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代诗歌的“炼字”

语文:古代诗歌的“炼字”
语文:古代诗歌的“炼字”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语文相关 / 综合性学习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语文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的“炼字”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的:

1.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2.了解炼字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苏小妹和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第2页共9页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一)基本概念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前年高考“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考的就是炼字。 要做好炼字题,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即什么叫诗眼词眼? 相传张僧繇(zhou4)(梁武帝时)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诗眼、词眼,有似于此。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二)炼字的基本内容: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方法技巧(含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方法技巧(含练习) 一、诗歌炼字常见题型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二、诗歌炼字的概念 何为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三、炼字的类型 炼哪些字呢? 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7、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总结: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 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数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有趣味。

颜色词: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叠词:增强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注意:有些拟声词本身也属于叠词 四、答题技巧概括 1、解释该词的含义或者指出这个字的修辞手法(拟人、双关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明作用:或渲染气氛(烘托意境)或表达情感或心情等 五、经典例子分析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登幽州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诗人缅怀追念,联想到过去现在都看不见赏识人才的明君,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2)示例一:“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示例二:用登临幽州台所见的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叠词的使用,意境更显苍茫,增强了反衬效果。 2.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小题。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①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②.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③.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③汀:水中的小洲。

古诗鉴赏 炼字(教案)

古诗鉴赏·炼字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刘俊波 教学目的: 1、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的语言 教学方法:悟导结合 教学工具: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powerpoint1) 指名一人品味,说出二字的妙处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

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powerpoint2)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锤炼字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人炼字的作用,以对我们准确地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二、初步感知 1、出示例诗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powerpoint3) 一学生配乐朗诵,同桌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感染力?请说出你的理由。诗题为“早梅”,你认为哪个字还不能准确地体现“早”字? 自由发言;老师适时引导;“数”改为“一”。(“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第三联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着眼于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越发见于言外。) 2、出示诗联: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powerpoint4) 小组交流:从炼字的角度,你认为这一联诗句中,哪个字锤炼得好? (“逾”“欲”二字,以碧衬白,以青衬红,两两相映生辉。“欲”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以江山花鸟四景,分别写碧绿、

古典诗歌的炼字

古典诗歌的炼字 (2013-03-02 20:49:53) 转载▼ 分类:学习类 标签: 文化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范文之教案:古典诗歌的炼字(教案)。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二、重点难点: 1、怎样鉴赏“炼字”。 2、怎样作答高考中的“炼字”题。 三、导课: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请同学们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板书) 四、理解炼字 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词,名词的,这样看整首诗的内容意趣和作者的感情。 1、动词。(板书)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 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另外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绿”字是形容词活用,“闹’和“弄”是拟人的手法。无论动词活用,还是拟人,都起到了生动形象,化美为媚的效果。 2、形容词。(板书)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诗经》和《乐府诗》喜欢用叠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唐诗宋词也不乏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炼字型特点及提问方式。 2.掌握古诗词炼字型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古诗词炼字型答题步骤的初步运用。 2.难点——对古诗词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理解的把握。 课型:专题讲座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讲评 参考答案如下:“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炼字,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古人写诗特别注意锤炼语言,唐代和尚贾岛不是还有一个有关“推敲”的故事吗? 二、炼字的提问方式有如下几种: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结合全诗赏析某词的妙用。 4、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等等 三、解答分析 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可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切合题旨,符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才能魅力四射。所以答题的时候不能把该字该句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四、答题步骤 1、理解该字该句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字或句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题型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题型 一炼字类题型 提问方式 1.简析“X”字的双重意蕴。 2.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对词中“XXXXX”句中的“X”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题技巧 ㈠找字两点定位 1. 炼字位置:() 2. 炼字词性:() ①炼数量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题》李商隐“五十弦”、 “一弦”、“一柱”都是些没有诗意的数量词,在本诗中,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 与多义之美。 ②炼形容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蒋捷。“红”、 “绿”,形作动。通过对樱桃变红、芭蕉变绿的动态描写,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 惜。 ③炼动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溅”、“惊”,明媚的春天, 鸟语花香,看花,花却使泪流,看鸟,鸟却使心惊。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之情。 ④炼虚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和“共”两个虚词将四个 意象串联起来,点出了悠远绵长的意境。 ㈡解字四点答题 1.写手法。有了就写,没有省略。 2. 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3.描景象。有画面,描景象;没画面,析内容。 4. 点情感。

