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年份获得者(国家)得奖原因获奖时

所在机构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领域

Field

1969朗纳·弗里施

Ragnar Frisch[2]

(挪威)

他们建立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

济过程,前者是现代经济学的

奠基人之一,后者是全综合性

宏观经济模型的首创者。

挪威奥斯陆大学计量经济学

简·丁伯根

Jan Tinbergen[3]

(荷兰)

荷兰经济学院(The Netherlands

School of Economics)

计量经济学

1970保罗·萨缪尔森

Paul A.

Samuelson[4]

(美国)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

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

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

部领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一般均衡理论,

局部均衡理论

1971西蒙·库兹涅茨

Simon Kuznets[5]

(美国)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

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

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哈佛大学

经济增长,

经济史

1972约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6]

(英国)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

和福利经济理论

万灵学院

(牛津大学)

一般均衡理论,

福利经济理论肯尼斯·约瑟

夫·阿罗

Kenneth J.

Arrow[7]

(美国)

美国哈佛大学

1973华西里·列昂惕

Wassily

Leontief[8]

(美国)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

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

运用

美国哈佛大学投入产出分析

1974纲纳·缪达尔

Gunnar Myrdal[9]

(瑞典)

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

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

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数据暂无

宏观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弗里德里希·奥

古斯特·冯·哈耶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0]

(英国)

1975列奥尼德·康托

罗维奇Leonid

Vitaliyevich

Kantorovich[11]

(苏联)

前者在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

的线形规划要点,后者将数理

统计学成功运用于经济计量学

他们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

了贡献

俄罗斯科学院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佳林·库普曼斯

Tjalling C.

Koopmans [12]

(美国)

美国耶鲁大学

1976米尔顿·弗里德

Milton

Friedman[13]

(美国)

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

永久性收入假说

美国芝加哥大学宏观经济学

1977戈特哈德·贝

蒂·俄林

Bertil Ohlin[14]

(瑞典)

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

动作了开创性研究

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学詹姆斯·爱德

华·米德

James E.

Meade[15]

(英国)

英国剑桥大学

1978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16]

(美国)

对于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

行了研究,这一有关决策程序

的基本理论被公认为关于公司

企业实际决策的创见解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管理科学

1979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W.

Schultz[17]

(美国)

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

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

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

美国芝加哥大学

发展经济学威廉·阿瑟·刘易

Sir Arthur

Lewis[18]

(圣卢西亚)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1980劳伦斯·克莱因

Lawrence R.

Klein[19]

(美国)

以经济学说为基础,根据现实

经济中实有数据所作的经验性

估计,建立起经济体制的数学

模型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宏观经济学

1981詹姆士·托宾

James Tobin[20]

(美国)

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

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

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

美国耶鲁大学宏观经济学

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乔治·斯蒂格勒

George J.

Stigler[21]

(美国)

在工业结构、市场的作用和公

共经济法规的作用与影响方

面,做出了创造性重大贡献

美国芝加哥大学产业组织

1983罗拉尔·德布鲁

Gerard

Debreu[22]

(法国)

概括了帕累托最优理论,创立

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

的存在定理

美国加州大学一般均衡理论

1984约翰·理查德·尼

古拉斯·斯通

Richard Stone[23]

(英国)

国民经济统计之父,在国民帐

户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奠基性

贡献,极大地改进了经济实证

分析的基础

剑桥大学国民收入核算

1985弗兰科·莫迪利

安尼

Franco

Modigliani[24]

(意大利)

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

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

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宏观经济学

1986詹姆斯·麦基

尔·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 Jr. [25]

(美国)

将政治决策的分析同经济理论

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

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

公共选择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udy of

Public Choice

(位于美利坚合众国弗吉尼亚州

费尔法克斯县)

公共财政学

1987罗伯特·索洛

Robert M.

Solow[26]

(美国)

对增长理论做出贡献提出长期

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

步,而不是依靠资本和劳动力

的投入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经济增长理论

1988莫里斯·阿莱斯

Maurice

Allais[27]

(法国)

他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

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对一般

均衡理论重新做了系统阐述

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学院

局部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

1989特里夫·哈维默

Trygve

Haavelmo[28]

(挪威)

建立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基础

性指导原则

挪威奥斯陆大学经济计量学

1990马科维茨

Harry M.

