脂酸:

③软脂酸延长在内质网和线粒体内进行: 脂肪酸碳链在内质网中的延长:以丙二酸单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脂肪酸碳链在线粒体中的延长:以乙酰CoA为二碳单位供体 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①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1.乙酰CoA羧化酶的别构调节物。 抑制剂:软脂酰CoA及其他长链脂酰CoA 激活剂:柠檬酸、异柠檬酸 糖代谢增强,相应的NADPH及乙酰CoA供应增多,异柠檬酸及柠檬酸堆积,有利于脂酸的合成。 ②激素调节: 甘油三脂的氧化分解: ①甘油三酯的初步分解: 1.脂肪动员: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2.关键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脂脂肪酶(HSL)

脂肪酶的微生物生产技术综述

脂肪酶的微生物生产技术综述 By 夏远川 脂肪酶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酶,也是最早研究的酶类之一,早在1834年就有关于兔胰腺脂肪酶活性的报道。[1] 脂肪酶是一类特殊酯键水解酶,一般用于催化水解和合成反应,在油水界面上,它催化三酰甘油的酯键的水解,生成甘油一酯、甘油二酯或直接生成甘油和脂肪酸。[2]脂肪酶还可催化酯类化合物的醇解、酯化、酯交换等反应,且不需要辅酶,在工业生产和研究工作中均有广泛应用。[3] 脂肪酶按作用时的适应温度可分为高温脂肪酶、中温脂肪酶、低温脂肪酶;按适宜pH可分为碱性脂肪酶、中性脂肪酶、酸性脂肪酶。 脂肪酶的主要工业应用方向: 1、洗涤工业:在洗涤剂中添加脂肪酶可使洗涤剂对脂质类污渍的去除效果大大提高,并可减少表面活性剂及无机助剂(尤其是三聚磷酸钠)的用量,大大减少洗涤剂带来的环境污染。用于洗涤剂的脂肪酶为碱性脂肪酶,在碱性范围内有活性、活性不受表面活性剂影响、对氧系漂白剂稳定、热稳定性好,并且由于大多数加酶洗涤剂都适当配有蛋白酶,因此用于洗涤剂的脂肪酶还应具抗蛋白酶降解的能力。[4] 1988年,丹麦NOVO公司将碱性脂肪酶应用于洗涤剂中并推向市场。1992

年,这家公司构建了商业上第一株产脂肪酶菌株。[1] 2、食品工业:油脂改性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脂肪酶可通过催化酯交换、酯转移、水解等反应,改变油脂的的物理化学性质,使便宜的、营养价值低的油脂升级为昂贵的、营养价值高的油脂;此外脂肪酶还可用于合成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的糖酯类产品、合成不带副产物或毒性物质的芳香味酯类化合物、合成抗坏血酸酯类抗氧化剂如异抗坏血酸等。[5] 3、造纸工业:使用脂肪酶处理纸浆可减少胶黏物(绝大多数胶黏物都含有大量酯键)对造纸毛毯网间空隙的堵塞,提高纸机的运行效率和成纸品质,并降低环境污染,减少废水处理的负荷。 此外脂肪酶脱墨技术在废纸利用方面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与传统脱墨技术相比脱墨效果更好环境污染更低,具有很大的优势。[6] 4、皮革生产:脂肪酶应用于制革和毛皮加工过程中的脱脂,相对于传统的脱脂方法具有脱脂均匀、脱脂废液中的油脂更易分离回收、减少甚至不使用表面活性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品质量等诸多优点,将碱性脂肪酶与脱脂剂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毛革两用皮革的脱脂,可大大提高脱脂效果。[7] 此外脂肪酶在饲料工业、生物表面活性剂、化妆品、生物传感、聚合物合成、手性化合物拆分、生物柴油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快、所产脂肪酶种类多、微生物脂肪酶具有比动植物来源的脂肪酶更广的作用条件范围,且多为胞外酶,更适合于工业规模生产和获得高纯度产品,因此成为工业用脂肪酶的主要来源。[7]上世纪初,微生物学家