㈢真题训练: 例1:(2008年全国卷一)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题: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过程]: 1.找字。 2 解字。(字手景情) ①写手法。无 ②释字义。“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退”字别致、生动 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 ③描景象。鹭鸟静栖沙滩,飞鸿翱翔空中,构成了江边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④点情感。通过对宿鹭、飞鸿闲适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复习回顾 ㈠找字两点定位 ㈡解字:字手景情。

高二语文《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之炼字的技巧》学案含答案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之炼字的技巧》学案 广州市岭南中学杨振文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相关知识; ②懂得炼字型鉴赏题目的类型和答题技巧; 2、能力目标: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目的解答技巧。 3、情感目标:从对炼字的鉴赏中体会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①“炼字”的相关知识; 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与其它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它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一首诗里面的词语并不多,但蕴含的思想感情却非常丰富。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四个方面:炼字、诗眼、炼句和语言风格。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炼字。 大家都比较熟悉贾岛“推敲”的故事。到底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这实际上是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一个典型。 二、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三、考查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直接鉴赏关键词) 2、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3、全诗或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或词?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四、如何解答 1.应用举例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步骤一:表明看法)同意。 (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的无限心酸痛楚之情。

古典诗歌鉴赏炼字练习题

古典诗歌炼字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觳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问题: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问题: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题: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题: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6、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题: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7、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8、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问题:请分析“萧萧”“滚滚”的作用 9、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问:请分析“绿”字的妙处

诗歌鉴赏之炼字高考题练习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炼字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释含义、明手法)?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注 ]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辽宁)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古典诗歌鉴赏系列--炼字

古典诗歌鉴赏系列——炼字 古典诗歌鉴赏系列——炼字 【容提要】诗歌鉴赏从要从语言入手,鉴赏诗歌的炼字犹为重要。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可以抓住“字与意”这个纲,从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和注意虚词的运用对情感的强化等角度进行鉴赏。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还要讲究韵味。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对锤炼语言的一份感动…… 唐代诗人齐已曾写过一首《早梅》,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诗人谷看后说,此诗好是好,不过宜将“数”字改成“一”字。齐已连连叫绝,故拜谷为“一字师”。为什么这个“一”字就锤炼得好呢?其实,如果遵循生活真实的法则,诗人早晨起来看到的也许就是凌寒开放的几朵梅花;然而,艺术毕竟不同于生活,它得具有感染力,一个“一”字,给人的新奇夺目的气氛比

“数”字要浓得多,而且又有引发读者想象的韵味,更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我们鉴赏诗歌一般都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简言之,就是“因文识象,由象悟道”。语言是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基础。而鉴赏语言,其中炼字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鉴赏诗歌炼字所富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语言的韵味和魅力。 一、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古诗句中的一些词语的用法较为特殊,了解其用法,对于我们理解句意乃至体会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白在一首表现音乐的诗中写道“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要理解这个“洗”字的妙处,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动意义,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涤荡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先用“过”、“到”、“满”等,这些词语都是以极普通的用法表现极普通的意思,而改用一个带有使动用法的“绿”字,用来支配“江南岸”,不仅写出了江南由枯变绿的过程,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将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了。 二、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 清代戏剧家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

如何解答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问题

一、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一)基本概念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中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 要做好炼字题,首先得明确几个概念,即什么叫诗眼词眼? 相传张僧繇(zhou4)(梁武帝时)画龙,一经点睛,便凌空飞去。诗眼、词眼,有似于此。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范温的诗话更以“诗眼”为名,题为《潜溪诗眼》。“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词旨》分八部分,其六专论“词眼”。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 (二)炼字的基本内容: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 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比较:“你们都走吧,让我一个人留在这里。”“你们都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这

古代诗歌的“炼字”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的“炼字”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refining words" in ancien t poetry

古代诗歌的“炼字”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的: 1.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2.了解炼字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苏小妹和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 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 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 句生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 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板书)给诗歌带来的妙处(板书)。 教师指导: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 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 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 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板书:一字显旨 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解析版)

【高考语文】 考纲要求:诗歌作品的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感情、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考点精解:鉴赏诗歌字词意义时,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推敲: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类试题的解题步骤为:第一步,牢记语言风格的种类,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结合诗歌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诗歌的语言风格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现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精要:考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中字词的意思,掌握炼字炼词技巧,应关注“两把握,四要点”。“两把握”指:1.从字词的表面义和语境义入手,把握字词的含意。无论是炼字还是炼词,首先要把握字词的具体意义,除了把握字词的表面义外,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把握其语境义。2.从使用的手法入手,把握句子的特色。分析关键字词所在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把握句子的语言特色。“四要点”指: 1.交代字或词的具体意思。2.给出字词所使用的手法。归纳字词使用的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手法入手,比如从嗅觉、听觉、视觉或动静、虚实、远近、明暗等角度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如比拟、比喻、夸张、借代等。3.写出字词描摹的景物特征。4.写出表达的思想情感。具体的答题模板:字(词)的意思+使用的手法+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 1.(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题目: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步骤一)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步骤二) ,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步骤三) 。