Markowitz[29]

(美国)

他们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

开创性工作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金融经济学

默顿·米勒

Merton H.

Miller[30]

(美国)

美国芝加哥大学

威廉·夏普

William F.

Sharpe[31](美国)

美国斯坦福大学

1991罗纳德·科斯

Ronald H.

Coase[32]

(英国)

揭示并澄清了经济制度结构和

函数中交易费用和产权的重要

美国斯坦福大学

Theory of market

institutions

1992盖瑞·贝克

Gary S. Becker

[33]

(美国)

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扩展到对

于人类行为的分析上,包括非

市场经济行为

美国芝加哥大学

微观经济学,

社会经济学

1993罗伯特·福格尔

Robert W.

Fogel[34]

(美国)

前者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

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

“制度变迁理论”后者用经济史

的新理论及数理工具重新诠释

了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

美国芝加哥大学

经济史道格拉斯·诺斯

Douglass C.

North[35](美国)

美国华盛顿大学

1994约翰·海萨尼

John C.

Harsanyi[36]

(美国)

这三位数学家在非合作博弈的

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

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

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加州大学

博弈论约翰·福布斯·纳

John F. Nash Jr.

[37]

(美国)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莱因哈德·泽尔

Reinhard

Selten[38]

(德国)

德国波恩大学

1995小罗伯特·卢卡

Robert E. Lucas

Jr. [39](美国)

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

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

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

对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独到的

见解

美国芝加哥大学宏观经济学

1996詹姆斯·莫里斯

James A.

Mirrlees[40](英

国)

前者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

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

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

后者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

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

英国剑桥大学

信息经济学威廉·维克里

William

Vickrey[41]

(美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97罗伯特·C·默顿

Robert C.

Merton[42]

(美国)

前者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

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

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

广后者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

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

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

产品的思想方法,然而得奖次

年其以得奖理论经营的长期资

产管理基金(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亦因其公

式失效而破产告终

美国哈佛大学

信息经济学

迈伦·斯科尔斯

Myron S.

Scholes[43]

(美国)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1998阿马蒂亚·森

Amartya Sen[44]

(印度)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

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

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

匮乏的研究等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福利经济学

1999罗伯特·蒙代尔

Robert A.

Mundell[45]

(加拿大)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

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

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

殊荣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宏观经济学

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46](美

国)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

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

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美国芝加哥大学

计量经济学丹尼尔·麦克法

Daniel L.

McFadden[47](美

国)

美国加州大学

2001乔治·阿克洛夫

George A.

Akerlof [48-49](美

国)

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

奠定了基石他们的理论迅速得

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

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他们的贡献

美国加州大学信息经济学

迈克尔·斯彭斯 A. Michael Spence [50](美国) 来自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美国斯坦福大学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E. Stiglitz [51]

(美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2002

丹尼尔·卡内曼

Daniel

Kahneman [52](美

国)

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

结合在一起,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经济心理学, 实验经济学

弗农·史密斯

Vernon L.

Smith [53]

(美国)

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

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

2003 罗伯特·恩格尔 Robert F. Engle III [54](美国)

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

“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

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

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美国纽约大学

计量经济学

克莱夫·格兰杰

Clive W.J.

Granger (英国) 美国加州大学

2004

芬恩·基德兰德 Finn E. Kydland [55-56](挪威)

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

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加州大学

宏观经济学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Edward C.

Prescott [57](美国)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明尼阿

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

2005

罗伯特·约翰·奥曼

Robert J.

Aumann [58-59](以

色列) 通过博弈论分析促进了对冲突

与合作的理解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理性

分析中心

博弈论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Thomas C. Schelling [59-60](美国)

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系和公共政策学院 2006

埃德蒙·费尔普

斯 Edmund S.