脂肪酶的研究

脂肪酶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脂肪酶(Triacylglycerol lipase E C3.1.1.3)是广泛存在的一种酶,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油水界面上,脂肪酶催化三酰甘油的酯键水解,释放更少酯键的甘油酯或甘油及脂肪酸。脂肪酶反应条件温和,具有优良的立体选择性,并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食品、皮革、医药、饲料和洗涤剂等许多工业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1 脂肪酶的来源 脂肪酶广泛的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植物中含脂肪酶较多的是油料作物的种子,如蓖麻籽、油菜籽,当油料种子发芽时,脂肪酶能与其他的酶协同发挥作用催化分解油脂类物质生成糖类,提供种子生根发芽所必需的养料和能量;动物体内含脂肪酶较多的是高等动物的胰脏和脂肪组织,在肠液中含有少量的脂肪酶,用于补充胰脂肪酶对脂肪消化的不足,在肉食动物的胃液中含有少量的丁酸甘油酯酶。在动物体内,各类脂肪酶控制着消化、吸收、脂肪重建和脂蛋白代谢等过程;细菌、真菌和酵母中的脂肪酶含量更为丰富(Pandey等)。由于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易发生遗传变异,具有比动植物更广的作用p H、作用温度范围以及底物专一性,且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酶一般都是分泌性的胞外酶,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和获得高纯度样品,因此微生物脂肪酶是工业用脂肪酶的重要来源,并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脂肪酶的性质 脂肪酶是一类具有多种催化能力的酶,可以催化三酰甘油酯及其他一些水不溶性酯类的水解、醇解、酯化、转酯化及酯类的逆向合成反应,除此之外还表现出其他一些酶的活性,如磷脂酶、溶血磷脂酶、胆固醇酯酶、酰肽水解酶活性等(Hara;Schmid)。脂肪酶不同活性的发挥依赖于反应体系的特点,如在油水界面促进酯水解,而在有机相中可以酶促合成和酯交换。 脂肪酶的性质研究主要包括最适温度与pH、温度与pH稳定性、底物特异性等几个方面。迄今,已分离、纯化了大量的微生物脂肪酶,并研究了其性质,它们在分子量、最适pH、

人体脂肪代谢的调控和调动

人体脂肪代谢的调控和调动 人体摄入的大部分)脂肪经胆汁乳化成小颗粒,胰腺和小肠内分泌的脂肪酶将脂肪里的脂肪酸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单酯(偶尔也有完全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水解后的小分子,如甘油、短链和中链脂肪酸,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甘油单脂和长链脂肪酸被吸收后,先在小肠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和磷脂、胆固醇和蛋白质形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脂肪细胞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脂蛋白脂酶,以及脂肪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胰岛素受体及其他肽类激素和腺苷受体都参与这一过程的调节。 (1)脂蛋白脂酶(LPL):脂蛋白脂酶由体内脂肪细胞合成,然后释放到血液中附着在毛细血管的表面。其功能是将与其接触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三酰甘油(甘油三酯)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和α-磷酸甘油。前者进入脂肪细胞内,与磷酸甘油结合生成三酰甘油。由于人类脂肪细胞合成脂肪酸的能力很弱,因此在脂蛋白脂酶作用下所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就成为体内脂肪细胞合成三酰甘油所需要游离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因此脂蛋白脂酶在调节人体局部脂肪沉积上发挥着一定的功能。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受机体营养状况及相关激素的调节,空腹及营养不良时其活性降低,进食后其活性增高。胰岛素可以增加脂蛋白脂酶的合成,而脂解激素则使脂蛋白脂酶活性受到抑制。 (2)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通过降低脂肪细胞内cAMP的浓度来抑制三酰甘油脂肪酶活性,减少三酰甘油的水解,促进水解后的游离脂肪酸再酯化。胰岛素是体内主要的抗脂解激素。当胰岛,素水平下降时,体内脂肪组织的脂解过程加快,血中游离脂肪酸和磷酸甘油浓度增高。 (3)儿茶酚胺:人类脂肪细胞上分布着许多α2和β1,受体,儿茶酚胺主要就是通过脂肪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来调节脂解反应。 儿茶酚胺通过。α2受体抑制脂解,通过β1受体刺激脂解。人体不同部位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是不相同的。无论男女,腹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促进脂解的反应性和敏感性均强于股部,绝经前女性股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脂解反应性明显下降,而妊娠晚期和哺乳期女性股部脂肪细胞对儿茶酚胺的脂解反应性明显增强。造成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分布在这些部位脂肪细胞上的。α2和β1受体的数目、比例及活性不同有关。 (4)性激素:性激素在促进脂肪细胞脂解反应区域性差异的发生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女性激素可以促进脂肪细胞α2受体的活性来达到拮抗儿茶酚胺的脂解作用。 (5)其他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泌乳素、胰高血糖素等均可促进脂肪细胞的脂解反应。 肪细胞的代谢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体内脂肪细胞的代谢过程是一个非常活跃、从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脂肪细胞一方面不断地从血液中摄取食物分解后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然后在细胞内将游离脂肪酸与由葡萄糖合成的。α-磷酸甘油结合生成磷酸三酰甘油。

固定化脂肪酶研究进展(2)