语文:古代诗歌的“炼字”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古代诗歌的“炼字”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ncient Chinese Poetry "Lian Zi"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古代诗歌的“炼字” 教学目的: 1.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2.了解炼字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苏小妹和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板书)给诗歌带来的妙处(板书)。 教师指导: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板书:一字显旨 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板书:一字现境 二、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

高中语文 高考专题复习-----古典诗歌鉴赏之炼字(附详细答案)

2021届高考专题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诗歌的炼字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典诗歌的炼字技巧,掌握诗歌炼字的设题方式和解题思路,提高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能力。 2、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审美体验诗歌的炼字之妙,逐步掌握诗歌语言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3、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古典文化,提升文化修养。 教学方法:情景法、探究法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传说有一天, 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 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你认为他们哪个加得妙?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①, ②, ③, (附答案:①‘摇’‘映’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②但‘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③而“扶”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2、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二、品赏佳句,推敲字词 (抢答:说说下面诗句中哪些字词用得最妙?)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 ②一片孤城万仞山。 ③山青花欲燃 ④大漠孤烟直 ⑤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附答案:①闹,动词,用拟人手法,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②孤,形容词,以景物的孤寂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孤苦。③燃,动词,把花与“火”相比,化静为动,表现了花的明丽、鲜艳等。④直,形容词,营造一种雄浑苍凉的意境。⑤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词,渲染了孤寂清冷的氛围,抒空虚寂寞,凄惨忧戚之苦。⑥一枝,数量词,皑皑深雪,孤梅独放,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总结规律:关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数量词) 三、核心知识建构 诗眼:一句之眼: 重点找动词,活用词(使动.意动.被动) 一篇之眼: 统摄全篇,关乎主旨 词性:动词: 化静为动,生动形象 形容词: 凸显特点,描摹传神 副词: 活跃情韵,化板滞流畅 数量词: 或夸张或写实,引人联想 叠词: 增加音韵美,声色美 四、常见设问方式

(炼字及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高三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一、炼句考点阐释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古代诗歌鉴赏---“炼字”知识生成性练习教案。“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对锤炼语言的一份感动;“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所以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炼字尤其重要,一般来说,从炼字的角度,我们应该关注下列几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数量词、拟声词、虚词等。 鉴赏诗歌通常由语言入手,形成语言—意象—意境—情感这样一个过程,换言之即为“因文识象,由象悟道”。语言就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也成为读者理解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在诗歌创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诗人要在遣词时进行认真的推敲,以期作品中的字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效果,创造出新的艺术美感。这种艺术加工字的方法,称之为炼字。字是承载情感的载体,炼字的本质实际上是炼意。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抓住“字—意”这个纲,从字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 高考试题都注重考查炼字,同学们在学习和备考中需要关注的这一点。 二、提问方式: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某字在诗中的效果或作用怎样? 4.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5.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6.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其中1、2、3是直接鉴赏关键词;4和5是要求考生找出关键词并鉴赏,难度较大;6是比较鉴赏,难度最大。 三、解题步骤题目中虽然只涉及到作品中的某一个字,但是同学们在鉴赏诗歌和回答问题时一定不能割裂作品,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分析;而要放在句中,并结合诗歌的意境情感做整体分析。 回答问题时要按照以下步骤:(1)准确解释该字在诗词中的含义;(2)将该字还原于诗词,结合作品展开联想,再现诗词描绘的景象,为下一步分析诗词主题打基础。 (3)点出该字烘托了什么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就是把该字和作品主题建立联系,说明这个字在突出主题方面起了什么作用,也就解释了这个字用得好的原因了。也即:文中义情境义艺术义主旨义情感义。当然也要看提问的方式而灵活运用 四、答题模式 1、提问方式: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有比较的,还要说出另一子为什么不好,并进行比较) 试析“杜甫《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燃”字妙处。参考答案:“燃”字用得极妙,由“燃”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火,把花与火相比,表明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就抓住了花明丽、鲜艳的特征,在青绿背景的反衬下,花朵就显得格外红艳。不仅如此,还利用火苗燃烧的跳动感,赋予花儿以动感,化静为动,就把花朵竞相开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生机盎然的特征准确地传达出来了。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其它提问方式的答题模式稍有不同,在此略。 五、命题切入点及知识生成性练习 1、从词性入手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