在宏观经济跨期决策权衡领域

所取得的研究成就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宏观经济学

Phelps[61](美国)

2007里奥尼德·赫维

Leonid Hurwicz

[62]

(美国)

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了基本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微观经济学埃里克·马斯金

Eric S.

Maskin[63]

(美国)

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罗杰·梅尔森

Roger B.

Myerson[64-65]

(美国)

美国芝加哥大学

2008保罗·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66-67]

(美国)

对经济活动的贸易模式和区域

的分析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国际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2009埃莉诺·奥斯特

罗姆

Elinor

Ostrom[68-72](美

国)

经济治理,尤其是对普通民众

作出的贡献和经济治理分析,

尤其是企业边际领域方面的贡

献。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经济治理奥利弗·威廉姆

Oliver E.

Williamson[72-73]

(美国)

美国加州大学

2010彼得·戴蒙德

Peter A.

Diamond[74-76]

(美国)

在"市场搜寻理论"中具有卓越

贡献。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搜寻理论,

劳动经济学戴尔·莫滕森

Dale T.

Mortensen[75][77]

(美国)

丹麦奥胡斯大学,

美国西北大学

克里斯托弗·皮

萨里德斯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75][78]

(塞浦路斯)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2011托马斯·萨金特

Thomas

J.Sargent[79-81]

(美国)

在宏观经济学中对成因及其影

响的实证研究[82]

美国纽约大学

宏观经济计量学克里斯托弗·西

姆斯

Christopher

Sims[79][81][83](美

国)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2012埃尔文·罗斯

Alvin E.

Roth[84-90]

(美国)创建“稳定分配”的理论,并进行

“市场设计”的实践。[91]

美国哈佛大学,

美国哈佛商学院

博弈论罗伊德·沙普利

Lloyd S.

Shapley[85-89][92]

(美国)

美国加州大学

2013 尤金·法玛

(Eugene Fama)

(美国)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

资产定价

芝加哥大学

罗伯特·席勒

(RobertJ. Shiller)

(美国)

耶鲁大学

2014 让-梯若尔

(Jean Tirole

(法国)

对市场力量和管制的研究分

图卢兹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图卢兹经济学院

市场调控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森以经济治理研究一同摘取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以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7年,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以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B.迈尔森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而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菲尔普斯,以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贡献而获奖。 2005年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斯切林,因“通过博弈论分析加强了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2004年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这两位经济学家因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作出的贡献获奖。他们的研究工作解释了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变化是如何驱动商业循环的。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他们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赫内曼(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丹尼尔-卡赫内曼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维农-史密斯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并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 2001年三位美国学者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他们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作出了贡献。詹姆斯-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丹尼尔-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

2000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学术贡献

2000年-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其学术贡献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对微观计量经济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这二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工作,可以看出微观计量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计量经济方法论的创新”,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微观经济的应用研究”。 200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他们的理论迅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他们的贡献来自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2002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卡尼曼成功地把心理学分析法与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有关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研究,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史密斯则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 200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他们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的易变性”和“共同趋势”两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数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克莱夫·格兰杰的工作改变了经济学家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方法”,而恩格尔研制了处理风险评估的“改进方法”。 2004年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两个方面,即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难题”和“商业周期的影响因素”。 2005年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理论分析增加了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 2006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费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007年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以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B.迈尔森。以表彰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基础。赫尔维茨的主要著作是《设计中的经济机制》。迈尔森主要著作是《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和《经济决策的概率模型》。 2008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 2009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政治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奥利姆·E·威廉森,以表彰他们对经济管理行为的卓越分析,尤其是奥斯特罗姆对公共经济管理行为的贡献和威廉森对企业边界经济管理的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理论及贡献