固定化脂肪酶研究进展 毛满琴 生物工程一班,20091489) 摘要:固定化脂肪酶由于其易与底物分离且可重复使用而备受关注。综述了常用的固定化方法,包括吸附法、共价交联法和包埋法,不同的固定化方法对酶的性质有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固定化,脂肪酶,载体 Research progress in lipase immobilization MAO Man-qin (Class one, bioengineering, 20091489) Abstract: Immobilized lipase become a hotspot because its easy to separate and can be reused. The common immobilization methods were generally introduced including adsorption, covalent cross-linking method and entrapment method. Different immobilization method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enzyme. Key words: immobilization; lipase; carrier 脂肪酶(Lipase EC3.1.1.3,甘油酯水解酶)是一类特殊的酰基水解酶,它的底物是油脂,其水解部位是油脂中脂肪酸和甘油相连接的酯键;脂肪酶能在油水界面上催化酯水解或醇解、酯合成、酯交换、内酯合成、多肽合成、高聚物合成及立体异构体拆分等有机合成反应,是目前被重点研究的酶催化剂。脂肪酶与底物的作用过程包括:第一步,活化丝氨酸的酰基化(通过亲核攻击)和酯键裂解,甘油二酯释放后,四面体半缩醛中间产物形成;第二步,脱酰基作用(丝氨酸酰基化的逆反应),是活化水分子对酯进行攻击,接下来的裂解过程同样包括脂肪酸释放后四面体半缩醛中间产物结构的形成。游离脂肪酶催化技术虽然成熟,但酶分离困难,不能重复使用,难以实现过程连续化,因此脂肪酶催化技术工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酶的固定化。当底物和产物是小分子的可溶性物质时,固定化酶更占优势。 1 固定化脂肪酶的方法 [1] [2] 1.1 吸附法 吸附法是最简单的固定化方法,载体和生物催化剂之间的作用力是次级作用力。根据吸附的特点又分为物理吸附法和离子交换吸附法。 彭立凤[3]等研究了以CaCO3粉末为载体吸附法固定化脂肪酶的方法。结果表明,当酶的用量为CaCO3质量的013g.g「1,吸附时间1.5h,所得固定化酶活最高,为 158.1UCaCO3/g.min。 林繁华[4]等利用以醋酸纤维素/聚丙烯复合膜为载体对脂肪酶进行吸附固定,研究了 不同条件对固定化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酶浓度为0.020g/mL 时效果最好, 当酶的浓度低于0.020g/mL 时,固定化酶活随酶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而高于此值固定化酶 的酶活不再增加。说明脂肪酶在吸附固定化时,载体吸附的酶量是有限的,一方

2脂肪酶的概念

脂 肪 酶 脂肪酶(Lipase,EC 3.1.1.3) 脂肪酶即三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它催化天然底物油脂水解,生成脂肪酸、甘油和甘油单酯或二酯。 脂肪酶基本组成单位仅为氨基酸,通常只有一条多肽链。它的催化活性仅仅决定于它的蛋白质结构。 1 脂肪酶的来源 脂肪酶广泛的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植物中含脂肪酶较多的是油料作物的种子,如蓖麻籽、油菜籽,当油料种子发芽时,脂肪酶能与其他的酶协同发挥作用催化分解油脂类物质生成糖类,提供种子生根发芽所必需的养料和能量;动物体内含脂肪酶较多的是高等动物的胰脏和脂肪组织,在肠液中含有少量的脂肪酶,用于补充胰脂肪酶对脂肪消化的不足,在肉食动物的胃液中含有少量的丁酸甘油酯酶。在动物体内,各类脂肪酶控制着消化、吸收、脂肪重建和脂蛋白代谢等过程;细菌、真菌和酵母中的脂肪酶含量更为丰富(Pandey等)。由于微生物种类多、繁殖快、易发生遗传变异,具有比动植物更广的作用p H、作用温度范围以及底物专一性,且微生物来源的脂肪酶一般都是分泌性的胞外酶,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和获得高纯度样品,因此微生物脂肪酶是工业用脂肪酶的重要来源,并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脂肪酶的性质 脂肪酶是一类具有多种催化能力的酶,可以催化三酰甘油酯及其他一些水不溶性酯类的水解、醇解、酯化、转酯化及酯类的逆向合成反应,除此之外还表现出其他一些酶的活性,如磷脂酶、溶血磷脂酶、胆固醇酯酶、酰肽水解酶活性等(Hara;Schmid)。脂肪酶不同活性的发挥依赖于反应体系的特点,如在油水界面促进酯水解,而在有机相中可以酶促合成和酯交换。 脂肪酶的性质研究主要包括最适温度与pH、温度与pH稳定性、底物特异性等几个方面。迄今,已分离、纯化了大量的微生物脂肪酶,并研究了其性质,它们在分子量、最适pH、最适温度、pH和热稳定性、等电点和其他生化性质方面存在不同(Veeraragavan等)。总体而言,微生物脂肪酶具有比动植物脂肪酶更广的作用pH、作用温度范围,高稳定性和活性,对底物有特异性(Schmid等;Kazlauskas等)。 脂肪酶的催化特性在于:在油水界面上其催化活力最大,早在1958年Sarda 和Desnnelv 就发现了这一现象。溶于水的酶作用于不溶于水的底物,反应是在2个彼此分离的完全不同的相的界面上进行。这是脂肪酶区别于酯酶的一个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