2020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炼字(练习与答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之分析炼字 (练习与答案) 【考点解读】 诗歌作品的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感情、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考点精解:鉴赏诗歌字词意义时,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推敲: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类试题的解题步骤为:第一步,牢记语言风格的种类,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结合诗歌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诗歌的语言风格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现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技巧点拨】 考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中字词的意思,掌握炼字炼词技巧,应关注“两把握,四要点”。 “两把握”指: 1.从字词的表面义和语境义入手,把握字词的含意。无论是炼字还是炼词,首先要把 握字词的具体意义,除了把握字词的表面义外,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把握其语境义。 2.从使用的手法入手,把握句子的特色。分析关键字词所在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表

现手法等,把握句子的语言特色。 “四要点”指: 1.交代字或词的具体意思。 2.给出字词所使用的手法。归纳字词使用的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手法入手,比如从 嗅觉、听觉、视觉或动静、虚实、远近、明暗等角度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修辞的 角度分析,比如比拟、比喻、夸张、借代等。 3.写出字词描摹的景物特征。 4.写出表达的思想情感。具体的答题模板:字(词)的意思+使用的手法+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 【经典例题】 一、(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题目: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步骤一) 。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 悟导结合,赏析诗歌中诗人所炼之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古诗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情景导入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学生活动: 1、指名一人品味,说出二字的妙处。 2、让学生也各加一字,并说出妙处。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也留下过很多“炼字”佳话。 学生活动: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炼字”佳话或名言。 那么在一首诗歌中,到底那些词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字词呢?我们要如何鉴赏这些炼字呢?(提出目标) 二、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完成) 1、介绍此类题的提问方式及答题要领 2、诗歌关键字词把握 (一)炼动词 例1、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例2、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例3、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例4、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例5、宋·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二)炼形容词 例1、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例2、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3、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形容词的特殊用法使动用法: 例4、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5、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例:6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例7、王驾写的《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所改好在何处?(三)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最新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炼字反思)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复习》教学反思 西安惠安中学王维平 在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应该说是最让老师费心、学生烦心,而得分又最让人闹心的题型之一,每届平均得分都不高。鉴于这一现象,在2014届高考语文复习时,我在这一部分的复习时狠下了一番功夫。整个一轮复习花费了十二个课时完成诗歌鉴赏相关知识的系统梳理。在二轮复习时,根据题的不同问法,分门别类的总结各类题的答法,从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上指导学生如何做诗歌鉴赏题。第三轮复习时,又让学生归纳试卷中做这道题的失误,查漏补缺。整个复习过程我个人认为比较扎实,比较全面。但从高考完毕学生对这道题答题情况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得到分数,但还有一部分学生,这道题的得分仍不能让人满意。因此,想借助此文,思考整个复习过程总结优点,找出不足,以便在下一轮的复习中得以加强。 整个复习学生反映好的地方有: 一.知识讲解、梳理比较系统,比较清晰,使学生对相关的诗歌鉴赏知识有了明确的认识。 我对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是分门别类进行的。我的课程设计为四大版块:走近诗人版块,诗歌类型版块,诗歌特点版块,专题鉴赏版块。 走近诗人版块:精选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马致远及诗人兼词论家王国维。分别介绍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思想变化、人生理想、以及创作风格,并分别精选了有代表性的作品4篇。 诗歌类型版块可分三类: 1,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叙事诗选取了《诗经·氓》、《孔雀东南飞》、李白的《长干行》、杜甫的《新婚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抒情诗选取了乐府诗《上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商隐《夜雨寄北》、孟郊《登科后》和杜牧的《赠别》;哲理诗选取了虞世南《蝉》、苏轼《题西林壁》、刘禹锡《酬乐天》、王安石《登飞来峰》。 2,按照体裁分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我选取了《诗经·蒹葭》、《楚辞·国殇》、曹操《观沧海》、李白《行路难》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近体诗我各选择了五首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王维《鸟鸣涧》、杨万里《小池》、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朱熹《观书有感》)和律诗(杜甫《登高》、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陆游《书愤》、李白《别友人》、骆宾王《在狱咏蝉》),兼顾五言与七言。 3,按照题材分山水田园诗(陶渊明《饮酒》、王维《山居秋暝》、柳宗元《江雪》、孟浩然《过故人庄》、韦应物《滁州西涧》),咏物诗(于谦《石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