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理论及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15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用瑞典语和英语宣读了获奖者名单。颁奖声明说,尽管两位获奖者独立地进行了各自的研究,但沙普利的基本理论与罗思的实证实验相结合,产生了一个研究和改善众多市场功能的领域。今年的经济学奖实际上授予的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工程范例。 随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佩尔·克鲁塞尔和其他评委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表示,两位获奖者在不同经济主体如何匹配以及匹配形式的各种可能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沙普利采用了所谓的合作博弈理论并比较了不同的匹配方法。其研究重点是如何使双方不愿打破当前的匹配状态,以保持匹配的稳定性。沙普利分析出一种被称为“盖尔-沙普利法则”的特定方法,以保证总能获得稳定的匹配,这一机制还可对相关各方试图操纵匹配过程加以限制。他的研究还揭示了如何通过机制设计对市场的某方产生系统性收益。罗思的贡献在于,他发现沙普利的理论能够阐明一些重要市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作的。通过一系列研究,他发现“稳定”是理解特定市场机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后,他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验,并帮助重新设计了现有的诸多匹配机制。在沙普利理论的基础上,罗思还加入了对道德约束或其他特定条件的考量。 据了解,在诸如器官捐献者与接受移植病人之间如何匹配器官资源,在学生与大学之间如何配置教育资源,或者在网络搜索引擎提供的广告位与广告商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匹配,如何高效完成匹配等广泛领域,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有应用。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69—2014) 获奖时 年份获得者(国家)得奖原因所在机构领域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Field award 1969 朗纳·弗里施 Ragnar Frisch[2]他们建立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挪威奥斯陆大学计量经济学(挪威)济过程,前者是现代经济学的 简·丁伯根 Jan Tinbergen[3] (荷兰) 奠基人之一,后者是全综合性 宏观经济模型的首创者。 荷兰经济学院(The Netherlands School of Economics) 计量经济学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保罗·萨缪尔森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 济理 Paul A. 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Samuelson[4]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MIT) (美国)部领域 西蒙·库兹涅茨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 Simon Kuznets[5]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美国哈佛大学(美 国)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约翰·希克斯 John R. Hicks [6] (英国) 万灵学院(牛 津大学) 肯尼斯·约瑟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 夫·阿罗和福利经济理论 Kenneth J. 美国哈佛大学 Arrow[7] 美国) 华西里·列昂惕 夫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 Wassily 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美国哈佛大学 Leontief[8]运用 (美国) 纲纳·缪达尔 Gunnar Myrdal[9] (瑞典)弗里德里希·奥他们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古斯 特·冯·哈耶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数据暂无克社会和制 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0] (英 国) 一般均衡理论, 局部均衡理论 经济增长, 经济史 一般均衡理论, 福利经济理论 投入产出分析 宏观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6-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7-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8-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9-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0-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1-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2-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3-1934-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5-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6-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1969—2015)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由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Nobel economics prize),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1969年(瑞典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扬-廷贝亨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12日13时(北京时间12日19时)举行。 经济学奖并非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的,但在评选步骤、授奖仪式方面,与诺贝尔奖相似。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颁发一次,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给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颁发给单个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获奖者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新的经济分析方法等领域所作的贡献。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届获奖者名单 从1969年至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颁发了47次,获奖者人数达76人,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主要贡献: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 保罗·安·萨默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主要贡献: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库兹列茨(SIMON KUZNETS )美国人 主要贡献: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主要贡献: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 ASSIL Y LEONTIEF)苏联人 主要贡献: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澳大利亚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北京时间13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保罗·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的贡献,使他能够获此殊荣。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2006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S.Phelps),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指出,费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Robert J. Auman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因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 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透露了近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名单及其主要贡献(即获奖理由): [2004年] 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获奖理由: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 Engle)和克莱夫·格兰杰(Briton Clive WJ Granger)

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丹尼尔-卡恩曼(Daniel 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 丹尼尔-卡恩曼“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弗农-史密斯“建立了实验室实验,并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经验经济分析中,尤其是在选择性市场机制的研究中获得了突出成就。” [2001]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1999]罗伯特·门德尔(ROBERT A. MUNDELL)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1998]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单(值得敬仰,值得珍藏)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是为了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而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授予那些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价值贡献的人。 经济学奖的评选标准与其他诺贝尔奖的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举行颁奖仪式,奖品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09年约为140万美元)。以下即为历年获奖情况: #1969年(第六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拉格纳·福李希(挪威)、简·丁伯根(荷兰) #1970年(第七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保罗·萨缪尔森(美国) #1971年(第七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西蒙·库兹涅茨(美籍俄国人) #1972年(第七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约翰·希克斯(英国)、肯尼斯·阿罗(美国) #1973年(第七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华西里列昂惕夫(美籍俄国人) #1974年(第七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奥地利)、刚纳·缪达尔(瑞典) #1975年(第七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前苏联)、加林·库普曼斯(美国) #1976年(第七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弥尔顿·弗里德曼(美国) #1977年(第七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哥特哈德·俄林(瑞典)、詹姆斯·米德(英国) #1978年(第七十八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赫伯特·西蒙(美国) #1979年(第七十九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威廉·刘易斯(美籍英国人)、西奥多·舒尔茨(美国) #1980年(第八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劳伦斯·克莱因(美国) #1981年(第八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詹姆斯·托宾(美国) #1982年(第八十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乔治·斯蒂格勒(美国) #1983年(第八十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罗拉尔·得布鲁(美国) #1984年(第八十四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理查德·斯通(英国) #1985年(第八十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弗兰克·莫迪利安尼(意大利) #1986年(第八十六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詹姆斯·布坎南(美国) #1987年(第八十七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者:罗伯特·索罗(美国)

【2019年整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范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Edward Buchne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 1912年维克多·梅林尼亚(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1913年维尔纳(Al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北京时间13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保罗·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的贡献,使他能够获此殊荣。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2006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S.Phelps),以表彰他在加深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预期关系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指出,费尔普斯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数学研究院教授罗伯特-奥曼(Robert J. Aumann)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因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共同分享了这一殊荣。 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透露了近2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名单及其主要贡献(即获奖理由): [2004年] 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 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 获奖理由: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F. Engle)和克莱夫·格兰杰(Briton Clive WJ Granger)

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丹尼尔-卡恩曼(Daniel 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rnon L. Smith)。 丹尼尔-卡恩曼“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 学当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弗农-史密斯“建立了实验室实验,并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经验经济分析中,尤其是在选择性市场机制的研究中获得了突出成就。”[2001]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 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000]詹姆斯·赫克曼( JAMES J. HECKMAN) 丹尼尔·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1999]罗伯特·门德尔(ROBERT A. MUNDELL) 他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 所做的分析使他获得这一殊荣。 [1998]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及主要成就

(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1969年(该银行的300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 历年获奖人员列表 1960s 1969年 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挪威人 (1895-1973) 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荷兰人 (1903-1994) 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前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后者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s 1970年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 )美国人 (1915- )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 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 )乌克兰人,后入美国籍 (1901-1985) 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 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英国人 (1904-1989)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 Arrow)美国人 (1921- ) 他们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 华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苏联人 (1906-1999)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奥地利人 (1899-1992) 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瑞典人 (1898-1987)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71年经济学奖得主

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因对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的开创性研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1901年4月30日—1985年7月8日),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美国的G.N.P.之父”、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他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揭示了各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历任纽约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 介绍 第三届获奖者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SmithKuznets),——GNP(国民生产总值)之父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这个国家向她的人民提供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提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 ——西蒙·库兹涅茨 蒙·史密斯·库兹涅茨(SimonSmithKuznets), 经历 1901年4月30日,出生在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国土上。小库兹涅茨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在出生地哈尔科夫 市度过了幼年时代。十月革命之后,他进入了列宁格勒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1920年,库兹涅茨告别故土,只身前往异邦,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院插班学习。 库兹涅茨在学习经济之余,对数学也有浓厚的兴趣。1923年毕业时,他获得了经济学和数学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但库兹涅茨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随后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院进一步学习经济学。 1924年,库兹茨涅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学位,受到学界前辈的重视。美国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米切尔教授,对他很赏识,把库兹涅茨招到自己的门下,亲自担任他的指导老师。从此,他开始了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 制度学派创始人之一米切尔教授的学术思想,着重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论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强调制度诸因素对经济生活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库兹涅茨继承了他的学术思想,于1925年发表了《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的长篇博士论文,这集中地表达了制度学派和米切尔思想的精髓。从此,库兹涅茨正式登上学术论坛。同时,他加入了美国国籍。 1926年,经米切尔推荐,库兹涅茨来到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任职。在这里,他整天忙于处理繁杂的事务,加之制度经济学超出了传统经济学规定的研究范围,容易使人失去明确的研究对象,因此,他辞掉理事会的工作,并逐渐远离制度学派,库兹涅茨的这一决定,是他学术生涯中的转折点。此后,他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制度学派研究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创立了经验统计学。 库兹涅茨认为,具体而真实的数据最能反映问题的实质,最富有说服力,所以,他利用工作之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访问了许多总经理、总会计师和经济法庭的律师,同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如各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与销售状况,从而获得几十万个真实的数据,并做了几万张卡片,为他的研究创造了好的条件。 1927年,库兹涅茨到设在纽约的全国经济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他的才华得到充分的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赫伯特 查尔斯 布朗

赫伯特·布朗——不断追求的化学家 赫伯特·查尔斯·布朗,美国化学家,1979年因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而与格奥尔格·维蒂希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黑色童年努力向上 1912年5月22日,赫伯特·查尔斯·布朗出生在英国伦敦。他的爸爸是犹太人,原本生活在乌克兰,但当时为了避免受到德国沙皇的迫害,带着全家人来到了英国。两年后,父亲又带着全家人来到了美国,因为长年四处逃难,家里的积蓄早就用光了,他们只能生活在芝加哥的贫民窟里。 为了生计,布朗的爸爸勉强用剩下的不多的钱开了一家五金店。因为父亲思想比较传统,觉得孩子还是要学习知识,所以尽管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依然把家里的孩子们送去学校学习。 布朗是在贫民窟里和黑人小孩子一起长大的,他们感情非常的好。上了学以后,布朗很用功的学习。因为家里太穷了没有钱,晚上没有灯可以让他看书,于是他就坐在路边的路灯下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老师们非常喜欢这个又聪明有刻苦学习的孩子,尤其是布朗的女数学老师。 这个时代,美国存在着很严重的种族歧视。美国白人们看不起黑人,也看不起犹太人。布朗学习的学校里面有很多白人的富家小孩子,他们非常看不起穷人,虽然布朗的成绩非常的好,但依然得不到他们的尊重。 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道非常难的数学题。她点了好几个学习好的富家子弟来答题,但是都没人回答的上来。后来老师叫了布朗,布朗站了起来,走到讲台上,把正确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老师在课堂上当众表扬了布朗并且借此机会教育了一下那些富家子弟们。 那些富人家的小孩子对此感到非常的不满,在当天放学后,他们一堆人围住了布朗,一边骂布朗一边打他,并且威胁他让他不要再到这个学校里来上课。经过这件事后,布朗没有办法再在这里上学了。父亲把布朗转到了一个贫民学校,虽然这个学校教学水平有些差,但都是贫民小孩,大家彼此之间相处的很融洽。布朗在这里开心多了,当然他依然保持着很好的学习劲头,成绩还是非常的好。 失去亲人肩负重任

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7诺贝尔经济学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奖。泰勒把心理学的现实假设融入经济学的决定分析。他研究和探索有限的理性、社会偏好及缺乏控制力的后果,并展示出这些人类特质是如何影响个人决定,以致影响市场效果。 两句话读懂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当经济学遇上心理学 亚当·斯密时代的经济学对人的假设还比较复杂,人除了专注专业化提高技能的“理性人”面相外,还有关心公平和正义的道德面相。经过马歇尔到萨缪尔森再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经济学建立了一个抽象的理论体系,对人的假设也被简化成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在此基础上的传统经济学日益完善,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注意到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尤其是那些系统性偏离了传统理性人假设所能预测的人类行为,成了经济学要进一步发展,就不得不解释的问题。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正是基于塞勒对违反或背离“理性人假设”的人类行为的研究。国内之前将Thaler翻译成泰勒,不过我听了一下诺奖官方网站在宣布获奖者的时候,读音还是更接近“塞勒”,所以这里采用“塞勒”。塞勒是个好媒婆,一手促成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联姻,发扬壮大成了现在炙手可热的行为经济学。 塞勒当然不是一个人。为经济学找回心理学基础,至少有1978年的诺奖得主赫伯特·西蒙、2002年的诺奖得主弗农·史密斯和卡尼曼,以及卡尼曼的长期合作者特沃斯基。这些心理学家侵入经济学领地,最后迫使经济学作出改变,无非是因为他们都对“理性人”假设不满。 在理性人假设下,人人都是小说中的诸葛亮,知局限但能取最优,难怪鲁迅会感叹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也就是说啊,“理性人”假设下的人,不太像真实世界里的人。真实的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2013年尤金·法马(美国)、拉尔斯·皮特·汉森(美国)、罗伯特·希勒(美国)贡献: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完) 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评委们表示,“可预期性”是今年获奖成就的核心。人们无法预测股票和债券在三五天内的价格,却可以预测更长期例如在未来三年至五年内的走势,这些看似矛盾却又令人惊讶的发现,正是基于三位教授的研究贡献。 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20世纪60年代起,法马与几位合作者证明了股票价格在短期内极难预测,新的信息总是快速影响股价。这一发现不仅对以后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也改变了市场惯例,世界各地涌现出的指数基金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席勒随后发现,股价短期内虽然很难预测,长期走势却可以预测。而汉森则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能够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声明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们目前对资产价格认知的基础。[1] 尤金·法玛(Eugene Fama,1939年2月14日-) 1939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960年获塔夫茨大学学士学位,1964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法马被认为是“现代金融之父”,主要研究领域是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定价。其研究理论享誉经济学界和投资学界。法马著有两本专著,并发表过100多篇学术文章,包括《有效市场假说》、《证券溢价》、《盈利、投资和平均回报》等。金融市场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就由法马在1970年首次提出。1992年,法马与肯尼思·弗伦奇共同提出“法马-弗伦奇三因子模型”,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改进。模型基于对美国股市历史回报率的实证研究,解释了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受哪些风险溢价因素影响。 彼得·汉森(Peter Hansen,1952年出生-) 195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他1974年在犹他州立大学获学士学位,1978年获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81年起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汉森的主要贡献是研究出一种统计方法,它适用于检测资产定价的合理性。除了在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方面享有盛名外,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宏观经济学家,他的重点研究课题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他逐渐将学术兴趣转向对“系统性风险”评估及其在金融危机中作用的研究。 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1946年3月26日-) 1946年出生于美国底特律市,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他除了是一名专业素养深厚的经济学家外,还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的畅销书《非理性繁荣》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曾在国内风靡一时。席勒于196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并于197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房地产、公共选择等多个方面。席勒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两次准确预言金融泡沫破裂。在2000年出版的《非理性繁荣》中,他准确预言了股市泡沫。几乎在这本书开卖的同时,纽约股市出现暴跌。另外,从2003年开始他就预言美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前一年的2007年9月,他撰文称,美国即将出现房地产崩盘并将带来严重金融恐慌。 2012年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美国)与罗伊德·沙普利(美国)贡献:创建“稳定分配”理论,并进行“市场设计”的实践。 瑞典皇家科学院15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思和劳埃德·沙普利,以表彰他们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用瑞典语和英语宣读了获奖者名单。颁 奖声明说,尽管两位获奖者独立地进行了各自的研究,但沙普利的基本理论与罗思的实证实验相结合,产生了一个研究和改善众多市场功能的领域。今年的经济学奖实际上授予的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工程范例。随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佩尔·克鲁塞尔和其他评委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表示,两位获奖者在不同经济主体如何匹配以及匹配形式的各种可能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60——2008)(2009-04-03 11:30:05) 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D.M.C.霍金奇(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国人)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R.S.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R.G.W.诺里什,G.波特(英国人),M.艾根(德国人)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 1968年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O.哈塞尔(挪威人),D.H.R.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L.F.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C.B.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分子氨基酸排列 S.莫尔,W.H.斯坦(美国人)从事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E.O.菲舍尔(德国人),G.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P.D.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H.C.布郎(美国人),G.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霍夫曼(美国人)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 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 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国人),J.M.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J.戴森霍弗,R.胡伯尔,H.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E.J.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2014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战略课

2014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战略课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何颁给让?梯若尔(Jean Tirole)? 一个关键原因是:“在处理复杂情境方面,梯若尔有魔法般的能力。他能够综合多种不同的变动因素和制度细节,以相对简单的模型将某个情境的本质建构起来。”梯若尔近期发表的几篇论文的合作者、哈佛商学院教授Josh Lerner如是说。“模型当然必须简化现实,但关键是要有能力阐明,‘这种情境中的关键作用力是什么?’、‘这种情境中的哪些方面关乎其本质?’。这种能力是一种艺术,而非科学。” 换言之,梯若尔做的工作与当代学院派经济学家并无二致,只是比几乎其他所有人做得更出色。根据RePEc加权引用排名,梯若尔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中排名第8,而名单里排名在他之上的,有3位业已获得诺贝尔奖。与同代人保罗?克鲁格曼不同(克鲁格曼与梯若尔同为麻省理工大学博士,在模型建构方面同样出名,但他正作为一位频繁出镜且广受争议的公共知识分子,开创自己的第二次职业生涯),梯若尔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模型建构上。而且梯若尔只有61岁,还相对年轻,大概会将建模工作坚持到底(除非“获奖诅咒”落到他身上)。 梯若尔建构的模型本质上是数学的,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并通常引入博弈情境。 诺奖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本次经济学奖学术背景的介绍文章(Scientific Background),主要聚焦于梯若尔在产业结构领域的学术成果。梯若尔的研究对反垄断等政府规制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欧洲尤其如此。基本背景是:早期的反垄断和规制理念在经济学理论方面根据不足。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的“法与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运动的兴起,这些理念被束之高阁。“法与经济学”运动的根本教诲是,竞争高于一切,即使在高度集中的产业中也如此。随即,以梯若尔为首的新一代经济学家表明,只要在正统模型中引入一点点博弈和信息不对称,就可能得出复杂得多的结论。行业规制有时能增进社会福利,有时不能,关键往往在于政策如何设计。 上述理念应用的一个著名实例是对宽带网络服务行业的规制,在此不赘。而在80年代,经由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梯若尔开始涉足商业战略领域。对商业战略的学术研究在70年代取得突破。当时,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回顾了对产业结构的早期经济学研究。他注意到,市场支配力(market power)与持续盈利能力其实是一回事;经济理论家希望将这种力量最小化,而公司管理者却希望将其最大化。波特使用微观经济学方法,为企业管理者精心设计建议,教导他们怎样获取并保有市场支配力。 80年代早期,运用博弈论方法进行产业研究成为战略研究的大趋势。梯若尔与现在在哈佛任教的博弈论研究者Drew Fudenberg所写的一系列论文,如《肥猫效应、幼犬策略和饿狼策略》(“The Fat-Cat Effect, the Puppy-Dog Ploy and the Lean and Hungry Look”)等,似乎对一些永恒的难题给出了确定的答案,如“我们应该进入这个行业吗?”、“我们应该降价吗?”、“我们应该提高产量吗?”等等。 “1983年我刚刚成为哈佛商学院教授时,感觉上Fudenberg和梯若尔是年轻理论家中的两位王者,”现任教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和巴塞罗那IESE商学院的Pankaj Ghemawat说,“他们的每篇论文都被人们翘首以待。”但接下来的发展让Ghemawat略有失望:基于博弈论的产业组织模型确实能提供异常明了的建议;但人们发现,模型初始条件的些微改变就可能导出极为不同的结论。因此自80年代以来,“由于担心博弈论模型对行为的解释力不足,人们的兴趣更多转移到了实证研究上。”Ghemawat说。 然而,梯若尔仍在继续这方面的研究。他198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已成为该领域的权威教科书。“我们这些现在教授和研究战略学的人,很多是从梯若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